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北京:中央司法警官学院2024年在京招生工作有关事项公告
2024-06-17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根据教育部、司法部有关文件规定,2024年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在北京市招生的所有专业均在本科提前批次录取,拟报考生须参加政治考察、面试、体检和体能测试。为做好此项工作,现就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政治考察

2024年6月27日前,拟报考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且高考成绩达到北京市普通本科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的考生,请下载打印《中央司法警官学院2024年招生政治考察表》(见附件1,以下简称《考察表》),填好应由本人填写的信息、粘贴照片后,携带《考察表》和本人身份证、准考证、户口本到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完成政治考察。政治考察合格的考生请保管好《考察表》,参加面试时交给现场工作人员。

二、面试体检体能测试项目及合格标准

根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法部法规教育司联合印发的《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学院和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提前录取专业招生办法》(教学司[2003]16号)、《中央司法警官学院2024年本科招生章程》和实际情况,面试、体检、体能测试项目及合格标准如下:

1.五官端正,体形匀称,无各种残疾,心理健康;

2.双侧裸眼视力均不低于4.7,无色盲、色弱;

3.两耳听力均超过3米;

4.男性身高不低于1.70米,体重不低于50公斤;女性身高不低于1.60米,体重不低于45公斤;

5.体能测试项目及合格标准

bj2024061701.jpg

6.面试、体检、体能测试具体项目详见《中央司法警官学院面试体检体能测试登记表》(见附件2,以下简称《登记表》),考生须提前下载打印《登记表》,填好个人信息、粘贴好照片备用。

7.身体状况具有教学司[2003]16号文件第六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不能报考[考生可在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官网(https://www.cicp.edu.cn/)“本科招生”网页“政策法规”栏中查阅详情]。

三、面试体检体能测试时间、地点及相关要求

(一)时间

2024年6月27日,上午8:00—12:00,下午14:00—18:00。

(二)地点

北京市监狱管理局中心医院(北京市西城区右安门东街9号)。

(三)相关要求

1.请考生携带本人身份证、准考证、高考成绩单和《考察表》、《登记表》参加面试、体检、体能测试。

2.准许考生一人进入面试体测现场,无需空腹(可进食、饮水),自备运动鞋,不得携带手机或其他通讯设备进入面试体测现场。

3.考生要严格遵守面试体检体能测试的有关规定,按照工作人员引导,自觉排队,保持安静,有序入场,测试完毕后迅速离场。

4.社会车辆在接送考生后,应及时驶离。家长等其他随行人员不得进入面试体测现场,在候考过程中不要在附近聚集,不拥堵周边道路。

咨询电话:0312-5910067、5910069。

四、面试体检体能测试结果查询

面试体检体能测试合格名单6月29日下午公布,考生可登录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官网“本科招生”网页“面试体测结果查询”系统,根据相关提示查询面试体检体能测试结果。通过面试体检体能测试的考生,可在规定时间内填报我校志愿。

附件:

1、中央司法警官学院2024年招生政治考察表

2、中央司法警官学院面试体检体能测试登记表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2024年6月14日


