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北京:高考生入场无需出示“绿码”
2020-07-02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昨起,本市高考生可打印2020年北京市统一高考、学考等级考准考证。北京教育考试院同时发布《2020年北京市高考疫情防控考生须知》(以下简称“须知”)和《考场规则》。根据2020年北京市高考疫情防控考生须知要求,境外、京外返京考生未满“境外、京外返京人员管控措施”规定的隔离观察期限者,需提供考前7天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方可正常参加考试。

所有考生均应进行健康状况监测

根据须知要求,所有考生均应按照学校(或报名单位)要求进行健康状况监测,并如实报告监测情况。考前经区考试中心、卫生健康部门健康状态筛查,无异常的考生可正常参加考试。境外、京外返京考生未满“境外、京外返京人员管控措施”规定的隔离观察期限者,需提供考前7天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方可正常参加考试。其他情况考生,须经各区教委和考试中心会同卫生健康部门、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临床医生)进行研判评估后,确定是否安排其参加考试。

考生应适当提前有序进入考点,考点内保持1米以上的间隔距离,并接受体温检测,体温正常者方可直接进入考点。考生在考点内应全程佩戴口罩(不建议佩戴N95口罩),但在接受身份验证时应临时摘下口罩。考生在考点内行进或停止间距要保持在1米以上,在考场内应按指定位置就座。

北京教育考试院还同时明确了今年的考场规则:考生须凭身份证和准考证按规定时间和地点参加考试,应主动接受监考员按规定进行的身份验证、身体健康监测和对随身物品等进行的必要检查。

语文科目考前30分钟、其他科目开考前25分钟,考生持身份证和准考证进入考场。各科目开考15分钟后,考生不得进入考点参加当场科目考试。交卷出场时间不得早于每科目考试结束前30分钟。

入场时无需出示健康宝“绿码”

昨晚,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做客《教育面对面》栏目介绍本市高考防疫和组织工作方案。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今年高考生入场时无需出示北京健康宝“绿码”。

李奕还介绍,今年高考整体的考点安排兼顾到各区和各个地区均匀分布,为分考区随机编排。“我们理解考生和家长的心理,希望能就近考试,但是今年依旧会延续随机安排的方式来确定考点,保证最大的公平性和安全。”同时,考生和家长往返考场时应做好防护。

对于中高风险区考点的考生,李奕表示,目前综合考虑总体安排以及对考生就近赴考的影响因素,去这些考场考试后无需隔离。

考试间隔不离开校园无需二次测温

今年是本市首次新高考,考生后两天的两场考试如果间隔1个多小时,有的考点会为学生们准备中途的休息区,对于考间休息的考生,如考试期间不离开校园,不用二次进场检测体温。

至于新高考考题难度,李奕表示,命题和考查方向原则上没有变化,考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3月份测试卷的结构和试卷比例进行复习就可以。本市近年坚持的“能力考查”“新情景的应用”等方向不会变。

对于高考安排的时间表,李奕表示,高考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各考区也按照计划进行考点考场的布置,包括防疫物资的准备和考务工作人员的考前健康监控等。目前,高考、阅卷、成绩发布和填报志愿的整体时间表没有变化。如果本市疫情防控形势发生很大变化,会及时通报给家长。

