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北京:6.1万考生报名高考 高考综合改革明年启动
2016-04-01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30日,经北京市招委会讨论通过。记者从市教育考试院获悉,今年北京共有61222人报名参加高考,志愿填报仍安排在高考知分后,实行大平行志愿填报方式。此外,北京市高考改革实施方案已获教育部审定,确定2017年启动。依据该方案,本市将取消本科三批,与本科二批合并;英语听力考试实行一年两次机考等。

今年高考报名人数61222人

市教育考试院介绍,我市今年的高考报名总数为61222人,其中报名参加全国统考的55680人,报名参加高职单考单招5542人。与去年6.8万的报名数相比,今年高考报名人数继续呈下降趋势。记者梳理发现,今年已是北京高考人数连续第10年下降。

从考生类别看,应届生报名数58557人,往届生2665人;男生29315人,女生31907人;城镇考生45930人,农村考生15292人。在报名参加统考的考生中,文史类考生18425人,理工类考生37255人。

今年本市继续实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参加高职招生考试政策,共有422名考生提出申请。经过市教委等部门的共同审核,符合条件考生245人,参加高考报名243人。

“双培”“外培”计划不得互调

去年北京高考迎来变革年,首次实行考后填报志愿,今年将继续延续这一举措。高考本科志愿和单考单招志愿填报时间为高考成绩公布后的6月25日8时至29日20时。专科批志愿填报安排在本科录取结束后进行,填报时间为7月31日8时至8月1日20时。

北京高考去年首次采用“大平行”的志愿填报方式,今年继续按本科提前批、本科一批、本科二批、本科三批四个批次录取。

去年本市首次实施“双培计划”和“外培计划”,共有超过1700名市属高校的学生去往部属高校和海外高校访学。今年,这两项计划继续实行,但按照规定,同一高校不同区、科类、专业之间的“双培计划”和“外培计划”不得互调;录取时只录取有专业志愿考生,不进行院校内专业调剂。

考试院介绍,今年高考照顾对象范围和可享受的各项加分保持不变。符合多项高考加分条件的考生,不作累计加分,只取最高一项分值作为加分投档。

英语听力变机考一年考两次

市考试院相关负责人昨天还透露,北京市高考改革实施方案已经教育部审定,即将发布。按照实施方案要求,2017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从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开始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即目前所说的“会考”),实行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将取消本科三批,与本科二批合并;英语听力考试要从笔试中分离,一年两次实行机考等等。

为此,北京市将制定“高考综合改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英语听说机考”“综合素质评价”等系列配套文件。

