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四川:走进2020在川招生高校,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政策及院校介绍”系列宣传
2020-06-01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6月2日,“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政策及院校介绍”系列宣传之“连线高校”电视节目将迎来首播。该节目由省教育考试院与四川电视台科教频道“高考360”栏目组联合推出。

节目时间

活动从6月2日一直持续至7月底

每晚19:45分

与您不见不散。

节目内容

“高考360”将通过亲自探访或者电话连线高校招生负责人,为考生和家长提供专业、权威的高校招生政策解读和志愿填报指导

首批高校

首批“连线”的高校有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考生和家长可以通过高校招办负责人的介绍与解读,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学校2020年在川招生信息。

后续,还有更多的高校招生负责人作客“高考360”,敬请期待!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资阳环境科技职业学院是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按照本科标准建设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中国生态环境产教联盟理事单位,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基地,西南地区唯一的一所覆盖环保全产业链的高等院校。学院地处拥有“节能之都,绿色城市”之称的成渝双城经济圈枢纽型临空城市——资阳,到天府国际机场8分钟车程,距成都市区22分钟高铁车程。学院规划占地面积1200亩,首期建设用地626亩。校园依山傍水,拥有完整的“两山一湖”生态系统,各类教学设施完备,还建设有配备空调、供应热水的高标准公寓式学生宿舍,自主运营的高质量餐饮中心,功能齐备的图书馆,室内体育馆和学术报告厅,美丽的校园处处体现着以学生为本,乐学乐活的校园建设理念。学院坚持“紧贴生态文明建设和健康中国战略需求,服务学生,服务产业,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建设环境、健康两大核心专业群,开设有环境工程技术、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护理、食品质量与安全、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健身指导与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培养自觉倡导和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重德知礼、身心健康、职养深厚、精技强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院截止目前各类学生4800多名,教职员工230多名,师资力量雄厚,聘请了生态环境领域的四位院士作为办学顾问,形成了以张仁志、张勇、朱斌、刘旭、阳乔燕等教授为代表的高水平专任教师队伍。学院与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华师范大学、河北环境工程学院、成都体育学院、成都大学、美国蒙东那大学、泰国博仁大学、泰国格乐大学等国内外大学开展人才培养合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多渠道的学历提升途径。学院坚持创新引领,致力于建设生态环保科技研发中心、大健康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创业企业孵化中心,创建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天府生态环保科技绿谷”、“生命教育与健康促进中心”。学院建有环保类、护理类、健身类实训室共计61个。其中由荷兰万豪劳伦斯坦大学Leo Groendijk(雷奥.洪戴克)教授为学院量身定做的水环境污染控制实验室是目前全国高校设备台套和种类数量最多,真实运行的水处理实验室,能很好地实现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情景教学;护理专业有母婴护理、社区护理、老年护理、内科护理、外科护理、急救护理等实训中心;与中国健力队、贝斯特健身研究院合作建立全省规模最大的健身专业实训中心。学院践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路径。与北控水务、兴蓉环境、四川锦美环保、江苏天瑞仪器、四川悦承环保节能科技、四川中环联蓉环保工程、资阳市人民医院、雅安市第四人民医院、眉山心脑血管病医院、贝斯特健身研究院、人马线健身连锁等70余家企业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实践教学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覆盖学院所有专业。学院师生秉承“崇德、博学、勇毅、笃行”的校训,树立“天人互泰 知行合一”的校风,按照“分类培养、因材施教、多元评价、多重检测”的教学模式,以“建设美丽中国、健康中国”为使命,为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环境类高校而努力奋斗!
  • 学校简介内江师范学院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四川省教育厅主管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学校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轴重要节点城市——四川省内江市,这里风景如画、人文荟萃,涌现出了孔子之师苌弘、国画大师张大千、新闻巨子范长江等杰出英才,素有“川中枢纽、成渝之心”“大千故里、书画之乡”美誉,是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学校于1956年举办高等教育,2000年升本建院。在65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秉承“明德、博学、笃行、创新”的校训,践行“扎根地方、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发扬“团结奋进、负重自强”的内师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省属同类院校中办学条件优、学科门类齐、综合实力强,融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普通本专科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于一体的本科院校。学校在“软科2021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348名,居省属同类院校首位。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四川省先进单位”“四川省文明校园”“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园”等荣誉称号。办学资源富集,学科门类齐全。学校现占地3115亩(含新校区已过户土地),有校舍88万平方米(含新校区已建成但未交付使用),馆藏纸质图书202万余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2亿元。学校设有19个二级学院,64个本科专业(招生专业55个),其中师范专业16个,涵盖文学、理学、工学、农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历史学、经济学、艺术学10个学科门类。