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北京:全市高三学生本月27日返校
2020-04-13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何时高考?何时开学?昨天,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给出答案:2020年北京高考时间为7月7日至7月10日,中考时间为7月17日至7月19日。本月27日,高三学生率先返校复课,初三学生按照5月11日做好返校学习准备。

中高考相关测试安排近期公布

2020年北京市高考时间为7月7日至7月10日,前两天为全国统一高考时间;后两天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时间。2020年北京市中考时间推迟至7月17日至7月19日。

李奕表示,延期考试,要把考生和涉考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对广大考生复习备考的影响降到最低,使考生有更多时间按教学计划在校集中学习,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教育公平。

中高考延期,相关的外语听力、口语,体育等考试也因疫情原因推迟。李奕透露,目前中高考第二次听力考试、中考体育考试实施计划正在酝酿中。这些考试学生要到现场进行,所以要考虑采用新的方法。而不是简单的取消或者照常来落实考试。相关工作部署将在近期发布。

高三初三率先返校

据介绍,2020年春季学期开学按照从严、有限、有序、分类、动态的原则,优先组织高三年级开学。依据市教委的安排,高三年级4月27日(周一)开始返校学习;初三年级按照5月11日(周一)做好返校学习准备。

其他年级何时开学?本学期会不会不开学?李奕表示,其他各年级的返校,以及中职学校、高等学校和幼儿园的返校将另行考虑,“本学期不开学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目前,中小学其他年级要根据相关工作安排,按照课程教学计划,开展全学段、全学科的线上教学活动,集中时间完成学科教学任务。要把延期开学阶段、线上学科教学阶段以及正式开学后线下学习阶段共同组成2020年春季学期整体,保证各个阶段有效衔接,平稳过渡,确保如期完成课标要求。

高校开学意味着大人群聚集,食堂、宿舍、图书馆等都会出现相对集中的人流,所以目前对高校学生的要求仍然是不离家不返校。

学龄前学生的自我防护和管理能力相对较差,对防疫要求更高。而且这一阶段以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为主,并无严格意义上的课程标准和学业压力,所以幼儿园暂时不考虑开学。培训机构暂时不允许开展线下教学及服务。

“在学生返校问题上,我们始终高度谨慎,反复确认、确保安全,如果疫情发展及防控形势发生新的变化,相关安排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李奕说,各年级开学的具体时间确定后,市教委都将第一时间发布并通知师生家长,留足充足的准备时间。

返校师生在校期间全程戴口罩

开学前,师生和校园都有一系列准备工作需要完成。

初三高三学生至少提前两周返京,在开学前完成14天居家或集中医学观察。学校干部、教职员工,以及必要的行政、工勤人员,应至少提前10天到岗,做好开学前教育教学、疫情防控、物资储备等工作。目前,学校已准确掌握所有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健康状况。

开学前,学校要对教室、办公室、图书馆、卫生间等公共区域进行预防性消毒处理,教室要开窗通风,供水设施、饮用水设施要清洁消毒。同时,学校卫生室(保健室)附近将设置相对独立的应急处置室,用以暂时留观、转送身体不适的师生。

李奕介绍,高三学生返校复课后,在校期间要全程佩戴口罩。学生个人防护用品原则上由家长负责,市教委为各校提供应急备用口罩,为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开学前,各区要对学校开学准备情况进行检查验收,未达条件不得开学。同时,各区要建立常态化监督检查和结果通报机制,对于存在问题的学校要通报并责其限期整改。市级将持续督导抽查,建立常态化督导检查和问题通报机制。(记者 刘冕)

相关新闻

高三开学入校排查体温

在校期间全员全程戴口罩

昨天,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刘晓峰介绍,市疾控中心制定《高三开学期间新冠肺炎防控指引》,开学后,所有人员入校要排查体温,在校期间,全员全程戴口罩。

指引明确各校应按北京市疫情防控要求,落实四方责任和主体责任,制定完善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方案和疫情应急预案,以及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师生晨午检制度、学生因病缺勤登记追踪制度、复课证明查验制度、健康管理制度、免疫接种证查验制度、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制度、通风消毒制度和环境卫生检查通报制度。学校要提前了解掌握教职员工和学生假期出京情况,对于海外、京外返京师生,应按照要求进行居家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14天,医学观察期满无异常后方可返校;各校提前了解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健康状况,对有发热、干咳、乏力等症状的人员,应督促其及时就医,暂缓返校,保证教职员工和学生不带病工作、上课。学校在校门口外就近设置临时等候区,做好体温计、口罩等相关物资准备。

