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1315名教师参与北京高考评卷!确保评卷结果科学客观公平公正
2022-06-17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2022年北京高考评卷工作已从6月8日开始,预计24日结束。今年,全市1315名教师参加评卷工作,确保每份答卷的评判科学客观、公平公正。这是记者从今天下午举行的2022年北京市高考评卷新闻通气会上了解到的。

一、基本情况

北京市2022年高考于6月7日至10日顺利完成。全市参加高考考生4.8万余人。评卷工作已从6月8日开始,预计于24日结束。

期间,全市组织1315名教师,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工业大学等6个评卷点进行评阅。

6月25日中午前发布高考成绩,同时发布各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和全市高考考生分数分布表。

6月27日8时至7月1日17时,统考考生填报本科志愿,单考考生填报单招志愿。

二、组织架构

在市招生考试委员会领导下成立北京市高考评卷工作领导组,市招考委副主任、市教委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北京教育考试院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承担评卷工作的相关高校领导为成员。其职责是:统一领导、管理、协调北京市高考评卷工作,处置评卷中出现的重大突发事件。评卷工作领导组下设评卷工作办公室和高校评卷工作领导小组。

北京教育考试院主要负责人为评卷工作办公室主任。评卷工作办公室的职责是:统筹协调评卷工作,负责评卷点的确定,制定评卷点场地技术标准,制定评卷教师选聘办法,由各区教委选聘中学教师及教研员。向评卷点派驻联络员和技术人员,指导、监督、协助评卷点开展工作,制订具体的成绩通知办法、成绩复核办法及其程序,组织有关人员对提出成绩复核申请的考生成绩进行复核,撰写评卷工作总结。

各评卷点成立以学校主管领导为组长的高校评卷工作领导小组。其职责是:根据评卷工作领导组和评卷工作办公室的部署和要求,制定具体的评卷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选聘评卷教师及其他评卷工作人员,负责评卷的组织实施及异常情况处理,按评卷工作办公室要求报告相关情况。高校评卷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评卷点办公室、学科评卷组、技术保障组、安全保卫组、后勤保障组等工作小组。其中学科评卷组的职责是:拟定各题目阈值,负责本学科的答卷评阅工作和质量监控,对异常答卷进行认定并提出处理意见,撰写评卷报告。学科评卷组下设专家组和若干题组。

三、主要做法

今年高考是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全国最大规模的有组织社会活动,是“双减”政策落地和使用高中新版教材的首次高考,前所未有的疫情形势使高考工作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超过以往任何一年。考前,孙春兰副总理到北京检查高考准备工作,特别强调要强化高考后续阅卷、志愿填报、招生录取等各环节管理,严肃招生纪律,确保公平公正,让考生、家长和社会放心。

蔡奇书记、陈吉宁市长亲自审阅签批2022年北京高考工作方案,多次对高考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考前和考试期间,陈吉宁、夏林茂、卢彦等市领导多次到北京教育考试院和相关考区、考点检查高考工作,市政府副秘书长陈蓓、市教委主任刘宇辉全程指挥调度,在各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平稳顺利完成组考工作。

今年本市高考评卷工作继续遵循“公平、安全、科学、规范、准确”的原则,坚持首善标准和“思想上零懈怠,工作上零差错”的目标要求,紧盯关键环节、周密组织实施,严格落实五项措施,确保万无一失。

(一)严格评卷教师遴选

高考评卷教师队伍由高校教师、各区教研员及中学教师组成。大家认真学习贯彻教育部会议精神和相关文件规定,制定下发北京市遴选高考评卷教师的工作文件,进一步细化选聘标准和资格条件,突出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各评卷点高校和各区教委严格审核把关,积极选派思想政治素质高、学科业务能力强、安全保密意识强和经验丰富的人员参与评卷工作。注重加大对特级教师、高级职称教师、市级(或区级)学科教学带头人、市级(或区级)骨干教师的推荐遴选力度,保持评卷队伍尤其是骨干力量稳定。注重加强评卷教师的教育培训,讲清今年面临的特殊形势、讲清高考评卷工作的重要意义、讲清评卷工作的纪律要求,开展警示教育和安全保密教育,不断增强评卷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

(二)严格评卷安保管理

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考务安全保密工作规定》及《北京市国家教育考试考务安全保密工作实施办法》要求开展评卷工作。

一是评卷场所实行封闭式管理,所有人员须凭有效证件入场,设立安检门与手持扫描仪等设备,对评卷人员实行严格安检。采取公安人员值守、昼夜值班巡逻等措施确保安全,要求每班值班人员不得少于3人,严禁无关人员进入评卷场所。

