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北京:关于做好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报名考试的通知
2024-10-31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是高校考试招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学〔2021〕3号)和北京市招生考试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通知》(京招考委〔2023〕2号)等文件要求,为确保我市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报名考试工作安全有序进行,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报名

凡符合我市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名资格条件、拟报考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的统考考生和单考考生须在高考报名过程中,同时进行文化课考试报名和艺术类专业考试报名。报名工作程序及考试收费标准等具体要求,按照《北京教育考试院关于做好北京市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名工作的通知》(京考高招〔2024〕17号)文件执行。戏曲类专业考生在完成我市高考报名后,需按照相关专业组考院校通知要求完成戏曲类省际联考报名、缴费等工作。艺术类专业校考一般从2025年1月初开始,报名考试要求由相关招生院校研究制定,考生需密切关注。

我市艺术类专业统考报名与高考报名同期进行,报名时间为2024年10月25日至11月11日,包括网上提交报名申请、网上填报个人信息并缴费和报名资格现场确认三个阶段。选报艺术类专业统考的考生须在高考报名第二阶段时勾选“参加艺术类统一考试”,并选择相应科类(方向)。

二、考试

报考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的考生须参加文化课考试和艺术类专业考试。参加文化课考试的具体要求按北京市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高职单考单招工作有关规定执行。艺术类专业考试包括全市统考、戏曲类专业省际联考和高校校考,戏曲类省际联考报名、考试由相关高校组织实施。

(一)全市统考

1.2025年,我市统一组织进行音乐类、舞蹈类、表(导)演类、播音与主持类、美术与设计类、书法类等6个艺术类专业全市统考。报考艺术类院校、专业的考生需按要求参加相应考试。

2.全市统考由北京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美术与设计类由各区考试中心具体承办,音乐类由中央民族大学承办,舞蹈类由北京舞蹈学院承办,播音与主持类由中国传媒大学承办,表(导)演类由北京电影学院和北京服装学院承办,书法类由首都师范大学承办。

3.考生可在音乐类、舞蹈类、表(导)演类、播音与主持类、美术与设计类、书法类全市统考和戏曲类省际联考等7个科类中选择一类填报,各科类之间原则上不得兼报。同一科类内的不同专业方向可以兼报,音乐类考生可以兼报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表(导)演类考生可以兼报戏剧影视表演、服装表演、戏剧影视导演。对具有其他专业特长及潜质、确需兼报不同科类的考生,须按程序进行申请,通过相关审核后方可兼报。

4.经过高考报名资格确认之后的艺术类统考考生应于2024年11月25日开始在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www.bjeea.cn)自行打印《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统一考试准考证(XXX类)》。考生须仔细查看准考证上的信息内容,按时参加考试。全市统考从2024年11月30日起开始进行,各科类具体考试时间及要求以考生准考证为准。

(二)高校校考

1.少数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较高的艺术院校,对考生艺术天赋、专业技能或基本功有较高要求的高水平艺术类专业,经批准可在省级统考基础上组织校考,相关高校及专业名单已向社会公布。高校艺术类专业校考工作均在学校所在地组织,不再跨省设置校考考点,京外高校不得在京组织校考。

2.组织校考的在京高校要积极采取线上考试或使用省级统考成绩进行初选等方式,严格控制现场校考人数,原则上不超过相关专业招生计划的6—8倍。严格控制校考合格证发放数量,原则上不得超过校考专业招生计划数的4倍。各招生高校应按教育部有关工作要求,将本校校考合格名单上传“全国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信息交互系统”。

3.组织校考的在京高校要健全完善考评人员遴选机制,加强考试组织管理,严格落实考生资格审核主体责任、考评人员管理和考试过程管理,建立完善考评人员回避制度、“黑名单”制度,细化完善安全保密、命题制卷、考试组织、阅卷评分、监督管理等工作流程,确保考试过程公平公正、平稳顺利。

4.考生要按照相关高校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参加高校校考报名、考试等工作。

三、成绩发布与复核

2025年1月7日开始,考生可登录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www.bjeea.cn)查询本人的艺术类统考成绩。我市艺术类统考本科、高职(专科)、高职单考单招等各类型合格分数线和全市考生分数分布也将适时公布。戏曲类成绩发布安排和艺术类各类考试成绩复核办法另行通知。