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留学生、研究生19000余人。聚焦立德树人,育人成效显著。学校紧紧围绕“双一流”建设,深入推进“3+2+3”学科建设,小学教育、水产养殖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美术学、汉语言文学、化学、思想政治教育、软件工程8个专业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扎实推进振兴本科教育,深入实施“三分式”人才培养改革,先后获国家级、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9项;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11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321项;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7个;省级教改项目63项;省级应用型本科示范专业建设项目4个;拥有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应用示范课、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36门,省级“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1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2个。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四川省师范生教学能力大赛等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1500余项,两次跻身“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300强,在高教学会发布的“2016-2020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位列第47名。学校坚持培养“三心三能三精神”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获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人数连续5年列四川非硕士学位授予高校第1位。坚持引培并举,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工1441人,其中专任教师1132人,正、副高级职称445人;硕、博士889人,有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省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等23人;内江市首批“三百计划”创新人才、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等18人,内江市创新人才团队1个;聘请有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著名科研院所、高校的院士、教授、专家学者200余人担任兼职教授。坚持协同创新,科研成果丰硕。学校现建有首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峨眉武术”传承基地;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实验室”“数据恢复实验室”;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张大千研究中心”“沱江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廉洁文化社科普及基地”“峨眉武术文化普及基地”;四川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沱江流域特色农业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拥有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省属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省社科联高水平团队、院士专家工作站10个。近五年来,学校获资助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600余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5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作品)3000余篇(件);出版专(编、译)著200余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0余项。服务地方有力,政产学研用全面深化。近五年,学校先后与隆昌市人民政府、遂宁市教育局、自贡市教育和体育局、成渝钒钛科技有限公司、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等150余个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建有实训实习基地479个;与内江高新区管委会合作共建地理信息测绘、北斗定位智慧医疗、矿产与工程地质3个博士工作站;建有BIM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新型建筑材料工程、页岩气开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环境污染防治工程实验室等5个内江市工程实验室;10项科技成果成功转化。学校多名教师进入内江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库、担任企业专门科技顾问,有力促进了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大力实施国际化办学工程。学校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合作新平台,先后与20余个国(境)外高校建立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开展师生互访、合作办学和合作研究等系列项目40余个,其中,在泰国、韩国、美国等8个国家构建了国际化学生实践、就业平台。重视培养学生全球视野,专设“学生国(境)外研修奖学金”,每年从大二学生中遴选1%品学兼优的学生赴国(境)外高水平大学研修。沱江黉门,弦歌铿锵。在新的发展时期,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四川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积极融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加速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稳步提高办学质量和协同创新能力,奋力建设新时代师范大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四川音乐学院成都市武侯区