指引明确对所有入校人员进行体温排查,体温异常者不得入校,如有体温异常学生需带至临时等候区并及时通知家长。学校要加强对校园的封闭管理,对所有入校的外来人员进行登记和体温排查,所有访客需佩戴口罩,否则不得入校。落实晨午检制度,如果发现发热超过37.3℃和干咳等症状的学生,应立即通知家长带孩子就诊或回家休息。教职员工和学生在校期间要全程佩戴口罩,督促学生注意手卫生,不与他人共用食饮具;将厨师、保安、保洁等其他人员纳入管控范围。保持教室、宿舍、办公室、食堂等重点区域的清洁卫生,如无天气异常状况,学生在校期间应保持持续开窗通风,每日放学后进行预防性消毒。

指引还建议暂停走班制等教学模式,按照防疫期间每位学生前后左右间距1米的标准,对学生人数较多的班级进行分班教学或错时上学。组织教职员工和学生分时、分散就餐并保持1米以上距离,建议自带餐饮具,加强对公用餐饮具的消毒。有住宿生的学校,宿舍人均面积应符合要求,学校每日安排专人对住宿生进行巡视,同时做好宿舍清洁通风和预防性消毒。

热点回应

1. 师生员工要符合什么条件才能返校工作和学习?

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

近期未离京并连续14天居家观察且无症状的师生员工,可返校开学。

近期从境外、京外返京的师生员工,须居家或集中医学观察14天且核酸检测阴性后,方可返校开学。

本人或家庭成员曾确诊为新冠肺炎病例并已治愈的师生员工,须按照有关规定,经批准后方可返校开学。

有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且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师生员工暂缓返校,待治疗无症状后,向学校申请,经批准方可返校开学。严禁带病返校。

居家医学观察无法到岗的教职员工,根据情况弹性安排工作。

2、如果学生因特殊原因无法返京或者暂时未能满足返校条件会不会耽误学习进度?

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家长和孩子不要担心。一方面,返校后第一周主要对前一阶段线上教学情况进行梳理,评估线上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情况,确保达到质量标准后再进行课程衔接和推进,不会对学习进度有太大影响。另一方面,无法正常返校的学生,各校会派专人负责与学生及家长联系,指导学生完成在家学习任务,进行答疑和心理健康辅导,并为学生以后返校学习制定个性化方案,保证教学进度、教学质量与在校学习学生同步。

3、开学后学校可以提供午餐么?

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开学后,学校公共环境要定期消毒并做好记录,尤其加强门把手、水龙头等位置的清洁消毒。学校中午可以提供午餐,但是要注意错峰就餐。非一次性餐具要注意消毒,做到一人一具。

同时,学校要加强对校医、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食堂、宿管、保洁和安保等人员的培训,分别就校门体温检测以及校内出现疑似症状时的信息上报、隔离就医、师生疏散、环境消杀环节进行应急处置演练,确保所有关键岗位人员掌握应急处置工作流程。还要对学校的管理流程进行演练,重点是入校、离校环节的人群疏导,一米线划定、快速有序体温检测等,以及师生在校晨午检、就餐、班级之间的错时安排等环节进行演练,切实提高学校应急处置能力。

4、高校暂时无法开学,毕业年级的压力和焦虑最大,对这部分同学,教育部门做了哪些相关工作?

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各高校科学调整教学工作、合理安排考试考核,加强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做好毕业生学位授予、按时进行毕业生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等,保障毕业生及时完成学业,促进顺利毕业。

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和举措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截至目前,市级层面已策划安排网络双选会97场,预计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108万个。截至3月底,毕业生就业整体落实率达38.44%,高于往年同期1.8个百分点。(记者 贾晓宏)

原标题:

