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北京:4700多人参加2016年美术类专业统一考试
2016-01-04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新华社北京1月3日专电(记者魏梦佳、赵琬微)据北京教育考试院消息,北京市2016年美术类专业统一考试于3日举行,今年参加美术统考的共有4700多名考生。

据了解,今年北京美术类专业统考设有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城市学院三个考点,美术统考科目包括色彩、速写和素描。色彩考试范围为静物临摹、默写或写生(限于水粉或水彩);速写考试范围为人物静态或动态动作临摹、默写或写生;素描考试范围为人物头像临摹、默写或写生。

本科层次要参加此次统考的专业包括绘画、雕塑、美术学、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工艺美术等。专科层次要参加美术统考的专业包括艺术设计、电脑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广告与会展、陶瓷艺术设计、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等。

热门院校

  •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海淀区
    学校简介北京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双一流”建设高校。 北京交通大学作为交通大学的三个源头之一,历史渊源可追溯到1896年,前身是清政府创办的铁路管理传习所,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铁路管理、电信教育的发祥地。1917年改组为铁路管理学校和邮电学校,1921年与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合并组建交通大学。1923年交通大学改组后,学校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1950年学校定名北方交通大学,毛泽东主席题写校名,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任校长。1952年,北方交通大学撤销,学校改称北京铁道学院。1970年恢复“北方交通大学”校名。2000年与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由铁道部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2003年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学校曾培养出中国第一个无线广播电台创建人刘瀚、中国第一本铁路运输专著作者金士宣、中国铁路运输经济学科的开创者许靖、中国最早的四大会计师之一杨汝梅,以及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郑振铎等一大批蜚声中外的杰出人才。中国第一台大马力蒸汽机设计者应尚才,“东京审判”中国检察官向哲浚,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等都曾在学校任教。 学校在被称为“学府胜地”的北京市海淀区建有东西两个校区,总面积近1000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在山东省威海市建有威海校区,占地面积1000余亩;各校区均具有完善的教学、科研设施,校园环境优美。在河北省黄骅市建有北京交通大学海滨轨道交通综合研发实验基地;在北京市丰台区打造国际一流的丰台轨道交通“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基地;在河北省唐山市成立唐山研究院,着力打造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国际教育培训的示范区。 历经双甲子发展,学校形成了以信息、管理等学科为优势,以交通科学与技术为特色,工、管、经、理、文、法、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完备的学科培养体系。学校设有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交通运输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语言与传播学院、软件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法学院、环境学院、国家保密学院、詹天佑学院(智慧交通未来技术学院)、威海国际学院等18个学院。 学校学科实力雄厚。高质量完成“双一流”首轮建设任务——“智慧交通”一流学科领域建设。学校在国内外知名的大学、学科排行榜中稳步提升,继续保持软科世界大学排名500强。15个学科入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14个学科入围U.S.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9个学科进入QS世界顶尖学科排名,5个学科入围THE世界大学学科排名,26个学科入围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交通运输工程、系统科学继续蝉联全国第一。工程学保持ESI前1‰,6个学科进入ESI前1%。系统科学学科在全国学科评估中连续四次蝉联全国第一;5个学科进入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前10%(A类);7个学科进入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前20%(B+类)。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工作站1个;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9个。 学校把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提高办学实力的关键,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校在职教职工3151人,其中专任教师2049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1504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1959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17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4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3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2人。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成绩斐然,为国家与行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学校有在校本科生16888人,博士研究生2763人,硕士研究生9933人,成人学生3389人,外国留学生全年累计1142人。近三届本科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近三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评选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学校有3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2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3个专业通过国家土建类专业评估。学校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个;建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3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获评“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学校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9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获评首届全国优质教材主编4本、参编1本,获评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人。