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甘肃:高考音乐类统考成绩20日前公布
2013-01-10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西部商报讯 (首席记者 郭涛) 昨日是2013年我省高考音乐类专业统考的第二天,今年我省有5112名考生报名参加音乐类统考,人数比去年增加841人。同时,今年音乐类统考最大的变化是:重新修改了考试大纲,声乐新增了157首规定曲目;考试总分也由100分变为300分。

  现场公布成绩 考官全部省外聘请

  据悉,进入考场后,考生按号参加考试。三位考官根据考生的演唱情况现场亮分,公布考生成绩,每位考生的考试过程都全程录像。据工作人员介绍,为保证每一个考场评分标准的一致性,考试伊始,声乐组和器乐组的考官充分讨论评分标准,全部参加打分,保证每个考试组和每位考官对相近水平考生所打分数的一致性。考官打分完毕后,现场投影亮分,公布考生成绩。此次考试对实行闭卷笔试的基本乐理与音乐听觉考试,聘请外省专家命题,同时实施“多选一”的命题方式,评卷人员全部由外省专家担任,核分、登分均采用全封闭管理,主科考官全部聘请省外专家。

  考试成绩将于1月20日前公布

  2013年我省普通高校招生音乐类专业统考共有5112名考生报名,其中,声乐4321人,器乐759人,理论作曲32人。2013年我省普通高校招生音乐类专业统考科目保持不变,仍为主科、基本乐理和音乐听觉。每科均按100分评分,其中主科占70%,音乐听觉占20%,基本乐理占10%。考试成绩将于1月20日前公布。考生届时可登录省招生办网站()和西北师范大学本科招生网()查询成绩和专业排名。从今年起省内高校音乐类专业不再组织校考,统一使用统考成绩。此次音乐类统考成绩适用范围为:省内外院校的本科、专科(高职)音乐类专业均应使用我省音乐类统考成绩,其中省外符合组织校考条件的院校音乐类本科专业可使用我省统考成绩,也可经审核后再组织校考。

热门院校

  • 河西学院张掖市甘州区
    学校简介河西学院是甘肃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教育部确定的复旦大学对口支援西部高校,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院校,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甘肃省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国家首批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战略区位 河西学院位于丝绸之路黄金段、河西走廊中部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张掖市,是兰州至乌鲁木齐近2000公里区域内唯一一所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学校服务区域主要面向河西走廊、甘肃及周边新疆、青海、内蒙、宁夏四个少数民族省区,战略地位重要,地域优势独特,自然资源丰富,文化禀赋深厚,办学育人空间广阔。办学历史 河西学院发端于1941年创立的甘肃省立张掖师范学校;1958年成立张掖师范学院;1959年改办为张掖师范专科学校;1962年调整为张掖师范学校;1978年恢复张掖师范专科学校;1992年更名为张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并入原张掖农校和张掖地区职业中专;2001年升本改制为河西学院;2014年原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张掖市人民医院整体并入学校,组建新的河西学院;70多年来已累计培养毕业生10万余人。办学定位 学校坚持“立足河西、面向甘肃、辐射周边”的办学定位,践行“以人为本、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的治校理念,以“做河西文章,出特色成果,建丝路名校”为发展目标,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之路,致力于把学校建成河西走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基地、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心。办学条件 学校总占地面积近4000亩,校舍面积5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8亿元,实验仪器设备总值2.14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44万册,电子图书153万册;学校拥有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学术中心、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有钱学森纪念馆、河西走廊生物多样性馆、艺术创意中心、河西历史文化馆等场馆,学校为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成员单位;被誉为甘肃最美的大学校园之一。附属医院是三级甲等医院,国家首批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甘肃省首批助理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床位1400多张,年接诊60多万人次。学科专业 学校坚持师、农、医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设有20个二级学院,64个本科专业,11个医学专科专业,覆盖12个学科门类,已形成“教师教育、生态农业、医疗卫生、应用文理、工程技术”5大学科专业群;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种子科学与工程),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小学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种子科学与工程、音乐表演、工商管理、土木工程),省级特色专业13个(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旅游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商管理、护理学、应用化学、物理学、应用心理学、园艺、医学影像技术),省级重点学科6个(中国史、数学、化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中西医结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 学校坚持以提高适应性、满足多样性、突出特色性为目标,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持续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教学改革成果奖获一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多项省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省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一大批学生在全国、全省及国际各类竞赛中获奖。学校面向全国20个省、市、区招生,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18697人,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师资队伍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实施“祁连学者”人才工程,创造性留才、引才、聚才、用才,努力培养和造就“师德强、教学强、学术强”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2018人(含附属医院),其中专任教师1100人,教授191人(含主任医师),副教授398人,高职比53.5%;博士277人,占比25.2%,硕士以上教师占80.5%;有兼职院士6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6人、全国模范教师3人,省级优秀专家14人、省级教学名师10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人、甘肃省园丁奖获得者9人、甘肃省飞天学者3人、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14人;聘请1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为学校兼职教授。