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北京:将于6月18日和28日组织2024年高招网上咨询活动
2024-06-17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为帮助考生、家长了解相关高校在京招生录取政策,更好地做好高招志愿填报工作,6月18日我市将组织2024年高招本科网上咨询活动。届时相关高校及市、区高招办、市体检中心将在线回答广大考生、家长的提问。

本科网上咨询系统将于6月18日(周二)上午8时开放,网上提问时间为上午8:00至晚19:30;集中答疑时间分别为:9:00-11:30,14:00-17:00,18:00-20:00。 为保障咨询活动顺利进行,咨询系统将于6月17日(周一) 上午8时开放注册,需要在咨询活动期间提问的考生、家长请在提问前完成网上注册,并牢记用户名和密码。只浏览问答内容无需注册。

此外,专科网上咨询活动将于6月28日(周五)上午8时开始。网上提问时间为上午8:00至下午17:00;集中答疑时间分别为:9:00-11:30,14:00-17:30。

咨询页面访问链接:https://gaokao.chsi.com.cn/zxdy/bj/gzindex


热门院校

  •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市海淀区
    学校简介国际关系学院始建于1949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成立,是一所富有优良传统的高等学府。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和关心学校办学工作。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朱德、邓颖超等同志曾多次来校视察,与师生亲切交谈,给予极大关怀。陈毅副总理亲笔题写校名。邓小平、陈云、叶剑英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我校的建设与发展做出过重要批示。学校曾为新中国第一批“将军大使”开办培训班;20世纪50年代首创侧重外国当代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1964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高校;1981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83年,率先完成从单一的外语院校向多学科复合型院校的转型。
  • 学校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学院是隶属总装备部的正军级军事院校,主要面向全军装备系统和航天领域培养装备指挥技术和航天指挥技术人才。学院是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院校,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建设,形成了以军事学为主、军事学与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法学6个门类相互融合的学位授权体系,拥有一批在全军乃至全国颇具影响的学科专业。现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军队重点学科专业领域、4个总装备部重点学科和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   学院拥有一支以院士、教学名师为代表,政治思想好、教研能力强、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教员队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40余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50余人。有5人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师,22人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师,43名教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学院教科研成果突出,承担了一大批国家和军队重点研究项目,获得包括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科技成果特等奖、国家科技发明奖在内的各类成果奖30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80多项。建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2个军队重点实验室;建有万兆主干带宽校园网和国家数字图书馆分馆;《装备学院学报》是军事学核心期刊。   学院本部设在素有“首都后花园”之称的北京市怀柔区,有怀柔、沙河和昌平三个校区,占地面积2513亩。学院生活设施完善,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 北京印刷学院北京市大兴区
    学校简介北京印刷学院以“传承弘扬印刷文明,创新发展出版文化”为办学使命,开启中国出版印刷高等教育的先河。学校隶属北京市,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共建。前身是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建立的文化学院;1961年文化学院停办,其印刷工艺系并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系基础上组建北京印刷学院,由原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管理;2000年,学校划归北京市。经过6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现已成为在印刷与包装、出版与传播、设计与艺术三个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工、文、艺、管协调发展,国内唯一专门为出版传媒全产业链培养人才的全日制高水平特色型高等院校,被誉为业界名校。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以“守正出新 笃志敏行”为校训,持续为国家传媒科技、传媒文化、传媒艺术、传媒管理人才培养提供北印方案。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继续教育学生近万人。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分别是编辑出版学、印刷工程、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出版、机械工程、动画,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本科专业2个,北京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现有11个教学机构,27个本科专业招生。学校坚持以特色学科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现有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设计学、新闻传播学为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学校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具有独立招收和培养博士后资格。2018年,学校获批北京市新增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学校坚持扎根行业,全力打造出版印刷领域教育、研究重要平台。是国家出版印刷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绿色印刷包装产业协同创新基地、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是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中国印刷高等教育联盟、全国数字出版专业教育联盟、全国印刷电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组织的发起单位和理事长单位、副理事长单位。国家级博物馆中国印刷博物馆和中国版本图书馆(中宣部出版数据中心)坐落于校园内。学校坚持人才强校,不断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拥有一大批全国和北京市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中国出版政府奖、毕昇印刷杰出成就奖获得者、北京市高创计划领军人才等为代表的行业领军人才团队和百余名行业高端人才组成的特聘兼职教授团队,此外还拥有一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人才强校计划高层次人才、长城学者、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科技新星、青年拔尖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和优秀教学人才。学校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推进科学研究。拥有11个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在印刷包装材料与装备技术研发、出版印刷传媒新技术应用及行业发展咨询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拥有印刷油墨、环保及智能包装材料与技术等方面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并推广应用,持续发布《中国印刷业发展报告》《长三角区域印刷业一体化发展升级指南》等行业发展报告,制定由我国主导的首个印刷领域国际标准以及图书发行新技术应用等系列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引领出版印刷产业转型升级。学校坚持首善意识,致力服务行业和北京发展。围绕“创意设计 艺工融合”的办学特色,形成了以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为基础,大学科技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相互支撑、融合发展的“一院三园”双创发展模式,形成“北印科创”“北印文创”双亮点,建设产学研用一体化产业综合体。围绕国家大型活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北京“四个中心”建设以及出版印刷产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开展系列科技攻关、创意设计和咨询决策研究,创作一批服务国家重大活动的高水平文创作品,取得《北京市出版物印刷保障首都核心功能建设升级指南》等一批彰显特色服务行业和首都的研究成果。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大力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先后与美国、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校际间师生交流密切。