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辽宁:关于2020年高考相关工作安排的公告
2020-04-30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经省招考委研究,省政府同意,我省2020年高考相关工作安排如下:

1.高考统一考试时间安排为7月7日至9日。

2.普通高校招生外语口试时间安排为5月上旬开始,5月底前完成。

3.高考体检工作时间安排为5月上旬开始,原则上6月中旬前完成。

4.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省统一考试时间安排为5月18日至31日。

5.职业教育对口升学考试文化课统一考试时间安排为7月11日至12日,专业综合课和技能考试由相关高校安排并发布。

6.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时间安排为9月26日进行。

7.原定7月中旬举行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调整为秋季开学后进行(9月份)。

8.有关特殊类型招生工作时间安排(包括:艺术类校考,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课考试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专业文化课考试等)按照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有关高校安排执行。

辽宁省高中等教育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2020年4月29日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鲁迅美术学院坐落于东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沈阳,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府。鲁迅美术学院的创建,可追溯到1938年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发起创建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和“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校训。鲁迅美术学院由延安鲁艺创建至今,已走过81年的发展历程。她的历史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时期(简称“延安鲁艺”)、东北鲁迅艺术学院时期(简称“东北鲁艺”)、东北美术专科学校(简称东北美专)和鲁迅美术学院时期(简称“鲁美”)。经过81年的发展,鲁迅美术学院现已成长为师资力量雄厚、专业齐全、办学水平和整体实力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著名高等艺术学府。学院现有沈阳和大连两个校区,沈阳校区地处东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连校区地处美丽的国家风景旅游度假区金石滩。校园总占地面积95.8万平方米,图书馆现藏有图书60.98万册,并藏有国内历代书画真迹、碑帖拓片和文物计3000余件,美术馆和艺术博物馆总建筑面积23796.77平方米。学院现有教学单位17个:工业设计学院、中国画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绘画学院、雕塑艺术学院、影像艺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学院、人文学院、实验艺术系、视觉传达设计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工艺美术设计学院、中英数字媒体艺术学院、鲁美∙文化国际服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基础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16个本科专业,中国画、书法学、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绘画、雕塑、公共艺术、摄影、影视摄影与制作、产品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动画、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学院各专业均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共有3个一级学科: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其中,美术学、设计学专业是全国最早开设的传统专业;摄影专业是全国最早培养摄影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动画专业被评为辽宁省重点支持专业;工业设计实验教学中心是全国同类院校中唯一的国家级工业设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版画实验教学中心、摄影影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重视基础教学改革,强化基本功训练。无论在教学成果还是艺术创作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创作了一大批艺术精品,许多艺术创作和研究荣获国家级奖励,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学院拥有一支素质好、能力强、专业结构和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518人,教授67人,副教授177人,其他副高级1人,讲师214人,助教26人,未评级33人,其中有11位专家享受由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学院现有本科生6637人,研究生643人。学院既是著名的学府,同时又是美术创作、艺术设计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全国历届美展中入选率、获奖率位居同类院校前列。全景画是学院大型艺术创作的整体创作实力的标志。设计学科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参与创作设计施工的重大工程中有40项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院先后被评为高等学校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辽宁省政府批准为“绘画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工业产品设计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 “辽宁省紧缺人才和艺术类人才培养基地”。学院重视科研创作,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根据美术教育的规律性和特殊性,在确保突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同时,注重科研创作,将科研创作作为提高本科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截至2019年,学院获得国家社科基金2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6项,国家艺术基金16项。学院与国际上30多所艺术院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目前经教育部批准,我院同2所国际艺术院校联合办学。每年学院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我院讲学,增强文化交流,通过广泛开展各类学术活动,促进了我院的对外学术交流,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学报《艺术工作》先后荣获全国优秀社科学报、中国艺术类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并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6至2019年以来,学院连续三年打造毕业季系列活动,已经成为学院面向社会展示教育成果、强化美育服务、传播艺术理念、引领大众审美的品牌活动,全面提升学院艺术对社会的开放度和融入度,集中向社会汇报我院的教学成果和办学特色。学院将继续秉承鲁艺的优良传统,以心系国运、艺以载道的情怀,独立、批判、自省的目光审视时代潮流,汇融中西,办出特色,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实力,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学院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的领先地位,全面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等美术学院。
