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两高校2015年在京招收空乘及空保专业
2014-11-05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记者日前从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获悉,这两所高校2015年计划在北京招收空中乘务、民航空中安全保卫专业学生。

中国民航大学报考先要网上预报名

中国民航大学乘务学院招乘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中国民航大学空中乘务和民航空中安全保卫专业计划招生30人。其中空乘专业只招女生,空保专业只招男生。报考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均要参加网络报名,否则无法参加考试。

考生要先登录该校网站()进行预报名,并下载中国民航大学专业报名登记表,网上信息采集时间从11月上旬开始。12月14日,考生按各地区报名时间要求携带本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原件、近期一寸彩色照片、中国民航大学专业报名登记表,到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教学楼(朝阳区花家地东路3号)参加报名确认。

空乘、空保专业测试内容包括面试、英语测试、普通话测试和身体初检4项,专业测试成绩总分120分。报考该校空中乘务及民航空中安全保卫专业的考生均要取得学校专业测试合格证。录取时,学校按照普通文、理类招生的地区,根据考生填报学校志愿顺序,按高考成绩,由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相同分数下,根据高考英语成绩由高到低择优录取。建议考生第一志愿填报该校。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空乘专业男女兼招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空中乘务专业男女兼招,民航空中安全保卫专业只招男生。最终招生人数以北京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招生计划为准。

该校北京地区招生负责人胡歆介绍,11月15日,报考者要持本人身份证(或户口薄)、2张正面免冠一寸近期彩照,到民航总医院教学楼3楼报名、面试。面试后接到体检通知者方可参加体检。学校对考生面试、体检合格情况综合评定后,给考生发放可报考相应专业的合格通知书。考生按书面通知填报相应专业后,学校结合高考成绩,按公布计划数从高到低择优录取。

面试考核考生身高、体重、形体、五官,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

相关链接:

中国民航大学报考条件

1.凡能够参加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的考生均可报考。

2.考生年龄原则上不能超过20周岁(1995年8月31日以后出生)。

3.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举止端庄,兴趣高雅,有志于从事民航服务事业,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身高:女生164-174cm,男生174-184cm。

5.视力:女生:单眼矫正视力均不低于C字视力表0.5;男生:单眼裸视力C字视力表0.7(含)以上。眼球大小适中,对称,目光有神,无色盲、色弱。

6.五官端正,肤色好,无明显疤痕、斑点等;牙齿排列整齐,无明显异色;无狐臭。

7.面部表情自然,微笑甜美;善于表达,富有朝气;口齿清楚,中英文发音基本准确,无口吃、舌短现象;听力正常;性格开朗、大方、心理素质好;富有合作精神。

8.形体匀称,步态自如,动作协调,无“X”形腿、“O”形腿。

9.无精神病史,肝功能正常,无各类慢性疾病。

10.经身体初检和专业测试合格的考生,要按照中国民用航空总局颁布的CCAR67FS体格检查标准进行专业体检(体检费用自理)。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报考条件

