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贵州:关于2021年报考提前批次公安院校有关事项的公告
2021-06-22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一、提前批次公安院校。在贵州省招生的提前批次公安类院校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人民警察大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铁道警察学院、南京森林警察学院、贵州警察学院。

二、报考资格条件。报考提前批次公安院校的考生,应取得当年高考资格,具备下列资格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3、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

4、遵规守纪,诚实守信,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

5、热爱公安事业,立志为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刻苦学习、拼搏奉献;

6、普通高级中学毕业;

7、年龄为16周岁以上、22周岁以下(1999年9月1日至2005年8月31日期间出生),未婚;

8、思想政治素质好,符合公安院校公安专业招生政治条件;

9、身心健康,符合公安院校公安专业招生体检和体能测评标准。

10.考生参加高考时的户籍所在地必须是贵州省。

三、报考流程。

1.申请参加政治考察。有意向报考提前批次公安院校的考生,需于6月23日0时至6月28日24时,通过手机微信小程序或电脑,登录“贵州公安院校考生信息采集系统”,进行个人信息采集,申请参加政治考察。未申请参加政治考察考生将不能录取到公安院校。

电脑端地址:

2.填报志愿。考生需填报公安院校志愿。

3.体检、体能测评、面试。省公安厅、省招生考试院将按照招生计划与考生人数1:5的比例,组织上线考生参加体检、体能测评、面试。

时间:7月4日—7月6日(上午8:30—12:00,下午14:00—17:00)。

具体安排为:7月4日,贵阳、安顺、六盘水

7月5日,遵义、黔南、黔东南

7月6日,毕节、铜仁、黔西南

地点:贵州警察学院北区综合楼

四、疫情防控要求。

1.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参加体检、体能测评、面试的考生,到达面试现场后需扫描“贵州健康码”同时进行体温检测,“贵州健康码”显示为“绿色”且体温低于37.3℃者,方能参加体检、体能测评、面试;体检前14天内有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或“贵州健康码”显示为“黄色”或“红色”的,考生需提供体检前3天内的有效核酸检测阴性报告,体检当天体温检测达到37.3℃及以上的,体检现场考生须服从工作人员安排。

2.所有参加体检、面试、体能测评考生均须自备医用外科口罩,并全程佩戴。

五、注意事项

1.考生凭身份证、高考准考证参加体检、体能测评、面试。

2.参加体检考生需在现场向体检医院缴纳体检费,费用标准80元/人(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考生免交体检费用)。

