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辽宁:2021年适应性测试地理试卷评析
2021-01-28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本次测试为辽宁省新课程改革后的首次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地理试卷围绕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对接课程标准,注重考查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时代特征鲜明的真实情境,考核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彰显育人价值。试卷结构合理,难度适宜。

一、重视素养考查、实现进中求稳

试卷结合新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和辽宁省考生特点,在题型设计、命题风格、信息呈现等方面,延续了近年来全国卷的命题特点,进中求稳。试卷知识结构合理,自然地理52分,人文地理48分。涉及地球运动、大气、水、内外力作用、城镇化、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工业区位、农业区位、生态环境问题等知识,覆盖比较全面,实现了新课标、旧教材必备知识的完美结合。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图文分析过程,以学科素养为导向,突出关键能力的考查。设计有高度,难度适中,科学地表达了高考评价体系的精髓,且符合中学地理教学实际,在稳与进的权衡中找到了最佳的结合点和平衡点。

试题强调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事象的意识与习惯。第1、12、15、19题强调采用正确的方法与工具认识区域,在区域认知中隐含着综合思维的考查。第2、5题考查的解释、评价区域开发利用决策的得失则是思维的延续,设计的恰到好处。

学科的核心素养得到了充分体现。第7关于黄土塬的变化塬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体现了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第10题关于岸上电力提供能源的主要目的,体现人类活动影响地理环境的方式、强度差异。第17题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措施与政策,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人地协调观。

试卷问题的设计有梯度、有深度,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学科逻辑组织语言作答,通过表达的条理和层次,反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17题中(1)、(2)、(3)设问的内在逻辑;18题沿时间主线分析天气系统过境前后各影响因素的变化......,如何紧跟信息、表达准确而不直接套用书本结论,考查地理思维的同时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易则易得巧妙,难则难得高级。

试卷在呈现方式上充分考虑省内学情,试题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增加了试题的友好性。

二、落实考查要求、突出学科特色

试卷准确把握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标准,对学生地理学科认知水平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水平进行科学测评。试卷选择体现时代精神、地域特色的素材构建问题情境,注重反映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的价值取向,在试题和情境创设、设问等环节做到自然、贴切,突出地理学科的独特思维、分析方法,实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优化组合。

试题注重信息整理能力的考查。题目设计要求学生掌握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快速、准确地从试题材料中将关键地理信息提取出来,提炼、整合后建立地理信息之间的联系,从而全面理解地理事物特征、过程与联系。信息呈现包括文字信息和图表信息。文字信息包括相对独立的文字资料、图和表的引文或说明、题干中的限定或提示。文字信息不只是给出解题的基础材料,还包含考查意图、内容和方法。试卷第5、6题弱筋小麦的材料,引导信息表达清晰,言简意赅。第13、14题材料中关于侧碛垄的说明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描述,通俗易懂,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学术语言。第17题关于农村合作社苎麻生产的描述内容详尽、语言质朴,将考查内容与“五育”结合,实现了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考查。

图像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图像信息指各种类型图像所提供的信息。试卷中七组图共19幅小图,涉及等高线图、等压线图、地理坐标统计图、地理结构统计图、原理示意图等,形式多样、图像清晰,承载地理信息量较大,很好的考查了学生提取信息、全面解读,从而获得深入分析路径的能力。第18题通过海平面气压场分布图反映实际天气过程,贴近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探索原理。在图像的设计上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能力水平,图例、注记准确规范,设计美观,提升试卷美感,增加亲切感。

试题通过图文资料和题干设问,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能力认识和说明问题,包括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和能力进行做答,地理思维链条完整,学科特色浓郁。

三、体现区分功能、引领一线教学

试题总体难度适中,突出关键能力的考查,试卷区分度比较明显。试卷围绕地理环境的特点与性质、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多视角、多维度地考查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如第17题(3)和19题(3)要求学生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能够正确运用地理观念,探究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第17题(1)、(2),第18题(2)、(3),第19题(2)要求学生能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术语进行比较、判断、分析、阐述地理基本原理、过程和规律。第18题(1)和第19题(1)要求学生能用地理术语对地理事物概念、特征、分布和发展变化特征进行客观描述,尤其强调对地理事物时间、空间变化特点或规律的描述能力。第11题、12题的时间轴线,第13题、14题的南北坡空间差异等则提供丰富的带有探究意图的实践案例,考查学生用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并主动从体验和反思中学习的能力,克服困难的勇气及实事求是的精神,体现了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

试卷围绕立德树人,体现了新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实现了从知识能力考查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评价转变,为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引导一线教学和备考尽快落实课程改革的新思想、新理念助力。