热门院校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市朝阳区
    学校简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是一所以外语和旅游为优势特色学科,文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等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著名高校,是中国外语、翻译、旅游、经贸等人才培养与研究的重要基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是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在原新华社外文干部学校基础上于1964年10月成立的,是全国第一批本科招生院校。先后隶属国家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外交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领导。2000年2月,划归北京市人民政府管理。建校以来,学校秉承“明德、勤学、求是、竞先”的校训精神,形成了“融中外、兼知行”的学风、“和易以思、人文化成”的教风,积淀了深厚的学术传统,有着独特的办学经验,产生了一批名家名师。新中国早期资深翻译家李越然、苏琦、周锡卿、董乐山、管震湖、李传松、王志佑、王文炯、舒雨等先生都曾在学校弘文励教。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人文楼学校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西面毗邻中央商务区(CBD),东面紧靠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现有各类在校生近万人,其中本科生6300余人、研究生1400余人、留学生近700人、贯培生近1400人。现设英语学院、日语学院、亚洲学院、欧洲学院、中东学院、高级翻译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商学院、经济学院、政党外交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汉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基础科学部、贯培学院和夏斗湖学院17个教学单位。图书馆现有藏书122万余册,年订外文原版报刊187种、中文报刊486种;电子图书100余万册;数据库129个,其中中文数据库43个、外文数据库84个,自建数据库2个。学校现有本科专业45个(其中有26个语种专业)、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5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2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联合培养博士点2个(与美国宾汉姆顿大学联合培养翻译博士,与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联合培养旅游博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分别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联合共建)。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2个(旅游管理学科、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4个(外国语言文学、旅游管理、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国家级“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5个(英语、日语、阿拉伯语、俄语、旅游管理)、北京市“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2个(翻译、财务管理)、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2个(翻译、旅游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日语、阿拉伯语、英语、旅游管理)、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日语)。学校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多语种复语、跨专业复合”的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为根本任务。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形成了“学用结合,注重实践”的办学特色。外语专业强调“技能领先,注重实训”,狠抓“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训练;非外语专业依托优势外语教学资源和多元文化环境,坚持“应用导向,强化实践”,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学生国际视野宽阔、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高,就业竞争力强。从二外走出的数万名毕业生,遍及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涌现出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王毅、商务部原部长高虎城,中联部原副部长刘洪才、徐绿平,外交部原副部长程国平,商务部原副部长陈健,原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中信集团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常振明,同济大学原副校长江波、世界旅游联盟秘书长刘世军等一批政界、外交界、商界、文教界杰出人士。学校坚持以服务国家、首都重大发展战略为重点,发挥学科优势,强化交叉融合,积极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服务与文化贸易、一带一路建设、公共政策翻译、对外文化传播、区域与国别研究、政党政治与政党外交等领域创新特色研究和高层次交叉人才培养,强化新型智库矩阵建设和咨政服务特色。现设有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中国旅游人才发展研究院、中国文化和旅游大数据研究院、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首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院、中阿改革发展研究院、首都国际交往中心研究院、中国公共政策翻译研究院、中国服务贸易研究院、政党政治与政党外交研究院、中华文化研究院、思想教育研究院、中国动漫文创研究院、中国生态文明治理现代化研究院、人工智能与语言认知实验室、“一带一路”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数字资源与知识服务实验室等18个科研机构,7个省部级科研基地,1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7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备案研究中心,编辑出版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导刊》《跨文化研究》《阿拉伯研究论丛》等学术刊物。学校拥有一支年龄、学历、专业、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在职在编教职工近千人,其中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占50%以上,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近60%,大多数教师具有在国外进修或工作的经历。学校还聘请兼职教授120余名,拥有外国专家60余名。学校有2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8个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学校充分发挥多语种优势,大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鲜明国际化特色。学校与全球40多个国家、地区的170余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出国进修、访学、合作科研,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等,年均赴外留学学生600余人,年均接收外国留学生1500余人次。学校与墨西哥奇瓦瓦自治大学、英国兰开夏中央大学、摩洛哥穆罕默德五世大学、法国克莱蒙费朗市、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巴拿马大学合作共建了6所孔子学院。  学校的办学定位是:秉承“中外人文交流”使命,以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发展为己任,以“融中外、兼知行”为办学理念,以外语、旅游为优势特色学科,坚持内涵发展,强化交叉融合,致力于培养“多语种复语、跨专业复合”、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努力把学校建成具有鲜明北京特色的高水平外国语大学。
  •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海淀区