3.体检前考生无需空腹。

4.考生参加体能测评请穿着运动服、运动鞋。

贵州省公安厅政治部

2021年6月22日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 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2014年3月,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毕节卫生学校”和成立于1978年的“毕节第二卫生学校”,至今已培养医药卫生人才4万余人。学校主校区位于毕节市金海湖新区职教城,占地507亩,一期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二期拟建10万平方米。2018年7月,毕节市政府将恒大集团援建的位于大方奢香古镇的“贵州恒大职业学院”交由我校接管,并改名为“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东校区”,占地120亩,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可容纳学生规模1000余人。东校区于2018年9月开始招生办学,主要招收药学类(西药和中药)五个专业的专科学生。 学校现有教职工475人,其中专任教师376人,正高级职称5人,副高职称74人,中级职称148人,双师型166人,硕士研究生59人,在读博士3人,在读硕士11人。在校学生10400余人,其中高职学生已达9500余人,2020年招生3180人,其中大方东校区招生412人。 学校围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趋势,设置有七个教学系、五个专业群(临床医学专业群、护理专业群、药学专业群、医学技术专业群、健康促进专业群)共20个专业。现有实验室208间,实验实训设备仪器4285台(套),总值达8114.9万元。其中,生命科学馆占地413平方米,共展出大型人体塑化标本49件,在满足学校医学教育实验实训教学的同时,还作为生命科学教育基地向社会开放。 学校与省内外医疗机构和大健康产业机构合作,开发出较高水平的、较稳定的、涵盖大健康产业所需的各专业教学医院,包括北京中康医院、广东中医院和深圳中医院等共68家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将利用多年办学积淀将护理专业打造为省内高职院校品牌专业,将临床医学、中医学建设为学校重点专业,将健康管理、养生养老作为学校特色专业重点予以扶持,建设养老服务人才和养生健康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实力。把学校建设成省内有地位,国内有影响的一所区域性名校。
  • 学校简介遵义师范学院位于闻名中外、有“红色圣地、醉美遵义”美誉的革命历史文化名城,是一所拥有百年教学历史的学府。前身是1907年创建的遵义初级师范学堂,1936年,更名为“省立遵义师范学校”,1958年,正式成立遵义师范专科学校,2001年,升格为遵义师范学院并开始本科办学,2007年以良好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学校获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同年成为教育部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学校,2013年获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2014年成为“贵州省首批特色文化学校”,2018年成为“全国中华诗教先进单位”,2019年成为贵州省“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牵头高校,是地方院校中唯一拥有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高校,2021年获批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2022年入选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学校占地面积2100余亩,已完成北区建设近1000亩(南区1100亩正在规划建设中),总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有18个学院(教学部),普通本科专业51个,涵盖文、理、工、管、农等9大学科门类,面向二十五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有全日制在校生14486人,并向老挝、越南、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14国招收留学生,在册留学生129人;学校目前共有教职工1143人,专任教师860人,其中有博士222人,硕士474人,正高166人(其中三级教授8人),副高391人,享受国务院津贴1人,省政府津贴2人;省管专家2人,市管专家6人。学校现有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4门,省级“金课”37门;省级一流师资团队1个,省部级教学平台12个,省级一流教学管理团队1个;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1个,全国妇联、教育部“全国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1个,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省社科联人文社科示范基地2个,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大创新团队1个,省社科联学术先锋号2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3个,省教育厅创新团队4个,省教育厅创新群体8个,省教育厅产学研基地5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省高等学校特色重点实验室6个,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4个,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在近年来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我校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2%以上。经过百年发展,学校形成了“厚德树人、笃学致用”的校训、“遵道循义、敦品励学”的校风、“道业并重、德识双馨”的教风、“力学力思、求知求是”的学风。以“立足地方、服务基层”为己任,培养了大量扎根地方、面向基层的中小学优秀教师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高质量人才。当前,学校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创新,感恩奋进,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立足基层、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坚守百年师范办学传统,充分利用遵义丰富红色资源,充分发挥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思政课改革“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牵头高校、贵州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平台优势,不断推动学校实现特色高质量发展,致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师教育优势明显,红色文化育人特色突出,与遵义经济社会发展高度融合,在国外有声誉、国内有影响、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区域一流应用型大学。
  • 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
    学校简介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是贵州省人民政府于2001年8月批准建立的一所综合性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由原国家级重点中专黔南民族行政管理学校、省级重点中专黔南民族财政学校、黔南民族农业学校和黔南民族工业学校四所中专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学院坐落在全球绿色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匀市,占地面积1185余亩,校园内山水相连、绿树成荫,绿地率达70%以上,享有“花园式学校”美誉,是教育部命名的“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是贵州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立项学校,是教育部“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院校。学院现有教职工近500人,其中专任教师300余人。教授、副教授80余人,“双师型”教师120余人。兼职教师200余人。目前,在校生120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开展高、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同时举办成人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学院现设有“七系(二院)”,即管理系、会计系、大数据与电子商务系(黔南互联网营销学院)、现代山地农业工程系、汽车工程系、旅游与茶产业系(都匀毛尖茶学院)、建筑工程与设计系,开设有会计、财务管理、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室内设计、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电子商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畜牧兽医、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等28个专业,涉及农林牧、土木建筑、大数据和电子商务、财经商贸、装备制造、旅游和公共管理等领域。学院内设第25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站、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考试报名点等职业技能鉴定、考证机构,是贵州省外派劳务培训基地,贵州省住建厅批准的建筑行业现场管理人员培训机构和建筑职业工人培训考核机构,贵州省文化厅批准的“都匀毛尖茶手工茶制作”非遗传承人培训基地,黔南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基地,黔南电子商务人员培训基地、黔南直招士官培养基地。学院现有国家级骨干专业3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群1个、省级骨干专业5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大师工作室2个、省级职教名师5人、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省级开放实训基地2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近年来,师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获省赛一等奖9项、二等奖49项、三等奖83项。在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中获二等奖1项。在科技文化体育活动中获国家级特等奖3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省级一等奖1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1项。学院将围绕省委省政府“两加一推”主基调和州委州政府“一圈两翼”发展战略,扎根黔南,融入地方产业发展,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加强党的建设、基本建设、内涵建设和文化建设,致力于建成“区域领先、特色鲜明、省内一流”,集教育教学、茶旅康体、孵化创业为一体的省级高水平高职院校。