  • 学校简介辽宁医药职业学院是辽宁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是辽宁省唯一一所培养护理、药学、医学技术、康复技术、健康管理类技术技能人才的省属公办医药类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前身是辽宁省医学科学院,创建于1978年。1984年成立辽宁省卫生职工医学院,1998年被确定为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试点院校,2000年并入原辽宁中医学院(现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年从辽宁中医药大学分立,成立辽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更名为辽宁医药职业学院。学院主校区坐落在沈阳市苏家屯区,毗邻沈阳国际展览中心,本溪校区位于沈本新城。校园总占地面积55.8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3.5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386.42万元,馆藏纸质图书35.35万册。学院设有医学技术系、药学系、护理系、康复技术系、健康管理系、爱尔学院、医学基础教研部、公共基础教研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10个院系部,30个专科层次的高职专业。现有在校生12135人,专任教师314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1.53%,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53.82%。省职业教育“双师型”名师工作室1个、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1个,省级教学名师4人,优秀教师3人,教学团队4支,专业带头人2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1人。学院注重内涵建设,现有省职业教育高水平特色专业群2个,省级品牌、示范专业5个,对接产业集群省级职业教育示范专业2个,省级精品课程9门。同时获批中央财政和省财政资助的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项目10个,国家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中央和辽宁省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共4项,建有符合高职人才技能培养实际的校内实训基地及专项实训室。此外,还在全国各地联合建立了265家稳定的校外实训就业基地,毕业生质量逐年提高,近五年就业率均在97%以上,学院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大幅提升,在国家、省市及行业学会组织的各级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学院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近年来在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类文体活动中,成绩再创新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多次获得省市奖励。学院作为辽宁医药卫生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大力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沈阳爱尔眼视光医院有限公司、香港嘉宏国际集团、上海医药集团、南京金斯瑞生物科技公司、北京速康智享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医链互通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大连春和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惠州市鲲鹏义齿有限公司等二十余家企业开展产教融合型二级学院、实训基地、人才共育、订制培养等建设,与十余家企业开展了订单式培养。推动校企形成命运共同体。学院坚持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充分利用我院现有的卫生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站、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辽宁省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等平台,为社会培养培训各类专门人才万余人次,多次荣获卫生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先进单位、职业技能鉴定先进单位,沈阳教科系统服务沈阳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学院将坚持“育素质、强技能、重合作、争一流”的办学理念,秉承“修德笃学、尚能济世”的校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努力创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医药高职强校。
  • 学校简介 沈阳化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以化工为特色,工、理、管、经、文、法、医等7大学科门类相结合的多科性综合大学,是国家最早在东北设置的化工类高校,是辽宁省“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小211”)、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单位、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入选高校、全国社会工作示范单位、国家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学校是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源地,胡锦涛同志(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和李克强同志(时任团中央候补书记)曾先后到学校视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始建于1952年,校名为沈阳化学工业技术学校,隶属于东北人民政府,新中国化学工业和兵器工业的重要领导者、曾任石油化工部副部长和第五机械部部长、时任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化学工业管理局局长张珍兼任学校第一任校长。1953年,更名为重工业部沈阳化学工业学校,隶属于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1956年,转隶化学工业部。1958年,升格为本科,建立沈阳化工学院,为全国六所专门培养化工类高级人才高校之一。1960—1962年,更名辽宁科学技术大学,隶属中国科学院辽宁分院。2010年,更名为沈阳化工大学,由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学校办学条件优良。学校校园融“学术、艺术、园林于一体”,占地面积9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4.5万平方米,绿化近40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3亿元,馆藏图书142.4万册;拥有设施先进的实验楼、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餐饮中心等办学基础设施,以及宽带校园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资源。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300余人。其中,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3人;外籍院士、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等腾飞学者6人,振兴学者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5人;国家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宝钢优秀教师、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11人次;省优秀专家、省攀登学者、省领军人才、省特聘教授、省“兴辽英才计划”、省“百千万”人才等130余人次;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教学名师、省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等90余人次;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教师团队、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15个。学校学科专业特色鲜明。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个,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现有省“双一流”学科1个,省重点学科8个,ESI世界排名前1%学科1个。设有学院(部)16个,招生本科专业47个。