记者 武文娟

热门院校

  • 北京网络职业学院北京市房山区
    学校简介北京网络职业学院是一所国家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其前身中国信息大学由国家信息中心创办于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上世纪90年代,已有20年的办学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学院以培养国家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紧跟首都经济发展,瞄准信息化前沿技术,已逐步发展为北京地区具有鲜明特色和优质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 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对学生高度负责为宗旨,坚持质量至上,坚持创新发展和智慧管理,紧紧围绕建设优秀高职院校的目标,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专业与课程建设的优化,深化“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改进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组织形式,重视信息安全和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人才的培养,推动产教融合和“双元”教育新机制形成,学院逐步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的高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职业人才支撑。 学院现设有网络与信息安全、大数据、网络新媒体技术3个专业群,共开设信息安全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软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网络新闻与传播、广播影视节目制作、数字媒体技术、电子商务9个专业。打造教学特色:建立“双元”教育新机制 产教融合“双元”教育新机制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课程为抓手,拆分教学计划,重组教学模块,校企联合设计,共同创新“双育人、八合作、三证书”、工学交替、岗位成才的283人才培养模式;共创人才培养方案;共构课程体系;共改教学组织和方法手段;共建产教融合环境文化;共建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参与课程设置、实训、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授课、就业等工作,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 课程设计以企业生产项目为导向,将理论技术知识与实习实践项目一贯式衔接,使各专业群培养的学生符合未来企业的要求。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强调理论知识精干,专业技术实用,实际操作突出。学生毕业后不仅可取得国家学历证书;在校期间还可以参加所在专业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成绩合格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院还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机会,包括:专升本、推荐就业、出国留学(西班牙)、自主创业等。紧扣信创产业:建立产教融合的平台 学院以“信创产业+企业生产+学校教育”为脉络,以“新产业·新人才·新教育”为主题,整合信创和IT领域主流厂商与技术,联合建立集教学、生产、实训、实习、研发、创新一体化平台。逐步完善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的产教融合改革,推进中国电子旗下奇安信、中国长城、中电金信、天津飞腾、中标麒麟及其他龙头企业,如奇虎360、深信服科技、H3C、统信软件等信创生态企业,参与举办产业学院、应用技术转移中心,推进产教融合型试点建设,重点打造中国电子京南信创产教融合基地。 京南信创产教融合基地在硬件方面贴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锻炼实际操作,提升综合素质,使学生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现代化企业工厂所需的实践技能,满足对学生对高质量实习的需要,帮助学生体验企业环境,熟悉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行业发展动向,拓展视野,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增强就业竞争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坚持学生为本:建立学生成长的机制 学生管理围绕着“成人、成长、成才”三成教育开展各项工作。通过“思想引领”和“行为养成”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尊重学生的权利和利益,倡导创业意识、创新意识和创造意识,鼓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学院定期组织全校性学科竞赛和文艺演出及体育比赛,活跃校园生活。利用北京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源,学院“走出去,请进来”,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既邀请经济、文化等各界成功人士与学生见面,介绍社会信息,交流心得体会,也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参加央视、卫视等机构举办的各种活动,使他们更好地认识社会。学院为每个班级配备德育导师24小时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关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家的温暖,让家长解除后顾之忧。他们与学生朝夕相处,既是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针对青年学生群体特点,着力探讨有特色的思想修养教育课程安排。立足首都北京:丰富学生发展的平台 北京网络职业学院地处首都北京,学院占地 500 亩,建筑面积 10 万余平方米,配有室内体育馆、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及高尔夫球场等,配有独立卫浴的六人间宿舍、宽敞明亮的现代化教室。 同时,学院依托信息安全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优势,尽力履行社会责任,积极申请参与2022北京冬奥会、国庆护网行动的重保工作。经过严格的考察选拔,近60%的报名学生入选重保网络服务保障团队,承担国庆阅兵、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多个场馆的网络技术保障任务。同学们在实战中接受历练、收获成长,以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赢得了项目组的好评,彰显了北网的实力和担当,展示了当代中国大学生的风采。学院的荣誉单位称号 · 全国职业院校信创人才培养产教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 电子信息人才培养标准化团体标准指定单位 · 参与制定全国信创人才培养标准单位 · 奇安信公司网络安全评估“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单位 · 工信部Web 前端开发“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单位 · 达梦公司数据库管理系统“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单位 · 中国电子京南信创产教融合基地 · 中国长城信创人才培训基地 · 中国长城教育信创适配中心 · 飞腾职业教育产业研究中心 · 飞腾职业教育创新实训基地 · 信创网络安全研发中心、信创研发中心、信创科研适配研发中心、信创ODC交付中心等。
  •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朝阳区