1.参加2015年普通高考,年龄不超过20周岁(1995年8月31日以后出生)的文、理科应、往届考生,限考英语。

2.身高:报考空中乘务专业的男生175-182厘米,女生164-172厘米;报考民航空中安全保卫专业的男生175-185厘米。

3.体形匀称,下身长超过上身长2CM以上,无明显的“O”形和“X”形腿,无明显的内、外八字步。

4.视力:每眼远视力不低于0.5(C字表);无色盲、色弱、斜视。

5.听力不低于5米。

6.五官端正,肤色好,着夏装时裸露部位无明显的疤痕和色素异常。

7.无精神病史;口齿伶俐,性格开朗,举止端庄。

8.不晕船晕车;无口臭、腋臭。

9.无肝炎、结核、痢疾、伤寒等传染病。

10.身体符合民航空乘人员体检标准。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是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行政主管部门为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主管部门为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学校于1985年成立,2006年改制更名为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其前身是北京市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和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2010年成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院校,2014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国家骨干校建设验收并获得“优秀”,2015年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获批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第二主持单位,2019年入选国家双高校、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入选第一批北京市特色高水平骨干专业,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为国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主持单位。2020年学校牵头组建的北京人力资源服务职教集团获批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承接教育部提质培优项目。 学校拥有南北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68亩,设有劳动经济管理学院、民生福祉学院、城市安全学院、基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6个二级学院,开设普通高职专业近20个。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多年来保持在99%以上,重点专业就业率100%,专业对口就业率达94.47%,被北京市评为“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就业中心”。学校开展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学生接受两年北京市十一学校的优质高中教育后,再进行三年职业教育,前往北京工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首都医科大学等高校就读本科,同时学生可选择前往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台湾树德科技大学等多所继续深造,并且可以为学生推荐到欧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知名大学深造。
  •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海淀区
    学校简介中央民族大学(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坐落于北京学府林立的海淀区,南邻国家图书馆,北依中关村科技园,校园环境典雅,古朴幽美,人文氛围浓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坐落于青龙湖畔的丰台校区于2021年9月正式启用,具有中式经典、山水校园风貌特点,彻底提升了“大文化”与“小空间”的匹配度,为中央民族大学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起点。 中央民族大学是党和国家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高级专门人才而创建的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等学校。学校源于1941年成立的延安民族学院。新中国成立后,经中央政府批准,1951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乌兰夫任首任院长;1993年11月,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1999年、2004年学校先后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2002年,国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重点共建中央民族大学的协议》,加快了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步伐;2017年顺利进入“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行列。现任校党委书记张京泽、校长郭广生。 党和国家历届领导集体始终非常关心和重视中央民族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17次接见学校师生代表。1993年学校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时,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写了新校名。2001年6月,朱镕基同志到校视察,并代表中央政府提出了“把中央民族大学建成世界一流的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同年,胡锦涛、李岚清等领导同志亲自审批了国家民委、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四部委联合上报的《关于进一步办好中央民族大学的请示》。