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2010年重庆市提前批本科文史类部分院校录取情况
2010-07-13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院校 原始计划数 实际录取数 录取最高分 录取最低分
1101 北京大学   3 3 665 664
1103 中国人民大学   2 2 653 651
1104 清华大学   1 1 665 665
1115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3 3 597 576
1119 北京师范大学   33 41 651 639
1122 北京外国语大学   8 9 646 617
1129 外交学院   5 5 650 633
1131 国际关系学院 16 11 628 591
1131 国际关系学院 5 627 618
1140 中央民族大学   2 3 607 603
1150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30 31 645 611
1201 南开大学   1 1 603 603
1313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24 21 562 510
1313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3 570 560
2122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10 9 573 521
2122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2 594 579
2205 长春工业大学   2 2 580 570
2208 东北师范大学   57 57 614 581
3101 复旦大学   1 1 650 650
3110 华东师范大学   22 22 643 617
3112 上海外国语大学   2 2 629 629
3115 华东政法大学 3 2 589 581
3115 华东政法大学 1 577 577
3121 上海海关学院   3 3 623 614
3201 南京大学   2 2 633 620
3263 南京政治学院 4 4 621 589
3263 南京政治学院 1 1 623 623
3502 华侨大学   29 31 610 593
4208 华中师范大学   45 47 631 602
4402 暨南大学   39 39 633 610
5005 重庆医科大学   30 30 607 571
5011 四川外语学院   94 94 620 589
5055 西南政法大学(国防生)   3 3 628 573
5122 西南财经大学   8 8 635 628
5127 四川大学   16 16 625 608
5186 西南财经大学(国防生)   14 14 624 585
6111 陕西师范大学   29 29 613 586
6127 空军工程大学   1 1 577 577
8101 香港中文大学   3 3 662 651
8102 香港城市大学   3 3 647 636
9917 军事经济学院   2 2 585 582

热门院校

  • 陆军勤务学院重庆市沙坪坝区
    学校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是军队高等工程技术院校。创办于1961年,1979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是全军重点建设院校之一。1999年在全军率先荣获“教学优秀单位”称号。2006年,学院成为军队”2110工程“整体条件重点建设院校。  学院创建于1961年,座落在美丽的山城重庆市区。占地面积1300多亩,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70余万册,建有校园网和电子阅览室。现有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岩土工程、应用化学、油气储运工程、后方专业勤务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土木工程等5个一级学科、应用化学等1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设建筑学、环境工程、土木上程、油料储运工程等22个本、专科专业或专业方向。学院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省市重点学科、4个学科专业领域进入军队“2110”工程,8个实验中心,1个军队重点建设实验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先进配套。学院有8个专业科研所,1个国家甲级建筑工程设计研究院,1个国家级工程检测中心,1个国家甲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院是国家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甲级单位,污染治理专项设计乙级单位,水上保持方案设计甲级单位,重庆市污染治理工程甲级单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正副教授252名、博士生导师15名、硕士生导师107名,有5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人入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被中央军委授子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3人被讦为总后勤部“一代名师”、4人获“伯乐奖”、12人进入“三星工程”。  40年来,学院共培养输送各类后勤专业技术人才近4万人,共取得科研成果l500余项,其中400余项获国家、军队和省市科技进步奖。  近年来,学院大力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力学、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竞赛,均取得较好成绩,名次居全国高校和军队院校前列。1998年,学院顺利通过军队工科院校优秀本科教学评估。2000年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全军“三重”(重点院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检查验收。
  • 学校简介重庆智能工程职业学院是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位于中国职教名城、西部职教基地——永川。学校以科学技术为引领、产教对接为抓手、人才培养为根本,依托华为技术优势,面向科技前沿办学,定位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通信工程、智慧医疗、数智传媒、数智经济等新技术人才培养;是华为ICT人才培养基地、ICT师资培训基地、ICT技能大赛赛场、“1+X”证书培训认证中心,拥有华为(永川)联合技术创新中心和重庆大数据产业研究院科研平台,着力应用研发、协同创新、技术服务。学校积极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建设,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助力乡村振兴事业发展,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是华为5G新型智慧校园示范项目,广泛应用华为最先进设备和技术,搭建了“一平台(华为数字平台)、二中心(创新中心、数据中心)、三云(公有云、华为云、私有云)、四网(5G/4G、物联网、无线网、有线网)”智慧生态,通过IPV6 over 5G+WIFI6+光纤进行全联接,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实现全智能。华为指派专家全程参与学校建设、教学科研、专业认证、就业服务、创新创业、产业发展等,学生在校期间即可获得产、学、研全方位能力培养和个人发展。学校以智能为媒介,探索教育发展新模式;以智能桥梁,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以智能为平台,探索科技创新新方法;着力推进产教科融合发展,全力构建“大学校园+科研机构、产业园区、旅游目的地”等1+N融合发展共同体。学校建筑借鉴华为深圳总部A区风格,采用园林式书院布局,格调高雅、环境优美,各种设备设施高端智能,已是热门旅游目的地和网红打卡地。携手智能世界、构建美好未来!重庆智能工程职业学院欢迎您!
