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国31省市高考改方案汇总
2017年可以说是高考改革之年,各地高考改革按照改革方案有序进行!由于各省市的教育水平和教学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31个省市高考改革实施时间、内容等有不少差异。现将31省市高考改革方案汇总,供各地区教师、家长及学生查询,已便提前准备。
http://www1.byau.edu.cn/zhaosheng/index.php/2015-05-05-08-40-07/2102-31.html?catid=138%3A2015-05-05-14-16-31
2、 中国民用航空招飞信息系统报名注册流程(2019年招飞)
报名我校飞行技术专业的考生须完成民航招飞信息系统报名注册,具体报名注册方法如下:
1)点击打开“中国民用航空招飞信息系统”(通过阳光高考平台(http://gaokao.chsi.com.cn/gkzt/mhzf)登入中国民航招飞信息系统 ),点击右上链接进入“网上报名”,按要求完成“注册帐号并激活”。使用360浏览器打开本系统,可能会显示不正常,建议使用其他浏览器(如IE浏览器或谷歌chrome浏览器)完成信息注册。注册前先下载《考生使用手册》,详细阅读后完成注册。
2)注册帐号并通过电子邮箱激活后,输入注册帐号、密码,获取验证码并输入验证码,登陆进入系统。
3)继续完善“个人信息”,确认无误后点击下方确认修改。系统会提示“修改成功”。毕业时间填写2019年6月,毕业院校填写自己学籍所在高中。
4) 完成“既有病史”的填写,确认无误后点击下方确认修改。
5)完成“填报志愿”。请根据系统提示,认真填报志愿。“招飞院校”和“送培单位”均请选择“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6)请考生及时完成以上报名注册过程,否则将有可能影响你参加正常招飞选拔。“民航招飞信息系统”为中国民航局新开发的招飞选拔信息管理系统,如在注册过程中有任何疑问,请与我校招飞负责老师联系,联系电话0459-6819044,19845919005。
7)请牢记你的登录密码,登陆民航招飞信息系统后,可实时查询你的报考结果。
3、文科如何填报高考志愿
5月8日,乌鲁木齐市2015年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测验(简称“三模”)考试评价反馈会召开。此次考试中,汉语言文科最高分为634分,理科最高分为678分。民语言文科最高分为494分,理科最高分为582分。
据了解,参加此次“三模”的应届民汉学生共18698人。其中汉语言文科4626人,理科11770人。双语班文科396人,理科1906人。
针对此次“三模”各科考生答卷情况,市教研中心副主任曾世威说,考生已具备了应对高考的能力,比想象中的要理想。“三模”整体成绩相对“二模”有所提高,高分段考生人数相对下降。600分以上考生,文科42人,比“二模”减少了12人;理科633人,比“二模”减少了5人。
曾世威提醒考生,不要因成绩降低,失去后期复习的信心,要看整体排名,只要排名前进,说明整体成绩前进了。
曾世威说,“三模”是实战综合演练,心理素质调整。在组织考试和评卷方面及试卷布局上也参照高考的要求进行。试题难度略低于高考难度,以激励学生参加高考的信心,调整好应试心态,进一步提高适应高考的各种能力。核心提示:目前,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文科生的就业显得更加困难。文科生不像理工科学生有着较高的技术门槛,可以将潜在的竞争者挡在行业外。庞大的竞争队伍稀释了文科学生的竞争优势,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显得步履蹒跚。那么,文科生该如何进行学业规划?哪些专业适合文科生就读?文科生未来就业情况如何?本报教育工作室记者邀请到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陕西省心理咨询师、省心理卫生协会会员,西安文理学院商学院副书记李晓煜老师为大家根据学生自身及客观条件帮你揭秘文科志愿的填报技巧。
目前按照国家教育部公布的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文史类包括文学、历史学、哲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7个学科门类,100多个专业,文科考生可选择填报的专业范围比理科生相对较小。
文科生能选择哪些专业?李晓煜老师说道,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媒类、外国文学类、管理类等专业往往优先考虑。如: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素有“万金油”之称,就是指毕业生就业空间广大。新闻传播类专业在近几年来走俏,招生分数一般也都高于中文类专业,如果当毕业生进入新闻出版界和广告策划和能写、会说、敏锐、博学,又有坚韧的性格和强健的身体,就显得比中文类专业的同学更具优势。管理类有工商管理、行政管理、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通过研究如何识别、选拔、使用、培养人才及有效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了一个产生“伯乐”的行业。
文科生如何选择专业?首先,应根据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家长也一定要尊重子女的兴趣,帮助孩子知道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到底以后是干什么的,这样的学生入学之后“专业思想”巩固,就有利于长远发展。其次,以分数选学校。要详细查看所选学校的历年分数,注意相应的专业级差,把握各批次之间、第一志愿与非第一志愿的梯度,还要注意平行志愿、征集志愿的填报等等。第三,正确处理学校与专业、兴趣与就业、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长短线专业及国家需要与个人志愿的关系。
选择迈入理想大学和心仪专业,不过是文科生填报高考志愿表面上的成功,因为大学和专业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只有自己内心笃定要成为懂情趣、会思考、积极主动的人,才是对文科生成功填报志愿的根本性检验。希望大家在高考志愿填报之始,就有这份理解和预设。