四、有关要求

高校招生专业范围包含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艺术学”门类下设各专业,以及《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中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和专科专业“艺术设计类”“表演艺术类”下设各专业和“民族文化艺术类”“广播影视类”等部分专业,统称为艺术类专业。根据有关文件要求,按照招生时是否使用专业能力考试成绩,相关艺术类专业可分为两类。

1.教育部《普通高校艺术类考试招生本科专业目录》中艺术史论、艺术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戏剧学、电影学、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影视技术8个专业和《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考试招生本科和专科专业目录》中数字广播电视技术、影视编导等16个专业,不再进行艺术类专业能力考试,直接依据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参考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考生。

2.7个艺术类考试科类下设的艺术类专业招生实行“文化素质+专业能力”的考试评价方式。招生高校可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实际,对考生专业能力提出艺术科类相对应的专业要求,并使用我市统考成绩、省际联考成绩或高校校考成绩作为专业成绩进行录取。专业目录中标记“★”的科类为戏曲类,可通过省际联考方式实施,标记“△”的艺术类专业,相关招生高校可对应该专业所在的本市统考科类,也可根据人才培养需要,跨科类科学确定该专业与本市统考科类的对应关系。

对于专业目录中组织专业能力考试的艺术类专业,相关普通本科招生高校可根据实际需要,不组织专业能力考试,直接按高考文化课成绩择优录取。

相关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和专科艺术类专业招生高校,须使用我市艺术类统考或戏曲类省际联考成绩录取,不再组织艺术类专业能力考试。

3.健美操等体育类项目纳入体育类专业考试招生,招生高校不再通过艺术类专业考试方式进行招生。

4.艺术类招生高校应在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办法中明确告知考生须参加的北京市艺术类统考科类,原则上高校同一艺术类专业应对应一个全市统考科类。考生应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以及艺术专业特长和潜力,认真阅读《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考试招生本科专业目录》《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考试招生本科和专科专业目录》(详见附件),及时关注相关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办法,特别是相关专业与我市艺术类专业统考科类的对应关系等要求,准确选报全市统考考试科类,避免报错考错。

附件1

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考试招生本科专业目录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学〔2021〕3号)要求,进一步改进艺术类专业考试方式,大力推进艺术类专业分类考试,现公布《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考试招生本科专业目录》。

一、不组织专业能力考试的艺术类专业
(不组织专业能力考试的艺术类专业直接依据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参考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
130101 艺术史论
130102 艺术管理
13010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30302 戏剧学
130303 电影学
130304 戏剧影视文学
130305 广播电视编导
130312 影视技术
二、组织专业能力考试的艺术类专业
(一)音乐类
130201 音乐表演
130202 音乐学
130203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130209 流行音乐
130210 音乐治疗
130212 音乐教育
130308 录音艺术
(二)舞蹈类
130204 舞蹈表演
130205 舞蹈学
130206 舞蹈编导
130207 舞蹈教育
130208 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  △
130211 流行舞蹈
130213 冰雪舞蹈表演
(三)表(导)演类
130301 表演(戏剧影视表演)
表演(服装表演)
130306 戏剧影视导演
130313 戏剧教育
130314 曲艺  △
130315 音乐剧  △
(四)播音与主持类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五)美术与设计类
130401 美术学
130402 绘画
130403 雕塑
130404 摄影
130406 中国画
130407 实验艺术
130408 跨媒体艺术
130409 文物保护与修复
130410 漫画
130411 纤维艺术
130412 科技艺术  △
130413 美术教育
130501 艺术设计学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130503 环境设计
130504 产品设计
130505 服装与服饰设计
130506 公共艺术
130507 工艺美术
130508 数字媒体艺术  △
130509 艺术与科技  △
130510 陶瓷艺术设计
130511 新媒体艺术  △
130512 包装设计
130513 珠宝首饰设计与工艺
130307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130310 动画
130311 影视摄影与制作
(六)书法类
130405 书法学
(七)戏曲类★
130201 音乐表演(戏曲音乐)
130203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戏曲音乐)
130301 表演(戏曲表演)
130306 戏剧影视导演(戏曲导演)
注:1.标记“★”的艺术科类可通过省际联考方式实施。
     2.标记“△”的艺术类专业,相关招生高校可对应该专业所在的本市统考科类,也可根据人才培养需要,跨科类科学确定该专业与其他本市统考科类的对应关系。

