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北京:美术统考12月7日举行 考前保持针对性练习
2019-11-20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访中央美术学院附属实验学校色彩教研组组长李锐

北京市2020年高考美术类专业统一考试将于12月7日举行。符合报名条件、拟报考美术类专业的统考考生和单考考生都要参加北京市美术统考。美术统考考什么?考前近20天要进行哪些针对性练习?记者采访了中央美术学院附属实验学校色彩教研组组长李锐。

记者:美术统考主要考查哪些内容?

李锐:美术统考主要考查考生的造型基础能力。考试科目为色彩、素描、速写。在以往的考试中,考生需要对实物与真人的照片作画。

素描通过表现物象的形体、结构、比例、质感、空间和明暗关系等造型手段来塑造形象特征。不仅要求考生掌握扎实的写实能力和造型技巧,还要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分析理解物象的结构特点,掌握综合概括对象的表现能力。素描是在掌握各种造型因素的基础上,塑造具有三维空间的形象。研究物体的形体结构,并在素描实践中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是素描学习的主要内容。美术统考的素描考试范围是人物头像、圆雕或石膏像临摹、默写或写生。考查考生对形象的捕捉和塑造形体的能力,特别是对人物头部的理解与表现。

色彩考查考生对色调的把握、色彩搭配的能力以及用色彩塑造形体的能力。考试范围包括静物临摹、默写或写生(限于水粉或水彩)。

速写要求考生在短时间内快速、准确、概括地表达出对象的结构、动态、神态特征和场景气氛,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与动态的捕捉能力。考试范围为人物静态或动态动作及场景临摹、默写或写生。

记者:素描、速写、色彩三项内容,考生如何在考前近20天里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

李锐:这段时间几乎所有的学校与培训机构都进入了集训的状态,也就是考生每天都需要满负荷画画。这时候的训练就要有针对性。考生要对素描、速写、色彩这三项中相对薄弱的环节进行更多的突击训练。鉴于这个时期很多考生已形成一定的绘画习惯,不宜做大的改变,可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进行一些适当的调整。要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表现,学习一些考试中的技巧。色彩训练中要熟练运用至少三套配色体系:冷色调、暖色调、中间色调。每套体系中有5至6种主色搭配,并注意补色与间色的应用。在人物头像素描练习中,要在尽可能把形找准的基础上迅速建立大关系,然后依次建立层次关系,明确头部的结构点,比如额结节、眉弓、颧骨、下颌结节等在塑造形体中起到的作用。在这段时间里,考生每天至少要用3小时画6张速写,有助于考生更准确熟练掌握形体与人物动态绘画。

考生全天的备考安排可以与考试同步,上午色彩,下午素描、速写,晚上查漏补缺或画速写。

记者:结合近年来美术统测的考题,您认为考生在考试时常出现哪些问题?应该如何避免?

李锐:比如去年的色彩考题是案板上的蔬菜。有的考生就把案板放在了画面的正中间,背景也画得跟照片一样过重。这样不管构图还是色彩的明亮度上都出现了问题。因为色彩一旦明度变暗,它的颜色同样也会变弱。同时画面不能过于粉或过于灰。要明确色调的倾向,适当提高静物的饱和度。素描中如果头像的光源是比较散的,就不可进行抄调子。这时考生对人物头部结构的理解就非常重要。要进行概括,自己能够处理不同明度的变化,从而让画面更完整。

记者:在备考期间考生的焦虑、紧张情绪该如何缓解?

李锐:临考前,许多考生会比较敏感。考生要把注意力从生活中其他事情转移到专业课的学习上来,遇事不钻牛角尖,要有宽容的态度。专业上遇到一些不容易解决的问题,考生不要着急焦虑,而是要更有耐心,多与老师交流,多和同学探讨,这样更有助于把自己放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自身的问题,更能看得清晰、明白。学习之余要留有一定的时间适度放松自己,如听音乐、跑步、打球。考生要有阶段性的目标,对自己的不足要有清醒的认识,并能够在老师的帮助下制定具体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达到阶段目标的时候也要奖励自己一顿美餐。

考生的自信心也是极为重要的。美术统考只是考查考生的基础能力,通过统考并不很难。要知道,美术统考只是考生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小目标。考生想成为一名画家、设计师、建筑师、人民教师,美术统考这个小小的考验,对考生来说不算什么。(记者 许卉)

