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北京:高考英语听力二次机考防疫要求公布,考生进考场请这样做
2020-06-05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北京市2020年高考英语听力第二次考试将于6月20日进行。本次考试中的防疫要求今日公布。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教育考试院高招办有关负责人。

►考试院高招办有关负责人:

普通高考英语听力实行一年两考,采用计算机考试模式。高考外语听力考试满分30分,成绩核算阶段,将取考生两次机考考试的最高成绩与其他部分试题成绩一同组成外语科目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按规定,第一次英语听力考试已经取得满分和高职自主招生已被录取的考生不再安排参加此次考试。

●6月15日起,参加第二次考试的考生可通过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www.bjeea.cn)自行打印准考证。

●目前,考生依旧可通过网站elst.bjeea.cn下载安装高考英语听力机考在线体验考试系统自主模拟练习。

●7月11日起,考生可通过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查询本次英语听力考试成绩。

参加机考做好防疫准备

考试当天,考生要持《准考证》和身份证,按规定时间到指定地点参加考试。进入考点前,考生要注意与周边其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间隔距离,并接受体温检测,体温正常者方可进入考点。按规定,考生要主动配合考试工作人员进行身份验证识别。在指定场次开考前40分钟,考生须进入备考室备考,未能按时进入封闭区或备考室的考生视为缺考,不得参加当次考试。因此,考试院高招办提示考生,务必提前熟悉考点路线,适当提前到达考点,以免因迟到影响考试。

在考点内,考生要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不建议佩戴N95口罩),但在接受身份验证时应临时摘下口罩。考生在考场内应按指定位置就座,在候考室(区)、备考室的等候间隔应注意保持在1米以上,排队与行走两人之间要相距1米以上。进入和离开考场(机房)时,考生须使用免洗手消毒液消毒双手。进入考场时,要领取1片消毒湿巾,用于考前擦拭耳机耳罩与耳接触的皮面。考试结束离场时,考生需将使用过的消毒湿巾及包装袋随身带走,弃置到考场出口指定位置。

►考试院高招办有关负责人:

在参加英语听力机考时,考生在试音阶段要佩戴好耳机,调整合适音量。考试期间,考生要听清系统播放的语音提示,按要求操作。考试全过程不得乱动计算机电源、网线、鼠标、键盘、耳机等设备。每道考题都有作答时限,考生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答。考试结束前,考生不得提前离场。此外,考生不可以带纸、笔进入机考考场,考场内会发草稿纸与考试用笔供考生使用。

考生要遵守考场纪律

参加机考考生要诚信应考,如不遵守考场规则,不服从考试工作人员管理,有违规行为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3号)执行,并记入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涉嫌违法的,移送司法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追究法律责任。

►温馨提示

除已正常返校且体温正常考生外,考生健康状况符合以下条件,方可正常参加考试。

① 近期未离京并连续14天居家观察且无症状的未返校考生、往届生和外省回京考生可正常参加考试。

② 境外返京考生:严格落实境外返京人员管控措施,集中医学观察14天后,须继续居家健康观察7天且无症状,方可正常参加考试。

③ 京外返京考生:严格落实京外返京人员管控措施,中高风险地区(含湖北)返京的考生,须居家或集中医学观察14天;共同生活居住的家庭成员须医学观察的,考生本人也应隔离观察,确认无症状方可正常参加考试。

④ 须进行核酸检测的考生:严格落实“应检尽检”要求,3月25日后从湖北(除武汉)返京,4月8日后从武汉返京,考试前三周从境外和京外其他地区返京,本人或家庭成员曾为确诊病例、核酸检测阳性者、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的考生,须进行核酸检测,结果阴性方可正常参加考试。

