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北京新高考点评:综合评价要确保真实可信
2009-10-26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高考方案的亮点之一是综合素质评价为高校选拔新生提供参考依据。这也是新高考录取与旧高考录取不同的地方。家长、考生、学校及社会关心的是,综合素质评价不像高考成绩那样硬碰硬用分数显示,而是相对的软指标,如何建立?包括哪些方面?如何确保真实可信?如何在高校录取中发挥作用?

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培育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追求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谋求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综合素质指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可贵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按照统一规则、统一标准、客观公正的原则建立,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综合评价学生。

综合素质评价只有确保真实可信,才能保证高校录取公平公正。新高考方案对确保综合素质评价真实可信采取了保障措施: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采用写实性评价的方式,由学生自评、互评,老师、家长参与评价,全面、真实记录学生成长过程,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市教委要求本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管理,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诚信机制,确保学生成长记录的真实可信。

综合素质评价明年将主要用于高水平大学的自主选拔录取和高职自主招生,充分发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在自主选拔录取中的作用,向试点高校提供体现学生高中阶段成长过程的写实性记录,尤其是在创新实践、学科专业及社会实践等方面表现突出的相关信息,作为高校自主选拔录取的参考依据。综合素质评价以统一表格形式记入考生电子档案,提供给高等学校作为参考依据。高等学校在以高考成绩为录取主要依据的前提下,结合学生会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

高职自主招生入学标准中,综合素质评价、高中会考成绩与学生高中阶段成绩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考试方式上突出面试环节,注重考查学生的职业性向与潜质;对专业技能表现突出的考生可优先录取。同时,针对没有综合素质评价记录的复读生、外地借读的京籍考生将有3年的过渡期。北京教育考试院将针对这部分考生出台相应的报考政策。(作者/北京考试报评论员)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由昌平区人民政府举办,市教委主管、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校。学院于1984年成立,前身为北方交通大学昌平分校,1999年更名为北方交通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1月,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独立设置为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院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同时开展继续教育、技能培训与鉴定等类型教育服务。学院占地面积305亩,设有路桥系、汽车系、管理系、轨道交通系和基础部五个教学系(部),开设普通高职专业18个,形成了 “城市建设类”、 “汽车机电类”、 “城市服务类”及“轨道交通类”等4大特色专业群。学院大力支持实践教学设备现代化建设,现建有专业群实习实训中心8个,各专业学科实训室31个,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训,拓展就业竞争力,强化专业实训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坚持教育与专业证书培训有机结合的“双证书”培养方式,提高了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学院目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22%,拥有市级优秀教师3名,北京市教学名师2名,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4名,北京市青年英才培养计划3人,市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全院专职教师中具有一线生产实践经验的双师素质教师占59%。 学院坚持“立足昌平,面向北京,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交通行业”的办学定位,为首都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院不断加大校企合作,先后与北京地铁运营公司、华润置地、北京现代、三一重工等多家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设“订单班”。几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重点专业就业率达到100%,实现了学院、学生、企业和社会的多方共赢。
  •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海淀区
    学校简介北京林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试点高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历史积淀深厚。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农业科林学目。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与河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成立北京林学院。1956年,北京农业大学造园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部分并入学校。196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1年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985年更名为北京林业大学。1996年被国家列为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由原国家林业局划归教育部直属管理。同年,经教育部批准试办研究生院。2001年获教育部和国家林业局共建支持。2004年正式成立研究生院。2005年获得本科自主选拔录取资格。2008年,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试点高校。2011年与其他10所行业特色高校参与组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2012年,牵头成立中国第一个林业协同创新中心——“林木资源高效培育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2016年,学校“林木分子设计育种高精尖创新中心”入选北京市第二批高精尖创新中心。2017年,首批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林学和风景园林学两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2019年,生态修复工程学、城乡人居生态环境学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2021年,成功获批雄安校区,成为首批入驻雄安的高校。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林学、风景园林学两个学科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办学特色鲜明。学校以生物学、生态学为基础,以林学、风景园林学、林业工程、草学和农林经济管理为特色,是农、理、工、管、经、文、法、哲、教、艺等多门类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长期以来,学校秉承“知山知水,树木树人”校训,践行“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理念,为国家培养了20余万名高级专门人才和一批外国留学生,其中包括16名两院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科技专家和管理人才,他们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林草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学科实力强大。学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授权可自行审定教授任职资格的高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一级学科内可自主设置博士、硕士二级学科及交叉学科的高校。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林学和风景园林学两个一级学科位居A+档位。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含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一级)、3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培育学科、2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一级)(含重点培育学科)、4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二级)、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   人才培养体系完备。