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四川省教育厅2013年工作要点
2013-02-22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2013年,全省教育工作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全省工作大局,把握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坚持“两个服务”,坚持立德树人,以促进公平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转变作风为保证,深入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扎实推进教育内涵发展,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切实维护学校安全稳定,进一步加快教育强省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四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

  1.贯彻中央和省委部署,把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贯彻活动引向深入。深刻领会十八大精神实质,深化十八大精神宣讲活动,推动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组织开展十八大精神理论研究,在全省教育系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热潮,把十八大精神贯彻落实到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

  2.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立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机制和制度,促进教育投入不断增长。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加大财政投入的有关要求,积极争取中央支持,确保财政教育投入“三个增长”。

  3.大力实施四川省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抓好国家和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开展监测评估和跟踪检查,加强指导,统筹推进。推进部省共建广安教育改革试验区、成都市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改革、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厅州共建甘孜州教育综合改革发展试验区等重大项目。

  4.加强教育政策研究。加强对重大教育政策、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跟踪研究和分析评估,推动解决教育改革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围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组织开展重点课题、重点项目研究。加强教育新闻宣传工作,及时宣传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就与经验。

  5.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实施《四川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行动计划(2011-2020年)》,推进“三通工程”(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个平台”建设(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批教育信息化师资人员培训培养基地、一批教育信息化示范区域及示范学校,全面完成“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等重点工作,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应用与共享,提高教育管理和服务现代化水平。

  二、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6.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指导纲要》以及修订后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充分发挥地震灾区“三基地一窗口”作用。加强师生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组织开展第十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7.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开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督查。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推进廉洁教育和廉政文化进校园。全面实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制度,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规范化。

  8.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探索和研究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质量评估制度。大力开展实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规范办学和招生行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开展义务教育学生课业负担情况、体育课开课情况以及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专项检查。组织开展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承办好教育部首届中小学实验教学优秀案例展演会暨第65届中小学教育装备展示会。

  9.贯彻国务院转发教育部等4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深入推进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和冬季长跑活动,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继续开展“阳光体育示范学校”评选活动。落实中小学体育、艺术课程要求,着力推进体育、卫生、艺术设施设备达标及教师配备与能力提升。组织开展全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节。

  10.加强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提高语言文字修养和运用能力。认真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入开展各级各类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和城市语言文字规范化评估创建工作,全面推动“中华经典诵读、书写、讲解”工作,启动具有四川特色的经典资源库建设。组织开展好第16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加强全省普通话水平测试规范管理,全面推进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

  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切实增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动力

  11.继续做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开展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课题研究,稳步推进课改工作。做好高中课改省级样本学校工作,加强对课改工作的分类指导和督促检查。充分发挥普通高中学生新课程改革信息管理系统作用,促进管理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抓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试点工作。完成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省级骨干教师培训。

  12.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抓好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中高职衔接改革试点和职业教育集团化等各项改革,探索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围绕全省“两化”互动、建设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等重大项目,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要求,研究制定我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改革职业教育招生制度,搭建中高职衔接的立交桥。

  13.推进招生考试改革。组织实施四川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高考方案,作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准备工作。加强和改进艺术类考试招生工作。稳步推进自学考试综合改革进程,抓好自学考试网络助学平台建设,推进实施自学考试“双证书”工程。强化考试安全,确保各类考试平稳顺利进行,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确保招生录取公开、公平、公正。

  14.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落实工作职责,加强规范管理。清理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性政策,研究制定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抓好民办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力求在体制机制上有新的突破,为全省民办教育改革发展积累经验。

  15.推进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加强协同创新、自主创新,推动高校实施“2011计划”。加强基础能力和服务能力建设,新建一批与行业、产业、企业发展紧密结合的创新平台、创新团队,推动高校科技引领、支撑及服务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全面规范科研管理。以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为重要抓手,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16.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走出去”基地建设,积极打造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及区域智库”。加强现有高校哲学社科重点基地的指导与管理,引导高校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提高服务能力和创新水平,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开展第十届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评审工作。

  17.加强教育法制建设。配合省政府法制办、省人大开展《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办法》和《四川省〈校车安全条例〉实施办法》立法调研工作。启动我省教育督导立法调研。以高校章程建设为抓手,推进“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学习宣传活动。做好“六五”普法中期检查工作,组织开展依法治校工作培训。

  18.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促进中美人文交流,深化双边合作,拓展中美交流的规模与渠道。努力提高公派出国效益,进一步扩大我省西部项目规模。实施“留学四川”计划,设立四川省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并制定实施办法。加强留学生管理,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积极引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推动汉语国际推广,办好孔子学院。深化与港澳台等地区的教育合作交流,做好川台学生夏令营交流活动。

  四、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学有所教取得新进展

  19.办好学前教育。继续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开工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00所,发展民办幼儿园500所,加强学前教育项目管理。贯彻落实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规范办园行为,加强科学保教,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加强幼儿园教师配备和业务培训,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20.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落实教育部与省政府签署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初中工程改造、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化解等工程项目,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方便农村学生就近上学。加大教育装备投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办学条件基本标准(试行)》。