为配合高考综合改革,市考试院介绍今年将启动各项相关准备。具体包括:抓紧建设英语听力标准化机考考场、制定机考考务规定和考试流程;协调各区及在京招生院校做好与基础教育教学和高校人才选拔培养的联动,做好中学教学调整、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学生选科指导和高校选考科目范围的确定等。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坐落于名校荟萃的北京海淀区学院路,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学校是教育部直属并与自然资源部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等院校的地质系(科)合并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发展而成,是一所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大学。1970年迁校,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直接关怀下,在北京原校址恢复办学。1987年成立中国地质大学,在京汉两地相对独立办学,是我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并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行列。2000年2月,中国地质大学由国土资源部整体划转教育部管理。2005年3月,大学总部撤销,京汉两地独立办学。学校始终弘扬地质报国优良传统,肩负社会主义建设开路先锋的光荣使命,培养了大批经济建设急需的地质专门人才,为新中国工业的腾飞和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淬炼出了愈挫弥坚、刚健勇毅的鲜明品格,形成了“爱祖国、能吃苦、做先锋、敢探索”的价值追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现有16个学院、41个本科专业,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全日制在校生16898人,其中本科生8443人、硕士研究生6464人、博士研究生1779人、留学生212人。学校占地面积525843平米,在周口店、北戴河、河北平泉建有实习基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一所以地质、资源、环境为主要特色的研究型大学,涵盖理、工、文、管、经、法等多个学科。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地球科学、工程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6个学科领域进入ESI世界前1%,其中地球科学进入ESI世界前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拥有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461人,专任教师976人,其中教授276人,副教授357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365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 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长江学者”青年学者3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5人,北京市青年名师3人,建有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才培养声誉卓著。学校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为国家培养了二十余万优秀人才,涌现出以温家宝同志为代表的一大批精英翘楚,40位毕业生当选两院院士,200余人成为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学校坚持以“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基础地位,形成“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教育体系。学校有10个专业入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有6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建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和文艺体育比赛成绩优异。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国家地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学校加强科学布局和组织策划,在科研项目、高水平学术成果、科研获奖、科研人才培养、科研平台建设及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等方面成绩显著。在青藏高原地质演化、非传统同位素地球化学、地质过程与成矿作用、超深钻探和极地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o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近5年来,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24项。学校拥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以及教育部、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省部级科研平台19个。学校将推进大学科建设、大科学计划、大科学装置、大科技项目、大资源平台等“五大”建设,推动传统地学向地球系统科学转型升级。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际交流与合作活跃。学校已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伯明翰大学,德国汉诺威大学、波兹坦地学中心,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麦考瑞大学等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与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院校及科研机构有交流合作关系,获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4项,执行多项国家级引智项目,1名外籍专家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学校依托“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在纳米比亚大学建有孔子学院。 迈进新时代,阔步新征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践行面向建校百年之际的“三阶段”战略构想,坚持立德树人,实施“落地行动”,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聚精会神抓建设,一心一意求发展,不断开创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北京汇佳职业学院北京市昌平区
    学校简介北京汇佳职业学院是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具有国家高等学历教育计划内全国统一招生资格的全日制民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坐落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北依龙凤山,南邻京密引水渠,西接京藏高速,东连北京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白浮泉湿地公园。依山傍水,风景秀美,交通便捷。学院占地367亩,建筑面积8.42万平方米。学院拥有先进的多功能阶梯教室、语音室、图书馆、高标准计算机教室及与各专业相配套的实习实训室、工作室,高标准的田径运动场、足球场、篮球场、高尔夫球训练场、气膜冰球馆、气膜游泳馆、马术训练场、大型健身房、餐厅、医务室、超市和影院等完善的教育教学和生活服务设施。学院秉承“新型、高品位、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诚信创未来”的办学宗旨。下设影视艺术学院、人工智能工程师学院、教师学院、休闲体育系、经济管理系、国际交流中心、通识中心;已形成“影视艺术、人工智能、学前教育、休闲体育与健康养老"五大特色专业群,各专业突出职业型、国际化的人才塔养特色,致力于培养面向新经济、新业态和新技术发展,具有职业能力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专门技术人才。影视艺术学院汇佳国际影视艺术学院是北京汇佳职业学院与北京大美海景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及其创始人、影视造型专家白丽君老师设立的“白丽君影视大师工作室”进行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而建立的影视专业学院,校企双方优势资源整合,突出党建特色、职业特色,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学院、北京手拉手剧团等专业影视艺术团体的老师们组成的影视专家委员会引领,采用“3D立体教学法”人才培养模式,秉承“培养新时代的国际化影视工匠”的办学理念,学中做、做中学,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职业道路上引领学生踏入影视行业,并在主旋律影视作品、数字美术等领域有广阔的就业出口,成为“影视工匠”的摇篮。人工智能工程师学院汇佳 & 华晟人工智能工程师学院是北京汇佳职业学院与华晟经世信息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校企产教深度融合,整合和发挥校企双方优势资源,立足京津冀人工智能以及5G信息相关产业聚集优势,开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软件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轨道交通信息化等专业,通过汇聚行业企业领先技术与设备以及构建基于项目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掌握 5G 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具有创新和创造力的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型人才。2021 年 12 月 30 日我院申报的“华晟人工智能工程师学院”成功入选第三批北京市职业院校特色高水平实训基地。