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北京:专访北京考试院负责人解读高考志愿填报
2011-05-16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主持人: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这里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网教育频道的现场直播节目。大家都知道北京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教育的中心。关于北京的高考政策,很多的朋友也会特别关注。今天我们的演播室非常荣幸的请来了北京教育考试院的副院长臧铁军先生,欢迎您的到来。

  臧铁军:听众朋友们好!

  主持人:同时我们演播室还请来了北京教育考试院的招生办公室主任高福勤先生,欢迎您的到来!

  高福勤: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那关于北京今年的招生政策以及北京整体的招生计划是什么样的,我们大家可以全面参与到今天的节目当中来。有什么样的问题都可以跟二位进行沟通、进行交流,那首先请您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北京的招生计划是什么样的。

  臧铁军:感谢各位朋友们对北京高考形式的关注,感谢大家对北京的关心。其实北京今年的高考和往年一样保持着稳定的态势的,不会有截然不同的调整。每年有一些小的调整,但是都是保持动态的平衡。这点我们高招办高福勤主任是这方面的专家,请他介绍一下。

  高福勤:实际上我们的报名时间是去年的12月1号到5号,统考报名人数是70857人,比去年减少了3151人,这个是向社会上都公布过了,大家都知道。这也是北京市连续三年考生人数在减少。

  主持人:是不是我们人数的减少,北京生源的竞争压力就小了?

  高福勤:我们去年的录取比例是85%,今年是83%点多,还有艺术的加起来也会到85%。今年考生的情况和去年考生的情况基本上是相平衡相一致的。

  主持人:今年我们招生的政策有哪些变化吗?

  高福勤:去年我们是高考改革的第一年,出台的政策是比较多的。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总结和完善,今年的招生政策和去年保持相对平衡和稳定,没有太大的调整。

  臧铁军:我们还是说一下我们新课程以后的高考改革的方式,去年是新课程以后的第一届毕业生,北京对高考改革方案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做了一个比较大的调整。像一些高端的学校,北京市力求使它体现学校的自主权,更好的体现自主招生,这一点还难以一步到位。中间部分的学生,也就是二本到一本线的学生,还是比较稳定的,以“3+小综合”的这种形式,但在考试内容的改革和题目背景有所改革。去年的考试卷是体现了新课程的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有开放性试题要求的,特别在试卷上做了一些调整。今年试卷做的调整没有去年那么大,只作了一些微调。在考试说明中都已经体现了,我们的考生对考试说明研究的比较透,应该比较熟知。北京去年改革方案最大的改革的亮点就是在高职方面,我们推出了三个招生的途径:

  一高职的单考单招,高职的单考单招主要是针对职技类的中等学生,是专门给他们设计的一条通道。因为他们在职技类教育中有一定的职业技能,接受了职业教育。

  二高职学校的自主招生,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和一类院校的自主招生不同,它完全体现了自主性。自己决定考试形式、自己命题,然后自己测试,自己决定录取哪些学生,最后把名单报上来,这些学生可以不参加高考。

  三高职院校最主要的考试形式就是我们讲的“高加会”的形式,所谓“高加会”就是高考加上会考的成绩。但是高考的成绩只是语数外三科,会考的成绩是根据学校的专业不同,每个不同的专业可以考虑要两科到三科会考的成绩,要求达到什么等第,只要学生考过这两科三科也达到相应的等第,都可以凭着语数外的成绩来报考这个学校这个专业,所以改变最大的是学生首先看到的是专业然后看到的是学校,他可以一连填十个计算机的专业,但是是十个不同的学校。这样就更突出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专业的匹配。

  主持人:对学生来说选择学校的余地会更多了,其实每年学生和家长关心的除了统招之外,另外我们在考试时的加分政策也是备受关注的。那常规意义上有加分政策的有哪几个方面?那今年我们北京也增加了高水平运动员、包括艺术类的这块,能不能给我们广大的考生再介绍一下加分政策。