二是评卷开始前对所有计算机网络、软硬件系统、评卷应用系统进行统一安装和测试,严格信息传输安全,防止病毒感染和黑客入侵。网络连接采用局域网形式与外网物理隔离,确保网络安全畅通。

三是存有答卷数据信息的服务器放置在有防盗门窗的专用机房,服务器机房、关键评卷场所配备视频监控设备,确保视频监控全方位,不留死角。四是对评卷数据库落实一日两次备份管理、异地存储等安全措施。

(三)严格评卷工作程序

按照《国家教育考试网上评卷管理规范》要求,加强评卷工作规范管理和质量监控。

一是答题卡扫描后,采取加密手段隐藏考生信息。客观题由评卷系统自动识别选项并根据标准答案直接评分。对主观题图像按题切块后,通过评卷系统随机分发到相关评卷教师账号,每名评卷教师只负责分发题目评阅,无法看到考生整张试卷。

二是正式评卷前,学科评卷组组织各题小组长以上负责人集中学习研究《答案及评分标准》,通过试评统一认识。组织全体评卷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使每名同志掌握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防止出现偏宽、偏严或宽严不一的现象。

三是对评卷过程中发现的违规卷、雷同卷或有政治问题的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对评分有分歧的试题,须由学科评卷组集体研讨,达成一致意见后确定处理方案。

四是各科目试题全部实行“背靠背双评”,对双评超过阈值的再进行三评或者四评。评卷专家每天对评卷质量进行一定比例的抽检,对经过三评或者四评的仲裁卷全部进行复查,确保每份答卷的评判科学客观、公平公正。

五是各科目评阅结束后,组织专人对评卷数据进行专项复核,采取两套系统背靠背校验,依照规定程序步骤对各个环节逐一排查,确保成绩信息的准确可靠。

(四)严格评卷纪律要求

一是参加评卷的全体工作人员要签订《高考评卷工作人员安全保密协议书》,严格遵守高考评卷工作要求。

二是评卷现场实行封闭式管理,评卷教师和评卷工作人员出入时要接受严格检查,禁止将纸质工作资料和电子设备带出评卷现场,禁止将手机、照相机、摄像机、扫描仪等设备带入评卷场所,禁止记录考生作答情况并将考生做答情况外传,禁止私自查看评卷数据和考生成绩;工作时间不会客,不打电话,不进行与评卷工作无关的其他活动。

三是评卷工作实行新闻发言人制度,未经授权,评卷点、评卷教师及工作人员不得发布评卷相关信息。

四是未经北京教育考试院同意,不得擅自使用“参与评卷工作身份”参加和从事社会活动;不得擅自使用答卷内容、评卷信息等参加和从事社会活动;不得以任何形式(如出版、发表、接受采访等)擅自发布与考试评卷有关的内容和信息;不得擅自参加、参与任何形式的与考试评卷有关的培训、辅导、讲座等活动。

评卷点有权辞退在评卷工作中不遵守纪律或不能胜任评卷工作的人员。如在评卷过程中发现评卷教师有违规、违纪行为,北京市高考评卷工作组将立即停止其评卷工作,通报所在单位,依纪依法严肃处理。

(五)严格疫情防控措施

今年北京的疫情防控形势复杂严峻,为如期顺利完成评卷工作,我们认真贯彻北京市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和要求,严格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

一是评卷前14天对所有评卷教师和评卷工作人员进行健康监测,确保评卷人员入场前14天内未出京,健康状况良好,无发热或其他疑似症状,未到达过中高风险地区,已完成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加强针。

