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安徽:2024年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招生公告
2024-06-25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根据《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的通知》(教师〔2021〕4号)和《安徽省教育厅等九部门关于转发教育部等九部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的通知》(皖教秘师〔2021〕72号)精神,为做好我省2024年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招生工作,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实施范围

根据教育部文件规定和各地申报情况,我省2024年优师专项实施范围(下称“定向县”)为:亳州市利辛县,宿州市灵璧县、泗县,阜阳市颍上县、临泉县、阜南县,安庆市潜山市、宿松县。

二、招生计划

(一)国家优师专项。2024年,我省国家优师专项计划121名,由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承担培养任务,面向全省招生。

(二)地方优师专项。2024年,我省地方优师专项计划242名,由安徽师范大学承担培养任务,招生计划明确到具体的定向县(考生选择专业服从可能会调剂到其他定向县),面向全省招生。

三、工作流程

(一)严格录取管理

报考优师专项的考生须参加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实行单列志愿,在本科提前批次录取,录取分数原则上不低于招生学校普通类招生所在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优师专项师范生录取后,户籍仍保留在原户籍所在地,毕业后可按有关规定迁入定向就业所在地区。

(二)签订培养协议

1.国家优师专项。国家优师专项师范生在录取后、获得录取通知书前,须与培养学校和省教育行政部门、省乡村振兴工作部门签订协议,承诺毕业后到我省定向县中小学履约任教不少于6年。对拒签协议的录取学生,有关高校将取消其优师专项录取资格。

2.地方优师专项。地方优师专项师范生在录取后、入学前,须与培养学校和定向县人民政府签订协议,并承诺毕业后到定向县中小学履约任教不少于6年。对拒签协议的录取学生,有关高校应取消其优师专项录取资格。

(三)落实就业岗位

省教育厅在国家优师专项师范生毕业当年,按规定组织定向县与其在需求岗位范围内进行双向选择,帮助国家优师专项师范生落实任教学校。由定向县做好接收工作,确保其有编有岗。地方优师专项师范毕业生,按协议约定,由定向县负责落实任教学校和岗位,定向县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做好就业管理工作,确保其有编有岗。未按规定履约的优师专项师范生,按照协议约定承担相应责任,违约记录归入人事档案,依法依规纳入社会信用体系。

四、履约管理

(一)国家优师专项师范生履约管理

国家优师专项师范生应遵守国家优师专项师范生定向培养协议书的约定。

(二)地方优师专项师范生履约管理

地方优师专项师范生应遵守以下约定:

1.地方优师专项师范生应按时完成培养院校规定的教育教学计划,达到教育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学士学位授予条件,取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并按规定取得相应的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地方优师专项师范生在校期间因生病等原因不能履行协议的,须提出中止协议申请,经培养院校和定向县同意后,暂缓履约。待情况允许,经培养院校和定向县核实并同意后可继续履行协议。

2.地方优师专项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经培养院校指定的三级甲等医院认定,因身体原因不能完成学业或不适合从教的;或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经定向县指定的三级甲等医院按照教师资格认定体检标准检查认定,或经劳动能力鉴定,因身体原因不适合从教的,可终止协议。

3.地方优师专项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因触犯法律或违反校纪等被开除学籍的;或主动放弃培养院校学籍的;或除特殊原因办理休学无法正常毕业等情形以外,未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得本科学历学位证书的;或存在其他依照培养院校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达到退学条件的情形的,培训院校有权解除协议,并取消其学籍。地方优师专项师范生须向培训院校退回已免除的学费、住宿费及补助的生活费,不再继续享受优师专项师范生教育。

4.地方优师专项师范生毕业后不服从定向县就业安排的;或除终止协议等特殊情况外,毕业后到定向县县域中小学校任教未满6年且不继续履约的,视为违约。

其他事项可查阅《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的通知》(教师〔2021〕4号)和《安徽省教育厅等九部门关于转发教育部等九部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的通知》(皖教秘师〔2021〕72号)。