2009年,习近平同志在视察学校工作时指出:“中央民族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具有重要地位,为国家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过70年的发展建设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校已经成为践行政治立校的重要高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民族理论政策研究的重要基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 学校建校之初,一批学界名流,如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翁独健、吴泽霖、冯家昇、杨成志、林耀华、傅乐焕、于道泉、闻宥、马学良、王锺翰等到校任教,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奠基人。现有教职工总数为1945人,其中专任教师1159人,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69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0.2%。他们当中有戴庆厦、牟钟鉴、胡振华、刘秉江、马跃、糜若如、李魁正、杨圣敏、金炳镐、班班多杰等知名专家学者,还有不断涌现的诸多中青年新秀,已渐成学界翘楚。另外,学校每年都聘有一批外籍专家任教。学校目前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1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31人,省部级以上创新团队10个。学校与4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包括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荷兰莱顿大学等30所世界顶级和一流大学,每年都有一批在相关学科领域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者来校访问讲学、交流。 学校现有1个学部、23个学院,有覆盖11个学科门类的67个本科专业、2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6个、省部级交叉重点学科4个,其中城市民族学、民族艺术学、质谱成像与代谢组学为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1个,1个四部委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2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近4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设立或委托建设的科研平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8年学校被北京市教委批准为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9390人,其中本科生12075人、少数民族预科生184人、硕士研究生5938人、博士研究生1193人;本预科生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将近50%。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和“北京市外国留学生奖学金”留学生接收学校,有来自50多个国家的近500名留学生在校学习。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20万余名各民族毕业生。其中有知名专家学者近千名,少数民族省部级领导干部近百名,地厅级领导干部近千名,县处级领导干部万余名,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央民族大学已成为培养少数民族杰出人才和民族团结表率的摇篮。 学校现占地面积为38万平方米,校园建筑面积59.2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20余万平方米。新校区位于北京丰台区青龙湖畔,占地面积81万平方米,2021年9月第一批近5000名学生正式入住。学校拥有各类图书和电子图书500万余册,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图书文献资料藏量居国内高校前列。学校出版社是全国民族学科教材和著作的出版基地,期刊社编辑出版《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民族教育研究》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多本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刊物。民族博物馆藏有5万余件珍贵的民族文物,已经成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教学实践基地。 当前,全校师生员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管理强校和开放办校五大战略,以改革创新精神和攻坚克难的勇气,奋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开启学校发展新征程、开创学校事业新局面。(以上数据截至2021年9月30日)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市西城区
    学校简介历史沿革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是公安部直属普通高等学校暨公安部高级警官学院,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创始于1948年7月中共中央在河北解放区建屏县(今平山县)举办的华北保卫干部训练班,历经华北公安干部学校(1949—1950年)、中央公安干部学校(1950—1953年)、中央人民公安学院(1953—1959年)、中央政法干部学校(1959—1982年)和恢复中央人民公安学院(1982—1984年)等发展阶段,1984年中央人民公安学院改建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成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1998年2月,与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人民警官大学于1978年开始举办普通本科学历教育,其前身为公安部政法专科学校,1979年更名为国际政治学院,1984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警官大学)。2000年,交通部北京交通人民警察学校并入学校。忠诚 求实 勤奋 创新 学校创办以来,始终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毛泽东同志多次接见学校学员,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词。2004年10月,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学校观摩全国公安民警大练兵汇报演练并发表重要讲话。