    学校简介首都师范大学建于1954年,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5年成立的通州师范,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北京市与教育部“省部共建”高校。学校现有学科专业涵盖文、理、工、管、法、教育、外语、艺术等,六十多年来已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二十余万名,是北京市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校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博士后流动站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学位授予点18个,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学位授予点9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8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12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建设学科2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建设学科13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培育学科4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建设北京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个,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民政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北京市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语委科研基地,1个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1个教育部科技成果转化基地,1个北京市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1个北京实验室,1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1个北京市知识产权试点单位,2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工程实验室,1个北京市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协同创新研究基地,4个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7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7个省、部级设置的研究(院、所、中心)、实验室。学校下设文学院、历史学院、政法学院、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心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系、化学系、生命科学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国际化示范学院、良乡校区基础学部、继续教育学院、京疆学院、国际文化学院、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燕都学院、中国国学教育学院、美育研究中心、文化研究院、交叉科学研究院等31个院系(中心)以及大学英语教研部、体育教研部。共有专科专业1个,本科专业59个。各类学生总数 28,191人。其中,全日制贯通培养生292人,专科生258人,本科生11,826人,硕士研究生7,415人,博士研究生1,175人,成人教育学生7627人,外国留学生1,227人,已形成从专科生到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和教育体系。学校现有教职工2503人,在1680名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人数407人,副高职称人数633人,博士1163人,硕士443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5%。目前学校已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如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者,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入选“北京学者计划”,首都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入选北京市特聘教授支持计划,入选北京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资助计划,北京市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北京市科技新星,入选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入选长城学者培养计划;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1人,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11人,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6人,入选北京市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5人,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学校另有65名教师荣获曾宪梓高师教师奖、霍英东青年教师教学奖和科研奖。学校在2003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截至目前,学校共有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10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5个,北京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教学团队7个(含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北京市级教学团队9个,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3个,北京高校优秀本科教学管理人员3人,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12个,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1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29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20部、国家级精品教材5部、北京高等教育经典教材1部、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06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16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0门;学校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人、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奖38人;2020年,我校获评教育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2008年我校成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校;在优秀教学成果评选中,学校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3项(含合作项目),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117项,北京市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15项。学生在挑战杯、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电子竞赛、英语演讲等国家级及北京市级比赛中均获得了多项奖励。高层次人才培养效果显著,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8项,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9项。学校设有107个研究所(中心),建有北京市大学科技园。“十二五”以来,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82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8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子课题57项,“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及子课题11项,“863”计划项目及子课题9项,“973”计划合作项目17项,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0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4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第二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奖14项,省部级以上奖励120项。编辑出版有《语文导报》、《中学语文教学》等。学校占地约88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约75.7万平方米。学校教学、科研条件优良,教学科研用仪器设备总资产168551余万元。校图书馆收藏各类图书文献1,490余万册(件),馆藏基础雄厚,是全国文献资料骨干馆之一。学校建有数字校园建设中心,稳定、完善、高效的校园网络已全面开通。此外,还建有国家级标准塑胶运动场、体育馆、羽毛球馆、游泳池等体育运动场地。学校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可以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院校之一,也是京港大学联盟校。学校是北京市属高校中唯一一个教育部授予的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是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基地,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也是入选北京市首批“北京华文教育基地”的四所高校之一。学校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目前已同48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271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留学生培养本硕博全覆盖,来自107个国家和地区,并成立4所孔子学院、2所独立孔子课堂与1个孔子课堂协调办公室,即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意大利威尼斯大学孔子学院、秘鲁皮乌拉大学孔子学院、德国不来梅孔子学院、匈牙利匈中双语学校独立孔子课堂、埃及卢克索大学独立孔子课堂以及美国圣克劳德州立大学孔子课堂协调办公室。同澳大利亚福林德斯大学联合培养了761名教育硕士。首都师大附中、首都师大附属育新学校等附属学校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基地,首都师大附中是北京市首批市级重点中学和示范性高中校。学校历来重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近年来,先后被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国和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并多次获“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未来,首都师范大学将锐意创新,开拓进取,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 中国戏曲学院北京市丰台区