其中,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4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一流示范专业34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省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5个、省级本科优势特色专业1个、省级课程体系国际化试点专业1个、省级示范性专业(特色专业)6个、省级紧缺人才培养基地1个、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7个。 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落实“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建立“113”人才培养体系,推进科教融合、产教协同,培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省级各类教育教学平台34个以及省级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地10个。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6项。在全国“挑战杯”、化工设计等大赛中获国家奖60余项,多次被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挑战杯”高校优秀组织奖,获评“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为国家和化工行业培养输送逾10万名优秀毕业生,获评“辽宁省就业先进单位”。 学校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学校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创建“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的“三定向”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新模式,被国务院列为向全国推广的典型案例;入选国家首批“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科技部学科创新平台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32个,具有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建有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技术转移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平台,组建大学科技园、新型产业智库、产业技术联盟、校企联盟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省部级一等奖15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课题、国家发改委创新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央军委科技委军民融合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数百项,落地科技成果转化重大项目工程数十项,入选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10强高校,服务辽宁“两全”振兴发展和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 学校注重开放办学。学校入选全国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首批试点学校,面向社会培养化工安全类人才;建设的菱镁产业学院入选国家首批现代产业学院,推动辽宁“原字号”菱镁产业高质量升级发展;与中国科学院共建“科教融合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和本科生。建有1个俄罗斯院士工作站,建有中国科协“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平台及教育部备案的俄罗斯研究中心、非洲研究中心,与27个国家35所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理工大学开办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联合办学。现有留学生来自世界40余个国家。牵头组建中国化工学会工程热化学专委会、中国菱镁行业协会科技委员会、辽宁省工程热化学学会等学术组织,负责组织中国化工学会科学技术奖—工程热化学奖以及中国菱镁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 学校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履行“四个服务”的时代使命,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高水平党建引领、推动和保证学校高质量发展。学校党委先后被授予“辽宁省先进党组织”“沈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辽宁省国防教育基地”“沈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入选首批“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拥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2个,“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省高校研究生样板党支部”等7个。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沈阳化工大学秉持“守正创新抓党建、化工报国育英才、科技兴国助振兴、教育强国创一流”的光荣传统和“艰苦奋斗、知难而进、追求卓越、守正创新”的新时代化大精神,统筹推进“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三步走”的战略布局,为走出内涵式创新型特色化办学之路,为实现腾飞之梦、强校之梦、名校之梦,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区域闻名全国著名国际知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 学校简介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是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以国土资源类专业人才培养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学院隶属于辽宁省教育厅,是我国唯一以地质命名的高等职业院校,是辽宁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多年来,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特色质量为核心,以服务发展为宗旨”的办学理念,聚焦产教融合,牵头成立了辽宁地矿职业教育集团,促进教育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精准对接, 形成了 “ 面向国土资源行业岗位群,以资源类专业为主体,以 服务地方发展其他 专业为辅助 ” 的专业格局。学院占地面积3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8万平方米,高职在校生 7234 人。设有资源系、测绘工程系、机电系、建筑系、环境与生态系、动画影视学院、经贸系、基础部、体育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0个系部。开设矿产地质与勘查、宝玉石鉴定与加工、工程测量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25个专业。其中宝玉石鉴定与加工、建筑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3个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 , 矿产地质与勘察 为辽宁省 高水平特色专业群 。学院 教职工总数 245 人,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73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82% 。 辽宁省教学 名师3 人,丹东市百名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3人,丹东市科技评审专家28人,院级专业带头人25人,“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86%。学院建有集“人才培养、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 创新创业、 技术服务” 五 位于一体的校内综合实训基地 14 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的宝玉石鉴定与加工、电工电子、动漫设计与制作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个,省财政支持实训基地6个,校内实习实训室156个,校外实训基地 80余 家。