辽宁省高中等教育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热门院校

  • 中国医科大学沈阳市沈北新区
    学校简介中国医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建的院校,是唯一以学校名义走完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全程并在长征中继续办学的院校,是我国最早进行西医学学院式教育的医学高校之一。其前身为1931年11月创建于江西瑞金的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1932年学校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1940年9月在延安,经毛泽东同志提议,中共中央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1948年11月,在沈阳接收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前身为满州医科大学,1911年由日本国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建立),合并了辽宁医科大学(前身为盛京医科大学,1883年由英国苏格兰教会建立)。中国医科大学是原卫生部部属高等医学院校,2000年改为省部共建学校。2015年获批为辽宁省人民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共建高校。中国医科大学建校至今,共培养了10万多名高级医学专门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多年来,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国家卫生管理的著名领导干部和医学界的著名专家学者。据不完全统计,担任副部级以上职务百余位,卫生行业主管部门正、副部长10位,将军40多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7位。学校现有沈北、和平2个校区,设有15个学院(学部)、4个研究院。在医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哲学和管理学等6学科门类拥有学位授予权;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生物学等7个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70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75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4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59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7个,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A类7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普通本科专业22个,有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辽宁省一流本科示范专业;国家级教学项目有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1项,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1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3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十二五”规划教材16本,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1个;省级教学项目有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重点支持专业1个,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4个,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个,应用型转型示范专业2个,本科课程体系国际化试点专业1个,精品课程41门,精品视频公开课5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4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教学团队1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跨专业实训平台1个,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8个,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1个,辽宁省高等学校实训培训基地1个,紧缺人才培养基地1个,“十二五”规划教材4本,18本教材获批首届辽宁省教材建设奖。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3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6个,辽宁省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7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33个,辽宁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2个,辽宁省临床医学协同创新联盟2个,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2个,辽宁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5个;辽宁省精准医疗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3个,辽宁省医疗中心50个。学校现有3所附属综合性医院和2所专科性医院,开放床位11332张,牙科综合治疗椅273张。学校在职教职工9103人。全校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87.7%,全校教授级900人,副教授级1439人,研究生指导教师2006人,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484人。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7214人,其中博士生1252人,硕士生(含七年制)5514人,普通本科生9407人,预科生23人,外国留学生1018人。学校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4人(其中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教学名师1人)、青年拔尖人才人选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讲座教授1人、青年学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3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人选1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4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50人;“兴辽英才计划”杰出人才1人、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培养引进计划创新团队1个,辽宁省领军人才4人次,辽宁省优秀专家34人次,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23人次,辽宁特聘教授45人次;“兴辽英才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1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辽宁特聘教授)6人、青年拔尖人才13人;辽宁省普通高校专业带头人5人,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名师15人,辽宁省优秀教师3人,辽宁省黄大年教师团队1个,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114人、千人层次124人。在中华医学会担任主任委员(含名誉主任委员和候任主任委员)6人,担任副主任委员6人;现有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3人,委员10人。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合作成立了中英联合学院,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丹麦、西班牙、朝鲜、芬兰以及澳门和台湾等国家、地区的107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关系,与世界银行(WBG)、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JICA)等机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学校是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简称“111计划”)。有434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受聘为学校荣誉职称,近年来开展了113项重要国际合作项目,38个CMB项目。
  • 辽东学院丹东市振安区
