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北京: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艺术类专业统一考试合格分数线
2024-01-08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经研究确定,北京市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艺术类专业统一考试合格分数线如下:

美术与设计类:本科合格分数线为总成绩180分,且其中2门科目各不低于60分,高职(专科)合格分数线为总成绩120分。

播音与主持类:本科合格分数线为总成绩180分,高职(专科)合格分数线为总成绩120分。

音乐类音乐表演方向:本科合格分数线为总成绩180分,高职(专科)合格分数线为总成绩120分。

音乐类音乐教育方向:本科合格分数线为总成绩180分,高职(专科)合格分数线为总成绩120分。

表(导)演类戏剧影视表演方向: 本科合格分数线为总成绩180分,高职(专科)合格分数线为总成绩120分。

表(导)演类戏剧影视导演方向: 本科合格分数线为总成绩220分,高职(专科)合格分数线为总成绩120分。

表(导)演类服装表演方向: 本科合格分数线为总成绩180分,高职(专科)合格分数线为总成绩120分。

舞蹈类:本科合格分数线为总成绩180分,高职(专科)合格分数线为总成绩120分。

书法类:本科合格分数线为总成绩180分,高职(专科)合格分数线为总成绩120分。


热门院校

  • 北京培黎职业学院北京市海淀区
    学校简介北京培黎职业学院是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在原北京培黎职业大学基础上设立,具有独立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市属全日制民办普通高校,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学院设置9个系,29个高职教育专业,在校生2000余人。2017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我院回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北京培黎职业学院以‘手脑并用,创造分析’为校训,心系国家,艰苦奋斗,传承发扬老校长艾黎和何克倡导的职业教育思想,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精心培养了大批人才。”2008年4月12日,温家宝总理在日理万机中为我院亲书校训“手脑并用,创造分析”和给同学们复信。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嘉勉指明了新时代学院的办学方向和历史使命,给予全院师生极大的教育、鼓舞和鞭策。 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83年5月的培黎职业大学,系我国改革开放中最早创立的民办大学之一。其历史源于上世纪抗战时期路易·艾黎创办的培黎学校。 培黎职业大学的创办和建设,得到了国际友人、著名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的大力支持,他提议并经北京市主管部门批准,更改校名为培黎职业大学,并和马海德一起担任我校首任名誉校长。1984年,艾黎亲自把我校校名确定为培黎职业大学,之所以命名为“培黎”,一是为纪念其先贤约瑟夫·培黎,二是含有为中华的黎明培养人才之意。路易·艾黎1927年来华,参加了第一个国际性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并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联系,其住所成为党的地下工作碰头点和避难所,为中国的抗战和新中国的建设、教育、宣传做了许多工作,邓小平同志称他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一位老战士、老朋友、老同志. 学院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投放统招招生指标,按照各省、市(自治区)高校招生办公室规定统一录取学生。学院专业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特色鲜明,为有志报考的同学提供适合的教育。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先后与西班牙、日本、英国、美国等多个国家高等院校建立校际交流合作关系,签订校际合作协议,开展和实施国际合作项目。 学院国际化转型获得新突破,成立路易·艾黎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出国留学英才班,倾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国家文化教育和交流平台。学院获批招收国际学生资质,契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招收2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我院接受学历教育或语言培训。 开展“国内”+“国际”双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 积极推进“高端化、特色化、国际化”的职业人才培养,促进国际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学院与西班牙、英国、日本等国家对口院校合作开展专升本、专升硕国际项目合作,以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竞争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立足点,国际合作项目取得新成果,每年都有一批学生在日本、西班牙、英国攻读本科学位、硕士学位,或赴美国等国家带薪实习。 学院以“为黎明而培训”、“教书育人”为宗旨,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为目标,坚持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定位建设和产业发展,立足北京、依托中关村、服务基层;坚持依法治校、诚信办学、规范管理,以“为国家分忧,为家长解难,为青年学生成才铺路”为己任,实践“社会公办、平民大学、以人为本、民主管理”的办学理念;以高端服务为宗旨,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发展道路,坚持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院学生参加北京市专升本考试的录取率超过60%,居本市同类高校前列;学院形成了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主体,工程、文化艺术类专业相互支撑、财经商贸、双语学前教育、信息技术、艺术传媒和民生服务5个专业群协调发展的格局,奠定了学院内涵发展、特色立校、品牌强校的坚实基础,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 学院迄今已为社会培养输送了数万余名实用型人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学院历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左右,就业质量高,每年均有一批毕业生被多家大型企业和商业银行录用。从2001年起,学院举办六届“春蕾”大专班,自筹或吸纳社会资金资助品学兼优、家庭贫困女生完成大专学业,改变了生活命运。多次受到全国妇联和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表彰。 为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学院建设了52个校内实训室,满足各专业学生的实训需要。