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北京:2025年高考英语听说机考考生须知
2024-11-18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一、考试安排

北京市高考英语听说考试采用计算机考试模式,实行一年两考。2025年第一次英语听说考试于2024年12月14日进行,第二次英语听说考试于2025年3月15日进行。

第一次考试取得满分成绩的考生将不再安排参加第二次考试。

二、考试时间及日程安排

(一)考试时间

2025年高考英语听说考试时间表

zrg2024111804.jpg

注:

1.考生须在指定场次开考前30分钟进入备考室备考,未能按时进入封闭区或备考室的考生视为缺考,不得参加当次考试。

2.每场次考试时长约35分钟。

3.考生考试场次随机分配,考生按分配的场次参加考试。

(二)日程安排

2025年高考英语听说考试相关日程安排表

zrg2024111805.jpg

注:1.以上日程安排如有调整,以相关工作通知为准。

2.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网址:www.bjeea.cn。

三、成绩计算

英语听说考试满分50分,取两次听说考试的最高成绩与笔试成绩一同组成英语科目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四、考试规则

1.考生必须服从监考员等考试工作人员管理,不得以任何理由妨碍考试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不得扰乱考场、考点工作秩序。

2.考生凭《准考证》和身份证,按照规定时间和地点参加考试。考生应主动配合考试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检查与身份验证识别。

3.考生严禁携带无线通讯、电子存储、记忆录像等设备以及学习资料等学习用具进入封闭区域。

4.考生须在指定场次开考前30分钟进入备考室备考,未能按时进入封闭区或备考室的考生视为缺考,不得参加当次考试。

5.考生须在管理员引导下进入考场,对号入座,将《准考证》和身份证放在桌上以便核验。

6.考生不得随意开启、关闭计算机,不得拔掉网线、电源等相关设备,不得故意损坏考试用计算机和其他考场设施。考试过程中如遇系统异常或者计算机故障,须举手示意,等待监考员解决,不得影响其他考生答题。

7.考场内须保持安静,不得喧哗,不得随意走动、交头接耳、左顾右盼、打手势、做暗号,不得夹带、旁窥、抄袭或有意让他人抄袭。如不遵守考场规则,不服从考试工作人员管理,有违规行为的,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确定的程序和规定严肃处理,并按规定记入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涉嫌犯罪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规定,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8.考试结束前,考生不得提前离场。

9.考试结束后,考生根据监考员指令依次离开考场。

10.非考生本人原因无法在考前指定的考位继续完成考试的考生,须服从工作人员安排转到备用考位或后续场次重新考试。考生不服从工作人员安排,视为考生主动放弃考试。

11.因考生个人原因中途离场不能完成考试的,视为考生主动放弃后续考试。考试结束前,考生主动放弃考试后,须服从工作人员安排,不得离开封闭区。

五、注意事项

1.考生凭准考证和身份证按照规定时间和地点参加考试,考生要提前熟悉考点路线,适当提前到达考点,以免迟到。

2.考生进入考场,除铅笔外,其他无关物品均不准带入考场。严禁携带无线通讯、电子存储、记忆录像等设备,以及学习资料等物品进入封闭区域。

3.考生进入考场时,应领取1片消毒湿巾和1个一次性无纺布麦克风套。考试开始前,考生使用消毒湿巾擦拭耳机耳罩与耳朵接触的皮面,并将麦克风套自行套至麦克风上。考试结束考生离场时,考生应摘下使用过的麦克风套,并与使用过的消毒湿巾及包装袋随身带走,弃置到考场出口指定位置。

4.考生需提前熟悉鼠标使用、键盘输入及字母大小写切换和音量调整等操作。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热门院校