  21.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实施好连片扶贫地区薄弱高中改造工程。加强示范性普通高中管理。加快推进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形成充满活力、各具特色的普通高中发展新局面。

  22.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实施好《行动计划》、富民安康工程、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等教育项目。进一步改善民族地区办学条件。继续做好教育对口支援和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加强民族地区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培训,加强双语教师队伍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材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寄宿制学校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寄宿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促进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发展。

  23.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抓好特殊教育发展,做好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工作。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健全农村“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加强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积极化解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大通铺”。

  24.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方式,形成长效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快学校食堂建设,使国家试点县学校食堂基本达标,进一步改善学校食堂就餐环境,逐步推行食堂供餐模式。加强监管,确保食品和资金安全。加大政策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

  25.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做好高校国家奖助学金、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工作。全部免除中职学生学费,制定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资金、国家助学金管理实施办法。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生活补助,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实施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儿童资助政策。加强学生资助管理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

  五、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切实推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6.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坚持能力为重,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试验,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判断,鼓励创新思维、激励个人兴趣。合理设置课程和课程标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加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支持和鼓励学校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使用管理,坚决做到“一教一辅”。改进教育教学评价,加快建立以课程标准和学生全面发展标准为主的评价体系,完善升学考试制度。

  27.切实提高中职教育质量。通过中职学校布局调整、资源整合等措施,切实提高中职学校建设水平,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完成年度中职招生任务。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师队伍建设,抓好课程改革和专业结构调整。加强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加大对中职学校项目资金的监管。落实中职教职工编制标准,配合制定中职生均拨款经费标准。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实用技术等职业培训。

  28.继续推进以藏区为重点的“9+3”免费教育。深入研究民族地区学生培养规律,探索适应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强化藏区“普九”责任,保障“9+3”生源和质量。开展“五项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优化专业设置和学校布局,加强内务管理。总结首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经验,做好2013年就业工作。

  29.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做好高校院校设置工作,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专业布局、类型层次结构。支持民办高校发展。贯彻落实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重大教改项目,启动实施省级教学改革计划试点工作。加强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启动课程共享系统建设。继续实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开展省级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和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建立省级教学质量评价与督导机制,组建省级教学督导专家委员会。继续推进国家示范(骨干)高职建设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以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为重点建设一批高职专业。继续实施“四川省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与教学能力提高计划”,组织开展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工作。继续推进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完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

  30.加强学位管理和研究生教育。做好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验收工作。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和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做好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加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力度。贯彻落实《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继续开展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开展新增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新增学士学位授权专业的审批工作。

  31.积极发展继续教育。贯彻落实教育部《继续教育专题规划》,促进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综合改革。继续规范学历继续教育办学行为,推进继续教育教学领域改革。提高现代远程教育质量。积极开展开放大学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建立健全继续教育服务机制。组织开展农村成人继续教育和区域内终身学习状况的调查研究。开展社区教育试点工作,推动创建各类学习型组织。

  32.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继续实施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强化就业帮扶工作,深入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和质量。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完成高校毕业生预征入伍报名任务。

  33.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学习宣传贯彻《教育督导条例》,按规划开展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的省级评估,组织各地开展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建立健全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督导评估制度,组织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督导评估。加强督学责任区建设,建立健全督学责任区制度。加强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探索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制度。组织开展高中课改、体育工作等专项督导检查。

  34.着力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及其配套文件。开展师德宣传教育活动,做好教师节庆祝表彰及特级教师评选活动。稳妥推进教育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管理创新,完善岗位设置管理。推动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做好教育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作。制定出台我省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把好“入口关”,做好“特岗计划”和“免费师范生计划”等工作,大力推进城乡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认真做好“国培计划”、省级教师培训和境外国外合作培训,组织实施中小学校长省级培训,提升队伍整体素质。推进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推进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培养高校学科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做好第七届国家教学名师奖遴选推荐工作及第六届省级教学名师奖评选工作。

  六、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维护学校安全稳定

  35.抓好教育系统党建工作。召开全省高校党建工作会,部署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组织全省教育系统党员学习贯彻党章。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干部培训工作。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省教育系统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学校基层党建工作,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努力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加强对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指导,推进党建工作在高校全覆盖。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培养培训。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着力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提高党员发展质量,重视在青年教师和优秀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做好高校统一战线工作。

  36.抓好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监督检查、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全面推行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加强源头治理。加强教育纪检队伍建设,继续开展“三项建设”活动。推进教育行风建设,规范学校办学、招生、考试和收费行为,严肃查处乱收费等行为。规范教学科研管理,严惩学术不端和套取、挪用科研经费等行为。加强对学校财务、基建、采购等重大经济活动的审计监督。积极开展教育系统政风行风和校风评议活动。研究制定教育系统2013—2017年惩防体系建设工作规划。

  37.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把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制定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教育部有关规定的实施办法。采取切实措施,加强督促检查,积极转变会风、文风,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改进调查研究,热情服务群众,减轻基层负担,厉行勤俭节约,确保教育系统作风转变取得切实成效,