计算机科学基地获批国家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软件学院获批国家级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学校深入实施本研贯通、学科融通、产学相通、国际互通的“四通”教育教学模式;实施“高原计划”和“高峰计划”,成立詹天佑学院,探索“3+5”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本科生就业率稳定在95%,深造率超过56%,研究生就业率稳定在98%,学校获评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和北京市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校学生艺术团排演的大学生版《长征组歌》和原创话剧《茅以升》已成为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学校体育运动蓬勃发展,高水平运动队和普通学生代表队成绩斐然,2021年获全国冠军2项、亚军1项、季军4项,北京市冠军15项、亚军23项、季军18项。 学校始终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全面参与了铁路大提速、青藏铁路建设、大秦铁路重载运输、磁悬浮列车、高速铁路建设和城市轨道交通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等中国轨道交通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创性重大成果,为服务交通、物流、信息、新能源等行业以及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支撑和引领国家、行业和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学校共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70余个,其中包括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轨道交通安全评估研究中心、智慧高铁系统前沿科学中心、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已纳入国家新序列管理的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移动专用网络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8个、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能源研发中心1个、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3个、北京实验室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8个。学校是交通运输部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建有首批首都高端智库1个,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新型智库1个,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交通大学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4个,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1个。定期举办“中国交通高层论坛”“首都高端智库北京交通发展论坛”“交大大讲堂”。学校全面实现千兆网络到桌面、有线和无线网络全覆盖,高性能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有力地支撑和推动了学校事业的发展与改革创新;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14亿元;图书馆纸本藏书、电子图书、网络资源等总量约1555万册,建有交通运输特色数据库,设有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和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学校把加强合作交流作为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美、英、德、法等51个国家的242所大学及著名跨国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在比利时鲁汶、美国休斯顿、巴西坎皮纳斯和波兰华沙共办有4所孔子学院。加入国际铁路联盟(UIC)、国际铁路合作组织(OSJD)和中国-中东欧高校联合会,成为“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联盟”、UIC高速铁路高校联盟牵头单位,不断提升国际铁路领域影响力和话语权。加强国际科研合作,牵头成立中美、中俄、中英和中印尼高铁研究中心。充分发挥校友会、基金会、董事会的作用,在海内外成立校友组织55个,吸纳董事单位88家,与交通、物流、信息、能源等行业企业及地方政府等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领域开展长期、广泛合作。教育基金会成为民政部认定4A级慈善组织。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北京交通大学秉承“知行”校训,肩负新的使命,正以更加开拓进取的精神向着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海淀区
    学校简介中央民族大学(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坐落于北京学府林立的海淀区,南邻国家图书馆,北依中关村科技园,校园环境典雅,古朴幽美,人文氛围浓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坐落于青龙湖畔的丰台校区于2021年9月正式启用,具有中式经典、山水校园风貌特点,彻底提升了“大文化”与“小空间”的匹配度,为中央民族大学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起点。 中央民族大学是党和国家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高级专门人才而创建的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等学校。学校源于1941年成立的延安民族学院。新中国成立后,经中央政府批准,1951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乌兰夫任首任院长;1993年11月,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1999年、2004年学校先后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2002年,国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重点共建中央民族大学的协议》,加快了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步伐;2017年顺利进入“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行列。现任校党委书记张京泽、校长郭广生。 党和国家历届领导集体始终非常关心和重视中央民族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17次接见学校师生代表。1993年学校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时,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写了新校名。