同时大力加强学生在校期间充分接触社会的实践锻炼,学院各专业先后与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联想集团、招商证劵股份有限公司、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骏腾达商贸有限公司、沃尔玛、明经堂中医馆、枫叶国际学校、长富宫饭店、清华大学科教仪器厂、利星行汽车集团公司等单位建立了52个校外实训基地。 建院以来,学院办学成绩卓著,多次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奖励。2004年11月被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评为“2004年度北京市民办教育先进单位”;2005年11月被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评为“北京市依法治校示范校”;2005年被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社团管理办公室评为“先进民间组织”;2006年被北京市民办教育安全稳定工作委员会评为“北京市民办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被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等授予“首都教育系统奥运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5月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中国儿童慈善奖”; 2009年11月被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先进单位”;2010年11月获得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授予的“全国民办教育先进单位”;2011年6月被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评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2011年7月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授予“中国儿童慈善奖”;2012年12月被北京市民政局评为北京市“5A级社会组织”,2013年2月荣获市民政局“北京市社会组织示范基地”。 2017年,学院党组织被树立为北京市教育领域党建工作示范点;2019年7月1日,学院党委被评为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系统先进党组织等。 初心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北京培黎职业学院牢记习总书记嘱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发扬传承艾老“努力干,一起干”的工合精神,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 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市海淀区
    学校简介北京城市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综合性普通高校,具有颁发国家承认的研究生、本科学历学位资格,并举办中职、高职专科教育。北京城市学院创建于1984年,是新中国第一所实行公有民办体制的新型高校,以务实、创新而著称,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建校以来,学校始终恪守为民办学的公益性宗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型、实用性为特色,以服务区域发展为目标,走“本科立校,依法治校,优质强校,特色兴校”的发展道路;学校实施“适合教育、全人教育、有效教育、实用教育”的育人理念,全力创建高水平大学,全心造就高素质人才。学校艰苦创业,不懈努力,设置理工、文法、财经、艺术、外语、管理、医药等学科门类百余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教工2000余名,学校馆藏图书200余万册,实验实训室百余个,学生公寓等设施齐全,校园网络先进快捷。学校拥有一支以专任教师为主、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以具有国内外名牌高校学术背景的博士和正、副教授为主体,以“双师型”人才为骨干,其中有数十名国家级、市级专家和教学名师、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另有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英、法、德、西、葡、日等语种的外教。兼任教师队伍多为来自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优秀教师和行业、产业部门的工程师、企业家、技术专家。师资多样化的组合为教育教学带来了鲜明的特色和可靠的保障。学校十分重视实用性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学校建立了社会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经济、教育发展、3D打印技术等多个校级、市级研究院所和基地,在多个领域走在全国同类院校前列,教师论著和科研成果不断获得全国性和省市级奖项。学校面向社会开展社区教育与职业培训、管理咨询、技术转让和志愿服务,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学校注重开阔师生的国际视野,先后同50多所境外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每年通过各类合作交流项目选派各专业师生赴境外交流学习,并聘请合作院校教授来校讲学。学校自2013年起与世界50强名校英国华威大学联合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硕士教育项目。2015年学校在欧洲圣马力诺建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孔子学院。每年学校为来华留学生开设具有校本特色的全外文课程。学校努力培养大批城镇化进程亟需的应用型优秀人才,并积极造就一批城市管理、城市建设、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城市服务等领域的高水平精英人才。学校注重结合市场需要设置学科专业,注重学生实用能力培养,注重环境育人、以文化人。学校以教育的高质量赢得了毕业生就业的高质量,毕业生以“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著称于用人单位,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十多年保持在98%以上,在高校中名列前茅,并涌现出一大批行业骨干和社会新星。 今天的北京城市学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北城人正意气风发走向辉煌的未来!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市房山区
