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圆军旅之梦 2010年国防生报考8项注意
2010-02-08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有人形象地说:“报考国防生,上名牌大学,圆军旅之梦,为家庭省钱,无就业之忧。”国防生既可接受全国重点大学的教育,又能享受国防奖学金等待遇;既能培养良好的军人素养和作风,又提前选定职业,免除毕业求职的后顾之忧。报考国防生在很多考生和家长眼里是个理想的选择,但每年都有一些考生因不熟悉相关报考条件而影响志愿填报,留下遗憾。为此,笔者提醒广大考生,报考国防生时一定要看清要求,以免影响高考志愿填报。

  第一项 注意性别要求

  由于军队工作性质及其岗位的特殊需要,国防生招生有性别的限制。一般情况下,招收男生的计划较多,招收女生的计划较少。以2009年为例,25所依托培养高校(驻京高校5所,京外高校20所)在北京市招收91名国防生,其中男生77人,女生14人。

  第二项 注意年龄要求

  国防生招生要求年龄不超过20周岁(截至当年8月31日),这一点广大考生和家长须特别注意,不要因为年龄条件而影响报考。以报考2010年国防生为例,考生必须是1990年9月1日以后出生的才符合条件,如果出生早于这个时间就不要报考。否则,即使考生电子档案已经投档,在审档时也会被退回。比如,在2005年录取国防生时,考生王某的电子档案投到了我校。在审档过程中发现,他的出生时间是1985年8月26日,虽然仅超出了年龄限制几天,但也被退档。

  第三项 注意考生身份要求

  国防生只从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的普通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收,往届生即使报考也不会被录取。在2007年录取国防生过程中,我们发现某考生是往届生,不符合录取条件,作退档处理。

  第四项 注意身体条件要求

  国防生招生要参加军检,体检主要包括外科、内科、耳鼻喉科、眼科、口腔科及心理检测等项目。这些项目有的需要在医院体检时才能知道是否合格,有些项目自己就能把握,比如身高、体重、视力等。每年都有个别考生由于身体过胖或过瘦,以及视力不合格等原因落选。国防生新生入校后,高校和选培办还要组织复审复查,复审复查不合格者,将被取消国防生资格,甚至面临退学的危险。所以,建议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先衡量一下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果身体确实不符合国防生的条件要求,不要强求或故意隐瞒。

  第五项 注意培养目标

  国防生培养目标大体上可分为指挥类和非指挥类两种。指挥类专业主要是为部队基层单位培养指挥军官,此类专业的国防生毕业后,到部队第一任职担任排长,直接带兵。非指挥类专业主要为军队院校、科研单位及部队的技术岗位等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此类专业的国防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技术工作。一般性格外向、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强、善于沟通、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考生适合报考指挥类专业。如果考生性格比较内向,又不善于与人交流,最好不要选择指挥类的专业。

  第六项 注意了解特殊要求

  国防生为军队定向培养,考生和家长不能只盯着好处和优势,还要全面详细了解有关政策,看一些特殊要求能否接受。

  这些要求大致有四点:一是不能随意转学、转专业。国防生在校学习期间,原则上不得转学、转专业。确有特殊原因需要转学、转专业的,要向驻校选培办提出书面申请,报军区级单位干部部门审批。二是不能随意报考研究生。国防生本科毕业时,必须经军队主管部门批准,才能报考或推荐免试攻读军队院校和科研机构、签约普通高校的研究生。三是必须参加军政训练。国防生在校期间实行准军事化管理,要进行必要的军政训练,一般利用周末进行队列、军体训练,每周出早操2—3次,利用寒暑假到部队进行集中训练和当兵锻炼。四是必须服从组织分配。国防生毕业时经综合考评合格者,按照《国防奖学金协议书》定向分配到军队工作。目前各高校国防生基本上都是全军分配,北京生源国防生不一定能够留在北京工作。

  第七项 注意根据学习成绩合理选报

  这几年,随着军人待遇的逐步提高和社会就业压力加大,报考国防生的考生人数逐步增多,国防生的录取分数也有提高的趋势。比如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在北京市的国防生录取分数线为583分,比学校统招生最低录取分数线高出8分。考生不要过分追求名校,要根据自己的平时成绩,参照近几年国防生的录取分数,综合衡量,选择报考的学校。

  第八项 注意志愿到军队工作

  志愿从事国防事业,这是报考国防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条件,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国防生实行提前批次录取,报考国防生的考生如果没有被录取为国防生,不影响以后批次院校的录取,应该说比其他考生多一次录取机会,但也不要盲目报考。若考生不想就读国防生,一定不要填报该类志愿。一方面,如果考生在提前批被录取,不能再参加后面批次录取。另外一方面,学生本人献身国防信念不坚定,不是真心想到部队工作,入校后面对严格的管理和艰苦的训练就会逃避,很容易出现放松自身要求,自暴自弃等情况,最终不是主动违约就是被淘汰。(作者:北京交通大学选培办 李立更 倪立萍)

