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安徽:2024年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相关政策
2024-06-27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1.培养对象。培养对象须满足以下条件:(1)政治素质好、身体健康、热爱“三农”,毕业后志愿投身于我省乡镇农技推广服务工作的应、历届高中毕业生,截至招考当年 8 月 31 日,考生年龄应不超过 22 周岁;(2)当年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成绩达到相应录取控制分数线,并填报定向专业志愿。面向全省范围招生,成绩排名相同时,优先录取定向就业所在县(市、区)、辖区市生源;(3)定向培养生录取后、获得入学通知书前,须与培养高校和定向就业所在地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签订定向培养就业协议书。定向培养生在校学习期间户籍按照相关规定办理,毕业后可按有关规定迁入定向就业所在地。

2.培养高校。2024年,我省承担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本科层次任务的高校: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承担专科层次培养任务的高校:宿州职业技术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安庆职业技术学院。

3.招生录取。每年定向培养生人数纳入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单列志愿、提前批次录取。培养对象须参加当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定向培养本科、专科考生高考成绩须分别达到全省普通本科、普通高职(专科)录取控制分数线。培养高校和有关县(市、区)农业农村局等部门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与考生签订定向培养就业协议书一式四份(培养高校、县农业农村局、培养生各执一份,另一份存入培养生个人档案),协议书要明确各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培养高校对已签订定向培养就业协议书的考生发放录取通知书,考生凭录取通知书到培养高校办理入学手续。

4.学历学位。定向培养的本科生和专科生经过相应的学制学习毕业后,按规定获得相应的学历和学位,其中,专科生无学位。

5.就业办法。定向培养生在校期间每年暑期和最后一个学期,按照定向培养就业协议规定,到定向就业县(市、区)乡镇承担农技推广工作的机构实习。定向培养生毕业后具体工作单位,由县(市、区)农业农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结合定向培养生需求和培养计划,组织定向培养生与定向县域内乡镇承担农技推广工作的机构在需求岗位范围内进行双向选择,签订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合同,合同期5年。合同期内,严格执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制度;合同期满,严格实施聘期考核,考核合格及以上等次的续签聘用合同,考核不合格的缓签或不再续签聘用合同。

6.服务期限。定向培养生毕业后,须按定向培养就业协议规定,到指定的乡镇承担农技推广工作的机构从事农技推广工作,服务时间不少于5年。

7.财政保障。采取后补助方式,对定向培养的高校应届毕业生给予补助。一是对到32个脱贫县从事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执行《安徽省学生资助资金管理实施办法》(皖财教〔2023〕508号)相关规定,服务期满3年(含3年),其在校期间实际缴纳的学费,在限额内由省财政给予补偿。二是对到其他县(市、区)从事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服务期满5年(含5年),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其在校期间实际缴纳的学费由所在县(市、区)财政给予补助。

8.支持发展。定向培养生在培养期和服务期内,不得报考更高层次的全日制学历,继续脱产学习。鼓励符合条件的,攻读与本人业务工作相关的非全日制本科、研究生学历。

9.政策咨询:安徽省农业科技教育中心;咨询电话:0551-63495596、63415769、63437727,(接受咨询时间:2024年7月30日前,工作日上午8:00-12:00,下午2:30-5:30)。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安徽财经大学于1959年5月始建于合肥,时名为安徽财贸学院。1961年迁址素有“珍珠城”美誉的淮河流域中心城市蚌埠,校址设在交通路。1983年,校本部迁至龙湖西校区。学校先后隶属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商业部、国内贸易部。2000年2月,国务院决定,安徽财贸学院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政府管理为主。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安徽财经大学;同年9月,学校迁入龙湖东校区。 学校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跨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七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财经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第三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是安徽省重点建设的大学和安徽省人民政府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共建高校。2012年获批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2014年入选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 学校现有在校本科生19977人,硕士研究生3285人,各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生8869人。学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知识探究、能力提升、素质培养、人格养成“四位一体”育人体系建设,致力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地方及行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学校《“四位一体”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学校以2个A+专业、10个A专业、17个B+专业、23个B专业的成绩位列全国财经类高校第10、安徽省属高校第1。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558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606人,博士生导师28人,硕士博士化率近91%。拥有国家“万人计划”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委员、秘书长8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省级教学名师34人,省级名师工作室8个,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5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7人、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4人。 学校现有经济学院、金融学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会计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艺术学院、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拥有57个本科专业、2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4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33个省级教学团队,51个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1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8门省级精品课程、57门省级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课程。 学校充分发挥办学底蕴和优势,凝练学科特色和方向,设立学科特区,创新学科建设平台,形成了多门类、结构合理、相互支撑、优势和特色明显的经管类学科群。现有8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一流学科,3个省级高峰学科。应用经济学先后入选省级重点学科、安徽省立项建设的国内一流学科和Ⅱ类高峰学科。工商管理、统计学入选安徽省Ⅲ类高峰建设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三个学科获B-级。 学校坚持科研兴校理念,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现拥有“合作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棉花工程研究所”等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5个,“安徽经济预警、运行与战略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中国合作社研究院”“安徽经济发展研究院”等省部级重点智库4个,“中国小岗研究院”等校级特色科研创新平台42个。