    学校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简称中国社科大 ),英文名称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UCASS),校训“笃学、慎思、明辨、尚行”,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为基础,整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本科教育及部分研究生教育资源而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针,致力培养政治可靠、作风过硬、理论深厚、学术精湛的哲学社会科学后备人才,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努力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流文科大学。中国社科大隶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副研究员、学科带头人,及国内外知名教授、国家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内外知名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组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为本科生的教学培养提供有力支撑。特色培养方式包括“师徒制”指导模式,设立本科生学业导师,每位导师指导2-5名学生;“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在某些基础学科和重点学科开展连续培养试点;国际联合培养,赴海外继续攻读学位;教学与科研结合,鼓励本科生参与学校和导师的科研活动等。中国社科大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高教园区,占地面积49.4万平方米。拥有馆藏和共享图书554万余册,及丰富的中外学术数字信息资源。配有宽带校园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资源,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餐饮中心等基础设施先进。雄厚办学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 成立于1977年,以学科齐全、人才集中、资料丰富的优势,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创造性地进行理论探索和政策研究,肩负着从整体上提高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水平的使命。新时期党中央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的三大定位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中国社会科学院拥有6大学部,研究范围覆盖马克思主义、哲学、宗教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管理学,以及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等哲学社会科学主要学科领域。历史上曾集聚了郭沫若、范文澜、陈垣、潘梓年、金岳霖、陈翰笙、郑振铎、吕振羽、侯外庐、吕叔湘、冯至、尹达、于光远、孙冶方、许涤新、钱俊瑞、丁声树、夏鼐、何其芳、刘大年、顾颉刚、俞平伯、罗尔纲、贺麟、钱锺书、宦乡、张友渔、徐梵澄等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建院40年来,几代学术大师和专家学者努力传承中华文明,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创新,奉献了一大批对文化积累和学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能够代表国家水准的重大研究成果。截至2016年底,全院共完成专著12938部,学术论文147003篇,研究报告27140篇,译著3724部,译文23473篇,学术资料33266种,古籍整理514种,教材1108部,普及读物1819种,工具书1886部。此外,还有大量的理论宣传文章等其他形式的科研成果。作为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自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实施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先后有31人次参与授课,内容包括法律、党建、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多个研究所的多名学者参加党和国家重要文件、法律和领导人讲话起草等工作,承担一系列党中央、国务院交办的重大研究任务。近年来建成院级、所级、专业化智库共18个,推出一大批研究成果,充分发挥了理论研究、舆论引导和社会服务功能。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2016年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显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中国智库中排名第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拥有学术界领先和独一无二的文献资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部图书馆藏书170.6万册,研究生院图书馆藏书40.5万余册,各院所图书馆藏书342.9万册。历史研究所、文学研究所、考古研究所等图书馆分馆,更是以专业性强、门类齐全、所藏善本孤本的数量和质量在国内专业图书馆中名列前茅,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知名度。中国社会科学院拥有国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规模最大、学科结构最完整、综合实力最强的学术期刊群。全院拥有学术类期刊82种,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学科领域的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主管全国性学术团体106个。中国社会科学院设有16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覆盖全院所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具备博士后招收资格的研究所35个。在全国博士后工作综合评估中,有五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被评为“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优学科占全国人文社科类优秀博士后流动站近四分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成立于1978年,经邓小平、叶剑英同志亲自批准设立,是直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基地,也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研究生院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文和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作为我国人文和社会科学学科设置最完整的研究生院,拥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17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16个;博士学位二级学科108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114个;还有金融、税务、法律、社会工作、文物与博物馆、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汉语国际教育等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博士生导师757名、硕士生导师1132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资源、教师力量的支撑下,研究生院已经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后备人才、国家级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培养和国际专业人才培训的重要基地。