热门院校

  •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北京市大兴区
    学校简介北京政法职业学院是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院。学院前身为1982年建校的北京市政法干部学校,1985年更名为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1993年、2000年原北京市法律业余大学、北京市司法学校先后并入。2003年8月,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与第三人民警察学校合并组建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现为北京市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和政法事业发展需要,大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努力建设特色鲜明、质量领先、声誉良好的高水平政法高等职业院校。学院校园环境宜人、设施完善,办学条件一流。学院现有大兴、杨闸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35.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3.6万平方米。杨闸校区占地面积3.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有市委政法委党校和首都政法综治网。大兴校区位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交通圈北翼、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西侧、大兴工业园区(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内,与中国人民 公安大学相邻,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有五系一部。学院现有固定资产总值10多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亿元;图书馆藏有纸质图书50余万册。学院拥有良好的学习、培训、实训、生活等基础条件,设施先进,交通便利。学院坚持以人为本、以师为先,师资力量雄厚。学院现有教职工近400人,其中北京市专业带头人3人,创新团队2个,北京市教学名师4人,职教名师1人,北京市优秀教师3人,青年英才5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4人,北京市师德先锋5人。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7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占比超过40%;具有硕士博士以上学历占比超过90%,绝大多数教师是北大、人大、北师大、政法大等名校毕业;具有留学背景或海外培训经历的教师超过60%;“双师型”教师占比为70%。学院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育人成果丰硕。学院设有社会法律工作系、安全防范系、应用法律系、经贸法律系、信息技术系、基础部等5系1部21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4100余人。目前有中央重点支持建设专业2个,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专业3个,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1个,中央重点支持建设实训基地3个,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实训基地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部级精品课程8门,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1项。建校以来,学院为政法系统培训干部10000余名,为政法行业和社会输送了30000多名合格毕业生。学院突出“立德明法、重能强技”人才培养特色,近年来,学生在校外职业技能、文体等竞赛中累计获得373个奖项,其中获得国际及国家职业技能大赛奖6项、省部级及全国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奖近200项,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9%左右,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学院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服务成效显著。学院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打造了以市委政法委党校干部教育培训、首都政法综治网信息平台、应用法律研究、行业企业职业培训、法律与社会服务等五种模式并举的社会服务新格局,打造了一批特色品牌服务项目。2008-2017年,开展各类职业培训累计达4万余人次。公开发表教科研成果超过2200余项,其中著作和教材200余部,论文2000余篇,并有100余篇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承担院内外课题20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30余项。尤其一些应用法律研究课题受到中央政法委、立法及司法部门的重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得到推广和转化。承担政府购买服务项目30余项,举办新疆高校毕业生培训班和退役士兵高职班。参加了奥运会、全国两会、平安国庆、中网公开赛、世界石油大会等重大活动服务工作。组织开展“送法下乡”、社区矫正、法律援助等活动。首都政法综治网获“互联网政务传播奖”、“中国最具影响力政务网站”殊荣,夺得中国长安网信息报送工作报送和采用“双第一”,为法治北京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力、智力和信息服务。学院坚持创新发展、内涵建设,特色不断彰显。举办高职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以来,学院坚持以更新教育理念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强化内涵、质量、特色建设,先后完成了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市级示范校和国家骨干校申报、示范校建设及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试点等重点任务,并以优秀等级通过市级示范性建设验收,学院发展连上三个台阶,综合办学实力大幅度提升,办学优势特色不断彰显。面向未来,学院将继续坚持“立足北京,服务政法,服务社会,服务基层”办学宗旨,突出“立德明法、重能强技”人才培养特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高素质的法律辅助人才、基层法律服务人才、中高层次安保人才为目标,创新教育理念,深化开放合作,优化办学结构,强化内涵建设,完善体制机制,增强办学活力,提升办学质量,努力成为我国政法高职院校的排头兵。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新作为。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将在北京市委、市委政法委和院党委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党建思想、教育思想、政法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政为本、以法为基、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大力弘扬政法优良传统,以博大的胸襟,宽广的视野,务实的作风,求是的精神,不忘初心,接续奋斗,坚定不移地朝着高水平、有特色政法职业学院战略目标阔步前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 学校简介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北京经理学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院。学校办学历史溯源于1979年成立的北京市经委职工教育师资进修学校,1984年更名为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03年,河北远东职业技术学院(原华北石油职工大学)划转并入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同年,原国家经贸委在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挂牌成立北京经理学院。2006年,学校转制为普通高等学校,更名为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2012年10月,学校隶属关系由市国资委转至市教委。在四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秉承践行“积学求是、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创新发展“厚德强技、慎思笃行”的办学理念,坚持办学为民的价值取向,以“做对学生最好、最负责任的高职学院”为己任,紧扣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求,着力培养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具有首善标准、国际视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专业化技术技能人才,做北京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坚强基石。学校现有北京望京和河北固安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287亩。设有临空经济管理学院、数字财金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外语与学前教育学院、珠宝与艺术设计学院、基础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训学院等8个二级学院及教学机构。现有教职工531人。