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北京考场制定防流感紧急预案 保证安全高考
2009-05-20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本报讯昨天记者从海淀区招生考试工作会上获悉,各考区考点将根据疫情制定防流感紧急预案。2009年高考将于6月7日、8日举行,高考工作方案将于近期公布。

昨天,海淀区召开了高考招生考试布置会议,交通、卫生、城管、公安等20多个单位参加,各部门将联合协作,保证该区23个考点、 536个考场在高考期间顺利运行。海淀招生考试中心通过照片、录像等方式,从交通拥堵、施工噪音、卫生防疫、用电保障等8个方面提出解决方案。

海淀区卫生部门表示将针对疫情制定考场预案,是否要对考生进行体温监测,需要看近期流感的发展程度,考生不必过于担心。“不管将来发生不发生,我们都要做好紧急预案。一旦出现发热考生,将可能被安排在备用考场完成所有高考考试。”海淀招生考试中心有关负责人说,“现在学校每天都在监测学生身体情况,也提醒家长别让学生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去。”

据悉,今年海淀共有536个考场,全区参加高考考生共16086人,占全市的17.34%。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办独立设置高职院校。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58年。1999年曾用名为北京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与北京邮电工业学校合并更为现名。2007年,北京市仪器仪表工业学校、北京二轻工业学校、北京市机械工业学校、北京市汽车工业学校并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近年来,学校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职教大会精神,紧紧抓住国家级高职示范校建设、国家高职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教育部高职三年行动计划、教育部和北京市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等重大机遇,事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学校2007年进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行列;2010年成为教育部全国20所“国家级高职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单位之一;2015年率先启动北京市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改革试验,成为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 2018年,入选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19年,入选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A档十所院校之一);2018年、2019年,连续被教育部评为全国职业院校实习管理50强、教学管理50强、学生管理50强(同时荣膺三项50强的全国7所高职之一);2021年荣获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等学校提名奖;2022年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学校地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开发区内唯一一所高等学校。校园占地807亩,具备良好的办学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建筑面积33.7万平米,固定资产总值24.5亿,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2亿元。校内建有包括国家级实训基地6个,生产性实训基地18个,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260个。建有北京市工程师学院2个、技能大师工作室4个,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试基地3个。建有专业标准的体育馆、游泳馆、体育场,是北京市第54届大学生运动会的举办地。图书馆建筑面积2.7万平米,藏书近120余万册,电子图书170万册,支撑学校教学科研的同时面向全社会开放。学校开设机电、航空、汽车、电信、生物、经管、艺术七个专业群共30余种专业,设有机电工程、航空工程、汽车工程、电信工程、生物工程、经济管理、艺术设计等七个二级学院以及士官学院、基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教学单位。实施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开展“2+3+2”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教育、定向士官培养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成人学历教育等复合生源、多学制教育,累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10万余名。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6639人,高职学生5353人,贯通培养学生1286人。现有教职工862人,其中专任教师529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371人,博士学位教师88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86.8%。学校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202人,占38.2%。专业课教师382人,双师素质比例达92.1%。拥有全国优秀教师5人,北京市优秀教师21人,北京高校学术创新人才1人、青年拔尖人才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级人选1人,北京市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人选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6人、职教名师5人、高创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12个。聘请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逯家富作为学校专业建设的首席专家,“长城学者”陈勇和高级工程师、飞机铆装钳工高级考评员白冰如作为学校的专业带头人。学校教师近五年获得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22项,总数名列全市第一。“十三五”期间,在全国1400余所高职院校中,教师在教育部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奖总数位居全国第一,学生技能大赛获奖总数位居全国第三。在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连续六届获得一等奖,是北京市唯一获得一等奖的高职院校。2021年,教师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奖总数位居全国第一;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获奖总数并列全国第一。