近年来,学校在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立项数量、立项层次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稳居全国财经类高校及省属高校前列;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成果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安徽省社会科学奖等奖励;多项研究成果获中央和省部级领导批示。学校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着力打造财经领域新型高端智库,尤其以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系列研究报告为代表的研究成果政策影响力和媒体影响力日益扩大,特色品牌日益凸显。学校主办的《财贸研究》入选“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获评“FMS管理科学高质量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全国高校社科名刊”。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重点推动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合作,注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中东欧国家开展教育合作交流。通过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平台、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加强中外文化体验与交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以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夯实中外人文交流基础,着力服务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 学校占地总面积891329.56平方米,其中龙湖东校区661005.79平方米,龙湖西校区230323.77平方米。学校建筑面积744864.92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413亿元。图书纸本馆藏223.17万册,电子馆藏120TB。 学校拥有完善的教学、体育设施及实行公寓化管理的学生公寓,学习条件良好,生活环境优雅,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百佳食堂”“安徽省高校学生公寓工作先进集体”,首届“安徽省文明校园”,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等称号。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深化学校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秉承“诚信博学,知行统一”的校训精神,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扎实推进“安财新经管”发展战略和“走出去、建平台、上水平”战略路径,把安徽财经大学建设成为经济、管理类学科优势突出,在同类院校中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 学校简介安徽新华学院是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位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区,校园紧邻大蜀山。学校于2000年创办成立。2005年5月,学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更名为安徽新华学院。同年12月,安徽新华学院党委正式成立。2009年,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2013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5年,获批为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2017年,获批全国“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2018年,实现留学生零突破。2019年,获批安徽省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办学层次提升迈出坚实一步。学校坚持“教育为民、育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根据“需求导向、产教融合、错位争先、特色发展”的办学思路,实施“专家治校、人才兴校、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治校方略,遵循“立德、立业、立人”的育人理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经过多年探索,确立了“四注重、四突出”的人才培养思路,初步形成了“三个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三平台、六模块”的课程体系,基本建立了“三级、四督、五系统”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学校占地面积15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50万余平方米。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23000余人,其中本科近20000人。专任教师1400余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42%。学校实验实训中心现有各类实验室251个。学校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总量超过300万册。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是首批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首批“安徽省创业模拟实训师资培训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培训定点机构”,拥有1个安徽省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AA级)。设有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心、药物研究所、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十多个各类研究机构。学校现有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城市建设学院、电子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财会与金融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商学院、外国语学院、药学院、艺术学院、科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学院12个二级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识教育部等2个教学部。现有62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工、管为主,经、文、医(药)、艺、教等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一直以来,学校坚持教学科研协调发展,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重视教学研究对教学改革的引领作用和科学研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在质量工程、科学研究、大学生学科与科技竞赛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学校现有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500余项,其中,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双万计划”省级一流专业、一流(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振兴计划、卓越计划35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9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和实践教学基地18个,省级精品课程27门,省级教学成果奖46项。近年来,学校系统推进新工科、新商科专业改革取得明显成效,2019年安徽省专业综合评估中,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在全省排名第3,电子商务专业排名第4;学校科研能力不断增强,近五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1项,厅级科研项目238项,承担产学研横向课题75项。《安徽新华学院学报》先后被评为“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学报(二等奖)”和“全国民办高校优秀期刊(一等奖)”。  学校注重素质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积极开展多证书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办学特色进一步凸显。