  38.加强学校后勤保障工作。推进学校后勤标准化建设,抓好以学校学生食堂、学生公寓、校园环境为重点的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促进教育公平。启动学校节约型校园创建活动,推进节约型学校建设。组织实施校方责任保险、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学生基本医疗保险等保险工作,健全教育行业风险管理服务保障体系。抓好学校产业与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继续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活动。

  39.维护学校安全和稳定。按照“一岗双责”,落实安全稳定责任,细化目标任务。贯彻《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强化安全课程教育和安全管理干部的培训。建立和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安全演练。推动学校“人防、物防、技防”建设。抓好消防、交通、食品饮水卫生、校车等安全工作。做好传染病防控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和研判工作,认真做好重大节假日、纪念日、敏感期和特殊事件期间维护高校稳定工作,确保教育系统和谐稳定。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40.加强机关自身建设。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教育部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认真组织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深入推进党务公开,提升机关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推动机关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构建文明和谐机关。机关“三公经费”实现零增长。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做好绩效考核工作。继续抓好“挂包帮”工作。加强机关保密工作,做好志鉴编撰工作。关心离退休干部职工,提高老干部工作服务水平。做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加强重点工作的督查督办,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成都体育学院为原国家体育总局直属的六所体育院校之一,现为四川省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建院校,是国内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体育院校。学校本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区,毗邻闻名中外的历史名胜武侯祠。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9300余人,博士与硕士研究生1300余人。学校环境优雅,基础设施布局合理,体育训练场馆、教学科研与实验仪器设备、图书文献保障和相关校舍等公共服务体系能较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承“行健不息 积健为雄”的校训,坚持“办学传统塑风格,改革创新聚活力,多元服务拓影响,内涵发展上台阶”的思路,淬炼形成了“以体为本,体医渗透、体文结合”的鲜明办学特色。办学历史悠久。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42年的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建校初期,开创者始终坚守“国民体格之强弱,关系国家民族之盛衰存亡至深且巨”的信念,为成体播种下“刚毅坚卓、发愤图强”的精神基因。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后,学校更名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1953年全建制转为西南体育学院,进入新中国重点建设的六大体育院校行列;1956年更为现名;1957年学校开始体育教育本科教育;1958年在时任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元帅的关怀下,学校创建了全国首家体育医院;1960年创建了运动保健系;1962年,学校成立了国内专门从事体育史研究的机构——体育史研究室,开启了体育史研究,很快形成优势。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中医骨伤科学和武术两门优势特色学科被贺龙元帅誉为成都体育学院“两枝花”。改革开放以后,在新的发展阶段,学校倡导“勤学苦练、又红又专”的学风,强化“一专多能”人才培养规格与定位;开展了体育新学科研究,20世纪八九十年代编撰出版了《现代体育科学丛书》,至今仍有广泛影响。进入新世纪,学校抢抓高等教育扩招机遇,顺应国家体育事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积极拓展学科布局,实现了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的跨越。师资队伍发展态势良好。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学校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杰出师资,如著名武术家、原中国武术协会主席、中医骨伤郑氏学派的创始人郑怀贤教授,著名体育史专家、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周西宽教授等。学校现有各类在岗教职工12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600余人,高级职称近280人。共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家体育总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名中医、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人选”等各类专家112人次;专兼职博士生导师49人;国际和国家级裁判146人、国际健将与运动健将64人;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20余人。学科专业布局合理。学校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附属体育医院为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共有21个教学科研单位,现有22个本科专业,跨教育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艺术学、历史学等8大学科门类。学校具有体育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体育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新闻传播学等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1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同时还拥有体育、中医、新闻与传播、艺术等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体育学和运动医学为四川省“双一流”建设学科。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校坚持“德育为先、一专多能、通专结合、全面发展”的育人思路,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在2006年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办学77年来,已培养了以我军军事体能训练奠基人孙学川少将和奥运帆板冠军殷剑等为代表的6万余名各类毕业生,为国家体育及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本科专业中有4个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专业为四川省高校本科特色专业。学校现有特色专业、规划教材、“大创”项目等“本科教学工程”、“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国家级项目88项、省级项目255项。其中,中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选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体育教育专业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乒乓球》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7部教材入选“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在2009-2017年,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1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学校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举重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武术套路青少年培训基地和全国田径短跑、跨栏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和优秀后备人才的任务。