附件2

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考试招生

本科和专科专业目录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学〔2021〕3号)要求,进一步改进艺术类专业考试方式,大力推进艺术类专业分类考试,现公布《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考试招生本科和专科专业目录》。

一、不组织专业能力考试的艺术类专业
(不组织专业能力考试的艺术类专业直接依据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参考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
360203 数字广播电视技术 高职本科
360204 影视编导 高职本科
360205 全媒体新闻采编与制作 高职本科
550305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 高职(专科)
560202 广播影视节目制作 高职(专科)
560203 数字广播电视技术 高职(专科)
560204 影视编导 高职(专科)
560205 新闻采编与制作 高职(专科)
560207 影视制片管理 高职(专科)
560208 影视多媒体技术 高职(专科)
560209 影视照明技术与艺术 高职(专科)
560210 音像技术 高职(专科)
560213 融媒体技术与运营 高职(专科)
560214 网络直播与运营 高职(专科)
560215 传播与策划 高职(专科)
560216 全媒体广告策划与营销 高职(专科)
二、组织专业能力考试的艺术类专业
(一)音乐类
350201 音乐表演 高职本科
550201 音乐表演 高职(专科)
550210 现代流行音乐 高职(专科)
550212 音乐制作 高职(专科)
550213 钢琴伴奏 高职(专科)
550214 钢琴调律 高职(专科)
550216 音乐传播 高职(专科)
560211 录音技术与艺术 高职(专科)
(二)舞蹈类
350202 舞蹈表演与编导 高职本科
550202 舞蹈表演 高职(专科)
550209 国际标准舞 高职(专科)
550215 舞蹈编导 高职(专科)
(三)表(导)演类
350205 戏剧影视表演 高职本科
550204 表演艺术 高职(专科)
550205 戏剧影视表演 高职(专科)
550217 时尚表演与传播 高职(专科)
550220 现代魔术设计与表演 高职(专科)
(四)播音与主持类
360201 播音与主持 高职本科
560201 播音与主持 高职(专科)
(五)美术与设计类
350101 工艺美术 高职本科
350102 视觉传达设计 高职本科
350103 数字媒体艺术 高职本科
350104 产品设计 高职本科
350105 服装与服饰设计 高职本科
350106 环境艺术设计 高职本科
350107 美术 高职本科
350108 公共艺术设计 高职本科
350109 游戏创意设计 高职本科
350110 展示艺术设计 高职本科
350111 数字影像设计 高职本科
350112 时尚品设计 高职本科
350204 舞台艺术设计 高职本科
360202 影视摄影与制作 高职本科
360206 数字动画 高职本科
550101 艺术设计 高职(专科)
550102 视觉传达设计 高职(专科)
550103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高职(专科)
550104 产品艺术设计 高职(专科)
550105 服装与服饰设计 高职(专科)
550106 环境艺术设计 高职(专科)
550108 公共艺术设计 高职(专科)
550109 游戏艺术设计 高职(专科)
550110 展示艺术设计 高职(专科)
550111 美容美体艺术 高职(专科)
550112 工艺美术品设计 高职(专科)
550113 广告艺术设计 高职(专科)
550114 室内艺术设计 高职(专科)
550115 家具艺术设计 高职(专科)
550116 动漫设计 高职(专科)
550117 人物形象设计 高职(专科)
550118 摄影与摄像艺术 高职(专科)
550119 雕刻艺术设计 高职(专科)
550120 皮具艺术设计 高职(专科)
550121 包装艺术设计 高职(专科)
550122 陶瓷设计与工艺 高职(专科)
550123 首饰设计与工艺 高职(专科)
550124 玉器设计与工艺 高职(专科)
550125 刺绣设计与工艺 高职(专科)
550126 雕塑设计 高职(专科)
550127 服装陈列与展示设计 高职(专科)
550218 舞台艺术设计与制作 高职(专科)
550302 民族美术 高职(专科)
550303 民族服装与饰品 高职(专科)
550304 民族传统技艺 高职(专科)
560206 影视动画 高职(专科)
560212 摄影摄像技术 高职(专科)
(六)戏曲类或表(导)演类
550207 曲艺表演  ★△ 高职(专科)
350203 戏曲表演  ★△ 高职本科
550203 戏曲表演  ★△ 高职(专科)
(七)音乐类或舞蹈类
550206 歌舞表演  △ 高职(专科)
550301 民族表演艺术  △ 高职(专科)
(八)音乐类或戏曲类
550211 戏曲音乐  △★ 高职(专科)
550219 作曲技术  △★ 高职(专科)
(九)表(导)演类或音乐类
550208 音乐剧表演  △ 高职(专科)
(十)美术与设计类或书法类
550107 书画艺术  △ 高职(专科)
注:1.标记“★”的艺术类专业可通过省际联考等方式实施。
       2.标记“△”的艺术类专业,相关招生高校可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在两个考试科类中选择一类进行对应。