北京考试报 邓菡

热门院校

  • 中国戏曲学院北京市丰台区
    学校简介中国戏曲学院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所戏曲学校,也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培养戏曲艺术高级专门人才的大学,是中国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学院以其专业最完备、培养体系最健全、优质师资最集中、输送高端专业人才最多、业内贡献最大,在全国戏曲教育领域中发挥着引领和示范作用,被誉为“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 学院成立于1950年1月28日,初名“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首任校长田汉。1955年1月正式定名为中国戏曲学校。197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制为中国戏曲学院,并招收第一届本科生。2000年,学院划转北京市。2014年,文化和旅游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中国戏曲学院。 学院现有“戏剧与影视学”“音乐与舞蹈学”和“艺术学理论”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及15个专业、28个本科专业方向。其中,戏剧戏曲学为北京市重点学科,表演(京剧)、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一流建设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戏曲作曲)、动画为省部级一流建设专业,表演(京剧器乐)为省部级特色专业。现有在校生2480人,教职员工419人。 学院目前设有京剧系、表演系、导演系、音乐系、戏曲文学系、舞台美术系、新媒体艺术系、国际文化交流系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体育部、继续教育部等教育教学单位,下设附中。形成了包括戏曲中等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在内的,具有国戏鲜明特色的戏曲人才培养格局。 建校70多年来,中国戏曲学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戏曲教育,秉承“德艺双馨、继往开来”的校训,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在戏曲人才培养、戏曲科研与创作、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和国际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坚定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戏曲领域形成生动实践作出了突出贡献。 2020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学院师生回信,充分肯定了学院办学取得的可喜成果,对传承发展好戏曲艺术提出殷切期望。他强调,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希望中国戏曲学院以建校70周年为新起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学院正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根本遵循,深入推进“戏曲人才培养中心、戏曲理论研究中心、戏曲传承与创新中心、中外戏剧交流与合作中心”建设,继续朝着中国一流、世界知名戏曲艺术大学的目标不懈奋斗。
  • 学校简介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及其前身成立于1994年,是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资格,以艺术与传媒并列命名的综合性艺术传媒类民办普通高等学校。2013年12月2日,经北京市教委批文同意(京教函【2013】589号《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同意北京新圆明职业学院变更校名的批复》),学院更名为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学院的校训是:以老庄为友,以孔孟为友,更以智慧为友。学院的大学精神为:忠诚无私、坚韧不拔、创新创造。学院董事长杨波兼任院长。当前由50余名著名艺术家、院士、专家学者担任学院顾问和学科带头人。当前学院设立有5大学科、24个专业。美术学科:美术(国画方向)、艺术教育(书法方向)、文物修复与保护(书画鉴定方向)3个专业;表演学科:舞蹈表演、音乐表演、戏剧影视表演3个专业;设计学科:艺术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动漫制作技术、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会展策划与管理、展示艺术设计7个专业;传媒学科:新闻采编与制作、影视编导、网络新闻与传播、播音与主持4个专业;财经学科:工商企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文秘、商务英语、旅游英语7个保留专业。学院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占地200余亩,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紧邻国家AAAA景区北京凤凰岭自然风景区,花木环绕、空气清新,是求学读书的理想场所。学院的办学理念是“以德治教、育人为本”。学院以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较宽,艺术创作与展示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和敬业精神的高等艺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目标,努力建设成为在北京地区民办高校中具有“窗口”和示范作用的人民满意的优秀大学。由于办学业绩较为突出,学院被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评为“先进民间组织”、“北京市自律诚信先进民办非企业单位”;学院党组织三次被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教育工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学院团委获得了共青团北京市委授予的“以德治教、育人为本”荣誉称号,还被海淀区团委评为“海淀区教育系统先进团委”、“校园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团委”等。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学院党总支被评为“海淀区教育系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先进集体”。在建国60周年大庆中,我院师生因参与由北京市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筹备委员会群众游行指挥部组织的群众游行活动并表现出色,获得了“首都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服务保障工作优秀组织奖”。2017年4月19日,市教委专家组在进校听课意见反馈会上肯定了学院“公益、规范、诚信、特色”办学名副其实。2017年5月4日,海淀区委教育工委党建巡视组莅临巡视期间,对学院党建工作和办学精神予以充分肯定。2018年4月18日,我院资助宣传工作在市资助培训大会上获得市学生资助事务管理中心点名表扬。学院自成立前后至今坚持公益办学30年,曾多次组织北京市优秀师资赴革命老区义务讲学,培养教师,资助失学儿童少年,组织所资助的老区中学与北京市重点中学结成友好学校。