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辽宁2015年高考9大变化看仔细
2015-05-11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2015年高考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今年辽宁省高招政策有哪些变化和调整?5月8日,辽宁省招考办正式发布了“2015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简章”。今年,辽宁省高考政策有九大变化。

变化1 取消5项全国性加分

今年,辽宁省制定了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实施方案。《方案》体现了严格控制、大幅减少和规范的原则。对大部分高考加分项目进行了调整。除“烈士子女”、“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项目外,其余项目均有不同程度的调整,取消了部分加分项目和全部地方性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项目,保留项目的分值统一从10分降低为5分,在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背景下,从操作实际出发,将降分投档全部调整为加分投档。

2015年1月1日起,取消“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加分项目”、“科技类竞赛加分项目”、“省级优秀学生加分项目”和“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加分项目”等5项全国性加分项目。辽宁省“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加分项目”、“科技类竞赛加分项目”和“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加分项目”已于2014年取消,此次调整进一步取消“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和“省级优秀学生加分项目”,考生的相关特长、突出事迹、优秀表现等情况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或考生档案,供高校录取时参考。体育特长生考生可继续报考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和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以及体育教育专业招生等。

变化2 自主招生可兼报普通类

为增加考生报考机会,2015年辽宁省普通高校自主招生(含艺术特长生招生、农村学生单独招生、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可兼报普通类本科提前批。自主选拔招生、艺术特长生招生、教育部有关高校面向农村学生单独招生(简称试点学院)和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合并单设志愿栏(简称自主招生志愿)。自主招生(艺特、试点学院、高水平运动队)志愿只设1个院校志愿,设6个专业志愿和专业服从志愿。

只有经招生院校选拔考核合格并经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集中公示的自主选拔入选考生、艺术特长生合格考生、试点学院入选考生、已获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资格考生,才能选报自主招生志愿。

变化3 省重点高校专项计划

实施范围和录取办法有变

实施地区范围有调整,专项计划实施区域辽宁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市)和民族自治县(市)确定为:朝阳、建平、喀左、北票、凌源、建昌、义县、阜蒙、彰武、康平、岫岩、桓仁、清原、新宾、西丰、本溪、宽甸、凤城、北镇等19个县(市)。户籍地区范围划定为上述19个县(市)的农村。

录取办法有调整。在第一阶段录取结束后,如部分高校未完成招生计划,省招考办将通过高考志愿网报系统公布剩余计划情况。具备专项计划报考资格、达到填报“征集志愿”分数要求且未被录取的考生,可在规定时间填报“征集志愿”,参加“征集志愿”录取。“征集志愿”采用平行志愿的投档录取模式,设3个院校志愿,每个院校设6个专业志愿和无条件的专业服从志愿。

录取顺序有调整。专项计划第一阶段录取投档录取安排在辽宁普通类本科第一批B段第一阶段录取工作结束之后,普通类本科第二批第一阶段录取投档工作开始之前进行。

变化4 “征集志愿”阶段取消批次服从

2015年,辽宁省普通高校招生普通类本科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专科的“征集志愿”阶段取消批次服从志愿。

辽宁省普通类(文史、理工)本科提前批(除综合评价录取院校外),本科第一批A、B段,本科第二批,本科第三批,专科(高职)院校批次实行“征集志愿”补充录取;艺术类除本科第一批的其他录取批次,实行“征集志愿”补充录取。在相应批次的有关阶段录取结束后,如部分高校未完成招生计划,省招考办将通过高考志愿网报系统公布剩余计划情况。达到相应批次填报“征集志愿”分数要求、符合相应条件规定且未被录取的考生,可在规定时间填报“征集志愿”,参加“征集志愿”录取。

变化5 采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

今年,辽宁省高考试卷将全部采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此前,辽宁省语文、数学(文、理)、英语3个科目采用辽宁自主命题,虽为自主命题,但一直使用全国统一命题所用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在试卷结构上,包括大题数、小题数、各自分值等与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相同,在命题范围、题型设置上也与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相同。

变化6 往届毕业生也可报考军校

2015年军队院校和国防生招生条件有所调整:年龄要求不低于17周岁、不超过20周岁(以8月31日为界计算),普通高中应届、往届毕业生均可报考。去年报考军队院校在年龄上的要求是:不超过20周岁,并没有最小年龄的要求,而且要求的是应届高中毕业生。