    学校简介    北京工业大学(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创建于1960年,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术、教育相结合的多科性市属重点大学。1981年成为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5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96年通过国家“211工程”预审,正式跨入国家二十一世纪重点建设的百所大学的行列。2017年9月,学校正式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8个学科跻身2020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前500,位列QS2020年世界大学排名中国内地第32,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6个学科进入ESI前1%。    学校本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东临东四环南路,西邻西大望路,南抵双龙路,北望平乐园小区;另有中蓝、管庄、花园村、琉璃井、惠新东街和通州6个校区;占地面积96.0151万平方米。学校下设17个教学科研机构;开设本科专业72个;具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自主设置交叉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8个;博士后流动站18个,在站300人。国家重点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21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18个。学校现有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111计划”引智基地3个,国家级产学研中心1个,国际合作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北京市级科研基地45个,行业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个,北京市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1个。定期出版专业刊物2种。    学校党委下设19个二级党组织,其中,二级党委16个,二级党总支3个;党支部465个,其中,在职教职工党支部150个,离退休教职工党支部55个,学生党支部259个,混合党支部1个;党员10981名,其中,在职教工党员2512名,学生党员7137名,离退休教工党员1332名。    教职工3301人,其中,专任教师2145人,包括正高职称457人、副高职称775人;博士生导师690人,硕士生导师1584人(含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硕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领军人才29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卓越人才2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2人,“北京市人才引进支持计划”入选者167人。国际及港澳台教师5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3人。    在校生25829人,其中,学历教育学生中全日制研究生9366人(博士生1700人、硕士生7666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814人;普通本科生13572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2077人(本科生2076人、专科生1人)。在籍留学生420人(学历生412人,非学历8人)。    建校61年来,北京工业大学始终与国家和首都改革发展同向同行,走出了一条特色内涵差异化发展的一流大学建设之路,推动学校成为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成为首都北京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展现市属高校发展建设成果的示范窗口,16万余名毕业生从这里走向各条战线,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一甲子风雨砥砺铸就精彩华章,新征程牢记使命同心再创辉煌。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北京工业大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守立德树人立身之本,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立足北京,服务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定位,秉持“不息为体、日新为道”的校训精神,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稳步推进“十四五”建设发展,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百年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 学校简介为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建设和民政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2007年在民政部党组的科学决策下,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在民政部管理干部学院基础上成立,民政部培训中心、民政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和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同时设在学院,主要承担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类高等职业教育、全国民政系统干部职工教育培训、民政职业技能鉴定、民政政策理论和社会工作研究等职能。建院以来,学院按照“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特色办学、协调发展”的思路,以民政行业为依托,以服务社会为使命,适应市场、开放办学,各项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为民政事业发展及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先后荣获“中央文明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国家技能人才突出贡献单位”“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等20多项荣誉,办学成绩和服务水平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被誉为“民政人才的摇篮”。区位优势突出,教育资源丰厚学院地处经济社会发达、文化底蕴深厚的首都北京,建有燕郊和大兴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906亩。其中,燕郊校区占地310亩,建有体育馆、图书馆和包括部级重点实训室在内的10多个实训中心、60多个实训室,教学实训设施功能齐全、设备先进,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现有在校学生4500余名、全院教职工325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26%以上,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占95%,双师比例达68%以上,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基础理论扎实、教学实践能力突出,现有全国技术能手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优秀教师7人,北京市职教名师2人,北京市青年英才5名,北京市级专业带头人3人、专业创新创业团队2个,北京市骨干教师10人,民政行业领军人才1人,民政部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为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保证。在建的大兴校区位于北京新兴的高校聚集区,占地596亩,建成后将是一所集现代化、数字化、园林化为一体充满活力和时代气息的新校园。