三十年来,学院先后资助了陕西延安、福建龙岩、湖北黄冈等二十个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以及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数千人,减免本院学生学费上万人次。学院精准扶贫、资助贫困子弟的范围横跨十七个省市,七百多个县,一千三百多个村,为社会培养毕业生一万余人,为国家节约教育经费达十几亿元。学院以实际行动响应并践行了习总书记“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教育扶贫”的号召,为贫困家庭及其子弟谋了幸福。这也是按照中央精神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尽了绵薄之力。特别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学院在自身经济状况困难的情况下,连续五年,共拿出助学资金五百余万元,资助了革命老区和边疆地区贫困子弟五百余人。学院“扶贫助教 济困助学”的义举和“平民化”的办学思想,得到了党和政府各级领导、艺术界、科教界知名人士以及社会其他各界的大力支持。由于学院扶贫济困、公益办学突出,我院以杨波董事长兼院长为代表的品格风范,受到社会媒体的关注与多次报道。2015年1月11日,央视新闻联播【行进中国 精彩故事】将杨波院长的思想事迹作为典型报道。杨波院长同时被新闻频道《真诚沟通》栏目作为友善代言人播出70余次。《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晨报》、《北京晚报》、《京华时报》、《法制晚报》系列报道充分佐证了我院公益办学的赤诚之心,良好的社会效应,以及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古人云:“德不孤,必有邻”。学院“忠诚无私、坚韧不拔、创新创造”的大学精神,二十多年来感召了一百多位两院院士、三百余位名家大师,齐聚北艺传媒,助力人才培养。同时学院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创办艺术教育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学院办学公益性十分突出,许多著名书画艺术家包括启功、关山月、白雪石、罗工柳、田世光、张仃、黄永玉、陈昔未、钱绍武、欧阳中石、沈鹏、刘炳森、范曾、张海、刘大为、苗再新等多年来以实际行动倾情支持学院办学。一大批艺术大师向学院捐赠艺术品力作,许多已成为绝唱。中国广播艺术团等一批艺术团体以及著名表演艺术家姜昆、冯巩、李金斗、黄宏、郭冬临、巩汉林、袁阔成、吴琼、郑绪岚等多次来学院慰问演出。2017年7月8日,著名艺术家、学院表演学科带头人雷恪生老师、中国儿童基金会单志刚主任、北京电影家协会贾伟秘书长、北京音乐家协会赵金波秘书长、北京舞蹈家协会李成福秘书长、表演艺术家陈逸恒老师等出席学院表演学科文联剧场期末汇演并点评指导。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王梓坤、姜伯驹、王元等上百位院士鼎力支持学院办学,这些都是学院独家享有的顶级艺术、教育、科研资源,在同类院校中是不多见的。学院以德治教、育人为本,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锐意培养新时代人才。2008年5月30日,申永磊、严中利两名学生党员通过新华网向全国大学生倡议:“自信、自立、自强,做敢于承担的一代”。短短三天时间,新华网发展论坛有关公开信的留言达5000多条,新浪、搜狐、网易等网站众多网友留言和评论,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被称为新时期年轻一代的《自强宣言》。2009年6月,《中国教育报》报道学院办学成果的文章《以德治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立即引起全国有关媒体强烈反响。学院每年召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和教学工作会,在北京地区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并不多见。2017年7月8日晚,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汇演在北京市文联剧场隆重举办,此次汇报演出的主题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2017年9月21日,学院召开第九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主题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努力奋斗”。2018年4月13日,学院隆重召开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扎实推进内涵建设,锐意培养新时代人才”为主题的第九届教学工作会议。学院始终以教学为中心,各方面工作围绕教学中心展开并服务于教学中心,从而扎实推进学院的内涵建设。优秀的师资是以教学为中心和推进内涵建设的保证。除拥有顾问和学科带头人50余名之外,学院常设师资库,当前专兼职教师120余名,他们大多来自北京地区重点大学、艺术院团、专业院校与重点科研院所。以专任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为学院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学院还聘请校外专家、教授组建了教学专家咨询组,每学期来校听课、督导教学工作,体现了重视教育家办学的思想,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服务与管理相结合的日常学习生活密切关注和规范思想政治辅导,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与及时的德育积分考核,是学院良好学风建设和全面素质教育的保证。由于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学习、锐意进取,根据形势和调研新增专业,增聘学科带头人,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机制,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始终保持同类院校中的领先水平,青年教师显著成长,教学效果不断提升。学院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有着优良传统。常年开设国学系列课,教授“国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古代汉语”等知识。这使学生受到了极好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在2017年4月市教委专家组来校教学检查期间,该类课程获得检查组主任的高度评价,认为授课教师以富有文言文风格的语言朗朗上口地讲解授课内容,十分文雅别致,既展示了我院教师的文化功底,又赋予课堂教学浓郁的文化色彩。学院坚持开展“大学生与艺术家面对面”、"大学生与科学家面对面"活动,数百位著名艺术家、一百余位两院院士与学生开展多种形式交流和讲学活动。在2002年北京市大学生科普演讲比赛中,学院学生表现出色,包揽一、二等奖,在首都高校引起强烈反响。近年,学院文艺演出不断将党建推上舞台,在莘莘学子的表演当中,抒发了学院凝聚在杨波董事长兼院长周围的领导班子和广大师生对于党、对于祖国、对于人民的无比热爱。学院拥有良好的艺术教学、实践和组织艺术性社会活动的传统。