  高福勤:这是两个问题,加分政策,北京市执行的是17项,教育部规定的是11项。这11项里有3项是加10分的,有8项是加20分的。另外还有北京市自己的政策是6项,有3项是加10分的,有3项是加20分的。这个是属于规定的照顾政策,加上一定分数给你投档由学校审查录取,这属于照顾对象。高水平运动员和艺术类这属于特殊类招生,跟这个(加分政策)还是不一样的。高水平运动员有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办法,艺术类考生有艺术类考生的招生办法,是两个不同的内容。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有两个条件,一个是必须参加北京市的体育类的统测,统测通过以后,再到你报的那个学校去统测。这两个统测都通过了才享受高水平运动员的待遇。这个是有的达到一本线,有的低于一本线都可以要的,这个幅度是比较大的,这是一种特殊类招生。艺术类也是一样的,艺术类也是得参加北京市的统测和学校的统测,才可以享受艺术特长生的这种照顾。所以前面是一种照顾政策后面是一种招生模式。北京市今年还是执行11项加分政策,一个不同的就是对二级运动员和市体优生,今年北京市首次实行全市统测,统测合格的考生,在录取过程当中才可以享受20分或者10分的这种加分照顾。

  臧铁军:这也是为了保证公平性和真实性。

  主持人:高主任跟我们大家来简单的介绍下11项加分是那些方面呢?

  高福勤:加10分的教育部的政策有3项,归侨子女、华侨子女,还有台湾省级考生,第二类是烈士子女,这是加10分。剩下都是加20分的了,像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科技发明大奖等等。北京市加10分的三项少数民族、三好学生、单项科技发明,其他都是加20分的。这个加分政策在招生通讯,考生必读还有网站上都有,每个考生都可以看得到。

  臧铁军:而且这个加分都要经过公示,向社会公布,保证真实性。实际上我们也正在调研,按照它的合理性,按照现在的高校录取的形式和群众的要求,我们也在考虑调整。这个政策的调整不是今年马上生效的,因为它要提前公布,但我们正在做这个工作。

  主持人:我们也会继续去关注。那我们还是接着您刚才说的这个归国华侨这块,因为随着北京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港澳台地区的一些子女也会到北京来读书,同时也想在北京参加高考。港澳台地区的学生是不是也能享受加分政策,那今年对于港澳台参加高考的学生的政策是什么样的。

  高福勤:这个也是两个问题,华侨来北京参加考试,第一得过资格审核关,得有在北京的长期居住证,还得通过公安局的审核,才可以参加北京市的报名考试。我们国家对港澳台专门设计一个联考,每年都是5月份,今年是5月12号考试。这个是专门为港澳台考生设计的一个考试,今年北京市就有198人参加联考,这个是经过审核以后参加的考试。

  主持人:我们北京的一些生源也希望到港澳台地区去接受高等教育,那我们北京地区的学生参加高考的时候,想到港澳台地区去就读的话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高福勤:香港、澳门这两个地区有一部分大学有联考,就是自主招生。在北京是有两所学校是参加提前批次录取,其他是参加零批次录取,在考试之前就录取了。现在正在报名过程当中,大家可以浏览这些学校的网站看一下,考试院网站上也有那些香港、澳门的高校在北京的一些招生政策。但是我想提醒考生的是,这几年香港和澳门招生注重两个,一个是总分、一个是外语分数。因为香港和澳门全部是英文教学,所以对英语的要求水平是比较高的。很多学校都提出来,英语不能低于110,有的是不能低于120,有的是不能低于125,有一个相对的单科成绩的要求。总分也是,一般学校都要600分,这样一个分数。所以考生报这样的学校需要一定的实力,英语方面实力必须要强。香港、澳门的大学录取时不单纯看考生的分数,分数只是基础条件。还需要面试,进行其他的测试。因为香港、澳门大学是零批次,不影响后面批次的录取,所以广大考生是可以考虑的。但我刚刚说的条件都具备才行。