依托民政行业,专业特色鲜明学院立足民政、面向社会,设有护理(全科护理)、老年服务与管理、物业管理、民政管理(彩票营销与管理)、婚庆服务与管理、社会工作(救助社工、社区社工)、人力资源管理、公益慈善事业管理、学前教育(普通幼儿教育、特殊儿童教育)、家政服务与管理(婴幼儿照护)、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园林技术、假肢与矫形器技术、康复辅助器具技术、康复治疗技术等18个涵盖民政各个领域、社会亟需的特色专业及专业方向,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类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就业前景广阔学院坚持实行开放式办学战略,先后与20多家企事业单位、行业机构建立“合作研发、合作育人、合作就业” 人才培养机制,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挪威、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的20余所高校建立校际交流和合作关系,定期开展师生互访和培训活动,并探索实施“2+2”、“3+1”等多种学生赴海外培养渠道,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技能型人才。毕业生获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比率达98%以上,一次就业率达96%以上,推荐专升本比率达15%以上、录取率达70%以上,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得到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的充分肯定和社会的广泛认可。绿色通道畅通,奖助体系完善学院大力拓展各类奖励和资助渠道,形成了完善的“国家—学院—社会”立体化的三级奖助学金帮扶体系。在校生可获得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院入学奖(助)学金、贫困补助以及天津鹤童奖学金、德法利奖学金、天津医养奖学金、社会福利基金会、华民慈善就业扶助项目等20多项社会专项奖助。其中,最高单项奖励金额达8000元年,一学年可累计获得最高奖助额21000元。奖助学金面覆盖全院50%以上的优秀学生和100%的困难学生,有效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力保障贫困学子圆梦大学。当前,国家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2019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学院作为民政部直属院校,是国家民政人才教育培养的主阵地和主渠道,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欢迎广大考生踊跃报考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为推动民政事业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 北京警察学院北京市昌平区
    学校简介北京警察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市公安局为行政主管、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为教育主管的全日制本科普通院校;是首都应用型警务人才培养基地、公安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首都在职民警培训基地;同时也是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专车驾驶员培训基地、公安部外警培训基地和警务驾驶训练基地。学院是北京市公安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于1984年1月,其前身是1949年4月成立的北平市人民政府公安局公安学校。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开始筹建公安高等本科教育,招收本科学生;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在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基础上建立北京警察学院,开展全日制公安高等本专科教育和在职民警训练;2015年,学院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以法学和工学为基础,设有9个本科专业,目前招生的有侦查学、治安学、刑事科学技术、公安管理学、涉外警务、交通管理工程和网络安全与执法7个专业,集中于公安学和公安技术两个一级学科。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获评“北京市属高校一流专业”,治安学专业被公安部列为全国公安高等教育重点专业(培育点),“警务车辆特种驾驶技术”课程被列入国家级精品课程。学院座落于昌平区南口镇虎峪风景区内,占地面积75.8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万余平方米。学院拥有完备的教学设备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可实现情景教学、模拟教学及远程教学。DNA检验、情报分析、痕迹比对、刑事照相等实验室在国内公安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体能、技能、警务技战术训练场馆独具特色;图书馆藏书齐全,查阅方便快捷,可直接为教学、科研和警务实战服务。学院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设施齐全,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学院坚持“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水平”的警察学院为办学目标,以建设办学特色鲜明、符合实战需要的国家重点公安院校为努力方向。坚持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夯实基础、稳步发展的建院思路,坚持政治建校、依法治校、特色立校、人才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方针,坚持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公安实践紧密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发展理念,坚持为首都公安事业培养公安专门人才服务、为首都公安工作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服务、为首都公安重大保卫任务服务的办学宗旨;以服务首都公安工作为目标,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坚持普通公安高等学历教育与在职民警训练双并重方针,立足首都公安警务创新与发展,坚持教学练战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实战导向培养具有忠诚的警魂、严明的纪律作风、过硬的警务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警务人才。学院与世界多国警察机构开展友好交往和学术交流。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科研活动的开展,特别是首都北京发展战略定位于“四个中心”,学院对外交往和学术交流的规模不断扩大。 建校以来,学校几经变迁,始终坚持政治建校和从严治校方针,广大教职员工辛勤耕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公安专门人才,已为各级公安机关培育和输送毕业生5万余人、培训在职民警31万余人次,涌现出一批英雄模范、领域专家和优秀领导干部,为首都公安事业传承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被誉为“首都人民警察的摇篮”。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市海淀区