2002年,学院和人民政协报社联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举办“《诗经•风•雅•颂》书画艺术展”,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马万祺、杨汝岱、张思卿,著名书画家张仃、王学仲、钱绍武、沈鹏、刘炳森等一百多位先生为学院书写《诗经》305首诗篇,展览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2011年7月,学院和民建中央画院、北京网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在民族文化宫举办《江山多娇•民族团结》大型书画展,著名画家苗再新创作的描绘56个民族的56幅巨幅人物生活场景组画《民族之光》、著名书画家欧阳中石、陈昔未、赵刚先生等创作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黄河滔滔》、《巍巍长城》、《大江东去》等巨幅山水画等引起轰动。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书画展并给予高度评价。此次展览还得到权希军、佟韦、刘艺、沈鹏、赵长青、旭宇、朱关田、邵秉仁、张飙、申万胜、张改琴、陈振濂、王家新等多位书法家的大力支持,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先生兴致盎然,为表示祝贺,他欣然为此次画展题下了“民族之花多姿多彩”,在场师生无不赞叹刘主席的书法造诣。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学院多次举办“两学一做”主题画展,2014年学院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举办了《“梦圆中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书法展暨壮丽江山画展》,上千人参观了此次展览,开幕式分别在央视国际“午间新闻”、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晚间新闻”、央视书画频道、西藏新闻联播等节目进行了报道,并在新华网、光明网、新浪网、凤凰网等全国近百家网络媒体,以及《北京日报》、《西藏日报》、《中国艺术报》等多家报刊杂志进行刊载,引起了强烈反响。2015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之江新语”书画作品展》,《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京华时报》都进行了报道,新华网、光明网、腾讯网、新浪网、网易网、凤凰网等上百家网络媒体也进行了转载,引发了广泛关注。2016年,学院组织著名书画家,创作了《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书法作品》。学院还将举办“山河颂大型书画展”。学院有专门的就业办公室,负责学生毕业就业相关工作。每年就业办都会根据毕业生专业特长、职业兴趣,推荐到有关单位就业。由于学院在平时十分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职业培训,为学生走向职场打下了良好基础,因此用人单位对我院学生常常给予好评。学院每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截至到2016年10月31日达到99%,其中初次就业率达95.5%,签约率83%。2017届毕业生截至2017年6月26日,已就业92%,截至7月底前后接近100%。对于我院毕业生毕业后的就业表现,雇主满意度达84%以上。各项指标在北京地区同类院校中处于前列。学院努力“融入、融合、融通”,着力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校校合作。十九大倡议:“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学院现拥有多个实验、实习、实训室、录像室,其中网信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学院联合成立的网信车间,作为重要的实训基地,已经有一个车间建设并投入运营,充分地保障了学生实习及实训教学的需求。学院还建立了北艺剧场、舞蹈教室、琴房、表演教室、钢琴教室等实践教室。另外,学院还与国家话剧院、中国水墨画院等单位合作,建立了多处校外实训基地。学院将进一步开创与企业合作的机会,与知名影视机构、大型文化公司建立更多、更加密切的合作关系,切实深化校企合作,为高职学生实践教学、学生就业实习创造更多良好条件与成才机会,为学院发展带来更多美好契机。按照2018年北京高校领导干部会议对北京高校提出的“融入、融合、融通”的要求,我院将与在京部分本科院校合作,举办本科或高职教育,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作用,真正实现融合发展、共同发展。在以“新时代、新使命、新思路、新征程”为特点的大好形势下,党和国家在实施教育改革中长期规划之际,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的战略发展目标。我院作为一所普通高等职业院校,要借一批高校“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契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代化新型首都圈中找准定位,进一步借鉴中外高校办学经验,创新思路,不断提升学院的办学水平;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现为动力源泉,继续以愚公移山精神为完成“十万工程”和实现教育层次上水平、上台阶的目标砥砺前行。学院不断努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深化教育改革,全速加快教育现代化,办成一所具有艺术传媒特色,资源丰富、学科优化、师资雄厚、学术氛围浓郁、人才培养精尖、管理模式先进的优秀大学。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市海淀区
    学校简介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由原机械部所属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和原电子部所属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合并组建,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管、理、经、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的高校。办学历史可以追溯至1937年。在长达84年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扎根中国大地,融入国家机械工业、计算机事业的起步发展,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形成了鲜明的信息特色、行业特色、军工特色。“勤以为学 信以立身”的校训精神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学校现有5个校区,另有占地1200余亩的新校区正全面加速推进建设,一期工程竣工在即,2021年实现一期搬迁。党建和思政工作成效显著。全面加强党对学校各项工作的领导,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空间、办学、育人、治理、情感“五个环境建设”,持续优化顶层设计,不断推进内部治理体系改革。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提升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连续多年获评“首都精神文明单位”,并获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校提名奖。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国际化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0569人,研究生2426人,留学生130人。