新华学子先后在美国惠明顿国际摄影展、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智能汽车竞赛、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安徽省动漫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安徽省职业生涯大赛等赛事中获得优异成绩,并有多名学子获国家发明专利。  学校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大力实施体育、艺术俱乐部制教学改革,成立体育和艺术俱乐部32个,每年开展各类活动百余场次,改革成果突出。其中轮滑(冰球)俱乐部不仅取得了中国大学生冰球锦标赛专业组冠军等多项荣誉,还为国家轮滑球队、冰球队输送了9名队员。更探索出了“省队校办”的新模式,代表安徽队参加全国冰球锦标赛创安徽省冰球项目历史最好成绩。  学校因材施教、学以致用,实施“双创教育2.0计划”,设立创新创业学院,完善课程体系,搭建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和创业孵化基地2个平台,积极开展创新训练、创业孵化和学科竞赛。2016年,学校获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示范学校”荣誉称号。2019年,我校学生参加学科与科技竞赛获省级以上奖项540余项,获批国家级“大创计划”115项、省级345项。  学校立足合肥,面向安徽,努力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搭建了校企地深度融合的应用能力培养平台。先后与300多家知名企业、10余家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4个产业学院、10个实验室和150余个实践教学基地;与安徽省体育局、合肥市高新区管委会、合肥市消防救援支队等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实现校企地资源的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  学校积极拓展对外交流,先后与英国桑德兰大学,美国南新罕布什尔大学、凯泽大学,马来西亚林国荣创意科技大学、北方大学,澳大利亚巴拉瑞特大学、加拿大奥克拿根大学、波兰热舒夫信息技术与管理大学、韩国大真大学、韩瑞大学,以色列加利利学院等建立了良好的校际合作关系。多名毕业生前往英、美、加、澳、日、韩等地深造学习。  长期以来,学校毕业生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学校先后6次荣获“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9年被安徽省政府授予“2008-—2009年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同年获评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2011年、2012年,学校连续获评“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2017年、2018年、2019年学校连续荣获“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暨大学生创业大赛最佳组织奖”。2019年,我校教师获得全省高校教师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金奖。  学校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先后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五十强”“中国轮滑运动示范学校”“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安徽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标兵单位”“安徽省首批创业学院”“安徽省高校餐饮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园林式单位”等荣誉称号。 在“厚德、求真、博学、创新”的校训精神指引下,一代代新华人潜心耕耘、励志践行。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安徽新华学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忘育人育才初心、牢记兴教报国使命,坚持走地方性、应用型之路,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力推进内涵式发展,用心培养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努力建设全国知名、特色彰显的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谱写华彩篇章。
  • 皖江工学院马鞍山市雨山区
    学校简介 皖江工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省属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坐落于全国文明城市、处于长江三角洲中心区的安徽省马鞍山市,毗邻南京、合肥两大省会城市,区位优势明显。学校创办于2008年,前身为河海大学文天学院,2012年增列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2018年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高校,更名为“皖江工学院”。 建校14年来,累计为社会输送近30000名合格本科毕业生。近三年每届的毕业生在3600左右,其中55%在安徽就业,在马鞍山就业的学生每年450左右,占比13%左右。办学以来,学校的考研继续升学率前6年保持在10%左右,近三年保持在15%左右,该项指标在全国同类院校(167)始终保持在前十名;就业率一直以来保持在95%左右,该项指标在全国同类院校中一直保持前列。 学校设有水利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财经学院、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10个二级学院,设有基础部,共11个教学单位。现有在校本科生15591人。 学校坚持以服务地方应用型人才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专业布局。现有33个本科专业,已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以水利为特色,工、经、管、艺、农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专业结构。学校在与河海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高校长期合作,不断加强特色优势专业建设。先后立项省级重点建设专业项目21项,其中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4个,特色专业4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5个,安徽省“振兴计划”建设专业4个。 学校现有教师906人,其中专任教师860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701人,占专任教师81.51%;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教师406人,占专任教师的47.21%;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133人,占专任教师的15.47%,其中长江学者1人,二级教授6人。“双师双能型”教师292人,占专任教师的36.2%。省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教学名师8人,省级教坛新秀17人。2021年我校申报成功了安徽省级“博士后工作站”。组织申报了马鞍山市“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并获得市社科联批准,成为马鞍山市首批“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 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工作,努力搭建科研平台。学校现有各类实验室71个,其中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1个,市工程研究中心5个;校设研究所10个,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1个,建筑工程设计研究院1个,环境检测职业卫生检测中心1个;主持各级各类纵向科研课题435项,其中省级课题123项,市、校级课题316项;出版著作、教材114部;发表学术论文1305篇,其中SCI、EI、CSSCI检索论文193篇;取得受理、授权专利251件(其中发明专利104件);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经费7600余万元。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教学研究对教学改革引领作用和科学研究对教学促进作用。建校以来,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国际级各类比赛,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300余项,其中国家奖252项,国际奖40项。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设有专门的创业模拟实训教室和孵化室,年均参加创新实践竞赛学生达500余人。仅2020年获批国家级大创训练计划项目33项,省级大创训练计划项目120项。 学校实施“卓越人才教育计划”“闻天班”等特色育人工程,教育成果明显。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近3年连续达到15%,其中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安全工程、车辆工程等专业2021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均在25%以上。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因“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而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办学以来,学校一直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坚持应用型、地方性的办学定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建设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为奋斗目标,秉持“上善若水、笃学敦行”校训,培育“文心励志、天道酬勤”优良校风,学校发展已进入了“工学为主、水利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学校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优秀独立学院”,“安徽省十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安徽省节水型高校”,“马鞍山市重点建设十大功勋单位”等荣誉称号。
