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辽宁:备战2009艺术高考沈阳艺考报告会23日举行
2008-11-11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11月9日,“备战2009艺术高考”两场美术专场报告会座无虚席,很多家长从报告会上获取了很实用的信息。很多没有买上票的考生和家长也不用着急,报告会现场光碟也将在本周制作出来,有需要的考生或家长请拨打热线咨询。11月23日下午将举行文艺类专场报告会,这场报告会邀请到省内著名的艺术高考指导专家王荔,适合报考音乐、广播电视、戏剧影视类的考生及家长。报告会门票票价20元,目前票已经出售过半,售票地点为和平区桂林街26号(沈阳晚报读者俱乐部)。

  文艺专场邀请的专家王荔,以其专业的面试指导技巧和心理调适技巧为参加艺考的考生和家长奉献宝贵的经验。这两年,经王荔指导的学生在省统考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并获得中传、中戏、北电、吉大等名校专业录取证书。报告会上,她除了对艺考政策、报考指南、冲刺要领进行讲解外,还会专门为考生和家长答疑。本报还为考生及家长准备了很多备考材料,包括报考指南、播音、编导、文艺常识等。

  此外,根据美术专场报告会反馈情况,很多家长希望有统考评卷经验的老师能够对学生画卷进行指导点评,针对每个学生个案进行分析,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报考,本报应这些家长要求,将在11月底或12月初再次举行美术评卷及报考咨询会,请家长和考生注意关注本报相关报道。

  本报记者 李蜀嘉

  报告会时间:11月23日 14:00(文艺类)

  报告会地点:沈阳日报报业集团礼堂

  咨询热线:81937087  81842799

热门院校

  • 辽东学院丹东市振安区
    学校简介辽东学院地处黄海之滨、鸭绿江畔,坐落在素有“英雄城市”“北国江南”美誉的中国最大最美边境城市——辽宁省丹东市,是全省唯一一所具备沿江、沿海、沿边区位特点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是辽宁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辽宁省创业教育示范学校、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院校、国家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第三批合作院校、教育部“校企合作创新发展联盟”院校。 办学历史悠久。学校办学发轫于1912年私立安东三育国民高等学校(园艺学校),高等教育始于1948年安东省立农业专科学校,陆续有丹师、绸校、财校、卫校、职工大、师专、丹大、大医分校、财专、纺专、丹东高专、职院等不同历史时期的院校调整合并,于2003年4月组建辽东学院。学校分为临江和金山两个主要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82.14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40.6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8.09亿元,纸质图书近113.52万册,电子图书59.2万册。先后为全省乃至全国工业企业、基础教育、财经管理、医疗卫生、农业技术、国际交流等领域输送了近17万应用型人才。 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工1660人,专任教师1019人,其中具有正高级、副高级职称教师514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825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4人、千人层次8人,省优秀教师5人,省教学名师8人。学校实施中青年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和人才梯队建设工程,分两批次建设,遴选第三人才梯队94人次,“双师双能型”教师493人。现有本专科在校生14718人。 学科门类齐全。学校设立14个有全日制学生的二级学院,设置49个本科专业、22个高职专业,涵盖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个学科门类。有3个国家级试点专业、2个省级示范专业、2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省重点支持专业、2个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转型发展试点专业、2个省转型发展示范专业、2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试点专业,获批7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1项省级教学成果,1个省级虚拟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省级以上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32门省级以上一流课程,承担了省农村助理全科医生培养项目。 科研服务发展。学校现有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创新团队、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星创空间”、2个辽宁省职工创新工作室。在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建立了纺织服装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满药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院;建有小浆果、杜鹃花、蜜蜂、大果榛子、北虫草、羊肚菌、基质草莓栽培、水产养殖、现代农业等9个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辽东学院工业仪器仪表产业化示范基地、辽东学院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化示范基地、2个工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先后加入辽宁(丹东)蓝莓等小浆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7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入辽宁金立智能有载开关、辽宁恒星化工功能纺织材料2个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辽东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被确定为辽宁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学校与东北科技大市场共同建立东北科技大市场工作站、被省知识产权局确定为辽宁省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朝鲜半岛研究中心、丹东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文化社会研究所、边境民族研究基地等充分发挥新型“智库”作用。2015年以来,学校共承担省级以上研究课题265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2项;签订横向课题379项;获得市级以上科研奖励197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305篇,授权专利1103项。 国际合作交流。学校积极贯彻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面向亚洲、非洲地区等国家来华留学生开设英文授课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纺织工程、国际贸易等学士学位课程及汉语言本科课程。与韩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近40所国外高校开展校际和学术交流、举办合作办学项目、开展学生“2+2”等形式的联合培养交流学习项目。申办并设立“HSK”(汉语水平考试)考试点,申请并获得了招收教育部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资格,并陆续开展奖学金生的招收和培养。2019年与朝鲜平壤外国语大学合作共建了朝鲜第一个汉语中心,学校国际交流工作的地缘特色不断增强。 面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需要,聚焦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新要求,辽东学院将秉持“知行并重、致用为本”的办学理念和“明德笃学、践履惟新”的校训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应用型大学定位,深深植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定不移走特色办学之路,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扎实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各项事业发展工作,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不懈奋斗! 学校地址: (临江校区)辽宁省丹东市振安区临江后街116号 (金山校区)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文化路325号 学校网址:www.elnu.edu.cn 电子信箱: ldxyyb@163.com 联系电话:0415-3789027 传真:0415-3789030 邮编:118001