杰出校友、中科院院士李灿任名誉校长,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玉良任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任应用真菌工程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傅伯杰任祁连山生态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学术机构 有54个研究院(所、中心),省级科研团队4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微藻工程)。已建成甘肃省应用真菌工程实验室、甘肃省微藻工程技术中心、河西史地与文化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20个省级以上科研服务平台;与西路军纪念场馆联合成立西路军研究院,与复旦大学共建“复旦—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协同发展研究院”,与陕西师范大学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智库”,与新农创集团共建乡村振兴研究院。科研成果 学校始终坚持做河西文章,致力于“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扶持一批河西研究专家,培养一批服务河西的名人”,在河西种业、沙产业、河西简牍、敦煌文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等方面已形成鲜明的学科优势和特色。近年来,秦大河、杨玉良、李玉等30多名院士和陈平原、陈思和、白岩松、毕飞宇等120多名知名学者来校讲学,“西夏学国际学术论坛”“祁连山生态与水资源保护论坛”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先后在学校举办;学校是省属高校近年来举办高层次学术会议最多、来校讲学的院士、著名学者最多的学校。近5年,先后承担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0余项,国家部委项目30余项,省市科研项目200多项;出版著作和教材220多部,发表论文3000多篇,近百项成果获省、市科技进步奖、科技发明奖、社科成果奖, 获得50余项发明专利。校园文化 学校坚持以经典文化打“底气”,以精品活动养“文气”,以核心价值立“正气”,实施“一院一品”工程,打造特色品牌,已成为彰显河西精神的文化学术高地。省级院团品牌《大梦敦煌》《丝路花雨》《月上贺兰》等大型歌舞剧先后来校演出,自创舞剧《裕固风华》被教育厅纳入全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兰州高校和河西4所职业学院巡演。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获得全国第七届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对外交流 学校坚持开门办学、开放办学。与美国福特海斯州立大学、布莱恩特大学等国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与台湾首府大学、万能科技大学等港台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先后聘请来自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国家的文教专家140余人来校工作,有3人获得甘肃省外国专家“敦煌奖”; 2016年开展留学生教育;设有中西亚青年国际学院;学校被授予“甘肃省引进国外智力先进单位”。对口支援 复旦大学对口支援学校八年来,两校真诚合作,不断丰富支援内容,在教师进修深造、学术交流合作、互派干部挂职、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了实质性交流合作,其中300多名教师到复旦大学进修学习,63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45名干部挂职锻炼,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大密度、高水平”的工作格局和“对口支援+”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果。 支教援疆 学校多年来坚持支教援疆,已派出22批9000多名师范生到新疆进行顶岗实习,有力地支援了新疆基础教育,学校支教工作两次被新疆自治区教育厅表彰;学校大力支持和积极鼓励毕业生到新疆就业,实施“实习带就业工程”“千人进疆计划”,在全疆14个市州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立就业创业基地,每年超过1000人到新疆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就业。发展愿景 面向未来,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不断推进“转型、提升、发展”战略,全力打造河西学院升级版,力争早日建成河西大学。
  • 学校简介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是兰州市政府所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现有总校区、雁儿湾校区、桃林校区3个校区,占地面积462亩。设11个院系、3个教学部。在校生一万二千余人,教职工749人,副高职称以上教师269人,教师中博士、硕士研究生376人。经甘肃省政府批准,在学院挂牌成立了甘肃工商技师学院。以学院为牵头单位,组建了“甘肃省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集团”,以学院和甘肃省文化产权交易中心为联合牵头单位,组建了“甘肃省文化产业职业教育集团”。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党建工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学院坚持党建统领、内涵发展,注重意识形态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建设标准化基层党组织,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现设有14个党总支,1个直属党支部,47个党支部。学院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探索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狠抓内涵建设,立足兰州,面向甘肃,辐射全国,服务兰州、甘肃产业结构需求,致力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学院是甘肃省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计划A档建设单位,专业建设紧密结合市场和企业发展需求,数控技术、学前教育专业为国家级骨干专业;数控技术、学前教育、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技术、物流管理、电子商务、机电一体化7个专业为省级骨干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电子商务、动漫设计与制作等3个专业为省级教改试点专业;数控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3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有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团队、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团队、学前教育教学团队等11个省级教学团队。