热门院校

  • 北京印刷学院北京市大兴区
    学校简介北京印刷学院以“传承弘扬印刷文明,创新发展出版文化”为办学使命,开启中国出版印刷高等教育的先河。学校隶属北京市,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共建。前身是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建立的文化学院;1961年文化学院停办,其印刷工艺系并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系基础上组建北京印刷学院,由原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管理;2000年,学校划归北京市。经过6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现已成为在印刷与包装、出版与传播、设计与艺术三个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工、文、艺、管协调发展,国内唯一专门为出版传媒全产业链培养人才的全日制高水平特色型高等院校,被誉为业界名校。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以“守正出新 笃志敏行”为校训,持续为国家传媒科技、传媒文化、传媒艺术、传媒管理人才培养提供北印方案。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继续教育学生近万人。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分别是编辑出版学、印刷工程、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出版、机械工程、动画,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本科专业2个,北京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现有11个教学机构,27个本科专业招生。学校坚持以特色学科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现有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设计学、新闻传播学为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学校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具有独立招收和培养博士后资格。2018年,学校获批北京市新增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学校坚持扎根行业,全力打造出版印刷领域教育、研究重要平台。是国家出版印刷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绿色印刷包装产业协同创新基地、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是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中国印刷高等教育联盟、全国数字出版专业教育联盟、全国印刷电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组织的发起单位和理事长单位、副理事长单位。国家级博物馆中国印刷博物馆和中国版本图书馆(中宣部出版数据中心)坐落于校园内。学校坚持人才强校,不断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拥有一大批全国和北京市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中国出版政府奖、毕昇印刷杰出成就奖获得者、北京市高创计划领军人才等为代表的行业领军人才团队和百余名行业高端人才组成的特聘兼职教授团队,此外还拥有一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人才强校计划高层次人才、长城学者、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科技新星、青年拔尖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和优秀教学人才。学校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推进科学研究。拥有11个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在印刷包装材料与装备技术研发、出版印刷传媒新技术应用及行业发展咨询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拥有印刷油墨、环保及智能包装材料与技术等方面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并推广应用,持续发布《中国印刷业发展报告》《长三角区域印刷业一体化发展升级指南》等行业发展报告,制定由我国主导的首个印刷领域国际标准以及图书发行新技术应用等系列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引领出版印刷产业转型升级。学校坚持首善意识,致力服务行业和北京发展。围绕“创意设计 艺工融合”的办学特色,形成了以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为基础,大学科技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相互支撑、融合发展的“一院三园”双创发展模式,形成“北印科创”“北印文创”双亮点,建设产学研用一体化产业综合体。围绕国家大型活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北京“四个中心”建设以及出版印刷产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开展系列科技攻关、创意设计和咨询决策研究,创作一批服务国家重大活动的高水平文创作品,取得《北京市出版物印刷保障首都核心功能建设升级指南》等一批彰显特色服务行业和首都的研究成果。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大力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先后与美国、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校际间师生交流密切。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年均招收300余名国际学生,为我国印刷包装企业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提供人才支撑。2017年学校入选北京市首批“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并成为基地秘书处单位。面向未来,学校将始终牢记办学之初被赋予的国家使命与行业责任,把握“坚持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高素质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根本,坚持面向首都发展、面向出版传媒行业,彰显服务出版传媒全产业链为主线的学科特色,工科与文科结合、艺术与科技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和传承弘扬印刷文明、创新发展出版文化的文化特色,深化“特色发展、开放办学、协同创新和绿色发展”四大战略,实施“教育创新、人才强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文化传承创新和党建强基固本”五项工程。坚守育人初心,勇担强国使命,继往开来,开拓创新,按照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立的“三步走”战略,为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出版传媒大学而不懈奋斗。
  • 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市通州区
    学校简介北京物资学院是一所以物流和流通为特色,以经济学科为基础,以管理学科为主干,经、管、理、工、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公办普通高等院校。1980年建校,先后隶属于国家物资总局、物资部、国内贸易部,1998年10月划归北京市管理。2018年2月,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北京市商务科技学校并入北京物资学院。北京物资学院位于北京市朝阳北路东段,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区域,地处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源头,文化底蕴深厚,环境优美宜人,是北京市授予的“美丽校园”“文明校园”和“花园式单位”。校园占地近600亩,建筑面积20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齐全。学校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金融学、物流工程、物联网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物流管理、经济学,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实战型物流人才培养实验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流系统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北京市属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物流管理,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采购管理、质量管理工程、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法学,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经济学、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建有北京市物流系统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智能物流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现代物流研究哲社基地、北京市高校物流工程中心、北京市协同创新中心五个市级科研平台,是学习和科研的良好场所。1993年,学校开办国内高校第一个期货专业;1994年,开办国内高校第一个物流管理专业;2010年,开办国内高校第一个采购管理专业。学校现有28个本科专业: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采购管理、质量管理工程、供应链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统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人工智能、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关系、法学、英语、商务英语。学校198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目前拥有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9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金融、应用统计、国际商务、法律、电子信息、交通运输、工商管理、会计、工程管理)。