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北京:高考第二次英语听力机考3月17日举行
2018-02-08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邓 菡) 3月17日,报名参加英语科目第二次听力考试的考生将走进考场完成测试。相关老师提醒考生,要充分利用寒假时间,有针对性地备考。

根据本市高考改革方案,本届考生的外语听力实行一年两考,取听力最高成绩与笔试成绩一同组成外语科目成绩,计入高考总分。英语科目第一次听力考试已于去年12月16日完成,第二次听力考试将于今年3月17日进行。两次考试均采用计算机考试模式,每场次考试时长约20分钟。考试场次随机分配,考生要按分配的场次参加考试。

对于报名参加英语科目第二次听力考试的考生来讲,眼下的寒假无疑是考前备考的关键期。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教师李晶提醒考生,此次备考要注意以下三方面问题。

首先是进行适量练习。英语听力培养的唯一途径就是多听多练。建议考生每周至少听两三套北京高考听力往年试题或模拟题,训练听力,熟悉听力材料中常涉及的话题。听力理解材料均出自日常生活中的语料,考点明确,简单明了。因此,大量练习能帮助考生快速提高成绩。

其次是自主备考时务必突出重点。根据每年的听力考试成绩分析,考生往往会在特定的题型上丢分。如听力第一节,录音只播放一遍,有些考生不能听一次就得出答案,因此可以进行专门练习,训练快速进入考试状态、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第三节的听力填词,考生不仅要运用听的技能,还要对核心词汇进行记录,在备考中可着重练习此题,并关注不同场景常出现词汇的拼写。

最后是要注意听读结合。建议考生每做完听力题就朗读一下听力原文,这样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试题,还能通过“读”培养语感,训练对事实性信息进行理解、归纳、推理的能力。