附件:

1.安徽省2024年国家优师专项计划表

2.安徽省2024年地方优师专项计划表

3.安徽省2024年优师专项相关单位联系方式

安徽省教育厅

2024年6月20日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淮南联合大学成立于1984年9月,是淮南市政府举办的一所老牌、综合性高等专科学校,是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学校现有教职工436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等副高级职称111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70%,校内专任课教师中各级别“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学校占地面积803亩,共设有智能制造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材料与制药学院、人文与外国语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医学院等7个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公共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专部等教学机构。截止到2021年10月底,共有各类在校生合计17118人,其中,普通高职类学生10728人,五年一贯制中职学生1894人,电大和成人教育学生4496人。学校共有43个常设专业,涉及12个专业大类,24个专业科类,其中,省级特色专业有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医学美容技术、应用英语、大数据与会计、建筑工程技术、口腔医学技术、法律事务、护理、工程造价、机械设计与制造、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16个,专业设置与淮南市及周边地方产业匹配度达98%,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办学形式,先后牵头成立了“淮南市职业教育联盟”、“淮南市退役军人职业教育培训联盟”、“淮南乡村振兴培训基地”、“淮南乡村振兴研究院”等,为淮南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三五”以来,学校办学条件和功能日益完善,共建有医学、财会、物流、电商、机械电子、化学化工、计算机技术、建筑工程、语音、酒店管理、学前教育等设备先进的校内实验实训室131个。与省内外100多家知名企业建有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共建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300余个。其中,建有电气自动化技术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数字化工业园生产性实训基地、全国邮政行业培训基地等3个国家级实训基地和学前教育等7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训基地、1个中德“双元制”培训中心。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提升质量为重点,紧密对接淮南市智能制造、康养医药、大数据等产业转型发展需求,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1+X证书制度试点改革,积极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先后获得“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普通高校学生管理先进单位”、“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淮南市文明校园”等30多项省市级荣誉称号。(以上数据截止2021年11月)
  • 学校简介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世界中医药之都安徽省亳州市,是一所有30多年办学历史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安徽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办学层次以普通专科为主,兼有专升本、五年制大专和成人教育本、专科。 学校占地面积481亩,总建筑面积22.9万平方米,实验实训基地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学校纸质图书57万册,纸质和电子专业期刊5000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达9800余万元。 (2021年底) 学校设有药学院、医学院、教育与管理学院、智能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继续教育学院、基础教学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9个二级教学单位,建有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站、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亳州中医药研究所、安徽省华佗中医药研究院、亳州市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研究院,国家创新发展行动计划10项,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实训示范中心9个。 学校开设中药学、药学、药品生产技术、中医学、护理、针灸推拿、康复治疗技术、学前教育、连锁经营管理、高速铁路客运乘务、财务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医疗器械维护与管理、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室内设计等39个专业,其中国家骨干专业1个、央财支持建设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3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学校拥有专兼职教师718人,其中校内教师387人,校外兼职教师331人,教授、研究员和主任医师等正高级职称15人,副教授、副研究员、副主任医师等副高级职称77人,外聘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先生,国医大师徐经世、李业甫等专家、教授5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市政府津贴10人,省级学科与技术带头人1人、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教坛新秀16人,“双师素质”教师307人。 学校在校生13000余人,其中扩招生3400人,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7%以上。近年来,学生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共15项,在省级大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共235项。学校2014年与安徽中医药大学联合举办专升本教育,设有中药学、护理学两个本科专业;与安徽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沈阳药科大学、蚌埠医学院开展本科层次函授教育和自学考试,在籍学生近7000人,年均培训和鉴定社会各级各类人才10000多人次。 