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辽宁:高考24.5万人比去年多四五千
2011-05-10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辽宁省高考报名人数,在经过连续两年的下降后,今年却有小幅回升。今年,辽宁省高考政策进行了7项调整,高考录取平行志愿范围进一步扩大,高分考生受益更多;外省全家迁入辽宁考生要求在辽宁学籍必须满一年以上,同时对体育竞赛优胜者和报考高水平运动员考生资格审核要求也更严格,外省市发的等级运动员证书,辽宁将不予审核。

  高考报名人数未降反升

  今年,高考报名工作(除“三校生”报名外)基本结束。 2011年沈阳市高考报名人数为41492人,比2010年增加676人。从全省看,高考报名人数约为24.5万,据了解比去年增加四五千人。目前,高考报名统计情况不包括“三校生”报名情况,“三校生”是指中专、职校、技校的学生。

  有教育人士解释说,相比于去年普通高中考生1.6万人的降幅,今年增加四五千人并不算多,与个别年份出生人口数变化有关。

  从高考录取情况看,去年沈阳市40816名考生参加普通高考,2386名“三校生”报考高职院校,36166名考生被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录取。

  高分考生选择机会将更多

  在前几年辽宁省试点一批本科批次录取平行志愿的基础上,今年将继续调整志愿设置。第二批录取本科院校、第三批录取本科院校、专科(高职)批次院校志愿栏设置由2个有序志愿和7个平行参考志愿调整为1个有序的院校志愿和8个平行参考志愿。

  二批录取本科院校一位招生负责人介绍,实行平行志愿直接的受益人无疑将是广大考生,尤其是高分考生。填报有序志愿时,学生必须有所舍弃,选择最适合自己分数的学校报在第一位,因为很多学校在录取时只招收第一志愿的考生,第二志愿的几乎不会考虑。

  平行志愿意味着在录取时,考生信息可以对多所学校同时投档,不分先后志愿,只要考生分数够了就能被学校录取。

  试行免费医学定向生招生

  今年辽宁将试行免费医学定向生招生。免费医学定向招生主要招收农村生源(具体的定向指标分配详见当年的招生计划)。没有定向招生计划县区的考生,不能填报该志愿。免费医学定向招生,在本科提前批次录取。

  中国医科大学免费医学定向招生录取分数线为第一批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下20分,辽宁医学院免费医学定向招生录取分数线为第二批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下20分。