按照“亦读亦训,科学训练”的办学方针,紧扣“体教结合、不断探索、培养人才、为国争光”主题,现已在举重、艺术体操、武术、田径、水球等竞技项目上形成优势与特色。2009年以来,我校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亚运会、亚洲锦标赛、全运会、全国锦标赛、全国冠军赛及全国体育院校比赛中共获得金牌640余枚、银牌480余枚、铜牌450余枚。科研工作稳步提升。2009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2项(包括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省部级项目300余项,形成了以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为代表的高水平科研成果,获得包括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内的45项省部级科研奖励。建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四川省天府国际体育赛事研究中心、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四川省运动健康社科普及基地。建有“运动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及2个四川省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编辑出版学术刊物《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教育研究》,其中《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CSSCI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学校还建有集收藏、展示、科普研究与文化传承为一体的国内高校中唯一的以中华体育史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凸显。学校充分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智囊作用,在国家运动项目协会改革的新契机下,主导成立了全国学校体育排球联盟、四川省运动舞蹈协会、四川省校园足球协会、四川省大学生网球协会、四川省搏击协会和四川省体育产学研促进会等一系列行业协会,进一步拓宽了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平台,切实提高了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提升了学校行业话语权和影响力。长期以来,学校积极发挥运动医学专业优势,为国家及四川省运动队提供科技攻关及医疗服务,助力国家短道速滑队、国家女子网球队、国家射击射箭队在奥运会、亚运会夺得金牌,为国家和地方竞技体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对外交流合作广泛。学校坚持把开放办学作为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不断加强和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目前,学校已与美国、英国、爱尔兰、丹麦、澳大利亚、泰国、港澳台等20个国家和地区30余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并与多所世界知名大学构建了“2+2”“3+1”和“3+1+1”学士、硕士学位学生联合培养体系。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招收华侨、港澳台地区学生资格的高等院校。
  • 学校简介民办四川天一学院创建于1991年,1994年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教计[1994]44号文)批准为独立设置的全日制专科层次的高等学校,定名为“民办四川天一学院”,当年秋季开始招生,成为全国首批(7所)、西南地区第一所纳入国家普通高等教育序列的民办高校。 2000年1月,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学院获得独立举办成人教育资格,是全省开展继续教育最早的民办高校。同年,学院获得在校生“专升本”资格,并与四川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宜宾学院等院校合作,开始为品学兼优的专科学生提供进入本科学习的机会。 2004年,被省教育厅批准为全省首批(42所)实施学分制改革试点院校,是16所高职高专中唯一的一所民办高校。 2007年,经四川省教育考试院批准,学院成为“高职专科与自考本科衔接试点院校”,并与四川大学合作,成教学生通过三年的大专+本科套读,成绩合格可获得四川大学自考本科文凭。 2008年12月,顺利通过四川省教育厅组织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是全省第一批按照教育部新的评估方案开展评估工作的高职高专院校。 2012年,学院招生人数创历史新高,办学规模首次突破万人。 2014年,学院成功入选四川省第三批开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分制改革试点高校。 2015年,学院被四川省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委员会和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列为开展单独招生改革试点的高职院校,首次实施单独招生,设立市场营销、工程造价、航空服务、会计电算化、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文秘等六个专业为单招专业。2016年学院单招位居同类院校前列。 2015年9月,学院被四川省教育厅列为首批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致力于探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机制和制度。 2016年,学院正式启动升格本科院校工作。 2018年,学院被纳入四川省“十三五”本科院校设置规划。2019年,学院入选教育部第二批“1+X"证书试点院校。2020年,学院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入选全省高校重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学院(培育项目)。2021年,学院“233+X”人才培养模式被认定为四川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项目。在发展历程中,学院牢牢把握国家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的大好机遇,审时度势,乘势而上,以“天阔地远、一路超凡”的精神气概,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胆识和魄力,适应市场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思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突出特色,铸就品牌,推进学院事业不断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院发展成为了一所以管理、财经、建筑、商务、软件、艺术、护理等普通专科教育为主,继续教育、国际教育为辅,多专业、多形式、多层次办学,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民办高校。截止2020年7月,学院为社会培养输送了24届、6万余名普通专科合格毕业生,近三年,我院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4%。历届毕业生以较强的职业适应性、过硬的专业技能深受用人单位青睐,获得了社会广泛认可。同时,学院的办学业绩与发展成就,得到了省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学院先后荣获“中国十大优秀民办高校”、“中国十佳诚信民办高校”、“全国民办教育先进集体”、“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影响中国西部的十大高校品牌”、“四川省十大教育品牌”、“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先进集体”、“高校定点扶贫工作先进单位”、“2019定点扶贫先进省直部门(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日益提升,为学院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和更加有利的环境条件。二、 校区建设与基础设施 2014年9月,民办四川天一学院一期工程在德阳绵竹市二环路东88号建成并投入使用。学院占地123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其中学生宿舍面积9.5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15.7 万平方米,图书馆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37万余册。