学校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中医药特色,主动融入亳州产业发展,以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为办学目标,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省内外100多家大型知名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建有”古井管理学院“”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学院“,实行订单式培养,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是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首批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安徽省就业先进单位、安徽省创业示范点、安徽省绿化工作模范单位、安徽省红十字先进模范校、安徽省高职扩招标杆校、国家节约型机构示范单位、全国总工会“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 学校将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坚持“地方性、技能型、职业化、开放式”办学定位,深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加快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引领区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 学校简介合肥通用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由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举办。学院现为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单位,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学院位于合肥市长江西路888号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内,校园南邻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西依葱郁独秀的大蜀山,北临波光粼粼的董舖水库,地铁2号线提供了便利的交通。学院设施齐全,环境幽静,是读书成才的理想场所。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是有60年积淀的国家一类研究院,以科研为主导,制造、工程、教育协调发展,现已成为以压力容器与化工装备、制冷空调与环境控制技术、流体机械、包装食品机械以及石油装备等组成的多专业、综合性的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科研院所,聚集着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专家等一大批科技专家,在机械装备领域科研成果突出,承担国家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和国防军工配套重要科研项目,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二等奖,连续9年获得集团公司先进单位。学院以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的优质资源为依托,充分利用中央企业和一流科研院所的科技平台、实验装备和行业优势,以“师生为本,机电为重,技能为长,就业为上”为教育教学质量方针,现已形成“院校合一、资源共享”,以装备制造类专业为主,致力于为制造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及管理岗位骨干人才的办学特色。学院设有机械工程系、数控与材料工程系、信息与管理工程系、基础部、实训中心共5个教学单位,围绕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下属科研部门在机械制造、压力容器、制冷等领域的专业特长进行专业布局和延伸,开设了机电一体化、制冷与空调、数控、工业机器人、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质量管理与检测、无损检测、电气自动化、电子商务、数字媒体应用、会计等32个专业,已初步建成以机为主,机、电、管相结合的专业群。学院开设的专业技术性强,行业特色鲜明,覆盖了安徽省主要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适应了当前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学院建有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国家高职高专学生实训合肥工程实训基地、安徽省“双师素质”机械设计与数控技术师资培训基地、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师资培训基地;建立了“合肥通用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具有数控机床操作、机械设备安装、制冷设备维修等十八个工种的初、中、高级职业技能鉴定资质”;建有数控、焊接、电气、制冷、金工等30多个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场所,在京东方科技集团、惠而浦中国、格力、美的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设立了72个校外实习基地,满足了职业教育对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办学以来,学院紧密依托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的优质资源,秉持工程师办学的理念,大力实施“工学结合”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成省级示范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级示范实训中心2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2个,“安全技术管理”和“机电一体化技术”2个专业被教育部列为中央财政支持的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提升专业,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被列入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数控编程与操作等6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省级教学团队8个、省级教坛新秀7人、高职高专省级专业带头人2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安徽省优秀模范教师4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安徽省技术能手1人、安徽省三八红旗手1人、国机集团首席技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1人。历年来,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0项,安徽省教学成果奖11项,获得发明、实用新型专利26项,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28项,承担国家科技部院所基金项目1项、省教育厅科研基金研究项目2项、省级教科研项目约60项。学院充分发挥企业办学的优势,深层次、全方位推进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培养、校企合作冠名班等工学结合的职教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获得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英语写作大赛二等奖等国家级、省级奖项共100余项,彰显了学院以“技能为长”的办学宗旨。学院十分重视就业工作,充分利用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在国家机械行业中的优势和地位,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通过“行业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同时通过研究院工程技术人员在项目承接和技术转让过程中,向相关企业推荐毕业生,形成我院独具特色的“行业群就业”模式。目前我院已建立合肥市、长三角、珠三角、芜湖机械工业园、苏州经济开发区、昆山高新技术区的“一市两角三区域”的就业基地群。毕业生就业率连年高达96%以上,名列全省高职院校之首,学院多次荣获安徽省就业先进单位。