    学校简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由全总和教育部共建。学校前身是1946年4月从华北联合大学分离建校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与中国人民大学同根同源。2003年,改制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2年,开展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2017年7月,《中华全国总工会 教育部关于共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意见》正式印发。2018年,开始在香港地区招收研究生。2021年11月,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社会工作、新闻与传播、公共管理3个专业研究生招生、培养与学位授予工作。2022年1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印发《关于支持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建设特色一流大学的意见》,更加坚定了全校师生建设特色一流大学的信心,学校发展迈入新的历史阶段。学校现有北京海淀和河北涿州两个校区,占地面积630亩,建筑面积34.58万平米。学校图书馆拥有纸质藏书90万余册,电子图书200余万册,电子期刊90余万册。截止2022年3月,学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5984人,其中研究生251人,本科生5733人,专科生507人。学校多年坚持弘扬中国特色、劳动特色、工会特色,坚定不移地走“特精尖”内涵式发展道路,已经发展成为劳动和工会领域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完整的大学。学校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会学院、工会干部培训学院、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安全工程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文化传播学院、酒店管理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工匠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劳模学院)、劳动教育学院(劳动教育研究院)等14个学院和体育教学部、外语教学部2个公共教学部;开设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财务管理、法学、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工作、社会学、安全工程、职业卫生工程、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戏剧影视文学、酒店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思想政治教育、应急技术与管理、劳动教育、旅游管理、应用统计学等24个普通本科专业,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旅游英语2个专科专业。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以建设劳动和工会领域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校为目标,培育和凝聚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截至2022年3月,全校共有教职工587人,其中专任教师380人。专任教师中,在聘教授46人,在聘副教授108人,博士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53.95%。学校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4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8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名师6人,北京市优秀教师5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18人,全国三八红旗手4人。在70多年办学实践中,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立足工会,面向社会,服务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服务高素质工会干部队伍建设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着力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专业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学校劳动关系、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为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此外,还拥有法学、劳动关系2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综合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文化传播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团队”“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育人团队”“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劳模本科班)教学团队”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干部培训核心教学团队”5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实验教学中心”“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2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北方凌云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北京中瑞环泰科技有限公司”2个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大力发展科学研究和智库建设,拥有全国工会学研究会、中国工人历史与现状研究会、中国工会·劳动关系论坛等多个学术研究平台,大国工匠与劳动模范研究所、“一带一路”与劳动关系研究所等7个校属研究机构和中国职工发展研究所等21个院(部)属科研机构,形成了一支研究能力突出、社会影响力较大的研究团队,在工人阶级与工会理论、劳动关系、劳动法学、劳动经济、职业安全卫生、劳动教育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学校积极推进新型智库建设。劳动关系和工会研究院以“资政、启民、崇劳、厚生”为使命,聚焦重大问题,服务国家战略,通过编辑研究动态、撰写咨询报告、发布蓝皮书等形式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为中央和全总相关决策提供智力服务。劳动教育研究院聚焦研究中国特色劳动教育模式与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构建,通过创办《劳动教育评论》、编辑《劳动教育研究专报》、发布《中国劳动教育发展报告》、主办劳动教育高端研讨会和全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峰会等形式,在劳动教育决策制定、政策咨询、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智库作用。学校现办有三家学术刊物,《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致力于工会理论和劳动关系理论的深入研究,努力反映该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已形成鲜明的刊物特色和高品质的学术质量;《劳动教育评论》为国内首家劳动教育研究专门刊物,致力于繁荣劳动教育科学研究,为劳动教育学科建设及教育改革发展服务;《中国教工》为国家级教育综合性学术期刊,以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促进中外教育交流为宗旨,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提高教育理论修养和运用教育理论指导实际工作的有益工具。 学校素来重视与国(境)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术交往和联系,先后与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越南、新加坡、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澳大利亚、荷兰、意大利和阿根廷,以及中国港澳台湾地区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关系,开展多层面、多领域的学术研讨和师生交流互访活动。近年来,学校在公派访问学者、师资海外培训、人才联合培养、国际工会干部培养、举办国际学术性系列主题活动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国际学生招收和培养、海外引智等专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当前,全校师生员工正在努力把学校建成我国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工会干部培训的最高学府、劳动和工会领域研究的高端智库,为把学校建成劳动和工会领域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