  小提示

  1.填报自主招生、艺术特长生招生的考生,除每年不得兼报普通类提前批次院校志愿的规定外,今年明确不得兼报艺术类本科批次、体育类第一批本科院校(专业)志愿。

  2.今年高考政策调整还有两点,包括“我省部分高职院校将面向退役士兵单独招生”和“我省新增3所职业院校实行单独招生考试试点”,本报此前都做过相关报道。

  记者 徐月姣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 辽宁科技大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所冶金工业学校。1948年始建,1949年组建鞍山工业专门学校,1950年改为东北工学院鞍山分院,1958年升格为本科层次的鞍山钢铁学院,1998年由冶金工业部划转为辽宁省政府,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建、以辽宁省管理为主的体制。经教育部批准,2002年更名为鞍山科技大学,2006年更名为辽宁科技大学。  建校70余年来,学校已发展成为以工学为主,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艺术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2007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成绩。学校坚持“创新为先、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办学理念,逐步形成“坚持既为冶金行业服务,又为辽宁地方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办学定位,打造出“立足冶金,校企合作,注重实践,培养踏实肯干、适应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办学特色,深化内涵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许多校友已经成为企事业单位的技术拔尖人才、学术带头人和管理骨干。五矿、宝武钢铁、鞍钢、河钢、宝钢、包钢等国有企业均有我校毕业生担任董事长、总经理等重要职务。  学校坐落在祖国钢都辽宁省鞍山市,占地184余万平方米。设有学院19个、教学部1个和工程实训中心1个,共办本科专业66个。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8个;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授予权、同等学力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工程硕士以及研究生推免权,有“直博生”“硕博连读”和“申请-考核”资格。学校现有全日制学生22730人,其中,本科生19711人,全日制硕士2586人,博士188人,留学生245人。此外,另有非全日制研究生281人,函授生7300人。  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1171人,其中教授197人、副教授388人,博士生导师125人、硕士生导师408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49.9%。在领军人才方面,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2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25人,辽宁省优秀专家6人,辽宁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千人层次人选39人,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5人。  学校教学成果不断涌现。先后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学校、辽宁省转型发展试点学校和辽宁省转型发展示范学校。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奖51项。学校现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等12个,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省重点支持专业、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等3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等89门。获批国家发改委产教融合工程项目1项、教育部新工科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37项、省新工科项目2项、省级新文科项目2项、省级产业学院4个;国家、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 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12个。获评国家、省级规划教材13部,省级优秀教材、精品教材16部,冶金优秀教材28部。省教学团队9个,省级本科教学名师17人。  学校学科科研实力雄厚。拥有全国最为齐全的钢铁冶金学科体系,首创的焦化、耐火材料学科填补了中国冶金教育史上的空白,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为“辽宁省一流学科”,冶金工程学科为辽宁省特色学科。“十三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5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05项,科技经费5.4亿元。授权专利1044件,获评第二批辽宁省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86项,其中,学校参与的“高品质特殊钢绿色高效电渣重熔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高影响力论文2838篇,其中,2017年青年教师孙呈郭论文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上发表。2019年《辽宁科技大学学报》影响力指数位居学科136名,第一次进入2区(Q2)。获批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大科技平台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高校产业技术研究院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1个。  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成绩突出,不断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成果转化。学校科技园成立于1996年,2002年被认定为首批省级大学科技园,2010年被认定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015年技术转移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园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位居省内高校前列,2017年、2019年科技成果转化率排名省属高校第一;2019年学校入围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百强;2020年学校入选“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成为国家首批40家、全省首批2家试点单位之一。目前,科技园拥有5处孵化器,园区具备商务、法律、金融、财务和市场等5大服务平台,在园企业77户,在孵企业62家,累计成立公司51家,毕业企业累计25户,成功孵化上市公司5家。技术转移中心在国家技术转移机构考核评价中获评良好(B),在全国高校技术转移机构中排名第34位,在省内技术转移机构中位居首位;获批“省高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A类基地,为获批建设的5所A类高校之一。学校坚持“校企融合、共兴共荣”,牵头组建辽宁省冶金产业校企联盟和冶金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与鞍钢、河钢、聚龙等百余家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共同承担和开发包括国家“863”项目在内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百余项。学校与科大聚龙集团联合建立国家金融安全及系统装备行业唯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成果达到国内首创、国际领先水平,成为行业技术创新的领航者。学校与辽宁奥克集团合作开展的“耐高温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膜)材料项目”是近年来我省高校最大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该项目将解决国内在高端聚酰亚胺和宽幅CPI薄膜生产领域的“卡脖子”问题。2020年,CPI薄膜作为“天问一号”和“嫦娥五号”的关键组件,与探测器一同飞向火星和月球。  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广泛。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合作交流。