  •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市海淀区
    学校简介北京科技大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1895年北洋西学学堂创办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矿冶学科。1952年,学校由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国内著名大学的矿冶系科组建而成,名为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1960年,更名为北京钢铁学院,并被批准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之一。1988年,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1997年5月,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学校成为首批“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4年,学校牵头的,以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为核心高校的“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功入选国家“2011计划”。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学校获批国防科工局、教育部共建高校。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建校六十九年来,学校逐步形成了“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20余万人,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尤其是冶金、材料行业的栋梁和骨干。党和国家领导人罗干、刘淇、徐匡迪、黄孟复、范长龙、郭声琨、刘晓峰等都曾在校学习,另有40名校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大批校友走上了省长、市长的领导岗位,一大批校友担任宝武集团、中国一重、中国铝业、中国五矿、中国钢研、河钢集团等国家特大型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学校被誉为“钢铁摇篮”。学校本部位于高校云集的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全校占地约80.3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94.11万平方米。学校现有1个国家科学中心,1个“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1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基地、创新引智基地等。特别是2007年,学校作为第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牵头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并负责筹建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图书馆实体馆藏241万余册(件)。定期出版《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矿物冶金与材料学报(英文版)》)《工程科学学报》《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思想教育研究》《物流技术与应用》《金属世界》《粉末冶金技术》等重要学术刊物。学校由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数理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文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高等工程师学院、新材料技术研究院、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融合创新研究院、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钢铁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体育部、管庄校区、天津学院、顺德研究生院等组成。现有2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另有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5个本科专业。学校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科学技术史4个全国一级重点学科学术水平蜚声中外(2017年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冶金工程、科学技术史获评A+,材料科学与工程获评A),安全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外国语言文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一批学科具有雄厚实力,力学、物理学、数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纳米材料与器件物理学、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等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焕发出勃勃生机。2019年,安全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科学与工程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行列。截至2021年9月,全日制在校生2.6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3853人,各类研究生12591人(其中硕士生8610人、博士生3981人),国际学生812人;学历继续教育学生15958人。已形成研究生教育、全日制本科、高职教育和继续教育多层次、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拥有一支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教职工总数3399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职工642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职工957人,其中专任教师2067人(含自主招收博士后),在站博士后386人。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双聘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双聘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3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3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人、青年拔尖人才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9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人,北京市教学名师38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102人。学校的科研实力十分雄厚。1978年至2021年9月,共申请专利10596项,授权专利6833项;有200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委级等各种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182项。1999年教育部编辑的《中国高等学校科技50年高校获奖重大成果一览表》中收录北京科技大学12项重大科研成果,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据教育部统计,1978~2011年,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列全国高校第4。学校“块体非晶合金的结构和强韧化研究”“一维氧化锌的界面调控及其应用基础研究”的科研成果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做出了重大科学贡献。近五年学校“露天转地下高效转型建设大型数字化地下金属矿山的研究与实践”“电弧炉炼钢复合吹炼技术的研究应用”“复杂组分战略金属再生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高性能特种粉体材料近终形制造技术及应用”等大批科研成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不断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与国内180多个省市区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同时,学校瞄准世界前沿,加强国际合作,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日本东北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220余所海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友好合作关系,积极构建国际合作交流新格局,加快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学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校多年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学校学生在历年国家及北京市的各种竞赛中多次获得殊荣。