  • 学校简介营口理工学院位于渤海辽东湾东北岸,大辽河入海口处的辽宁省营口市,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是营口地区唯一一所本科院校。溯源学校办学历史,2009 年 1 月,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营口市人民政府与东北财经大学、辽宁科技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合作建设营口大学园。2013 年 4 月,经教育部批准建立营口理工学院。学校为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产教融合创新实验项目”5 所基地学校之一,辽宁省首批全面向应用型转变 10 所试点院校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员单位。学校设有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6 个学院,基础教研部、外语教研部、体育教研部 3 个教学部。开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 26 个本科专业,形成以工学为主,兼有管理学、经济学的专业学科体系。在校本科生 6242 人。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工 521 人,其中专任教师 326 人;副高级及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 45.09%;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 99.08%。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63 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师 45 人,“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 33.91%;教师中有博士生指导教师 2 人,硕士生指导教师 14 人。2020 年教师荣获辽宁省本科教学名师 2 人、省优秀教师 1 人。教师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25 人(千层次7人、万层次18人)。学校现有土地面积 76.49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25.93 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17.4 万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7.88 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7938.84 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1.27 万元;现有纸质图书 64.82 万册,生均纸质图书 103.7 册;学校重视信息化建设,努力构建智慧校园,实现校园网络主干万兆、桌面千兆;学校建有 109 个实验(实训)室、1 个工程训练中心;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获批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客空间获批 2015 年辽宁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018 年辽宁省备案众创空间。与沪市主板挂牌上市的营口金辰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137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其中 9 个获批为“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石油化工产业学院获批辽宁省现代产业学院。学校秉持“修德、悟道、致知、力行”校训和“育人为本、质量为先、应用为重、服务为要”的办学理念,强化内涵建设,逐步形成了“1344”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2017 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分别获批辽宁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辽宁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2020 年,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物流管理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2018 年,学校荣获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1 项,2020 年荣获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1 项,荣获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大赛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3 项,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 13 门、优秀教材 8 部。近三年,学生在全国“TRIZ 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数学建模大赛、蓝桥杯大赛等大型赛事中荣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奖143 人次、省级 579 人次;新生报到率平均为 96.87%;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为 87.24%,高于辽宁省的 86.44%;升学率逐年升高,平均为 12.2%,部分学生考入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双一流”高校攻读硕士学位;携母上学的陈颖,身扛家庭重担的安约翰,被团中央评为 2018 年度、2019 年度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毕业生包云颖荣获 2019 年营口市五一劳动奖章。学校“化学助剂合成与分离实验室”获批辽宁省重点实验室,“辽宁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获批辽宁省高等学校新型智库。获批辽宁省技术转移示范中心 1 个,并获中央引导地方专项资金资助;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 1 项;承担省部级及以上课题 130 项,承担横向课题 110 项,获批营口市“企业•博士双创计划”项目 31 项、营口市社科类项目 72 项;出版著作、教材 149 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806 篇;荣获辽宁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1 项、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4 项;申请和授权专利 245 件。