学校连续多年获得“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被评为“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跻身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企业和社会认可度显著提高,毕业生就业率98%以上,企业满意度95%以上。2021年,学校以科学谋划“十四五”发展规划为契机,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发展思路、重点任务和战略举措,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就是到2025年完成“双高计划”第一周期建设任务,关键办学指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保持在全国高职院校第一阵营;第二步是到2035年,成为中国职业教育的标杆院校,形成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基本建成首善标准、中国特色、世界知名的高等职业学院;第三步是到2050年,国际影响力全面提升,办学声誉获得世界公认,全面建成首善标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等职业学院。
  • 中国音乐学院北京市朝阳区
    学校简介中国音乐学院建立于1964年,是教育部首批“双一流”建设院校、“全球音乐教育联盟”秘书处学校,2020年获批北京市“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学校。学校多年来被誉为“中国音乐家的摇篮”,是“中国音乐的殿堂”。中国音乐学院自建立以来,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国学为根基,独具中国音乐教育和研究特色,积极传承并大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以“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为办学理念,倡导和建设“中国乐派”。中国音乐学院具有完备的学科体系,学科建设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学校拥有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及学士学位授权点和“音乐与舞蹈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教育教学覆盖研究生、本科、附中(预科)三个层次,构成集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音乐教育为一体的全方位学科布局。学校设有中国音乐理论研究院(音乐学系)、作曲系、指挥系、中国声乐艺术研究院(声乐歌剧系)、国乐系、管弦系、钢琴系、艺术管理系、教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基础教学部、附属中学等教学单位,形成以中国音乐理论、中国音乐创作、中国音乐表演及音乐教育多维一体的教学体系。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凝聚众多在行业内外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名家名师。师资教学与科研团队是由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各专业协会会长、北京市“高创计划”领军人才、北京市“高创计划”教学名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长城学者、北京市拔尖人才等构成的一流师资队伍,为建设国家级“中国民族声乐教学团队”、国家级“中国民族器乐教学团队”、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市重点学科、承担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等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智库资源支撑。建校五十余年来,学校的人才培养成果丰硕,涌现了大批著名的国际化人才,向海内外输送一万多名各专业优秀毕业生。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方针,先后与 85 所世界一流大学及国际知名院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促进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和资源共享提供了重要渠道,为中国音乐的继承、发展和弘扬做出重要贡献。学校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发展思路,探索并建立特色鲜明的中国音乐教育体系。与此同时,学校全面推动“中国乐派”的建设与发展,成立中国乐派交响乐团、中国乐派国乐团、中国乐派少年弹拨乐团,创建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乐派研究院等具有国际学术视野和影响力的高端科研平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水平研究型音乐学府。
  • 学校简介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于1954年建校。1954年,为实施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加快发展新中国电子工业,第二机械工业部在北京酒仙桥电子工业区创建“华北第四工业学校”。 1956年命名为“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学校成立以来,为祖国建设培养了大批电子技术人才,为新中国电子工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被誉为培养电子工业技术人才的摇篮。1993年12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为学校四十年庆典亲笔题词:“志在电子,培育英才”。改革开放40多年来,学校发展日新月异。1999年9月,为了适应北京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加速培养信息产业技术应用人才,经国家教育部与北京市教委批准,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与北京成人电子信息大学合并组建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又将两所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北京市计算机工业学校与北京市电子工业学校并入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学院隶属于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属行业办学普通高校。现有校本部(酒仙桥)、东校区(东坝)和南校区(花乡)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350亩,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教职工820人,专任教师500人,在校学生规模6500人。