  臧铁军:刚高主任说的几点非常的重要。我们好多考生和家长往往都看成,这又是一次机会。其实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比如说外语的条件、个人的资质、个人的兴趣志愿是否符合港澳台学校的招生要求。还有在那就读费用是比较高的,家庭是否能够支持。如果只是把这次机会看成一次锻炼,不能错过,但真正考一下,自己又没有什么把握,希望很小。我们知道考生的复习时间都很紧,非要抓住这个很渺茫的机会耽误自己的时间。

  主持人:刚刚臧院长和高主任给大家提出了非常合理化的建议。那我们北京市属的一些高校在自主招生和高考政策方面有没有一些相应的改革。

  臧院长: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一直是改革开放以来高等院校改革的重要部分,总趋势是要放开自主权的。去年是实施新课程后的第一年高考,我们就考虑到要给高校一定的招生自主权,而且这个自主权还在扩大。

  高福勤:自主招生是我们国家高校招生制度的一项补充。它的存在有非常好的意义,我们目前的高考招生主要还是依据高考的分数。自主招生就是想让学校打破这样一种高分录取的模式。那些有潜质的学生和在某些方面有造诣的学生,虽然高考不一定考到这个学校来,但这个学生确实可以在这个学校进行培养,充分展示这个学生的专业特长,发挥自己的潜质。按照统招录取模式他可能失去一次就学的机会,但通过自主招生就可以把他招收到学校里来,培养成有用之材。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谈论家长都非常关心的填报志愿方面的内容,那我们广大考生在填报志愿的过程应当注意那些方面。

  高处长:填报志愿对考生来说非常关键,志愿是我们高考录取的依据。我们北京市的志愿设计了两个志愿,第一志愿是一个学校。第二志愿是平行的三个学校。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重视第一志愿的选择,同时选好第二志愿。我们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注意录取规则和投档比例。比如说很多学校的提档比例只有105%,但按照教育部的规定不能超过120%来提档。在我们实际录取当中,很多学校投档比例没有那么高,这样有一部分考生就会被退档。另外一定要注意学校的招生章程,章程里会有学校对学生的一些限制条件。考生在填报之前需要仔细的阅读招生章程。在填报时,要考虑学校的专业特色、将来的就业方向、个人的兴趣爱好、发展潜质等因素。我一直认为将孩子的兴趣特长所学专业和将来的就业有机结合,是最好的选择。

  臧铁军:很多家长会问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我是先选学校还是先选专业。在我看来学校固然很重要,但专业更重要。选择专业不是看毕业后赚钱多不多,就业形势多么好,关键是孩子是否喜欢这个专业。我们的考生也要考虑我们将来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这样孩子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都是很高兴的,如果他选了一个不喜欢的专业,仅仅是学校很好,这样会影响孩子的发展。比如像有些专业可能很冷门,但如果考生非常喜欢那个专业,那么可能以后在这个领域就能有很好的发展。

  主持人:那很多学校只看重第一志愿,如何填报这几个有效的志愿?

  高福勤:我们北京市第一志愿的录取率是非常高的,2010年我们北京市第一志愿的录取达到了90%,它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这是很多年招生录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比例,所以广大考生应该重视。所以考生在选报志愿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各方面的因素去和学校进行比较。我认为志愿填报是学校、专业、地域的三角关系,考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取舍。比如我们北京的高校,很多考生愿意到北京学习,这样在录取过程当中自然的录取分数要比其他地方高些。很多家长和考生都说填报自愿很难,其实主要还在于考生对自己的定位是否准确。

  主持人:臧院长对待填报志愿这方面还有哪些建议?