办学以来学院先后向社会输送了近3万名紧缺型高技能人才,解决了近3万个家庭子女的培养、就业问题,有力地支持了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在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学院以“工程师办学”的独特职业教育理念取得了优异的业绩,生源好,质量高,毕业生深受企业的欢迎,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名列前茅。毕业生中涌现出一批国家、省级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发明专利获得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参加者,集团公司首席技师,大中型企业管理、经销和技术骨干,自主创业成功者。学院以职业技能培训有特色、学生管理有口碑、就业质量有保障,广泛受到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和瞩目。中国工程院院长(原国家教育部前部长)周济、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等领导多次来我院视察,肯定了我院办学成果。学院将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坚持立德树人的办学方向,充分发挥央企办学优势,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持续加强内涵建设,推动学院各项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开创学院科学发展新局面。
  • 学校简介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始建于1958年,前身为马鞍山市师范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独立升格为公办普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1年以优秀等次通过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5年、2016年相继获准立项建设“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教育部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2020年3月以A档等次通过技能型高水平大学中期检查。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对接地方产业,服务地方发展”的理念,着眼于“地方性、技能型、特色化”,实施“一体两翼”(高职教育与教师教育两翼并行发展)、“同城错位”(与马鞍山其他职业院校错位协调发展)的发展战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明显,“全员育人、特色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完备,“集群发展、特色发展”的专业建设格局基本形成,“全程实施、多样成才”的创新创业与就业教育特色彰显。经过60余年的发展建设,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业已成为地方和行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与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全日制在校生总数10845人,设有6个教学系部和12个行政教辅机构。开设专业47个,师范类专业9个、非师范(高职)类专业38个,分属11个大类(18个小类),其中省级特色(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2个。占地面积18.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5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586.88万元,纸质图书46.26万册,电子图书4200GB。建有设施完善、设备先进的校内实验实训室109个,其中央财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7个,省级校企合作示范实训中心3个,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62个。现有教职工311人,专任教师28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16人,副高级职称教师101人,中级职称教师12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218人,安徽省“双师型”教师139人。学校现有国家和省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省级教学团队8个,省级专业带头人13人,省级教坛新秀15人,省级名师(大师)工作室2个。学校持续加强产教融合,深化校地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和校产合作,推行“工学一体化、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成立软件与互联网学院、旅游学院、食品学院,持续探索政府指导、行业引领、企业参与的理事会办学模式。与马鞍山市下辖的三县三区签订了人才培养战略协议,与市信息技术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食品产业等8个产业行业形成“产教对接”关系。面向马鞍山市及周边地区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和紧缺岗位产业(软件与服务外包业、休闲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城市社区服务业、物流商贸服务业、食品加工产业等)发展需要,分别集群建设教师教育、计算机与软件、旅游管理、艺术设计、社区服务与管理、公共文化事业管理、经济管理等7个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专业群和1个面向现代加工制造业的食品加工专业群;按照“专业集群、资源共享、调控灵活、集约发展”的思路,打造公共课程、教学团队、实习实训与实验等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启动了马鞍山市同城职业院校之间专业群的跨校建设。学校荣膺全国先进师范学校、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第五至第十一届文明单位、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高校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安徽省首批创新创业学院、安徽省AAA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安徽省旅游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近五年来,学校为安徽省输送毕业生9000余人,其中为马鞍山本地输送毕业生3500余人,主要服务于马鞍山市文化教育行业、现代服务行业、软件技术行业、食品加工行业,学生对口就业率达到72.16%,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到95%,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已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力量。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学校矢志“两个建设”“美好师专”奋斗目标,深入推进内涵建设,着力突破瓶颈性、关键性问题,对标达标、补齐短板,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影响力,培养更多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早日建成一所质量优异、特色鲜明的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和第三产业的应用技术型大学。