4、 高考志愿填报案例:平静对待志愿 营造温馨氛围
案例描述:
我是一名企业的高级工程师,毕业于浙江大学,事业上小有成就,非常希望孩子也能“子承父业”。我儿子是海淀区某重点学校实验班的学生,平时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学习成绩也很优秀,“一模”、“二模”的成绩都超一本线120分左右。我觉得儿子还有发展的空间,填报志愿时极力向他推荐浙江大学工业设计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专业。我认为选了这些专业,起码能学到一门技术,以后就业就不用犯愁了。没有想到一向听话的儿子却持反对意见,他的理由有两点:第一,觉得父母给他报的志愿过高,他害怕考不到那么多分,会给父母丢脸,自己也会有不小的压力。第二,孩子对我们给他报的专业都不感兴趣。
他对我们说:“高中三年,我一直在班里担任学生干部,组织开展了一些活动都受到学生、老师的好评。我特别愿意和人打交道,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填报志愿时,他想报考外交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而且报的是国际关系、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我不熟知的专业。我当时没有作决定,但背着孩子咨询了一些资深的填报志愿专家,经过权衡之后,我向儿子妥协,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填报了志愿。 但不知怎么回事,儿子最近的几次考试都没有考好,心情也很烦躁。孩子一没考好,我爱人就唠唠叨叨说“某某考得有多好,儿子成绩怎么又退步了。”一向懂事的儿子有时还控制不住跟我和他妈妈发脾气。面对孩子的这种情况,我怎样才能帮他摆脱困境呢?
分析:
有人说“高考考学生,填志愿考父母”。更有人形象地比喻说,高考是考生一个人的“单兵应战”,而高考志愿是全家人,乃至全社会的“协同作战”。可以说,填报高考志愿考验着每位考生和父母的智慧和胆略。
案例中的父母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尊重孩子的意愿,把最后的决策权给了孩子,与孩子协商探讨,认真分析孩子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知识积累、资源优势,认真选择了志愿。可是离高考已经很近了,孩子的成绩不可能有质的飞跃。父母的期望值过高、过分关注考试成绩,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最近孩子心情烦躁,有时还控制不住跟父母发脾气,其实是因为焦虑。这时,孩子可能会认为父母的担心是多余的,父母拿别人做例子就是对自己的不信任、对自己的抛弃。孩子在这个关键时期,非常需要父母的理解、信任、关注、爱护,而“某某考得好”这样的话往往会让他寒心。
很多孩子都非常想在学习中证明自己,以得到父母的认同。父母在潜意识中想要孩子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会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加到孩子身上,孩子感受到这种控制,会本能地反抗。 在高考备考过程中,孩子如果总是背负着父母的高期望、家庭的重托,可能会压得喘不过气,甚至影响考试发挥。
建议:
首先,父母要尽量保持平常心,清楚孩子的位置,适时、适度地期望孩子,给孩子创造一种温馨、愉快的氛围,使其从容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高考志愿已经填报,父母既知道孩子报考了哪所院校,也知道孩子的真实情况,要用平常心对待孩子的考试成绩。父母要在家中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孩子静下心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回归所有学科的基础知识学习。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不要超出其能力,要帮助孩子确定一个合理的目标,而且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平静地接受一切结果。如果孩子在父母的言行中捕捉到紧张情绪,就会受到很大影响。所以,父母要有乐观的心态,一切顺其自然。
其次,父母要做好后勤部长,让孩子吃好、睡好,养精蓄锐。父母可以常买水果,做孩子爱吃的菜,为孩子适当补充营养,注意加强优质蛋白质的补充,比如牛奶,鸡蛋,肉类,鱼类等。如果孩子蛋白质补充不足,学习中大脑“记忆蛋白”的合成代谢速度下降,容易出现储存或提取知识的障碍。
再次,父母可以督促孩子参加一些体育和娱乐活动,提醒孩子注意身体锻炼。比如到公园或户外散步,既可以呼吸新鲜空气,使精力更加充沛,又可以放松紧张的神经、缓解压力,使头脑更清醒、思路更清晰,提高复习效果。孩子听一听音乐也能放松心情。这些活动是高考备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最后,父母要和孩子保持顺畅沟通。父母可以在适当的时机与孩子平等交流,尽量选择一些孩子感兴趣的内容或社会性话题,不要过多涉及高考,当然也无需刻意回避。同时,父母切忌用教训的口吻命令孩子应该做什么或禁止做什么,以免孩子反感。父母不要对孩子表现出过分的关注,要给孩子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面对高考,父母有时候比孩子还紧张,但再紧张也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出负面情绪,以免无形中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父母要像平时一样与孩子相处,不要改变日常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节奏。(北京宏志中学心理教师 孙治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