学校现有17个学院,65个本科专业及方向,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7个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7个博士后流动站。在校生26458人,其中本科生13719人,研究生7513人,各类继续教育学生5226人。实施导师制、主辅修制,拥有国家理科基地、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梁希实验班、创新实验班、中外合作办学等多种拔尖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有18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省部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1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优秀奖1项),国家级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3种,全国教材建设奖先进个人1人,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1项,国家级一流课程12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12门。5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德国红点奖、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农林研究生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国家级竞赛中屡获佳绩。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在93%以上。   师资队伍力量雄厚。学校成立了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46位相关学科领域的两院院士应邀担任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为学校改革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共有教职工2098人,其中专任教师1386人,包括教授355人、副教授60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获国家级人才计划34人次,国家“973”首席科学家1人,“863”首席专家1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环保部“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5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9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人,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2人,北京市高创人才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50人,北京市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7人,国家及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0人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6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3支。教师获奖众多,其中有2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1人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人获国际环境贡献奖,1人获Luc Hoffmann湿地科学与保护奖,3人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人获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人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3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北京市人民教师奖,30人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5人获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奖,4人获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称号。   科学研究成果丰硕。学校现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及野外站台共84个。其中,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野外观测科学研究站1个、国家能源非粮生物质原料研发中心1个、林业生物质能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2个、国家水土保持监测站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林业草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质检中心1个、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8个、北京实验室1个、北京市高精尖创新中心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8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长期科研基地3个,林草国家创新联盟24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协同创新中心2个。建校以来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58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95项。“十二五”以来,学校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0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4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00余项,获全国性学会社会力量奖一等奖20余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重大科技计划课题,到账科研经费总计25.59亿元。   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积极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主动对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率先在全国成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院;为“三北”工程、“天保”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作出重大贡献;风景园林学科完成实践设计项目遍布全国,其中,花港观鱼项目开创中国现代公园设计典范,西湖西进、珠三角绿道等项目引领全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全方位支持2019年北京世园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赛区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深度参与第二轮青藏高原综合科考行动;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80余项,全面助力地方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深度参与福建、江西、贵州、海南四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技术服务青海国家公园示范省和西藏“美丽珠峰”建设,支持中原绿色崛起,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贡献北林智慧。全面助力内蒙古科右前旗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连续2年获得中央单位定点扶贫考核“好”等级,实现脱贫摘帽迈向乡村振兴。   绿色文化不断传承创新。获批全国高校唯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插花;编纂全国林业领域最重大文化工程《中华大典·林业典》;在全国率先发布《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绿皮书);深度参与《中国林业百科全书》编纂;师生原创话剧《梁希》在社会各界广受好评,绿色长征、生态文明博士生讲师团等绿色活动品牌享誉全国,为弘扬绿色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主办的2个英文学术期刊《森林生态系统(英文)》《鸟类学研究(英文)》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建设项目,成为展现学校学术水平与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平台。   国际合作和开放办学广泛推进。与海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90余所高水平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科教合作;积极推动国际学术交流,牵头建立亚太地区林业教育协调机制,引进十余名世界顶尖学术大师来校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连续17年承办商务部援外培训,累计培训发展中国家林业官员近600人次;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组织等国际组织签署战略协议;与法国农业科学院共同组建“中法欧亚森林入侵生物联合实验室”;每年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研讨会、培训班;承办科技部各类外国专家项目,引进大批海外专家学者开展线上线下交流;派出大量教职员工赴外进行学术科研合作,执行国际科技合作项目40余项。