  •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重庆市江津区
    学校简介重庆能源职业学院创建于2009年4月,是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面向全国招生的全日制民办普通高校(教育部代码:14238)。学校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办学条件,位于西部(重庆)科学城、重庆市江津区双福新区,占地面积680亩,校舍建筑面积27.6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0.13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556.45万元。2021年9月,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专任教师946人,高级职称教师占28%,双师教师占64%,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55%。学校办学设施齐备,管理架构完善,教育教学规范,办学质量优良。设有电梯与智能制造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医药学院、储能与油气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管理学院、通识学院、退役军人学院、五年制大专学院等10个教学单位。学校具有较高的社会美誉度和认可度。2014年以来,学校顺利通过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检查评估;获批国家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学校,教育部首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教育部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生产性实训基地”“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被授予民政部“全国先进社会组织”;获评“重庆市优质高等职业院校”“重庆市依法治校示范校”“重庆市绿色校园示范学校”“重庆市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先进单位”“重庆市就业工作成绩突出集体”“重庆市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中国教育在线“2021年度重庆市最受考生青睐高职院校”等荣誉;油气储运技术专业群获批重庆市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计划。2021年,学校获评重庆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艾力更·依明巴海等领导人先后来校调研,给予高度评价。学校形成“能源、智能、民生”办学特色。坚持服务能源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开设油气储运技术、电梯工程技术、大数据技术、学前教育、新能源汽车技术、城市交通运输、健康管理等7个专业群,下设52个专业。其中,护理为国家紧缺专业,学前教育、早期教育为国控专业,油气储运技术专业为国家骨干专业;电梯工程技术、电子工艺与管理、油气储运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被列为重庆市骨干专业,电梯工程技术、汽车营销与服务、电子工艺与管理、油气储运技术、供用电技术被列为重庆市产教融合型深化专业。学校与重庆科技学院、重庆移通学院等本科高校开展“专本贯通”合作,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学校设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机械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点、重庆市建设行业技能岗位鉴定分站,获批“重庆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谭冬梅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更好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共建、共享、共赢、共育”基本思路,与200多家大中型企业紧密合作,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0余家、大型国有企业百余家。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专业设置、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师资培训、教材编写、实习实训和学生管理,共同实施、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双元制等人才培养模式。与迅达(中国)电梯有限公司共建电梯与智能制造学院,与日立电梯共建电梯安全体验中心,拥有国内一流的电梯实训馆,牵头成立“全国电梯职业教育联盟”,获批重庆市“示范性职教集团”;校企共建风光互补实训发电站、大型LNG/L-CNG加气站、新能源汽车4S店等。学校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依托电梯智能运维重庆市高校工程中心和重庆电梯安全科普基地,拥有多项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与梯控物联合作共建全国电梯大数据平台,与安诚保险合作推出“电梯+保险+物联网”新模式,推动电梯运维智能化升级与服务创新。与瑞士SGS集团合作,共建重庆标能瑞源储能技术研究院,打造新能源电池储能等领域的高端研发平台。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化,购地170亩,用于科技园建设,积极打造电梯后市场产业园和储能产业园。学校积极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社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为办学宗旨,坚持“三化育人”(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5年来,学校获得国家技能竞赛一、二、三等奖10余项;全国行业竞赛一、二、三等奖70余项;重庆市职业技能竞赛奖项160余项。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97%以上,专业对口率91%以上,学生就业满意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93%以上。学校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先后被重庆市科委、市教委、市工商局授予“重庆市众创空间”“重庆市高校众创空间”“市级孵化园”等;被重庆市教委命名为“重庆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重庆市级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园地”。2021年10月,学生参加中国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全国银奖2项、重庆市金奖2项。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谱写新篇章。重庆能源职业学院全院师生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铸能思源,提质培优,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更好服务国家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朝着特色鲜明的职业大学办学目标不断奋进!