建成“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等7门省级精品课程,有汽车发动机构造与原理等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综合物流实训、课件制作等18门省级在线精品课程。获得“依托校企校研合作平台构建光伏特色专业模式”等1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学院共有物流管理、传感网应用开发等24个“1+X证书”试点项目。学院还成立省内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着力培养具有新时代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非遗传承人。学院与德国BOSCH(博世)、麦特奔腾、费斯托(中国)、巴斯夫、奔驰、陆科斯德等知名企业深度合作,与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共建培训中心,共同开展汽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和培训。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成为甘肃省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开设的首个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下的专业。兰州市网络安全学院落户学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甘肃九霄鲲鹏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的甘肃省首个鲲鹏产业学院落户学院。与安德控股(香港)有限公司开始跨境电商大学生(双创)产业园的战略合作。学院党委始终坚持“职教一个、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办学宗旨,围绕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学生高质量就业,实施就业“一把手”工程,倡导学生“体面就业”,与中核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航工业集团、北京21世纪教育集团、广西柳工集团、新疆中泰集团、香格里拉酒店集团、方太集团、浙江石化、联邦制药、兰州万里航空机电有限责任公司等百余家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就业基地、现代学徒制班、订单班,促进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和职业能力的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位列全省前列。学院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现有机械工程、汽车技术、生物制药、动漫设计、物流技术、学前教育、电子信息、太阳能光伏等100余个校内实训中心,54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国家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基地2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技能比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近三年,学生在全国和全省及行业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奖数百项。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10余家国家、省、市级媒体报道500余次。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2个国家集训基地落户学院。学院紧紧抓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机遇,根据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充分利用师资、专业、教学条件等资源优势,主动融入社会,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学院的社会声誉。学院教师多次参与校企合作企业的技术革新项目,为中国航天510所、中国航空兰飞总厂、兰州瑞德机电公司、兰州申誉精密仪器公司加工高精度零配件。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学院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学院建立了大学生创客沙龙和省级众创空间,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广阔的平台。学院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以师德建设为基础,大力推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梯队。有全国行(教)指委委员会委员4人,省教材委员会委员1人,省职业教育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常务理事1人、理事1人。学院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建设有省级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省级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省级技术技能传承创新工作室等16个省级工作室。学院有省级教学名师3人,教师有70多人次荣获“五一”劳动奖章、劳动模范、园丁教师、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金城文化名家、兰州市“首席专家”“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近三年,学院承担省级科研项目5项,承担地厅级科研项目129项,开展院级科研项目研究94项,出版各类学术著作 35 部,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910 篇,创新创业获奖480人次。学院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把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工作纳入全局工作之中,融入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之中,把文明建设的长期规划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开展健康人格教育,构建兰职特色德育体系。打造《兰职讲堂》校园文化品牌、实施校园文化“双百工程”、连续开展“大学生抗挫折教育”“孝道文化教育”等大学生人格教育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宣讲活动、“校园文化节”、“创新创业活动月”、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大学生社团文化节、宿舍文化月、志愿服务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保护母亲河公益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着力打造文明校园。