学院现有人工智能学院、产业互联网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数字商务学院、数字艺术学院、教育与健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教育学院、通用能力教学部等二级学院,重点布局人工智能、产业互联网、电子信息、商业互联网、数字艺术、智慧健康等专业集群,开设人工智能、软件技术、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信息安全、通信技术、电子技术、集成电路、机电一体化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财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影视动画、虚拟现实、商务英语、健康管理等30余个专业。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院广大师生员工艰苦创业、开拓进取、锐意改革、创新发展,推动学院事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不断攀登新高峰。学院是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国家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单位、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黄炎培优秀学校、北京市示范性高职院校、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示范校、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北京市职业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师培训基地、北京电子信息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全国信息安全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目前是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以及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进入新时代,学院开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化高职学院新征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把学院建成行业办学特色鲜明、产教融合充满活力、学科专业优势突出、人才培养质量优良、社会服务能力卓著、教育国际化成效显著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化高职学院而努力奋斗。
  • 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市海淀区
    学校简介北京电影学院是一所有着电影历史传承和深厚电影文化积淀的高等艺术院校,学校的前身是1950年创建的表演艺术研究所,1951年迁址并改名为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1953年更名为北京电影学校,1956年改为四年本科建制的北京电影学院。建校70余年来,名师荟萃,学派传承,创作了众多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在学科建设、教学创作、师资培养、人才选拔各方面都引领着中国电影教育的发展方向。海淀校区校园全景怀柔校区校园全景学校秉承“尊师重道、薪火相传”的校训,“修身、勤学、精艺、践行”的校风,以及“立德、立言、立行,求是、求美、求新”的学校精神,坚持红色风韵、专业风范、时代风采、国家风度、国际风尚的办学特色,和“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艺术家”的艺术观教育,培养知识结构合理、专业能力扎实、富有艺术创新精神、具备较深厚的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科学素养和职业素养,符合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需要的的艺术人才。学校始终坚持遴选和培育精英人才,强化教学中心地位,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建立了完备的电影教育教学体系,形成了以教育教学为主体,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艺术创作为支撑,教学、科研、创作“三位一体”的办学格局, 支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艺术创作和社会服务。校训碑学校现有文学系、导演系、摄影系、电影学系、影视技术系、表演学院、声音学院、美术学院、动画学院、管理学院、摄影学院、数字媒体学院、视听传媒学院、国际交流学院、高职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等16个院系及研究生院、人文学部和思政部,涵盖了电影创作的每一个行当,囊括了电影创作的全部环节,是唯一能独立进行故事片长片、动画片长片创作的院校。青年电影制片厂既是学生电影创作实践的组织指导单位,又是教师艺术创新实践的生产单位,出品了大量优秀的影片和学生毕业作品。学校以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作为学科建设核心,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电影学学科体系,发挥其引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以艺术学门类下的美术学和艺术学理论两个一级学科,与电影学学科互补共进,适当发展与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其他学科交叉的学科。注重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紧紧围绕北京“四个中心”特别是文化中心与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定位,服务电影强国建设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面向世界电影发展前沿,深入推进国际化战略, 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畅想柱截至2021年9月,学校有在校生4139人,其中本科生2332人。全校在编教职工共计599人(其中专任教师373人),外返聘教师103人。学校拥有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师资队伍,现有国家“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入选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宣部及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高创计划”领军人才、全国及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师德先锋、长城学者等人才百余人次。此外,学校有多位教授在国内外重要电影(电视)节担任主席、评委,在国内专业学术团体中担任理事以上学术职务的教师数量众多。学校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专业教室和专业实验室功能齐全、设备先进,多媒体影音设备实现全覆盖。拥有数字电影技术与艺术实验室、动画新媒体技术实验室、数字影视动画创作工程研究中心、声音创作与工程中心等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有放映厅、剧场、报告厅、摄影棚等设施,教学设备配置总值高,生均值约15.28万元,能够较好地满足教学、科研和师生艺术创作的需要。