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北京:双培计划、外培计划、农村专项计划志愿填报及录取办法
2017-05-27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基本情况

“双培计划”和“外培计划”招生是北京市实施的高校招生形式,2017年我市继续实施“双培计划”和“外培计划”招生。“双培计划”招生是指由北京市市属高校与在京中央高校共同培养优秀学生的一项举措,北京市属高校每年将按照“3+1”、“1+2+1”等培养机制,输送2000名左右优秀学生到20多所在京中央高校的100多个优势专业,进行为期2—3年的中长期访学;同时每年遴选部分学生到在京中央高校开设的、北京社会急需的专业,开展为期1年的短期访学,或者修习辅修专业。

“外培计划”招生是由北京市属高校与海外境外知名高校共同培养优秀学生的一项举措,市属高校每年将输送部分学生到海外境外开展为期2年左右的访学活动。市教委将建立若干个北京高等教育“外培计划海(境)外基地”,接收市属高校学生访学;同时鼓励和支持各市属高校积极与海外境外知名高校建立健全学生联合培养长效机制,不断拓宽学生在海外境外学习的渠道。

“农村专项计划”招生是我市为了响应国家关于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要求而制定的招生政策。实施这一专项计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阶段扶贫宏观战略部署、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是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地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客观需要。参加“农村专项计划”考生应满足以下条件:考生的学籍和户籍在北京市城市发展新区或生态涵养发展区;考生户口类型为农业户口。北京市城市发展新区包括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房山五个区和亦庄开发区;北京市生态涵养发展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五个区。

计划分配

“双培计划”和“外培计划”的大部分名额都列入市属高校招生计划,计划名额分配到各区,并适度向远郊区倾斜。具体招生计划及专业情况请考生查阅北京教育考试院高招办将于6月上旬公布的《北京市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专业目录》的相关内容。

“农村专项计划”由北京市教委统一下达。2017年我市实施“农村专项计划”的院校范围为所有市属本科一批招生院校。具体招生计划及专业情况请考生查阅北京教育考试院高招办将于6月上旬公布的《北京市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专业目录》的相关内容。

志愿填报

“双培计划”、“外培计划”及“农村专项计划”的志愿填报时间为6月25日8时—29日20时。“双培计划”、“外培计划”及“农村专项计划”都设置两个顺序志愿,每个志愿可以填报1所高校,每所高校可以填报6个专业。考生在填报“农村专项计划”志愿时须注明是否服从院校内专业调剂(“双培计划”、“外培计划”不设置“是否服从院校内专业调剂”选项)。“双培计划”、“外培计划”及“农村专项计划”都不设置征集志愿。

录取办法

今年,我市本科提前批次录取将按照A、B、C三段顺序依次进行。其中,“双培计划”和“外培计划”原则上在B段录取,“农村专项计划”在C段录取。“双培计划”、“外培计划”和“农村专项计划”执行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艺术类、体育类专业分别执行相应类别的本科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双培计划”、“外培计划”录取时只录取有专业志愿考生,不进行院校内专业调剂录取;“农村专项计划”录取时将根据考生是否服从调剂情况进行院校内专业调剂录取。如有院校未完成招生计划,不再进行征集志愿录取。已被“双培计划”、“外培计划”或“农村专项计划”录取的考生,不能再参加后续其他批次院校的录取。