教师学院教师学院设立于2004年9月,现有在校生千余名,已毕业学生近万余名,下设两个独立招生的专业:学前教育和早期教育,学前教育分为综合学前教育、托育服务与管理、幼儿园行政管理、国际双语教育、幼儿体育教育5个专业方向。教师学院学前教育专业,2012年成为北京市首批“3+2”中高职衔接试点单位;2019年,入选北京市第一批特色高水平骨干专业,并入选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国家骨干专业;2020年,入选教育部1+X婴幼儿照护证书(中级)项目试点单位。2021年,教师学院成功申报教育部国控的早期教育专业。教师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9人,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比81%,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34%,双师型教师占比92%,北京市职业教育特聘专家1名,职教名师1名,专业带头人1名,市级骨干教师4名。教师学院实训实习条件得天独厚,校内有投资3000多万元的综合实训楼,校外有40余所实习幼儿园,形成了“院园一体、滚动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休闲体育系休闲体育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典型工作技能为内容,注重实践训练,强调学生职业技能与应用能力培养。开设高尔夫球运动与管理、冰雪设施运维与管理、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下设高尔夫球青少年教育与管理、马术运动青少年教育与管理、体育舞蹈等7个专业方向。拥有国际标准气膜真冰场、高尔夫球练习场、马术训练场,以及校企合作单位张家口崇礼万龙滑雪场,为学生提供国际标准的训练及实习实训场地。采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协同育人,深度融合。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由企业高水平专业技能人员授课,采用岗位实践学习与实训相结合的方式,跟着“师傅”在企业学技术,练本领。小班制教学,尊重学生发展,因材施教,充分发掘学生自身优势,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青少年体育教育、大众体育指导、高端体育运动、俱乐部运营与管理从业人才。经济管理系经济管理系秉承学院“新型、高品位、国际化”办学宗旨,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积极整合社会师资力量,聘请具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任教,给学生带来最具前沿的行业信息和专业技能,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注重实践训练,将课程与岗位对接,在课堂上采用项目教学法、模拟展示法、小组讨论法等,通过“参与式”学习激发学生内驱力,发掘学生潜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职业技能大赛,提高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强化学生职业技能与应用能力水平,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创”的目的。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前我系开设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空中乘务、机场运行服务与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智慧养老服务与管理、健康管理专业。国际交流中心 国际合作交流中心是学院对外合作与交流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以多种形式开发国际市场,与国外大学开展合作,进行海外合作项目联合洽谈,协议签署、组织实施、监督管理、协调评估和研究创新等工作内容。主要同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泰国等多个海外高校开展校际合作,开拓学生双向输送交流、教师留学和进修渠道。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市海淀区
    学校简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成立于1952年,由当时的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并组建,是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学校所在地北京,分为学院路校区、沙河校区,占地3000多亩,总建筑面积170余万平方米。建校以来,北航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是全国第一批16所重点高校之一,也是80年代恢复学位制度后全国第一批设立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首批进入“211工程”,2001年进入“985工程”,2013年入选首批“2011计划”国家协同创新中心,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学校第十六次党员代表大会提出以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发展愿景目标。近年来,学校着力提升办学境界和格局,大力促进空天信融合发展的学科态势,持续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进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推动科研创新转型发展,务实开展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合作,大力推进办学条件和民生改善,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综合办学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跻身国内高水平大学的第一方阵,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学校学科繁荣,特色鲜明。确立了“顶尖工科、一流理科、精品文科、优势医工”的学科建设方针,现有工、理、管、文、法、经、哲、教育、医和艺术10个学科门类。有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并列全国高校第7名),2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0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0个国防特色学科,14个A类学科,其中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为A+学科。有74个本科专业,2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突出学科基础地位,构建空天信融合、理工文交叉、医工结合的一流学科体系,形成珠峰引领、高峰集群、高原拓展的良性学科生态。在航空、航天、动力、信息、材料、仪器、制造、管理等学科领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形成了航空航天与信息技术两大优势学科群,国防科技主干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工程学、材料科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社会科学总论六个学科领域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工程学、材料科学进入全球前1‰,在2020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航空航天工程学科连续第三年蝉联世界第一。学校名师荟萃,人杰地灵。目前学校教职工总数达到4266人,其中专任教师2368人。专任教师中,72.5%具有高级职称,86.64%具有博士学位。汇聚了26位两院院士、63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59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6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等为代表的杰出人才和74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8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等为代表的优秀青年人才。人才队伍中涌现出众多国家一等奖获得者、领域专家和型号总师,以及一大批年轻有为、造诣精深的专家学者。 学校精育良才,立德树人。有全日制在校生37000余人,其中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为1:1,在校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2300余人。近年来各省招生生源高考成绩平均排名在前3‰,并有多个省份已进入全省排名前1‰,学校理工类生源整体质量稳居全国第9名。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把培养拔尖人才与强化爱国担当相结合,在知识创造中培养人才,在人才培养中创造知识,着力培养理想高远、学识一流、胸怀寰宇、致真唯实的领军领导人才。打造一流本科生教育,推进大类招生,扩大专业自主选择权,突出厚基础、个性化、导师制、小班化培养,健全完全学分制。推进通识教育、书院育人,发挥华罗庚班、吴大观班、人文社会科学实验班及高等理工学院、中法工程师学院等试验班和荣誉学院的引领辐射作用。构建知识学习、能力实践、国际交流三位一体大课堂,强化跨学科实践、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研究生教育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机制,重点实施尖端优质生源汇聚、精品课程体系构筑、国际交流深度拓展、多方聚力协同育人、创新激励分类优秀、卓越导师队伍建设等行动计划,着力打造“重创新、强能力、高规格”的人才培养质量品牌,探索出大飞机班、发动机班、信息安全班等定制化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模式。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教学团队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6个,省部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4门。