2001年6月,朱镕基同志到校视察,并代表中央政府提出了“把中央民族大学建成世界一流的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同年,胡锦涛、李岚清等领导同志亲自审批了国家民委、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四部委联合上报的《关于进一步办好中央民族大学的请示》。2009年,习近平同志在视察学校工作时指出:“中央民族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具有重要地位,为国家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过70年的发展建设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校已经成为践行政治立校的重要高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民族理论政策研究的重要基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 学校建校之初,一批学界名流,如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翁独健、吴泽霖、冯家昇、杨成志、林耀华、傅乐焕、于道泉、闻宥、马学良、王锺翰等到校任教,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奠基人。现有教职工总数为1945人,其中专任教师1159人,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69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0.2%。他们当中有戴庆厦、牟钟鉴、胡振华、刘秉江、马跃、糜若如、李魁正、杨圣敏、金炳镐、班班多杰等知名专家学者,还有不断涌现的诸多中青年新秀,已渐成学界翘楚。另外,学校每年都聘有一批外籍专家任教。学校目前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1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31人,省部级以上创新团队10个。学校与4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包括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荷兰莱顿大学等30所世界顶级和一流大学,每年都有一批在相关学科领域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者来校访问讲学、交流。 学校现有1个学部、23个学院,有覆盖11个学科门类的67个本科专业、2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6个、省部级交叉重点学科4个,其中城市民族学、民族艺术学、质谱成像与代谢组学为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1个,1个四部委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2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近4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设立或委托建设的科研平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8年学校被北京市教委批准为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9390人,其中本科生12075人、少数民族预科生184人、硕士研究生5938人、博士研究生1193人;本预科生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将近50%。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和“北京市外国留学生奖学金”留学生接收学校,有来自50多个国家的近500名留学生在校学习。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20万余名各民族毕业生。其中有知名专家学者近千名,少数民族省部级领导干部近百名,地厅级领导干部近千名,县处级领导干部万余名,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央民族大学已成为培养少数民族杰出人才和民族团结表率的摇篮。 学校现占地面积为38万平方米,校园建筑面积59.2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20余万平方米。新校区位于北京丰台区青龙湖畔,占地面积81万平方米,2021年9月第一批近5000名学生正式入住。学校拥有各类图书和电子图书500万余册,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图书文献资料藏量居国内高校前列。学校出版社是全国民族学科教材和著作的出版基地,期刊社编辑出版《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民族教育研究》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多本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刊物。民族博物馆藏有5万余件珍贵的民族文物,已经成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教学实践基地。 当前,全校师生员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管理强校和开放办校五大战略,以改革创新精神和攻坚克难的勇气,奋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开启学校发展新征程、开创学校事业新局面。(以上数据截至2021年9月30日)
  • 学校简介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是一所北京市公办高职学院,成立于1960年,是北京市交通委直属事业单位。学院是北京交通职业教育集团核心学校,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是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是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学院还是北京市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督学单位、北京市督学单位。一直以来坚持立足交通行业、服务首都经济,为北京交通事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技术和管理职业人才,形成了鲜明的交通职业教育特色。☑ 办学使命做交通行业职业人才的孵化器做交通行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守护神☑ 办学方针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走校企合作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市场定位为国内外一流企业和新兴交通产业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及应用型管理人才☑ 就业目标实现毕业生专业高对口率、高待遇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高一可”目标☑ 办学情况学院开设有城市轨道交通、汽车运用工程、交通管理与信息工程、道路桥梁工程、汽车经济管理、汽车车身工程、道路机电工程、建筑工程八大专业。目前已建成汽车运用工程、城市轨道交通、物流管理等国家级、市级重点实训基地,建成具有甲级水平的公路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建成传承古代建设技术与工艺的中国古建筑实训基地。学院拥有全日制在校生近6700人,成人教育在校学员600余人,行业培训1万人/年,职业技能考核鉴定6万人次/年。