热门院校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丰台区
    学校简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由原北京经济学院和原北京财贸学院于1995年3月合并、组建的北京市属重点大学。建校65年来,学校秉承“崇德尚能,经世济民”的校训精神,坚持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道路,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重要特色和突出优势,法学、文学、理学和工学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北京市重点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校校本部位于丰台区花乡,以全日制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主,占地面积293246平方米。红庙校区位于朝阳区红庙,以贯通培养和留学生教育为主,占地面积58376平方米。学校党委下设25个二级党组织,其中二级党委14个、党总支8个、直属党支部3个;党支部211个,其中在职教职工党支部102个,学生党支部83个,离退休教职工党支部26个;党员4859名,其中在职教工党员1173名,学生党员2913名,离退休教工党员773名。学校共设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院、会计学院、劳动经济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管理工程学院、财政税务学院、法学院、金融学院、统计学院、外国语学院、华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经济管理学院、体育部、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商务学院、数据科学学院(筹)20个教学单位。学校目前有44个本科专业,其中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统计学、工商管理、会计学、资产评估、劳动与社会保障、城市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政学、法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贸易经济、金融工程、社会工作18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法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传播学、商务英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安全工程、行政管理、税收学、广告学9个专业获批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会计学、金融学、经济学、工商管理4个专业获批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经济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统计学、人力资源管理4个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经济学、统计学、劳动与社会保障3个专业获批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同时,学校建设了一批国家级和北京市级一流课程和一流教材,其中《政治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学》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政治经济学》《社会保障学》获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财务会计》《国际经济学》《国际商务》获批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服务的力量:营销王道》《走进管理的世界》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创业团队建设与管理》被评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财政学》《金融学》《财务管理学》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客户关系管理》(精要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材奖,共12门课程获批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12部教材(课件)为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学校拥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相应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领域),其中,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三个一级博士点学科获批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科获北京市与中央高校共建一流学科项目支持;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劳动经济学获批国家级重点学科,并入选教育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应用经济学、统计学获批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企业管理、会计学获批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获批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政治经济学等7个学科获批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劳动关系、法律经济学、媒介经营与管理、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四个学科获教育部批复设置为交叉学科。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学国际化人才培养实验区被评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会计学院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校获评“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并成为首批“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建设高校,“新文科背景下经济学专业改造提升改革与实践研究”获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学校现有在籍学生16575人。其中,本科生11215人,硕士研究生4111人,博士研究生571人,学历教育留学生129人,成人教育学生549人。本科生高考录取分数线、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起始年薪、与专业相关度、职业发展空间等指标评分均高于北京地区高校平均水平。迄今为止,学校先后为国家和北京市培养了近二十万优秀人才,一大批校友活跃在政府部门、教育界、学术界和金融、财税、会计等行业以及各大企事业单位,80%的毕业生成为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学校现有专职教师1031人,其中教授等正高职称人数183人,副教授等副高职称人数355人,博士生导师156人、硕士生导师448人。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奖1人、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奖17人(在职)、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6人;一批教师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一批教师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高创计划”、青年北京学者等人才计划。同时,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群教学团队、经济学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审计学》教学团队被评为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统计学教学团队、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金融学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会计学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财政学课程教学团队5个教学团队获评北京市教学团队;工商管理本科卓越商才育人团队、经济学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育人团队、“习风润心,法意启智”新时代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团队获评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学校从2006年起开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并在国内高校中率先成立了教师促进中心(OTA),是北京市最早开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教师职业促进的教师自治组织。