特别是学生团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与社会实践大赛等竞赛中屡创佳绩,MEI机器人团队、智能车队先后获评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学校积极营造“科学与艺术共融,人文与创新并存”的校园氛围,学生艺术团屡获佳绩,原创校史话剧《绽放》获得校园戏剧最高奖。学校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聚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先后被授予“北京市文明校园”“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校”及“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2018年,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学校的体育竞技水平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在北京乃至全国享有盛誉,涌现了一批以李敏宽、楼大鹏为代表的国家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和体育官员。学生田径代表队在全国及北京市高校竞赛中数度摘桂;女篮代表队在北京市高校联赛中连续12次夺冠,并于2005年挺进CUBA全国八强。学校目前拥有约10.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体育场地。学校体育馆作为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竞赛场馆,圆满完成了北京奥运会柔道、跆拳道,残奥会轮椅篮球、轮椅橄榄球四项赛事,学校体育馆团队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今天,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师生正满怀信心,迈着坚定的步伐,向着“把北京科技大学建设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规模适度,特色突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而奋进。
  • 学校简介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于1954年建校。1954年,为实施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加快发展新中国电子工业,第二机械工业部在北京酒仙桥电子工业区创建“华北第四工业学校”。 1956年命名为“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学校成立以来,为祖国建设培养了大批电子技术人才,为新中国电子工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被誉为培养电子工业技术人才的摇篮。1993年12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为学校四十年庆典亲笔题词:“志在电子,培育英才”。改革开放40多年来,学校发展日新月异。1999年9月,为了适应北京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加速培养信息产业技术应用人才,经国家教育部与北京市教委批准,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与北京成人电子信息大学合并组建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又将两所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北京市计算机工业学校与北京市电子工业学校并入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学院隶属于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属行业办学普通高校。现有校本部(酒仙桥)、东校区(东坝)和南校区(花乡)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350亩,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教职工820人,专任教师500人,在校学生规模6500人。学院现有人工智能学院、产业互联网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数字商务学院、数字艺术学院、教育与健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教育学院、通用能力教学部等二级学院,重点布局人工智能、产业互联网、电子信息、商业互联网、数字艺术、智慧健康等专业集群,开设人工智能、软件技术、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信息安全、通信技术、电子技术、集成电路、机电一体化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财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影视动画、虚拟现实、商务英语、健康管理等30余个专业。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院广大师生员工艰苦创业、开拓进取、锐意改革、创新发展,推动学院事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不断攀登新高峰。学院是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国家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单位、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黄炎培优秀学校、北京市示范性高职院校、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示范校、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北京市职业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师培训基地、北京电子信息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全国信息安全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目前是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以及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进入新时代,学院开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化高职学院新征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把学院建成行业办学特色鲜明、产教融合充满活力、学科专业优势突出、人才培养质量优良、社会服务能力卓著、教育国际化成效显著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化高职学院而努力奋斗。
  • 学校简介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是由教育部2004年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国家计划内招生,颁发国家承认的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学校确立以国际化和高端应用型为发展战略目标,积极融入行业、融入国际,借助首都优质的教育资源,搭建应用型人才和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致力于卓越的教学与服务,努力达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精英商学院的目标。学校地处北京城市副中心、“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协调发展的重要核心区通州。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现设有财务与金融学院、创意艺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和德育中心4个教学单位,开设了国际商务、金融工程、审计学、数字媒体艺术、摄影、广播电视编导、视觉传达设计等26个本科专业,学科覆盖了经、管、艺、文、理、工6个学科门类,形成以商为主、商艺结合的专业结构体系。学校始终坚持引进、培养、聘用相结合的机制,形成了一支高学历、高职称、有海外留学背景、有行业实践经验,老、中、青相结合的国际师资队伍。学校设有开展综合实践教学活动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现有27个校内实验室。此外,学校拥有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全覆盖的数字化校园网以及现代化的体育馆、运动场。学校坚持以一流的国际商科人才培养标准打造教育教学体系,形成了鲜明特色。自2009年至今,已与全球57所高校建立“2+2”、“3+1”“3.5+1.5”等多种合作办学模式,达成学分互认、本硕分段式培养等联合办学协议。合作院校提供奖学金及各项优惠政策,帮助学生节省留学成本,顺利实现海外留学深造的目标。此外,学校分别在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法国、奥地利建立了7个海外实践教学基地。自2015级学生起,通过国际合作项目、海外课堂、青年领袖训练营、跨国公司实习、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实现了100%在校生在海外交流、学习实践。