学校先后与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工程学院、辽宁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沈阳化工大学、辽东学院、清华大学化工系、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任南琪院士团队、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蒋剑春院士团队、营口西市区政府、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管委会、营口仙人岛能源化工区管委会、营口辽河经济开发区、国网营口供电公司、营口市物流协会等签署合作协议,2020 年主持“辽宁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校际合作项目”8 项、参与13项。营口市委、市政府在营口北海经济开发区划拨面积约 148 万平方米土地建设新校区。新校区按照“科学化、现代化、数字化、生态化”的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建设成为具有地域风格、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数字校园。新校区一期占地 87.3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26.8 万平方米,计划投资 12 亿元,已被确定为营口市政府 2021年十大民生工程项目。面向未来,营口理工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在全国教育大会、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和在辽宁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凝练办学特色,推进高质量发展,为建成高水平、有特色应用型大学而不懈努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的贡献。
  • 学校简介 辽宁科技大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所冶金工业学校。1948年始建,1949年组建鞍山工业专门学校,1950年改为东北工学院鞍山分院,1958年升格为本科层次的鞍山钢铁学院,1998年由冶金工业部划转为辽宁省政府,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建、以辽宁省管理为主的体制。经教育部批准,2002年更名为鞍山科技大学,2006年更名为辽宁科技大学。  建校70余年来,学校已发展成为以工学为主,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艺术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2007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成绩。学校坚持“创新为先、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办学理念,逐步形成“坚持既为冶金行业服务,又为辽宁地方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办学定位,打造出“立足冶金,校企合作,注重实践,培养踏实肯干、适应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办学特色,深化内涵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许多校友已经成为企事业单位的技术拔尖人才、学术带头人和管理骨干。五矿、宝武钢铁、鞍钢、河钢、宝钢、包钢等国有企业均有我校毕业生担任董事长、总经理等重要职务。  学校坐落在祖国钢都辽宁省鞍山市,占地184余万平方米。设有学院19个、教学部1个和工程实训中心1个,共办本科专业66个。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8个;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授予权、同等学力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工程硕士以及研究生推免权,有“直博生”“硕博连读”和“申请-考核”资格。学校现有全日制学生22730人,其中,本科生19711人,全日制硕士2586人,博士188人,留学生245人。此外,另有非全日制研究生281人,函授生7300人。  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1171人,其中教授197人、副教授388人,博士生导师125人、硕士生导师408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49.9%。在领军人才方面,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2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25人,辽宁省优秀专家6人,辽宁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千人层次人选39人,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5人。  学校教学成果不断涌现。先后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学校、辽宁省转型发展试点学校和辽宁省转型发展示范学校。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奖51项。学校现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等12个,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省重点支持专业、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等3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等89门。获批国家发改委产教融合工程项目1项、教育部新工科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37项、省新工科项目2项、省级新文科项目2项、省级产业学院4个;国家、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 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12个。获评国家、省级规划教材13部,省级优秀教材、精品教材16部,冶金优秀教材28部。省教学团队9个,省级本科教学名师17人。  学校学科科研实力雄厚。拥有全国最为齐全的钢铁冶金学科体系,首创的焦化、耐火材料学科填补了中国冶金教育史上的空白,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为“辽宁省一流学科”,冶金工程学科为辽宁省特色学科。“十三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5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05项,科技经费5.4亿元。授权专利1044件,获评第二批辽宁省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86项,其中,学校参与的“高品质特殊钢绿色高效电渣重熔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高影响力论文2838篇,其中,2017年青年教师孙呈郭论文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上发表。2019年《辽宁科技大学学报》影响力指数位居学科136名,第一次进入2区(Q2)。获批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大科技平台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高校产业技术研究院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1个。  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成绩突出,不断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成果转化。学校科技园成立于1996年,2002年被认定为首批省级大学科技园,2010年被认定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015年技术转移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园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位居省内高校前列,2017年、2019年科技成果转化率排名省属高校第一;2019年学校入围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百强;2020年学校入选“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成为国家首批40家、全省首批2家试点单位之一。