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级项目的能力大幅提升,标志性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服务国家和首都北京的辐射力日益增强。学校拥有城市群系统演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模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及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CBD发展研究基地、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北京哲学社会科学国家税收法律研究基地等4个省部级研究机构,其中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入选首批首都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学校定期公开出版《经济与管理研究》《人口与经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当代经理人》等4种刊物,其中《人口与经济》是我国最早创刊的人口学类期刊之一,入选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北京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名刊;《经济与管理研究》《人口与经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均为CSSCI来源期刊。学校自1986年开始招收留学生,目前已与38个国家和地区的177所大学及研究机构签署校际合作协议,并发展形成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突出特色的多层次、多科性的国际人才培养体系,开放办学力度进一步加强。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培养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具有使命意识、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首经贸人把思想和行动凝聚为“博纳敏行,知行合一”的骆驼精神,奋力开启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征程,继续朝着全面建设北京市属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财经大学的目标开拓奋进。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市海淀区
    学校简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成立于1952年,由当时的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并组建,是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学校所在地北京,分为学院路校区、沙河校区,占地3000多亩,总建筑面积170余万平方米。建校以来,北航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是全国第一批16所重点高校之一,也是80年代恢复学位制度后全国第一批设立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首批进入“211工程”,2001年进入“985工程”,2013年入选首批“2011计划”国家协同创新中心,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学校第十六次党员代表大会提出以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发展愿景目标。近年来,学校着力提升办学境界和格局,大力促进空天信融合发展的学科态势,持续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进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推动科研创新转型发展,务实开展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合作,大力推进办学条件和民生改善,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综合办学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跻身国内高水平大学的第一方阵,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学校学科繁荣,特色鲜明。确立了“顶尖工科、一流理科、精品文科、优势医工”的学科建设方针,现有工、理、管、文、法、经、哲、教育、医和艺术10个学科门类。有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并列全国高校第7名),2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0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0个国防特色学科,14个A类学科,其中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为A+学科。有74个本科专业,2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突出学科基础地位,构建空天信融合、理工文交叉、医工结合的一流学科体系,形成珠峰引领、高峰集群、高原拓展的良性学科生态。在航空、航天、动力、信息、材料、仪器、制造、管理等学科领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形成了航空航天与信息技术两大优势学科群,国防科技主干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工程学、材料科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社会科学总论六个学科领域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工程学、材料科学进入全球前1‰,在2020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航空航天工程学科连续第三年蝉联世界第一。学校名师荟萃,人杰地灵。目前学校教职工总数达到4266人,其中专任教师2368人。专任教师中,72.5%具有高级职称,86.64%具有博士学位。汇聚了26位两院院士、63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59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6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等为代表的杰出人才和74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8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等为代表的优秀青年人才。人才队伍中涌现出众多国家一等奖获得者、领域专家和型号总师,以及一大批年轻有为、造诣精深的专家学者。 学校精育良才,立德树人。有全日制在校生37000余人,其中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为1:1,在校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2300余人。近年来各省招生生源高考成绩平均排名在前3‰,并有多个省份已进入全省排名前1‰,学校理工类生源整体质量稳居全国第9名。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把培养拔尖人才与强化爱国担当相结合,在知识创造中培养人才,在人才培养中创造知识,着力培养理想高远、学识一流、胸怀寰宇、致真唯实的领军领导人才。打造一流本科生教育,推进大类招生,扩大专业自主选择权,突出厚基础、个性化、导师制、小班化培养,健全完全学分制。推进通识教育、书院育人,发挥华罗庚班、吴大观班、人文社会科学实验班及高等理工学院、中法工程师学院等试验班和荣誉学院的引领辐射作用。构建知识学习、能力实践、国际交流三位一体大课堂,强化跨学科实践、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研究生教育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机制,重点实施尖端优质生源汇聚、精品课程体系构筑、国际交流深度拓展、多方聚力协同育人、创新激励分类优秀、卓越导师队伍建设等行动计划,着力打造“重创新、强能力、高规格”的人才培养质量品牌,探索出大飞机班、发动机班、信息安全班等定制化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模式。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教学团队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6个,省部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4门。人才培养硕果累累,涌现出了以“北航1号”、“北航2号”、“北航3号”和“北航4号”探空火箭为代表的一大批学生科技创新作品。