学院积极推行“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机制,创新实施辽地院式导师制,实行“35+10”授课模式,不断完善“订单培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 、“现代学徒制” 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毕业生获取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率达98%,提升了学生职业能力与就业竞争力。近年来 ,省级以上技能大赛获奖 300余项, 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5.26% ,居省内前列 。学院坚持服务国土资源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学院是中国有色金属行业职工培训基地、 辽宁省地质勘探矿业集团人才培训基地、 丹东市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培训基地、 丹东市第八职业技能鉴定所、 丹东市珠宝检测中心 ,学院被中华全国总工会 授予 职工 教育 培训 示范 基地。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强化内涵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学院先后 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 、 辽宁省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辽宁省五一奖状、辽宁省“平安校园”、辽宁省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 、辽宁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 等荣誉称号。学院秉承“厚德笃学,崇实求新”的校训,紧紧围绕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凝炼特色,提升内涵,科学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 、辽宁新一轮全面振兴、 国土资源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
  • 学校简介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农林牧渔专业大类为主体的省属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始建于1948年,1999年8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辽宁熊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更为现名。七十三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农业高职办学之路,为服务辽宁全面振兴特别是服务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学校是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A档)、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一流的办学条件为学校实现新跨越奠定坚实基础——拥有充分满足教育培训需求的基础设施学校占地1108亩,建筑面积30.4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5.38亿元。校内建有教学服务型、科研主导型、生产实训型、自主创业型系列化实训基地75个,具有承载项目功能的实训室、工作室91个,建有53间智慧教室、148个多媒体教室、300T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存储空间及万兆泛在网络。校外建有紧密型实训基地231家,与590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拥有1000余亩的校企合作共建的农业科教园。——拥有覆盖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的优质专业学校设有农学园艺学院、畜牧兽医学院、农业装备工程学院、食品药品学院、园林学院、智慧农业学院、农业经济管理学院、朋朋宠物科技学院8个二级学院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扩招教育学院)、素质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43个专业,涉农专业比例70%以上。现有国家精品专业1个,国家教改试点专业和国家重点建设专业8个,国家骨干专业10个,省级重点建设特色专业群5个,省级示范、品牌专业17个。在籍学生14437人。——拥有德技并修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53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166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278人。 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2.6%。有国家教学名师1人,“兴辽英才计划”教学名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辽宁最美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及行业职教名师28人,省级专业带头人11人,省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7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1人、万人层次19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双师型”名师工作室1个,省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1个。从企业和科研院所柔性引进专业和科研领军人才8人,已聘请11名行业大师入驻学校大师工作室。常年从企业、科研院所聘请兼职教师280人,已建成由436名能工巧匠、技术能手等组成的兼职教师库。初步形成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等长效机制。——拥有以人为本、以农为魂的特色学校文化七十三年的积淀与传承,形成了学校极具农业职业教育特色的文化体系。学校确立的“立足北方大农业,对接区域产业群,服务国家新战略,建设一流高职院”的办学定位、“为农业提供生产模式,为农民提供生活模式,为农村提供发展模式”的基地建设理念、“走出教室练,进入项目干,跟着企业走,随着季节转”的教改理念、“优者成才,能者成功,人人成长”的育人理念等系列办学理念,有效引领了学校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形成坚定的农业文化自信。学校文化建设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创新的办学模式全面契合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聚焦现代农业产业,对接东北区域需求,创建出全新的农业类专业架构及其发展模式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要求,聚焦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打破传统农业的专业结构布局,优化形成农学园艺、畜牧兽医、园林技术、农业装备工程、食品药品、农业经济管理、智慧农业七大特色专业群体系,突出了专业链与产业链紧密对接、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彰显了集群化特色,形成了适应辽宁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延伸的专业体系结构,催生了一批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和国家级骨干专业。——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实施“育训并举”策略,创建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突出校企“二元”主体,强化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探索形成了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要特征的校企贯通“4-1-1”人才培养模式和产教融合“二元三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其总体框架下系统化构建了种植类专业“双线双循环”任务导向式、养殖类专业“双班双基地”工学交替式等教学模式,全面实施了企业主修课、职业导师制、校企双导师制、双学籍制、企业学徒制、课程考评个性化、技能大赛免考制等系列配套的育人机制,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工匠精神得到了极大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已获3项国家教学成果奖和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创建出共建共享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通过创建校企战略联盟、职业教育集团、校企深度融合等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实现人才共育、基地共建、资源共享。