  臧铁军:还有我们在填报志愿的时候,第二志愿和第一志愿要拉开档次。我们同学都会拿到关于最近三年各个学校招生分数的大本,可以看到各个学校之间的分数差以及专业之间的分数差。填报一志愿时要凭自己的实力,如果你觉得我有这个实力能考到这个分数、考进这所学校,又是我喜欢的专业再填。二志愿作为一个备选,分数不要和一志愿很接近,要形成一个落差,不然很容易落空。这样的话一志愿没有录取,二志愿还有希望。

  高福勤:填报二志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学校的考试章程。北京很多高校预留了二志愿名额录取一志愿落榜的考试,还有一些高校不录取二志愿的学生。所以考生一定要注意。

  主持人:临近高考了,对考生们怎么调整心理状态更有效的提高成绩,有哪些建议?

  臧铁军:最主要的是考生的生活要有规律,要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要有一个控制时间的节奏。复习的时间是非常紧张的,但越是这个时候越要锻炼身体。每天上午课间操的时候一定要到外面呼吸下新鲜空气,跑一跑。下午要给自己一个锻炼的时间,其实这样的锻炼可以激发自己的精力,使自己有更好的状态。晚上要有一个散步的时间。还有要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不能学的太晚。学习的时候,要有各个科目交叉的学习。我们的复习已经过了两轮了,我们老师的复习计划是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作的,我们考生要紧跟着老师的计划。

  睡眠的时间要安排好,不宜太晚。学习方面,各个学科之间要安排好合理的学习时间。目前,大多学校已经进行了两轮的复习,老师已经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有计划的进行复习,有的是按照章节复习,有的把知识点穿插起来复习,有的是综合复习。考生最主要的就是跟着老师走,完全掌握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形成一个良好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而提高能力。其次是要针对自己的弱项大量练习。

  高福勤:我觉得第一是要清膳食,食物要有营养且不肥腻,保持一个好的营养状态。第二要勤锻炼,有规律的锻炼,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状态。第三是倒时差,由于晚上安静,很多学生都喜欢晚上学习,白天休息,这就可能导致白天萎靡不振,影响高考。所以学生要倒时差,按照正常的作息规律、考试方式来迎接考试。

  主持人:有些学生平常学习很好,考试成绩也不错,但一面对高考就发挥不出自己的正常水平。面对这种情况考生如何调整好心态,家长又如何对待?

  臧铁军:这种考试焦虑,每一个考生都存在,低水平和中水平的考试焦虑对考试是有好处的,它是一种考试应激状态,能够调动身体的全部机能,集中精力完成做题的任务。过于焦虑是由于外部压力和内部压力太大,两者重叠使得考生无法承受,反映在身体机能上就使的考生心慌,注意力不能集中影响考试,更有甚者弃考。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家长要注意调节家庭气氛、孩子的情绪,减轻考生的压力。如果发现孩子有焦虑倾向,可以试着劝孩子放下笔出去散散心,情况严重的可以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尽量的营造一个轻松的家庭氛围,考生自己也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

  高福勤:我认为考试是人生中难得的一次历练,当成自己成长锻炼的机会更好,目前我们的录取已接近90%。我相信,只要考生放松心态,正确的对待高考,就能够进入一所学校学习。如果高考失败,也可以通过自考、成考和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得学习的机会。国家现在的教育方式是多元的、有效的,只要把握住学习机会也能成才。高考虽然很重要,也要正确的对待,不必过度焦虑。家长放平心态,营造出好的家庭氛围,孩子才能轻松应对。

  臧铁军:考生只要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就是考好,不是考上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才算考好。