二是评卷期间实行全程集中隔离封闭管理,各评卷点根据实际情况,在高校或相关宾馆、酒店内划设集中封闭区域。组织评卷人员提前7天到达指定场所进行隔离观察。

三是隔离观察和评卷期间,全体人员要每日进行核酸检测和抗原自测。加强个人防护,全程佩戴口罩,保持工作和住宿地点两点一线。

四是评卷点坚持对评卷场所、评卷设备、空调机设备等进行日常消毒处理,定期对评卷工作区域、餐厅等重点场所进行环境卫生整治、消毒、通风等处理。

五是评卷过程严格执行每日身体健康报告制度。如发现有评卷人员出现咳嗽、乏力、腹泻等身体不适症状,第一时间报告并安排就医,不能继续参加评卷工作的启用备用工作人员。

热门院校

  •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市海淀区
    学校简介北京体育大学成立于1953年,原名中央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1993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是全国重点院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具有光荣的办学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办学基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隶属国家体育总局。学校位于海淀区信息路,占地面积7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1万平方米,共拥有室内外训练场馆近100个。学校现设有体育与健康学部、人文社科学部、奥林匹克运动学部、体育工程学部4个学部,体育与健康学部下设教育学院(体育师范学院)、心理学院等7个学院;人文社科学部下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学院等8个学院;奥林匹克运动学部下设中国足球运动学院(中国足球教练员学院)、中国篮球运动学院等9个学院(校);体育工程学部下设体育工程学院。中共国家体育总局党校、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国家体育总局教练员学院设在学校。学校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是我国体育院校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现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等41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学科布局涉及教育学、法学、经济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9个学科门类。学校体育学一级学科及所辖全部二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拥有1个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1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和1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建设学科;体育学科整体水平在前3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均名列榜首,在第4轮全国学科评估中位列“A+”档次。学校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及体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临床医学、公共管理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体育、新闻与传播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全国首个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现有教育部运动与体质健康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能训练与身体机能恢复重点实验室等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体育总局科研基地、1个体育科学学会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国体育战略研究院、冬奥文化研究中心、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院、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图书馆藏书130余万册。学校现有各级各类在校学生13000余名,其中本科生9600余名,研究生3000余名。近5年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均超过北京地区高校平均就业率水平。学校始终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坚持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坚持高端化、贯通化、国际化和协同化“四化”人才培养方法,加强体育与教育、科技、文化深度融合,为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培养输送高素质新型体育人才。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近10万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等领域的优秀人才,培养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优秀体育专家学者、教师、教练员、运动员和管理干部,为中国体育事业、高等教育事业和奥林匹克运动,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党和国家、社会各界及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曾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和由国际奥委会授予的“体育与社会责任奖”。学校3任校长钟师统、马启伟、金季春分别荣获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运动银质奖章”、“体育运动学习和研究奖”和“体育与教育奖”。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课题)180余项,其中包括“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专项3项、主动健康与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2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获奖270余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7项。《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创刊于1966年,现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SSCI来源期刊、科技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人文社会科学)”、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武汉大学RCCSE权威期刊。《体育运动科学(英文)》)(Journal of Science in Sport and Exercise)SSEJ创办于2019年,是由国家体育总局主管、北京体育大学主办的体育科学领域的英文学术期刊。建校至今,学校已与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的157所国(境)外高等院校建立了校际关系,为106个国家培养了留学生15000余名,其中,阿列克·马迪申(Oleg Matytsin)博士2015年当选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席。学校先后授予克罗地亚前总理、克罗地亚奥委会主席兹拉特科·马泰沙(Zlatko Matesa)博士学位;授予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Jacques Rogge)等7位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学位;授予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Thomas Bach),国际滑雪联合会主席吉安·弗兰克·卡斯帕(Gian Franco Kasper),世界冰壶联合会主席凯特·凯斯尼斯(Kate Caithness)等8人“名誉教授”称号,授予国际奥委会高级顾问吉尔伯特·马吕斯·费利(Gilbert Marius Felli)“客座教授”称号,并聘为奥林匹克运动学部“名誉部长”。学校为教育部批准的“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收院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院校和欧盟教育委员会“伊拉斯谟+”师生交流项目资助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与竞技体育训练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运动科学与健康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获教育部和科技部立项。学校依托国际化办学平台,统筹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建立了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全方位国际合作培养机制,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