学院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学院课程思政活教材,与兰州战役纪念馆合作,设立“兰州战役教学研究基地”“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基地”,与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立“实践教学基地”。新建了“思政育人实践基地”,学院132门“课程思政”微课被甘肃省教育厅评为省级“课程思政”微课,获奖门数居全省前茅。学院获评2021年甘肃省课程思政示范高校,获评甘肃省课程思政示范专业3个,获评甘肃省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学院是“兰州市数据信息产业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学院的信息化建设及数字化校园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智慧兰职”实现了人、财、物、事的高效快捷管理。学院设有高等教育研究所,办有《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创办的国内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为RCCSE高职高专成高院校学报类核心期刊,所刊学术论文被中国维普、万方、中国期刊网等收录。学院是省级优质高等职业院校,首届甘肃省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奖,甘肃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 兰州大学兰州市城关区
    学校简介兰州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和良好声誉。现有城关、榆中2个校区,校园面积3544.32亩。学校创建于1909年,始为甘肃法政学堂,是中国西北地区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学校。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兰州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在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被确定为国家14所综合性大学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入选“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高校,2002年和2004年,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和回归兰州大学。2017年,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在11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坚守在西部、奋斗为国家,走出了在经济待发达地区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奋进之路,创造了化学“一门八院士”、地学“师生三代勇闯地球三极”、中科院“兰大军团”、隆基兰大合伙人等享誉国内外的“兰大现象”。学校按照“兴文、厚理、拓工、精农、强医”的学科发展思路,着力构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现有2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涵盖了12个学科门类,是具有学位授权自主审核高校之一。有2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数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和生态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物学、农业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总论等1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校坚持“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工作理念,构建引进、培养、稳定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现有专、兼职教学科研人员290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17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799人。有研究生导师2105人;在站博士后245人;临床医学教授144人、副教授296人。有两院院士22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8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10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8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8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6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含跨世纪)入选者129人;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12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65人;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9人;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8人、优秀青年文化人才12人;甘肃省飞天学者34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学风,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不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首批设置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高校,是我国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19所高校之一。现有本科生20146人,硕士研究生13297人,博士研究生3808人。有103个本科专业,1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有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3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42万余名校友以浓郁的家国情怀、独特的坚守奋斗,赢得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勤奋实干”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毕业生荣膺两院院士、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者数量均名列全国高校前茅。