现有44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北京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3个,3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7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个专业获批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12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12套。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1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5个。获得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入选首批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强、起薪高,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066人,其中69.7%具有博士学位,61.6%具有高级职称;学校拥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1人,北京学者3人,青年北京学者1人,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1个,“北京市战略科技人才团队”3个;北京市优秀人才青年拔尖团队和市属高校创新团队15个;长城学者等北京市级高层次人才6人;北京市优秀青年拔尖人才7人;市属高校青年拔尖人才45人;市属高校拔尖创新人才8人;北京市青年英才20人;中青年骨干102人。拥有博士生导师21人,兼职博士生导师35人,硕士生导师502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8个,教育部创新团队4个、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3个,全国五一巾帼标兵1人。北京市优秀德育先进集体等3个,北京市师德榜样、师德先锋、优秀教育工作者等30人,北京市“高创计划”教学名师4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6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1人,北京高校优秀本科教学管理人员3人。北京市首都劳动奖章和首都教育先锋先进个人11人。学科实力持续增强。学校已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管、理、经、文、法6个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学校精准对接国家与首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及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需求,持续推进学科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差异化发展,学科实力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现拥有北京市高精尖学科2个,与北京科技大学共建北京市高精尖学科1个,与清华大学共建学科1个。科技创新优势突出。持续加强科学研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取得突出成绩。2007至2009年,连续以第一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2017年,再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项。拥有省部级与行业重点科研机构29个,其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6个、北京市工程中心2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年度科研经费突破2亿元。在高端软件、传感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一批成果实现产业化,校办科技产业资产总额超过5亿元。参股的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北京市属高校中首家上市企业。2020年,发明专利授权数83项,近三年新增省部级以上奖项8项。着力培养实践能力较强、具有创新意识与国际化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国际化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已与百余所国外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实现了本、硕、博全方位的联合培养模式。学校设有经教育部批准的与美国奥克兰大学共同举办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聘请了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英国工程院院士、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等一批世界知名的专家和学者担任学校的学术委员会委员和荣誉教授,联合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牵头成立先进光电子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先进光电子器件与系统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国家“111计划”。 学校是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首批成员。学校国际交流学院设有本科和研究生两个层次的国际学生学位培养项目,为来华留学的国际学生提供政府奖学金,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毕业的校友遍布世界各地。  当前,学校顺应信息时代发展趋势,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双一流”建设为导向,紧扣应用型大学办学要求,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持续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朝着建设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大步迈进。
  • 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市西城区
