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甘肃:论文造假 3年内不得申请学位
2012-12-19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记者12月18日从省学位办获悉,从2013年1月1日起,甘肃省学位授予单位学士、硕士、博士出现论文作假的学生,将被取消学位申请资格或撤销学位,3年内不得再申请学位。指导教师未尽到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论文指导和审查把关等职责,将视情况给予暂停招生、取消指导资格、处分直至解聘等处理。出现多起学位论文作假的学位授予单位,将被停止或者撤销其授予学位资格,招生名额也将被核减,负有直接管理责任的学位授予单位负责人将被问责。

  据介绍,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包括下列情形:购买、出售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买卖的;由他人代写、为他人代写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代写的;剽窃他人作品和学术成果的;伪造数据的;有其他严重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学位申请人员应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武永明)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定西校区的前身是1979年建校的定西教育学院,2003年经教育部、省政府批准成立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3年3月合并了国家级重点中专定西市卫生学校。2014年5月省政府决定将定西师专并入甘肃中医药大学,设立了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定西校区现占地面积763.3亩(含校区使用面积229.1亩,原卫校面积90.7亩,后山绿化面积443.5亩)。校舍面积14万平方米,资产总值2.4亿元(不含土地值)。校区建有实验实训中心5个,实验实训室85个,实验实训场所总建筑面积20966.65平方米,教学实验仪器设备2993台,总值3827万元。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70个,其中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5个、示范性基地3个。校区现有本科专业2个,专科专业总数52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校级特色专业4个。目前,定西师专名下招生专业27个(其中师范类8个,医药类8个,普通高职类11个),甘肃中医药大学专科招生专业11个。各专业在校生总数7925人(含校本部专科生1673人)。校区现有教职工总数为439人,有专任教师408人,其中正高职称13人,副高职称160人,中级职称194人,初级职称41人;博士学位教师3人,硕士学位教师112人,外籍教师1人。校区设有综合办公室、党群办公室、教学科研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后勤财务办公室等5个党政管理服务机构;有医学教学部、药学教学部、人文教学部、理科教学部、学前教育与体艺教学部等5个教学部;成立了机关党总支、离退休党总支及各教学部党总支等7个党总支。校区设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全国英语等级考试考点、普通话等级测试站、定西市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和定西市继续教育基地,是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和甘肃省乡村医生培训项目的实施单位,与美国塞奇学院、首都师范大学、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兰州南特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甘肃天士力中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作为中医药大学“一校四区”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积极优化专业结构,大力发展医药类新专业,不断加强实验实训建设,进一步推进内涵建设,已经实现了转型、升级的目标。目前,校区逐步形成以医药类、师范类、高职类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为服务地方经济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 兰州大学兰州市城关区
    学校简介兰州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和良好声誉。现有城关、榆中2个校区,校园面积3544.32亩。学校创建于1909年,始为甘肃法政学堂,是中国西北地区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学校。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兰州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在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被确定为国家14所综合性大学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入选“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高校,2002年和2004年,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和回归兰州大学。2017年,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在11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坚守在西部、奋斗为国家,走出了在经济待发达地区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奋进之路,创造了化学“一门八院士”、地学“师生三代勇闯地球三极”、中科院“兰大军团”、隆基兰大合伙人等享誉国内外的“兰大现象”。学校按照“兴文、厚理、拓工、精农、强医”的学科发展思路,着力构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现有2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涵盖了12个学科门类,是具有学位授权自主审核高校之一。有2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数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和生态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物学、农业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总论等1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校坚持“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工作理念,构建引进、培养、稳定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现有专、兼职教学科研人员290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17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799人。有研究生导师2105人;在站博士后245人;临床医学教授144人、副教授296人。有两院院士22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8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10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8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8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6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含跨世纪)入选者129人;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12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65人;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9人;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8人、优秀青年文化人才12人;甘肃省飞天学者34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学风,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不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首批设置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高校,是我国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19所高校之一。现有本科生20146人,硕士研究生13297人,博士研究生3808人。有103个本科专业,1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有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3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42万余名校友以浓郁的家国情怀、独特的坚守奋斗,赢得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勤奋实干”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毕业生荣膺两院院士、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者数量均名列全国高校前茅。学校秉持“顶天立地”的科研观,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将地域的比较劣势转化为基于自然禀赋的比较优势,推动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甚至国际科学问题,在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一流建设学科以及磁学、核学、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青藏高原、冰川冻土、风沙治理、多肽药物、西部高发疾病、敦煌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亚问题、政府绩效治理、应急管理、区域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显著。