人才培养硕果累累,涌现出了以“北航1号”、“北航2号”、“北航3号”和“北航4号”探空火箭为代表的一大批学生科技创新作品。2010年以来,研究生有近400人次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署名达70余人次,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数量显著增长,全国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全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等国家级荣誉称号数量处于领先地位。历史悠久的北航“冯如杯”竞赛已连续举办30届,吸引了7万余名学生开展创新研究。学校是在全国“挑战杯”竞赛中唯一连续16届捧得“优胜杯”的高校,并在2019年承办第十六届“挑战杯”竞赛。学生创新创业作品连续三届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获得冠军、亚军各一项。春华秋实,芬芳桃李满天下。建校69载,北航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学术精英、兴业人才和治国栋梁,为国家主流行业和骨干单位输送了20多万优秀毕业生,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9%以上。近6年北航有18名校友当选为院士。学校服务国家,锐意创新。学校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先导,强化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关键瓶颈技术汇聚、与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造顶级创新平台和一流科研团队,科研总量不断扩大,科研经费人均位居全国高校第一。有1个国家实验室——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9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含4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北京市高精尖创新中心,70余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有9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0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学校突出自主创新,强化协同创新,积极搭建国家级创新平台,组建大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建校60余年来,北航创造了40多项国内第一的科研成果,在尖端技术研究领域始终居于国内高校前列,研制发射(试飞)成功的多种型号飞行器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如中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亚洲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号”、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蜜蜂”系列飞机、共轴式双旋翼无人驾驶直升机等。近年来,学校持续强化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在航空动力、关键原材料、核心元器件等瓶颈领域的研究取得突破,多项标志性成果直接应用于国防建设。学校团队参与论证并助力研制的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首飞,研制成功我国首个新型临近空间飞艇。学校牵头设计研制的某型无人机定型并执行重要任务,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中位居无人机方队阵首。“十五”以来,北航共获国家三大科技奖励70余项,其中,近16年获得15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一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创造了一所大学连续获国家高等级科技奖的纪录,被社会誉为科技创新的“北航模式”。学校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协同增长,实现了在《Nature》《Science》等顶级期刊发表文章的突破。学校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与航空、航天、发动机、船舶等国家重点骨干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获“2011计划”首批认定。联合中国工程院成立中国航空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打造我国航空工程科技领域首个国家级智库。全面融入首都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环北航知识经济圈”,北航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优秀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面向全球,开放交融。通过实施“UPS国际化发展战略”,构建北航国际交流合作网络和平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提升了学校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先后与全球200余所著名高等院校、一流研究机构和知名跨国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倡导发起“国际航空航天教育协会”并加入了国际宇航联合会、“T.I.M.E.联盟”、“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等国际联盟和学术组织。创设了“自旋电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英空间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等一批高端国际合作平台。与法国中央理工大学集团联合创办中法工程师学院,融合中法两国工程教育优势,被誉为中法高等教育合作典范。成立“国际通用工程学院”,努力建设全新高水平国际化通用工程教育示范学院。与浙江省政府、杭州市政府及法国国立民航大学合作筹建中法航空大学。实施“全球校园计划”,打造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大力开展学生交换、双学位、联合培养、国际暑期学校等各类海外学习项目,把北航校园延伸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让北航学子充分享受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优秀学生,国际学生规模、生源质量、培养层次、教育水平进入全国高校前列。获批设立了“联合国附属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教育培训中国中心”和“北斗国际交流培训中心”。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国际科研合作成果显现,建立了10个国家级“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学校文化育人,传承创新。学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空天报国、敢为人先”的北航精神和“开放包容、务实担当”的北航文化,以三代北航人的“长鹰志”“中国心”“陀螺梦”凝聚共识,以听党话、跟党走的红色基因打造空天报国精神标识。深刻把握新媒体阵地对大学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精心打造了以官微“航小萱”为核心的新媒体传播矩阵。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航空航天博物馆、音乐厅、艺术馆、校史馆、艺文雅苑、致真共享空间、咏曼剧场、艺文空间等文化场馆为阵地,以感动北航、北航大讲堂、我爱我师、博雅课堂、高雅艺术进校园、驻校艺术家/作家计划、大学生艺术团等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了传统承续品牌、典型引路品牌、文化景观品牌和人文滋养品牌,营造了教风优良,学风严谨,景观优美,人景祥和的一流大学文化氛围,在全国高校起到探索和示范作用。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全国高校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文化育人示范项目2项、特色展示项目2项,并获首都文明校园、北京高校十佳美丽校园、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称号。云空高远启征程,星光璀璨映华章。迈入新时代、谱写新篇章,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毫不动摇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一流大学发展自信,自觉把办学精神与服务国家使命融为一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以“北航梦”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学校简介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北京经理学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院。学校办学历史溯源于1979年成立的北京市经委职工教育师资进修学校,1984年更名为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03年,河北远东职业技术学院(原华北石油职工大学)划转并入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同年,原国家经贸委在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挂牌成立北京经理学院。2006年,学校转制为普通高等学校,更名为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2012年10月,学校隶属关系由市国资委转至市教委。