24小时图书馆馆藏文献以电影为核心,艺术类为重点,馆藏资源丰富。学校蓟门桥校区占地105亩,怀柔校区占地面积667亩(2021年正式启用,搬迁第一批院系和部门入驻,师生共约1400人),学校充分挖掘怀柔和海淀校区资源,通过整合优化,不断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并着力打造“智美校园”,为学校师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和创作环境。金字塔学校获批“国家电影智库”“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电影学院基地”“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及“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刊核心期刊、北京大学核心期刊入选期刊。近三年,学校连续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2项、获得科技部“十三五”时期唯一面向电影行业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影视制作虚拟预演关键技术研发与系统集成)。学校汇集了国内外研究团队102人,其中包括海内外院士5人、长江学者2人,近年来5篇论文入选了世界计算机图形图像和互动技术领域顶级会议(SIGGRAPH大会),取得了比肩清华北大的优秀成绩,实现了电影科技研究在国际顶尖学术舞台上“零的突破”和“跨越式提升”。北京电影学院始终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电影教育道路,提出“建设世界一流电影学院”的战略目标。始终扎根中国大地,作为中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电影专业教育高等学府,持续处于全国千余所开设影视教育专业高校的领军地位;始终以中国电影人才培养为己任,被誉为“中国电影人才的摇篮”;始终站在世界电影教育的最前沿,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专业设置最全面的电影专业院校,连续多年入选全球影视院校排行榜第三名。学校是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CILECT)理事单位,学校代表担任亚太地区执委会副主席。校史馆学校在建校七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为中国电影事业培育了数万名优秀的电影制作、电影理论研究、电影数字技术、文化事业管理及与之相关的专业人才,在国内外电影教育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培养的艺术人才中有陈强、谢添、庞学勤、于洋、吴贻弓、谢飞、郑洞天、李前宽、郭宝昌和翟俊杰等老一代艺术家;也有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李少红、唐国强、宋春丽、张铁林、张丰毅、王志文、许晴、蒋雯丽、黄磊、陆川、贾樟柯、王小帅、管虎、徐静蕾、宁浩、陈坤、黄渤等中青年电影人代表;还有周冬雨、关晓彤、王俊凯、吴磊、张子枫等一大批电影新锐。师生和校友在每个时代都推出了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20世纪60年代的《白求恩大夫》《刘三姐》《大闹天宫》;70年代的《樱》《小花》《哪吒闹海》;80年代的《红高粱》《骆驼祥子》;90年代的《开国大典》《霸王别姬》《大红灯笼高高挂》《阳光灿烂的日子》;2000年后的《可可西里》《疯狂的石头》《让子弹飞》《老炮儿》《我不是药神》《红海行动》《流浪地球》等均由学校校友担任主创。历届“华表奖”“金鸡奖”“五个一工程奖”等获奖作品中,学校毕业生占获奖者的比例高达80%以上。在戛纳、威尼斯、柏林国际电影节等重大A类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影片,其主创人员大多是北京电影学院校友。学校毕业生还是全国千余所开设影视相关专业的高校中影视师资最重要的来源,大部分已成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校友风采学校多年来积极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北京市各项重大活动,圆满完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国庆周年庆祝活动,连续承办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评奖工作,助力“一带一路”倡议,承办两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评奖工作,承办2018“光影未来雄安新区首届电影周”活动,2018韩国平昌冬奥会北京八分钟节目预演技术研发工作,2022北京冬奥会形象宣传动画设计、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晚会创意设计与预演等重大项目。学校发动数百名师生尤其是本科生,深入国家及北京市大型影视文化活动的最前线,凭借师生的专业水平和学术能力,向世界展示了学校在电影创作、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国际交流等方面的高端水准。在新时代,学校深刻领会全国教育大会和北京市教育大会的精神,认真思索如何奋力建设“双一流”、明晰未来发展方向,如何更好承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使命,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电影强国建设。北京电影学院人必将以更高的境界、更宽的视野、创造教育教学的新成果,创作电影作品的新经典,探索艺术教育的新领域,培养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卓越电影人才,攀登中国和世界高等电影教育的新高峰。
  • 北京培黎职业学院北京市海淀区
    学校简介北京培黎职业学院是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在原北京培黎职业大学基础上设立,具有独立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市属全日制民办普通高校,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学院设置9个系,29个高职教育专业,在校生2000余人。2017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我院回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北京培黎职业学院以‘手脑并用,创造分析’为校训,心系国家,艰苦奋斗,传承发扬老校长艾黎和何克倡导的职业教育思想,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精心培养了大批人才。”2008年4月12日,温家宝总理在日理万机中为我院亲书校训“手脑并用,创造分析”和给同学们复信。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嘉勉指明了新时代学院的办学方向和历史使命,给予全院师生极大的教育、鼓舞和鞭策。 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83年5月的培黎职业大学,系我国改革开放中最早创立的民办大学之一。其历史源于上世纪抗战时期路易·艾黎创办的培黎学校。 培黎职业大学的创办和建设,得到了国际友人、著名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的大力支持,他提议并经北京市主管部门批准,更改校名为培黎职业大学,并和马海德一起担任我校首任名誉校长。