变化7 高校综合评价录取

安排在提前批次

2015年,高校综合评价录取安排在辽宁省本科提前批次招生,志愿填报在本科提前批次志愿栏中。高校综合评价录取只招收第一院校志愿考生且不进行“征集志愿”补充录取。

省招办建议考生应认真阅读有关高校的招生章程,了解相关招生规定、要求、条件等,符合有关高校报考条件(或者已经获得有关高校报考资格)的考生可自愿填报有关高校综合评价录取志愿。

变化8 艺术类招生除一本外

实行“征集志愿”

为增加考生选择机会,从2015年起,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除本科第一批外的招生批次实行“征集志愿”。普通高校体育类专业招生本科第三批增设批次服从志愿。

今年,艺术类院校(专业)招生:第一批包括“211”工程院校、31所独立设置的艺术院校、经教育部批准参照独立设置艺术院校管理的普通院校和经省招考委批准的院校,设1个院校志愿;第二批包括其他普通本科院校、艺术类本科院校和经省招考委批准的院校,设2个有序的院校志愿;第三批包括本科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设2个有序的院校志愿;第四批包括高职(专科)院校,设2个有序的院校志愿。每个院校设4个专业志愿和专业服从志愿。除第一批录取院校外,其他艺术类各批次录取院校剩余计划向社会公布,实行“征集志愿”补充录取。

体育类专业招生:本科第一批、第二批和高职(专科)批次设3个有序的院校志愿和批次服从志愿(批次服从志愿如填愿意,视为服从该批次的所有学校,填写不愿意或不填写的,一律视为不愿意,愿意与否均为无条件。下同);本科第三批设2个有序院校志愿和批次服从志愿。每个院校设2个专业志愿和专业服从志愿。