与大北农、北京伟嘉、大连三仪、中联重机、大顺国际、葫芦岛玄宇等有规模、有影响、有文化、有情怀的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及合作订单班。充分发挥双主体育人优势,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协同培养。与中泰实业集团共建忆江南农业科教园,扩展实训培训基地1000亩。以朋朋宠物科技学院为代表,创新了公办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新机制,《中国教育报》对此作了典型报道。——瞄准区域产业需求,构筑应用技术研发平台,创建出技术技能积累创新新模式依托省级动物健康养殖协同创新中心、辽宁省蛋鸡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设施园艺重点实验室,构建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平台,获批省级以上研究项目229项,取得了系列科研成果。“熊杂1号”至“熊杂8号”系列高粱新品种,元钰66、大民99玉米新品种,熊豆2号、辽农职黑豆1号等大豆新品种,熊岳圆葱、熊岳紫长茄、裸仁金瓜、星辰一号黄瓜、熊岳长绿苦瓜等蔬菜新品种,熊岳白葡萄、早醒艳桃等果树新品种,葡萄避雨配套栽培技术,南果北移新技术,猪兔胚胎阶段胃肠道菌群的研究等99项省级科研成果及197项国家专利及软著。其中,获国家农林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奖17项,厅局级奖励23项。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81项,其中,一等奖5项。——坚守农业本色,面向脱贫攻坚主战场,创建出立体式网络化服务“三农”新模式学校始终坚持服务“三农”不动摇,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县域经济,助力扶贫攻坚。依托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平台取得的系列成果广泛开展社会服务。率先开展日光温室的研发、培训和推广,熊岳I、II、III、IV型日光温室及其配套的蔬菜、果树栽培技术,推广至东北、华北和西北16省,受农业部委托培训农业科技人员万余人。可移动内保温节能组装式日光温室推广至北京、青海等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产生了数以亿计的经济效益。“熊杂”系列高粱新品种的研发与推广,为辽宁不同时期种植结构调整做出了巨大贡献。“辽峰”葡萄新品种栽培技术已推广面积20余万亩,使果农获得丰硕的收益。动物健康养殖研究中心已累计为企业检测样品10余万份次,为动物疫病防控和企业技术改造标准化建设提供依据。面向脱贫攻坚主战场,充分发挥学校人才与技术优势,以党建引领、项目入村、创业带动等措施,积极开展精准扶贫,以营口东部山区、辽西北干旱地区为中心,积极参与“千名专家进千企”“百名专家对接百个乡村”活动,每年派出技术专家600余人次,足迹遍布320余乡镇,直接惠及贫困家庭3410余户,驻盖州市万福镇苇塘村扶贫工作队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大力开展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工程、青年农场主培训工程、进村入户培训工程和西部对口支援工程等五大工程,先后为省内外(包括新疆、西藏地区)培训农业技术人员、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等农村实用人才16万余人日。学校作为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和辽宁省科学技术普及基地,与沈阳和营口等市区的中小学校联合,广泛开展了中小学生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年接待沈阳东北育才教育集团和营口市区的中小学生13000余人,通过学农实践夏令营活动,有效培养了广大中小学生劳动意识和团队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强化多方联动,创建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思政工作新模式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以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培育为重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人才培养全程,创建了“二级双线两段延伸式”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突出思政课主渠道和课程思政、校园文化、网络阵地等育人功能,形成了相关部门和各专业系(院)多方参与、各级党组织上下联动、党政齐抓共管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思政格局,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学院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逐步构建了“导师+项目+团队”双创教育模式,形成了“课程+双创+思政+素质教育”相融互促、“1+N”多元协同育人特色。校内创业孵化基地成为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学院荣获“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称号。高水平的办学成果赢得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赞誉——高比例基层就业为辽宁现代农业发展发挥了不可或缺作用七十四年来,学校为我省农业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业技术技能人才达7.2万人,广泛分布在我省900多个乡镇的农业生产一线,在新农村建设、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推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规格职业技能大赛奖项凸显了优质人才培养的成效和水平近年来,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奖27项,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38项;获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创新创业大赛一、二、三等奖8项。毕业生一直以“职业素质好,动手能力强,踏实肯干”受到社会用人单位普遍欢迎。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7年保持在90%以上,近5年均达96%以上。——高层次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彰显了先进的教育教学改革水平学校实施以教研促教改发展、以科研促产教融合的“双研驱动战略”,2000年以来,取得省级以上教育教学研究成果129项,并连续4届荣获5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学校荣获全国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二、三等奖3项,主持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省级精品课程14门,主编“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36部,主持国家资源库建设项目1项、国家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项目1项、辽宁省虚拟仿真实训基地项目1项。——高影响力的社会兼职与荣誉体现了国家示范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学校为辽宁现代农业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中国现代农业职教集团、中国现代农机装备职教集团、中国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和中国都市农业职教集团4个国家级职教集团的副理事长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单位,全国职业高等院校校长联席会议主席团成员单位。学校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辽宁省政府新型农民培训基地、辽宁省科学技术普及基地。学校为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A档)、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试点学校。先后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驻村工作队)、国家首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全国就业工作典型经验50强高校、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和辽宁省“双高计划”建设单位、辽宁省最美校园等数十余项省市级荣誉称号。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