学校秉持“顶天立地”的科研观,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将地域的比较劣势转化为基于自然禀赋的比较优势,推动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甚至国际科学问题,在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一流建设学科以及磁学、核学、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青藏高原、冰川冻土、风沙治理、多肽药物、西部高发疾病、敦煌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亚问题、政府绩效治理、应急管理、区域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显著。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等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紧盯“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成立了一批创新研究机构,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1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 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世界44个国家和地区的258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牵头成立的“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成员总数达173个。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建有3所孔子学院。与美国德雷塞尔大学合作举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育合作办学项目。学校第一医院、第二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急救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医疗机构,在区域医疗和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口腔医院是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面向未来,兰州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发扬“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奋斗,致力于在中国西部大地奏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磅礴乐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学校简介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省属公办“农工商贸旅”一体化高等职业院校,坐落于黄河之滨兰州市城关区。校本部与和平校区占地320亩,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1000亩。学校现有学生12233名,其中扩招6213名、吉尔吉斯斯坦籍留学生4名。现有教职工480人,其中博士、硕士265名,教授、副教授152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人,入选教育部行指委、教指委3人次,获评省级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15人,国家级省级名师工作室、教学团队和协同创新中心20个;引进行业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30名,聘用科研院所和地方行业企业技术专家172名。学校设有农业工程学院、园林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畜牧工程学院、食品与环境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中医药学院、基础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乡村振兴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国际交流学院13个二级学院,开设现代农业技术、食药与康养技术、园林工程技术、畜牧兽医、环境工程技术、信息工程技术、财经商贸等7大专业群33个专业。学校建成生产性实习就业基地124个,校内产教融合型生产性实训基地及综合实训中心39个,畜牧兽医、食品营养与检测、园林技术、作物生产技术等23个国家级省级骨干(特色)专业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先后与省内外百强企业、海外企业、重点行业等200余家优质单位建立了长期“四个合作”关系,开展现代学徒制、混合所有制、订单班、冠名班、集团化办学,实施学生技能鉴定、“1+X”证书、专升本辅导、自考本科、函授教育,着力推进“三教改革”“课堂革命”“学习革命”和“高质量就业工程”,全面推行线上和线下混合式“专创融合”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释放潜能、全面发展,构建了“招生、培养、实习、就业”四位一体德技并修育人体系,学生获技能比赛、创业大赛等奖励138项。甘肃省第一所官立职业学校1907年(清光绪33年),兰州道彭英甲在兰州萃英门内兰州举院东南角“衡鑑堂”所在地(今西关十字兰大二院内 )创办“农矿学堂”,分设农林学堂和矿务学堂。后“农林学堂”定名为“甘肃官立中等农业学堂”。民国时期,罗经权在原址上复建为“甘肃省立甲种农业学校”。这就是学校的前身。建国前,著名爱国人士于右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朱家骅、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院长刘运筹等12位政府部门人员和地方名人,先后访问学校,为学校题词。解放后,农业部副部长洪绂曾、省委书记霍维德、省人大副主任何建山等27位领导先后到学校视察,指导学校走上了“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之路。甘肃省办学历程艰辛的学校建校以来,学校历经清末中等实业教育、中华民国职业教育、新中国专业技术教育和改革开发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等5个阶段,48届班子,20次更名,6次搬迁,始终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三农”事业发展。王尔黼、罗经权等一批批仁人志士,边教学边生产,农学结合,劳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探索出了一条“产学研用”结合的耕读教育之路。解放后,周祥椿、韩翠云等等一批批学者倾心科研、服务“三农”,培育了小麦和胡麻新品种,形成了“专家引领+科研育人+服务行业”的教科研模式,培养了魏公河、朱永军、任建平等一大批优秀乡村干部和农业企业家,学校农业办学特色更加鲜明,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种植类专业示范学校、甘肃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甘肃省首位科技功臣诞生的学校学校是甘肃省最早引种甜菜的单位(1915年),最早引种西红柿的单位(1932年),最早选育大叶菠菜品种的单位(1951年),最早大面积人工养鱼获得成功的单位(1959年),最早生产葡萄酒的单位(上世纪30年代)。被人们称为“甘肃的袁隆平,把金色种子撒遍陇原大地的陇原骄子”的甘肃省首位科技功臣周祥椿,在学校从事育种工作50余年,育成天农、清农、清山、甘育系列小麦品种和天亚系列胡麻品种,为甘肃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学校在周祥椿科研的基础上组建育种推广和产品开发团队4个,育成小麦品种69个,胡麻品种27个,推广面积2.2亿亩,创经济效益36亿多元;开发茶叶有机肥、花椒采收机等农产品和设施50余个,获国家专利55项,服务到款额1000多万元。