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浙江:关于做好201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
2011-05-03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各市、县(市、区)高校招生委员会、教育局,各高等学校:

  2011年全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和省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一手抓深化改革,一手抓规范管理,确保安全、公正和有序。现就做好全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夯实考试安全基础,确保高考顺利进行

  各级高校招生委员会要强化高考安全管理,完善高考环境综合整治部门协作机制,有关部门要紧密配合、联防联控,切实履行职责。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考试招生机构要把考试安全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要确保考试试卷安全,杜绝泄密、杜绝破损丢失;确保考试实施安全,杜绝影响全局的考务事故和重大差错,杜绝舞弊行为,尤其是群体性舞弊;确保信息数据安全,杜绝信息漏报、误报,杜绝信息泄密。坚持“教育、防控、监督”三管齐下,加强标准化考点建设,重点打击利用无线电设备考场内外串通作弊、替考和有组织的团伙舞弊等严重违规行为,防范和打击考前传播涉嫌泄密或诈骗信息、非法兜售作弊工具等违法行为。对可能或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要强化工作责任和措施,落实应急预案,快速、妥善处置突发事件。对工作中需要阶段性保密和涉及考生个人的信息,任何人不得擅自泄露或篡改,严禁以信息发布或传递等谋取非法利益。

  二、深化完善新课改高考,积极稳妥推进高考改革

  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深入实施分类测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新课改高考制度。各高校应根据国家、省里的有关规定,从本校实际出发,有规划地探索在统一高考录取中实行“三位一体”综合评价的有效方式。今年首次尝试深化完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制度的有关高校,要周密安排,精心组织,确保成功。高职院校要总结经验,完善自主招生办法,坚持标准,严格自律,体现特色,积极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规律的高职招生评价机制。各级考试招生机构要高度重视,积极推动深化高校招生制度改革。

  三、严格执行高考加分政策,深入实施阳光工程

  各级有关主管部门,要根据今年我省调整高考加分政策的规定,认真把好加分考生资格审核关,省级有关主管部门要做好加分考生的资格终审工作,确保准确无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考试招生机构和高校、中学,要各尽其责,相互配合,严格落实信息公开公示制度。在信息公示和考试录取期间,要向社会公开举报信箱、电话及受理举报的单位和地址,安排专人接访,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逐一进行核查处理,确保公示、监督工作落到实处。各高等学校要遵照国家有关招生政策规定,进一步规范招生章程和其他招生信息的发布方式,完善各项具体招生办法,明确具体要求,加强相互衔接,做到各项招生政策信息统一、完整、清晰。

  四、加强宣传工作领导,优化考试招生服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考试招生机构和高校,要加强对高考宣传工作的领导,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有关部门要认真制订考试招生宣传方案,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继续做好新课改高考政策的解读,确保每位考生均能了解新课改高考方案内容、政策和录取办法。各级考试招生机构要结合工作环节和时段,广泛宣传高考程序规则和“三位一体”综合评价等改革举措,加强报名、考试、志愿填报和录取期间对考生的咨询、指导和其他方面的服务。各有关部门要继续做好肢体残疾、患有疾病以及家庭经济困难考生群体的服务和招生录取工作。

  五、严肃招生纪律,严厉查处各类违规行为

  各有关部门、高校要加强考试招生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依法治招、廉洁自律的意识。要加大纪检监察工作力度,严格执行高校招生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办法,严肃查处各种徇私舞弊、弄虚作假案件。对严重违规的教育系统人员,追究相应责任;对所涉及的国家公职人员或其他人员,通报其所在单位进行处理;对参与违规招生的中学、高校,取消相关项目招生或推荐资格。

  请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及时将本通知转发至本行政区域内所有中等教育学校。

  附件:

热门院校

  • 宁波大学宁波市江北区
    学校简介宁波大学于1986年由世界船王包玉刚先生捐资创立,邓小平同志题写校名,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浙江省、教育部、宁波市共建高校,国家海洋局与宁波市共建高校,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期间曾指示:“希望宁波大学努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为浙江建设创新型省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学校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海内外“宁波帮”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建校之初,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杭州大学五校对口援建,高起点开始办学历程;1992年列入全国高校招生第一批录取院校;1995年通过原国家教委首批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1996年原宁波大学、宁波师范学院和浙江水产学院宁波分院合并组建新宁波大学;2000年被浙江省政府列为省重点建设大学;2011年成为国家海洋局与宁波市共建高校;2012年成为浙江省、教育部、宁波市共建高校;2015年入选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经过几代宁大人的艰苦创业,学校已成为一所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综合实力稳居全国高校百强行列。拥有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设有25个学院、10个校级直属研究机构、3家直属附属医院。据ESI公布数据,工程学、临床医学、化学、材料科学、动植物科学、农业科学、环境与生态学等7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1%。拥有省一流A类学科7个、省一流B类学科6个。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5个,本科招生专业60个。具有硕士研究生免试推荐权、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和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来华国际学生资格、招收港澳台学生资格。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8513名,各类研究生9919名(含留学研究生195名),国际学生1741名(其中学历生1603名),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生13327名。现有教职工3063名(其中教学科研人员2059名),其中教学科研人员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530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704人,博士学位人员1556名。主校区位于宁波高教园区北区,另有梅山校区、植物园校区等多个校区,总占地面积3037亩。图书馆馆舍总面积5.1万平方米,有纸质图书303.55万册、电子图书243.4万册。共有仪器设备总值13.1亿元。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建设一流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培养尊重学生选择权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现有“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1个,国家特色专业6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项目3个,国家卓越人才培养计划2项,通过国内和国际认证专业8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1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另有非直属附属医院10家和临床教学医院10家。现有国家级本科一流课程5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文授课品牌课程1门,教育部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个。研究生教育质量位列全国百强行列,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个,建有浙江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5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成特等奖1项,省教育学会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省优秀示范课程9门,省研究生优秀实践成果29项,全国各专业学位教指委优秀案例29项,省优秀研究生教学案例45项。学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特色教育。连续6年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高校先进集体奖”(全国仅4所),在第六届、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金奖总数均位列全国第二,前七届大赛中共获得19金19银3铜的成绩。连续9年在全国“挑战杯”“创青春”系列竞赛中蝉联赛事“优胜杯”,成绩稳居全国前20名。学生就业率位列省属高校前列,2020届毕业生一年后对母校的满意度全省第三,毕业生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调研结果全省第二。学校被列为国家大学生自主创业教导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单位、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就业工作典型50强高校、浙江省普通高校示范性创业学院、浙江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学校全面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其中1名为外籍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3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名,乌克兰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级特优人才32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9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17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8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入选者3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名、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带头人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4名,省顶尖人才1名、省特级专家4名,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1名、国家、省突出贡献专家13名,省级特优人才48名,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3名,省151重点资助人才7名、第一层次19名。学校大力推进科研创新和地方服务。近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实现了国家科学技术三大奖项的全面突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稳居省属高校前3位,位列全国高校前70位,获教育部第八届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目前国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高层次科研奖项)6项,获奖总数及二等奖获奖数均并列省属高校第一。