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等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紧盯“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成立了一批创新研究机构,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1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 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世界44个国家和地区的258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牵头成立的“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成员总数达173个。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建有3所孔子学院。与美国德雷塞尔大学合作举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育合作办学项目。学校第一医院、第二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急救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医疗机构,在区域医疗和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口腔医院是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面向未来,兰州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发扬“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奋斗,致力于在中国西部大地奏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磅礴乐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学校简介甘肃财贸职业学院于2016年2月29日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置,由省政府举办,隶属于省教育厅,是全省唯一一所公立财经类普通高等职业学校。学院是在原兰州服装职工大学的基础上,由7所省教育厅直属学校整合而成。学院位于兰州新区职教园区,校园面积1050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总投入15亿多元。学院加挂“甘肃教育培训中心”牌子,协助省教育厅为全省教师培训工作提供指导和服务。学院同时也是“甘肃省现代物流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甘肃省商贸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学院设有会计系、金融系、物流系、经济管理系、艺术设计系、应用工程系、信息技术系、现代服务系等8个专业系部。现有在编教职工424人,其中,专任教师353人,正高级教师13人,副高级教师162人,"双师型"教师102人,具有研究生学历及硕士学位的教师57人。学院实行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现有高职专业26个,中职专业16个,有在校学生9700余人(其中高职学生8300余人)。学院重视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在省内外建有60多个实训基地。学院投入近3000万元,建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华为全套设备云计算数据中心;投入5000万元,建有建筑面积达10000平方米的现代物流实训中心;在学院南面还建有为园区院校服务的“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公共资源共享区”,占地面积732亩,建筑面积19.5万平方米,项目总投入8亿元人民币。主要功能区有:公共实训中心、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卫生保健中心和商业服务中心等。学院立足兰州新区,紧密围绕甘肃八大产业布局,服务“一带一路”经济建设。重点在会计、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现代信息技术、环境艺术设计等现代服务领域,彰显财经商贸院校办学特色,培养服务社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 学校简介甘肃中医药大学是甘肃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教育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院校、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招生院校。学校前身是1978年创立的甘肃中医学院;1989年,学校在甘南州卫生学校藏医学专业基础上创办藏医系,逐渐发展为具有硕士学位授予资格的藏医学院;2014年,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整体并入;2015年,学校正式更名为甘肃中医药大学;2017年,和平校区一期项目完工并投入使用,逐渐完成教学及行政整体迁入;201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并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经过四十载薪火相传和砥砺奋进,学校已实现“办学层次提升”和“办学空间拓展”两大目标。学校现有和平校区、五里铺校区、定西校区及甘南校区四个校区,形成“一校四区”办学格局,四个校区的功能布局分别为:本科专业人才教育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成人继续教育基地、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民族医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校本部所在的和平校区占地面积1050亩,坐落于兰州市和平开发区,居于甘肃省会东大门,东襟陇右第一名山兴隆山,西拥金城锁钥皋兰山,南倚钟灵毓秀官滩沟,北接丝路通衢连霍高速,遥对滔滔黄河,毗邻座座学府,人文气脉生生不息,医药教育别具特色。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校,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定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实现了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培养和综合能力提升的有机结合,努力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以及适应中医药国际化的外向型人才。学校本部设有21个教学机构(其中与甘肃省人民医院共建第一临床医学院,与兰州市政府依托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共建第二临床医学院),4个直属机构,3个科研机构。有4所直属附属医院,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32家实践教学基地(含11所附属医院)。有省级教学团队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目前面向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135人,其中本科生12441人,专科生1674人,硕士研究生2660人,博士研究生148人,留学生129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学校本部现有教职工954人,其中专任教师819人。现有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中医3人,双聘院士4人,岐黄学者2人,博士研究生导师78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06人,17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1人被评为“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63人荣膺“甘肃省名中医”,11人被评为“甘肃省优秀专家”,10人获“甘肃省高校教学名师奖”,12人获“甘肃省园丁奖”,28人获“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3人入选甘肃省“333”“555”人才工程,7人入选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6人被选拔为甘肃省领军人才,27人被选拔为甘肃省卫生厅领军人才。学校是具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中医药类高校。现有医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等7个学科门类,其中有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特色学科(A类)、7个省级重点学科、9个省级医疗卫生重点学科、2个省高校重点学科。有1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9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有32个本科专业、11个专科专业,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有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授予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权。有1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6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工程实验室,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甘肃省高校新型智库。学校是全国第四次中药普查甘肃省试点工作技术依托单位、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甘肃省牵头指导单位、甘肃省道地中药材标准制定工作牵头单位、科技部“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甘肃省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常设单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敦煌医学研究及文化传承专业委员会牵头单位。目前馆藏纸质文献资源总量达81.19万册,其中纸质图书80余万册,馆藏线装古籍2.3809万册,外文图书2.956万册,纸质期刊4.327万册;拥有各类数据库49个,电子图书93万册,电子期刊27万册。