  • 学校简介安徽大学江淮学院成立于2003年6月,是由安徽大学申报,经安徽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2012年,获批学士学位授权单位。2018年,通过了安徽省教育厅对独立学院规范发展情况评估。2019年8月,安徽大学与合肥市人民政府签订转设合作协议,拟将安徽大学江淮学院转设为由合肥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目前,正在转设审批过程中。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5442人,办学空间拓展至三个校区(龙河校区、史河校区、泗州路校区),占地面积770余亩,拥有现代化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实验室、计算机房、学术报告厅、图书馆、体育馆和配有空调的学生宿舍。其中,校舍建筑总面积近15万平方米;专任教师282人;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200多万元,纸质图书80余万册;实习实训基地26个。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和安徽大学的领导下,学院规范办学,办学质量稳步提升。学院坚持以“夯实基础、注重能力、突显应用、培养情操”为培养目标,依托安徽大学建设的全国首家省级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中心,构建和完善“三全育人”思政工作体系。优化调整本科专业,设有5个教学系部,现有本科招生专业17个,涵盖了工学、文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艺术学等7个学科门类,建立起了以应用型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优秀本科人才。一直以来,学院积极推进落实“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招生管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等为抓手,走特色办学之路,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院制定“3+1”教学计划,建立了个性化培养模式;制定“毕业证+学位证+技能证”三位一体的培养计划,强化实习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国际夏令营、国际交换生项目,与英国多所院校签订合作谅解备忘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学院共获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59项;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6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出版教材4部。近三年,学院共承担科研项目38项,其中省部级项目16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学生在全国各类等高水准赛事中屡获殊荣;学院多次被评为“安徽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民生工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考核优秀单位”等称号。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将紧抓独立学院转设契机,不忘初心,守立德树人根本,强服务需求导向,走应用特色之路,促转型内涵发展,聚神聚焦聚力学院高质量发展,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诠释现代应用型大学的真谛,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和安徽高等教育发展贡献应尽之力!
  • 学校简介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直属安徽省教育厅归口管理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始建于1935年的安徽私立内思工业职业学校,先后历经了芜湖电力学校、芜湖电机制造学校、芜湖电机制造专科学校等,并划归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1972年,改属安徽省机械厅领导,更名为安徽省芜湖机械学校。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安徽省芜湖机械学校基础上成立安徽机电学院,现更名为安徽工程大学。1986年,安徽机电学院迁出,安徽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原址恢复安徽省芜湖机械学校,归属省机械厅领导。2003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安徽省芜湖机械学校独立升格为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迄今为止,已拥有87年的办学历史。2019年,学校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职学校建设基础上,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学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群被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列入高水平专业群(A档)建设名单。2021年,为加快创建职业本科学校,在安徽省教育厅、芜湖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与芜湖市繁昌区人民政府正式签约,在芜湖市繁昌区建设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繁昌校区,新校区占地面积1049亩,预计于2024年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并投入使用。学校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雨耕勤作,精益求精”的办学理念,秉承“修德、练技、立业、报国”的校训精神,坚守“立德树人、培育匠才、创新求实、服务社会”的办学使命,坚持“地方性、行业类、技能型、特色化”的办学定位,全力建设“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高水平高职学校。多年办学实践中,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机械行业骨干高职院校、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全国机械行业“十三五”思想政治工作50强、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高职高专创新创业先进单位、全国高职高专创新发明教育基地、全国心理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等荣誉称号。在安徽省内,学校是首批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首批绿色学校、首批创业学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线上教学示范校、第一届文明校园、就业先进单位(标兵)、劳动竞赛先进集体、教育外事工作先进单位、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五四红旗团委”、高职发展标杆校、高职扩招标杆校、技能大赛标杆校。学校设有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航空与材料学院、互联网与通信学院、汽车与轨道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公共基础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等11个教学单位。