2010年以来,研究生有近400人次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署名达70余人次,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数量显著增长,全国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全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等国家级荣誉称号数量处于领先地位。历史悠久的北航“冯如杯”竞赛已连续举办30届,吸引了7万余名学生开展创新研究。学校是在全国“挑战杯”竞赛中唯一连续16届捧得“优胜杯”的高校,并在2019年承办第十六届“挑战杯”竞赛。学生创新创业作品连续三届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获得冠军、亚军各一项。春华秋实,芬芳桃李满天下。建校69载,北航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学术精英、兴业人才和治国栋梁,为国家主流行业和骨干单位输送了20多万优秀毕业生,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9%以上。近6年北航有18名校友当选为院士。学校服务国家,锐意创新。学校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先导,强化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关键瓶颈技术汇聚、与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造顶级创新平台和一流科研团队,科研总量不断扩大,科研经费人均位居全国高校第一。有1个国家实验室——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9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含4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北京市高精尖创新中心,70余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有9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0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学校突出自主创新,强化协同创新,积极搭建国家级创新平台,组建大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建校60余年来,北航创造了40多项国内第一的科研成果,在尖端技术研究领域始终居于国内高校前列,研制发射(试飞)成功的多种型号飞行器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如中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亚洲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号”、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蜜蜂”系列飞机、共轴式双旋翼无人驾驶直升机等。近年来,学校持续强化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在航空动力、关键原材料、核心元器件等瓶颈领域的研究取得突破,多项标志性成果直接应用于国防建设。学校团队参与论证并助力研制的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首飞,研制成功我国首个新型临近空间飞艇。学校牵头设计研制的某型无人机定型并执行重要任务,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中位居无人机方队阵首。“十五”以来,北航共获国家三大科技奖励70余项,其中,近16年获得15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一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创造了一所大学连续获国家高等级科技奖的纪录,被社会誉为科技创新的“北航模式”。学校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协同增长,实现了在《Nature》《Science》等顶级期刊发表文章的突破。学校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与航空、航天、发动机、船舶等国家重点骨干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获“2011计划”首批认定。联合中国工程院成立中国航空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打造我国航空工程科技领域首个国家级智库。全面融入首都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环北航知识经济圈”,北航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优秀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面向全球,开放交融。通过实施“UPS国际化发展战略”,构建北航国际交流合作网络和平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提升了学校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先后与全球200余所著名高等院校、一流研究机构和知名跨国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倡导发起“国际航空航天教育协会”并加入了国际宇航联合会、“T.I.M.E.联盟”、“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等国际联盟和学术组织。创设了“自旋电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英空间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等一批高端国际合作平台。与法国中央理工大学集团联合创办中法工程师学院,融合中法两国工程教育优势,被誉为中法高等教育合作典范。成立“国际通用工程学院”,努力建设全新高水平国际化通用工程教育示范学院。与浙江省政府、杭州市政府及法国国立民航大学合作筹建中法航空大学。实施“全球校园计划”,打造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大力开展学生交换、双学位、联合培养、国际暑期学校等各类海外学习项目,把北航校园延伸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让北航学子充分享受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优秀学生,国际学生规模、生源质量、培养层次、教育水平进入全国高校前列。获批设立了“联合国附属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教育培训中国中心”和“北斗国际交流培训中心”。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国际科研合作成果显现,建立了10个国家级“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学校文化育人,传承创新。学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空天报国、敢为人先”的北航精神和“开放包容、务实担当”的北航文化,以三代北航人的“长鹰志”“中国心”“陀螺梦”凝聚共识,以听党话、跟党走的红色基因打造空天报国精神标识。深刻把握新媒体阵地对大学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精心打造了以官微“航小萱”为核心的新媒体传播矩阵。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航空航天博物馆、音乐厅、艺术馆、校史馆、艺文雅苑、致真共享空间、咏曼剧场、艺文空间等文化场馆为阵地,以感动北航、北航大讲堂、我爱我师、博雅课堂、高雅艺术进校园、驻校艺术家/作家计划、大学生艺术团等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了传统承续品牌、典型引路品牌、文化景观品牌和人文滋养品牌,营造了教风优良,学风严谨,景观优美,人景祥和的一流大学文化氛围,在全国高校起到探索和示范作用。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全国高校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文化育人示范项目2项、特色展示项目2项,并获首都文明校园、北京高校十佳美丽校园、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称号。云空高远启征程,星光璀璨映华章。迈入新时代、谱写新篇章,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毫不动摇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一流大学发展自信,自觉把办学精神与服务国家使命融为一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以“北航梦”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北京市通州区