北京卷高考英语听力试题注重基础,希望考生充分把握寒假的自主备考时间,开学后能以平稳心态完成此次考试。

原标题:高考第二次英语听力机考3月17日举行 备考英语听力留意三个问题

热门院校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丰台区
    学校简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由原北京经济学院和原北京财贸学院于1995年3月合并、组建的北京市属重点大学。建校65年来,学校秉承“崇德尚能,经世济民”的校训精神,坚持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道路,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重要特色和突出优势,法学、文学、理学和工学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北京市重点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校校本部位于丰台区花乡,以全日制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主,占地面积293246平方米。红庙校区位于朝阳区红庙,以贯通培养和留学生教育为主,占地面积58376平方米。学校党委下设25个二级党组织,其中二级党委14个、党总支8个、直属党支部3个;党支部211个,其中在职教职工党支部102个,学生党支部83个,离退休教职工党支部26个;党员4859名,其中在职教工党员1173名,学生党员2913名,离退休教工党员773名。学校共设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院、会计学院、劳动经济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管理工程学院、财政税务学院、法学院、金融学院、统计学院、外国语学院、华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经济管理学院、体育部、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商务学院、数据科学学院(筹)20个教学单位。学校目前有44个本科专业,其中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统计学、工商管理、会计学、资产评估、劳动与社会保障、城市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政学、法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贸易经济、金融工程、社会工作18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法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传播学、商务英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安全工程、行政管理、税收学、广告学9个专业获批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会计学、金融学、经济学、工商管理4个专业获批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经济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统计学、人力资源管理4个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经济学、统计学、劳动与社会保障3个专业获批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同时,学校建设了一批国家级和北京市级一流课程和一流教材,其中《政治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学》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政治经济学》《社会保障学》获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财务会计》《国际经济学》《国际商务》获批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服务的力量:营销王道》《走进管理的世界》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创业团队建设与管理》被评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财政学》《金融学》《财务管理学》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客户关系管理》(精要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材奖,共12门课程获批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12部教材(课件)为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学校拥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相应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领域),其中,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三个一级博士点学科获批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科获北京市与中央高校共建一流学科项目支持;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劳动经济学获批国家级重点学科,并入选教育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应用经济学、统计学获批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企业管理、会计学获批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获批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政治经济学等7个学科获批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劳动关系、法律经济学、媒介经营与管理、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四个学科获教育部批复设置为交叉学科。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学国际化人才培养实验区被评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会计学院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校获评“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并成为首批“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建设高校,“新文科背景下经济学专业改造提升改革与实践研究”获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学校现有在籍学生16575人。其中,本科生11215人,硕士研究生4111人,博士研究生571人,学历教育留学生129人,成人教育学生549人。本科生高考录取分数线、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起始年薪、与专业相关度、职业发展空间等指标评分均高于北京地区高校平均水平。迄今为止,学校先后为国家和北京市培养了近二十万优秀人才,一大批校友活跃在政府部门、教育界、学术界和金融、财税、会计等行业以及各大企事业单位,80%的毕业生成为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学校现有专职教师1031人,其中教授等正高职称人数183人,副教授等副高职称人数355人,博士生导师156人、硕士生导师448人。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奖1人、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奖17人(在职)、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6人;一批教师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一批教师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高创计划”、青年北京学者等人才计划。同时,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群教学团队、经济学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审计学》教学团队被评为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统计学教学团队、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金融学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会计学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财政学课程教学团队5个教学团队获评北京市教学团队;工商管理本科卓越商才育人团队、经济学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育人团队、“习风润心,法意启智”新时代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团队获评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学校从2006年起开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并在国内高校中率先成立了教师促进中心(OTA),是北京市最早开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教师职业促进的教师自治组织。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级项目的能力大幅提升,标志性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服务国家和首都北京的辐射力日益增强。学校拥有城市群系统演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模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及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CBD发展研究基地、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北京哲学社会科学国家税收法律研究基地等4个省部级研究机构,其中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入选首批首都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学校定期公开出版《经济与管理研究》《人口与经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当代经理人》等4种刊物,其中《人口与经济》是我国最早创刊的人口学类期刊之一,入选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北京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名刊;《经济与管理研究》《人口与经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均为CSSCI来源期刊。学校自1986年开始招收留学生,目前已与38个国家和地区的177所大学及研究机构签署校际合作协议,并发展形成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突出特色的多层次、多科性的国际人才培养体系,开放办学力度进一步加强。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培养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具有使命意识、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首经贸人把思想和行动凝聚为“博纳敏行,知行合一”的骆驼精神,奋力开启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征程,继续朝着全面建设北京市属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财经大学的目标开拓奋进。
  •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市海淀区