  主持人:藏院长和高主任详细的解读了今年北京的招生计划、招生政策、考试的改革措施以及填报志愿的技巧和方法,电脑旁的您想跟藏院长和高主任进行交流、沟通,节目之后可以在BBS上进行留言,藏院长和高主任都会为您一一作答,再次感谢您们的到来,我们下次节目再见!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为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建设和民政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2007年在民政部党组的科学决策下,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在民政部管理干部学院基础上成立,民政部培训中心、民政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和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同时设在学院,主要承担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类高等职业教育、全国民政系统干部职工教育培训、民政职业技能鉴定、民政政策理论和社会工作研究等职能。建院以来,学院按照“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特色办学、协调发展”的思路,以民政行业为依托,以服务社会为使命,适应市场、开放办学,各项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为民政事业发展及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先后荣获“中央文明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国家技能人才突出贡献单位”“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等20多项荣誉,办学成绩和服务水平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被誉为“民政人才的摇篮”。区位优势突出,教育资源丰厚学院地处经济社会发达、文化底蕴深厚的首都北京,建有燕郊和大兴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906亩。其中,燕郊校区占地310亩,建有体育馆、图书馆和包括部级重点实训室在内的10多个实训中心、60多个实训室,教学实训设施功能齐全、设备先进,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现有在校学生4500余名、全院教职工325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26%以上,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占95%,双师比例达68%以上,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基础理论扎实、教学实践能力突出,现有全国技术能手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优秀教师7人,北京市职教名师2人,北京市青年英才5名,北京市级专业带头人3人、专业创新创业团队2个,北京市骨干教师10人,民政行业领军人才1人,民政部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为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保证。在建的大兴校区位于北京新兴的高校聚集区,占地596亩,建成后将是一所集现代化、数字化、园林化为一体充满活力和时代气息的新校园。依托民政行业,专业特色鲜明学院立足民政、面向社会,设有护理(全科护理)、老年服务与管理、物业管理、民政管理(彩票营销与管理)、婚庆服务与管理、社会工作(救助社工、社区社工)、人力资源管理、公益慈善事业管理、学前教育(普通幼儿教育、特殊儿童教育)、家政服务与管理(婴幼儿照护)、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园林技术、假肢与矫形器技术、康复辅助器具技术、康复治疗技术等18个涵盖民政各个领域、社会亟需的特色专业及专业方向,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类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就业前景广阔学院坚持实行开放式办学战略,先后与20多家企事业单位、行业机构建立“合作研发、合作育人、合作就业” 人才培养机制,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挪威、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的20余所高校建立校际交流和合作关系,定期开展师生互访和培训活动,并探索实施“2+2”、“3+1”等多种学生赴海外培养渠道,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技能型人才。毕业生获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比率达98%以上,一次就业率达96%以上,推荐专升本比率达15%以上、录取率达70%以上,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得到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的充分肯定和社会的广泛认可。绿色通道畅通,奖助体系完善学院大力拓展各类奖励和资助渠道,形成了完善的“国家—学院—社会”立体化的三级奖助学金帮扶体系。在校生可获得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院入学奖(助)学金、贫困补助以及天津鹤童奖学金、德法利奖学金、天津医养奖学金、社会福利基金会、华民慈善就业扶助项目等20多项社会专项奖助。其中,最高单项奖励金额达8000元年,一学年可累计获得最高奖助额21000元。奖助学金面覆盖全院50%以上的优秀学生和100%的困难学生,有效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力保障贫困学子圆梦大学。当前,国家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2019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学院作为民政部直属院校,是国家民政人才教育培养的主阵地和主渠道,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欢迎广大考生踊跃报考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为推动民政事业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海淀区
    学校简介中央民族大学(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坐落于北京学府林立的海淀区,南邻国家图书馆,北依中关村科技园,校园环境典雅,古朴幽美,人文氛围浓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坐落于青龙湖畔的丰台校区于2021年9月正式启用,具有中式经典、山水校园风貌特点,彻底提升了“大文化”与“小空间”的匹配度,为中央民族大学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起点。 中央民族大学是党和国家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高级专门人才而创建的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等学校。学校源于1941年成立的延安民族学院。新中国成立后,经中央政府批准,1951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乌兰夫任首任院长;1993年11月,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1999年、2004年学校先后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2002年,国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重点共建中央民族大学的协议》,加快了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步伐;2017年顺利进入“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行列。现任校党委书记张京泽、校长郭广生。 党和国家历届领导集体始终非常关心和重视中央民族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17次接见学校师生代表。1993年学校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时,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写了新校名。2001年6月,朱镕基同志到校视察,并代表中央政府提出了“把中央民族大学建成世界一流的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同年,胡锦涛、李岚清等领导同志亲自审批了国家民委、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四部委联合上报的《关于进一步办好中央民族大学的请示》。