    学校简介中央音乐学院1949年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命名成立,是由1938年成立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1940年建立的重庆国立音乐院、1948年成立的华北大学三部音乐系、1918年成立的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等几所音乐教育机构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培养高级专门音乐人才的高等学府。1960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2000年被列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院校,是全国艺术院校中唯一一所国家重点大学,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现设有作曲系、音乐学系、指挥系、钢琴系、管弦系、民乐系、声乐歌剧系、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音乐教育学院、提琴制作研究中心、人文学部、附属中等音乐学校、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鼓浪屿钢琴学校等教学院系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音乐学研究所等机构。截至2021年12月,中央音乐学院共有全日制在校生3667人,其中本科生1586人,硕士生753人,博士生178人,附中(含附小)1150人。作为全国音乐教育中心,音乐创作、表演和研究中心,以及社会音乐推广中心,中央音乐学院是一所代表中国专业音乐教育水平,专业设置齐全,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音乐学府。  中央音乐学院是国内外音乐人才向往的地方,七十余年来,学校已建立起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和教学管理队伍,在教学、创作、表演和科研中涌现出一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学者,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有才华的年轻音乐家来校学习,培养了数万名优秀音乐人才及数百名外国留学生,其中大多数已成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作曲家、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音乐表演艺术家、文化艺术机构的领导人和业务骨干。  中央音乐学院在继承中华民族音乐传统和经验的同时,不断吸纳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以博大的胸怀,容纳各种艺术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央音乐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双一流”建设,开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音乐学院发展新征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历史性贡献。
  •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市朝阳区
    学校简介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一所以中医药学为主干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直属教育部管理,由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市共建。学校现任党委书记谷晓红,校长徐安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6年,前身为北京中医学院,是国务院批准最早创办的高等中医药院校。1960年,被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93年,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1996年,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0年,与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入选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2018年,成为教育部新一届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中西医结合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2020年,荣获“全国文明校园”。学校现有3个校区,分别为良乡校区、和平街校区和望京校区。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秉承“勤求博采、厚德济生”校训,倡导“人心向学、传承创新”理念,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宗旨,弘扬“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精神,彰显特色、强化优势,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的教育基地、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的示范基地、中医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研究基地、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患的医疗基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基地、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国际交流基地,为人类健康事业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已经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集教育、科研、医疗、中医药文化传播于一体的著名中医药高等学府。   学校(含直属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工6032人,专任教师1611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占60.34%。学校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医大师”6人,并拥有一支以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优秀中青年教师组成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从丰厚的中华文化和中医药文化土壤中汲取营养,将“以文化人”理念贯穿于育人工作的始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166人,其中研究生5683人,本科生8894人。另有非全日制研究生38人,继续教育学生295人,网络教育学生32466人。   学校致力于构建面向未来以高层次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药制药、药学、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药事管理、护理学、英语、法学、生物工程、中西医临床医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中医骨伤科学16个本科招生专业。   学校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位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囊括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囊括4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8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8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2个。   学校现有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4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3项、二等奖21项。   