  •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市南岸区
    学校简介工业和信息化部 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支持高校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 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教学成果奖、 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成果获得单位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基地 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先进集体 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全国文明校园 全国文明单位 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全国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 重庆邮电大学是国家布点设立并重点建设的邮电高校之一,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与重庆市共建的一所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信息通信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发轫于1950年,在抗战时期交通部邮政总局原址上开办邮政人员培训班;在此基础上,先后举办西南邮电分校、重庆邮电学校和重庆电信学校;1959 年由国务院批准成立为重庆邮电学院,并开始本科教育;1965年成为当时四川省招收研究生的10所院校之一;于1970年改建为电信总局529厂,1973年改建为邮电部第九研究所,1979年恢复办学。2000年由信产部划转重庆市管理,实行部市共建;2006 年更名为重庆邮电大学;2013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近年来,学校抓住西部大开发、重庆大建设、信息产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立足行业,服务地方,加强建设,加快发展。 学校现有在校学生2.7万余人,其中研究生5000余人。在职教职工21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850余人,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900余位。学校校友、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邬贺铨院士为名誉校长、董事会主席。学校外聘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英国、加拿大、美国、波兰、印度等国30余名院士及15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学校有国家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重庆市两江学者、重庆英才计划、百人计划、学术技术带头人、巴渝学者等各类高层次人才160余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重庆市名师、重庆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重庆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获得者110余人,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教学团队等22支。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办学71年来,为信息通信行业和地方培养输送了14万余名各类人才,被誉为“中国信息通信人才的摇篮”。现为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首批信息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全国首批通信科普教育基地、重庆市软件人才和微电子人才培养基地、重庆市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学校主动适应信息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学校现有学院16个,本科专业60个、国家级一流专业1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实施专业5个、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16个、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类特色专业5个、重庆市本科一流专业29个、重庆市特色学科专业群4个,涵盖工、理、经、管、文、艺、法等学科门类。拥有重庆市“双一流”学科3个、重庆市重点学科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经教育部批准具有推荐本科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学校的工程学科和计算机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积极推进课程教育改革,现建有7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基地,12个国家及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自主研发了覆盖本科全部课程资源的课程中心,建成12门国家级课程,84门市级课程,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2个市级教学团队。学校作为重庆唯一的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近年来,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承担国家及部省级教改项目18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3项。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已建成校外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200余个,大力引进思科等知名企业的双创课程,并构建集通识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训练为一体的专业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意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双创比赛,培养效果不断显现。学校是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发起高校之一,获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获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总成绩在重庆市属高校中排名第一;参加“互联网+”大赛、数模竞赛和电子设计竞赛成绩一直居重庆市高校前列。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共获得全国银奖9项,铜奖13项,市级金奖49项,国家级获奖数量和市级金奖获奖数量均位列市属高校第一;201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奖成绩位列全国高校本科组第11位。近五年来,学生获国家级奖励1600余项,省部级奖励3300余项。在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中位列57名,在2016-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中位列第51名,位列重庆市属高校第一。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获评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和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坚持自主创新,是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先进集体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基地,被誉为“中国数字通信发祥地”。