热门院校

  •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市西城区
    学校简介北京建筑大学是北京唯一的建筑类高校,是北京市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和北京市确定的高水平特色型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建筑特色、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是“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服务基地”和“国家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源于1907年京师初等工业学堂,办学115年来,始终以服务首都城乡建设发展为使命,为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提供了智力和科技支撑。学校历经高工建专、中专和大学三个发展阶段,1977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13年更名为北京建筑大学,2012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4年获批设立“建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6年获批建设“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2017年获批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2018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9年获批设立“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构建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从全日制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到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和人才培养体系。源于1907更名北京建筑大学2013首批学士学位授予1982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6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2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8学校有西城和大兴两个校区,拥有近千余亩美丽校园。西城校区占地167亩,大兴校区占地752亩,校舍建筑总面积49.02万平方米。两校区校园环境优美,建筑特色鲜明,学生不出校门就能领略到不同的建筑特色与魅力。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119万册、在线阅览的电子图书190万册,大型开放的电子文献数据库63个,与住建部共建中国建筑图书馆,是全国建筑类图书种类较为齐全的高校。学校现有10个学院和1个基础教学单位,各类在校生11074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8119人,硕士研究生2839人,博士研究生116人。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拥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3个(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2个学科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为B。工程学”、“环境/生态学”先后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现有41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2个,北京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北京市特色专业7个。学校坚持质量立校,教育教学成果丰硕。2014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在近3届北京市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一等奖10项。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个北京市校内创新实践基地、1个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学校连续六年荣获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评比一等奖,2个本科生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1个研究生党支部入选全国“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获得全国优秀共青团员、2020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北京高校十佳示范班集体、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等荣誉称号。近五年来,学生在全国和首都高校“挑战杯”、“创青春”等科技文化活动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4项、省部级以上奖励769项。学校现有教职工1180人,其中专任教师759人,高级职称教师437人,教授145人,博士生导师62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青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4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北京学者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2人,青年北京学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人。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北京市教委学术创新团队、优秀教学团队、管理创新团队、北京市委组织部青年拔尖团队等各类国家级及北京市级团队26个。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学术和行业发展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科研活动。现有北京节能减排与城乡可持续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28个科技创新能力强、国内外学术影响力高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数量位居全国建筑类高校和北京市属高校前列,建有全球技术水平领先的多功能振动台阵实验系统。学校始终强化面向国家和地区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需求,形成了建筑遗产保护、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海绵城市建设、精密测绘与精细重构、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智能建造与智慧城市等为代表的若干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学科领域、科研方向和创新团队。近年来,我校教师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6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16项;近五年新增各类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400余项,科技服务经费连年超过2亿元。学校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激励改革工作首批试点的2所高校之一。学校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需求,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提高合作成效。目前学校已初步构建“一带一路”城市国际化创新中心和7个专题国际创新合作平台,与43个国家和地区的101所院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务实推进了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研究。发起成立的“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已有来自27个国家的72所院校加入,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业类大学国际联盟。