  •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市朝阳区
    学校简介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是北京市属普通高等学校、北京市市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其前身为1956年成立的北京市团校。1986年7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院名,对学院发展寄予厚望。在六十多年的建设发展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等多次来学校视察调研、现场办公、指导工作。时任北京市委副书记金鉴、汪家镠、李志坚同志先后担任学院院务指导委员会一、二、三届主任。学院始终坚持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共青团事业发展的方向,为首都的建设和发展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人文素养好、有一技之长、社会责任感强的高素质实用型技能人才。新时期新阶段,学院进一步服务首都“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和团青工作发展需要,强化政治、青年和人文特色,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全国一流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和全国一流团青教育培训与研究基地,建设成为开放型、有特色、高水平的青年人大学。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3000人,成人教育学生800余人,共设六个二级学院、一个中心、一个继续教育学院和多个研究所,即青年工作学院、学前教育学院、信息传媒艺术学院、现代管理学院(北京青年中科创新创业学院)、国际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分中心)、人文素质教育中心、继续教育学院、北京青少年研究所、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北京职业教育与人文北京研究中心。学院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形成了多层次、多样化协调发展的教育教学格局。目前,学院坚持立足需求、集约创新、优化布局、激发活力、提升质量、协同发展的思路,调整办学资源布局,正在全面推进综合改革, 进一步提升学院办学效益和整体实力。学院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现有1 个全国职业院校示范专业,1个国家级骨干专业,1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3 个市级高职示范性专业和2 个市级示范性实训基地,2个市级职业院校特色高水平骨干专业,3个市级职业院校特色高水平实训基地,是北京高职院校唯一的学前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招生院校,获得多项市级精品课程、精品教材、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和教育教学成果奖。学生参加全国及北京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屡次获奖,其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连续四年获得一等奖,北京市人文知识竞赛连续五年获得一等奖。学院各专业紧贴首都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培养人才,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近十年就业率平均达98%以上。学院承担北京市团校职能,与团市委联合创办了“首都大学生新世纪英才学校”“北京志愿者学校”“北京共青团创业青年夜校(青檬夜校)”,与《求是》杂志社共同成立青少年“三热爱”教育基地;是北京市委组织部、宣传部、文明办首批向全社会推荐的“燧石工程”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基地,是北京市社工委委托的全市首家“北京市社会工作者培训基地”。北京市团校始终着眼党的青年工作大局,不断创新办学方式,突出政治培训,努力为新时代党的青年群众工作和共青团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学院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在青少年教育与发展、志愿服务、中华传统文化、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工作与社区治理、学前教育、智慧养老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2013年学院获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青少年教育与发展研究基地。近五年来,学院承担市级以上各类科研项目共计120多项,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公开出版专著100部、编著教材近300部,发表学术论文1500余篇。学院高度重视对外合作与交流。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德国、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学术机构开展交流活动。近五年来,共派出教师300多人次、学生300多名参加国际交流活动,接待国际50多所高校和学术机构240余人次来校交流访问。学院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参与“北京2008奥运会、残奥会”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北京2014APEC 会议”“北京园博会”“2015年北京国际田联世界田径锦标赛”“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中国网球公开赛”等重大活动,参加“金刺猬全国大学生戏剧节”“首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北京大学生音乐节”“北京大学生戏剧节”“北京大学生舞蹈节”等大型比赛,举办体育、科技、职业、社团等多种主题文化节,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赴延安、井冈山、西柏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实践活动,赴浙江、云南、河南、吉林等地开展主题调研社会实践活动。长期参与天安门地区、国家大剧院、北京国际马拉松大赛、国际马联星级赛的志愿服务工作,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学院办学设施完善。建立了覆盖各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共有各类校内实训室70多个。所有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图书馆馆藏丰富、门类齐全,实现信息化管理,馆藏纸本图书55万余册,电子图书122万余册,电子期刊60万余册,学位论文570万余篇,中文纸质期刊近300种,电子数据库资源近20个,音视频资源32万余小时,能够满足全院师生教学科研的多方面需要。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以服务国家社会为己任,以促进教育发展为追求,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文化传承为使命,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已经成为具有良好社会声誉和办学优势的北京市属高等职业院校。