目前与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家的60余所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与45所高校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自1996年招收来华留学生以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专业类型与学历层次逐步提高,2009年获批辽宁省政府外国留学生(博士)奖学金培养单位,2014年获批中国政府奖学金(硕士)培养单位,2021年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国际化人才培养专项项目1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项。学校现招收汉语授课本科专业53个、英语授课本科专业7个,研究生专业15个,实现了本、硕、博学历人才培养全覆盖。历经20余年的发展,我校的国际教育逐渐形成了“学历教育为主,非学历教育为辅”“工科教育为主、人文教育协同”的新局面,先后为近40个国家培养了高水平专业人才和中外文化交流使者。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丰硕。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地缘优势,传承冶金文化,积淀出“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育人体系。发挥“两代雷锋”出在鞍山、就在身边的资源优势,形成了“跟着郭明义学雷锋”育人品牌,先后获省教育系统雷锋式学校等称号110余项,涌现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辽宁省最美大学生等先进典型。发挥艺术专业优势,凝练出工科院校特色美育文化,形成了相声俱乐部、星期音乐会、“第舞频道”等富有曲艺、声乐、舞蹈专业特色的品牌活动,打造出国内首部钢铁题材原创音乐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校园体育文化精彩纷呈,两次入围“中国高校体育竞赛百强榜”,桥牌队四次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世界大学生桥牌锦标赛,田径队连续四届蝉联辽宁省大学生田径比赛男女团体总分第一名。近3年,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获得国际级奖项73项,国家级奖项860项,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处于前列。学校先后获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辽宁省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辽宁省文明校园、辽宁省最美校园、辽宁省先进团委、全国钢铁行业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定必胜决心,狠抓执行落实,努力开创内涵提升新局面,坚定不移地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
  • 鞍山职业技术学院鞍山市铁西区
    学校简介鞍山职业技术学院(院校代码14700)是经辽宁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专科层次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坐落在辽宁省鞍山市。鞍山素有“祖国钢都”“中国钢铁工业摇篮”等美誉,是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东北振兴民营经济发展示范市,是国家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培育改革试点城市。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占地面积70.1万平方米(约合1051亩),建筑面积21.9万平方米,环境幽雅别致、景色宜人,设施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现有图书馆总面积2.1万平方米,馆藏适用图书40万册;标准体育场馆总面积达3万平方米;食堂3座,总面积2.2万平方米;建有驾驶员训练场地4.7万平方米,可为在校学生考取小型汽车、大型货车驾驶证提供培训服务;建有占地23万平方米、集“水、绿、园、林”于一体的“花园式”产教融合农林实训基地,以及超市、浴池、门诊部等功能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是学生理想的学习之地。鞍山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开设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护理、计算机应用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烹调工艺与营养、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畜牧兽医等8个专业。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双师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聘请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大工匠”以及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的专家、学者任教。学院建有制造技术、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交通运输、建筑工程、卫生护理、农林技术和文化艺术等12个专业实训中心;设有4个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拥有1个辽宁省装备制造公共实训基地、13个辽宁省创新型实训基地,是国家人社部确定的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辽宁省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承办基地。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始终秉持“职教围绕产业而发展、产业依托职教而壮大、职教与产业互动共赢”的理念,发挥“统筹管理、资源共享”优势,通过“引校进企”“引企驻校”“校企一体”等,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工学交替、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做人有品位、就业有技能、创业有本领、发展有基础”。
  • 学校简介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6年,是一所由省教育厅主管的以工科为主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与辽宁开放大学为一套机构、两块牌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辽宁省劳动经济学校2017年并入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学院设有北陵、蒲河和榆林三个校区,共占地374,766.23平方米。其中蒲河校区坐落于沈阳市沈北新区蒲河新城裕农路70号,占地面积305,836.23平方米。北陵校区坐落于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北大街50号,占地面积17,095平方米。榆林校区坐落于沈阳市大东区榆林大街53号,占地面积51,835平方米。学院建有现代化的装备制造业博览中心、综合实训楼、产教融合学训中心、实训工厂、文体馆和数字化图书馆。固定资产总值58,799.73万元,馆藏纸质图书42.84万册。学院现有在校生9056人,教职工720人,其中专任教师364人,全国(辽宁省)高等学院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博士生导师1人,教授等正高级职称教职工24人(其中二级教授2人),副教授等副高级职称教职工83人。学院设有机械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自动控制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公共教育学院(体育与健康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等7个二级学院、1个实习实训中心及辽宁省劳动经济学院(辽宁技师学院)。学院紧紧围绕辽沈地区装备制造产业链,秉承“崇学尚用,德技双修”校训,树立差异化发展理念,建有智能制造技术、自动化应用技术、汽车制造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管理等5个专业群,下设33个专业,其中:智能制造技术、自动化应用技术、汽车制造技术3个专业群为辽宁省高水平特色专业群;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4个专业为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焊接技术与自动化2个专业为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数控技术、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物流管理4个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智能制造装备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3个为新工科专业。学院现有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材料成型及控制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4个省级教学团队,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徐宝军技能大师工作室。