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北京文科第一将入读港中大 获50万港元奖学金
2009-07-03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学习会计学专业

  本报讯(记者李莉)港校面试结束,录取结果陆续公布。北京高考文科第一刘庭梅因为报考了多所香港高校,此时更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但在香港大学的录取名单中没有刘庭梅的名字。香港中文大学表示,刘庭梅已经与香港中文大学联系,并表示将选择港中大。

  据知情人士透露,文科第一刘庭梅一直是几所港校争抢的对象。港大、港科大、港中大都与刘庭梅及其家人联系过,并都开出了给予奖学金等优厚条件。

  此前记者采访港大面试时,港大工作人员表示,刘庭梅已经提前面试,面试过程很顺利,但学校尚未决定是否录取。昨天,港大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已经放弃录取刘庭梅,原因是:刘庭梅各方面都很优秀,但面试时发现她的英语应用能力有些缺乏。因为港大的特色是全英文教学,怕她面临这种环境有压力,反而对今后的成长不利。

  港中大有关负责人说,学校在高考分数出炉后就一直与刘庭梅联系,最终刘庭梅的妈妈打来电话,确认将选择港中大。该负责人表示,港中大安全舒适的住宿环境是吸引状元的一大原因。香港很多高校不能为学生提供校内住宿,而港中大为所有在校生提供校内宿舍,两人一个房间。对女生来说,这样的住宿很让家长放心。

  因为是北京市文科第一名,刘庭梅将获得港中大总额50万港元的“状元奖学金”,其中包括4年的全部学费以及每年4.5万元的生活费。据悉,刘庭梅的家人已经表示,她将选择港中大的会计学专业。

热门院校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市海淀区
    学校简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由全总和教育部共建。学校前身是1946年4月从华北联合大学分离建校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与中国人民大学同根同源。2003年,改制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2年,开展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2017年7月,《中华全国总工会 教育部关于共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意见》正式印发。2018年,开始在香港地区招收研究生。2021年11月,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社会工作、新闻与传播、公共管理3个专业研究生招生、培养与学位授予工作。2022年1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印发《关于支持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建设特色一流大学的意见》,更加坚定了全校师生建设特色一流大学的信心,学校发展迈入新的历史阶段。学校现有北京海淀和河北涿州两个校区,占地面积630亩,建筑面积34.58万平米。学校图书馆拥有纸质藏书90万余册,电子图书200余万册,电子期刊90余万册。截止2022年3月,学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5984人,其中研究生251人,本科生5733人,专科生507人。学校多年坚持弘扬中国特色、劳动特色、工会特色,坚定不移地走“特精尖”内涵式发展道路,已经发展成为劳动和工会领域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完整的大学。学校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会学院、工会干部培训学院、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安全工程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文化传播学院、酒店管理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工匠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劳模学院)、劳动教育学院(劳动教育研究院)等14个学院和体育教学部、外语教学部2个公共教学部;开设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财务管理、法学、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工作、社会学、安全工程、职业卫生工程、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戏剧影视文学、酒店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思想政治教育、应急技术与管理、劳动教育、旅游管理、应用统计学等24个普通本科专业,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旅游英语2个专科专业。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以建设劳动和工会领域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校为目标,培育和凝聚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截至2022年3月,全校共有教职工587人,其中专任教师380人。专任教师中,在聘教授46人,在聘副教授108人,博士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53.95%。学校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4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8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名师6人,北京市优秀教师5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18人,全国三八红旗手4人。在70多年办学实践中,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立足工会,面向社会,服务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服务高素质工会干部队伍建设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着力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专业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学校劳动关系、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为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此外,还拥有法学、劳动关系2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综合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文化传播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团队”“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育人团队”“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劳模本科班)教学团队”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干部培训核心教学团队”5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实验教学中心”“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2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北方凌云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北京中瑞环泰科技有限公司”2个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大力发展科学研究和智库建设,拥有全国工会学研究会、中国工人历史与现状研究会、中国工会·劳动关系论坛等多个学术研究平台,大国工匠与劳动模范研究所、“一带一路”与劳动关系研究所等7个校属研究机构和中国职工发展研究所等21个院(部)属科研机构,形成了一支研究能力突出、社会影响力较大的研究团队,在工人阶级与工会理论、劳动关系、劳动法学、劳动经济、职业安全卫生、劳动教育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学校积极推进新型智库建设。劳动关系和工会研究院以“资政、启民、崇劳、厚生”为使命,聚焦重大问题,服务国家战略,通过编辑研究动态、撰写咨询报告、发布蓝皮书等形式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为中央和全总相关决策提供智力服务。劳动教育研究院聚焦研究中国特色劳动教育模式与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构建,通过创办《劳动教育评论》、编辑《劳动教育研究专报》、发布《中国劳动教育发展报告》、主办劳动教育高端研讨会和全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峰会等形式,在劳动教育决策制定、政策咨询、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智库作用。学校现办有三家学术刊物,《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致力于工会理论和劳动关系理论的深入研究,努力反映该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已形成鲜明的刊物特色和高品质的学术质量;《劳动教育评论》为国内首家劳动教育研究专门刊物,致力于繁荣劳动教育科学研究,为劳动教育学科建设及教育改革发展服务;《中国教工》为国家级教育综合性学术期刊,以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促进中外教育交流为宗旨,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提高教育理论修养和运用教育理论指导实际工作的有益工具。 学校素来重视与国(境)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术交往和联系,先后与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越南、新加坡、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澳大利亚、荷兰、意大利和阿根廷,以及中国港澳台湾地区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关系,开展多层面、多领域的学术研讨和师生交流互访活动。近年来,学校在公派访问学者、师资海外培训、人才联合培养、国际工会干部培养、举办国际学术性系列主题活动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国际学生招收和培养、海外引智等专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当前,全校师生员工正在努力把学校建成我国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工会干部培训的最高学府、劳动和工会领域研究的高端智库,为把学校建成劳动和工会领域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市海淀区