教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农牧渔业丰收奖4项、地厅级以上科技进步奖81项、地厅级以上教学成果、哲学社会科学奖37项,被评为甘肃省技术转移示范高校。甘肃省服务乡村振兴贡献度高的学校近年来,学校获得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甘肃省乡村干部培训基地、甘肃省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实训基地、甘肃省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示范基地等国家级省级认定4项。全省种子企业创办者和技术骨干2/3以上为学院毕业生。2018年以来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超过96%。与陇南、临夏等市(州)县党委组织部门、农林部门合作,设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基地24个,培养学历教育乡村人员6213名,制定了“一地一方案”,建立了“临夏模式”,确定了政治素质强、带富能力强、乡村治理能力强、引领型、技术型、创新型“三强三型”培养规格,形成了“订单式”乡村人才培养机制,受到教育部认可。面向职业农民、致富带头人、乡村干部、种植养殖农户,以及农业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学历提升教育,成立了乡村振兴学院,投入1765万元建设远程教学录播系统,进行“线上+线下、集中+面授、田间+课堂”教学,全省村干部学历教育覆盖率达82%。与甘肃省党员教育中心共建“先锋讲堂”,培训乡村党员覆盖全省13000多个村,覆盖率达81.7%。建立了“陇东行”苹果技术服务、“进陇南”菌类新产品开发,“走河西”设施农业服务、“入甘南”养殖技术服务等精品团队4个,培训90多万人次,指导创办合作社157家。形成了“科技+专家+企业+村组织”服务机制,完成“863”攻关、“948”引进、阳光工程、“星火科技”等国家项目16项。承担省人大、省政协及省文旅厅、省教育厅等的扶贫培训10232次,职业农民培育“四证”模式得到原省长刘伟平的批示。学校被评为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全国成人教育先进单位。打造丝路寒旱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高地学校是甘肃现代农业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中国现代农业职教集团常务理事单位、中国都市农业职教集团副理事长单位、中国杨凌农业职教集团副理事长单位、中国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常务理事单位。对接乡村五大振兴,学校建立了“农工商贸旅”一体化专业群,推进专业向信息化、工业化、智慧化、复合化方向发展,有效实施“专业链+产业链+人才培养链就业创业链”专业群建设。与中国农科院兽药研究所、省农科院、省农垦集团等校地行企合作,建成国家级(中央财政支持)专业6个、省级骨干(特色)专业 14 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12 个,国家级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6个、国家级省级协同创新中心7个。与美国、意大利、加拿大、以色列、奥地利、新加坡,以及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长期科研开发合作关系,建有中亚农业职业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学校被认定为全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甘肃省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甘肃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甘肃省“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十四五”期间,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衡鉴精神”,勇担“三农”重任,以“知农爱农强农兴农”为办学目标,以“农工商贸旅”一体化专业群建设为办学抓手,走“产学研创用”融合办学之路,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丝路寒旱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高地。
  • 学校简介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是由金昌市人民政府和金川集团公司共同出资兴建的全日制公立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院的前身是经原有色总公司备案隶属于金川集团公司的成人高校-金川集团公司职工大学(始建于1984年,批准文号〔1984〕教成字033号)和甘肃省首批“标准化中等师范学校”-金昌师范学校(始建于1984年,批准文号甘教师字〔1984〕314号),2010年7月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两校合并改建为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院18个专业、23个证书被教育部列为“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甘肃省“双高”院校建设单位、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陇原工匠培训基地、省级协同创新基地、省级科普教育基地、金昌市“循环经济人才培训基地”和“人才特区建设”试点单位。学院被国家人社部授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科学仪器共享平台1个,省科技厅等部门授予省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人社厅授予“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省教育厅授予“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3个,省总工会授予“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1个,省级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工作室2个,市政府授予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1个,金昌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学院秉承“取精用弘、卓尔不群”的办学理念和“学无止境、行至于善”的校训,凝练形成“明德厚能、求真拓新”的校风、“知能双教、爱生爱校”的教风和“求知精能、善思笃行”的学风。学院遵循“就业立校、特色强校、合作兴学、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以市场为导向,立足金昌、辐射全省、面向全国,重点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技术人才。学院地处“祖国的镍都”--金昌市,东临紫金花海,南接花博馆,西抱龙首湖、北依植物园,花木繁茂、碧草如茵、风景秀丽、环境优美,是甘肃省唯一一所被4A级景区包围的花园式高职院校。占地面积716亩,现已建成综合楼、冶金教学楼、机电教学楼、图书馆、学子食苑、后勤服务楼、体育场以及2栋实训楼、8栋学生公寓等基础设施15.13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近18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5.6亿元。