学校建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牵头单位)1个,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级成果推广机构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技术中心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3个,浙江海洋高效健康养殖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1个,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1个,国家知识产权局和教育部联合授牌的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1个,国家体育总局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2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9个,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浙江省“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1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浙江省重点专业智库2个,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4个,浙江省高校新型智库3个,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研究基地1个,浙江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支撑智库1个,国家民委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首批研究基地1个,浙江省高校高等教育数字资源中心宁波分中心。与各级政府共建地方研究院5个,与龙头企业共建校企研究院13个,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共建校企(地)科研合作平台175个,实现千万级以上专利转让1项、作价投资2项,获评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连续四年获得全国唯一面向政产学研金用结合的最高荣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9项,获全国技术市场领域最高奖项“金桥奖”突出贡献优秀项目奖和一等奖各1项,获大学创业世界杯全球决赛总冠军,实现中国参赛队伍该项赛事零的突破。学校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学校已与国外10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大力推进师资国际化和专业国际化,每年聘有100余名长期外籍教师。建有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法临床医学双博士项目、中澳MBA项目、中美精算本科项目、中加汉伯项目等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有冰岛北极光孔子学院和马达加斯加塔马塔夫大学孔子学院。近年来,学生赴海外交流学习的人数大幅提升,学校获批“力学与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和“临床医学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2个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学校牵头成立“中国-中东欧大学体育教育与研究”国际联盟。学校通过了全国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来华学历国际学生规模稳居省属高校首位,自费来华学历国际学生规模居全国第14位。在“软科”发布的2020中国大学排名之国际学生比例百强名单中,位列全国第13名。学校大力推进港澳台地区交流合作。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开展了校际学术及教育交流与合作,与台湾海洋大学、台湾淡江大学、台湾东吴大学等34所台湾高校签订了校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协议。1993年,首开海峡两岸大学生交流互访先河,甬台两地大学生互访25次。与香港中文大学开展的甬港两地大学生互访研修活动,被列为教育部专家项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宁波大学正秉承“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校训和“兼容并包、自强不息、务实创新、与时偕行”的宁大精神,深入实施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努力向着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迈进。
  • 学校简介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是直属温州市人民政府、归口国有企业——温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管理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前身可以追溯至1999年创办的浙江东方专修学院,及1994年创办的温州东方职业学校及浙江东方集团公司技工学校。学校地处浙江省温州市,办学面积近1000亩,目前拥有滨海校区、甬江路校区、金竹校区三个校区和金海匠谷一个学区。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2000余人、教职工700余人。学校现设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继续教育学院(温州东方技工学校、温州东方职业培训学校)、财经学院(温州跨境电商学院东方校区)、人文学院(智慧康养学院、温州民政管理学院、温州家政学院)、管理学院(温州供应链学院、温州供应链研究院)、数字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温州智能包装学院、温州市信创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和创新创业学院(瓯窑学院)、温州市食品研究所、温州市预制菜产业发展研究院、温州工艺美术学院、姜立纲学院(姜立纲书法文化研究传播中心)等教学科研单位。学校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弘扬“崇德笃学,精技修远”的校训精神,坚持“紧靠行业,服务企业;产教协同,研创合一;开放包容,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和现代学徒制改革,聚焦特色发展,着力培养“爱劳动、有涵养、懂技术、强技能、会创业、乐奉献”的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目前已经形成“医康养”“数智造”“财金管”“文旅航”等特色专业群,其中“电气自动化技术”为省级优势专业,“大数据技术”为省级重点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大数据与会计、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现代物流管理为省级特色专业。学校办学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己任,以“多元融合”激活区域经济发展为动力,重点打造“两带一阵”的产教融合格局。学校与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浙南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共同成立产教协同发展创新中心服务平台,并先后成立“浙南产教融合合作联盟”“金海跨企业培训和技术成果转化中心”“产业学院”等平台,深度合作企业400 余家,构成富有特色“产教融合矩阵”。同时,打造以“畲乡学院”为中心的温州西部“绿色经济带”及以“金海产业学院”为主体的温州沿海“蓝色产业带”。其中“金海·匠谷”入选省级实践育人示范基地,浙南先进装备制造业产教融合基地被评为省级示范基地,“浙南汽车电子产业学院”获批市首批产教融合示范基地,金竹校区为市级高水平医养教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近年来,办学成果突出。学校获批首批教育部急救教育试点学校、首批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单位、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最高奖)获得单位、浙江省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先进单位,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年度全省征兵工作突出单位”“浙江省高校反邪暑期社会实践示范学校”称号,被温州市评为优秀校企合作人才工作站。“五融合、五柔性、五优化的现代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荣获2016年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杨云教授主编的教材荣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学校新生报到率、学生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度、毕业生月收入等重要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和同类院校,2020届毕业生留温就业率为65.34%,位居温州高校第一,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为97.71%,雇主满意度为99.25%。学校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完善国际化办学格局体系,目前已与世界20多所高校、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搭建了近10个专本硕直升的“立交桥”,与新西兰东部理工学院、韩国朝鲜大学等优秀高校以2.5+1.5+2,2.5+2.5+2等模式联合培养人才。展望未来,学校将以产教融合为根本,以特色发展为路径,以提质培优为驱动,加强内涵建设、提升育人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创建一流党建阵地优质校、高水平产教融合示范校、示范性职教集团引领校、特色化混合改制先行校,坚定不移向着“产业离不开、社会有影响”的具有鲜明地方行业产业特色的优质美丽幸福高职院校,以及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