专任教师290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35人,占比46.6%,有北京市长城学者、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高创名师、教学名师等近20人。此外,学校还聘请其他院校知名教师、行业企业专家、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等作为兼职教师,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整体优化、具有创新能力、能够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近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精神要求,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创新,学校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开拓新局面。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压紧压实,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不断强化,“三全育人”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进。继创新高职“概论”课2+2和“基础”课1+1+1模式之后,思政课“双主体、双结合、双互动”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在教育教学改革和培育时代新人方面发挥了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专业群思政一体化建设切实推动,两门课程(名师团队)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学校入选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幸福学园”获评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品牌。学校获评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在市属高校“平安校园”考核中连续三年获评“优秀”,是连续获评“优秀”的唯一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学校立足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及“两区”建设,紧扣数字经济发展人才需求,深化专业改革。临空经济管理、数字财金、人工智能、宝玉石鉴定与加工、国际教育服务5个专业为北京市职业院校特色高水平骨干建设专业(群),7个工程师学院、大师工作室为北京市职业院校特色高水平建设实训基地,其中“数字视效生产性实训基地”和“西门子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入选教育部认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人工智能学院试点院校、“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院校”“全国职业院校传统技艺传承示范基地”,是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牵头成立北京数字经济职业教育集团、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院,产教融合深度推进,获评“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产教融合50强”。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新提升。近年来,学生获市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320余项,其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家银奖1项、铜奖6项,233个项目获北京市赛区奖项;在第十二届“挑战杯”中,获国赛三等奖1项、北京市1金2银。学校获第二届“中英“一带一路”国际青年创新创业技能大赛”中国区总决赛杰出院校奖,连续两年荣获“青年服务国家”首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毕业生就业率在98%以上,专升本率、创业率居北京高职院校前列,获“北京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社会培训服务品牌优势明显。作为原国家经贸委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重点培训基地,北京市安全生产高端培训示范基地,学校坚持传承创新、育训并重,构建了培训服务新体系,年培训规模1万余人次,涵盖企业管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基层党建、对口援建、社区公益、科学实践等,培训规模、培训层次均居市属高职院校前列。2019年学校被认定为“北京市民终身学习示范基地”,2020年学校入选首批北京市高精尖产业技能提升培训机构、首批首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首批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河北省及廊坊市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基地。国际化办学特色显著。作为国内最早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高职院校之一,学校自1984年开始探索国际化办学。学校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已与英国博尔顿大学、英国德比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理工学院等近30所境外优质院校和教育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开展联合贯通培养、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职教资源交流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合作项目和交流活动,构筑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化办学体系。已累计对来自约100个国家的1万余名留学生进行了汉语培训、商务汉语专科教育及中国文化特色课程培训。学校获评“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连续两年获“中泰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突出贡献奖”。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政策环境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市“两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的加快推进,为学校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提出了更高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学校将紧抓机遇、乘势而上,以改革创新的胆识和气魄,以勇于争先的精神和智慧,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激发体制机制活力,向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人民满意的高职学院”的发展目标不断迈进。
  • 学校简介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是一所北京市公办高职学院,成立于1960年,是北京市交通委直属事业单位。学院是北京交通职业教育集团核心学校,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是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是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学院还是北京市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督学单位、北京市督学单位。一直以来坚持立足交通行业、服务首都经济,为北京交通事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技术和管理职业人才,形成了鲜明的交通职业教育特色。☑ 办学使命做交通行业职业人才的孵化器做交通行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守护神☑ 办学方针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走校企合作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市场定位为国内外一流企业和新兴交通产业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及应用型管理人才☑ 就业目标实现毕业生专业高对口率、高待遇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高一可”目标☑ 办学情况学院开设有城市轨道交通、汽车运用工程、交通管理与信息工程、道路桥梁工程、汽车经济管理、汽车车身工程、道路机电工程、建筑工程八大专业。目前已建成汽车运用工程、城市轨道交通、物流管理等国家级、市级重点实训基地,建成具有甲级水平的公路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建成传承古代建设技术与工艺的中国古建筑实训基地。学院拥有全日制在校生近6700人,成人教育在校学员600余人,行业培训1万人/年,职业技能考核鉴定6万人次/年。☑ 办学特色为满足首都交通行业对高级技术与管理职业人才的需求,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北京市教委、市交通委、市人力社保局牵头下,以学院为核心单位,于2009年10月成立北京市首个由市委、市政府批准的职业教育集团——北京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在集团化办学条件下,学院全面实施“3510”发展战略,构建互联网+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下的现代北京交通运输职业教育体系,搭建起人才需求信息、师资互动、实训基地共享、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交通应用型技术与管理研发推广五大平台,形成世界知名、有特色的职业学院办学格局。