变化9 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志愿

纳入填报系统

2015年,辽宁省边防军人子女预科班招生和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志愿纳入辽宁省高考统一网上填报志愿系统进行。(记者 丁宁)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 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位于辽宁省盘锦市辽滨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大连理工大学“一校、两地(大连市、盘锦市)、三区(大连凌水主校区、开发区校区、盘锦校区)”办学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大连理工大学与辽宁省盘锦市合作共建,于2012年12月30日获得教育部批复,并于2013年9月5日正式启用。学校依照“统筹规划、错位发展、坚持标准、创新模式”的指导思想建设盘锦校区,坚持三个校区同标准、同档次、同水平办学。盘锦校区已建校园占地面积56.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3万平方米;现有各类编制教职工330人,其中教学科研专任教师162人,包括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正高级职称33人,副高级职称99人;现有在校学生5709人,包括全日制本科生5161人,研究生548人;已毕业七届研究生、五届本科生。校区规划全日制本、硕、博在校生10000人,教师800人。为落实校区建设指导思想,学校对盘锦校区实施“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以学院为办学主体。目前驻校区教学科研单位包括:大连理工大学莱斯特国际学院、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药学学院3个由学校直接管理的独立建制学院;由大连凌水主校区相关学院直接管理的化工学院盘锦分院,商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外国语学院盘锦分院,体育与健康学院盘锦分院;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工业生态和环境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分室、分子识别与成像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国家知识产权培训(辽宁)基地等重要平台。学校部分职能部门在盘锦校区设立派出机构,并通过校区行政服务办事大厅实施行政事务一站式服务;设立盘锦校区党工委、纪工委、管委会,分别负责校区日常党建工作的统筹协调,纪检监察以及日常运行的管理、统筹、协调、服务。学校启用盘锦校区以来,以建设一流校区为目标,积极探索高水平大学异地办学、更好履行“四个服务”历史使命的实践之路,多措并举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校区教职工荣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国家及省部级、国际奖项多项;校区学生已有5000余人次获得国际、国家、省市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励;努力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探索与国际知名高校合作新模式,学校第一个中英合作办学机构—大连理工大学莱斯特国际学院2017年获得教育部批复并在校区设立,目前已招收五届本科生。学校依照高起点、新模式、国际化、合作共建的办学方针统筹推进盘锦校区发展;驻校区各单位秉承“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笃学、知行合一”的大工精神,传承学校“红色基因”,发扬优良办学传统,坚持立德树人,不忘创业初心、牢记发展使命,以科学谋划、敢为人先的精神面貌和争做事业新增长极的责任担当,努力为学校一流大学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学校简介学校始建于1948年,前身为锦州铁路运输学校,是新中国首批8所铁路运输类专业学校之一。1958年到1962年曾升格为“锦州铁道学院”,举办本科教育;2005年7月,学校由铁道部移交辽宁省人民政府,划归教育厅直属管理;2008年3月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2013年10月被确定为首批辽宁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2017年获批辽宁省高水平特色专业群立项建设学校;2021年获批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兴辽卓越院校和兴辽卓越专业群立项建设单位。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722人;每年平均为行业企业培训干部职工15000人次;对应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运营、信号控制、牵引供电、机车动力、车辆装备、线路建设维护、通信信息等系统,开设27个专业;与泰国坦亚武里皇家理工大学联合开展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铁道信号自动控制、动车组检修技术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现已建成国家级示范专业点1个,国家级ICT行业创新基地1个,省级示范专业7个,省高水平特色专业群2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1个;获评省级兴辽卓越专业群(A类)4个、省级职业教育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示范专业2个,形成了以省级示范专业为核心,以轨道交通专业为主体,以装备制造和信息类专业为支撑的专业办学格局。现有专任教师336人,其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学位以上教师190名;中兴通讯公司驻校教师8人,兼职教师78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116人;“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为79%;拥有全国优秀教师1名、辽宁省教学名师5名,全国轨道交通行业教育教学名师2人,辽宁省专业带头人3人,轨道交通行业专业带头人7人,辽宁省优秀青年人才27人。学校占地406亩,建筑面积15.7万㎡,固定资产总值超过4.5亿元,其中教学实训设备总值1.2亿元以上。图书馆建筑面积9995㎡,纸质藏书40万册,电子图书20万种,引进各类数据库10余种;建有标准的室外塑胶运动场及设施完备的室内体育场馆;高速无线网络覆盖校园,人脸识别系统、物联网远程控制、ISC校园大数据分析平台、网上办事大厅等智慧校园建设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建有装备先进的校内实训中心13个(实训室80个),占地5000㎡,有可供多个专业共同使用的铁路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成为辽宁省29个省级高等学校实训培训基地之一;接发列车实训中心、计算机联锁实训中心、模拟牵引变电所、电力机车模拟仿真实训中心、高速铁路轨道结构与检测实训中心等在全国同类院校处于领先地位。另有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基地73个。高职办学以来,学校对接辽宁地方经济建设,依托轨道交通行业,深化校企合作,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办学水平迅速提升。现为辽宁省首批高职示范校,辽宁省高水平特色专业群立项建设单位;国家首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学校;2018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9年成功入选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铁路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辽宁省高职学校唯一获此殊荣。学校先后被评为辽宁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辽宁省精神文明单位、辽宁省平安校园示范校、辽宁省智慧教育示范校创建单位。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对口就业率在85%以上,基本形成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就业起薪高、就业稳定性强、工作发展前景好的良好就业格局。历届毕业生中有30多人次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火车头奖章”等荣誉,近五年有340余人次在全国、辽宁省或行业企业组织的技能大赛中夺冠。