学院实训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校园绿化覆盖率达60%以上,有各类花草树木千余种,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景色宜人,有“鲜花校园”之美誉。 学院建设有计算机实训中心、物流实训中心、中药实训中心、文创实训中心等12个校内实训基地,同时与行业、地方多家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119个。现有校内实验实训室200余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1亿元,教学用计算机2600余台。三、学院体制与机构设置 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系(部)两级管理。管理部门设有三大部,即教学事务部(含教务处、科研处),学生事务部(含学生处、招生处、就业处、安全保卫处),综合事务部(含党政办公室、人事处、财务处、后勤处);教学部门有健康产业学院、 人文与艺术设计系、工商管理系、会计系、建筑工程系、信息工程系、思政(基础)部、国际教育中心等。 学院党委注重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党委会、党政联席会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卓有成效,确保了学院正确的办学方向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落实。学院教代会、工会、团委、学生会等群团组织机构健全,在民主管理、社会服务和各项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四、办学规模与专业设置 截止2021年5月,学院有全日制普通专科在校学生达10000余人。紧密围绕四川深入推动“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治蜀兴川和成德眉资同城化的发展战略,共开设有艺术设计、护理、医学美容技术、口腔医学技术、康复治疗技术、中药学、市场营销等43个专业,主要涵盖电子与信息、医药卫生、旅游、财经商贸等9个专业大类。学院专科学制为全日制三年,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本专业相关课程学分,经审核后准予毕业。凡在三年中未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可延长学习期限,最长为两年;凡未达到毕业条件的学生,按学籍管理的相关规定处理。推行“双证书”(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订单式”培养,让学生在校读书学习与毕业就业“无缝对接”。各专业教学始终坚持强化“素质、知识和能力”,培养以“能做、能说、能合作”为主要特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素质培养过程中,以“培育健康人格、展现高雅品味”为导向,为学生职业生涯塑造良好人格品质;在知识传授中,以“奠定能力基础,丰厚素质底蕴”为主线,让专业基础知识为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能力培养中,既要让“三能”思想在课堂教学、素质拓展及校内外实训实习中加以融会贯通,又要使学生基本技能得到切实提升。近年来,学院为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加强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建设与改革,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创业能力打下了扎实基础。五、师资队伍与教学科研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 学院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以“尚德、敬业、自律、奉献”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坚持强化教师形象检查,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大力引进副高以上职称、研究生学历的高级专业人才,师资队伍结构得以较大改善,整体素质逐步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将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带动科研。学院建立了教学名师和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制度,大力宣传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的先进事迹,组织青年教师观摩教学名师的课程教学,激励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发展。 2008 年 12 月,学院通过四川省教育厅组织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是四川省第一批按照教育部新的评估方案开展评估工作的高职院校。 学院高度重视专业建设工作。2015 年,学院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国际金融等 3 个专业获得四川省教育厅民办高校重点特色专业质量提升计划项目建设立项;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电子商务、物联网应用技术等 3 个专业获得四川省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建设立项;2017 年 1 月,学院有 3 个专业获得四川希望教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特色专业建设立项。2019年立项4个校级重点专业:护理、计算机应用、建筑工程技术、艺术设计;2020年立项3个校级重点专业:软件技术、工程造价、旅游管理。在课程建设方面,2007 年《商务数学及统计》课程获得省级精品课程立项,2010 年《室内设计》课程获得省级精品课程立项;2017年 1 月,《小微企业筹备及开业》课程获得四川省教育厅高校首批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建设立项,同时,学院有 18 门课程获得四川希望教育集团精品课程建设立项;校级精品课程立项 39 项。2019年,《陈设设计》、《人力资源管理》2门课程被四川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6门;2020年,《电子商务模拟对抗》、《国际货运代理理论与实训》2门课程被四川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2门。在技能竞赛方面,学院积极组织参加全国全省大学生技能大赛活动。近三年来,学生参加各级技能比赛获奖212项。学院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带动科研,将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 2021年科研成果丰硕。其中科研项目立项37项(四川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专项)1项、省级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项目1项、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项目1项、四川中小学教师师德研究中心2021年度科研课题1项、四川省教育厅2021年全省大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1项,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四川省教育厅2021 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1项、四川绵阳未成年人心理成长指导与研究中心 2021 年度科研项目1项、德阳市社会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1 年度项目1项、绵阳市社科联自筹经费项目1项,新药中试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四川中医药文化传承与研究中心项目1项,校级科研立项26项);公开发表论文8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主编、参编教材10部;科研成果获奖1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专利1项;科研项目结题29项(市厅级以上项目22项、校级项目7项)。 近三年来,学院科研课题立项60项,市厅级项目立项50项,获得国家专利19项,教师主编和参编教材41本,教师发表学术论文239篇。六、办学特色与学院亮点 在发展历程中,学院始终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法律法规,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领导,注重党建工作;坚持内涵发展,注重质量兴校;坚持开放办学,开展国际合作;坚持教学督导,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坚持以学生为本,提升社会满意度;坚持人文教育,注重素质养成;坚持“三能”育人理念,培养能做、能说、能合作的实用性人才;坚持形象建设,铸造学院品牌。学院办学定位逐步清晰,办学行为日益规范,办学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形成了“明德、精业、求实、创新”的校训,形成了自身办学特色和亮点: ——办学历史悠久,发展态势良好。