学院积极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主动适应首都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调整对高端技术和应用型管理人才的培养需求,参与建立“京津冀沪宁晋川”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联盟,开展高层论坛、教师比武、师生互访活动。2012年底,北京交通职教集团参加国务院滇西边境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工作,成为国务院、教育部在全国遴选的10个与滇西边境山区合作的职教集团之一。作为北京交通职教集团核心校,学院以人才扶贫为主线,支持云南省丽江市发展。学院与丽江市中职学校开展中高职衔接及高职定向招生;连年面向云南丽江市、普洱市等职业院校教师开展免费师资培训,至今已累计近100名,并入选国家扶贫工作经验案例。☑ 校企合作及国际合作在集团化办学条件下,学院与北京地铁、公交集团等北京市交通行业国有大型企业及世界知名企业和教育机构紧密开展校企合作,所有专业100%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双负责人制”,与用人单位一起确定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培养学生。学生在完成学业并通过考核后,可以直接进入用人单位工作。通过校企“订单班”,源源不断输出优秀毕业生,支持北京交通行业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入选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学院与丰田公司、上海通用公司等优秀外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充分认可。2014年,学院被丰田公司评选为“品牌建设样板校”。2016年,学院凭借年度评估第一名的好成绩被上海通用评为“2015-2016年度全国最佳ASEP合作院校”。学院首批入选教育部“中德汽车机电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合作项目”,与德系五杰汽车公司合作建立了SGAVE品牌班,办学水平得到德方专家的充分认可。学院积极拓展国际化合作,成立北京京德交通研究所,建立职业本科课程班,并成立首个以国际知名教授名字命名的工作室。☑ 社会影响力学院是全国交通运输行指委副主任单位,牵头成立了中国交通职业教育研究会下属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全国交通运输行指委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指导委员会以及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职教集团。牵头完成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中职教学标准的制定。牵头开展教育部高职教育专业目录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目录的修订工作,开展中高职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等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汽车车身工程专业、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中高职比赛中屡获殊荣。在第八届“中车株机·捷安杯”轨道列车司机职业技能大赛上,勇夺学生组团体冠军!2016年,学院教师参加保时捷实习生培训项目教师技能大赛决赛,摘得非技术专业比赛全国售后服务桂冠!参加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获高职组一等奖。2018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获教学设计赛项一等奖,并获交通运输大类比赛组第一名。学习落实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学院坚持创新发展理念,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明确到2020年建成世界知名、有特色的高职学院的奋斗目标,不断提升服务首都交通事业发展的能力。
  • 学校简介北京北大方正软件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准成立,是一所经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是由北京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核准的事业单位法人。建校以来,坚持“规范办学、特色办学、追求卓越、持续发展”的办学方针,学校致力于培养新经济和新产业所需要的具有现代职业精神和良好职业技能的专业化、国际化人才。先后被评为北京市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北京市首批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试点院校、教育部“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院校等,在北京市教委的支持下,学校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开设电子信息学院、健康管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近年来学校陆续在校内建设了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数字艺术中心”、“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基地”、“护理技能实训中心”、“通信与三网融合”等一批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并在校外与多家知名企事业单位签订协议,在专业建设、技术服务、师资培养、实习实训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为师生提供大量实习、实训机会,不断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长期注重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工教结合、校企轮岗方式,建立起一支人本化、专业化、职业化的双师教学团队,并由北大资深教授和方正各企业一线技术骨干担任专业带头人。教师承担和参与教育部、行指委、北京市等课题近百项,累计开发自主知识产权课程162门,许多优秀课程被全国很多同类院校采用。在优秀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共获得包含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6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奖项36项。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目前已和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台湾等多个国家、地区的院校或教育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学生可以选择短期交流、交换交流或者赴外游学等项目,体验不同地区学习生活的多样性。学校师生以服务首都经济建设为目标,以专业建设为重点,通过“企业办学校、学校办企业”,深化“校企融合、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向着成为全国最具特色的高职院校的目标迈进。北京北大方正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现有专业分别是:软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汉科软订单班)、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技术 (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订单班)、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 (360网络安全订单班)、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安全)、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京津冀虚拟现实研究院订单班)、传播与策划(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订单班)、影视编导、飞机机电设备维修(加拿大)、护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健康管理、学前教育、餐饮智能管理。
  • 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市朝阳区