在四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秉承践行“积学求是、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创新发展“厚德强技、慎思笃行”的办学理念,坚持办学为民的价值取向,以“做对学生最好、最负责任的高职学院”为己任,紧扣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求,着力培养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具有首善标准、国际视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专业化技术技能人才,做北京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坚强基石。学校现有北京望京和河北固安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287亩。设有临空经济管理学院、数字财金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外语与学前教育学院、珠宝与艺术设计学院、基础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训学院等8个二级学院及教学机构。现有教职工531人。专任教师290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35人,占比46.6%,有北京市长城学者、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高创名师、教学名师等近20人。此外,学校还聘请其他院校知名教师、行业企业专家、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等作为兼职教师,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整体优化、具有创新能力、能够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近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精神要求,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创新,学校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开拓新局面。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压紧压实,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不断强化,“三全育人”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进。继创新高职“概论”课2+2和“基础”课1+1+1模式之后,思政课“双主体、双结合、双互动”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在教育教学改革和培育时代新人方面发挥了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专业群思政一体化建设切实推动,两门课程(名师团队)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学校入选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幸福学园”获评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品牌。学校获评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在市属高校“平安校园”考核中连续三年获评“优秀”,是连续获评“优秀”的唯一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学校立足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及“两区”建设,紧扣数字经济发展人才需求,深化专业改革。临空经济管理、数字财金、人工智能、宝玉石鉴定与加工、国际教育服务5个专业为北京市职业院校特色高水平骨干建设专业(群),7个工程师学院、大师工作室为北京市职业院校特色高水平建设实训基地,其中“数字视效生产性实训基地”和“西门子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入选教育部认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人工智能学院试点院校、“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院校”“全国职业院校传统技艺传承示范基地”,是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牵头成立北京数字经济职业教育集团、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院,产教融合深度推进,获评“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产教融合50强”。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新提升。近年来,学生获市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320余项,其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家银奖1项、铜奖6项,233个项目获北京市赛区奖项;在第十二届“挑战杯”中,获国赛三等奖1项、北京市1金2银。学校获第二届“中英“一带一路”国际青年创新创业技能大赛”中国区总决赛杰出院校奖,连续两年荣获“青年服务国家”首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毕业生就业率在98%以上,专升本率、创业率居北京高职院校前列,获“北京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社会培训服务品牌优势明显。作为原国家经贸委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重点培训基地,北京市安全生产高端培训示范基地,学校坚持传承创新、育训并重,构建了培训服务新体系,年培训规模1万余人次,涵盖企业管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基层党建、对口援建、社区公益、科学实践等,培训规模、培训层次均居市属高职院校前列。2019年学校被认定为“北京市民终身学习示范基地”,2020年学校入选首批北京市高精尖产业技能提升培训机构、首批首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首批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河北省及廊坊市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基地。国际化办学特色显著。作为国内最早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高职院校之一,学校自1984年开始探索国际化办学。学校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已与英国博尔顿大学、英国德比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理工学院等近30所境外优质院校和教育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开展联合贯通培养、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职教资源交流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合作项目和交流活动,构筑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化办学体系。已累计对来自约100个国家的1万余名留学生进行了汉语培训、商务汉语专科教育及中国文化特色课程培训。学校获评“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连续两年获“中泰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突出贡献奖”。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政策环境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市“两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的加快推进,为学校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提出了更高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学校将紧抓机遇、乘势而上,以改革创新的胆识和气魄,以勇于争先的精神和智慧,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激发体制机制活力,向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人民满意的高职学院”的发展目标不断迈进。
  •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海淀区
    学校简介首都师范大学建于1954年,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5年成立的通州师范,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北京市与教育部“省部共建”高校。学校现有学科专业涵盖文、理、工、管、法、教育、外语、艺术等,六十多年来已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二十余万名,是北京市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校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博士后流动站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学位授予点18个,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学位授予点9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8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12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建设学科2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建设学科13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培育学科4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建设北京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个,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民政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北京市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语委科研基地,1个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1个教育部科技成果转化基地,1个北京市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1个北京实验室,1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1个北京市知识产权试点单位,2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工程实验室,1个北京市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协同创新研究基地,4个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7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7个省、部级设置的研究(院、所、中心)、实验室。