目前,科技园拥有5处孵化器,园区具备商务、法律、金融、财务和市场等5大服务平台,在园企业77户,在孵企业62家,累计成立公司51家,毕业企业累计25户,成功孵化上市公司5家。技术转移中心在国家技术转移机构考核评价中获评良好(B),在全国高校技术转移机构中排名第34位,在省内技术转移机构中位居首位;获批“省高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A类基地,为获批建设的5所A类高校之一。学校坚持“校企融合、共兴共荣”,牵头组建辽宁省冶金产业校企联盟和冶金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与鞍钢、河钢、聚龙等百余家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共同承担和开发包括国家“863”项目在内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百余项。学校与科大聚龙集团联合建立国家金融安全及系统装备行业唯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成果达到国内首创、国际领先水平,成为行业技术创新的领航者。学校与辽宁奥克集团合作开展的“耐高温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膜)材料项目”是近年来我省高校最大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该项目将解决国内在高端聚酰亚胺和宽幅CPI薄膜生产领域的“卡脖子”问题。2020年,CPI薄膜作为“天问一号”和“嫦娥五号”的关键组件,与探测器一同飞向火星和月球。  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广泛。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合作交流。目前与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家的60余所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与45所高校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自1996年招收来华留学生以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专业类型与学历层次逐步提高,2009年获批辽宁省政府外国留学生(博士)奖学金培养单位,2014年获批中国政府奖学金(硕士)培养单位,2021年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国际化人才培养专项项目1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项。学校现招收汉语授课本科专业53个、英语授课本科专业7个,研究生专业15个,实现了本、硕、博学历人才培养全覆盖。历经20余年的发展,我校的国际教育逐渐形成了“学历教育为主,非学历教育为辅”“工科教育为主、人文教育协同”的新局面,先后为近40个国家培养了高水平专业人才和中外文化交流使者。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丰硕。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地缘优势,传承冶金文化,积淀出“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育人体系。发挥“两代雷锋”出在鞍山、就在身边的资源优势,形成了“跟着郭明义学雷锋”育人品牌,先后获省教育系统雷锋式学校等称号110余项,涌现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辽宁省最美大学生等先进典型。发挥艺术专业优势,凝练出工科院校特色美育文化,形成了相声俱乐部、星期音乐会、“第舞频道”等富有曲艺、声乐、舞蹈专业特色的品牌活动,打造出国内首部钢铁题材原创音乐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校园体育文化精彩纷呈,两次入围“中国高校体育竞赛百强榜”,桥牌队四次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世界大学生桥牌锦标赛,田径队连续四届蝉联辽宁省大学生田径比赛男女团体总分第一名。近3年,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获得国际级奖项73项,国家级奖项860项,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处于前列。学校先后获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辽宁省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辽宁省文明校园、辽宁省最美校园、辽宁省先进团委、全国钢铁行业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定必胜决心,狠抓执行落实,努力开创内涵提升新局面,坚定不移地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
  • 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市皇姑区
    学校简介 辽宁中医药大学成立于1958年,时称“辽宁中医学院”,是经辽宁省委批准,由辽宁省中医进修学校(成立于1955年)、辽宁省中医医院(成立于1956年)合并成立的辽宁省唯一一所中医药高等院校。经教育部批准,2006年更名为“辽宁中医药大学”,经辽宁省批准,2013年增具“辽宁省中医药科学院”名称,2017年牵头共建“辽宁省中医药健康产业校企联盟”,2019年牵头共建“辽宁省中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2020年建立“辽宁省中医药博物馆”。辽宁中医药大学是首批博士、硕士授予权高校,首批有条件接收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高校,首批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首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首批“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委托培养高校、首批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首批全国中医药文献检索分中心、首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 党的建设及获得荣誉。学校党委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工作理念,紧密结合中医药专业特色抓党建,形成了“党建统领,培根铸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格局。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纪检监察先进集体、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辽宁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辽宁省先进集体、辽宁五一奖状、辽宁工人先锋号、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党委、辽宁省高等学校先进党组织、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辽宁省纪检监察系统先进集体、辽宁省文明单位、辽宁省文明校园、辽宁省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 办学规模及机构设置。学校总占地面积1000余亩,主校区位于辽宁省会城市沈阳,分校区分别位于滨城大连和药都本溪,形成“一校三区”办学格局,确立了“南药北医中基础”发展布局,协调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设置医、理、工、管、文、法等 6个学科门类,25个本科专业,现有各类学生25000余人。内设 17 个学院、4 所直属附属医院、1个教学部、3个教学实验中心、1个实验动物中心、1所科学院、3所研究院、2所图书馆,是辽宁省唯一一所培养中医、中药、针灸推拿、中西医临床医学、高级护理和医学相关人才的高等院校。 学科与学位建设。中医药主干学科全部位列省一流学科,拥有 1 个国家重点学科、26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4个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21 个辽宁省中医药重点学科;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 1 个辽宁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有 3 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教育教学。