  • 学校简介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是2002年6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院,是国家民委与贵州省人民政府“省部共建”高校,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国家“双高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学院现有全日制高职在校学生19495人(含高职扩招生源)。现有教职工933人,其中专任教师825人,校外兼职兼课教师245名,高级职称369人,中级职称334人,硕、博士415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1人,省、市管专家6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5人,“甲秀之光”访问学者2人。学院设有农学院、药学院、医学院、护理学院、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人文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以及铜仁市中等职业学校、铜仁市技工学校、铜仁工业学校等13个二级办学分院(校),开设高职招生专业30个,其中国家级重点、骨干专业5个、高水平专业群1个,省级重点和骨干专业5个、省级重点专业群2个。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个、省级大师工作室6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和开放课程9门。学院拥有民族中兽药分离纯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民委民族中兽药重点开放实验室等省部级以上高层次科研创新平台23个,拥有国家茶产业体系(铜仁)茶叶综合试验站、铜仁市食用菌繁育工程中心等市级研发平台6个。有生态农业示范园、药学及药品生产开放性实训基地、NIIT大数据与软件服务外包实训基地等203个实训基地,其中国家开放实训基地3个。学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温氏集团等428家企业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共建产业学院3个。与中南民族大学、大连民族大学、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10余所国内高校开展深度合作,与美国阿兰特国际大学、韩国国立交通大学、印度尼西亚甘加马达大学、马来西亚沙巴大学等50余所国(境)外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学院坚持“立德树人,以技立业,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秉承“明德、求真、笃行、自强”的校训,弘扬“团结奋进、求实创新、卓越奉献、敢为人先”的新时代铜职精神,紧贴地方产业发展,培养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深内涵、提质量;控规模、优结构;善治理、增效能;重创新、强贡献,努力建设具有“世界水准、中国特色、铜仁标志”的以优质专科为主体,以特色本科为引领,“中—高—本”有效贯通的一流职业高等院校。2011年,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2012年,获批全国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单位;同年,获批全国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2013年,以优秀等次通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同年,在首届《中国职业教育百强》评选中,跻身全国高职25强。2014年,作为唯一一家高职院校,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交流发言,张景春院长还受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亲切接见;同年,领办的铜仁市中等职业学校顺利通过“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验收,学院成为高职、中职国家级双示范院校。2015年,荣登“见证2014——我们眼中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亮点”年度学校榜首;同年,国家民委与贵州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铜仁职院协议,学院成为南方唯一一所国家民委与地方政府“省部共建”的高职院校。2016年,成为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27所试点院校之一。2017年,成为贵州省首批优质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获批“首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荣获“2016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全国百所现代学徒制试点高职院校”;获批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2018年,荣获2017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和 “服务贡献”50强;当选全国高职高专党委书记论坛副主任委员单位、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团成员单位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少数民族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处。2019年,荣获2018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育人成效”50强和“服务贡献”50强;获批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三项,成为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国家“双高计划”立项建设单位。2020年,顺利通过全国诊改委全国诊改试点院校诊改复核。2021年,成为全国百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截止2021年9月)联系电话:0856-6909046传 真:0856-6909043网 址:http://www.trzy.edu.cn/E - mail:gz_trzy@163.com地 址: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自由路2号邮 编:554300
  • 贵阳信息科技学院贵阳市花溪区
    学校简介贵阳信息科技学院(Guiyang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坐落于贵州省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思雅路8号,毗邻被誉为“高原明珠”的贵州风景名胜地花溪区和东盟国际交流周永久会址,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独立设置的本科层次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前身是2001年贵州工业大学创建的贵州工业大学国际合作学院;2004年更名为贵州工业大学明德学院;2004年9月贵州大学和贵州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贵州大学,贵州工业大学明德学院更名为贵州大学明德学院;2013年9月贵州大学与泰豪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共同举办新机制的贵州大学明德学院;2014年4月启动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新校区建设;2017年全面入住花溪大学城校区;2021年5月教育部批准,8月省人民政府同意,正式转设为贵阳信息科技学院。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自2001年创建以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注重内涵发展,秉承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模范引领“四位一体”的育人理念,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校现有在校生15000余人。现有专任教师965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人数为446人,占比46.22%,其中正高级职称117人、副高级职称329人;研究生教师人数630人,占比65.28%,其中博士133人、硕士497人;“双师型”教师人数290人,占比30.05%。学校教学生活设施完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1.08亿元,图书馆藏书量146.85万册,电子资源11万种。各类实验实训室23个,校内外实践实训教学基地120余个。学校围绕国家和贵州省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以“3+1”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对标贵州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实施大数据、大文旅、大健康及先进制造的“三大一先”人才培养战略,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现设6个系、45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八大学科门类。在教育部备案招生的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网络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网络与新媒体、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环境工程、生物工程、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公共事业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环境科学、制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机器人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城乡规划、建筑学、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地理信息科学、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工商管理、行政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英语、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日语,共计45个本科专业,其中工学类专业21个。学校办学至今,共培养了2万余名毕业生,始终将就业工作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用就业指导招生,近年来,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均超过95%,部分工科专业就业率连续多年超过98%,在全省本科院校中名列前茅。学校正朝着成为全国“产教融合”示范性高校和全国一流民办高校的目标不断前行,持续为中国和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拥有较完备知识体系的,具有高职业素质、高职业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专业技术类人才。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