  • 北方工业大学北京市石景山区
    学校简介学校创立于1946年,前身是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隶属于冶金工业部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1985年更为现名,1998年划转北京市管理。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法、艺七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工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等院校。在76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工业报国、工业兴国、工业强国”精神,投身于新中国从传统工业到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已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培养高级创新人才和先进技术研发的中坚力量。步入新时代,学校继续发扬改革创新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主动对接国家和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开启全面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新征程。美丽校园学校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占地452亩,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学校环境雅致,人文气息浓厚,1986年建立了全国理工科院校第一所艺术馆,1992年被评为北京市首家文明校园。学校获评“北京高校十佳美丽校园”,是全国绿化美化先进单位和北京市平安校园示范校,连续五次被授予“首都文明单位”称号。学校扎实推进智慧校园、绿色校园、健康校园建设,2019年获评“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师生员工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5065人,其中本科生11879人、研究生3036人、留学生333人、二学位150人,另有继续教育学生4500多人。学校现有教职工1173人,其中专任教师906人,拥有双聘院士、长江、杰青、万人领军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4人,省部级高层次人才和教学名师81人。现有博士生导师32人,专任教师博士比例为65.2%,高级职称比例为56.7%。拥有市级学术创新团队、优秀教学团队6个、优秀本科育人团队3个。人才培养学校建立了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从全日制到成人高等教育、留学生教育的多层次、广覆盖的教育体系。建有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7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10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53个本科专业。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2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3个,获批国家一流课程1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及教材课件(含重点)24门。建有21个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获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9项。近年来,获国家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22项。学校是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和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6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力推进“双创”建设,建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累计入驻团队93个,先后获评“京西创新创业基地”“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高校分园”。五年来,本科生年均2000余人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项,近1/3的毕业生升学深造,就业率连年稳定在96%左右。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增长,1000名研究生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学科特色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进入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B层。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2020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20%,获批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电力电子工程学科进入2020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全球前400名,居北京市属高校首位。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通过教育部验收,学校整体达到申报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条件。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初步形成了涵盖“智能信息”“智能控制”“智能制造”“智能建造”的“智能+”的学科特色;打造了“城市风险防控与应急管理”“城市综合治理与智慧服务”的“城市治理”应用特色。科学研究学校紧密围绕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紧扣首都特大城市的运行与治理,发挥技术研发和智库支撑作用,在智能交通、节能环保、风险防控与灾害预警、新型材料、绿色电源等领域形成了领先优势,在经济管理、法律服务、绿色宜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智库作用。拥有1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共建基地,参与建设3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建成高精尖创新研究院、储能工程中心、新兴风险研究院等13个校属研发机构。立足区位优势,建成“北方工业大学科技园”。获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学校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鲁迅文学奖1项,省部级奖励80多项。国际交流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任务院校,获批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获批筹建人文交流经世国际学院。已与40个国家(地区)的117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交流学习项目80余项,学历留学生规模达到400余人。获批北京高校首家本科中英合作办学机构——北方工业大学伦敦布鲁内尔学院。与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机械制造大学合作成立“现代工程学院”,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国际人才。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入脑入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两次接受市委巡视并完成整改任务,校内巡察实现全覆盖。