拥有 1 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 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 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 个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 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省级教学团队、22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精品视频公开课、34门省级一流课程、9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4个省级高等学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7个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4 项省级教学成果,主编 111部国家级、行业规划和特色创新教材,获批 8 部省级精品教材、10部省级优秀教材,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综合基地、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与考官培训基地(中医类别)、全国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考试工作基地、全国“标准化病人”(SP)实践教学示范基地、中国SP社区辽宁省分会、全国中医药外语培训基地,在应用型、师承型、创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形成办学特色。 人才工作。在国家人才层面,拥有2名国医大师、2名全国名中医、2名“岐黄学者”、2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名“973 项目”首席科学家、1 名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1名岐黄中医药传承发展奖获得者、1名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名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高校委员、79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教师、6名国家卫生计生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4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名全国优秀教师、2名国家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名全国普通高校百名“两课”优秀教师、55名全国中医(基础、临床)优秀人才、1名教育部高校“双带头人”。在省级人才层面,拥有 1名辽宁省院士后备人选,2名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2名辽宁省领军人才、11名辽宁省优秀专家、23名辽宁省教学名师、12名辽宁中医大师、98名辽宁省名中医、31名辽宁省青年名中医;12 人次入选省高校“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特聘教授、17人次及2个团队入选省“兴辽英才计划”、2个团队入选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46人次入选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87人次入选千人层次。 科学研究。拥有 1 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3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1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个省科协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基地、1 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1个省高等学校重大科技平台、2个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办3种中医药学术期刊,《中华中医药学刊》是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位列全国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 级;《辽宁中医杂志》《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位列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 级。 对外合作及开放办学。具备国家政府留学生奖学金招生院校资格,是中国-中东欧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中国-泰国中医药中心、中国辽宁-泰国中医药合作基地,在斯洛伐克医科大学设有中医孔子课堂,与新西兰 Ara坎特伯雷理工学院合作举办护理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学校具有孔子学院奖学金接收院校资质,是辽宁省政府留学生博士奖学金招生院校。学校立足亚洲,面向欧美,拓展非洲,放眼全球,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35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医疗机构或学术团体建立合作关系。 医疗服务。设立4所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学院),分别增具辽宁省中医医院、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辽宁省肛肠医院、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名称,均为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拥有11个国家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7个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2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43个省重点专科,拥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科研基地、国家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基地、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及紧急医学救援双基地、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国家临床药理基地;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88个临床教学实践基地。 校园环境及条件。聚焦“健康校园、美丽校园、现代校园”理念,不断推进人文校园、节约校园、平安校园、智慧校园建设,为高质量办学提供服务保障;拥有基于云计算的高效、安全的数据中心,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实现了覆盖沈阳、大连、本溪三个校区的高性能网络基础设施,不断提升数据信息化服务能力。学校在沈阳校区和大连校区设置 2 所图书馆,在本溪校区设立图书借阅室和电子书刊阅览室,馆藏图书期刊及电子信息资源丰富,为广大师生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了优质服务保障。 进入新时代,乘势谋发展。辽宁中医药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厚德博学、继承创新”校训精神,全面推进内涵式发展,增强办学治校硬核实力,在推动辽宁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和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进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向着内涵丰富、优势特色突出的一流中医药大学的奋斗目标扎实迈进,以新的更大成绩迎接中医药发展的美好明天!