目前各类在校学生12000余人,开设招生专业45个,覆盖安徽省汽车制造、智能装备、信息技术等主要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1个、国家骨干专业8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7个、教育部装备制造类示范专业点1个、央财支持专业2个、全国机械行业骨干专业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高水平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14个、骨干专业12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4个,有28个专业获批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1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30.49%,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比74.09%,双师素质专任教师占比82.52%。学校聘请企业兼职教师346人,立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1人,全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个人典型案例1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省级专业带头人11人,省级教学团队24个,省级高校教学名师14人,省级优秀教师4人,省级教坛新秀20人,省级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1人,省级科教文卫系统师德先进个人2人,省级技术能手3人,江淮工匠2名。学校教师在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获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注重将办学经费向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倾斜,逐年加大对教学、实习实训、科研等仪器设备的投入。现建有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级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个;建有安徽省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9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6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建有安徽省AA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芜湖市创业富民孵化基地各1个,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习基地、芜湖铁画锻制技艺职业教育基地、芜湖铁画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各1个。建有设备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室)166个,建筑面积7万余平方米,同时拥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38家。学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2.06万元。学校教学、科研成果丰硕。获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个;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个;累计承担各级各类教科研课题1200余项,其中省级及以上项目600余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出版、编著、编写各类学术专著、著作、教材100余部;累计授权专利1200余件,连续多年入围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排行榜。学校坚持以赛促教,学生竞赛成绩持续保持省内领先水平。多次成功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相关赛项,5次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奖”。“十三五”期间,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累计获得一等奖15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2项,在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累计获得一等奖54项、二等奖72项、三等奖 57项。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导师团队不断优化,创新创业优质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果显著,学生多次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高校“创意创新创业”电子商务挑战赛等A类赛事中摘金夺银,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赛金奖1项,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累计获奖500余项。学校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国际合作与对外交流水平不断提升。先后与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知名院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加拿大圣劳伦斯学院开展合作办学,成立“中加班”,联合培养学生155名;累计招收(含预录取)柬埔寨、巴基斯坦等多国留学生48名。学校通过实施“中文+职业技能”培训,多举措服务埃夫特智能装备、奇瑞汽车等区域头部企业“走出去”。学校开展的对台交流项目入选教育部对台交流项目以及安徽省台办对台交流重点项目。学校是安徽省安全生产培训机构、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基地、芜湖市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评价机构、芜湖市企业员工在岗定点培训机构。近年来,学校利用各类办学资源广泛开展社会培训与服务,积极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面向社会开展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面向企业在岗职工、社会下岗人员开展多工种多层次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特种作业操作培训;面向区域企事业单位开展教育培训、政策建议、决策咨询、技术策划、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等多类服务项目。学校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认定为“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学校开展的“特种作业人员和设备安全知识培训项目”获批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学校是芜湖市首批高校人才工作站,连续多次荣获省级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标兵单位)。多年来,学校新生报考第一志愿上线率、新生报到率和最低录取分数线均处于全省同类高校前列,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就业岗位专业对口率达85%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98%以上。先后涌现了天泽精密技术(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海,全国“第五届汽车装调工职业技能竞赛冠军”及“十大操作技术能手”徐本盛,中国冶金矿山科学技术一等奖获得者、安徽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舒云峰,上海市“高技能人才”王从信,全国“技术能手”、安徽省“劳动模范”及“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飞,安徽省“技术能手”及“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川,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谭言松,安徽省“青年岗位能手”王德伟,安徽省“双创之星”杨杰、徐文杰、骆鹏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典型。随着学校办学质量、办学品质的不断提升,学校办学特色、办学成果逐步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中央电视台、安徽卫视、新华网、中国新闻社、“学习强国”、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安徽青年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等多家中央和省级媒体先后对学校进行宣传报道,学校美誉度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十四五”期间,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创建为目标,以“双高计划”建设为抓手,以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为核心,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推动新时代美好安徽跨越式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