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入选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重点项目,获批北京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示范点。1项成果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多次获北京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奖、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奖,获评北京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展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在国庆70周年系列活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北京2022冬奥会冬残奥会、扶贫攻坚、对口支援等专项重点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多项荣誉。
  • 北京印刷学院北京市大兴区
    学校简介北京印刷学院以“传承弘扬印刷文明,创新发展出版文化”为办学使命,开启中国出版印刷高等教育的先河。学校隶属北京市,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共建。前身是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建立的文化学院;1961年文化学院停办,其印刷工艺系并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系基础上组建北京印刷学院,由原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管理;2000年,学校划归北京市。经过6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现已成为在印刷与包装、出版与传播、设计与艺术三个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工、文、艺、管协调发展,国内唯一专门为出版传媒全产业链培养人才的全日制高水平特色型高等院校,被誉为业界名校。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以“守正出新 笃志敏行”为校训,持续为国家传媒科技、传媒文化、传媒艺术、传媒管理人才培养提供北印方案。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继续教育学生近万人。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分别是编辑出版学、印刷工程、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出版、机械工程、动画,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本科专业2个,北京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现有11个教学机构,27个本科专业招生。学校坚持以特色学科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现有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设计学、新闻传播学为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学校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具有独立招收和培养博士后资格。2018年,学校获批北京市新增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学校坚持扎根行业,全力打造出版印刷领域教育、研究重要平台。是国家出版印刷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绿色印刷包装产业协同创新基地、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是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中国印刷高等教育联盟、全国数字出版专业教育联盟、全国印刷电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组织的发起单位和理事长单位、副理事长单位。国家级博物馆中国印刷博物馆和中国版本图书馆(中宣部出版数据中心)坐落于校园内。学校坚持人才强校,不断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拥有一大批全国和北京市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中国出版政府奖、毕昇印刷杰出成就奖获得者、北京市高创计划领军人才等为代表的行业领军人才团队和百余名行业高端人才组成的特聘兼职教授团队,此外还拥有一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人才强校计划高层次人才、长城学者、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科技新星、青年拔尖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和优秀教学人才。学校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推进科学研究。拥有11个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在印刷包装材料与装备技术研发、出版印刷传媒新技术应用及行业发展咨询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拥有印刷油墨、环保及智能包装材料与技术等方面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并推广应用,持续发布《中国印刷业发展报告》《长三角区域印刷业一体化发展升级指南》等行业发展报告,制定由我国主导的首个印刷领域国际标准以及图书发行新技术应用等系列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引领出版印刷产业转型升级。学校坚持首善意识,致力服务行业和北京发展。围绕“创意设计 艺工融合”的办学特色,形成了以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为基础,大学科技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相互支撑、融合发展的“一院三园”双创发展模式,形成“北印科创”“北印文创”双亮点,建设产学研用一体化产业综合体。围绕国家大型活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北京“四个中心”建设以及出版印刷产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开展系列科技攻关、创意设计和咨询决策研究,创作一批服务国家重大活动的高水平文创作品,取得《北京市出版物印刷保障首都核心功能建设升级指南》等一批彰显特色服务行业和首都的研究成果。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大力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先后与美国、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校际间师生交流密切。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年均招收300余名国际学生,为我国印刷包装企业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提供人才支撑。2017年学校入选北京市首批“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并成为基地秘书处单位。面向未来,学校将始终牢记办学之初被赋予的国家使命与行业责任,把握“坚持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高素质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根本,坚持面向首都发展、面向出版传媒行业,彰显服务出版传媒全产业链为主线的学科特色,工科与文科结合、艺术与科技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和传承弘扬印刷文明、创新发展出版文化的文化特色,深化“特色发展、开放办学、协同创新和绿色发展”四大战略,实施“教育创新、人才强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文化传承创新和党建强基固本”五项工程。坚守育人初心,勇担强国使命,继往开来,开拓创新,按照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立的“三步走”战略,为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出版传媒大学而不懈奋斗。