☑ 办学特色为满足首都交通行业对高级技术与管理职业人才的需求,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北京市教委、市交通委、市人力社保局牵头下,以学院为核心单位,于2009年10月成立北京市首个由市委、市政府批准的职业教育集团——北京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在集团化办学条件下,学院全面实施“3510”发展战略,构建互联网+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下的现代北京交通运输职业教育体系,搭建起人才需求信息、师资互动、实训基地共享、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交通应用型技术与管理研发推广五大平台,形成世界知名、有特色的职业学院办学格局。学院积极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主动适应首都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调整对高端技术和应用型管理人才的培养需求,参与建立“京津冀沪宁晋川”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联盟,开展高层论坛、教师比武、师生互访活动。2012年底,北京交通职教集团参加国务院滇西边境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工作,成为国务院、教育部在全国遴选的10个与滇西边境山区合作的职教集团之一。作为北京交通职教集团核心校,学院以人才扶贫为主线,支持云南省丽江市发展。学院与丽江市中职学校开展中高职衔接及高职定向招生;连年面向云南丽江市、普洱市等职业院校教师开展免费师资培训,至今已累计近100名,并入选国家扶贫工作经验案例。☑ 校企合作及国际合作在集团化办学条件下,学院与北京地铁、公交集团等北京市交通行业国有大型企业及世界知名企业和教育机构紧密开展校企合作,所有专业100%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双负责人制”,与用人单位一起确定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培养学生。学生在完成学业并通过考核后,可以直接进入用人单位工作。通过校企“订单班”,源源不断输出优秀毕业生,支持北京交通行业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入选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学院与丰田公司、上海通用公司等优秀外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充分认可。2014年,学院被丰田公司评选为“品牌建设样板校”。2016年,学院凭借年度评估第一名的好成绩被上海通用评为“2015-2016年度全国最佳ASEP合作院校”。学院首批入选教育部“中德汽车机电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合作项目”,与德系五杰汽车公司合作建立了SGAVE品牌班,办学水平得到德方专家的充分认可。学院积极拓展国际化合作,成立北京京德交通研究所,建立职业本科课程班,并成立首个以国际知名教授名字命名的工作室。☑ 社会影响力学院是全国交通运输行指委副主任单位,牵头成立了中国交通职业教育研究会下属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全国交通运输行指委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指导委员会以及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职教集团。牵头完成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中职教学标准的制定。牵头开展教育部高职教育专业目录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目录的修订工作,开展中高职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等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汽车车身工程专业、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中高职比赛中屡获殊荣。在第八届“中车株机·捷安杯”轨道列车司机职业技能大赛上,勇夺学生组团体冠军!2016年,学院教师参加保时捷实习生培训项目教师技能大赛决赛,摘得非技术专业比赛全国售后服务桂冠!参加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获高职组一等奖。2018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获教学设计赛项一等奖,并获交通运输大类比赛组第一名。学习落实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学院坚持创新发展理念,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明确到2020年建成世界知名、有特色的高职学院的奋斗目标,不断提升服务首都交通事业发展的能力。
  • 学校简介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是由教育部2004年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国家计划内招生,颁发国家承认的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学校确立以国际化和高端应用型为发展战略目标,积极融入行业、融入国际,借助首都优质的教育资源,搭建应用型人才和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致力于卓越的教学与服务,努力达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精英商学院的目标。学校地处北京城市副中心、“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协调发展的重要核心区通州。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现设有财务与金融学院、创意艺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和德育中心4个教学单位,开设了国际商务、金融工程、审计学、数字媒体艺术、摄影、广播电视编导、视觉传达设计等26个本科专业,学科覆盖了经、管、艺、文、理、工6个学科门类,形成以商为主、商艺结合的专业结构体系。学校始终坚持引进、培养、聘用相结合的机制,形成了一支高学历、高职称、有海外留学背景、有行业实践经验,老、中、青相结合的国际师资队伍。学校设有开展综合实践教学活动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现有27个校内实验室。此外,学校拥有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全覆盖的数字化校园网以及现代化的体育馆、运动场。学校坚持以一流的国际商科人才培养标准打造教育教学体系,形成了鲜明特色。自2009年至今,已与全球57所高校建立“2+2”、“3+1”“3.5+1.5”等多种合作办学模式,达成学分互认、本硕分段式培养等联合办学协议。合作院校提供奖学金及各项优惠政策,帮助学生节省留学成本,顺利实现海外留学深造的目标。此外,学校分别在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法国、奥地利建立了7个海外实践教学基地。自2015级学生起,通过国际合作项目、海外课堂、青年领袖训练营、跨国公司实习、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实现了100%在校生在海外交流、学习实践。自2017级学生起,全面实行现代导师制,实施学业导师、语言导师和通识导师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代替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为满足学生出国留学高层次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我校2019年特别推出国际联合培养“精英计划”项目,助力学生申请到全球排名更好的世界名校。学校重视实践教学,把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开展与行业(企业)高度融合的实践教学,通过课程开发、实践操作、订单式培养、承接对口业务等方式,使学生专业与未来职业对接。