  • 学校简介浙江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前身是杭州师范专科学校,1956年4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设立,1958年升格为杭州师范学院。1962年,杭州师范学院与浙江教育学院、浙江体育学院合并,更名为浙江师范学院。1965年,浙江师范学院从杭州搬迁至金华,1985年更名为浙江师范大学。2000年、2001年、2004年浙江财政学校、浙江幼儿师范学校和金华铁路司机学校相继并入。2015年,学校入选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2020年获评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现由金华(校本部)、杭州(文二校区、萧山校区)、兰溪3个校区,20个学院(含独立学院)组成。浙江师范大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质量、提升特色、提升效益”为主线,秉承“砺学砺行、维实维新”校训精神,弘扬“务实、求实、扎实”育人传统,实施“特色化、国际化、区域化、协同化”发展战略,主动服务浙江教师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举措,努力建设特色浙师、和谐浙师、美丽浙师、活力浙师、幸福浙师,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办学概况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升,自建校以来向社会输送了30余万各级各类优秀人才,其中有21万奋战在教育系统,近一半浙江省在职特级教师和省一级重点中学校长毕业于我校。学校本科教学业绩考核、毕业生对母校总体满意度稳居浙江省本科院校前列,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28000余人(含独立学院),研究生7000余人(其中非全日制研究生1143人),留学生3000余人,各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1.2万余人。学科门类齐全,有70个本科专业,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3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7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数学、化学、工程学、材料学、环境/生态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0个学科列入浙江省一流学科。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国家级课程28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师资结构合理,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共享中国科学院院士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青年长江学者2人,海外高层次人才7人,国家万人计划人才5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6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3人。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稳步提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人文社科)34项、全国教科规划优秀成果奖8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0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拥有省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36个,包括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各1个、省重点(工程)实验室9个、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2个、省新型高校智库1个。共建附属学校48所。学校立足浙中,深化与金华战略合作,积极助推改革强省、创新强省、开放强省和人才强省建设。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推进,学校与5大洲、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80余所高等院校或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和交流关系,与70余所国(境)外大学确立了校际学生交换项目,入选“浙江省十佳对外合作单位”“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单位。学校是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商务部“中国基础教育援外研修基地”,外交部、教育部“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在海外建有5所孔子学院、1个独立孔子课堂和1个中文教育中心,获批成立教育部中国南非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非洲基地、浙江省孔子学院师资选拔培训中心。
  • 学校简介绍兴文理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普通全日制综合性高等学校。学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9年创办的山会初级师范学堂,鲁迅先生曾出任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1996年绍兴师范专科学校与绍兴高等专科学校等合并建立绍兴文理学院。2000年绍兴卫生学校、上虞师范学校、绍兴市城乡建设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相继并入。2005年学校以良好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坐落于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绍兴,拥有本部(风则江、南山)、兰亭、上虞等校区,占地面积2217.73亩,总建筑面积91.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62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94.3万册,电子图书约128.35万册,各类中外文电子期刊214.48万册,数据库51个。设有16个二级学院。学校面向全国26个省区市和港澳台地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5万余人。另有独立学院(元培学院)和直属附属医院。 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较强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3个,涵盖九大学科门类,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一流专业9个、省级重点(优势、特色)专业23个,省级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3个、省级高校思政名师工作室2个。近两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二等奖1项。