  • 学校简介抚顺职业技术学院、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国家教育部批准备案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院校;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教育部、财政部确定的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中国石油和化工工业协会确定的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学院(校)位于沈抚新区旺力街,地处东北振兴“一带五基地”发展核心区域,距辽宁省会沈阳一步之遥,现代化有轨电车、地铁、公交线路四通八达,是融外观设计现代化,内部设施智能化,园林景观生态化的创新型校园。学院占地面积740亩,建筑面积17.2万平方米,是教学、实训于一体功能全面现代化高等职业院校。学院(校)在做强师范教育的同时,依托抚顺石化新城(国家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和沈抚新区(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形成的石油化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环保设备、生物科技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集群和石化电力装备、工业机器人、物联网、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集群大力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与40多家规模企业开展产品研发、项目合作、人才培养、科技攻关等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学院(校)拥有数字化图书馆,100多个现代化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15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可开展50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学院(校)共设14个教学系部,43个招生专业,以石油化工、建筑工程、机械装备制造、学前教育、小学师范教育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涵盖化工、建筑、师范教育、材料与能源、制造、电子信息、经济管理、艺术、物联网等门类。现有省级教学团队7个;国家级专业建设带头人2人,省级专业建设带头人5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对接产业集群示范专业3个,省职业教育创新型实训基地8个, 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个;中央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2个;国家、省级精品课13门。 学院(校)拥有一支以博士和硕士为骨干,以双师素质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聘请清史专家阎崇年等国内知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聘请“全国机械密封大王”赵林源为代表的一批工人技术明星担任学生技能导师,成立了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为主体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构建了“政府主导、行业引领、学院推进”的校企合作共建平台,企业全程参与学院(校)教学与管理。以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改革为基础,采用“工学交替”“订单培养”“以赛带训”等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的各种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成果显著,在全国石油化工职业技能大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大赛、辽宁省汽车技能大赛、辽宁省数控技能、三菱电机杯大赛等赛事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学院(校)与中国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多所知名大学实现联合办学,为学生提供高职升本科(专升本)、自学考试、奥鹏远程教育、电大开放教育等本科学习途径。学院(校)与韩国浦项大学、翰林圣心大学、韩国新罗大学、韩国庆星大学、日本磐城日中友协等开展合作办学,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芬兰、比利时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互派留学生。学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学院(校)与抚顺石化新城和沈抚新城100余家规模企业签订用人协议。毕业生曾经在中国神华、中国石油、中国海油、中国石化、中冶集团、大连英特尔公司、甲骨文公司、三菱电机、三一重工、北汽福田、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北京京东方、青岛海尔、广州亚宝教育集团、义乌东北商会、大连爱儿坊幼儿园、沈阳六一幼儿园等多家优质企业就业。学院(校)连续多年被辽宁省委、省政府授予辽宁省文明学校、辽宁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辽宁省就业工作创新单位、辽宁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辽宁省科研先进单位、辽宁省平安校园、辽宁省高校思想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 沈阳科技学院沈阳市浑南区
    学校简介沈阳科技学院,始建于1999年,前身为沈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2016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6794人。 ●宜学条件=“绿牌”专业+实力师资+优质资源 “绿牌”专业为先导。建校二十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密结合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需要,陆续开设了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五大学科门类的31个本科专业,重点培养精细化工、生物制药、新型材料、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经济管理等方面应用型紧需人才。其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于2016年被确定为全省第二批转型发展试点专业;制药工程、金融学两个专业入选全省第三批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学校在部分专业实行“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即同一学科门类的专业,设立基本相同的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学生在经过一到两年左右的学习后,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所在大类包含的专业,避免“因一考而定终身”。 实力师资是基础。学校积极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精神,建立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专兼结合型师资队伍,并逐年扩大队伍规模、优化教师结构,有力保障了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76人,其中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150人,硕士以上学位249人。