    学校简介四川音乐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39年的“四川省立戏剧教育实验学校”,1959年更为现名,成为当时国内具有本科办学层次的六所专业音乐院校之一。学校有武侯、新都、临空经济区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近2500亩,设有24个教学部门、10个研究机构。办学层次涵盖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成人教育和中等艺术教育,在校生规模15000余人,是全国11所独立设置的专业音乐学院之一。学校秉承“办好艺术教育、培养一流人才、促进文艺繁荣”的办学理念,恪守“尚美创新”的校训,坚持立足现在、弘扬传统、面向未来的办学思路,深化改革创新,推动一流学科建设,努力形成高水平艺术人才培养体系,扎实推进建设专业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立足四川、面向全国的创新型、开放型、特色型、精品型艺术院校。学校以音乐与舞蹈学科为主体,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与设计学等学科综合协调发展,学科建设不断完善,学科布局持续优化。省级重点学科为:作曲、键盘乐器、绘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录音艺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音乐学、舞蹈学、绘画、产品设计。学校有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艺术学理论三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艺术硕士(MFA)、教育硕士两个专业学位授权点。2013年获批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学校现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401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2人,部优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8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6人,四川省教学名师3人,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1人,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2人。学校还有多个由热爱艺术教育事业并取得丰硕成果的专家教授组成的教学团队。老一辈音乐教育家常苏民、羊路由、邹鲁、刘文晋、郎毓秀、黄虎威等一大批专家、学者在海内外均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奖 1 项,省教学成果奖25 项,省哲学社会科学奖 26 项,“中国音乐金钟奖”35项,各项专利40项。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近2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近40项。近五年来,学校师生在国际、国内有较大影响的比赛和评奖中共获得奖项260余项。其中2021年,我校青年教师孙麒麟,荣获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钢琴比赛总决赛第一名;青年教师张宇,荣获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族声乐比赛总决赛第四名。学校拥有“中国——中东欧青年艺术人才培训与实践中心”“数字媒体艺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西南音乐研究中心”“四川音乐艺术普及基地”“中华传统音乐研究院”等一批省级重点学术研究平台,与国外学术机构建设有“中美视觉艺术表演中心”“法国格拉姆电子音乐创研中心”等学术研究机构,负责“中国音乐剧协会理论专业委员会”“四川省音乐文学学会”和“四川省数字媒体艺术协会”等学术团体的日常工作。学报《音乐探索》是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方针,积极拓展对外交流合作,重视国际学术和人文交流,积极传播中国文化,举办各级各类国际交流活动,参与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涉外活动。学校与2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50余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先后选送上千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赴国(境)外参加各类研修学习和学位攻读,每年有超过200名在校本科生参加各类海外交流项目。学校从2003年开始招生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学校积极开展校地合作,深度参与乡村振兴,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发展,与多个城市、知名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学校联合全国十所专业音乐学院成立“中国专业音乐学院原创音乐发展联盟”,推进中国原创音乐发展。学校积极响应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牵头成立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艺术联盟”,共有72所高校参与,为成渝双城文化艺术、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学校与成都市共建的“成都城市音乐厅”已正式投入使用,成为学校与地方文化艺术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为学校艺术实践提供了高水平展演场地,也有力地推动了成都市打造“音乐之都”和“西部文创中心”。经过八十多年的办学发展和几代川音人的共同努力,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专业艺术人才。涌现了作曲家高为杰、何训田、贾达群,歌唱家范竞马、霍勇,表演艺术家刘晓庆,音乐教育家黄万品,钢琴教育家但昭义,钢琴演奏家陈萨,小提琴演奏家宁峰、文薇等一批杰出校友,在国际国内享有很高声誉。近年来,学校还培养了李宇春、谭维维、何洁、王铮亮、魏晨等一批流行音乐歌手,活跃在各类舞台上,为学校争得了荣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定位,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服务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和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实施“人才振兴、内涵发展、改革创新、追赶跨越、开放合作”五大战略和“创新驱动、人才强基、学科攀升、教学提升、科研提升、外向拓展、基建提升、党建引领”八大工程,努力把川音建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高等艺术院校!