    学校简介 北京卫生职业学院是2012年3月由原北京卫生学校、北京护士学校、北京市中医学校合并组建而成,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校,隶属于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质量为重的办学宗旨,以强化内涵建设,提升师生综合素质为重点,以为社会培养高质量卫生技能人才为目标,积极稳步探索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适合学院发展的改革之路。 学院设有四系两部,分别是中药康复系、护理系、药学系、医学技术系以及文化基础部、思政教学部。全校共有学生6095人,教职工525人。学院自成立以来,一直延续“一院三址”办学格局。 学院第一院区位于房山区窦店镇下坡店村大窦路12号(租用北京网络职业学院校园),占地面积344亩,在校生2257人,教职工288人,设有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口腔医学技术、卫生信息管理、护理(2020级五年制)共6个专业。行政职能处室包括宣传部、团委、学生处、教务处、人事处、计划财务处、审计处、安保后勤处、物资管理处、科研与教育督导处、招生实习就业办公室、网络信息管理处。 学院第二院区位于通州区玉带河西街24号,占地面积77.95亩,在校生2601人,教职工176人,设有护理、助产共2个专业,行政职能处室包括基建处、二院区安保后勤办公室、校友校史办公室、离退休办公室。 学院第三院区位于通州区九棵树东路128号(为法人注册地),学院领导在此集中办公,占地面积35.32亩,在校生1237人,教职工162人。设有中药学、康复治疗技术、中医康复技术共3个专业。行政职能处室包括党委办公室、学院办公室、纪委办公室、工会办公室、教师发展中心、三院区安保维稳办公室。 学院教学设施齐全,具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实验室、实训基地和供学生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的场所和设施,现有护理、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口腔医学技术、卫生信息管理、中药、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实训基地,建筑面积近万余平方米,能够满足各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学需求。其中护理实训基地获得教育部职业院校实训基地重点建设项目资助,药学专业实训基地是北京市职业院校实训基地重点建设项目。现有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妇产医院、北京胸科医院、北京老年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和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等13所临床教学医院。同时还与北京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医药企业、研究机构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的临床教学及实习提供了有利条件,形成“紧密合作、共育共享的院校三段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 学院重视专业建设和学生的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专业建设不断取得成绩,护理专业和药学专业为全国职业院校健康服务类首批示范专业,被市教委评为北京市特色高水平骨干专业,同时也被教育部认定为骨干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效果明显,注重在课程体系中融入了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精神培养,培养的毕业生岗位竞争力和适应力高,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很多毕业生成为首都医疗卫生行业的骨干。毕业生就业率每年高达98%(2019年98.36%)以上,特别是护理、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等专业毕业生更是供不应求。多年来,学院为北京市医疗卫生行业培养了七万余名卫生专业人才,其中护理人才占北京地区该类技术人才培养量的60%以上,为北京市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院护理专业毕业生陈征、王克荣分别获得第40届和第44届南丁格尔奖章,为学院赢得了荣誉。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质量为重的办学宗旨,以强化内涵建设,提升师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以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为手段,以为社会培养高质量卫生技能人才为目标,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工作机制,努力推动学院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数据截止到2022年1月4日)
  •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海淀区
    学校简介北京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双一流”建设高校。 北京交通大学作为交通大学的三个源头之一,历史渊源可追溯到1896年,前身是清政府创办的铁路管理传习所,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铁路管理、电信教育的发祥地。1917年改组为铁路管理学校和邮电学校,1921年与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合并组建交通大学。1923年交通大学改组后,学校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1950年学校定名北方交通大学,毛泽东主席题写校名,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任校长。1952年,北方交通大学撤销,学校改称北京铁道学院。1970年恢复“北方交通大学”校名。2000年与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由铁道部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2003年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学校曾培养出中国第一个无线广播电台创建人刘瀚、中国第一本铁路运输专著作者金士宣、中国铁路运输经济学科的开创者许靖、中国最早的四大会计师之一杨汝梅,以及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郑振铎等一大批蜚声中外的杰出人才。中国第一台大马力蒸汽机设计者应尚才,“东京审判”中国检察官向哲浚,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等都曾在学校任教。 学校在被称为“学府胜地”的北京市海淀区建有东西两个校区,总面积近1000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在山东省威海市建有威海校区,占地面积1000余亩;各校区均具有完善的教学、科研设施,校园环境优美。在河北省黄骅市建有北京交通大学海滨轨道交通综合研发实验基地;在北京市丰台区打造国际一流的丰台轨道交通“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基地;在河北省唐山市成立唐山研究院,着力打造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国际教育培训的示范区。 历经双甲子发展,学校形成了以信息、管理等学科为优势,以交通科学与技术为特色,工、管、经、理、文、法、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完备的学科培养体系。学校设有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交通运输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语言与传播学院、软件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法学院、环境学院、国家保密学院、詹天佑学院(智慧交通未来技术学院)、威海国际学院等18个学院。 学校学科实力雄厚。高质量完成“双一流”首轮建设任务——“智慧交通”一流学科领域建设。学校在国内外知名的大学、学科排行榜中稳步提升,继续保持软科世界大学排名500强。15个学科入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14个学科入围U.S.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9个学科进入QS世界顶尖学科排名,5个学科入围THE世界大学学科排名,26个学科入围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交通运输工程、系统科学继续蝉联全国第一。工程学保持ESI前1‰,6个学科进入ESI前1%。系统科学学科在全国学科评估中连续四次蝉联全国第一;5个学科进入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前10%(A类);7个学科进入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前20%(B+类)。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工作站1个;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9个。 