四川天一学院是全国最早建立的民办普通高校,走过了27年艰苦办学历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披荆斩棘,一路前行,兴旺发展,办学成就显著,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日益提升,为学院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条件齐备。自2014年落户德阳绵竹,校区一期工程建设日臻完善,教学楼、学生公寓、学院食堂、实训楼、图书馆、运动场等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学生公寓配有空调、电视、宽带、书桌、卫生间、热水供给系统等设施设备。校园环境优美,景观大道、花园花台、雕塑、五月花人工湖等交相辉映;校区二、三期工程整体竣工,欧式建筑、纯英伦风情打造,建有鲜花广场。——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颇丰。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学院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引进副高以上职称、研究生学历的高级专业人才,师资队伍结构得以较大改善,整体素质逐步提高。学院加强科研立项,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建立健全科研成果奖励制度,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科研热情和积极性。 ——着力打造特色专业,单招工作成效显著。学院十分重视加强特色专业建设,作为办学的品牌和灵魂。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院着力打造护理、商科类两大特色专业,从整体上提高专业办学水平。2015年学院首次实施单独招生,次年单招生源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学院认真执行省招考委和省教育厅有关单招工作的规定,加强领导,周密部署,集中力量抓好宣传报名、资格审查、考试组织、新生录取等环节,并举办热烈隆重的单招晚会,试行单招新生提前入学教育和军训,确保了单招工作顺利圆满,取得了良好效果。 ——实训设备一流,实训楼气势恢宏。学院致力于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将实训大楼建设成为内外兼修、功能强大的校内实训中心,建成了一批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专业实验实训室。学院实训大楼一期建设项目于2016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建筑面积为近13000平方米,采用英伦风格、全钢架结构、整体三层楼房建造,内装功能、专业分区、设备安装科学合理且实用性强,模拟操作、软文化建设等独具特色,它既是集团打造的院校实训室经典之作,也是学院形象的耀眼之作,成为学院标志性建筑之一。同时,第二实训大楼、第三实训楼、第四实训楼已于2018年竣工并投入使用。 ——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学院先后与特驱集团、剑南春集团、德阳鼎达集团公司、绵竹仁爱医院、绵竹华兴车业等企业签订协议,在学生实习、教师实践、技术服务、员工培训、人才输送等方面开展合作;与绵竹市九龙镇政府、玫瑰温泉金融小镇签订校镇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及文旅名城建设。学院各教学系部建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聘请企业专家、技术人员为成员,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究专业建设中的重点事项,以实现专业与行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通过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学院在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地方产业发展中发挥了智力支持与人才支撑作用。 ——实施明厨亮灶工程,创建高校标准化食堂。为提升学院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改造建设透明厨房、隔断厨房、视频厨房,学院一食堂“明厨亮灶”工程成为省级样板工程。同时,学院一食堂标准化食堂创建工作经四川省教育厅评估专家组评审验收,成为“高校标准化食堂”。食堂建设成果不仅提升了师生对学院后勤餐饮服务的满意度,而且提升了省市政府对学院的认可度和重视程度。 ——党建工作扎实,富有成效。学院党的组织关系直属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基层党组织健全。学院党委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学院现有740余名师生党员,设有7个党总支,4个直属党支部,学院党建工作富有成效。2016年7月,学院党委被四川希望教育集团授予“先进党委”称号。学院于2020年获得由中共四川省教育工作委员会颁发的2019年度全省高校定点扶贫先进单位称号。——校园文化育英才,技能大赛展风采。学院坚持把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在育人的全过程,积极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学院社团组织活跃,现有学生各类社团组织45个,经常开展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征文大赛、书画比赛、歌咏比赛、文艺演出,以及职业技能竞赛、各类体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陶冶情操,张扬个性,发挥特长,展现才华,全面提高人文素质。积极组织参加全国和全省大学生技能大赛活动,成绩斐然。通过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充分展示了学院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并且通过技能大赛,构筑起了学院与用人企业之间人才交流的平台。七、发展规划与办学目标 学院秉承“明德、精业、求实、创新”校训, 落实“感恩、阳光、严谨、责任”的办学理念,坚持“品格筑基、能力铸本、创新塑魂、特色添翼”人才培养观,紧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需求,辐射四川和希望集团产业链,努力打造护理及康养、现代物流、智慧旅游、互联网+财务等优势学科专业,培养高素质一线高级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支撑区域经济及现代服务业发展,建设四川一流服务型高校。八、学院标识 校标,外形是一面迎风飘扬的旗帜,暗寓学校的未来发展目标;五道蓝色的曲线和四道白色弧形曲线相结合,所造成的视觉差将律动的水纹表现得更为生动;“天一”两个汉字巧妙的融在蓝白曲线之间。整个色调定格为深蓝,时尚现代而不失稳重,与图形的搭配相得益彰,以达到展示学院风采、传扬学院精神的效果。 校徽,为师生员工佩戴的、中间印有标准校标、边缘印有中、英文校名简称“四川天一学院”的圆形证章。 校旗,为长方形旗帜,中间印有校徽,其颜色为蓝底白字。
  • 学校简介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是成都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级院校、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四川省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A档建设单位。学校始建于2003年4月,由成都市新华职业中学和成都旅游职业学校合并升格组建,2006年,原成都市房地产中等专业学校并入学院。秉承“成都服务、服务成都”的办学定位,奉行“德行天下、技走人生”的校训精神,践行“知行合一、守正创新、爱国荣校、敬业自强”的办学理念,坚持“学校围绕产业办、专业围绕产业建,教学实践融入企业生产线”的办学思路,突出“产教融合、双创贯通”办学特色,着力培养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先后成为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教育部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专业试点单位。是全国棋牌文化教育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计算机及软件技术实训基地、国家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四川省“全民阅读示范基地”、四川省文明校园。学校荣获2019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2019全国职业院校“育人成效”50强、2020全国职业院校产教融合50强等多项荣誉。学校位于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市主城区,现有高新、新津花源、青羊、锦江四个校区,占地面积530亩,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为支持学校建设和发展,市委市政府决定紧邻新津区花源校区旁按照职业本科大学标准建设新校区。学校现有教职工近700人,博士、硕士教师占70%,双师型教师占80%以上。