2009年,习近平同志在视察学校工作时指出:“中央民族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具有重要地位,为国家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过70年的发展建设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校已经成为践行政治立校的重要高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民族理论政策研究的重要基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 学校建校之初,一批学界名流,如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翁独健、吴泽霖、冯家昇、杨成志、林耀华、傅乐焕、于道泉、闻宥、马学良、王锺翰等到校任教,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奠基人。现有教职工总数为1945人,其中专任教师1159人,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69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0.2%。他们当中有戴庆厦、牟钟鉴、胡振华、刘秉江、马跃、糜若如、李魁正、杨圣敏、金炳镐、班班多杰等知名专家学者,还有不断涌现的诸多中青年新秀,已渐成学界翘楚。另外,学校每年都聘有一批外籍专家任教。学校目前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1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31人,省部级以上创新团队10个。学校与4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包括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荷兰莱顿大学等30所世界顶级和一流大学,每年都有一批在相关学科领域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者来校访问讲学、交流。 学校现有1个学部、23个学院,有覆盖11个学科门类的67个本科专业、2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6个、省部级交叉重点学科4个,其中城市民族学、民族艺术学、质谱成像与代谢组学为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1个,1个四部委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2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近4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设立或委托建设的科研平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8年学校被北京市教委批准为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9390人,其中本科生12075人、少数民族预科生184人、硕士研究生5938人、博士研究生1193人;本预科生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将近50%。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和“北京市外国留学生奖学金”留学生接收学校,有来自50多个国家的近500名留学生在校学习。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20万余名各民族毕业生。其中有知名专家学者近千名,少数民族省部级领导干部近百名,地厅级领导干部近千名,县处级领导干部万余名,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央民族大学已成为培养少数民族杰出人才和民族团结表率的摇篮。 学校现占地面积为38万平方米,校园建筑面积59.2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20余万平方米。新校区位于北京丰台区青龙湖畔,占地面积81万平方米,2021年9月第一批近5000名学生正式入住。学校拥有各类图书和电子图书500万余册,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图书文献资料藏量居国内高校前列。学校出版社是全国民族学科教材和著作的出版基地,期刊社编辑出版《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民族教育研究》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多本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刊物。民族博物馆藏有5万余件珍贵的民族文物,已经成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教学实践基地。 当前,全校师生员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管理强校和开放办校五大战略,以改革创新精神和攻坚克难的勇气,奋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开启学校发展新征程、开创学校事业新局面。(以上数据截至2021年9月30日)
  •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市朝阳区
    学校简介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是北京市属普通高等学校、北京市市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其前身为1956年成立的北京市团校。1986年7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院名,对学院发展寄予厚望。在六十多年的建设发展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等多次来学校视察调研、现场办公、指导工作。时任北京市委副书记金鉴、汪家镠、李志坚同志先后担任学院院务指导委员会一、二、三届主任。学院始终坚持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共青团事业发展的方向,为首都的建设和发展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人文素养好、有一技之长、社会责任感强的高素质实用型技能人才。新时期新阶段,学院进一步服务首都“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和团青工作发展需要,强化政治、青年和人文特色,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全国一流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和全国一流团青教育培训与研究基地,建设成为开放型、有特色、高水平的青年人大学。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3000人,成人教育学生800余人,共设六个二级学院、一个中心、一个继续教育学院和多个研究所,即青年工作学院、学前教育学院、信息传媒艺术学院、现代管理学院(北京青年中科创新创业学院)、国际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分中心)、人文素质教育中心、继续教育学院、北京青少年研究所、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北京职业教育与人文北京研究中心。学院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形成了多层次、多样化协调发展的教育教学格局。目前,学院坚持立足需求、集约创新、优化布局、激发活力、提升质量、协同发展的思路,调整办学资源布局,正在全面推进综合改革, 进一步提升学院办学效益和整体实力。学院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现有1 个全国职业院校示范专业,1个国家级骨干专业,1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3 个市级高职示范性专业和2 个市级示范性实训基地,2个市级职业院校特色高水平骨干专业,3个市级职业院校特色高水平实训基地,是北京高职院校唯一的学前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招生院校,获得多项市级精品课程、精品教材、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和教育教学成果奖。学生参加全国及北京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屡次获奖,其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连续四年获得一等奖,北京市人文知识竞赛连续五年获得一等奖。学院各专业紧贴首都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培养人才,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近十年就业率平均达98%以上。学院承担北京市团校职能,与团市委联合创办了“首都大学生新世纪英才学校”“北京志愿者学校”“北京共青团创业青年夜校(青檬夜校)”,与《求是》杂志社共同成立青少年“三热爱”教育基地;是北京市委组织部、宣传部、文明办首批向全社会推荐的“燧石工程”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基地,是北京市社工委委托的全市首家“北京市社会工作者培训基地”。