学校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基地56个。其中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4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0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监管科学研究基地1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重点实验室1个,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台湾中医药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6个,北京市教委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北京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1个。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中医体质辨识研究成果作为唯一的中医成果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中风病中医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成为中医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灸用艾绒》和《中医四诊操作规范第三部分:问诊》成为国家级标准。   学校现有中医学院、中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针灸推拿学院、岐黄学院、管理学院、护理学院、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学院、国际与港澳台工作部(国际学院、台港澳中医学部)、继续教育学部、体育教学部等教学单位。现有北京中医药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高等教育研究院等校级研究机构。   学校现有第一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3家直属附属医院和国医堂中医门诊部。近年来,学校遵循“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原则,探索合作共建新模式,搭建了区域标志性的高质量中医药服务平台,建立第四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第五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第六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第七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和第八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厦门医院)。另有中日友好医院、广安门医院、西苑医院、望京医院、北京中医医院等17个临床教学基地,承担着全校学生的临床教学、见习、实习工作。学校现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44个。建设有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6个,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3个,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2个和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43个,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二室一站44个。   建校伊始,学校就成为新中国最早接收外国留学生攻读中医学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到目前已为94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2万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并先后与31个国家和地区的118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1996年与英国密德萨斯大学合作设立了我国第一个在国外高校独立颁发医学学士学位项目。率先在世界50强高校中开办中医学专业本科教育,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开设“中医学-生物学”双学士学位教育。与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医学院合作开设获欧盟认可的第一个中医学硕士学位项目。开设我国首个全英文授课西医生学习中医的博士学位项目、硕士学位项目,首个全英文授课中医学士学位项目。2019年与美国国家儿童医院合作,在美国建设具有中医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儿科门诊,持续推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融合与发展。   学校于1991年在德国建立北京中医药大学魁茨汀中医医院,开创了中国大学在海外办中医特色医院的先例,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典范。学校的国际化发展不断探索创新,首创了集医疗、教育、科研与文化传播于一体的“海外中医中心”,为中医药海外发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北中医方案”,先后建立北京中医药大学澳大利亚中医中心、俄罗斯中医中心、美国中医中心、中国-德国中医药中心(魁茨汀),把中医药打造成中外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亮丽名片。俄罗斯中医中心成功取得俄罗斯联邦医疗机构资质,成为俄罗斯第一家被纳入国家医疗保险体系的中医特色医院。澳大利亚中医中心积极推动针对西医生的中医学历教育,两届中医学硕士学生已经成功毕业。美国中医中心瞄准中医特色及医学前沿,围绕癌症、癫痫、儿科疾病、生殖疾病等成功举办多次高端学术会议,正成为中美两国在医学领域开展学术交流与对话的重要平台。   学校主办有《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现代中医临床》《中医教育》和《中医科学杂志》(英文)4本高水平学术期刊,是中医药教育、科研、医疗等的重要学术交流和宣传推广平台。《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入选北大核心、科技核心和CSCD数据库,入选T1级优秀中医药科技期刊目录和《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荣获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F5000)”“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和“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等。   迈入新时代,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守正创新作为发展思路,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为全面建成中医药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懈奋斗!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