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项目获得者1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1人,全国技术能手1人,四川省教学名师2人。拥有2个国家级创新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名师工作室。学校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2万人,下设9个二级学院,建有以“智慧+”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七大专业群,设有40个专业,其中软件工程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业,旅游管理与金融科技应用专业群入选四川省A档高水平专业群。学校建有9个国家级骨干专业、2个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示范专业点、4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5个校企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库。建成9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7门省级创新创业示范课程、4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7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7门省级精品课程;建有20余个校内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校企合作实训基地、3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4个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市级重点实训室。拥有巴蜀文化特色馆、棋艺文化体验馆、天府文化数字艺术馆、成都金融文化教育体验馆,形成了突出应用与创新的办学特色。学校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近年来,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在2021年度四川教育成果奖评比中荣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学校坚持产学研用结合,协同实施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依托成职融创产教园,构建人才培养、项目研发、技术服务、企业生产和学生创业五大功能为一体的园区化人才培养机制,育人成效显著。近年来在全国全省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屡获大奖,组织参加各类双创大赛共获奖近200项,学生获国家级和省级技能大赛总数位居省内高职院校前列,在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集成电路开发及应用赛项中勇夺一等奖第一名,在2021年四川第一届新职业技能大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赛项中获得第一名,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光伏电子工程的设计与实施”赛项中荣获团体二等奖,2020全国高职税务技能大赛一等奖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税收进校园技能大赛”一等奖。学校高度重视创新能力培养,近年来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共获得80项奖项,其中获得国家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9项。获得四川省金奖24项,银奖12项,铜奖32项。获得教育部大学生中国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1项,省赛金奖1项,获得团中央创青春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1项,国赛铜奖2项,省级金奖1项。获得中华职教社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1项,银奖1项,省级金奖5项。获得教育部电子商务创赛国赛铜奖3项,省级金奖14项。涌现一大批学生创业成才典型,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8%以上。学校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战略机遇,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接成都现代产业体系,与成都医疗健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实践基地、医投美邸公司员工职后培训基地,助力成都健康产业提档升级;与腾讯云合作打造国家示范性产教融合职教高地;携手华为共育ICT人才;与阿里巴巴合作成立数字贸易学院,致力培养适应最新电商行业发展趋势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与京东合作成立智慧物流产业学院,开拓物流人才职教新模式;与成都文旅集团、洲际酒店等24家旅游企业合作成立成都旅游职教集团,发展旅游事业共同体;我校成都创业学院“创客+部落”空间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学校不断扩大和深化职业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与英国、意大利、德国、法国、新加坡、泰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40余所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合作办学、联合办学、师生交流等项目。对接成都市金融产业发展,与英国林肯学院举办中外合作办学会计专业;对接成都市“文创之都”建设,依托艺术设计、人物形象设计、文化创意等5个专业,与意大利库内奥美术学院联合举办“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库内奥艺术设计学院”合作办学机构,培养国际化复合型文创人才;与德国F+U合作,引进德国老年护理体系,培养康养类国际化人才;与泰国乌龙它尼皇家大学共建商务英语专业“2+2”专升本班,推进双向留学;成功申报教育部中德优质项目,中德联合举办软件测试方向班;与泰国乌隆他尼皇家大学共建“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丝路学院”,开展师资联合教研、学生联合培养,为泰国百余名高校和中学的汉语教师开展“泰国本土教师汉语学术论文写作与汉语教学培训”项目。在泰国落地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熊猫工坊”,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培训。医护学院与台湾宝岛眼镜公司联合申报“眼视光专业”,共建“宝岛眼视光学院”;文旅学院与法国雅高集团共建“雅高宜必思经理班”、“雅高精英班”、“雅高励志班”,与洲际酒店集团共建“洲际英才学院”,校企共同培育了近千名国际化酒店管理人才。面向未来,学校将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坚持对标竞进、争创一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 学校简介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肇始于1951年,2014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为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举办,四川省教育厅主管。学校坐落于成都天府新区,占地面积730亩,现有教职工612人,其中专任教师486人,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占比39.95%、硕博学位教师占比52.63%、"双师"素质教师占比76%。在校全日制高职学生11346人。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坚持"以人为本、铸造未来"的办学理念,坚持"办一流高职、育大国工匠"的办学定位,秉承"以德润身、技臻至善"的校训,大力实施"依法治校、改革兴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四大战略,坚定"瞄准产业、对接行业、牵手企业、成就学业、创新创业、促进就业的""六业并举"的发展思路,对标国家"双高计划"建设标准,努力建设"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中国特色高水平工科高职院校,为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做强全省"主干",唱好"双城记"、夺取"双胜利"提供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学校紧盯省市重大产业,构建专业集群。立足"中国制造2025",紧贴四川成都"5+5+1"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专业链与产业链融合,构建装备制造、轨道交通、汽车工程、信息工程等7大专业集群,开设工业机器人、装备制造、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新能源汽车、信息安全与管理等31个专业,每年为成都市重点产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3000余人。