学校现建有移动通信终端与网络控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工业物联网示范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大数据智能计算示范型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国-韩国工业物联网“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60余个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教育部及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基地。“新一代信息网络与终端协同创新中心”入选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工业物联网协同创新中心”“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入选重庆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择优支持计划,“移动信息终端与测试技术”等共计23个团队获批国家级、省部级创新群体/团队。学校在通信网及测试技术、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智能信息处理、物联网与智能控制、先进制造与信息化技术、微电子技术与专用芯片设计等领域,承担了一大批重大科研项目。学校曾先后成功研制第一套符合国际电联标准的24路、30/32路脉冲编码机和120路复接设备及其配套仪表,参与制定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并设计出世界上第一颗TD—SCDMA基带芯片,制定了我国工业自动化领域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PA国际标准,研制出我国安全领域信息隔离与交换关键设备,研发出全球首款支持三大工业无线国际标准的工业物联网核心芯片。学校曾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等殊荣。近年来,学校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500余项,承担省部级项目1115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0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级奖励3项,省部级一等奖28项,授权专利2000余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500余项。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立足信息行业,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探索产学研结合新模式,努力构建开放办学大平台。学校成立了董事会,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邮政、中国铁塔、中广核、华为、中兴、大唐、联想、腾讯等行业著名企业,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与长安汽车、四联集团、机电控股等在渝大型企业,与重庆南岸区、渝中区、江北区、渝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与西部(重庆)科学城、重庆经开区、重庆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等地方政府、园区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组建了“重庆邮电大学研究生院江南分院”“重邮讯飞人工智能学院”“重邮工业互联网学院”“鲲鹏创新学院”“微软重庆软件外包服务人才培训基地”“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现代邮政学院、邮政研究院”等100余个产教融合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学校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取得显著成效;与国外和港澳台地区50余所高校开展学术交流、联合办学及共建研发基地。目前,学校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俄罗斯、意大利、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和港澳台地区40余所高校开展人才联合培养、短期学生交换/学分交流、带薪实习及短期科技与文化交流等项目,着力推进中美、中加、中俄、中英等合作办学项目,推进 “1+2+1”“2+2”“3+1”“4+1”等模式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与法国巴黎高等电子学院建立了我市首个境外联合办学基地,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在校生公派出国学习交流项目。学校来华留学教育取得新突破,是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来华留学生项目高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留学生项目高校,并作为西南地区唯一高校通过首批27所试点高校接受国家来华留学质量认证。 学校地处于重庆主城南山风景区内,坐落在森林公园环抱之中,占地3800 亩,校舍建筑面积68万余平方米,馆藏700余万册(种)。学校建有国内高校一流水平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有线全光网络和无线新一代WiFi覆盖全校,全网支持IPv4/IPv6双栈,校园互联网出口带宽100G以上,建有全国领先的云数据中心,搭建了“重庆邮电大学”“红岩网校”“We重邮”“重邮微校”“今日校园”等移动校园平台,初步建成包括统一数据交换共享中心、一站式网上办事服务大厅、多维度信息交互体验平台和在线教学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等的智慧校园。校园鸟语花香,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学习生活、成长成才的好地方。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单位、重庆市最佳文明单位、重庆市森林单位、重庆市园林式单位、重庆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学校被评为为重庆市首批“绿色校园”“数字校园”示范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和“平安校园”示范单位。 继往开来,再展宏图。学校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科学发展、突出办学特色、推进改革创新、扩大开放合作、加强内涵提升,大力推进“世界一流学科攀登计划”实施,努力建设成为中国西部信息科技创新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建设成为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的一个实验场所、人才高地、科技高地”,着力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重庆)科学城和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着力服务信息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争取早日实现建成特色鲜明、开放式、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 地址:重庆 南岸 重庆邮电大学 电话:+86-023-62461003 邮件:bangongshi@cqupt.edu.cn 邮编:400065 传真:+86-023-62461882
  • 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市巴南区