  • 学校简介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及其前身成立于1994年,是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资格,以艺术与传媒并列命名的综合性艺术传媒类民办普通高等学校。2013年12月2日,经北京市教委批文同意(京教函【2013】589号《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同意北京新圆明职业学院变更校名的批复》),学院更名为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学院的校训是:以老庄为友,以孔孟为友,更以智慧为友。学院的大学精神为:忠诚无私、坚韧不拔、创新创造。学院董事长杨波兼任院长。当前由50余名著名艺术家、院士、专家学者担任学院顾问和学科带头人。当前学院设立有5大学科、24个专业。美术学科:美术(国画方向)、艺术教育(书法方向)、文物修复与保护(书画鉴定方向)3个专业;表演学科:舞蹈表演、音乐表演、戏剧影视表演3个专业;设计学科:艺术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动漫制作技术、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会展策划与管理、展示艺术设计7个专业;传媒学科:新闻采编与制作、影视编导、网络新闻与传播、播音与主持4个专业;财经学科:工商企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文秘、商务英语、旅游英语7个保留专业。学院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占地200余亩,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紧邻国家AAAA景区北京凤凰岭自然风景区,花木环绕、空气清新,是求学读书的理想场所。学院的办学理念是“以德治教、育人为本”。学院以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较宽,艺术创作与展示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和敬业精神的高等艺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目标,努力建设成为在北京地区民办高校中具有“窗口”和示范作用的人民满意的优秀大学。由于办学业绩较为突出,学院被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评为“先进民间组织”、“北京市自律诚信先进民办非企业单位”;学院党组织三次被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教育工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学院团委获得了共青团北京市委授予的“以德治教、育人为本”荣誉称号,还被海淀区团委评为“海淀区教育系统先进团委”、“校园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团委”等。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学院党总支被评为“海淀区教育系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先进集体”。在建国60周年大庆中,我院师生因参与由北京市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筹备委员会群众游行指挥部组织的群众游行活动并表现出色,获得了“首都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服务保障工作优秀组织奖”。2017年4月19日,市教委专家组在进校听课意见反馈会上肯定了学院“公益、规范、诚信、特色”办学名副其实。2017年5月4日,海淀区委教育工委党建巡视组莅临巡视期间,对学院党建工作和办学精神予以充分肯定。2018年4月18日,我院资助宣传工作在市资助培训大会上获得市学生资助事务管理中心点名表扬。学院自成立前后至今坚持公益办学30年,曾多次组织北京市优秀师资赴革命老区义务讲学,培养教师,资助失学儿童少年,组织所资助的老区中学与北京市重点中学结成友好学校。三十年来,学院先后资助了陕西延安、福建龙岩、湖北黄冈等二十个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以及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数千人,减免本院学生学费上万人次。学院精准扶贫、资助贫困子弟的范围横跨十七个省市,七百多个县,一千三百多个村,为社会培养毕业生一万余人,为国家节约教育经费达十几亿元。学院以实际行动响应并践行了习总书记“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教育扶贫”的号召,为贫困家庭及其子弟谋了幸福。这也是按照中央精神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尽了绵薄之力。特别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学院在自身经济状况困难的情况下,连续五年,共拿出助学资金五百余万元,资助了革命老区和边疆地区贫困子弟五百余人。学院“扶贫助教 济困助学”的义举和“平民化”的办学思想,得到了党和政府各级领导、艺术界、科教界知名人士以及社会其他各界的大力支持。由于学院扶贫济困、公益办学突出,我院以杨波董事长兼院长为代表的品格风范,受到社会媒体的关注与多次报道。2015年1月11日,央视新闻联播【行进中国 精彩故事】将杨波院长的思想事迹作为典型报道。杨波院长同时被新闻频道《真诚沟通》栏目作为友善代言人播出70余次。《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晨报》、《北京晚报》、《京华时报》、《法制晚报》系列报道充分佐证了我院公益办学的赤诚之心,良好的社会效应,以及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古人云:“德不孤,必有邻”。学院“忠诚无私、坚韧不拔、创新创造”的大学精神,二十多年来感召了一百多位两院院士、三百余位名家大师,齐聚北艺传媒,助力人才培养。同时学院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创办艺术教育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学院办学公益性十分突出,许多著名书画艺术家包括启功、关山月、白雪石、罗工柳、田世光、张仃、黄永玉、陈昔未、钱绍武、欧阳中石、沈鹏、刘炳森、范曾、张海、刘大为、苗再新等多年来以实际行动倾情支持学院办学。一大批艺术大师向学院捐赠艺术品力作,许多已成为绝唱。中国广播艺术团等一批艺术团体以及著名表演艺术家姜昆、冯巩、李金斗、黄宏、郭冬临、巩汉林、袁阔成、吴琼、郑绪岚等多次来学院慰问演出。2017年7月8日,著名艺术家、学院表演学科带头人雷恪生老师、中国儿童基金会单志刚主任、北京电影家协会贾伟秘书长、北京音乐家协会赵金波秘书长、北京舞蹈家协会李成福秘书长、表演艺术家陈逸恒老师等出席学院表演学科文联剧场期末汇演并点评指导。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王梓坤、姜伯驹、王元等上百位院士鼎力支持学院办学,这些都是学院独家享有的顶级艺术、教育、科研资源,在同类院校中是不多见的。学院以德治教、育人为本,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锐意培养新时代人才。2008年5月30日,申永磊、严中利两名学生党员通过新华网向全国大学生倡议:“自信、自立、自强,做敢于承担的一代”。短短三天时间,新华网发展论坛有关公开信的留言达5000多条,新浪、搜狐、网易等网站众多网友留言和评论,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被称为新时期年轻一代的《自强宣言》。2009年6月,《中国教育报》报道学院办学成果的文章《以德治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立即引起全国有关媒体强烈反响。学院每年召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和教学工作会,在北京地区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并不多见。2017年7月8日晚,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汇演在北京市文联剧场隆重举办,此次汇报演出的主题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2017年9月21日,学院召开第九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主题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努力奋斗”。