北京市团校始终着眼党的青年工作大局,不断创新办学方式,突出政治培训,努力为新时代党的青年群众工作和共青团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学院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在青少年教育与发展、志愿服务、中华传统文化、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工作与社区治理、学前教育、智慧养老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2013年学院获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青少年教育与发展研究基地。近五年来,学院承担市级以上各类科研项目共计120多项,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公开出版专著100部、编著教材近300部,发表学术论文1500余篇。学院高度重视对外合作与交流。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德国、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学术机构开展交流活动。近五年来,共派出教师300多人次、学生300多名参加国际交流活动,接待国际50多所高校和学术机构240余人次来校交流访问。学院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参与“北京2008奥运会、残奥会”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北京2014APEC 会议”“北京园博会”“2015年北京国际田联世界田径锦标赛”“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中国网球公开赛”等重大活动,参加“金刺猬全国大学生戏剧节”“首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北京大学生音乐节”“北京大学生戏剧节”“北京大学生舞蹈节”等大型比赛,举办体育、科技、职业、社团等多种主题文化节,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赴延安、井冈山、西柏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实践活动,赴浙江、云南、河南、吉林等地开展主题调研社会实践活动。长期参与天安门地区、国家大剧院、北京国际马拉松大赛、国际马联星级赛的志愿服务工作,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学院办学设施完善。建立了覆盖各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共有各类校内实训室70多个。所有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图书馆馆藏丰富、门类齐全,实现信息化管理,馆藏纸本图书55万余册,电子图书122万余册,电子期刊60万余册,学位论文570万余篇,中文纸质期刊近300种,电子数据库资源近20个,音视频资源32万余小时,能够满足全院师生教学科研的多方面需要。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以服务国家社会为己任,以促进教育发展为追求,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文化传承为使命,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已经成为具有良好社会声誉和办学优势的北京市属高等职业院校。
  •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市石景山区
    学校简介办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秉承“厚德博学,善技创新”办学传统,坚持校企互动、产教对接、学做合一,促进开放融合,推动学校内涵、特色、差异化高质量发展。办学定位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主动服务国家和北京重大发展战略,面向首都城市建设、运行、管理、服务领域,坚持“高端化、精品化、信息化、国际化”,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城教融合,完善育训融合,培养复合型国际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服务社会的贡献力和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的高等职业学院。学校概况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北京市石景山区,是一所由北京市政府举办的普通高等职业学校,是全国首批独立设置高职院校、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全国高职校长联席会主席团单位。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56年隶属于煤炭工业部的北京煤炭工业学校,1994年开始举办高等职业教育,1999年正式改制为职业技术学院。学校现设有7个教学院(部)和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有5个专业群,覆盖8个专业大类,27个专业,形成了面向城市建设、运行、管理、服务领域,独具特色的以工科专业为主,工、管、文、法等不同门类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2000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示范性院校,2003年在全国首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被确定为全国8所优秀院校之一,2007年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百所“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2015年成为首批试点北京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的3所高职院校之一,2016年被教育部确定为职业教育“走出去”首批试点项目学校,2019年成为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单位,2019年成功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先后获得全国高校就业工作50强、全国教学管理50强、全国教学资源50强、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等。学校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和学生技能大赛“双赛”成绩享誉全国。学校主要办学指标和综合办学实力位于国内同类院校前列,是全国最具影响力的高职院校之一。
  • 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市朝阳区
    学校简介北京化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北京化工学院,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发展所需的高级化工技术人才”而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北京化工大学肩负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原创性高新技术开发的使命。 北京化工大学经过60余年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哲学、医学等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形成了从本科生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目前,学校共设有17个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5400余人,研究生8500余人(其中博士1300余人),函授、夜大等继续教育学生2200余人,学历留学生360余人。 学校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27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13人(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名、双聘院士5人),其他国家院士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2人、青年学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奖者30人,“973”首席科学家8人次,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7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全国优秀教师9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30人(其中在岗30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8人,“首都科技领军人才”获得者5人,“北京市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1人,北京高校优秀本科教学管理人员1人,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1个,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65人。 