1984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出席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和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命名仪式暨1984级学生开学典礼并发表重要讲话。彭真、罗瑞卿同志等曾兼任学校校长。近年来,孟建柱、郭声琨等领导同志多次来校视察指导,听取学校工作汇报,并就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做出重要批示、指示。2018年10月,国务委员、公安部党委书记、部长赵克志同志亲临学校,出席庆祝建校70周年大会并作重要讲话,明确了公安大学在新时期的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和重点任务,为公安大学在新时代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校情概况学校是公安行业综合性大学,是全国公安系统第一个开展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第一个开展硕士研究生培养、唯一开展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高等学府,也是学科专业最齐全、办学规模最大、教育层次最完备、目前唯一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公安院校。建校至今,为全国政法公安机关等单位培养、输送了32万余名各级领导、业务骨干和专门人才,被誉为“共和国警官的摇篮”。学校现有木樨地、团河两个校区,占地1200余亩。教学行政用房、场地和学生(学员)宿舍面积60万余平方米,图书馆公安类藏书为国内最齐全,馆藏图书150万余册。校园教学、科研、训练等设施完备,建有警务战术训练馆、警务战术训练街区、警体综合训练馆、高级警官培训楼等多座现代化大型教育训练场馆,配备了实弹射击、情景模拟、泅渡救援、特勤驾驶、痕迹检验、微量物证分析、警务战术指挥、刑事侦查、心理测试、安全防范技术、交通管理与控制等多项国内一流的警务实训设施。1200余亩 现有木樨地、团河两个校区,占地1200余亩150万余册 图书馆公安类藏书为国内最齐全,馆藏图书150万余册 60万余平方米 教学行政用房、场地和学生(学员)宿舍面积60万余平方米 服务国家安全战略,服务新时代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 办学目标按照公安部党委对学校的办学定位,学校作为全国公安院校的“排头兵”,要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走在前列,在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推动学科创新发展中走在前列,在落实教育强国目标、推进公安教育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努力建设成为政治坚定、特色鲜明、行业引领的“国内一流、世界前茅”警察院校。办学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警察警旗授旗仪式上的重要训词精神以及全国公安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公安部、教育部、北京市有关部署要求,坚持“政治建校、从严治校”办学方针,全面加强党对学校的绝对领导和全面领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世界一流学科大学”建设为牵引,以办学治校严于一线警队、严于地方院校、严于兄弟警校、看齐部队院校“三严一看齐”准军事化建设标准为抓手,坚持做强学院、做实特色、做优管理,着力深化办学综合改革,切实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学校始终坚持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警察警旗授旗仪式上的重要训词精神、对公安机关提出的“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总要求和在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四个铁一般”公安铁军标准作为办学治校的总纲领和人才培养的总遵循,忠实履行立德树人、忠诚育警根本任务,紧扣新时代国家安全战略和公安工作现代化、公安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坚持高等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教育协调并重、一体发展,形成了包括本科生、二学位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成人高等教育、外国留学生教育等全层次多类别的学历教育体系和包括高级警官培训、公安业务培训、军队保卫干部培训、港澳地区纪律部队培训、外国警察与执法官员培训等各系列多种类的在职培训体系。学校现有在校生13000多人,年培训1万余人次。2012年,中央政法委、教育部批准学校设立“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014年2月,教育部批准学校公安执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4年3月,公安部批准学校设立公安部警务实战训练基地。教学培训机构学校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犯罪学学院、警体战训学院、公安管理学院、国家安全学院、治安学院、交通管理学院、侦查学院、信息网络安全学院、涉外警务学院等11个教学学院以及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有进修部、军队保卫学院、外警培训部等3个培训机构。科研工作学校坚持面向国家安全战略、公安科技兴警战略需求,紧扣“世界一流学科大学”建设要求,深入落实科研兴校战略,系统推进科研工作的理念、平台、队伍、模式、生态“五大创新”,着力形成更加准确的科研导向、更高水平的科研平台、更具实力的科研力量、更为开放的科研模式、更加健康的科研生态,实现科研工作“质”和“量”两个维度的重大突破,为世界一流学科大学建设提供核心支撑,为国家安全战略和公安工作创新发展提供强力支持。2015年9月,被公安部确定为“公安部公安发展战略研究所”建设依托学校,成为首批建设的两个部级公安新型智库。2017年,与相关单位共同申报的社会安全风险感知与防控大数据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获得批准。学校现有公共安全风险防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研究机构,建有2个协同创新中心、司法鉴定中心、公安高分遥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安全行为科学实验室等科研机构以及40余个非在编科研机构。近年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7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0余项,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多项。