    学校简介北京体育大学成立于1953年,原名中央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1993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是全国重点院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具有光荣的办学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办学基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隶属国家体育总局。学校位于海淀区信息路,占地面积7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1万平方米,共拥有室内外训练场馆近100个。学校现设有体育与健康学部、人文社科学部、奥林匹克运动学部、体育工程学部4个学部,体育与健康学部下设教育学院(体育师范学院)、心理学院等7个学院;人文社科学部下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学院等8个学院;奥林匹克运动学部下设中国足球运动学院(中国足球教练员学院)、中国篮球运动学院等9个学院(校);体育工程学部下设体育工程学院。中共国家体育总局党校、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国家体育总局教练员学院设在学校。学校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是我国体育院校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现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等41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学科布局涉及教育学、法学、经济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9个学科门类。学校体育学一级学科及所辖全部二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拥有1个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1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和1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建设学科;体育学科整体水平在前3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均名列榜首,在第4轮全国学科评估中位列“A+”档次。学校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及体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临床医学、公共管理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体育、新闻与传播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全国首个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现有教育部运动与体质健康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能训练与身体机能恢复重点实验室等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体育总局科研基地、1个体育科学学会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国体育战略研究院、冬奥文化研究中心、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院、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图书馆藏书130余万册。学校现有各级各类在校学生13000余名,其中本科生9600余名,研究生3000余名。近5年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均超过北京地区高校平均就业率水平。学校始终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坚持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坚持高端化、贯通化、国际化和协同化“四化”人才培养方法,加强体育与教育、科技、文化深度融合,为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培养输送高素质新型体育人才。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近10万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等领域的优秀人才,培养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优秀体育专家学者、教师、教练员、运动员和管理干部,为中国体育事业、高等教育事业和奥林匹克运动,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党和国家、社会各界及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曾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和由国际奥委会授予的“体育与社会责任奖”。学校3任校长钟师统、马启伟、金季春分别荣获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运动银质奖章”、“体育运动学习和研究奖”和“体育与教育奖”。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课题)180余项,其中包括“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专项3项、主动健康与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2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获奖270余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7项。《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创刊于1966年,现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SSCI来源期刊、科技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人文社会科学)”、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武汉大学RCCSE权威期刊。《体育运动科学(英文)》)(Journal of Science in Sport and Exercise)SSEJ创办于2019年,是由国家体育总局主管、北京体育大学主办的体育科学领域的英文学术期刊。建校至今,学校已与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的157所国(境)外高等院校建立了校际关系,为106个国家培养了留学生15000余名,其中,阿列克·马迪申(Oleg Matytsin)博士2015年当选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席。学校先后授予克罗地亚前总理、克罗地亚奥委会主席兹拉特科·马泰沙(Zlatko Matesa)博士学位;授予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Jacques Rogge)等7位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学位;授予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Thomas Bach),国际滑雪联合会主席吉安·弗兰克·卡斯帕(Gian Franco Kasper),世界冰壶联合会主席凯特·凯斯尼斯(Kate Caithness)等8人“名誉教授”称号,授予国际奥委会高级顾问吉尔伯特·马吕斯·费利(Gilbert Marius Felli)“客座教授”称号,并聘为奥林匹克运动学部“名誉部长”。学校为教育部批准的“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收院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院校和欧盟教育委员会“伊拉斯谟+”师生交流项目资助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与竞技体育训练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运动科学与健康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获教育部和科技部立项。学校依托国际化办学平台,统筹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建立了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全方位国际合作培养机制,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