学校把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提高办学实力的关键,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校在职教职工3151人,其中专任教师2049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1504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1959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17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4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3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2人。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成绩斐然,为国家与行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学校有在校本科生16888人,博士研究生2763人,硕士研究生9933人,成人学生3389人,外国留学生全年累计1142人。近三届本科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近三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评选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学校有3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2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3个专业通过国家土建类专业评估。学校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个;建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3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获评“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学校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9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获评首届全国优质教材主编4本、参编1本,获评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人。计算机科学基地获批国家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软件学院获批国家级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学校深入实施本研贯通、学科融通、产学相通、国际互通的“四通”教育教学模式;实施“高原计划”和“高峰计划”,成立詹天佑学院,探索“3+5”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本科生就业率稳定在95%,深造率超过56%,研究生就业率稳定在98%,学校获评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和北京市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校学生艺术团排演的大学生版《长征组歌》和原创话剧《茅以升》已成为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学校体育运动蓬勃发展,高水平运动队和普通学生代表队成绩斐然,2021年获全国冠军2项、亚军1项、季军4项,北京市冠军15项、亚军23项、季军18项。 学校始终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全面参与了铁路大提速、青藏铁路建设、大秦铁路重载运输、磁悬浮列车、高速铁路建设和城市轨道交通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等中国轨道交通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创性重大成果,为服务交通、物流、信息、新能源等行业以及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支撑和引领国家、行业和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学校共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70余个,其中包括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轨道交通安全评估研究中心、智慧高铁系统前沿科学中心、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已纳入国家新序列管理的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移动专用网络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8个、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能源研发中心1个、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3个、北京实验室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8个。学校是交通运输部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建有首批首都高端智库1个,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新型智库1个,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交通大学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4个,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1个。定期举办“中国交通高层论坛”“首都高端智库北京交通发展论坛”“交大大讲堂”。学校全面实现千兆网络到桌面、有线和无线网络全覆盖,高性能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有力地支撑和推动了学校事业的发展与改革创新;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14亿元;图书馆纸本藏书、电子图书、网络资源等总量约1555万册,建有交通运输特色数据库,设有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和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学校把加强合作交流作为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美、英、德、法等51个国家的242所大学及著名跨国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在比利时鲁汶、美国休斯顿、巴西坎皮纳斯和波兰华沙共办有4所孔子学院。加入国际铁路联盟(UIC)、国际铁路合作组织(OSJD)和中国-中东欧高校联合会,成为“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联盟”、UIC高速铁路高校联盟牵头单位,不断提升国际铁路领域影响力和话语权。加强国际科研合作,牵头成立中美、中俄、中英和中印尼高铁研究中心。充分发挥校友会、基金会、董事会的作用,在海内外成立校友组织55个,吸纳董事单位88家,与交通、物流、信息、能源等行业企业及地方政府等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领域开展长期、广泛合作。教育基金会成为民政部认定4A级慈善组织。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北京交通大学秉承“知行”校训,肩负新的使命,正以更加开拓进取的精神向着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 学校简介北京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BIT)成立于2008年,是学校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的窗口之一,负责组织开展计划外国际合作办学项目,配合专业学院开展计划内联合培养项目。学院积极引进国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与国外大学合作,开展多模式多层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有:▌教育部批准的北京理工大学与美国犹他州立大学(Utah State University,USA)合作举办“国际经济”专业本科学士学位教育项目,计划外招生,学生毕业时将获得犹他州立大学学位。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项目有:▌教育部批准的北京理工大学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ätDresden)合作举办“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硕士学位教育项目,计划外招生,学生毕业时将获得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硕士学位;▌北京理工大学与德国康斯坦斯应用科学大学(HTWG Constance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合作为德国著名奔驰汽车生产商戴姆勒公司(Daimler)举办的“合规性与公司治理”EMBA项目。这些项目紧跟市场经济需求,办学质量高,赢得了广泛的社会信誉和广大考生认可。已培养出2239位国际型高层次优秀人才,其中研究生633人,本科生1606人。目前各类在校学生达788人。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