    学校简介首都体育学院是北京市属唯一高等体育院校,创建于1956年,原名北京体育学校。1960年,改建为北京体育师范学院。1962年,并入北京师范学院。1979年,恢复北京体育师范学院。2000年,更名为首都体育学院。2020年,依据北京市属公办高校分类发展方案,我校被确定为“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学校现有本部校区、北校区和凤凰岭校区3个校区,各类在校生总人数5046人,其中本科生3298人,博士、硕士研究生840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520人,附属竞技体校学生287人,留学生101人。学校下设体育教育训练学院、运动科学与健康学院、武术与表演学院、管理与传播学院、休闲与社会体育学院、冰雪运动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9个教学单位,及体育人工智能研究院、体医融合创新中心等2个直属研究机构。开设了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能训练、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休闲体育、体育旅游、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舞蹈表演、新闻学、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经济与管理、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等14个本科专业。其中,5个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2个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4个专业为北京市一流专业。学校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规划教材20部,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学校从1985年起开始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开始与福建师范大学联合培养体育学博士研究生,2009年成为首批招收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单位,2011年获得“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审核,开始招收体育学博士学位研究生,2018年获批北京市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拥有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动人体科学等3个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019年,我校“体育学”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2020年,我校体育学学科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位列107所参评高校的第8位,进入全国前10%行列。2021年,我校在软科中国体育类大学排名中位列全国14所体育院校的第3位。学校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特色鲜明,设有“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2011计划’京津冀体育健身休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等15个省部级研究平台以及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6个特色科研团队,包括“冬奥会/冬残奥会冰雪项目科技服务团队”、“心理服务团队”、“田径国家队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团队”、“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团队”、“体育人工智能团队”以及“奥林匹克教育与研究团队”。先后助力国家队获得世锦赛和奥运冠军60项、亚军27项。现有50多名师生常驻国家队开展田径、射击、自由式滑雪、钢架雪车等15个运动项目的科技攻关服务,为国家队取得优异成绩保驾护航。《首都体育学院学报》为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学校主办的《体育教学》杂志面向全国大中小学学校体育工作者,是学校体育领域中极具影响力的期刊,得到社会高度认可。学校教职工总数509名,其中专任教师343人,教师中高级职称占比53.1%,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达到93.3%。其中,20人获得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37人获得国际级裁判员称号,以及一批国家级海外人才项目专家人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青年长江学者、北京市“高创计划”百千万领军人才、北京市“高创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人选、北京市创新团队、北京市长城学者、北京市教学名师等称号的高水平专业人才。学校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成功引进2名国家级海外人才项目专家为特聘教授,45名海内外体育学科高水平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十三五”期间,学校学生参加省级以上竞赛530场,其中在世锦赛、世界杯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国际重大比赛中获得第一名16人次,在亚运会、亚洲锦标赛、亚洲大学生锦标赛等亚洲重大比赛中获得第一名7人次;获得全国性比赛第一名902人次,其中在全运会、全国锦标赛、全国职业联赛等全国重大比赛中获得第一名194人次。培养运动健将26人,培养一级运动员56人。建校至今,学校已与全球3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6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其中与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签署的学术与科学合作总协议被纳入第七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成果清单。举办的“一带一路国家驻华大使体育论坛”已成为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对外交流品牌活动。此外,亚洲大学生体育联合会教育发展中心、教育部国家汉办汉语国际推广武术培训与研究基地、教育部学生体育协会对外交流与培训中心、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北京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培训基地、“北京2022”北京市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工作小组办公室秘书处等多个国际、国内优质教育资源落户我校。面对新形势,学校紧紧抓住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的重大历史机遇,秉承“以挑战者精神拼搏创新”的校训,按照“高水平、小而精、国际化、服务型”的办学定位,突出“体育教育、奥林匹克教育、体育人工智能、体医融合、文化与新闻传播、冰雪运动”六大办学特色,充分发挥国际奥林匹克教育研究推广的国家队、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主力军、体育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作用,朝着创建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融合发展的世界一流体育大学的目标阔步前行。
  • 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市西城区
    学校简介中央音乐学院1949年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命名成立,是由1938年成立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1940年建立的重庆国立音乐院、1948年成立的华北大学三部音乐系、1918年成立的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等几所音乐教育机构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培养高级专门音乐人才的高等学府。1960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2000年被列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院校,是全国艺术院校中唯一一所国家重点大学,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现设有作曲系、音乐学系、指挥系、钢琴系、管弦系、民乐系、声乐歌剧系、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音乐教育学院、提琴制作研究中心、人文学部、附属中等音乐学校、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鼓浪屿钢琴学校等教学院系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音乐学研究所等机构。截至2021年12月,中央音乐学院共有全日制在校生3667人,其中本科生1586人,硕士生753人,博士生178人,附中(含附小)1150人。作为全国音乐教育中心,音乐创作、表演和研究中心,以及社会音乐推广中心,中央音乐学院是一所代表中国专业音乐教育水平,专业设置齐全,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音乐学府。  中央音乐学院是国内外音乐人才向往的地方,七十余年来,学校已建立起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和教学管理队伍,在教学、创作、表演和科研中涌现出一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学者,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有才华的年轻音乐家来校学习,培养了数万名优秀音乐人才及数百名外国留学生,其中大多数已成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作曲家、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音乐表演艺术家、文化艺术机构的领导人和业务骨干。  中央音乐学院在继承中华民族音乐传统和经验的同时,不断吸纳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以博大的胸怀,容纳各种艺术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央音乐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双一流”建设,开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音乐学院发展新征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历史性贡献。
  • 学校简介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国标代码13629)是经教育部批准实施本科层次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学校招生列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计划。学校位于北京市大兴区,主校区占地近500亩,另自有1400余亩实习实践基地。学校已建成数字化校园,拥有设施先进的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剧场、体育馆、实验实训中心,建筑风格独特,校园环境优美。学校成立于2004年,在全国3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在校生5000余人。学校设有传媒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演艺学院、国际文化学院,2022年在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摄影、表演、视觉传达艺术、环境设计、艺术设计学、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书法学、录音艺术、影视摄影与制作、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会展经济与管理等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面向全国招生。学校实行学年学分制管理,学习期满成绩合格者,颁发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颁发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学士学位证书。