  •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市昌平区
    学校简介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重点建设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全面开启了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新征程。学校1958年创建于北京,原名北京电力学院。学校长期隶属于国家电力部门管理。2003年,学校划转教育部管理,现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等12家特大型电力集团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成的理事会与教育部共建。学校校部设在北京,分设保定校区,两地实行一体化管理。学校现有教职工3千余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4万余人,研究生1.2万余人。学校占地1600余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六十多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爱校敬业、追求卓越”的华电精神,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能源电力人才。学校始终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积极活跃在科技创新前沿阵地,攻克了我国电力行业发展过程中多项技术难题,为推进电力科技进步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以后,学校贯彻“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发展”的方针,紧抓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快速发展。学校设有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新能源学院、核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利与水电工程学院、数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能源互联网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学院,67个本科专业。拥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两个学科分别位列A档和A-档;“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和“社会科学”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其中“工程学”学科进入全球前70强和前1‰行列;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和能源动力硕士、电子信息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等13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形成了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学校拥有一支积极进取、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991人,其中正高级职务的420人,具有副高级职务的722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10人,其他各类高层次人才百余名,有多支高水平研究团队。学校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发起成立“电力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联盟”。学校现有15个国家级一流专业,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12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新能源、特高压、智能电网、清洁煤电、核电等重要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果,现建有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及29个省部级科技平台及研究基地,学校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十五”以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370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400余项。科研经费快速增长,科技论文国际三大检索排名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位居前列。学校依托大学理事会平台,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与国内外100余家大型能源电力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共建“智能电网协同创新中心”“智能发电协同创新中心”“能源互联网学院”等一批重点校企合作平台,共同承担重大研发项目,加快科技成果开发与产业化;学校多方位构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与20余家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深化交流与合作,在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学校积极推进校际合作,作为主要发起单位参与组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实现高校之间的优势资源共享互补,促进校际协同创新。学校全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搭建了世界一流大学合作伙伴网络和“一带一路”沿线大学合作伙伴网络,全面开展学生交流、科研合作等合作项目,设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提高来华留学生规模和质量。学校积极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主动承担国家外交任务,承办了多个国家级援外培训项目;与俄罗斯莫斯科动力学院等15所海外高校共同签署“一带一路”能源学院合作伙伴备忘录;担任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学方向中方牵头院校,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智库;在美国设立的西肯塔基孔子学院是北美规模最大的孔子学院。2017年11月,学校召开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谋划了未来一段时期学校发展蓝图:经过五年左右的建设,“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整体水平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实现向研究型大学的实质转型,初步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此基础上,再用10—15年时间,到2035年左右,“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整体水平进入世界一流前列,全面实现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明确了学校总体发展思路是坚持“一个根本”,紧扣“两大任务”,抓住“三个导向”,突出“四个重点”,即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根本,紧扣立德树人和提高质量两大任务,抓住改革创新、特色发展、开放办学三个关键导向,突出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四个重点,带动学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2018年10月,学校汇聚全体华电人的磅礴力量,成功举办了一届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甲子校庆。通过召开建校60周年创新发展大会、重新编撰《校史》、评选建校60周年华电人物和杰出校友,展示了办学成就,弘扬了华电精神,扩大了社会影响,凝聚了发展力量。2019年,学校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主线,以国庆游行思政教育为抓手,以顶层设计推动校内综合改革为重点,深入谋划、全面部署,着力推进工作落实落细,全校师生员工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使命感责任感更加强烈,干事创业、攻坚克难的奋进意识更加强化,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更加牢固。站在继往开来的新起点,面向欣欣向荣的新时代,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九个坚持”为根本遵循,加快推进“双一流”特色、高质量建设,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书写华电人的“奋进之笔”,为把学校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华电贡献!