根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等机构多年评估的结果,研究生院综合实力一直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生院中排名第一。研究生院建成后,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学术繁荣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从研究生院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成长为我国各条战线上推动经济建设、深化理论探索、促进学术研究、带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中坚力量。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在1948年创建的中央团校基础上,于1985年12月由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组建,具有优良的办学传统和较强的办学实力。2006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评估结论为“优秀”。2012年获批为教育部、中央政法委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015年,中宣部批准的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落户学校。
  • 中华女子学院北京市朝阳区
    学校简介中华女子学院(以下简称学校)是全国妇联所属、教育部批准备案的全国第一所公办全日制本科女子普通高等学校,前身是1949年由蔡畅、邓颖超、康克清等革命前辈创办的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1995年,学校迁址并启用现校名。1996年,学校开始举办普通本科教育。2002年,学校由成人高校转制为普通高校。2019年,学校正式加挂“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牌子,学校发展迈入新的历史阶段。学校现有教职工477人、全日制在校生5248人[1]。设有社会工作学院、法学院、管理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艺术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女性学系、金融系、外语系、计算机系、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体育部等教学院系部。设有1个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点,24个本科专业,涵盖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工学7个学科门类。学前教育、法学2个专业为北京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社会工作、学前教育、女性学3个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学前教育和女性学2个专业是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目前正在根据妇联改革要求对机构设置和学科专业进行调整、优化。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路线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始终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同步、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同行、与世界妇女进步事业发展同向。学校历经多次跨越发展,确立了办学定位:着力强化妇联干部、妇女干部培训主责,建好建强妇联干部培训基地;着力打造优势学科,成为培养服务社会、家庭和妇女群众的人才摇篮;着力在国际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教育事业中彰显中国特色,成为中国妇女民间对外交流交往的重要窗口;着力发挥妇女研究智库作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和家庭建设研究基地。学校自建校始一直承担妇联干部、妇女干部教育培训工作。25年来共培训各级各类妇联干部、妇女干部377期2万多人次。2019年以挂牌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为新的起点,聚焦培训妇联干部、妇女干部主责主业,强化妇女干部培训职能,全面承担妇联、妇女干部培训工作。学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四自”精神、公益意识、国际视野和知性高雅的应用型女性人才。拥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学校教师深度参与妇女儿童家庭相关法律、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妇女/性别研究形成优势和特色。学校设有全国第一个设立的女性学专业、联合国副秘书长任荣誉教授的全球女性发展研究院、全国唯一的中国女性图书馆及家庭建设研究院。学校是商务部发展中国家妇女人才短期培训项目和硕士学历学位项目实施单位、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实施单位,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联合教席单位、中外女校校长论坛发起单位、世界女子教育联盟成员、中国女子高等院校联盟理事长单位。着眼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环境美校”的治校方略,以全面落实培训妇联干部、妇女干部的主责主业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统领,深化综合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办学特色,在新时代党的妇女培训与教育事业的征程中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市海淀区
    学校简介国际关系学院始建于1949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成立,是一所富有优良传统的高等学府。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和关心学校办学工作。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朱德、邓颖超等同志曾多次来校视察,与师生亲切交谈,给予极大关怀。陈毅副总理亲笔题写校名。邓小平、陈云、叶剑英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我校的建设与发展做出过重要批示。学校曾为新中国第一批“将军大使”开办培训班;20世纪50年代首创侧重外国当代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1964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高校;1981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83年,率先完成从单一的外语院校向多学科复合型院校的转型。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