自2017级学生起,全面实行现代导师制,实施学业导师、语言导师和通识导师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代替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为满足学生出国留学高层次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我校2019年特别推出国际联合培养“精英计划”项目,助力学生申请到全球排名更好的世界名校。学校重视实践教学,把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开展与行业(企业)高度融合的实践教学,通过课程开发、实践操作、订单式培养、承接对口业务等方式,使学生专业与未来职业对接。目前已与北京银行、杭州银行、华林证券、丝路数字视觉等百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近年来我校就业率均保持在97%以上,毕业生广泛服务于金融行业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及文化、体育、娱乐业,在面向金融行业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就业态势明显,薪资待遇丰厚。学校以殷殷实力为莘莘学子成就未来搭建坚实平台,构筑成功之路。通过雄厚的办学实力、良好的办学声誉、显著的办学成果,受到业界人士的不断好评。2010年,学校通过了国际精英商学院(AACSB)的审核,成为国内首家独立学院会员单位。2014年,学校与北京大学等24所高校同时被认定为“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成为北京市唯一获此殊荣的独立院校。近年来,学校还先后获批“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市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商务部中国国际贸易学会服务外包离岸业务国际人才培养基地”。2015年,获得接受外国留学生资质,国际化进程迈上了新的历史台阶。2018年,成为北京市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2019年,学校金融学专业被评为北京市一流专业。在武书连2019年中国高水平独立学院排行榜中,获得“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第一名”及“本科毕业生升学率第一名。2017年,学校聘请美国PBK等著名设计公司,按照国际标准对校园环境、教学楼宇和学生生活设施进行了设计改造,一所精致、秀美的国际化商学院迎接您的到来。
  • 北京大学北京市海淀区
    学校简介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不久,临时大学又迁到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胜利后,北京大学于1946年10月在北平复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校于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大学的校友和教师有400多位两院院士,中国人文社科界有影响的人士相当多也出自北京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建设的新时期,并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两所大学之一。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发出了“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号召。在国家的支持下,北京大学适时启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从此,北京大学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原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一度名为北平大学医学院,并于1946年7月并入北京大学。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为北京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1996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医科大学。两校合并进一步拓宽了北京大学的学科结构,为促进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及理科的结合,改革医学教育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支持下,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将北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的北京大学已经成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窗口。现任校党委书记邱水平、校长郝平。
  • 北京警察学院北京市昌平区
    学校简介北京警察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市公安局为行政主管、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为教育主管的全日制本科普通院校;是首都应用型警务人才培养基地、公安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首都在职民警培训基地;同时也是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专车驾驶员培训基地、公安部外警培训基地和警务驾驶训练基地。学院是北京市公安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于1984年1月,其前身是1949年4月成立的北平市人民政府公安局公安学校。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开始筹建公安高等本科教育,招收本科学生;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在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基础上建立北京警察学院,开展全日制公安高等本专科教育和在职民警训练;2015年,学院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以法学和工学为基础,设有9个本科专业,目前招生的有侦查学、治安学、刑事科学技术、公安管理学、涉外警务、交通管理工程和网络安全与执法7个专业,集中于公安学和公安技术两个一级学科。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获评“北京市属高校一流专业”,治安学专业被公安部列为全国公安高等教育重点专业(培育点),“警务车辆特种驾驶技术”课程被列入国家级精品课程。学院座落于昌平区南口镇虎峪风景区内,占地面积75.8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万余平方米。学院拥有完备的教学设备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可实现情景教学、模拟教学及远程教学。DNA检验、情报分析、痕迹比对、刑事照相等实验室在国内公安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体能、技能、警务技战术训练场馆独具特色;图书馆藏书齐全,查阅方便快捷,可直接为教学、科研和警务实战服务。学院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设施齐全,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学院坚持“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水平”的警察学院为办学目标,以建设办学特色鲜明、符合实战需要的国家重点公安院校为努力方向。坚持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夯实基础、稳步发展的建院思路,坚持政治建校、依法治校、特色立校、人才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方针,坚持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公安实践紧密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发展理念,坚持为首都公安事业培养公安专门人才服务、为首都公安工作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服务、为首都公安重大保卫任务服务的办学宗旨;以服务首都公安工作为目标,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坚持普通公安高等学历教育与在职民警训练双并重方针,立足首都公安警务创新与发展,坚持教学练战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实战导向培养具有忠诚的警魂、严明的纪律作风、过硬的警务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警务人才。学院与世界多国警察机构开展友好交往和学术交流。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科研活动的开展,特别是首都北京发展战略定位于“四个中心”,学院对外交往和学术交流的规模不断扩大。 建校以来,学校几经变迁,始终坚持政治建校和从严治校方针,广大教职员工辛勤耕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公安专门人才,已为各级公安机关培育和输送毕业生5万余人、培训在职民警31万余人次,涌现出一批英雄模范、领域专家和优秀领导干部,为首都公安事业传承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被誉为“首都人民警察的摇篮”。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