高考:7月7日至10日 中考:7月17日至19日

全市高三学生本月27日返校

热门院校

  •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海淀区
    学校简介首都师范大学建于1954年,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5年成立的通州师范,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北京市与教育部“省部共建”高校。学校现有学科专业涵盖文、理、工、管、法、教育、外语、艺术等,六十多年来已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二十余万名,是北京市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校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博士后流动站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学位授予点18个,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学位授予点9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8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12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建设学科2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建设学科13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培育学科4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建设北京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个,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民政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北京市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语委科研基地,1个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1个教育部科技成果转化基地,1个北京市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1个北京实验室,1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1个北京市知识产权试点单位,2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工程实验室,1个北京市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协同创新研究基地,4个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7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7个省、部级设置的研究(院、所、中心)、实验室。学校下设文学院、历史学院、政法学院、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心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系、化学系、生命科学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国际化示范学院、良乡校区基础学部、继续教育学院、京疆学院、国际文化学院、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燕都学院、中国国学教育学院、美育研究中心、文化研究院、交叉科学研究院等31个院系(中心)以及大学英语教研部、体育教研部。共有专科专业1个,本科专业59个。各类学生总数 28,191人。其中,全日制贯通培养生292人,专科生258人,本科生11,826人,硕士研究生7,415人,博士研究生1,175人,成人教育学生7627人,外国留学生1,227人,已形成从专科生到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和教育体系。学校现有教职工2503人,在1680名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人数407人,副高职称人数633人,博士1163人,硕士443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5%。目前学校已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如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者,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入选“北京学者计划”,首都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入选北京市特聘教授支持计划,入选北京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资助计划,北京市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北京市科技新星,入选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入选长城学者培养计划;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1人,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11人,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6人,入选北京市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5人,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学校另有65名教师荣获曾宪梓高师教师奖、霍英东青年教师教学奖和科研奖。学校在2003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截至目前,学校共有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10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5个,北京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教学团队7个(含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北京市级教学团队9个,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3个,北京高校优秀本科教学管理人员3人,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12个,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1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29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20部、国家级精品教材5部、北京高等教育经典教材1部、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06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16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0门;学校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人、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奖38人;2020年,我校获评教育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2008年我校成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校;在优秀教学成果评选中,学校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3项(含合作项目),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117项,北京市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15项。学生在挑战杯、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电子竞赛、英语演讲等国家级及北京市级比赛中均获得了多项奖励。高层次人才培养效果显著,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8项,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9项。学校设有107个研究所(中心),建有北京市大学科技园。“十二五”以来,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82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8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子课题57项,“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及子课题11项,“863”计划项目及子课题9项,“973”计划合作项目17项,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0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4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第二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奖14项,省部级以上奖励120项。