主办《公安学研究》《公安教育》《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现代世界警察》《警察文摘》等刊物,其中《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近年来,多次承办由我国政府主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的网络安全主题分论坛,在国内外执法部门、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师资队伍学校坚持党管人才、问题导向、一流目标、公安特色的建设原则,紧扣“世界一流学科大学”建设要求,按照培育和引进相结合、教学和科研相统一、个人与团队相促进、老中青发展相协调、建设与保障相统筹的思路,以实施“铸魂”“强基”“领军”“团创”“青培”五项计划为抓手,进一步加快教师队伍的数量扩充、结构优化、素质拓展、能力提升,扎实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内涵式发展,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纪律严明,理论厚实、实战精通,严谨笃学、勇于创新,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00余人,其中“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占90%;高级职称教师占比60%。聘任客座教授80余人,教官300余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项目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享受公安部部级津贴专家7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北京市教学名师9人,公安部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优秀教师11人。刑事侦查与刑事技术教学团队是首批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600余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0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300余人。80余人聘任客座教授300余人聘任教官国际交流学校面向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实施,加快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成为公安系统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警察教育培训机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专家讲学等领域进行着广泛密切的合作交流。自2009年起,学校每年举办一届“国际警务论坛”,并于2018年联合“一带一路”沿线22个国家和地区的30所警察院校,成立“国际警察教育合作论坛”,是论坛首任主席单位和常设秘书处单位。开展外国留学生培养和境外中高级执法官员培训,年均完成近千人的境外人才培养培训任务。围绕构建国际安全治理新体系,积极开展国际警务问题研究,设有“国际警务问题研究中心”。“网络犯罪与全球治理创新引智基地”入选教育部、科技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是公安系统唯一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 学校简介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及其前身成立于1994年,是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资格,以艺术与传媒并列命名的综合性艺术传媒类民办普通高等学校。2013年12月2日,经北京市教委批文同意(京教函【2013】589号《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同意北京新圆明职业学院变更校名的批复》),学院更名为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学院的校训是:以老庄为友,以孔孟为友,更以智慧为友。学院的大学精神为:忠诚无私、坚韧不拔、创新创造。学院董事长杨波兼任院长。当前由50余名著名艺术家、院士、专家学者担任学院顾问和学科带头人。当前学院设立有5大学科、24个专业。美术学科:美术(国画方向)、艺术教育(书法方向)、文物修复与保护(书画鉴定方向)3个专业;表演学科:舞蹈表演、音乐表演、戏剧影视表演3个专业;设计学科:艺术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动漫制作技术、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会展策划与管理、展示艺术设计7个专业;传媒学科:新闻采编与制作、影视编导、网络新闻与传播、播音与主持4个专业;财经学科:工商企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文秘、商务英语、旅游英语7个保留专业。学院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占地200余亩,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紧邻国家AAAA景区北京凤凰岭自然风景区,花木环绕、空气清新,是求学读书的理想场所。学院的办学理念是“以德治教、育人为本”。学院以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较宽,艺术创作与展示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和敬业精神的高等艺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目标,努力建设成为在北京地区民办高校中具有“窗口”和示范作用的人民满意的优秀大学。由于办学业绩较为突出,学院被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评为“先进民间组织”、“北京市自律诚信先进民办非企业单位”;学院党组织三次被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教育工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学院团委获得了共青团北京市委授予的“以德治教、育人为本”荣誉称号,还被海淀区团委评为“海淀区教育系统先进团委”、“校园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团委”等。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学院党总支被评为“海淀区教育系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先进集体”。