  •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市朝阳区
    学校简介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一所以中医药学为主干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直属教育部管理,由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市共建。学校现任党委书记谷晓红,校长徐安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6年,前身为北京中医学院,是国务院批准最早创办的高等中医药院校。1960年,被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93年,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1996年,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0年,与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入选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2018年,成为教育部新一届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中西医结合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2020年,荣获“全国文明校园”。学校现有3个校区,分别为良乡校区、和平街校区和望京校区。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秉承“勤求博采、厚德济生”校训,倡导“人心向学、传承创新”理念,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宗旨,弘扬“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精神,彰显特色、强化优势,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的教育基地、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的示范基地、中医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研究基地、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患的医疗基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基地、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国际交流基地,为人类健康事业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已经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集教育、科研、医疗、中医药文化传播于一体的著名中医药高等学府。   学校(含直属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工6032人,专任教师1611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占60.34%。学校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医大师”6人,并拥有一支以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优秀中青年教师组成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从丰厚的中华文化和中医药文化土壤中汲取营养,将“以文化人”理念贯穿于育人工作的始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166人,其中研究生5683人,本科生8894人。另有非全日制研究生38人,继续教育学生295人,网络教育学生32466人。   学校致力于构建面向未来以高层次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药制药、药学、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药事管理、护理学、英语、法学、生物工程、中西医临床医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中医骨伤科学16个本科招生专业。   学校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位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囊括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囊括4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8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8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2个。   学校现有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4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3项、二等奖21项。   学校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基地56个。其中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4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0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监管科学研究基地1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重点实验室1个,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台湾中医药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6个,北京市教委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北京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1个。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中医体质辨识研究成果作为唯一的中医成果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中风病中医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成为中医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灸用艾绒》和《中医四诊操作规范第三部分:问诊》成为国家级标准。   学校现有中医学院、中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针灸推拿学院、岐黄学院、管理学院、护理学院、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学院、国际与港澳台工作部(国际学院、台港澳中医学部)、继续教育学部、体育教学部等教学单位。现有北京中医药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高等教育研究院等校级研究机构。   学校现有第一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3家直属附属医院和国医堂中医门诊部。近年来,学校遵循“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原则,探索合作共建新模式,搭建了区域标志性的高质量中医药服务平台,建立第四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第五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第六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第七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和第八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厦门医院)。另有中日友好医院、广安门医院、西苑医院、望京医院、北京中医医院等17个临床教学基地,承担着全校学生的临床教学、见习、实习工作。学校现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44个。建设有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6个,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3个,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2个和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43个,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二室一站44个。   建校伊始,学校就成为新中国最早接收外国留学生攻读中医学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到目前已为94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2万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并先后与31个国家和地区的118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1996年与英国密德萨斯大学合作设立了我国第一个在国外高校独立颁发医学学士学位项目。率先在世界50强高校中开办中医学专业本科教育,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开设“中医学-生物学”双学士学位教育。与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医学院合作开设获欧盟认可的第一个中医学硕士学位项目。开设我国首个全英文授课西医生学习中医的博士学位项目、硕士学位项目,首个全英文授课中医学士学位项目。2019年与美国国家儿童医院合作,在美国建设具有中医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儿科门诊,持续推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融合与发展。   学校于1991年在德国建立北京中医药大学魁茨汀中医医院,开创了中国大学在海外办中医特色医院的先例,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典范。学校的国际化发展不断探索创新,首创了集医疗、教育、科研与文化传播于一体的“海外中医中心”,为中医药海外发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北中医方案”,先后建立北京中医药大学澳大利亚中医中心、俄罗斯中医中心、美国中医中心、中国-德国中医药中心(魁茨汀),把中医药打造成中外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亮丽名片。俄罗斯中医中心成功取得俄罗斯联邦医疗机构资质,成为俄罗斯第一家被纳入国家医疗保险体系的中医特色医院。澳大利亚中医中心积极推动针对西医生的中医学历教育,两届中医学硕士学生已经成功毕业。美国中医中心瞄准中医特色及医学前沿,围绕癌症、癫痫、儿科疾病、生殖疾病等成功举办多次高端学术会议,正成为中美两国在医学领域开展学术交流与对话的重要平台。   学校主办有《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现代中医临床》《中医教育》和《中医科学杂志》(英文)4本高水平学术期刊,是中医药教育、科研、医疗等的重要学术交流和宣传推广平台。《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入选北大核心、科技核心和CSCD数据库,入选T1级优秀中医药科技期刊目录和《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荣获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F5000)”“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和“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等。   迈入新时代,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守正创新作为发展思路,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为全面建成中医药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懈奋斗!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