编辑出版有《语文导报》、《中学语文教学》等。学校占地约88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约75.7万平方米。学校教学、科研条件优良,教学科研用仪器设备总资产168551余万元。校图书馆收藏各类图书文献1,490余万册(件),馆藏基础雄厚,是全国文献资料骨干馆之一。学校建有数字校园建设中心,稳定、完善、高效的校园网络已全面开通。此外,还建有国家级标准塑胶运动场、体育馆、羽毛球馆、游泳池等体育运动场地。学校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可以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院校之一,也是京港大学联盟校。学校是北京市属高校中唯一一个教育部授予的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是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基地,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也是入选北京市首批“北京华文教育基地”的四所高校之一。学校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目前已同48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271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留学生培养本硕博全覆盖,来自107个国家和地区,并成立4所孔子学院、2所独立孔子课堂与1个孔子课堂协调办公室,即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意大利威尼斯大学孔子学院、秘鲁皮乌拉大学孔子学院、德国不来梅孔子学院、匈牙利匈中双语学校独立孔子课堂、埃及卢克索大学独立孔子课堂以及美国圣克劳德州立大学孔子课堂协调办公室。同澳大利亚福林德斯大学联合培养了761名教育硕士。首都师大附中、首都师大附属育新学校等附属学校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基地,首都师大附中是北京市首批市级重点中学和示范性高中校。学校历来重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近年来,先后被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国和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并多次获“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未来,首都师范大学将锐意创新,开拓进取,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 学校简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瑞酒店管理学院成立于2008年5月,是经教育部批准、计划内招生、国家承认学历的四年制本科大学(民办)。办学十余年来,中瑞酒店管理学院紧密围绕旅游酒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办学,在吸收世界各国知名酒店管理应用型大学先进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以酒店管理专业为特色,不断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秉承“学以致用”的校训,坚持养成式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经过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中瑞酒店管理学院已经成为国内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典范,在符合业界实际的课程设置、自主编写的教材、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和独特的校园文化等方面形成了国内酒店管理专业独树一帜的人才培养 “中瑞模式”,被酒店业界誉为培养中国酒店管理人才的“黄埔军校”。 学院面向全国招生,优势专业包括:酒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健康服务与管理。学生毕业可获得本科毕业证书和管理学学士学位。学院位于北京市大兴区,占地300亩,总建筑面积10.1万平方米,校园由教学行政区和生活服务区两部分组成,教学设备功能齐全,生活配套完善便利,校园环境优美幽静,安防设施标准完备。学院奉行“尊重、专业、责任”的核心价值观,和养成式教育的理念,倡导师生平等,鼓励学生自我管理,并参与学院管理,营造中瑞特色的校园文化。着力培养学生掌握三个能力和两个习惯:Hand(动手)、Head(用脑)、Heart(走心)、Health(身心健康)、Happiness(快乐学习、工作、生活)。学院共有专任教师近200名,超过60%具有丰富经验的酒店高管工作经历,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顾问团队深度参与教学,为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通过学生交流、教师交流、学术会议等形式,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等12个国家26所高校建立了密切联系,每年有近百名师生到国外交流学习、实习实践。学院围绕办学目标,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和就业基地。目前已经和万豪、希尔顿、雅高、香格里拉、凯宾斯基、凯悦等世界知名酒店管理集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全国28个省市以及新加坡、美国、阿联酋等国家的两百余家酒店企业签订了实习就业协议。学院实习生、毕业生受到业界和社会广泛的欢迎。 我们的办学目标是建设一所特色鲜明、亚洲一流、业界认可、师生喜爱的应用型酒店管理大学,使中瑞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酒店及服务业高级管理人才的摇篮。
  • 北京警察学院北京市昌平区
    学校简介北京警察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市公安局为行政主管、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为教育主管的全日制本科普通院校;是首都应用型警务人才培养基地、公安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首都在职民警培训基地;同时也是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专车驾驶员培训基地、公安部外警培训基地和警务驾驶训练基地。学院是北京市公安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于1984年1月,其前身是1949年4月成立的北平市人民政府公安局公安学校。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开始筹建公安高等本科教育,招收本科学生;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在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基础上建立北京警察学院,开展全日制公安高等本专科教育和在职民警训练;2015年,学院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以法学和工学为基础,设有9个本科专业,目前招生的有侦查学、治安学、刑事科学技术、公安管理学、涉外警务、交通管理工程和网络安全与执法7个专业,集中于公安学和公安技术两个一级学科。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获评“北京市属高校一流专业”,治安学专业被公安部列为全国公安高等教育重点专业(培育点),“警务车辆特种驾驶技术”课程被列入国家级精品课程。学院座落于昌平区南口镇虎峪风景区内,占地面积75.8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万余平方米。学院拥有完备的教学设备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可实现情景教学、模拟教学及远程教学。DNA检验、情报分析、痕迹比对、刑事照相等实验室在国内公安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体能、技能、警务技战术训练场馆独具特色;图书馆藏书齐全,查阅方便快捷,可直接为教学、科研和警务实战服务。学院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设施齐全,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学院坚持“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水平”的警察学院为办学目标,以建设办学特色鲜明、符合实战需要的国家重点公安院校为努力方向。坚持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夯实基础、稳步发展的建院思路,坚持政治建校、依法治校、特色立校、人才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方针,坚持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公安实践紧密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发展理念,坚持为首都公安事业培养公安专门人才服务、为首都公安工作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服务、为首都公安重大保卫任务服务的办学宗旨;以服务首都公安工作为目标,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坚持普通公安高等学历教育与在职民警训练双并重方针,立足首都公安警务创新与发展,坚持教学练战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实战导向培养具有忠诚的警魂、严明的纪律作风、过硬的警务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警务人才。学院与世界多国警察机构开展友好交往和学术交流。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科研活动的开展,特别是首都北京发展战略定位于“四个中心”,学院对外交往和学术交流的规模不断扩大。 建校以来,学校几经变迁,始终坚持政治建校和从严治校方针,广大教职员工辛勤耕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公安专门人才,已为各级公安机关培育和输送毕业生5万余人、培训在职民警31万余人次,涌现出一批英雄模范、领域专家和优秀领导干部,为首都公安事业传承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被誉为“首都人民警察的摇篮”。