学校拥有2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队列并与北京交通大学进行共建。学校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开展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学校目前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留学生等各类在校生近8000人,其中本科生6000余人,硕士研究生1400余人。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学校从源头培养抓起,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综合素质培养方案,构建课程培养体系、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就业服务体系。几十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流通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尤其在物流、证券期货等行业中,毕业生享有较高社会声誉。学校现有教职工788人,其中专任教师500人,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28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7.4%;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19人,占专任教师比例为63.8%,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98%。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长城学者6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北京市劳动模范1人,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北京市骨干教师和骨干人才51人,北京市青年英才和青年拔尖人才24人,北京市创新人才7人,北京市优秀人才资助培养15人,北京市科技新星3人,北京市高创名师3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0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3人,北京市高创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北京市师德先锋1人,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3人,北京市优秀教师4人,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14人,北京市优秀辅导员14人。学校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获批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北京市属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1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高等学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5个,北京市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北京市精品课程4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8门,国家级规划教材9部,北京市精品教材8部,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立项6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6部,市级本科优秀教学团队5个,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2个,北京市教学名师(含青年名师)13名,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3名,北京市优秀教学管理人员2名,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项目立项2434项。2008年5月,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被教育部评为“优秀”;2018年10月,学校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在近两届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共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学校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多年来,学校逐渐形成了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发展共性与突出个性相结合,面向未来、与时俱进、丰富多彩、健康向上,既充满活力、又有深厚底蕴的校园文化。学校设有门类广泛的专业以及兴趣社团,建有涉及国际交流、公益环保、扶贫支教、文物保护、文化传承等多类型的社会实践基地,挂牌建设“北京市大学生艺术团”,拥有足球、篮球、棒垒球以及田径等多支高水平运动队。近年来,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全国大学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物理竞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比赛等大赛中取得骄人的成绩。原创舞剧《运》作为“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支持项目,入选“京杭大运河文化带精品剧目展演”,获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学校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围绕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和国家、北京市发展需求,不断加大科研力度,在物流流通、证券期货、物联网与大数据、供应链管理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学校建有北京城市副中心研究院、大运河研究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期货研究所、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物流统计研究所、电子商务研究所、中国盐业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近三年来,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9项,省部级课题100多项,出版专著、译著、教材18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1600多篇,其中国内外权威期刊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国家授权专利150项。学校积极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以对外合作办公室为平台,整合校内优势学科和专业力量,创新合作模式。近年来,建立市级大学科技园、中关村智慧物流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和中关村科技型企业创业孵化集聚区、中国物流学会产学研基地等合作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良好条件。积极推进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为代表的行业协会、全国商务系统、期货行业系统以及地方政府在内的“五大合作”,与北京市贸促会、中关村管委会、通州区、平谷区等政府机关和北京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协会等行业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成立京津冀物流一体化研究中心、平谷现代产业发展研究院等产学研合作机构,提供了包括政策咨询、产业服务、智力支持等服务。学校与京东集团、中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首农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广泛深入的合作关系,建立京东学院、期货学院等新型校企合作机构,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学校还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参与冬奥会、智力帮扶等国家和区域重点项目实施,逐步形成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发展的特色社会服务合作模式。发展与国内外院校,尤其是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及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关系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北京物资学院已经与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77所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在科研课题、合作办学、互派留学生、教师互访、师资培训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合作,促进了学校的学科建设以及教学和科研的发展,扩大了学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古韵今风相辉映,文脉相承育新人。如今,北京物资学院秉承“厚德博学、笃行日新”的校训,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正努力建设首都乃至全国的高素质物流人才培养中心、物流理论研究中心、物流政策与决策咨询中心和物流技术创新中心,朝着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阔步前进。
  •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海淀区