在建国60周年大庆中,我院师生因参与由北京市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筹备委员会群众游行指挥部组织的群众游行活动并表现出色,获得了“首都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服务保障工作优秀组织奖”。2017年4月19日,市教委专家组在进校听课意见反馈会上肯定了学院“公益、规范、诚信、特色”办学名副其实。2017年5月4日,海淀区委教育工委党建巡视组莅临巡视期间,对学院党建工作和办学精神予以充分肯定。2018年4月18日,我院资助宣传工作在市资助培训大会上获得市学生资助事务管理中心点名表扬。学院自成立前后至今坚持公益办学30年,曾多次组织北京市优秀师资赴革命老区义务讲学,培养教师,资助失学儿童少年,组织所资助的老区中学与北京市重点中学结成友好学校。三十年来,学院先后资助了陕西延安、福建龙岩、湖北黄冈等二十个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以及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数千人,减免本院学生学费上万人次。学院精准扶贫、资助贫困子弟的范围横跨十七个省市,七百多个县,一千三百多个村,为社会培养毕业生一万余人,为国家节约教育经费达十几亿元。学院以实际行动响应并践行了习总书记“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教育扶贫”的号召,为贫困家庭及其子弟谋了幸福。这也是按照中央精神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尽了绵薄之力。特别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学院在自身经济状况困难的情况下,连续五年,共拿出助学资金五百余万元,资助了革命老区和边疆地区贫困子弟五百余人。学院“扶贫助教 济困助学”的义举和“平民化”的办学思想,得到了党和政府各级领导、艺术界、科教界知名人士以及社会其他各界的大力支持。由于学院扶贫济困、公益办学突出,我院以杨波董事长兼院长为代表的品格风范,受到社会媒体的关注与多次报道。2015年1月11日,央视新闻联播【行进中国 精彩故事】将杨波院长的思想事迹作为典型报道。杨波院长同时被新闻频道《真诚沟通》栏目作为友善代言人播出70余次。《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晨报》、《北京晚报》、《京华时报》、《法制晚报》系列报道充分佐证了我院公益办学的赤诚之心,良好的社会效应,以及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古人云:“德不孤,必有邻”。学院“忠诚无私、坚韧不拔、创新创造”的大学精神,二十多年来感召了一百多位两院院士、三百余位名家大师,齐聚北艺传媒,助力人才培养。同时学院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创办艺术教育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学院办学公益性十分突出,许多著名书画艺术家包括启功、关山月、白雪石、罗工柳、田世光、张仃、黄永玉、陈昔未、钱绍武、欧阳中石、沈鹏、刘炳森、范曾、张海、刘大为、苗再新等多年来以实际行动倾情支持学院办学。一大批艺术大师向学院捐赠艺术品力作,许多已成为绝唱。中国广播艺术团等一批艺术团体以及著名表演艺术家姜昆、冯巩、李金斗、黄宏、郭冬临、巩汉林、袁阔成、吴琼、郑绪岚等多次来学院慰问演出。2017年7月8日,著名艺术家、学院表演学科带头人雷恪生老师、中国儿童基金会单志刚主任、北京电影家协会贾伟秘书长、北京音乐家协会赵金波秘书长、北京舞蹈家协会李成福秘书长、表演艺术家陈逸恒老师等出席学院表演学科文联剧场期末汇演并点评指导。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王梓坤、姜伯驹、王元等上百位院士鼎力支持学院办学,这些都是学院独家享有的顶级艺术、教育、科研资源,在同类院校中是不多见的。学院以德治教、育人为本,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锐意培养新时代人才。2008年5月30日,申永磊、严中利两名学生党员通过新华网向全国大学生倡议:“自信、自立、自强,做敢于承担的一代”。短短三天时间,新华网发展论坛有关公开信的留言达5000多条,新浪、搜狐、网易等网站众多网友留言和评论,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被称为新时期年轻一代的《自强宣言》。2009年6月,《中国教育报》报道学院办学成果的文章《以德治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立即引起全国有关媒体强烈反响。学院每年召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和教学工作会,在北京地区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并不多见。2017年7月8日晚,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汇演在北京市文联剧场隆重举办,此次汇报演出的主题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2017年9月21日,学院召开第九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主题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努力奋斗”。2018年4月13日,学院隆重召开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扎实推进内涵建设,锐意培养新时代人才”为主题的第九届教学工作会议。学院始终以教学为中心,各方面工作围绕教学中心展开并服务于教学中心,从而扎实推进学院的内涵建设。优秀的师资是以教学为中心和推进内涵建设的保证。除拥有顾问和学科带头人50余名之外,学院常设师资库,当前专兼职教师120余名,他们大多来自北京地区重点大学、艺术院团、专业院校与重点科研院所。以专任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为学院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学院还聘请校外专家、教授组建了教学专家咨询组,每学期来校听课、督导教学工作,体现了重视教育家办学的思想,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服务与管理相结合的日常学习生活密切关注和规范思想政治辅导,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与及时的德育积分考核,是学院良好学风建设和全面素质教育的保证。由于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学习、锐意进取,根据形势和调研新增专业,增聘学科带头人,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机制,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始终保持同类院校中的领先水平,青年教师显著成长,教学效果不断提升。