  • 北京汇佳职业学院北京市昌平区
    学校简介北京汇佳职业学院是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具有国家高等学历教育计划内全国统一招生资格的全日制民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坐落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北依龙凤山,南邻京密引水渠,西接京藏高速,东连北京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白浮泉湿地公园。依山傍水,风景秀美,交通便捷。学院占地367亩,建筑面积8.42万平方米。学院拥有先进的多功能阶梯教室、语音室、图书馆、高标准计算机教室及与各专业相配套的实习实训室、工作室,高标准的田径运动场、足球场、篮球场、高尔夫球训练场、气膜冰球馆、气膜游泳馆、马术训练场、大型健身房、餐厅、医务室、超市和影院等完善的教育教学和生活服务设施。学院秉承“新型、高品位、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诚信创未来”的办学宗旨。下设影视艺术学院、人工智能工程师学院、教师学院、休闲体育系、经济管理系、国际交流中心、通识中心;已形成“影视艺术、人工智能、学前教育、休闲体育与健康养老"五大特色专业群,各专业突出职业型、国际化的人才塔养特色,致力于培养面向新经济、新业态和新技术发展,具有职业能力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专门技术人才。影视艺术学院汇佳国际影视艺术学院是北京汇佳职业学院与北京大美海景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及其创始人、影视造型专家白丽君老师设立的“白丽君影视大师工作室”进行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而建立的影视专业学院,校企双方优势资源整合,突出党建特色、职业特色,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学院、北京手拉手剧团等专业影视艺术团体的老师们组成的影视专家委员会引领,采用“3D立体教学法”人才培养模式,秉承“培养新时代的国际化影视工匠”的办学理念,学中做、做中学,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职业道路上引领学生踏入影视行业,并在主旋律影视作品、数字美术等领域有广阔的就业出口,成为“影视工匠”的摇篮。人工智能工程师学院汇佳 & 华晟人工智能工程师学院是北京汇佳职业学院与华晟经世信息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校企产教深度融合,整合和发挥校企双方优势资源,立足京津冀人工智能以及5G信息相关产业聚集优势,开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软件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轨道交通信息化等专业,通过汇聚行业企业领先技术与设备以及构建基于项目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掌握 5G 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具有创新和创造力的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型人才。2021 年 12 月 30 日我院申报的“华晟人工智能工程师学院”成功入选第三批北京市职业院校特色高水平实训基地。教师学院教师学院设立于2004年9月,现有在校生千余名,已毕业学生近万余名,下设两个独立招生的专业:学前教育和早期教育,学前教育分为综合学前教育、托育服务与管理、幼儿园行政管理、国际双语教育、幼儿体育教育5个专业方向。教师学院学前教育专业,2012年成为北京市首批“3+2”中高职衔接试点单位;2019年,入选北京市第一批特色高水平骨干专业,并入选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国家骨干专业;2020年,入选教育部1+X婴幼儿照护证书(中级)项目试点单位。2021年,教师学院成功申报教育部国控的早期教育专业。教师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9人,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比81%,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34%,双师型教师占比92%,北京市职业教育特聘专家1名,职教名师1名,专业带头人1名,市级骨干教师4名。教师学院实训实习条件得天独厚,校内有投资3000多万元的综合实训楼,校外有40余所实习幼儿园,形成了“院园一体、滚动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休闲体育系休闲体育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典型工作技能为内容,注重实践训练,强调学生职业技能与应用能力培养。开设高尔夫球运动与管理、冰雪设施运维与管理、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下设高尔夫球青少年教育与管理、马术运动青少年教育与管理、体育舞蹈等7个专业方向。拥有国际标准气膜真冰场、高尔夫球练习场、马术训练场,以及校企合作单位张家口崇礼万龙滑雪场,为学生提供国际标准的训练及实习实训场地。采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协同育人,深度融合。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由企业高水平专业技能人员授课,采用岗位实践学习与实训相结合的方式,跟着“师傅”在企业学技术,练本领。小班制教学,尊重学生发展,因材施教,充分发掘学生自身优势,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青少年体育教育、大众体育指导、高端体育运动、俱乐部运营与管理从业人才。经济管理系经济管理系秉承学院“新型、高品位、国际化”办学宗旨,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积极整合社会师资力量,聘请具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任教,给学生带来最具前沿的行业信息和专业技能,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注重实践训练,将课程与岗位对接,在课堂上采用项目教学法、模拟展示法、小组讨论法等,通过“参与式”学习激发学生内驱力,发掘学生潜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职业技能大赛,提高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强化学生职业技能与应用能力水平,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创”的目的。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前我系开设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空中乘务、机场运行服务与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智慧养老服务与管理、健康管理专业。国际交流中心 国际合作交流中心是学院对外合作与交流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以多种形式开发国际市场,与国外大学开展合作,进行海外合作项目联合洽谈,协议签署、组织实施、监督管理、协调评估和研究创新等工作内容。主要同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泰国等多个海外高校开展校际合作,开拓学生双向输送交流、教师留学和进修渠道。
  • 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市朝阳区