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招收国际学生等方式,培养中外学生近千人。举办的暑期学校规模持续扩大,已成为有一定知名度的国际教育品牌项目。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建筑学、土木工程 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北京市特色专业759名专任教师 1名国家杰青 2名全国优秀教师 145名教授 12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1项国家、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769项省部级以上学生活动奖励 70,000+毕业生 95%以上就业率 全国高校就业50强40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26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 1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 学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率先建成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实训基地,创新提出“主讲主问制”理论学习模式,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党建案例”,入选北京党建蓝皮书。4个基层党建案例入选《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经验案例》,获评1个“全国党建标杆院系”、4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近五年,获评北京高校德育先进集体1个,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1人、北京市优秀党务工作者1人,北京高校先进党组织3个、优秀共产党员5人、优秀党务工作者1人。获评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优秀成果三等奖1次,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奖、创新成果奖3次;获批北京高校党建重点难点项目支持计划1项,“两委一室”委托课题1项,北京市党建研究会课题2项,北京高校党建研究课题9项(重大课题3项、重点课题5项、一般课题1项),实现承担北京高校党建研究重点课题连续8年不断线,课题成果连续两年获得优秀等级。 百余年来,学校遵循“立德树人、开放创新”的办学理念和“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秉承“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校训和“爱国奉献、坚毅笃行、诚信朴实、敢为人先”的北建大精神,为国家培养了7万多名优秀毕业生,他们参与了北京70多年来重大城市建设工程,成为国家和首都城市建设系统的骨干力量。校友中涌现出了被称为“当代鲁班”的李瑞环,全国政协副主席郑建邦、核工业基地建设的奠基人赵宏、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在明、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刘桂生、沈小克、张宇、罗玲、胡越、包琦玮、高士国、杨伯钢,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中国建筑师马岩松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学校毕业生全员就业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95%以上,2014年进入“全国高校就业50强”行列。 展望未来,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市委书记蔡奇同志来校调研讲话精神,始终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高水平特色大学类型定位,聚焦有特色,培养“三师”,服务“三规”落地;突出高质量,走“提档、加速、冲A、晋级” 的内涵发展道路;拓展新格局,自觉融入首都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局,探索“一校多园”新模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
  •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朝阳区
    学校简介    北京工业大学(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创建于1960年,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术、教育相结合的多科性市属重点大学。1981年成为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5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96年通过国家“211工程”预审,正式跨入国家二十一世纪重点建设的百所大学的行列。2017年9月,学校正式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8个学科跻身2020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前500,位列QS2020年世界大学排名中国内地第32,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6个学科进入ESI前1%。    学校本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东临东四环南路,西邻西大望路,南抵双龙路,北望平乐园小区;另有中蓝、管庄、花园村、琉璃井、惠新东街和通州6个校区;占地面积96.0151万平方米。学校下设17个教学科研机构;开设本科专业72个;具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自主设置交叉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8个;博士后流动站18个,在站300人。国家重点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21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18个。学校现有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111计划”引智基地3个,国家级产学研中心1个,国际合作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北京市级科研基地45个,行业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个,北京市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1个。定期出版专业刊物2种。    学校党委下设19个二级党组织,其中,二级党委16个,二级党总支3个;党支部465个,其中,在职教职工党支部150个,离退休教职工党支部55个,学生党支部259个,混合党支部1个;党员10981名,其中,在职教工党员2512名,学生党员7137名,离退休教工党员1332名。    教职工3301人,其中,专任教师2145人,包括正高职称457人、副高职称775人;博士生导师690人,硕士生导师1584人(含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硕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领军人才29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卓越人才2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2人,“北京市人才引进支持计划”入选者167人。国际及港澳台教师5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3人。    在校生25829人,其中,学历教育学生中全日制研究生9366人(博士生1700人、硕士生7666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814人;普通本科生13572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2077人(本科生2076人、专科生1人)。在籍留学生420人(学历生412人,非学历8人)。    建校61年来,北京工业大学始终与国家和首都改革发展同向同行,走出了一条特色内涵差异化发展的一流大学建设之路,推动学校成为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成为首都北京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展现市属高校发展建设成果的示范窗口,16万余名毕业生从这里走向各条战线,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一甲子风雨砥砺铸就精彩华章,新征程牢记使命同心再创辉煌。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北京工业大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守立德树人立身之本,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立足北京,服务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定位,秉持“不息为体、日新为道”的校训精神,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稳步推进“十四五”建设发展,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百年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 中国音乐学院北京市朝阳区