2020年,我校《“要素入手,能力本位,双线并行,五步推进”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强化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转型发展研究与实践》获得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奖;我校28个课题成功申报为省市相关科研立项和学术奖励;陈慧珍和李贺两位老师分别编写的教材《工程制图与CAD基础》《国际金融》被评选为辽宁省首届省级优秀教材;《电工学》《有机化学》等8门课程通过校级优秀建设课验收,全校优秀建设课数量达到了34门。学校还鼓励教师在取得专业技术职称的同时,深入企业行业实习实践,取得与所从事专业相关的专业技术职称;聘请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的先进技术和企业管理人员到校授课,积极培养引育造就“双师双能型”专业教师队伍。 优质资源作保障。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396.2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52.2万册;建有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系统;与教学相适应的网络多媒体教室123个;校外教学实践、实习基地200余家。校内实验、实习实训环境能够满足基础性、过程性、功能性实验的要求,教学计划规定的实验、实训课开出率达到100%。学校成立了精细化工、化学工艺与催化技术、化学分析检测、高分子材料、环境生态、机械电子工程、信息产业创新等9个校级和5个系级科研院所,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学校与美国玛丽华盛顿大学、英国阿斯顿大学、英国提塞德大学、澳大利亚乐卓博大学、韩国庆星大学等积极开展广泛的校际交流与合作,为学生出国留学提供更多选择。 ●宜居环境=区位优势+怡人景色+舒适住宿 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学校坐落在辽宁省沈阳市新行政、文化核心区域——浑南区,毗邻辽宁自贸区沈阳片区、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和沈阳南站,未来也将有建成的地铁4号线(预计2022年底试运行)途经北侧校区。校园周边科技产业、高校林立,具有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浓郁的文化氛围。 生态校园景色怡人。学校本着“生态校园、绿色校园、数字校园、人文校园”的规划,依傍在全运二西路西段南北两侧建设而起。校区整体占地面积达41.96万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23.9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13.13万平方米。其中,南侧校区于2014年9月建成并交付使用,并配有方便师生日常生活的咖啡厅、健身房、电影院、餐饮中心、超市等;北侧校区国际交流中心于2019年投入使用,另有容纳万人体育场、实验实训中心等现代设施正在分期规划建设中。 学生公寓设施完备。学校建有标准化学生公寓20栋,光纤入户、环境舒适、设施俱全,充分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并于近两年进行了宿舍改造工程。目前,主要以精装4人间公寓为主供学生选择,公寓内为上床下桌、WiFi覆盖,配备了空调、电视、洗衣机、浴室、活动室、24小时热水等。 ●宜业品质=科技创新+校企合作+孵化拓展 科技创新引领完成学业。学校在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3年理论学习和1年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同时,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探索开创了一条借助科技创新与创业大赛来引领学生完成学业,培育技能型人才的新路子,全面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工匠精神的养成。2020年,我校累计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633项。其中,国际级奖励4项、国家级奖励22项、省级奖励607项,获奖总数比照往年增长两倍有余;积极承办了“辽宁省首届智能制造科普创意创新大赛”,邀请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行业知名专家以及部分高校专家参与大赛评审,多个维度保障大赛主题鲜明、阵容强大,并评选出一大批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赢得了全省参赛高校和省教育厅主管部门的充分认可与良好评价。此外,学校还多次获得了优秀组织单位,年度获奖师生均数在辽宁省处于领先水平。 校企合作保障精准就业。在面向就业时,学校广泛开展校企合作,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先后加入了辽宁省“石油化工产业校企联盟”、“装备制造产业校企联盟”、“能源电力产业校企联盟”、“生态环保产业校企联盟”、“软件产业校企联盟”、“机器人产业校企联盟”等,与东北制药集团、中德新松教育科技集团、华晨宝马、东软睿道等1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精准实习、实践机会和就业岗位,有效确保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同时,学校与沈阳化工大学等省内知名院校共建研究生优质生源基地,为学生日后考研构筑桥梁纽带,每年约有10%的毕业生顺利考取到心仪学校继续深造。 孵化拓展助力大众创业。学校坚持秉承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于2011年9月成立了辽宁首家创业学院,于2017年下半年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以此为载体在全校范围内全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多年来,学校通过建立起专业的创新创业导师库、成立科技创新与创业学生组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举办创新创业专题讲座、组织参加各种竞赛与科研活动以及协调发挥社会力量等方式方法,充分挖掘了在校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现了对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的启发、养成,并逐步引导学生将创业想法孵化为实际行动,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全面落实。 在未来的几年里,学校将持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初心,继续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积极进取的姿态诠释“博学笃行”的真谛,以务实重行的作风开掘出“种德修身”的新知,全力创办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教育模式,构筑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办学格局,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家长放心、学生喜欢、社会满意的应用型大学而不懈奋斗,为青年学子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起坚实舞台!