学院逐步形成了与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链相对应的人才供应链,以满足辽沈地区装备制造产业链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学院努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开展与大中型装备制造类企业的合作,推进校企合作共建二级学院、实训基地、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和学习资源,校企合作专业覆盖率达到100%。学院建有高水平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包括高端多轴加工、智能制造生产线、工业机器人、精密测量、增材制造等多个现代化实训室,建成机械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等2个省级创新型实训基地和数控技术、嵌入式技术等2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近年来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贫困生就业率100%。建校以来累计为我省装备制造业及其服务业培养输送了3万余名毕业生。学院大力促进职业教育与全民终身教育有效对接,与省委组织部、省总工会等十余家政府部门合作开展非学历培训,多次承办大型赛事,积极服务社会。近年来,学院积极参加教育部、省教育厅举办的职业技能大赛,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4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近十项。在第七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我校获得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3项,为国家开放大学、辽宁省职教赛道摘得首枚金奖,被辽宁省教育厅授予“互联网+”大赛突出贡献奖。在省级决赛,我校获得金奖11项、银奖12项、铜奖29项、优秀奖31项,其中红旅赛道银奖1项、铜奖1项,产教赛道银奖1项,主赛道铜奖11项,实现了我校在红旅赛道、主赛道、产教赛道获奖“零”的突破。目前,学院已发展成为全省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领域一所知名品牌院校。现为辽宁省“高水平现代化高职院校”“兴辽卓越院校”“智慧教育示范校”“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院”“国家发改委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项目建设学院”、中央电教馆“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省普通高校征集大学生入伍工作先进集体”和“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
  • 学校简介营口理工学院位于渤海辽东湾东北岸,大辽河入海口处的辽宁省营口市,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是营口地区唯一一所本科院校。溯源学校办学历史,2009 年 1 月,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营口市人民政府与东北财经大学、辽宁科技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合作建设营口大学园。2013 年 4 月,经教育部批准建立营口理工学院。学校为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产教融合创新实验项目”5 所基地学校之一,辽宁省首批全面向应用型转变 10 所试点院校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员单位。学校设有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6 个学院,基础教研部、外语教研部、体育教研部 3 个教学部。开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 26 个本科专业,形成以工学为主,兼有管理学、经济学的专业学科体系。在校本科生 6242 人。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工 521 人,其中专任教师 326 人;副高级及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 45.09%;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 99.08%。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63 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师 45 人,“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 33.91%;教师中有博士生指导教师 2 人,硕士生指导教师 14 人。2020 年教师荣获辽宁省本科教学名师 2 人、省优秀教师 1 人。教师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25 人(千层次7人、万层次18人)。学校现有土地面积 76.49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25.93 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17.4 万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7.88 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7938.84 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1.27 万元;现有纸质图书 64.82 万册,生均纸质图书 103.7 册;学校重视信息化建设,努力构建智慧校园,实现校园网络主干万兆、桌面千兆;学校建有 109 个实验(实训)室、1 个工程训练中心;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获批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客空间获批 2015 年辽宁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018 年辽宁省备案众创空间。与沪市主板挂牌上市的营口金辰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137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其中 9 个获批为“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石油化工产业学院获批辽宁省现代产业学院。学校秉持“修德、悟道、致知、力行”校训和“育人为本、质量为先、应用为重、服务为要”的办学理念,强化内涵建设,逐步形成了“1344”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2017 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分别获批辽宁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辽宁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2020 年,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物流管理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2018 年,学校荣获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1 项,2020 年荣获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1 项,荣获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大赛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3 项,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 13 门、优秀教材 8 部。近三年,学生在全国“TRIZ 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数学建模大赛、蓝桥杯大赛等大型赛事中荣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奖143 人次、省级 579 人次;新生报到率平均为 96.87%;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为 87.24%,高于辽宁省的 86.44%;升学率逐年升高,平均为 12.2%,部分学生考入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双一流”高校攻读硕士学位;携母上学的陈颖,身扛家庭重担的安约翰,被团中央评为 2018 年度、2019 年度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毕业生包云颖荣获 2019 年营口市五一劳动奖章。学校“化学助剂合成与分离实验室”获批辽宁省重点实验室,“辽宁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获批辽宁省高等学校新型智库。