    学校简介北京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双一流”建设高校。 北京交通大学作为交通大学的三个源头之一,历史渊源可追溯到1896年,前身是清政府创办的铁路管理传习所,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铁路管理、电信教育的发祥地。1917年改组为铁路管理学校和邮电学校,1921年与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合并组建交通大学。1923年交通大学改组后,学校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1950年学校定名北方交通大学,毛泽东主席题写校名,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任校长。1952年,北方交通大学撤销,学校改称北京铁道学院。1970年恢复“北方交通大学”校名。2000年与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由铁道部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2003年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学校曾培养出中国第一个无线广播电台创建人刘瀚、中国第一本铁路运输专著作者金士宣、中国铁路运输经济学科的开创者许靖、中国最早的四大会计师之一杨汝梅,以及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郑振铎等一大批蜚声中外的杰出人才。中国第一台大马力蒸汽机设计者应尚才,“东京审判”中国检察官向哲浚,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等都曾在学校任教。 学校在被称为“学府胜地”的北京市海淀区建有东西两个校区,总面积近1000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在山东省威海市建有威海校区,占地面积1000余亩;各校区均具有完善的教学、科研设施,校园环境优美。在河北省黄骅市建有北京交通大学海滨轨道交通综合研发实验基地;在北京市丰台区打造国际一流的丰台轨道交通“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基地;在河北省唐山市成立唐山研究院,着力打造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国际教育培训的示范区。 历经双甲子发展,学校形成了以信息、管理等学科为优势,以交通科学与技术为特色,工、管、经、理、文、法、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完备的学科培养体系。学校设有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交通运输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语言与传播学院、软件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法学院、环境学院、国家保密学院、詹天佑学院(智慧交通未来技术学院)、威海国际学院等18个学院。 学校学科实力雄厚。高质量完成“双一流”首轮建设任务——“智慧交通”一流学科领域建设。学校在国内外知名的大学、学科排行榜中稳步提升,继续保持软科世界大学排名500强。15个学科入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14个学科入围U.S.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9个学科进入QS世界顶尖学科排名,5个学科入围THE世界大学学科排名,26个学科入围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交通运输工程、系统科学继续蝉联全国第一。工程学保持ESI前1‰,6个学科进入ESI前1%。系统科学学科在全国学科评估中连续四次蝉联全国第一;5个学科进入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前10%(A类);7个学科进入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前20%(B+类)。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工作站1个;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9个。 学校把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提高办学实力的关键,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校在职教职工3151人,其中专任教师2049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1504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1959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17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4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3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2人。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成绩斐然,为国家与行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学校有在校本科生16888人,博士研究生2763人,硕士研究生9933人,成人学生3389人,外国留学生全年累计1142人。近三届本科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近三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评选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学校有3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2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3个专业通过国家土建类专业评估。学校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个;建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3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获评“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学校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9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获评首届全国优质教材主编4本、参编1本,获评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人。计算机科学基地获批国家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软件学院获批国家级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学校深入实施本研贯通、学科融通、产学相通、国际互通的“四通”教育教学模式;实施“高原计划”和“高峰计划”,成立詹天佑学院,探索“3+5”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本科生就业率稳定在95%,深造率超过56%,研究生就业率稳定在98%,学校获评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和北京市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校学生艺术团排演的大学生版《长征组歌》和原创话剧《茅以升》已成为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学校体育运动蓬勃发展,高水平运动队和普通学生代表队成绩斐然,2021年获全国冠军2项、亚军1项、季军4项,北京市冠军15项、亚军23项、季军18项。 学校始终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全面参与了铁路大提速、青藏铁路建设、大秦铁路重载运输、磁悬浮列车、高速铁路建设和城市轨道交通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等中国轨道交通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创性重大成果,为服务交通、物流、信息、新能源等行业以及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支撑和引领国家、行业和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学校共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70余个,其中包括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轨道交通安全评估研究中心、智慧高铁系统前沿科学中心、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已纳入国家新序列管理的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移动专用网络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8个、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能源研发中心1个、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3个、北京实验室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8个。学校是交通运输部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建有首批首都高端智库1个,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新型智库1个,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交通大学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4个,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1个。定期举办“中国交通高层论坛”“首都高端智库北京交通发展论坛”“交大大讲堂”。学校全面实现千兆网络到桌面、有线和无线网络全覆盖,高性能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有力地支撑和推动了学校事业的发展与改革创新;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14亿元;图书馆纸本藏书、电子图书、网络资源等总量约1555万册,建有交通运输特色数据库,设有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和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学校把加强合作交流作为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美、英、德、法等51个国家的242所大学及著名跨国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在比利时鲁汶、美国休斯顿、巴西坎皮纳斯和波兰华沙共办有4所孔子学院。