学校下设文学院、历史学院、政法学院、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心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系、化学系、生命科学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国际化示范学院、良乡校区基础学部、继续教育学院、京疆学院、国际文化学院、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燕都学院、中国国学教育学院、美育研究中心、文化研究院、交叉科学研究院等31个院系(中心)以及大学英语教研部、体育教研部。共有专科专业1个,本科专业59个。各类学生总数 28,191人。其中,全日制贯通培养生292人,专科生258人,本科生11,826人,硕士研究生7,415人,博士研究生1,175人,成人教育学生7627人,外国留学生1,227人,已形成从专科生到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和教育体系。学校现有教职工2503人,在1680名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人数407人,副高职称人数633人,博士1163人,硕士443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5%。目前学校已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如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者,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入选“北京学者计划”,首都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入选北京市特聘教授支持计划,入选北京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资助计划,北京市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北京市科技新星,入选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入选长城学者培养计划;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1人,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11人,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6人,入选北京市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5人,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学校另有65名教师荣获曾宪梓高师教师奖、霍英东青年教师教学奖和科研奖。学校在2003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截至目前,学校共有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10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5个,北京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教学团队7个(含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北京市级教学团队9个,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3个,北京高校优秀本科教学管理人员3人,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12个,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1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29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20部、国家级精品教材5部、北京高等教育经典教材1部、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06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16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0门;学校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人、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奖38人;2020年,我校获评教育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2008年我校成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校;在优秀教学成果评选中,学校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3项(含合作项目),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117项,北京市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15项。学生在挑战杯、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电子竞赛、英语演讲等国家级及北京市级比赛中均获得了多项奖励。高层次人才培养效果显著,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8项,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9项。学校设有107个研究所(中心),建有北京市大学科技园。“十二五”以来,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82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8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子课题57项,“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及子课题11项,“863”计划项目及子课题9项,“973”计划合作项目17项,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0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4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第二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奖14项,省部级以上奖励120项。编辑出版有《语文导报》、《中学语文教学》等。学校占地约88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约75.7万平方米。学校教学、科研条件优良,教学科研用仪器设备总资产168551余万元。校图书馆收藏各类图书文献1,490余万册(件),馆藏基础雄厚,是全国文献资料骨干馆之一。学校建有数字校园建设中心,稳定、完善、高效的校园网络已全面开通。此外,还建有国家级标准塑胶运动场、体育馆、羽毛球馆、游泳池等体育运动场地。学校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可以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院校之一,也是京港大学联盟校。学校是北京市属高校中唯一一个教育部授予的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是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基地,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也是入选北京市首批“北京华文教育基地”的四所高校之一。学校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目前已同48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271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留学生培养本硕博全覆盖,来自107个国家和地区,并成立4所孔子学院、2所独立孔子课堂与1个孔子课堂协调办公室,即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意大利威尼斯大学孔子学院、秘鲁皮乌拉大学孔子学院、德国不来梅孔子学院、匈牙利匈中双语学校独立孔子课堂、埃及卢克索大学独立孔子课堂以及美国圣克劳德州立大学孔子课堂协调办公室。同澳大利亚福林德斯大学联合培养了761名教育硕士。首都师大附中、首都师大附属育新学校等附属学校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基地,首都师大附中是北京市首批市级重点中学和示范性高中校。学校历来重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近年来,先后被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国和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并多次获“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未来,首都师范大学将锐意创新,开拓进取,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