2018年4月13日,学院隆重召开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扎实推进内涵建设,锐意培养新时代人才”为主题的第九届教学工作会议。学院始终以教学为中心,各方面工作围绕教学中心展开并服务于教学中心,从而扎实推进学院的内涵建设。优秀的师资是以教学为中心和推进内涵建设的保证。除拥有顾问和学科带头人50余名之外,学院常设师资库,当前专兼职教师120余名,他们大多来自北京地区重点大学、艺术院团、专业院校与重点科研院所。以专任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为学院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学院还聘请校外专家、教授组建了教学专家咨询组,每学期来校听课、督导教学工作,体现了重视教育家办学的思想,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服务与管理相结合的日常学习生活密切关注和规范思想政治辅导,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与及时的德育积分考核,是学院良好学风建设和全面素质教育的保证。由于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学习、锐意进取,根据形势和调研新增专业,增聘学科带头人,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机制,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始终保持同类院校中的领先水平,青年教师显著成长,教学效果不断提升。学院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有着优良传统。常年开设国学系列课,教授“国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古代汉语”等知识。这使学生受到了极好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在2017年4月市教委专家组来校教学检查期间,该类课程获得检查组主任的高度评价,认为授课教师以富有文言文风格的语言朗朗上口地讲解授课内容,十分文雅别致,既展示了我院教师的文化功底,又赋予课堂教学浓郁的文化色彩。学院坚持开展“大学生与艺术家面对面”、"大学生与科学家面对面"活动,数百位著名艺术家、一百余位两院院士与学生开展多种形式交流和讲学活动。在2002年北京市大学生科普演讲比赛中,学院学生表现出色,包揽一、二等奖,在首都高校引起强烈反响。近年,学院文艺演出不断将党建推上舞台,在莘莘学子的表演当中,抒发了学院凝聚在杨波董事长兼院长周围的领导班子和广大师生对于党、对于祖国、对于人民的无比热爱。学院拥有良好的艺术教学、实践和组织艺术性社会活动的传统。2002年,学院和人民政协报社联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举办“《诗经•风•雅•颂》书画艺术展”,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马万祺、杨汝岱、张思卿,著名书画家张仃、王学仲、钱绍武、沈鹏、刘炳森等一百多位先生为学院书写《诗经》305首诗篇,展览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2011年7月,学院和民建中央画院、北京网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在民族文化宫举办《江山多娇•民族团结》大型书画展,著名画家苗再新创作的描绘56个民族的56幅巨幅人物生活场景组画《民族之光》、著名书画家欧阳中石、陈昔未、赵刚先生等创作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黄河滔滔》、《巍巍长城》、《大江东去》等巨幅山水画等引起轰动。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书画展并给予高度评价。此次展览还得到权希军、佟韦、刘艺、沈鹏、赵长青、旭宇、朱关田、邵秉仁、张飙、申万胜、张改琴、陈振濂、王家新等多位书法家的大力支持,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先生兴致盎然,为表示祝贺,他欣然为此次画展题下了“民族之花多姿多彩”,在场师生无不赞叹刘主席的书法造诣。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学院多次举办“两学一做”主题画展,2014年学院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举办了《“梦圆中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书法展暨壮丽江山画展》,上千人参观了此次展览,开幕式分别在央视国际“午间新闻”、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晚间新闻”、央视书画频道、西藏新闻联播等节目进行了报道,并在新华网、光明网、新浪网、凤凰网等全国近百家网络媒体,以及《北京日报》、《西藏日报》、《中国艺术报》等多家报刊杂志进行刊载,引起了强烈反响。2015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之江新语”书画作品展》,《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京华时报》都进行了报道,新华网、光明网、腾讯网、新浪网、网易网、凤凰网等上百家网络媒体也进行了转载,引发了广泛关注。2016年,学院组织著名书画家,创作了《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书法作品》。学院还将举办“山河颂大型书画展”。学院有专门的就业办公室,负责学生毕业就业相关工作。每年就业办都会根据毕业生专业特长、职业兴趣,推荐到有关单位就业。由于学院在平时十分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职业培训,为学生走向职场打下了良好基础,因此用人单位对我院学生常常给予好评。学院每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截至到2016年10月31日达到99%,其中初次就业率达95.5%,签约率83%。2017届毕业生截至2017年6月26日,已就业92%,截至7月底前后接近100%。对于我院毕业生毕业后的就业表现,雇主满意度达84%以上。各项指标在北京地区同类院校中处于前列。学院努力“融入、融合、融通”,着力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校校合作。十九大倡议:“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学院现拥有多个实验、实习、实训室、录像室,其中网信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学院联合成立的网信车间,作为重要的实训基地,已经有一个车间建设并投入运营,充分地保障了学生实习及实训教学的需求。学院还建立了北艺剧场、舞蹈教室、琴房、表演教室、钢琴教室等实践教室。另外,学院还与国家话剧院、中国水墨画院等单位合作,建立了多处校外实训基地。学院将进一步开创与企业合作的机会,与知名影视机构、大型文化公司建立更多、更加密切的合作关系,切实深化校企合作,为高职学生实践教学、学生就业实习创造更多良好条件与成才机会,为学院发展带来更多美好契机。按照2018年北京高校领导干部会议对北京高校提出的“融入、融合、融通”的要求,我院将与在京部分本科院校合作,举办本科或高职教育,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作用,真正实现融合发展、共同发展。在以“新时代、新使命、新思路、新征程”为特点的大好形势下,党和国家在实施教育改革中长期规划之际,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的战略发展目标。我院作为一所普通高等职业院校,要借一批高校“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契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代化新型首都圈中找准定位,进一步借鉴中外高校办学经验,创新思路,不断提升学院的办学水平;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现为动力源泉,继续以愚公移山精神为完成“十万工程”和实现教育层次上水平、上台阶的目标砥砺前行。学院不断努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深化教育改革,全速加快教育现代化,办成一所具有艺术传媒特色,资源丰富、学科优化、师资雄厚、学术氛围浓郁、人才培养精尖、管理模式先进的优秀大学。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