学校学科实力稳步增强。聚焦“四个面向”,努力构建“强工厚理兴文重交叉”学科体系。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位列ESI 排名前1‰,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生态学3个学科位列ESI 排名前1%。“绿色化学化工及材料”学科群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学校现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涵盖14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56个本科专业(含第二学士学位专业),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8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8个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9个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社科类省部级基地。8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校教学改革成果不断涌现。现有2个国家级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素质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1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5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7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级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1个北京市级素质教育基地;1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虚拟仿真“金课”,4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37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8门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1门北京市级虚拟仿真“金课”,5门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北京高校教书育人“最美课堂”,5门教育部双语示范课程;1部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4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10部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2部北京高等教育优质本科教材课件;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9 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37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47项;国家级教学团队5 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1个。 学校科研工作发展迅速。承担重大项目、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能力进一步增强。2001年以来,学校有32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拥有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6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一大批科研成果在Nature、Science 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各类科研成果应用于国家尖端科技领域。2021年学校科技经费到款8.4亿元,其中竞争性科研到款相比2020年增加4200万元,获国内专利授权783项,国外专利24项。 学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加强。学校把产学融合、军民融合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机遇,不断增强“四个服务”能力,引领企业转型升级,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做贡献。学校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市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第四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科技产业拥有近20个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科技产业实体,依托学校科技和人才优势,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经营宗旨,形成了具有北化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在生物化工、日用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已形成系列技术和多种产品。近年来,结合校内优势学科、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需求,学校还重点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地区,相继成立校地合作地方研究院4个、技术转移中心6个。 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广泛。坚持“全球化发展”战略,着力健全国际交流合作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全球合作网络体系,重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学校与美、英、法、俄、德、澳、韩、日、意等48个国家(地区)的156所大学和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2021年新(续)签校际合作协议36份,新增合作伙伴11个。建有3个北京市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和3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坚持以“高精尖缺”人才引进为重点,20项引智项目获得科技部国家级“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立项;在校长期任职的外籍专家共18人;积极推进学生国际化交流,与19个国家(地区)的60余所高校和机构开展80余项学生赴海外学习项目。继续推进“北化-世界百强高校本硕博精英计划”,30名优秀学生由国家留学基金委等资助赴境外进行攻读博士学位或博士联合培养。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举全校之力推进就业工作,建立了完善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重视对学生的全过程就业指导,积极发挥学校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过程中的主导作用。25位老师入选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多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名列全国高校前茅。2021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3%,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为97%。 今天的北京化工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继续秉承“宏德博学、化育天工”的校训和“团结奉献、艰苦奋斗、务实力行、博学创新”的化大精神,深入实施“育人为先”“人才强校”“全球发展”“交叉突破”四大战略,打造更加卓越的“育人北化”“创新北化”“开放北化”“幸福北化”,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步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北化力量。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