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年均招收300余名国际学生,为我国印刷包装企业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提供人才支撑。2017年学校入选北京市首批“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并成为基地秘书处单位。面向未来,学校将始终牢记办学之初被赋予的国家使命与行业责任,把握“坚持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高素质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根本,坚持面向首都发展、面向出版传媒行业,彰显服务出版传媒全产业链为主线的学科特色,工科与文科结合、艺术与科技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和传承弘扬印刷文明、创新发展出版文化的文化特色,深化“特色发展、开放办学、协同创新和绿色发展”四大战略,实施“教育创新、人才强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文化传承创新和党建强基固本”五项工程。坚守育人初心,勇担强国使命,继往开来,开拓创新,按照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立的“三步走”战略,为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出版传媒大学而不懈奋斗。
  • 学校简介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学院,1984年建校,前身为北京建筑大学怀柔分院。2002年12月更名后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学院拥有一支素质较高,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2006年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2011年被确定为北京市示范性高职院校。学院占地186亩,建筑面积6.23万平方米,经过近40年的高等教育办学积淀,现设有四系一部四中心,建筑工程系、影视技术系、 教育与管理系、卫生与健康系、基础部、成人教育中心、实训中心、网络信息中心和教学督导中心。开设了土木建筑、新闻传播、文化艺术、财经商贸、教育与体育、医药卫生、公共管理与服务等七大类 10 个专业。现有校内实训室 49 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88 个,职业资格鉴定工种 13 个。学院坐落在享有“国家卫生城市”称号的怀柔城区,周围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是学习生活的理想之地。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200余人,成人教育在校生1700余人。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42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87.7%,硕士以上学历占72%以上,高级职称占37%。市级创新团队2个,市级思政教育教学名师团队2个,市级教学名师5人,市级思政教育教学名师12人,市级骨干教师9人。拥有注册会计师,高级经济师,高级实验师、医师、护师等大量双师型人才。同时学院还引进多行业技术骨干、一线企业专家进校授课。形成了一支素质高、技能强、结构优的产学研一体教师队伍。学院始终致力于探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走内涵式、精品化的发展道路,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和首都世界大城市建设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现已为首都经济的发展建设培养了2万余名适应教育、卫生、建筑、影视、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在北京地区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目前我院毕业生就业单位有: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交隧道集团、中铁城建集团、阿里巴巴集团、中影数字制作基地、凤凰国际传媒中心、国新办五洲传播中心、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搜狐、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泰康养护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佑安医院、朝阳医院、友谊医院、安贞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怀柔医院、北京中医院怀柔中医医院、建设银行、华勤信会计师事务所、英国励展博览集团、德国科隆展览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市第一幼儿园、六一幼儿园、北京大学附属幼儿园等多家知名企事业单位。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处于同类院校领先水平。
  •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朝阳区
    学校简介    北京工业大学(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创建于1960年,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术、教育相结合的多科性市属重点大学。1981年成为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5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96年通过国家“211工程”预审,正式跨入国家二十一世纪重点建设的百所大学的行列。2017年9月,学校正式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8个学科跻身2020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前500,位列QS2020年世界大学排名中国内地第32,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6个学科进入ESI前1%。    学校本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东临东四环南路,西邻西大望路,南抵双龙路,北望平乐园小区;另有中蓝、管庄、花园村、琉璃井、惠新东街和通州6个校区;占地面积96.0151万平方米。学校下设17个教学科研机构;开设本科专业72个;具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自主设置交叉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8个;博士后流动站18个,在站300人。国家重点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21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18个。学校现有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111计划”引智基地3个,国家级产学研中心1个,国际合作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北京市级科研基地45个,行业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个,北京市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1个。定期出版专业刊物2种。    学校党委下设19个二级党组织,其中,二级党委16个,二级党总支3个;党支部465个,其中,在职教职工党支部150个,离退休教职工党支部55个,学生党支部259个,混合党支部1个;党员10981名,其中,在职教工党员2512名,学生党员7137名,离退休教工党员1332名。    教职工3301人,其中,专任教师2145人,包括正高职称457人、副高职称775人;博士生导师690人,硕士生导师1584人(含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硕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领军人才29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卓越人才2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2人,“北京市人才引进支持计划”入选者167人。国际及港澳台教师5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3人。    在校生25829人,其中,学历教育学生中全日制研究生9366人(博士生1700人、硕士生7666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814人;普通本科生13572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2077人(本科生2076人、专科生1人)。在籍留学生420人(学历生412人,非学历8人)。    建校61年来,北京工业大学始终与国家和首都改革发展同向同行,走出了一条特色内涵差异化发展的一流大学建设之路,推动学校成为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成为首都北京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展现市属高校发展建设成果的示范窗口,16万余名毕业生从这里走向各条战线,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一甲子风雨砥砺铸就精彩华章,新征程牢记使命同心再创辉煌。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北京工业大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守立德树人立身之本,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立足北京,服务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定位,秉持“不息为体、日新为道”的校训精神,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稳步推进“十四五”建设发展,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百年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