加入国际铁路联盟(UIC)、国际铁路合作组织(OSJD)和中国-中东欧高校联合会,成为“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联盟”、UIC高速铁路高校联盟牵头单位,不断提升国际铁路领域影响力和话语权。加强国际科研合作,牵头成立中美、中俄、中英和中印尼高铁研究中心。充分发挥校友会、基金会、董事会的作用,在海内外成立校友组织55个,吸纳董事单位88家,与交通、物流、信息、能源等行业企业及地方政府等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领域开展长期、广泛合作。教育基金会成为民政部认定4A级慈善组织。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北京交通大学秉承“知行”校训,肩负新的使命,正以更加开拓进取的精神向着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 学校简介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是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行政主管部门为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主管部门为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学校于1985年成立,2006年改制更名为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其前身是北京市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和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2010年成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院校,2014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国家骨干校建设验收并获得“优秀”,2015年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获批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第二主持单位,2019年入选国家双高校、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入选第一批北京市特色高水平骨干专业,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为国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主持单位。2020年学校牵头组建的北京人力资源服务职教集团获批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承接教育部提质培优项目。 学校拥有南北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68亩,设有劳动经济管理学院、民生福祉学院、城市安全学院、基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6个二级学院,开设普通高职专业近20个。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多年来保持在99%以上,重点专业就业率100%,专业对口就业率达94.47%,被北京市评为“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就业中心”。学校开展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学生接受两年北京市十一学校的优质高中教育后,再进行三年职业教育,前往北京工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首都医科大学等高校就读本科,同时学生可选择前往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台湾树德科技大学等多所继续深造,并且可以为学生推荐到欧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知名大学深造。
  •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市通州区
    学校简介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是北京市属公办高职院校。学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58年。1981年,学校改建为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在6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总公司物探局职工大学、北京市立信会计职工大学、北京财政学校和北京城市建设学校先后并入。2003年,学校正式更名为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2019年,为进一步深化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服务通州区和北三县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学校依托燕京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廊坊校区。学校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优质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单位,荣获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中泰职教国际合作贡献奖、“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首都文明单位等称号。学校现有校本部(城市副中心)、东城、朝阳、涿州四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9.7348万平方米。学校立足北京现代服务业,精准对接北京市高端商务、商业、文化旅游业发展,设有立信会计学院、金融学院、商学院、旅游与艺术学院、建筑工程管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国际交流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素养教育部)、基础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贯通教育学院、京冀创新教育学院11个二级学院,开设财经、商贸、旅游、文化创意、建筑管理等领域的28个专业。其中智慧财经、现代商旅服务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骨干专业(群),金融科技、智慧会计、智慧商业、文化旅游、智慧建筑管理是北京市特色高水平骨干专业(群),连锁经营管理、物流管理和导游是国家级示范专业,菜百商学院等5个企业冠名学院入选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工程师学院建设名单。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5800余人,教职工65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356人,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18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师8人。学校拥有全国优秀教师、北京高校学术创新人才、长城学者等荣誉称号教师70余人,拥有国家级、市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5个。学校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铸就了特色鲜明的“财贸素养”教育品牌。近五年来,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4项,获奖总数名列全国前列;在北京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33项、二等奖45项、三等奖26项,获奖总数位居北京财经商贸类高职院校之首。学校毕业生的企业和社会认可度显著提高,就业率、起薪水平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高职院校前列。7万余名全日制毕业生从这里走向社会,为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拥有商业研究所、高职研究所2个研究机构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近年来,学校荣获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24项,主持或参与建设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5个,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市领导批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开展中华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运河文化的宣传普及活动。率先发起京商研究,连续举办十六届“京商论坛”,完成应用型科研成果1000余项、政府规划等项目60余项,被誉为首都“商业智库”。学校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牵头成立的北京商贸职教集团入选教育部第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单位,长期致力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完成职业培训数十万人次,为首都培育了大批行业领军人才、基层领班人才和技术技能骨干人才。学校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加快国际化办学步伐。学校是世界职业教育院校联盟(WFCP)理事单位,入选首批教育部“中美高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百千万交流计划”。与境外30所院校建立交流合作关系,与美国、英国等10所大学开展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完成国内首家会计、金融管理专业英国国家学历学位评估认证中心(UK NARIC)国际专业标准评估认证,牵头成立中英创新创业职教联盟(北京),设有“北财院-英国北安普顿大学海外学习中心”,在国际职教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提高。满怀使命与责任,学校以“中国服务”精品商学院为建设目标,坚持瞄准城市副中心建设办学,瞄准京津冀协同发展办学,把学校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努力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育人环境,完成好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努力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办好党和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