    学校简介中国音乐学院建立于1964年,是教育部首批“双一流”建设院校、“全球音乐教育联盟”秘书处学校,2020年获批北京市“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学校。学校多年来被誉为“中国音乐家的摇篮”,是“中国音乐的殿堂”。中国音乐学院自建立以来,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国学为根基,独具中国音乐教育和研究特色,积极传承并大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以“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为办学理念,倡导和建设“中国乐派”。中国音乐学院具有完备的学科体系,学科建设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学校拥有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及学士学位授权点和“音乐与舞蹈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教育教学覆盖研究生、本科、附中(预科)三个层次,构成集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音乐教育为一体的全方位学科布局。学校设有中国音乐理论研究院(音乐学系)、作曲系、指挥系、中国声乐艺术研究院(声乐歌剧系)、国乐系、管弦系、钢琴系、艺术管理系、教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基础教学部、附属中学等教学单位,形成以中国音乐理论、中国音乐创作、中国音乐表演及音乐教育多维一体的教学体系。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凝聚众多在行业内外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名家名师。师资教学与科研团队是由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各专业协会会长、北京市“高创计划”领军人才、北京市“高创计划”教学名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长城学者、北京市拔尖人才等构成的一流师资队伍,为建设国家级“中国民族声乐教学团队”、国家级“中国民族器乐教学团队”、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市重点学科、承担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等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智库资源支撑。建校五十余年来,学校的人才培养成果丰硕,涌现了大批著名的国际化人才,向海内外输送一万多名各专业优秀毕业生。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方针,先后与 85 所世界一流大学及国际知名院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促进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和资源共享提供了重要渠道,为中国音乐的继承、发展和弘扬做出重要贡献。学校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发展思路,探索并建立特色鲜明的中国音乐教育体系。与此同时,学校全面推动“中国乐派”的建设与发展,成立中国乐派交响乐团、中国乐派国乐团、中国乐派少年弹拨乐团,创建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乐派研究院等具有国际学术视野和影响力的高端科研平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水平研究型音乐学府。
  • 学校简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瑞酒店管理学院成立于2008年5月,是经教育部批准、计划内招生、国家承认学历的四年制本科大学(民办)。办学十余年来,中瑞酒店管理学院紧密围绕旅游酒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办学,在吸收世界各国知名酒店管理应用型大学先进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以酒店管理专业为特色,不断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秉承“学以致用”的校训,坚持养成式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经过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中瑞酒店管理学院已经成为国内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典范,在符合业界实际的课程设置、自主编写的教材、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和独特的校园文化等方面形成了国内酒店管理专业独树一帜的人才培养 “中瑞模式”,被酒店业界誉为培养中国酒店管理人才的“黄埔军校”。 学院面向全国招生,优势专业包括:酒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健康服务与管理。学生毕业可获得本科毕业证书和管理学学士学位。学院位于北京市大兴区,占地300亩,总建筑面积10.1万平方米,校园由教学行政区和生活服务区两部分组成,教学设备功能齐全,生活配套完善便利,校园环境优美幽静,安防设施标准完备。学院奉行“尊重、专业、责任”的核心价值观,和养成式教育的理念,倡导师生平等,鼓励学生自我管理,并参与学院管理,营造中瑞特色的校园文化。着力培养学生掌握三个能力和两个习惯:Hand(动手)、Head(用脑)、Heart(走心)、Health(身心健康)、Happiness(快乐学习、工作、生活)。学院共有专任教师近200名,超过60%具有丰富经验的酒店高管工作经历,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顾问团队深度参与教学,为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通过学生交流、教师交流、学术会议等形式,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等12个国家26所高校建立了密切联系,每年有近百名师生到国外交流学习、实习实践。学院围绕办学目标,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和就业基地。目前已经和万豪、希尔顿、雅高、香格里拉、凯宾斯基、凯悦等世界知名酒店管理集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全国28个省市以及新加坡、美国、阿联酋等国家的两百余家酒店企业签订了实习就业协议。学院实习生、毕业生受到业界和社会广泛的欢迎。 我们的办学目标是建设一所特色鲜明、亚洲一流、业界认可、师生喜爱的应用型酒店管理大学,使中瑞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酒店及服务业高级管理人才的摇篮。