  • 学校简介辽宁传媒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东北地区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传媒类本科大学,全国八大传媒院校之一。学校位于辽宁省省会沈阳市,总占地面积1500亩, 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分南北两个校区,全日制在校生万人。学校是辽宁省应用型大学建设试点高校,辽宁省文化产业校企联盟理事长单位,荣获黄炎培“优秀学校奖”;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多次被评为辽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学校以传媒类专业为主,文学类、艺术类、管理类、工科类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以传媒创意为核心,以传媒艺术和传媒技术为两翼的特色办学体系。学校下设11个二级学院,四大学科门类, 44个专业,形成了特色鲜明的4大专业群,是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传媒大学。学校成立于1991年。2005年,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辽宁美术职业学院,学校已培养出数万名艺术类专业学子,服务辽宁社会经济发展。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升格为辽宁传媒学院,成为东北地区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传媒类本科大学。2016年,设置了五个教学系、四大教学部的教学格局。2017年,辽宁传媒学院获批,拥有招收留学生资格。2019年,辽宁传媒学院组建11个二级学院,建立现代化大学管理体制,为建设成为高水平传媒大学奠定坚实基础。建校30年来,学校坚持“为国家培养人才、为就业提供教育”的办学理念,按照“立足辽宁、面向全国、紧贴行业、服务社会”的办学思路,以内涵发展为主,促进规模、结构、质量协调发展,以不断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竞争力和服务于辽宁振兴发展的贡献力。按OBE理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遵循成果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定制培养教育”三大课程平台,顺应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了定制培养、项目教学等鲜明的办学优势与特色,实现了专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2017年我校的项目教学包在教育部评估中心发布的《中国民办本科教育质量报告》中作为典型特色案例被推广。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持续开展大学生德育答辩,对学生德育教育起到了显著效果。学校先后与省内著名传媒、广电、出版、演艺等300余家行业龙头企事业单位开展了校企合作,获批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5个,学校与辽宁广播电视集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作为辽宁广播电视台全媒体人才培养基地,共同开展“5G视频播控和网络直播平台”、“CITY SKY演艺中心”、“新媒体直播、短视频、运营”等项目建设,共同推动辽宁“全媒体”事业发展。学校在省级以上各类教学立项以及专业竞赛中,共获得414项重要奖项,其中国际级奖励6项,国家级219项。2020年,学校网络与新媒体、动画专业荣获省级一流本科示范专业;传播学概论等13门课程荣获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按照“引进、培养”并举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引进高层次人才,打造出一支职称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截至2022年初,全校现有教职工882人,教师总数607人,教师中具有正高、副高级职称252人,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39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国家级社科基金、专业大赛评审专家3人,教育部专业评估专家2人,教育部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专家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5人,国家、省部级艺术专业协会、研究会成员30余人,教师参演参赛作品获得华表奖、兰亭奖、金犊奖、全国美展等多项国家级殊荣。为拓宽学生视野,感受最前沿的行业动态,学校聘请了美国加州大学、澳大利亚斯威本大学、意大利巴勒莫美术学院,以及中国传媒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100余位国内外传媒与艺术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和客座教授,增强学校师资力量。学校有全媒体互动式演播厅、录播厅、非线性编辑工作室、雅马哈数字调音工作室等120余间,配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端数字摄影机、全画幅单反相机、苹果高清非线编辑系统、达芬奇调色系统设备及系统,以充分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随着北校区建设进程加速,学校办学设施不断升级,建有同时容纳千余人的报告厅、六千余人的体育场馆,功能齐全的图书馆、美术馆、大学生活动中心等,未来将是一片气势宏伟的现代化大学城,先进的设施条件领先全省及东北地区。学校全力推进智慧化校园建设,统一智慧校园公共服务体系,建立高效互动的数据管理平台,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智能综合的信息服务。拥有百万纸质藏书量、智慧教学资源、电子图书文献、中国知网数据库、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可随时随地使用。学校高度重视国际化发展,始终推进教育国际化步伐,国际交流工作已从“外事”逐步过渡到“引智”与“国际化”阶段。截至日前,已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韩国等五大洲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所知名大学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陆续引进了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等国外多所知名大学教授,为在校生进行线上及线下授课,加强国际间师生交流,受到学生、家长高度认可。学校开展了来华留学教育和在校生出国交流项目,目前有来自全球近50国家400余名在校留学生。此外,学校每年开展学生游学及攻读学位活动。近期,学校大力引进外方优质资源, 融合中外教学特色,开设2+2国际本科及教育部国际证书认证项目,专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将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加速学校教育国际化进程。面向国家及行业产业战略需求,以传承和保护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创新科研机制管理改革,跨学科组建科学研究所12个;成立科研创新团队29个;成立系级竞赛工作室40个。近三年,承担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辽瓷艺术创新人才培养》,抢救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辽瓷工艺传承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主持国家教科规划课题《我国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建设研究》,开创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体系新局面。另外,获得文化部科技创新重大项目1项,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42项;出版专著74部,其中《尼古拉•费钦的艺术》填补了国内研究俄罗斯著名画家尼古拉•费钦的学术空白;教师公开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158篇,获批国家级专利技术168项,软件著作78项,指导学生获得“互联网+”辽宁省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一等奖等众多国内外知名奖项。学生公开发表论文242篇,参加国家级以上专业比赛获奖516人次。树立百年目标,尽展传媒风采。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辽宁传媒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布局智能传媒教育,充分发挥产教融合教学优势,深化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向着建设成为中国高水平传媒类大学的目标迈进。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