    学校简介中国戏曲学院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所戏曲学校,也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培养戏曲艺术高级专门人才的大学,是中国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学院以其专业最完备、培养体系最健全、优质师资最集中、输送高端专业人才最多、业内贡献最大,在全国戏曲教育领域中发挥着引领和示范作用,被誉为“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 学院成立于1950年1月28日,初名“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首任校长田汉。1955年1月正式定名为中国戏曲学校。197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制为中国戏曲学院,并招收第一届本科生。2000年,学院划转北京市。2014年,文化和旅游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中国戏曲学院。 学院现有“戏剧与影视学”“音乐与舞蹈学”和“艺术学理论”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及15个专业、28个本科专业方向。其中,戏剧戏曲学为北京市重点学科,表演(京剧)、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一流建设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戏曲作曲)、动画为省部级一流建设专业,表演(京剧器乐)为省部级特色专业。现有在校生2480人,教职员工419人。 学院目前设有京剧系、表演系、导演系、音乐系、戏曲文学系、舞台美术系、新媒体艺术系、国际文化交流系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体育部、继续教育部等教育教学单位,下设附中。形成了包括戏曲中等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在内的,具有国戏鲜明特色的戏曲人才培养格局。 建校70多年来,中国戏曲学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戏曲教育,秉承“德艺双馨、继往开来”的校训,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在戏曲人才培养、戏曲科研与创作、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和国际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坚定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戏曲领域形成生动实践作出了突出贡献。 2020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学院师生回信,充分肯定了学院办学取得的可喜成果,对传承发展好戏曲艺术提出殷切期望。他强调,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希望中国戏曲学院以建校70周年为新起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学院正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根本遵循,深入推进“戏曲人才培养中心、戏曲理论研究中心、戏曲传承与创新中心、中外戏剧交流与合作中心”建设,继续朝着中国一流、世界知名戏曲艺术大学的目标不懈奋斗。
  •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市海淀区
    学校简介国际关系学院始建于1949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成立,是一所富有优良传统的高等学府。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和关心学校办学工作。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朱德、邓颖超等同志曾多次来校视察,与师生亲切交谈,给予极大关怀。陈毅副总理亲笔题写校名。邓小平、陈云、叶剑英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我校的建设与发展做出过重要批示。学校曾为新中国第一批“将军大使”开办培训班;20世纪50年代首创侧重外国当代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1964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高校;1981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83年,率先完成从单一的外语院校向多学科复合型院校的转型。
  • 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北京市昌平区
    学校简介北京科技职业学院是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具有独立颁发国家承认学历文凭资格的全日制综合性民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创建于1997年,建校以来,北京科技职业学院秉承校党委书记周继庭同志所倡导的“育人报国”宗旨,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学校建设的巨大成就。形成了占地面积达2875亩的林木叠翠、鸟语花香、依山傍水、亭塔相间的昌平沙河校区和八达岭校区。现有教育教学用房总建筑面积70余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1.38亿元,专兼职教师180人。2007年学校通过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学校在重视专业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把“立德树人,育人育魂”作为根本任务,以党建为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以“三制”(体制、机制、责任制)做保证,全员全过程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2008年,学校开展的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抗震救灾中踊跃献血,捐款捐物;在参与奥运服务过程中无私奉献,有力地提升了广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学校有直接参与奥运会标兵引导员、赛会志愿者、城市志愿者、奥运会开闭幕式演员、残奥会开闭幕式演员、标兵引领员、票务工作者共近3000人,有残奥会乐队和拉拉队志愿者 10000人;共参与奥运服务活动达6万多人次。学生们积极参与奥运服务,得到了北京市奥组委奖励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多年来我校普通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 一、学校的办学思想及定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理清办学思路,明确学校定位。主动适应首都四个中心的功能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需要(我院处于中关村核心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在融合发展的引领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突出办学特色和发展优势。以转型与精专发展建设为抓手,创新体制机制,增强活力,积极推进校企融合,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同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职业能力提升,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增强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坚定执行我校董事会提出的“质量、特色”、“同心多元”和“一主多辅”的发展方略,即:以高等职业学历教育为主体(或中心),以特色教育,如老年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体育教育、国际教育、与企业合作的培训教育等为多元辅助的发展格局,推动北科院真正走上“精专”型发展道路。二、发展战略坚持“质量特色、同心多元”的发展方针,走“精专”型发展道路,经过3-5年的努力,力争建设成有专业特色的精品大学。 所谓的“精”,它的内涵有以下七点:第一是搞教育的人要精干。第二是业务要精湛。第三是工作要精细。第四是设备要精良。第五是校园要精美。第六是质量要精品。第七是学生实践能力精通。 所谓“专”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是有特色专业。第二是事事有专责。第三是人人有专长。三、办学方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质量立校,从严治校,服务兴校,人才强校。四、教学观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五、育人观人人有才,人无全才,因材施教,人人成才;应用能力为本,社会评价为据;切实提升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北科求学,就业创业。六、办学特色专业建设与校企合作融为一体。专业建设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校企合作为专业建设提供保障;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办学模式,坚定不移走产学一体化发展道路。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信仰文化为核心内容,以道德培养为基础,以“三制”(体制、机制、责任制)做保证,全员全程做学生工作的体系框架。建立以班主任为主体的辅导员队伍 ,创建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和全面素质教育的新模式。形成北科特色的“安全、和谐、节约,学生苦学、教师精教、干部勤政”的校园文化氛围,让政府和家长放心、学生满意。七、北科校训格物致知 品端学粹八、办学宗旨育人报国九、办学目标经过3-5年的努力,力争建设成有专业特色的精品大学 十、师生简约精教苦学 严管守纪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