1984年,艾黎亲自把我校校名确定为培黎职业大学,之所以命名为“培黎”,一是为纪念其先贤约瑟夫·培黎,二是含有为中华的黎明培养人才之意。路易·艾黎1927年来华,参加了第一个国际性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并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联系,其住所成为党的地下工作碰头点和避难所,为中国的抗战和新中国的建设、教育、宣传做了许多工作,邓小平同志称他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一位老战士、老朋友、老同志. 学院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投放统招招生指标,按照各省、市(自治区)高校招生办公室规定统一录取学生。学院专业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特色鲜明,为有志报考的同学提供适合的教育。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先后与西班牙、日本、英国、美国等多个国家高等院校建立校际交流合作关系,签订校际合作协议,开展和实施国际合作项目。 学院国际化转型获得新突破,成立路易·艾黎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出国留学英才班,倾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国家文化教育和交流平台。学院获批招收国际学生资质,契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招收2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我院接受学历教育或语言培训。 开展“国内”+“国际”双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 积极推进“高端化、特色化、国际化”的职业人才培养,促进国际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学院与西班牙、英国、日本等国家对口院校合作开展专升本、专升硕国际项目合作,以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竞争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立足点,国际合作项目取得新成果,每年都有一批学生在日本、西班牙、英国攻读本科学位、硕士学位,或赴美国等国家带薪实习。 学院以“为黎明而培训”、“教书育人”为宗旨,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为目标,坚持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定位建设和产业发展,立足北京、依托中关村、服务基层;坚持依法治校、诚信办学、规范管理,以“为国家分忧,为家长解难,为青年学生成才铺路”为己任,实践“社会公办、平民大学、以人为本、民主管理”的办学理念;以高端服务为宗旨,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发展道路,坚持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院学生参加北京市专升本考试的录取率超过60%,居本市同类高校前列;学院形成了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主体,工程、文化艺术类专业相互支撑、财经商贸、双语学前教育、信息技术、艺术传媒和民生服务5个专业群协调发展的格局,奠定了学院内涵发展、特色立校、品牌强校的坚实基础,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 学院迄今已为社会培养输送了数万余名实用型人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学院历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左右,就业质量高,每年均有一批毕业生被多家大型企业和商业银行录用。从2001年起,学院举办六届“春蕾”大专班,自筹或吸纳社会资金资助品学兼优、家庭贫困女生完成大专学业,改变了生活命运。多次受到全国妇联和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表彰。 为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学院建设了52个校内实训室,满足各专业学生的实训需要。同时大力加强学生在校期间充分接触社会的实践锻炼,学院各专业先后与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联想集团、招商证劵股份有限公司、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骏腾达商贸有限公司、沃尔玛、明经堂中医馆、枫叶国际学校、长富宫饭店、清华大学科教仪器厂、利星行汽车集团公司等单位建立了52个校外实训基地。 建院以来,学院办学成绩卓著,多次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奖励。2004年11月被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评为“2004年度北京市民办教育先进单位”;2005年11月被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评为“北京市依法治校示范校”;2005年被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社团管理办公室评为“先进民间组织”;2006年被北京市民办教育安全稳定工作委员会评为“北京市民办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被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等授予“首都教育系统奥运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5月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中国儿童慈善奖”; 2009年11月被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先进单位”;2010年11月获得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授予的“全国民办教育先进单位”;2011年6月被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评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2011年7月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授予“中国儿童慈善奖”;2012年12月被北京市民政局评为北京市“5A级社会组织”,2013年2月荣获市民政局“北京市社会组织示范基地”。 2017年,学院党组织被树立为北京市教育领域党建工作示范点;2019年7月1日,学院党委被评为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系统先进党组织等。 初心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北京培黎职业学院牢记习总书记嘱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发扬传承艾老“努力干,一起干”的工合精神,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