  • 学校简介【学院概况】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2年,其前身为水利部“淮河水利专科学校”,是隶属省水利厅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2000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院是全国100所和全省3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2014年,经省发展改革委和教育厅批准,在全省高职中率先进行“四年一贯制”本科教育改革试点。2015年,经省教育厅批准为全省首批16所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院校之一。2016年,荣获安徽省文明单位。2017年,荣膺全国高职院校教学资源50强。2018年,获批全国首批优质水利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5所高校)、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全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11所高校,其中高职2所)、全省首批校企合作示范典型学校。2019年,学院获批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全省8所)、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100强院校(全省3所)、全国1+X证书制度试点高校、全省高职发展标杆校和全省网络思政中心建设试点高校(全省高职1所)。2019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名单,共有197所高职学校入选,学院在全国1400余所高职高专院校中脱颖而出,荣膺其中。2020年,学院成功获批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一校一品”学校、全国教育后勤信息化建设优秀单位、安徽省省级线上教学示范高校和安徽省第一批节水型高校。 此外,学院自2002年以来连续荣获“安徽省直文明单位”和“全国水利系统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基础设施】 学院坐落于安徽省省会合肥,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校园占地1241亩,建有教学楼、学生公寓、餐饮中心、体育馆、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大学生服务中心和素质拓展基地等完善的教学和生活设施40余万㎡。校内设有九大实训中心,拥有实践性教学所必须的各类实验室、实训室、实习工厂等130个,校外固定实习实训基地近400个。学院建有先进的智慧校园和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网。图书馆现有藏书70万册、电子图书60万册及各类专业期刊500余种。【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7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等近200人,“双师型”教师400余人,中青年教师中接受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的300余人。拥有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7个,省部级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教坛新秀50余人。此外,为切实推行理实一体化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学院通过“水安学院”“合燃订单班”等形式积极构建多主体联合培养模式,建立了约400名企事业单位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库”。【教育教学】 学院设有9个二级学院和本科教育部、基础教学部、创新创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单位。在校生人数近15000人,其中专科生13000余人,“四年一贯制”应用型本科生600余人。学院主动对接水利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设专业近60个,形成了以工程类专业为主体的专业格局。其中,国家级精品专业、示范专业和教改试点专业共13个、省部级特色专业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工程技术应用类专业达90%以上,涵盖产业支撑型、人才紧缺型和特色引领型专业群。已建成校级以上精品课程130余门。主编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省级规划教材和学院特色教材300余部。【科研成果】 学院积极探索以应用为导向的高职科研模式,重视产学研合作、科研应用开发与成果转化,承担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省水利厅、省教育厅等重大课题多项,科研能力在全省高职处于领先水平。学院教研氛围浓厚,近年来,获国家发明专利多项,出版学术论著和教材500余部,发表教、科研论文1000多篇。学院积极面向行业和社会开展社会服务,常年承担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任务,近三年累计培训人次达8000余人,鉴定发证人次达15000余人。【校园文化】 学院积极构建格物致知的校园景观系统、多元开放的文化展示系统、立体交互的文化媒体系统、一院一品的专业文化系统、师生共享的文化实践平台,致力打造人文、平安、节约、和谐“四个校园”。学院以水利行业精神为引领,以水文化和徽文化为底蕴,构建以“上善若水”为核心的特色校园文化。通过“文明城市进校园”“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活动、领导干部上讲台、党政干部联系班级等举措以及“书院制”“学分制”等载体积极推进“十个育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打造学生成长空间,服务学生成人成才,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际交流】 学院紧跟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加快国际化办学步伐,充分利用行业及自身办学优势,深化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特别是近年来,学院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哈萨克斯坦、柬埔寨等国家)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学院在全省高职中率先获批招收留学生资格,首批柬埔寨留学生已经来校学习。【招生就业】 学院把创新创业教育注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围绕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实行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通过辅修专业、通识教育、学分制度等努力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已累计培养各类专门人近10万人,遍布于全国20多个省(市、区),奋战在水利、建筑、机电、电力、机械、市政、IT等各条战线上,成为安徽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和重要支撑。学院在安徽及上海、江苏、浙江等“长三角”地区建立了多处就业基地,与省内外众多大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2018年,据第三方评估,2018年毕业生就业后人均月收入已超过4300元,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4年超过95%,始终稳居同类高校前列。自2008年以来连续荣获“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称号。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