    学校简介北京化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北京化工学院,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发展所需的高级化工技术人才”而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北京化工大学肩负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原创性高新技术开发的使命。 北京化工大学经过60余年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哲学、医学等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形成了从本科生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目前,学校共设有17个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5400余人,研究生8500余人(其中博士1300余人),函授、夜大等继续教育学生2200余人,学历留学生360余人。 学校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27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13人(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名、双聘院士5人),其他国家院士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2人、青年学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奖者30人,“973”首席科学家8人次,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7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全国优秀教师9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30人(其中在岗30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8人,“首都科技领军人才”获得者5人,“北京市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1人,北京高校优秀本科教学管理人员1人,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1个,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65人。 学校学科实力稳步增强。聚焦“四个面向”,努力构建“强工厚理兴文重交叉”学科体系。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位列ESI 排名前1‰,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生态学3个学科位列ESI 排名前1%。“绿色化学化工及材料”学科群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学校现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涵盖14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56个本科专业(含第二学士学位专业),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8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8个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9个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社科类省部级基地。8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校教学改革成果不断涌现。现有2个国家级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素质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1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5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7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级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1个北京市级素质教育基地;1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虚拟仿真“金课”,4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37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8门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1门北京市级虚拟仿真“金课”,5门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北京高校教书育人“最美课堂”,5门教育部双语示范课程;1部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4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10部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2部北京高等教育优质本科教材课件;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9 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37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47项;国家级教学团队5 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1个。 学校科研工作发展迅速。承担重大项目、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能力进一步增强。2001年以来,学校有32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拥有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6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一大批科研成果在Nature、Science 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各类科研成果应用于国家尖端科技领域。2021年学校科技经费到款8.4亿元,其中竞争性科研到款相比2020年增加4200万元,获国内专利授权783项,国外专利24项。 学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加强。学校把产学融合、军民融合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机遇,不断增强“四个服务”能力,引领企业转型升级,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做贡献。学校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市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第四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科技产业拥有近20个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科技产业实体,依托学校科技和人才优势,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经营宗旨,形成了具有北化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在生物化工、日用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已形成系列技术和多种产品。近年来,结合校内优势学科、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需求,学校还重点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地区,相继成立校地合作地方研究院4个、技术转移中心6个。 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广泛。坚持“全球化发展”战略,着力健全国际交流合作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全球合作网络体系,重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学校与美、英、法、俄、德、澳、韩、日、意等48个国家(地区)的156所大学和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2021年新(续)签校际合作协议36份,新增合作伙伴11个。建有3个北京市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和3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坚持以“高精尖缺”人才引进为重点,20项引智项目获得科技部国家级“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立项;在校长期任职的外籍专家共18人;积极推进学生国际化交流,与19个国家(地区)的60余所高校和机构开展80余项学生赴海外学习项目。继续推进“北化-世界百强高校本硕博精英计划”,30名优秀学生由国家留学基金委等资助赴境外进行攻读博士学位或博士联合培养。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举全校之力推进就业工作,建立了完善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重视对学生的全过程就业指导,积极发挥学校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过程中的主导作用。25位老师入选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多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名列全国高校前茅。2021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3%,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为97%。 今天的北京化工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继续秉承“宏德博学、化育天工”的校训和“团结奉献、艰苦奋斗、务实力行、博学创新”的化大精神,深入实施“育人为先”“人才强校”“全球发展”“交叉突破”四大战略,打造更加卓越的“育人北化”“创新北化”“开放北化”“幸福北化”,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步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北化力量。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