学院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有着优良传统。常年开设国学系列课,教授“国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古代汉语”等知识。这使学生受到了极好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在2017年4月市教委专家组来校教学检查期间,该类课程获得检查组主任的高度评价,认为授课教师以富有文言文风格的语言朗朗上口地讲解授课内容,十分文雅别致,既展示了我院教师的文化功底,又赋予课堂教学浓郁的文化色彩。学院坚持开展“大学生与艺术家面对面”、"大学生与科学家面对面"活动,数百位著名艺术家、一百余位两院院士与学生开展多种形式交流和讲学活动。在2002年北京市大学生科普演讲比赛中,学院学生表现出色,包揽一、二等奖,在首都高校引起强烈反响。近年,学院文艺演出不断将党建推上舞台,在莘莘学子的表演当中,抒发了学院凝聚在杨波董事长兼院长周围的领导班子和广大师生对于党、对于祖国、对于人民的无比热爱。学院拥有良好的艺术教学、实践和组织艺术性社会活动的传统。2002年,学院和人民政协报社联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举办“《诗经•风•雅•颂》书画艺术展”,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马万祺、杨汝岱、张思卿,著名书画家张仃、王学仲、钱绍武、沈鹏、刘炳森等一百多位先生为学院书写《诗经》305首诗篇,展览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2011年7月,学院和民建中央画院、北京网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在民族文化宫举办《江山多娇•民族团结》大型书画展,著名画家苗再新创作的描绘56个民族的56幅巨幅人物生活场景组画《民族之光》、著名书画家欧阳中石、陈昔未、赵刚先生等创作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黄河滔滔》、《巍巍长城》、《大江东去》等巨幅山水画等引起轰动。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书画展并给予高度评价。此次展览还得到权希军、佟韦、刘艺、沈鹏、赵长青、旭宇、朱关田、邵秉仁、张飙、申万胜、张改琴、陈振濂、王家新等多位书法家的大力支持,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先生兴致盎然,为表示祝贺,他欣然为此次画展题下了“民族之花多姿多彩”,在场师生无不赞叹刘主席的书法造诣。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学院多次举办“两学一做”主题画展,2014年学院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举办了《“梦圆中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书法展暨壮丽江山画展》,上千人参观了此次展览,开幕式分别在央视国际“午间新闻”、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晚间新闻”、央视书画频道、西藏新闻联播等节目进行了报道,并在新华网、光明网、新浪网、凤凰网等全国近百家网络媒体,以及《北京日报》、《西藏日报》、《中国艺术报》等多家报刊杂志进行刊载,引起了强烈反响。2015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之江新语”书画作品展》,《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京华时报》都进行了报道,新华网、光明网、腾讯网、新浪网、网易网、凤凰网等上百家网络媒体也进行了转载,引发了广泛关注。2016年,学院组织著名书画家,创作了《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书法作品》。学院还将举办“山河颂大型书画展”。学院有专门的就业办公室,负责学生毕业就业相关工作。每年就业办都会根据毕业生专业特长、职业兴趣,推荐到有关单位就业。由于学院在平时十分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职业培训,为学生走向职场打下了良好基础,因此用人单位对我院学生常常给予好评。学院每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截至到2016年10月31日达到99%,其中初次就业率达95.5%,签约率83%。2017届毕业生截至2017年6月26日,已就业92%,截至7月底前后接近100%。对于我院毕业生毕业后的就业表现,雇主满意度达84%以上。各项指标在北京地区同类院校中处于前列。学院努力“融入、融合、融通”,着力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校校合作。十九大倡议:“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学院现拥有多个实验、实习、实训室、录像室,其中网信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学院联合成立的网信车间,作为重要的实训基地,已经有一个车间建设并投入运营,充分地保障了学生实习及实训教学的需求。学院还建立了北艺剧场、舞蹈教室、琴房、表演教室、钢琴教室等实践教室。另外,学院还与国家话剧院、中国水墨画院等单位合作,建立了多处校外实训基地。学院将进一步开创与企业合作的机会,与知名影视机构、大型文化公司建立更多、更加密切的合作关系,切实深化校企合作,为高职学生实践教学、学生就业实习创造更多良好条件与成才机会,为学院发展带来更多美好契机。按照2018年北京高校领导干部会议对北京高校提出的“融入、融合、融通”的要求,我院将与在京部分本科院校合作,举办本科或高职教育,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作用,真正实现融合发展、共同发展。在以“新时代、新使命、新思路、新征程”为特点的大好形势下,党和国家在实施教育改革中长期规划之际,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的战略发展目标。我院作为一所普通高等职业院校,要借一批高校“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契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代化新型首都圈中找准定位,进一步借鉴中外高校办学经验,创新思路,不断提升学院的办学水平;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现为动力源泉,继续以愚公移山精神为完成“十万工程”和实现教育层次上水平、上台阶的目标砥砺前行。学院不断努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深化教育改革,全速加快教育现代化,办成一所具有艺术传媒特色,资源丰富、学科优化、师资雄厚、学术氛围浓郁、人才培养精尖、管理模式先进的优秀大学。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