    学校简介辽东学院地处黄海之滨、鸭绿江畔,坐落在素有“英雄城市”“北国江南”美誉的中国最大最美边境城市——辽宁省丹东市,是全省唯一一所具备沿江、沿海、沿边区位特点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是辽宁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辽宁省创业教育示范学校、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院校、国家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第三批合作院校、教育部“校企合作创新发展联盟”院校。 办学历史悠久。学校办学发轫于1912年私立安东三育国民高等学校(园艺学校),高等教育始于1948年安东省立农业专科学校,陆续有丹师、绸校、财校、卫校、职工大、师专、丹大、大医分校、财专、纺专、丹东高专、职院等不同历史时期的院校调整合并,于2003年4月组建辽东学院。学校分为临江和金山两个主要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82.14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40.6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8.09亿元,纸质图书近113.52万册,电子图书59.2万册。先后为全省乃至全国工业企业、基础教育、财经管理、医疗卫生、农业技术、国际交流等领域输送了近17万应用型人才。 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工1660人,专任教师1019人,其中具有正高级、副高级职称教师514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825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4人、千人层次8人,省优秀教师5人,省教学名师8人。学校实施中青年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和人才梯队建设工程,分两批次建设,遴选第三人才梯队94人次,“双师双能型”教师493人。现有本专科在校生14718人。 学科门类齐全。学校设立14个有全日制学生的二级学院,设置49个本科专业、22个高职专业,涵盖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个学科门类。有3个国家级试点专业、2个省级示范专业、2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省重点支持专业、2个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转型发展试点专业、2个省转型发展示范专业、2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试点专业,获批7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1项省级教学成果,1个省级虚拟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省级以上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32门省级以上一流课程,承担了省农村助理全科医生培养项目。 科研服务发展。学校现有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创新团队、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星创空间”、2个辽宁省职工创新工作室。在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建立了纺织服装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满药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院;建有小浆果、杜鹃花、蜜蜂、大果榛子、北虫草、羊肚菌、基质草莓栽培、水产养殖、现代农业等9个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辽东学院工业仪器仪表产业化示范基地、辽东学院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化示范基地、2个工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先后加入辽宁(丹东)蓝莓等小浆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7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入辽宁金立智能有载开关、辽宁恒星化工功能纺织材料2个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辽东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被确定为辽宁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学校与东北科技大市场共同建立东北科技大市场工作站、被省知识产权局确定为辽宁省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朝鲜半岛研究中心、丹东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文化社会研究所、边境民族研究基地等充分发挥新型“智库”作用。2015年以来,学校共承担省级以上研究课题265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2项;签订横向课题379项;获得市级以上科研奖励197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305篇,授权专利1103项。 国际合作交流。学校积极贯彻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面向亚洲、非洲地区等国家来华留学生开设英文授课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纺织工程、国际贸易等学士学位课程及汉语言本科课程。与韩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近40所国外高校开展校际和学术交流、举办合作办学项目、开展学生“2+2”等形式的联合培养交流学习项目。申办并设立“HSK”(汉语水平考试)考试点,申请并获得了招收教育部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资格,并陆续开展奖学金生的招收和培养。2019年与朝鲜平壤外国语大学合作共建了朝鲜第一个汉语中心,学校国际交流工作的地缘特色不断增强。 面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需要,聚焦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新要求,辽东学院将秉持“知行并重、致用为本”的办学理念和“明德笃学、践履惟新”的校训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应用型大学定位,深深植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定不移走特色办学之路,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扎实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各项事业发展工作,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不懈奋斗! 学校地址: (临江校区)辽宁省丹东市振安区临江后街116号 (金山校区)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文化路325号 学校网址:www.elnu.edu.cn 电子信箱: ldxyyb@163.com 联系电话:0415-3789027 传真:0415-3789030 邮编:118001
  • 学校简介盘锦职业技术学院是1998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辽宁省第一所以“职业技术学院”命名的综合性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其前身为原辽宁省电大盘锦分校、盘锦师范学校和省政府批准筹建的盘锦师专。第一任院长由全国知名教育家魏书生担任。2000年,盘锦市财贸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和盘锦市卫生学校并入盘锦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8月学校搬迁到辽东湾新校区,由此踏上了快速发展的新航程。学校现占地面积2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馆藏图书61.2万册,是一所拥有全日制在校生930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2200余人的现代高等职业院校。学校现有九个二级学院,开设26个全日制高职专科专业,涵盖了理工、医护、经济、教育等专业。学校是辽宁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辽宁省智慧教育示范校、辽宁省高水平特色专业群建设单位、辽宁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教育部1+X证书试点院校、辽宁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培训基地,2021年11月学校依托石油化工、能源装备智能制造、财经商贸管理、护理与康养四个专业群成功获批辽宁省高职教育兴辽卓越院校立项单位,开启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学校深化“以能力为本位”的项目化课程改革,实施“成果导向”的有效课堂认证,全面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育人成效显著。学生获得国家级、省级及行业竞赛奖项135项,其中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竞赛奖项6项。学生就业率95%以上,毕业生就业覆盖了盘锦市及辽宁省的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医疗卫生、财经商贸、现代物流、学前教育等行业领域,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深受社会欢迎和行业企业认可好评。学校现有教职员工525人,其中专任教师416人,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162人,“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为76.8%。师资队伍建设成果显著,拥有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名辽宁省职业院校教学名师,4名辽宁省高职教育专业带头人。1人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杰出青年学者成长计划”、2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中“百层次人才”、6人入选“千层次人才”。教师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奖项5项,辽宁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奖项25项。1人担任全国卫生健康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担任全国石油与化工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近年来,学校教师获批230余项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获得省、市级教研成果奖和自然科学成果奖50人次,获得专利50余项。