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联合举办木材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法国等国高校开展多个联合培养项目。获批教育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基地,通过各类留学项目选派优秀学子赴外学习深造,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先后加入“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全球挑战大学联盟”“中国——中东欧高校联盟”,为服务国家外交战略,加快实现国际化发展,开展全方位国际合作搭建高层次平台。积极开展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与港澳台地区多所高校建立伙伴关系,开展了一系列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学术人文交流活动。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商务部援外学历项目奖学金、北京市政府奖学金、北京市“一带一路”专项奖学金、亚太森林组织奖学金以及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院校,目前学校独立设置国际学院,成立林业院校首个以“留学生”为主体的非洲地区校友会。配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落实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间合作协议,2021年共有来自75个国家的334名留学生在校学习,其中学历生比例占97%以上。   学校总占地面积13176亩,其中,校本部占地面积696亩,实验林场占地面积12480亩。图书馆建筑面积23400平方米,藏书196.92万册,电子文献48900GB,数据库69种。建成了“万兆骨干、千兆到桌面”的数字校园网络。   目前,学校正以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宗旨,按照学校第十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提出的新时代“三步走”战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构建“一校两区”新发展格局,为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林业大学而努力奋斗。
  • 中国戏曲学院北京市丰台区
    学校简介中国戏曲学院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所戏曲学校,也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培养戏曲艺术高级专门人才的大学,是中国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学院以其专业最完备、培养体系最健全、优质师资最集中、输送高端专业人才最多、业内贡献最大,在全国戏曲教育领域中发挥着引领和示范作用,被誉为“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 学院成立于1950年1月28日,初名“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首任校长田汉。1955年1月正式定名为中国戏曲学校。197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制为中国戏曲学院,并招收第一届本科生。2000年,学院划转北京市。2014年,文化和旅游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中国戏曲学院。 学院现有“戏剧与影视学”“音乐与舞蹈学”和“艺术学理论”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及15个专业、28个本科专业方向。其中,戏剧戏曲学为北京市重点学科,表演(京剧)、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一流建设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戏曲作曲)、动画为省部级一流建设专业,表演(京剧器乐)为省部级特色专业。现有在校生2480人,教职员工419人。 学院目前设有京剧系、表演系、导演系、音乐系、戏曲文学系、舞台美术系、新媒体艺术系、国际文化交流系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体育部、继续教育部等教育教学单位,下设附中。形成了包括戏曲中等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在内的,具有国戏鲜明特色的戏曲人才培养格局。 建校70多年来,中国戏曲学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戏曲教育,秉承“德艺双馨、继往开来”的校训,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在戏曲人才培养、戏曲科研与创作、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和国际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坚定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戏曲领域形成生动实践作出了突出贡献。 2020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学院师生回信,充分肯定了学院办学取得的可喜成果,对传承发展好戏曲艺术提出殷切期望。他强调,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希望中国戏曲学院以建校70周年为新起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学院正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根本遵循,深入推进“戏曲人才培养中心、戏曲理论研究中心、戏曲传承与创新中心、中外戏剧交流与合作中心”建设,继续朝着中国一流、世界知名戏曲艺术大学的目标不懈奋斗。
  • 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市东城区
    学校简介中国医学科学院成立于1956年,北京协和医学院成立于1917 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自1957 年起实行院校合一的管理体制,是我国最高医学研究机构和最高医学教育机构。院校始终牢记初心使命,以引领我国医学科技教育发展和维护人民健康为己任,教育人才辈出,科研硕果累累,医疗领衔行业,为我国现代科学医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建立之初,北京协和医学院开创了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高等护理教育、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和最早的公共卫生实践,取得了“北京猿人研究”“单体麻黄素提取”“黑热病研究”等一系列重要成果;中国医学科学院在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全国控制和基本消灭麻风病、根治绒毛膜上皮癌化学疗法的创建与推广、我国抗生素自主研发和工业化生产等方面做出了创造性贡献。院校培养了包括张孝骞、张锡钧、钟惠澜、林巧稚等在内的53 位医药卫生领域两院院士,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军事医学科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医院、北京安贞医院等国内众多重要医学和卫生机构的建立提供了人才与技术支持。目前,院校已发展成为拥有19 个研究所、6 家附属医院、9 个学院、91 个院外研发机构,集医教研产为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医学科学研究机构。院校现有两院院士24 人、国家杰青43 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4 人,博士生导师960 名、硕士生导师1263 名;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4 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专业点8 个,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自行审核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的委托学位授予单位,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6 个A 类学科;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 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5 个、其他国家级科研基地12 个、省部级实验室53 个等。院校直属北京协和医院、阜外医院、肿瘤医院、整形外科医院、血液病医院和皮肤病医院等6 所医院,集医院、研究所和教学机构于一体,形成了国内外闻名的医疗、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的医疗服务体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院校发展进入新百年、新甲子,院校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努力把中国医学科学院建设成为我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基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对标对表,秉承“承启文化、健全体系、创立机制、拓展资源”的工作方略,在国内率先实施“4 + 4”临床医学教育模式、开创卓越护理人才贯通培养改革试验班、率先实施医学类准聘长聘教职聘任改革,组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及6 大学部,持续实施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建设以研究院所、研究基地、国家卫生健康委/ 中国医学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单元为主体的开放型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深化积极拓展各项国际交流合作,将院校打造成为国家医学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先进思想源和强劲动力源,为我国人民健康、医学科学事业和医学教育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市房山区