学院现设冶金与化学工程系、建筑与信息工程系、机电工程系、教育系、经济与管理系、公共基础部、实训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等8个教学单位和16个党政群团及教辅机构,依托金昌市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矿产开采、有色冶金、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行业优势,形成了冶金、化工、机电、建筑、信息、教育、经济管理等门类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共开设28个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焊接技术、汽车检测与安全技术、学前教育、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照护、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视觉传达设计、软件技术、网络营销与电商直播、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测绘工程技术、有色金属智能冶金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石油化工技术、食品营养与健康、药品生产技术、新能源装备技术、化妆品技术、矿物加工技术、酒店管理与运营、旅游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财务管理、会计、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学院现有在校生6180名,教职工283名,其中:专任教师196名(教授5人、副教授33名、讲师76名、硕士47名),专职辅导员20名。教师被评为全国有色金属行业技术能手1人、省级职业教育工匠之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1人、甘肃省技能能手2人、甘肃省技术标兵2人、全省青年岗位能手2人、陇原“四有”好老师1人、金昌工匠2人、金昌市首席技师2人。教师荣获甘肃省敦煌文艺奖2人、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1 人、陇原工匠提名奖1人,金昌市劳动模范1人、金昌市拔尖人才3人。教师在SCI、EI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460余篇,主编并出版教材69部,已获国家专利94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科研项目获批立项140余项,横向、纵向课题累计争取科研资金496.27万元。获省、市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励16项,其中,教育部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创新成果奖1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3门,市级创新成果奖1项,省高校科研优秀成果1项、省职工先进操作法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4项。学院鼓励师生参加各级职业技能大赛,师生参加国家和省级职业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其中: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荣获特等奖5项、一等奖29项、二等奖28项、三等奖48项、省级293项。学院设有金昌市第八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对内为冶金学院、金昌技师学院等在校学生考取通用工种职业资格证书,对外面向社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有冶金行业、化工行业鉴定考试点可进行铜电解、镍电解精炼工、化工总控工、化学检验工培训鉴定。获批特种作业操作证培训机构可进行焊接与热切割作业、高低压电工作业、危险化学品安全作业、高处作业等培训取证。教育部1+X证书考核站可进行幼儿照护、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电子商务数据分析,网店运营推广,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传感网应用开发、建筑工程识图、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数控车铣加工、智能制造设备安装与调试等23个“X”证书培训考试。先后组织通用工种、化工行业、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考试、1+X证书培训考试42期,共组织3万多名学生和社会考生完成了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取证合格率达到85%以上,学院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93%。学院坚持地企共建、院企融合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各合作企业全面推行“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合作模式,形成了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合作关系。学院坚持依托金昌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准的矿产开采、有色冶金、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行业优势,牵头成立了金昌市产教融合联盟,建成“一带一路”产业学院,已入驻4个分院。与金川集团公司、八冶建设集团公司、甘肃紫金云大数据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沙钢集团、中盐化工内蒙古股份有限公司、绿地集团、新疆梅花氨基酸有限责任公司、信发集团、联邦制药(内蒙古)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华住集团、欧菲光集团等200余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与100余家企业建立了人才培养基地和实习就业基地,建成校内实训基地10个,实验实训室42个,实习实训和教学科研设备资产总值6005万元。为学生创造了优越的实习实训和就业条件,有力促进了产学研结合。与金川集团公司、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内蒙古鄂尔多斯冶金集团、华住集团、绿地集团、欧菲光集团、新疆梅花氨基酸有限责任公司、信发集团、上海金蓓幼教中心、等10余家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实现了“入学即就业”、从“好就业”到“就好业”的转变,累计订单培养学生3600余名。学院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85%以上, 2019届毕业生就业率为87.82%,2020届毕业生就业率为87.53%,2021届毕业生就业率率达到92.86%,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全省50所本专科高校前5名。学院如朝阳般冉冉升起,焕发着青春的朝气,迸发着蓬勃的活力。学院必将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全新的管理模式、一流的设施设备、健全的就业体系为广大学子成才成长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为甘肃乃至于全国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高技能实用人才。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