学校是“全国优秀人文社科普及基地”“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第二批示范点项目学校”“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院校”“浙江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浙江省课堂教学创新校”“浙江省课程思政示范校”“浙江省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浙江省教师教育基地”“浙江省重点建设教师培养基地”“浙江省首批高校文化校园建设试点单位”“浙江省高校外国留学生书法教育基地”和“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书法创作基地”“浙江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风则江大讲堂”、毕业生“爱心承诺”、“卓越奖学金”评选是全国高校优秀校园文化品牌,书院制改革和文明寝室建设两次获全国高校学生公寓实践类成果一等奖。大学生学科竞赛多次获得全国一等奖,总成绩排名位列省内同类院校前列。毕业生深受社会好评,近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5%左右,毕业一年后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重心、科学研究为支撑,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全面提升科研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省一流学科(B类)6个,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学校有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法)传承基地、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智库、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省软科学研究基地、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国际合作研究基地、省科技创新平台(合作)、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各1个。合作共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分中心5个,与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共建书法基地,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合作成立浙江技术转移中心,实现技术转移中心全市辖区全覆盖,主动服务区域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近五年,学校获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359项,其中国家级96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46项,发表SCI、SSCI、EI、一级及以上论文、出版专著1588篇(部)。 学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师资队伍结构得到优化,整体水平不断提升。现有教职工1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100余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500余人、博士学位教师500余人。拥有“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学术终身成就奖(Hans Cloos Medal)”获得者、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挪威工程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18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省部级人才29人。有省高校创新团队1个、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合作)1个、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全国优秀教师3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教坛新秀7人。 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办学之路,开展宽领域、多渠道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合作,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等24个国家(地区)的60余所高校建立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拥有来华留学生招生与培养资格,共有来自40余个国家(地区)的留学生来校学习汉语言、中国文化及本科、硕士专业课程。实施优势教育项目输出战略,在9个国家设立海外“兰亭书法学堂”。 当前,学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秉持“崇尚学术、师生为本”的办学理念,秉承“修德求真”的校训,坚持质量为重、人才为本、特色为上、协同为要的发展方针,全面推进内涵式发展和应用型建设,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服务地方为导向,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优化治理结构,培育办学特色,拓展校园空间,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层次,努力朝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迈进。
  • 学校简介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是浙江省人民政府2002年批准设立,由上海交大教育(集团)有限公司、嘉兴市教育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浙江科技孵化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共同出资举办的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校是嘉兴市接轨上海战略的重要成果,校名“南洋”二字源自上海交大建校之初的“南洋公学”,寓意学校传承上海交大优良办学传统、积极发展和开拓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坚强决心和信心。学校2016年7月从嘉兴市塘汇校区整体迁建至秀洲区大德路校区,办学条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校秉持“以人为本、服务发展、面向人人、人人出彩”的办学理念,为社会培养了2万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先后荣获“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指导服务奖”“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4A平安校园”“浙江省志愿服务优秀集体”“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嘉兴市首批接轨上海重点合作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现有30个招生专业,全日制在校生(含留学生)10000余人,教职工400余人。学校建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两个省级优势专业,以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等5个省级特色专业;中德智能制造平台等8大实训基地,其中省级示范实训基地4个。近三年,学生获省级及以上各类技能大赛奖项500余人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7%以上。近年来,学校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与德国、英国、美国等15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所院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获批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两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生活技能开发”(“核心能力提升”)青少年教育合作项目试点院校。“十四五”期间,学校将强化党建引领、优化顶层设计,围绕“一个加强(党的建设)、四个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高水平专业群、高水平双师队伍)、五个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服务发展水平、学校治理水平、信息化水平、国际化水平)”打造“七彩南洋”——党建样板南洋、平安南洋、绿色南洋、特色南洋、活力南洋、幸福南洋、品质南洋。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