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省部级和其他科研课题826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各类科研成果奖励75项(其中省部级9项),获得专利及软件著作145项(其中国家专利32项)。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533部,发表学术论文2646篇。主办《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儿科杂志》《甘肃基层卫生》三种学术期刊,其中《中医儿科杂志》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期刊。学校直属附属医院拥有院内制剂122个,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校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本着“文化先行、医药互促、强化认同、实体合作”的思路,坚持以文带医、以医带药、以药带商、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广泛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向西交流发展,已与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共建了8所“岐黄中医学院”和4个中医中心,与美国、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法国、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乌克兰、匈牙利、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通过举办中医药研修班、中医实践和中医理论研修班,开展中医药培训、文化推广和义诊,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训了大批中医药工作者。每年选派教师赴外参加学术交流及研修培训,接待多批国(境)外高校和卫生机构来访团组,不定期邀请国际专家来校举办学术讲座,加强学术交流。已招收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乌克兰等18个国家的121名留学生在校学习。设立“丝绸之路”专项奖学金,资助在甘接受本科、研究生层次教育的优秀外国留学生及在甘肃就读的品学兼优的长期外国进修生。“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持续提升。学校秉承“勤奋、严谨、继承、创新”的校训,坚持“立足西部求特色发展,传承仁术重开放办学”的办学理念,遵循“仁术勤和,玉汝于成”的育人理念,坚持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工作,旗帜鲜明确保正确办学方向、坚定不移树牢改革创新取向,建章立制顺应依法治理趋向、建强班子把握干事创业航向、夯实基础始终注重基层导向、从严从实确立作风建设指向。坚持“把优秀的人培养成共产党员,把共产党员培养成岗位模范”的“双培养”目标,深入推进涵盖教学、科研、医疗、管理服务等领域的“杏林先锋队”建设,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建立中层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和处级干部“三述”制度,开展“党员组织生活主题立项”活动,着力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使之成为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坚强堡垒。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百千万工程”,打造组织建设、文化环境、学风建设、科技活动、网络阵地、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七大育人平台,创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塑造学术节、艺术节、体育节和文化节等活动品牌,开展“经典医籍诵唱比赛”等一系列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和“中医中药进社区”等具有中医药专业特点的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先后被评为“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高校统战工作先进单位”。校工会和附院工会被授予“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先进工会组织”荣誉称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得省教育厅立项支持;“锦绣添香中药养生香囊”项目,获省赛金奖、全国铜奖。面对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学校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甘肃省教育大会精神,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关键,以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为保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实施质量兴校、特色立校、人才强校、开放活校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努力实现学校总体办学实力与水平显著提高,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实现新的突破,各项办学指标明显提升,部分指标进入省属高校和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学科布局更加优化,专业建设特色更加凸显,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产学研用推进机制进一步加强,社会服务能力稳步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建成环境整洁优美、人文特色鲜明、富有大学精神的校园,拥有万余名学子、千余亩土地、百余名名师名医,打造服务甘肃乃至西部发展的“五个重要基地”(即: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重要的研发和转化基地、重要的中医医疗和养生保健基地、重要的中医药文化传承基地和重要的对外合作交流基地),建设成为西部一流、特色鲜明、综合实力较强的开放性中医药大学,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 兰州博文科技学院兰州市榆中县
    学校简介兰州博文科技学院(原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2002年由兰州交通大学申办成立,2004年被国家教育部确认为独立学院,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2021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层次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并更名为兰州博文科技学院。学院面向全国招生,招生纳入国家普通高等教育统招计划。学生学习期满成绩合格者,颁发兰州博文科技学院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颁发兰州博文科技学院学士学位证书。学院秉承兰州交通大学“严谨治学”的优良办学传统,遵循“博衍明德,文倡格物”的校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以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学院基础设施齐全,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学生公寓有12栋,教学楼2栋,实验室42个,馆藏图书86.7万册,电子图书56万册;大学生活动中心、培训中心、实验楼、行政楼、图书馆和体育场、馆等,各类教学设施设备先进,完全满足师生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需要。为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培养各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2019年学院在兰州新区职教园区新征土地1192.9亩,正在规划建设新的校区。学院大力实施人才兴校工程,拥有一支满足各科教学需求的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现有教师525名。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教师总数的44.2%;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占教师总人数的39.62%。学院依托兰州交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财经大学等优质教学资源,不断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共开设41个专业,建立了以工科为主,文、理、经、管、艺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形成了土木建筑类、电气通信类、机械能源类、轨道交通类、经济管理类为特色的专业群。学校持续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建设“智慧校园”,学院在参加的各类创新创业和专业性技能大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以高质量教育赢得了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毕业生以“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著称于用人单位,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5%以上,并涌现出一大批行业骨干和社会新星。学院设有完善的“奖、助、贷、勤、减、补”困难学生资助制度与体系,助力有志学子,圆梦大学。优秀学生可享受国家奖学金8000元/人/学年、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人/学年和国家助学金3000元/人/学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享受国家助学贷款。另外,学院有多渠道的勤工助学项目和以社会公益捐赠为补充的奖助体系,保障在校学生能够优有所奖、困有所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院始终牢记“立德树人”的使命,以传承科技、探求真理为使命,主动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开创学院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国家教育事业和民族振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