  • 沈阳工学院抚顺市望花区
    学校简介沈阳工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创建于1999年。学校位于沈阳、抚顺两个特大工业型城市区域交界处,地处辽宁省和东北亚中心地带的“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校园北依浑河,交通便利、环境优雅、景色宜人。占地面积1680亩,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和留学生19036人。设有13个教学单位,在51个本科专业和6个专科专业招生。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建设最好的应用型大学”作为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和“依法治校、专家治学、全员育人、特色发展”的治校方略,大力弘扬“追求卓越、互助利他”学校精神;学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实施“协同育人、工学交替、理实融合、学用一体”的育人模式,构建了满足学生就业、继续学习、个性化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作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懂专业、技能强、能合作、善做事”且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建校以来,已为国家输送了5万余名毕业生。学校大力倡导“以贡献者为纲”的文化理念,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形成了一支适应我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学校自有专任教师705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261人,“双师双能型”教师378人。拥有省级教学团队7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家级创新创业导师1人;辽宁省优秀专家2人,省级教学名师11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省级创新人才2人,省级专业带头人2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28人。学校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大力加强教学条件建设,建成了适应专业群发展的15个实验中心、135个实验室,其中,省级各类实验示范中心8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1.72亿元;图书馆建筑面积2.71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61.22万册,电子图书141万册;构建了统一身份认证、多平台集成的智慧校园平台。学校通过“五位一体”模式和“六共”机制,密切校企合作,建立深度合作校外实践基地176家,其中13家被评为省级校外实践基地。学校十分重视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到目前为止,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科技厅批准的重点实验室2个,校级科研院所13个。学校树立了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注重专业建设,自2013年辽宁省教育厅组织开展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以来,学校共有30个专业接受评价,其中23个专业在新建本科院校中排名第一;现有国家级专业改革项目2个、国家级“新工科”项目2个,“新农科”项目1个;积极推进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现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示范专业14个、省级优势专业10个,省级精品课程3门、一流课程33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8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19项。学校致力于打造完善的服务学生发展的工作体系,注重做好大类专业分流与转专业指导、学业指导、跨校选课服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心理健康指导、考研规划指导、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出国留学咨询与服务等工作,努力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学校积极为学生提供贴心的资助服务,并设立了多种激励学生成长成才的奖助学金项目。近年来,每届毕业生中成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占应届毕业生总数的10%以上;毕业生就业率居辽宁省民办高校前列,获评“辽宁省2021年度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学校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构建了“1344”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把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荣获多项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和改革项目。注重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每年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人数超过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2018年以来,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成绩斐然,荣获国家级奖励447项、省级奖励4736项。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我校位列2017-2021年全国“民办及独立学院”大学生竞赛榜第6名(辽宁省第1名),位列2017-2021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榜第41名(辽宁省第1名)。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战略,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拓宽师生全球视野,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打造“留学沈工”品牌。全方位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与英、美、法、俄、意、韩、日等多个国家的37所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师生互派学术文化交流、学分互认、共建实验室、本硕连读等项目。经过23年的奋斗,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2015年,遴选为辽宁省首批十所全面向应用型转变试点高校;2017年,成为辽宁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示范高校。近年来,学生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满意度持续提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开展的2018年度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数据显示,我校学生对学校教育质量、教育环境以及学校总体的满意率均在85%左右,各项指标满意度明显高出全国院校平均水平。学校在“2020软科中国民办大学办学水平排名”第8名,在“2020中国民办本科院校科研竞争力排名”第28名、辽宁省第1名,在“武书连2022中国民办大学和独立学院排行榜”精选出的10所中国一流民办大学中位列第六,在“武书连2022中国民办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共221所)”中排名23。学校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荣获“辽宁省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新发展形势,学校正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努力实现质量上水平、办学上层次、发展上台阶的发展任务,奋力谱写沈工改革发展新篇章,向着最好的应用型大学发展目标迈进!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