    学校简介北京化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北京化工学院,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发展所需的高级化工技术人才”而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北京化工大学肩负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原创性高新技术开发的使命。 北京化工大学经过60余年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哲学、医学等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形成了从本科生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目前,学校共设有17个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5400余人,研究生8500余人(其中博士1300余人),函授、夜大等继续教育学生2200余人,学历留学生360余人。 学校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27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13人(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名、双聘院士5人),其他国家院士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2人、青年学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奖者30人,“973”首席科学家8人次,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7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全国优秀教师9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30人(其中在岗30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8人,“首都科技领军人才”获得者5人,“北京市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1人,北京高校优秀本科教学管理人员1人,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1个,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65人。 学校学科实力稳步增强。聚焦“四个面向”,努力构建“强工厚理兴文重交叉”学科体系。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位列ESI 排名前1‰,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生态学3个学科位列ESI 排名前1%。“绿色化学化工及材料”学科群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学校现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涵盖14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56个本科专业(含第二学士学位专业),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8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8个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9个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社科类省部级基地。8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校教学改革成果不断涌现。现有2个国家级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素质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1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5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7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级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1个北京市级素质教育基地;1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虚拟仿真“金课”,4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37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8门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1门北京市级虚拟仿真“金课”,5门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北京高校教书育人“最美课堂”,5门教育部双语示范课程;1部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4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10部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2部北京高等教育优质本科教材课件;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9 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37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47项;国家级教学团队5 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1个。 学校科研工作发展迅速。承担重大项目、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能力进一步增强。2001年以来,学校有32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拥有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6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一大批科研成果在Nature、Science 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各类科研成果应用于国家尖端科技领域。2021年学校科技经费到款8.4亿元,其中竞争性科研到款相比2020年增加4200万元,获国内专利授权783项,国外专利24项。 学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加强。学校把产学融合、军民融合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机遇,不断增强“四个服务”能力,引领企业转型升级,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做贡献。学校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市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第四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科技产业拥有近20个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科技产业实体,依托学校科技和人才优势,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经营宗旨,形成了具有北化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在生物化工、日用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已形成系列技术和多种产品。近年来,结合校内优势学科、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需求,学校还重点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地区,相继成立校地合作地方研究院4个、技术转移中心6个。 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广泛。坚持“全球化发展”战略,着力健全国际交流合作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全球合作网络体系,重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学校与美、英、法、俄、德、澳、韩、日、意等48个国家(地区)的156所大学和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2021年新(续)签校际合作协议36份,新增合作伙伴11个。建有3个北京市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和3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坚持以“高精尖缺”人才引进为重点,20项引智项目获得科技部国家级“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立项;在校长期任职的外籍专家共18人;积极推进学生国际化交流,与19个国家(地区)的60余所高校和机构开展80余项学生赴海外学习项目。继续推进“北化-世界百强高校本硕博精英计划”,30名优秀学生由国家留学基金委等资助赴境外进行攻读博士学位或博士联合培养。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举全校之力推进就业工作,建立了完善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重视对学生的全过程就业指导,积极发挥学校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过程中的主导作用。25位老师入选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多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名列全国高校前茅。2021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3%,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为97%。 今天的北京化工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继续秉承“宏德博学、化育天工”的校训和“团结奉献、艰苦奋斗、务实力行、博学创新”的化大精神,深入实施“育人为先”“人才强校”“全球发展”“交叉突破”四大战略,打造更加卓越的“育人北化”“创新北化”“开放北化”“幸福北化”,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步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北化力量。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