获批辽宁省技术转移示范中心 1 个,并获中央引导地方专项资金资助;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 1 项;承担省部级及以上课题 130 项,承担横向课题 110 项,获批营口市“企业•博士双创计划”项目 31 项、营口市社科类项目 72 项;出版著作、教材 149 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806 篇;荣获辽宁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1 项、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4 项;申请和授权专利 245 件。学校先后与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工程学院、辽宁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沈阳化工大学、辽东学院、清华大学化工系、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任南琪院士团队、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蒋剑春院士团队、营口西市区政府、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管委会、营口仙人岛能源化工区管委会、营口辽河经济开发区、国网营口供电公司、营口市物流协会等签署合作协议,2020 年主持“辽宁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校际合作项目”8 项、参与13项。营口市委、市政府在营口北海经济开发区划拨面积约 148 万平方米土地建设新校区。新校区按照“科学化、现代化、数字化、生态化”的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建设成为具有地域风格、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数字校园。新校区一期占地 87.3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26.8 万平方米,计划投资 12 亿元,已被确定为营口市政府 2021年十大民生工程项目。面向未来,营口理工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在全国教育大会、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和在辽宁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凝练办学特色,推进高质量发展,为建成高水平、有特色应用型大学而不懈努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的贡献。
  • 学校简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锦州师专)位于渤海之滨、交通发达的辽西中心城市——锦州。是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注册备案的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专科学校。锦州师专的前身是于1914年成立的奉天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到今年已经有108年的办学历史。师范专业是我校的传统优势专业,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师范专业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并不断创新,在课程设置、能力训练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培养模式和体系,研究完成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专业(普师)课程方案》被省教育厅采用在全省范围内推广。100多年来,为辽西、辽宁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优秀基础教育师资,是辽宁省基础教育师资的知名品牌。1998年,学校开始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当时是全省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试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范院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始终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建设,以专业技术岗位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行产学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突出办学特色,开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分获2009年和2014年省优秀教学成果奖。20多年来,为辽宁的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学校占地面积285亩,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价值1.1亿元。学校建有标准化的学生公寓、食堂、田径场和体育馆。图书馆建筑面积4627平方米,藏书51余万册。 千兆以太网覆盖了整个工作区和教学区,实现了百兆交换到桌面的校园网络。学校现有教职工563人,其中专任教师413人,在专任教师中有教授35人,副教授119人,省教学名师3人,省优秀教师3人,省级专业带头人2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6人,市学术与技术带头人7人。先后有12人获曾宪梓奖,有100多名教师获得市级以上奖励。学校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教学成果、精品课程在全省专科学校中名列前茅,近三年来,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98项,出版学术著作、教材等81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88篇,有5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学校现设全日制师范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38个专业,其中省级高水平特色专业群1个,省级品牌专业2个,省级教改试点专业2个,在校生8719人。学校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促发展,以管理增效益,以特色创品牌”,坚持教育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以内涵发展为主,致力于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同类院校中享有较高的声誉。近年来,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新生报到率和毕业生就业率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2010年,学校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志学校的教育质量管理走上了国际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近年来,学校多次受到上级党、政部门的奖励与表彰,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被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评为“国家 1B9AB?e=.jpg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荣获教育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表演类甲组二等奖”和“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优秀组织奖”;被辽宁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被省教育厅授予“文明校园”称号;被辽宁省综治委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命名为“平安校园”;被辽宁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办公室授予“毕业生就业创新单位”和“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称号;连续六年在全国高师、高职小学教育专业语文片段教学竞赛中荣获特等奖;连续两年在全国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大赛”中荣获团体一等奖;多次在辽宁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多个项目中获得一等奖。锦州市委、市政府非常关心锦州师专发展,锦州师专滨海新校区建设项目列为2015年市重点工程。目前,锦州师专已经制定了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特色学校建设规划,全校师生正以饱满的热情,坚持“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办学理念,传承“学高身正、敬业创新”的校训,以“博学精教、启智怡情”的严谨教风和“笃学善思、务实致用”的良好学风,努力打造“以服务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基础教育师资和高等职业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区域高职高专教育品牌。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