目前已与北京银行、杭州银行、华林证券、丝路数字视觉等百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近年来我校就业率均保持在97%以上,毕业生广泛服务于金融行业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及文化、体育、娱乐业,在面向金融行业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就业态势明显,薪资待遇丰厚。学校以殷殷实力为莘莘学子成就未来搭建坚实平台,构筑成功之路。通过雄厚的办学实力、良好的办学声誉、显著的办学成果,受到业界人士的不断好评。2010年,学校通过了国际精英商学院(AACSB)的审核,成为国内首家独立学院会员单位。2014年,学校与北京大学等24所高校同时被认定为“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成为北京市唯一获此殊荣的独立院校。近年来,学校还先后获批“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市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商务部中国国际贸易学会服务外包离岸业务国际人才培养基地”。2015年,获得接受外国留学生资质,国际化进程迈上了新的历史台阶。2018年,成为北京市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2019年,学校金融学专业被评为北京市一流专业。在武书连2019年中国高水平独立学院排行榜中,获得“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第一名”及“本科毕业生升学率第一名。2017年,学校聘请美国PBK等著名设计公司,按照国际标准对校园环境、教学楼宇和学生生活设施进行了设计改造,一所精致、秀美的国际化商学院迎接您的到来。
  • 中国消防救援学院北京市昌平区
    学校简介中国消防救援学院作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第一所专门的消防救援本科院校,是应急管理部直属的唯一“国字号”高等院校,是应急救援主力军培训基地、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成长摇篮。学院的组建成立,标志着消防救援教育事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对于加快构建消防救援高等教育体系、培养造就高素质消防救援专业人才、推动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学院前身为1978年9月成立的黑龙江省森林警察总队教导队。2000年5月由内蒙古、黑龙江、吉林森林警察学校合并组建武警森林指挥学校。2003年6月迁京办学。2004年7月开办本科教育。2006年9月由武警黄金技术学校、武警森林指挥学校和武警水电技术学校合并组建武警警种指挥学院。2011年8月更名为武警警种学院。在40余年的接续发展中,构建了以森林防灭火为核心,黄金地质勘察、水电建筑、桥梁工程和抢险救援为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累计为军地输送5万余名应急救援专业人才。先后参与黑龙江、内蒙古、山西等重特大森林火灾扑救和云南鲁甸、尼泊尔等地震灾害抢险任务。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跨军地改革决策部署,2018年9月30日学院整体转隶应急管理部,11月9日授予“中国消防救援队”队旗,12月29日更名组建为中国消防救援学院。学院设置16个内设机构和17个院属单位,全日制在校生发展规模7000人,主要承担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初级指挥员培养,干部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在职培训,应急管理和消防救援科学技术研究、决策咨询及相关交流合作工作,参加重大应急救援机动增援等任务。更名组建以来,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训词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消防救援事业育才”初心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政治引领、内涵发展、特色办学、质量立院”办学理念,弘扬“忠勇兼备、知行合一”和“传承创新、融合奋进”校训校风,积极推进学院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按照现代化教学、信息化主导、国际化引领的思路,不断完善聚焦具有实战特点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构建“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校队一体、教战结合”,组建森林灭火救援队和无人机侦测队。贯彻“两严两准”要求,坚持纪律部队建设标准,实行青年学生入学即入队、学员供给制待遇保障、毕业后定向选拔分配到消防救援队伍等一系列特殊政策。专业实力稳步提升。积极适应“全灾种、大应急”形势任务,目前开设消防指挥、消防工程、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抢险救援指挥与技术、思想政治教育、消防政治工作6个本科专业。“消防指挥专业”获批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2项。承担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条例》《森林草原火灾应急预案》等法规修订,承办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网络学院。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津消防研究所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科技创新成效明显。建有应急管理部森林草原防灭火研究中心,北京市应急与防灾课题、应急救援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在建森林草原火灾扑救风险防控、无人机抢险救援应用技术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近两年,牵头或作为主要参与单位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课题)50余项。2019年参加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荣获一等奖。2020年参加“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荣获一等奖。师资力量不断增强。采取“专、兼、聘”结合方式,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现有20余名教师担任国家森防指、全国消防标委会、北京市应急专家库、消防救援局科技评审委员会专家,2人荣获北京市“科技新星”,1人获评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实行“教官制”,定期从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选调优秀干部来院任教,满足实战化教学需要。聘请于全、曹湘洪、闪淳昌、曲国胜等国内应急管理领域知名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教学条件较为完善。建有西峰山教学实践训练基地,科技部挂牌的无人机遥感系统综合验证场,具有固定空域的无人机飞控师培训基地,地震救援、山岳救援、石油化工、森林灭火战术、火场心理行为、攀爬横渡、索降塔等30余个专业训练场地。建有新型智慧直播录播教室、智慧课堂云平台等信息化教学设施。拥有消防救援专业特色馆藏资源。“十四五”时期,学院将遵循政治建院、人才强院、创新兴院、特色办院的办学原则,以推进高质量育人为主题,以教育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推动应急管理事业发展为根本目的,全面构建以“火”为主、特灾救援与应急管理相互促进的学科专业新体系,基本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与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的“一体两翼”教育新格局,为加快建设成为一所具有鲜明特色、高质量的、与大国应急管理体系地位相匹配的消防救援高等院校而努力奋斗。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