    学校简介抗战烽火淬炼,兵工血脉浸润。重庆理工大学是重庆市重点建设高校,是西南地区唯一一所具有兵工背景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 学校溯源于1940年创办的国民政府兵工署第11技工学校(对外化名“士继公学”)。1950年后,学校先后更名为21兵工厂工业职业学校、西南军政委员会西南工业部工业学校、重庆机械工业学校、第二机械工业部西南第一工业学校、重庆工业学校、重庆机械制造工业学校、重庆第一机械制造工业学校。1957年,昆明仪器制造工业学校金属切削专业并入。1960年,升办为重庆工业专科学校。1965年,升格为重庆工业学院。198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改建为重庆工业管理学院。1999年,由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划转重庆市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同年更名为重庆工学院。2001年,重庆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整体并入。2009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重庆理工大学。 undefined学校坐落于中国直辖市重庆,共有花溪、两江、杨家坪等3个校区,其中,花溪校区位于巴南区,地处长江之滨,毗邻南山山脉,花溪河环校而过,蝴蝶山蜿蜒于内,环境优美,风光旖旎;两江校区位于渝北区,东临长江支流御林河,背依铁山山脉石壁山,坐落在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重庆两江新区的先进制造产业带;杨家坪校区位于九龙坡区,地处商圈腹地,绿瓦楼古朴典雅、闹中取静,科技楼巍然挺立、领航创新。学校总占地面积2152亩,校舍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由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团队设计的花溪主校区建筑群婉约典雅,景观山水交融,获得教育部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被评为“重庆市十佳园林式单位”。 学校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面向和服务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了理、工、文、管、经、法、医、艺等协调发展的多学科专业体系,是重庆市高水平新工科建设高校。拥有 “十四五”市级重点学科14个,市级“人工智能+学科群” 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覆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2个。目前,设有本科专业67个,其中,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特色专业4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重庆市特色学科专业群5个;重庆市一流专业建设项目26个、大数据智能化类特色专业4个、应用转型试点专业3个、“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15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拥有国家级首批虚拟教研室试点1个、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市级虚拟教研室试点2个、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立项2个、示范性未来技术学院立项1个。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等约3万人,累计为社会输送10余万人才。学校曾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重庆市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示范中心”等荣誉。 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建有重庆市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庆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和重庆市海智工作站等4个省部级人才平台。拥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以及重庆英才、重庆市两江学者、巴渝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百名海外高层次聚集计划人选等省部级以上优秀人才293人次。拥有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重庆市高校科研创新团队11个、重庆市高校创新研究群体6个、重庆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创新团队2个。学校先后获得“重庆市海外留学人员先进工作集体”“全市人才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学校始终注重提升科技创新引领发展能力。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首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高端装备技术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汽车零部件先进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与控制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机械检测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45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及服务平台。作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备案众创空间等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主导建设了我市首批五个新型高端研发机构之一的“重庆汽车智能制造与检测产业技术研究院”,策划中国通用技术集团重庆数控机床研究院、新能源汽车智能检测与装备研究院等3个项目入驻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与中国科学院、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重庆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共建24个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近年来,学校累计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及以上重大重点科研项目2400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4000余篇,Nature系列、Science系列、ESI高被引论文数量逐年上升;出版教材、著作400余部;获得国际发明专利授权5项、公开专利1000余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优秀奖1项,省(部)级奖励155项。学校办有6种中英文期刊,现已发展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EI收录期刊、ESCI收录期刊、SCIE收录期刊。 学校始终坚持开放协同办学。与美国、英国、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韩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45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合作办学、科学研究、平台共建、教师研修、学生访学与交流等方面开展了多形式、深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交流。学校是“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与中芬应用科技大学校长联盟等国际联盟组织成员高校。学校接收来自世界20余个国家的短期学习及本科与硕士研究生层次的来华留学生。学校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发起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创业联盟,务实推进川渝高等教育领域合作。与江苏、浙江、河北、重庆所辖多个市(区)县建立了校地合作关系。与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等多家国内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兵器装备集团、兵器工业集团、中国通用、长安、华为、中兴等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 八十余载风雨,八十余载辉煌。经过历代“重理工人”续力拼搏,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被誉为“重庆近年来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最引人瞩目的高校之一”。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教育访谈录》一书中评价学校“抓住了强项、办出了特色、办出了水平”。 回眸过去,筚路蓝缕;放眼未来,玉汝于成。赓续首任校长李承干先生“值得吾人尽力而为者,唯有教育”的办学情怀、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先生作词的校歌中“工以建国、技以利工”的殷切期翼,学校积淀形成了“自强不息,求实创新”的大学精神。目前,“重理工人”正秉承“明德笃行,自强日新”的校训,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将学校全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