  • 学校简介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北京经理学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院。学校办学历史溯源于1979年成立的北京市经委职工教育师资进修学校,1984年更名为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03年,河北远东职业技术学院(原华北石油职工大学)划转并入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同年,原国家经贸委在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挂牌成立北京经理学院。2006年,学校转制为普通高等学校,更名为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2012年10月,学校隶属关系由市国资委转至市教委。在四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秉承践行“积学求是、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创新发展“厚德强技、慎思笃行”的办学理念,坚持办学为民的价值取向,以“做对学生最好、最负责任的高职学院”为己任,紧扣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求,着力培养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具有首善标准、国际视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专业化技术技能人才,做北京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坚强基石。学校现有北京望京和河北固安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287亩。设有临空经济管理学院、数字财金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外语与学前教育学院、珠宝与艺术设计学院、基础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训学院等8个二级学院及教学机构。现有教职工531人。专任教师290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35人,占比46.6%,有北京市长城学者、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高创名师、教学名师等近20人。此外,学校还聘请其他院校知名教师、行业企业专家、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等作为兼职教师,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整体优化、具有创新能力、能够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近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精神要求,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创新,学校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开拓新局面。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压紧压实,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不断强化,“三全育人”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进。继创新高职“概论”课2+2和“基础”课1+1+1模式之后,思政课“双主体、双结合、双互动”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在教育教学改革和培育时代新人方面发挥了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专业群思政一体化建设切实推动,两门课程(名师团队)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学校入选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幸福学园”获评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品牌。学校获评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在市属高校“平安校园”考核中连续三年获评“优秀”,是连续获评“优秀”的唯一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学校立足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及“两区”建设,紧扣数字经济发展人才需求,深化专业改革。临空经济管理、数字财金、人工智能、宝玉石鉴定与加工、国际教育服务5个专业为北京市职业院校特色高水平骨干建设专业(群),7个工程师学院、大师工作室为北京市职业院校特色高水平建设实训基地,其中“数字视效生产性实训基地”和“西门子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入选教育部认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人工智能学院试点院校、“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院校”“全国职业院校传统技艺传承示范基地”,是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牵头成立北京数字经济职业教育集团、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院,产教融合深度推进,获评“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产教融合50强”。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新提升。近年来,学生获市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320余项,其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家银奖1项、铜奖6项,233个项目获北京市赛区奖项;在第十二届“挑战杯”中,获国赛三等奖1项、北京市1金2银。学校获第二届“中英“一带一路”国际青年创新创业技能大赛”中国区总决赛杰出院校奖,连续两年荣获“青年服务国家”首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毕业生就业率在98%以上,专升本率、创业率居北京高职院校前列,获“北京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社会培训服务品牌优势明显。作为原国家经贸委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重点培训基地,北京市安全生产高端培训示范基地,学校坚持传承创新、育训并重,构建了培训服务新体系,年培训规模1万余人次,涵盖企业管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基层党建、对口援建、社区公益、科学实践等,培训规模、培训层次均居市属高职院校前列。2019年学校被认定为“北京市民终身学习示范基地”,2020年学校入选首批北京市高精尖产业技能提升培训机构、首批首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首批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河北省及廊坊市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基地。国际化办学特色显著。作为国内最早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高职院校之一,学校自1984年开始探索国际化办学。学校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已与英国博尔顿大学、英国德比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理工学院等近30所境外优质院校和教育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开展联合贯通培养、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职教资源交流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合作项目和交流活动,构筑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化办学体系。已累计对来自约100个国家的1万余名留学生进行了汉语培训、商务汉语专科教育及中国文化特色课程培训。学校获评“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连续两年获“中泰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突出贡献奖”。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政策环境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市“两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的加快推进,为学校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提出了更高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学校将紧抓机遇、乘势而上,以改革创新的胆识和气魄,以勇于争先的精神和智慧,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激发体制机制活力,向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人民满意的高职学院”的发展目标不断迈进。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