  • 学校简介 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学院前身是于1985年5月18日创建的中国科技经营管理大学,2001年4月5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学院,是具有国家高等学历教育计划内全国统一招生资格的全日制民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在建校过程中得到了党中央、教育部、市教委等各级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支持,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首道曾担任学校名誉校长。学校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位于昌平线地铁沙河站正南方200余米处,周边10余条公交线路纵横交错停靠,交通十分便利。学校毗邻中央财经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外交学院等国家一流名校,具有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和得天独厚的学习环境。学校占地约120亩,建筑面积近11万平方米。学校建筑庄重典雅、环境清新宜人、教学设施完善。学校建有大数据实训室、虚拟仿真实训室、智慧新零售直播间、民航客机模拟训练舱、影视制作中心、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中心、钢琴室、早教室、感统室、形体室、舞蹈室、化妆室、音乐排练厅、舞蹈排练厅、微机室、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多功能厅等教育教学设施;建有篮球场、网球场馆、生活超市、学生食堂等设施,为师生学习和生活提供优质的条件保障。学校文化底蕴丰厚,办学理念先进,治学严谨,管理严格,已形成工、经、管、文、艺等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格局,为国家和首都社会与经济建设培养了10万余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化产教融合,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共建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合作企业的技术专家和骨干为学生提供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就业培训、职业技能证书培训、推荐就业等方面的专业服务。充足的校企合作资源和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理实结合的综合训练,致力于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水平和社会竞争力。学校现设有9个统招专业,14个专业方向,生源覆盖1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学校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专职教师占90%,拥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80%以上,“双师型”教师占比80%以上;兼职教师均为来自高校的教授、副教授和合作企业专家与技术骨干。学校与中关村软件园北京基地、北京中关村智酷双创人才服务公司、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公司、北京天融信教育科技公司、北京拓普空间科技公司、BTV英特维文化传播公司、深圳汇合发展公司、北京永辉超市公司、北京早期教育发展促进会、红黄蓝亲子园、北京仨人文化传媒公司、通航未来(北京)航空技术发展集团公司、北京国艺未来教育科技公司、北京中世华舞体育文化发展中心、北京耘梯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数十家企业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共同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高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市石景山区
    学校简介办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秉承“厚德博学,善技创新”办学传统,坚持校企互动、产教对接、学做合一,促进开放融合,推动学校内涵、特色、差异化高质量发展。办学定位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主动服务国家和北京重大发展战略,面向首都城市建设、运行、管理、服务领域,坚持“高端化、精品化、信息化、国际化”,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城教融合,完善育训融合,培养复合型国际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服务社会的贡献力和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的高等职业学院。学校概况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北京市石景山区,是一所由北京市政府举办的普通高等职业学校,是全国首批独立设置高职院校、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全国高职校长联席会主席团单位。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56年隶属于煤炭工业部的北京煤炭工业学校,1994年开始举办高等职业教育,1999年正式改制为职业技术学院。学校现设有7个教学院(部)和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有5个专业群,覆盖8个专业大类,27个专业,形成了面向城市建设、运行、管理、服务领域,独具特色的以工科专业为主,工、管、文、法等不同门类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2000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示范性院校,2003年在全国首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被确定为全国8所优秀院校之一,2007年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百所“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2015年成为首批试点北京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的3所高职院校之一,2016年被教育部确定为职业教育“走出去”首批试点项目学校,2019年成为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单位,2019年成功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先后获得全国高校就业工作50强、全国教学管理50强、全国教学资源50强、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等。学校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和学生技能大赛“双赛”成绩享誉全国。学校主要办学指标和综合办学实力位于国内同类院校前列,是全国最具影响力的高职院校之一。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