    学校简介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是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立普通高等学校,行政主管部门为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原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教育主管部门为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学院坚持“立足首都,面向全国,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秉承“立德、修业、求知、笃行”的院训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及北京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为主线,主动适应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京津冀协同发展、城乡一体化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为导向,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以深化管理改革、创新驱动和内涵建设为抓手,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乡村振兴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撑、科研支持与社会服务。学院溯源于1958年建校的北京市农业学校,有着60年的办学历史,现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中国都市农业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现代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农业部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科技部和北京市科委星创天地首批授牌建设单位、中央组织部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村党支部书记培训基地、北京市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基地,是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北京都市农业职教集团和北京高校“引智帮扶”联盟理事长单位,学院荣获“北京新型农民培养先进单位”、“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院的教学改革成果《都市型现代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在《2018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学院入围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资源50强和服务贡献50强。成功入选第六届“中国高职50强”。学院总占地81.22公顷,建筑面积32.54万平米,固定资产8.15亿元。下设园艺、畜牧兽医、食品与生物工程等9个系部以及清河校区(机电工程学院)、北苑校区(国际教育学院);拥有全日制在校生及学院所属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学生近8000人,面向河北、山东、山西、湖北、福建等13个省、自治区招生。学院现有教职工838人,其中专任教师400人,教授50人,教师高级职称占比59%,其中,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1人,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个人1人,全国产业导师资源库技术技能大师3人,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教学名师3人;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市级人选1名,北京市优秀教师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7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职教名师7人,北京市职业院校专业带头7人,北京市职业院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3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10人,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计划8人,北京市职业院校特聘专家3人;北京市专业创新团队9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4个;聘请能工巧匠、行业名家116人为兼职教师。学院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北京市城市定位、都市现代农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具有首都特点、北京特色、农业特征的建设格局。学校专业设置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契合,学院拥有40个专业,包括园艺技术、动物医学、种子经营与管理、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管理、设施农业与装备、农产品流通与管理等15个涉农专业,覆盖了现代都市一、二、三产业。学校对接北京乡村振兴和都市农业产业升级,形成与都市农业产业契合度高、总体规模适合、布局结构合理的园艺技术、动物医学、食品安全、水利工程、智慧农业、现代服务、农村经营管理7个专业集群。打造园艺技术国家级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引领全国都市现代农业专业群发展。建设动物医学等5个北京市特色骨干专业群。服务都市绿色农业发展、食品安全,都市休闲生活,智慧农业、美丽乡村建设和高效节水等产业发展,直接为乡村振兴战略、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才需求服务。学院院中有场,场中有园,校内实践场所建筑面积15075.6平方米。建有彩色苗木繁育中心、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中心、教学动物医院、食品安全检测中心等31个综合性校内实训基地、164个实验(训)室;连同384个校外校企合作基地,为有效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十年达到98%以上。学院充分发挥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职能。全力推进“科技项目带动、科技人才支撑、大学生科技创新”三大计划,强化“以服务引领科研、以科研支撑服务、科研与服务融合”工作理念,开展科学研究,注重成果积累,提高服务质量。“十三五”期间,学院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21项,科技成果超过1500个,在教育部统计全国1432所高职院校中“科研与社会服务”位居第45位,2018-2019连续两年荣获“社会服务贡献50强”。学院发挥人才及科研资源优势,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开展科技挂职,建设科技小院,实现精准帮扶,建设南繁基地,搭建科研育种创新平台。2022年荣获“北京市农村工作(2017-2021年)低收入帮扶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在人才支撑方面,学院围绕北京都市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开展的各类培训及中高职学历教育,相继开展了中组部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市委组织部农村两委班子培训班和村务管理专业大专学历教育、北京市中学生学农教育。进一步构建并完善了育训并重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分别与俄罗斯沃罗涅日国立农业大学、德国宁堡农学院、韩国富川大学、尼泊尔阿尼哥协会、毛里求斯福尔肯公民联盟等27所职业院校和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际交流关系,开展教师科研项目交流、专业交流、学生海外实习、学生互换交流等项目;在泰国披集农业技术学院设立海外分院;学院具有接待国外留学生来华留学资质,先后招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新加坡、韩国和泰国等国留学生来院学习汉语、进行农业专业实习培训。“十四五”期间,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将坚持“需求、目标、问题、绩效”四个导向,全面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着力推进国际化、社会化、一体化、集约化、信息化、法制化,促进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将学院建成为理念先进、特色鲜明、世界一流的高等职业院校。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稻田南里5号(102442)电话:010-89909015传真:010-80358822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