学校始终坚持“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创新、校际紧密结合”的办学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引进国际双元培育模式,与德国国际教育机构(BSK)、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AHK)深度开展职业教育双元培育合作。构建了“矩阵协同、动态轮转、行动导向、精臻定制”的德国双元制本土化盘锦模式,实践了“三站互动、动态轮转”的“四阶段”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了基于行动导向的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实践成果。取得了国际通用标准标志性成果4个,编制中德双元培育教学标准3个,打造2个AHK中德国际化教学团队,建成了2个AHK中德教学资源库,建成了AHK中德(辽宁盘锦)双元培育示范推广基地。使学校成为一所内涵特色鲜明、立足国际水准的人才培养基地、社会培训基地、技能鉴定基地。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学校上下秉承着“德艺周厚、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持把“优品质、强技能、好习惯、健身心”的人才培养理念贯穿于学生教育管理全过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聚沙成塔,真抓实干,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让全市人民普遍感到满意,全校教职员工普遍感到幸福的高质量发展的盘锦职院而奋力前行!
  • 学校简介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于2003年3月,地处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学院是以工学为主,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新型本科层次高等院校。目前设有计算机工程学院、电子与自动化学院、管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6个分院,30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undefined学院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注重优良学风建设,面向学生,服务社会,实施“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探寻个性化培养的有效途径。发现挖掘学生个人优势,尊重学生的优良个性,强化个人优势培养。坚持学生个人优势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坚持个性培养与共性培养的有机结合。学院教育教学新模式两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治学态度严谨,办学特色鲜明,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学理念,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努力实现“建设一流环境,实施一流教育,创办一流学院,培养一流人才”的办学目标,打造社会知名的品牌专业,将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建设成为有特色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
  • 沈阳体育学院沈阳市苏家屯区
    学校简介沈阳体育学院原名东北体育学院,创立于1954年,隶属国家体委(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由国家体育总局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是我国体育行业骨干院校之一,目前由辽宁省教育厅主管。 学校占地面积1688亩,建筑面积30.4万平方米,其中雪上运动中心(白清寨校区)占地757亩。现设有13个教学训练与学术研究机构。学校是国家首批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体育学一级学科下设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管理学、运动康复学6个二级学科。学校同时拥有全日制(非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被列为辽宁省“国内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体育学学科入选辽宁省“国内一流学科”重点建设学科名单,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体育学位列全国B+、辽宁省第1位。 学校现有教职工7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7000余人。教师中5人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人为国际体操联合会执委会和技委会委员、亚洲体操联合会蹦床技术委员会主席兼执委;有“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2个,“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省特聘教授2人,省优秀专家1人,省教学名师11人,省优秀教师5人;4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7人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第一层次”,8人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支持计划”,4人入选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2人被确定为国家体育总局“精英教练员双百培养计划”资助对象,3人入选沈阳市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 学校现有17个本科专业,涵盖教、管、文、理、艺5个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示范专业6个,省级向应用型转变发展示范专业2个,省级向应用型转变发展试点专业5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3个。拥有1门国家一流课程,23门省级一流课程,1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4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省体育优秀课,1门省级公共艺术课。 “十三五”以来,学校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2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3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25项,承担国家体育总局科技服务项目46项。学校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项目技术诊断与机能评定重点实验室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体育专业综合性研究与开发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是P2级实验室,学校运动生命科学馆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运动生命科学馆,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是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亚体育研究中心是辽宁省高校新型智库,辽宁省体育产业发展研究基地是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体育主动健康研究院、沈阳体育学院-韦德伍斯校企合作健身产业研究院是辽宁省教育厅校地校企研究院。《沈阳体育学院学报》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图书馆藏书92万余册。 学校共培养各级各类体育人才6万余人,历届学生在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赛等世界大赛中获得金牌135枚,奖牌324枚。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自主培养的运动员代表中国队连续参加了第18-24届冬奥会,夺得我国冬奥史上该项目14枚奖牌中的13枚(3金7银3铜)。韩晓鹏在第20届冬奥会上夺得男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冠军,实现了我国冬奥史上男子项目和雪上项目金牌两个“零”的突破。郑姝音在第31届夏奥会上夺得跆拳道女子67公斤以上级冠军。至此,学校成为国内唯一一所自主培养的运动员在冬、夏奥运会上都夺得金牌的高校。学校现有23个项目36支校代表队,644人参加校代表队训练。“十三五”以来,参加省级以上比赛获得金牌237枚、银牌187枚、铜牌175枚。板球、滑雪登山、花式跳绳等校代表队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洲际比赛,取得优异成绩。 学校与美国、丹麦、法国、新西兰、韩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三十多所大学和体育组织建立了交流关系,以交流促进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牵头组建辽宁省体育产业校企联盟,服务“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和“一带五基地”建设;打造高水平智库,提供咨政建议,服务健康中国;承办体育赛事,服务集训备战,派出师生担任沈阳国际马拉松比赛等赛事的裁判员和志愿者,积极发挥体育院校特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立足辽宁,面向全国,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坚持教学、科研、训练相结合,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学校正在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为建设冰雪特色鲜明、行业领先的国内一流、世界知名体育大学而不懈奋斗。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