  • 学校简介德阳城市轨道交通职业学院(简称“德阳交院”)是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统招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我校与国家首批“双一流”、“211工程”、“特色985工程”、“2011协同创新计划”重点建设并设有研究生院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战略合作,在其指导下办学。我校是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副理事长单位、全国交通运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指定培训单位和赛事中心。拥有完整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群;拥有国内一流的“轨道交通管控一体化实验实训基地”、“轨道交通企业应急演练及员工技能培训基地”和“土木工程检测实训中心”。现建有目前国内高校规模最大、集成度最高的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调度指挥实训室、覆盖全国轨道交通企业主流驾驶平台的电客车司机驾驶实训室、配备企业真实生产设备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实训室、信号实训室、站务实训室、机电实训室、供配电实训室、物流运输实训室、土木测量实训室、工程检测实训室、学生创客中心等46个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实训平台。是培养城市轨道交通及经济社会发展相关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骨干院校。我校位于中国古蜀之源、重装之都,雪茄之乡、书法之乡的四川德阳什邡市,距离成都30分钟车程。学校总占地803.9亩,是按本科院校标准设计的生态花园式校园。拥有19920平米的当前四川省高职院校单体面积最大的现代化图书馆、17800平米的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大楼、35000平米的智能教学大楼;建有配有中央热水、独立空调、独立卫生间、独立阳台和全自动洗衣机房设施和WI-FI全覆盖的6人间标准化学生公寓;学校运动场设施齐全,功能完善,高标准的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高尔夫练习场等体育运动设施满足学生体育竞技、业余休闲、有氧健身等多方面的需要。学校餐饮服务与后勤保障完善,食堂荣获“2019-2020年度四川省高校伙食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是同批次高校唯一获奖单位。漫步于学校中心的12000平米同心湖畔,绿林辉映、生机盎然,让师生能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与智慧校园的便捷,能体会到科技文化与传统文化、人文景观互通交融、舒适温馨、丰富多彩的优美学习生活环境。我校围绕“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大交通战略以及国家《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紧密结合成渝双城经济圈和四川成德绵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先行区建设,充分发挥西南交通大学师资资源、特色学科资源,以服务大轨道交通产业链需求为依托,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全面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发展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建设,在办学的三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兼职教师200余名。其中不仅有来自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土木建筑、机电通信、经济管理等专业的权威教授,亦有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高级工程师,还拥有长期在海外轨道交通领域工作的知名专家。学校专家团队包括特聘大国工匠、西南交通大学专家团队、海外专家团队、通识教育专家团队、双师型专家团队、特聘专家讲授团队和企业专家团队。学院现设立有5个二级学院和2个基础教学部,涵盖交通运输、机电技术、智能信息、土木工程、经济管理等学科门类20个专业31个专业方向。二级学院院长及学科建设负责人均由知名专家教授担任,各专家团队参与指导学科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工作。学院发展方向清晰、事业平台广阔、注重人才培养,立足四川、辐射全国、走向世界,以服务大轨道交通产业、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和服务“中国制造2025”战略为目标,努力成为培育城市轨道交通及经济社会发展相关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摇篮。截至2021年6月中旬,“全国高校毕业生网上签约与毕业去向登记平台”系统表明:我校2018级首届毕业生已有112人升学,729人就业,合计就业率已达92%,毕业生就业数量、签约率及就业质量等关键指标均名列新建院校前列。办学理念:知识奠基、技能立业、工匠精神、奉献社会!校训:敬业、专业、立业、卓越!教风:严谨务实、严格要求!学风:勤奋善学、勤思善做!
  • 学校简介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全国计划内统一招生的综合应用型普通高等院校。学院初创于2005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四川开放大学(原四川广播电视大学)于2007年全面接办华新学院。2011年,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学院坚持规模、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办学实力和水平逐年提升。开大接办十余年,办学规模由不足800人发展到2021年已达10127人,办学使用总资产达5亿元,现建有西河校区。学院设有18个党政部门、9个二级学院。经过多年的磨砺,学院办学特色鲜明,办学实力居同类院校前列,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了一大批基层复合型应用人才。学院巨资投入,建设规模宏大。校园环境优美,教学大楼、实训大楼、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标准运动场和校园美食城等软硬件配套设施完善。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含技能型教师在内的专兼职教师619人,其中正副教授100余人,有博士、硕士学位239人。华新学院在省委、省委教育工委的关心帮助下,在四川开放大学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学院定位于培养现代服务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度重视内涵建设,围绕学院办学特色,重点支持一批优质专业群率先发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以新商科、新工科为主体,以电子商务为重点,建设多专业群协同发展的专业生态体系。着力打造电子商务专业群、智能互联专业群、建筑交通专业群、医护康养专业群、现代商贸专业群、文旅专业群等,打破各专业行政所属院系管理建制,跨院系组建专业群。学院目前共开设58个专业及方向。其中教育部高职创新发展骨干专业2个(电子商务和移动商务),全国电商行指委骨干专业2个(移动商务和网络营销),省级重点专业1个(电子商务),省级特色专业4个(建设工程管理、物流管理、软件技术和市场营销)。同时,学院积极开展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努力探索校企专业共建、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腾讯云、天津滨海迅腾科技集团、北方汽车教育集团、北京慧科集团、西南交大教培中心和中航联盟等知名企业深度合作,成立了大数据学院、互联网学院、北方汽车工程学院,开设了大数据、云计算、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14个优势共建专业,校企合作专业现有学生2632人,约占学院在校生总数的26%。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