学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改革办学体制。围绕重大产业功能区,走进园区办学,把学校建到园区,把课堂搬进厂区,在成都蒲江、龙泉驿、青白江、青羊分别设立装备制造、汽车工程、跨境电商、财经工贸4个产业分院,采取"政府投入、园区承载、企业参与、高校运营"的模式,零距离为产业园区培养人才。近两年为所在产业园区输送人才1300余人。学校着力创新人才培养,实施多元育人。整合政行企校多方资源,牵头领办成都市轨道交通、现代物流、汽车、建筑、财经商贸等5个专业职教集团,吸纳区域内62所学校112家企业和行业协会,推进集团内"师资培训、课程体系、教材开发、学生实训、考核过程、评价标准"六统一。引企入校,与成都铁路局、中国中车、中兴通讯等知名企业合作共建现代轨道交通应用技术实践中心、现代装备制造技术实训中心、中兴通讯ICT人才培养基地等校内实践实训中心27个,育训结合,工学交替,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订单式"培养,实现"招生即招工"。学校坚持国际引领,搭建高端人才培养平台。与德国工商大会(AHK)深度合作,引入德国巴斯夫(BASF)、戴姆勒-奔驰、西门子等企业,借鉴德国先进职教理念,建设"中德(四川成都)跨企业培训中心",开展实践教学、社会培训、师资培养、鉴定认证和技能竞赛。累计600余名师生获得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为一汽大众、京东方等大型企业培养国际化高端技术技能人才1000余人。学校对接国家战略,推动社会服务纵深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为肯尼亚蒙内铁路培训当地技术人员;服务"精准扶贫"战略,突出技术技能扶贫,为甘孜州石渠县、阿坝州红原县、简阳老龙乡培训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面向成都产业工人、离岗再就业人员、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提升就业能力,年均培训、技能鉴定近2万人、各类认证考试12万余人。  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3%以上,其中,80%在成都地区就业创业。2016年,日本、韩国等7国主流媒体驻华记者团来学校参观访问。2017年,学校"基于技术应用理虚实一体的国际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入选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首批21条经验成果并向全省推广,人民日报以《职校里如何走出大国工匠》报道学校改革实践。2018 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在学校召开"四川省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场推进会"。2019年,"学习强国"和《中国教育报》分别以《构建"大思政"一体化育人体系》报到学校育人经验。学院现为全国职教先进单位、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单位、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四川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首批四川省文明校园、四川省工业文化普及基地、成都市天府文化特色学校、成都市国际化示范窗口学校。
  • 成都东软学院成都市成华区
    学校简介成都东软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由东软投资举办的一所以工学为主,管理学、艺术学、文学、医学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兼顾留学生教育和专科教育,并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学校位于成都市郊的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风景区,校园独具川西园林特色,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是读书求学的好地方。目前,在校生16000余名,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国家创新创业战略背景下,面对“互联网+”时代对创新人才的巨大需求,学校依托东软IT产业优势以及成都软件产业的环境优势,秉承“教育创造学生价值”的理念,明确了服务IT行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办学定位,已发展成为产教深度融合的特色高校。学校与东软集团、华为、百度、腾讯、京东、阿里巴巴、微软、英特尔、IBM、SAP、惠普、思科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教育合作关系,运用产业和行业发展中的“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具、新应用”持续更新教育教学,有50%的专任教师具有产业经验,同时与多所境外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学校坚持OBE-TOPCARES方法学,紧紧围绕“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国际合作”三个关键词,深入推进混合式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学校有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四川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3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四川省“民办高校重点特色专业质量提升计划”专业4个,四川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示范专业6个,四川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四川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四川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示范课程9门,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7门,四川省创新创业示范课程1门,四川省线下一流课程4门,四川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5门,四川省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1门。创新的教育模式以TOPCARES教育方法学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借鉴国际工程教育发展的改革成果,依据IT人才能力要求,创造性地构建了综合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八大能力体系(技术知识与推理、开放式思维与创新、个人职业能力、沟通表达与团队工作、态度与习惯、责任感、价值观、应用创造社会价值),形成了以OBE为导向的TOPCARES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学校强调“知识的运用比知识的拥有更重要”,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安排上,实施“1321”学期设置:1个学年3个学期,其中2个基于案例和项目的理论学期,1个集中训练的实践学期。学校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校期间既能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能力将拥有的知识不断创新和迅速应用到实践中去。强化外语应用能力学校注重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常年聘请十余名外籍专家和教师从事英语、日语课程的设计、开发与教学。“立体化”和“行业化”特色的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在英语学习上有实质性的收获,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校构建了“六有八重”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环节和因素实施监控,实现了教学质量保障有目标、有标准、有监控、有评价、有反馈、有改进。三校三地交换学习东软教育在国内有三所本科高校,各有特色,分别位于四川成都、辽宁大连和广东佛山。成都东软学院的学子可以在就读期间自愿选择前往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或者广东东软学院相关专业交换学习一年,以获取第二校园学习经历,感受区域文化,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促进自身多元化发展,了解区域产业发展状况,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良好的教育环境条件数字化校园校园内遍布31000余个信息节点,网络覆盖全部教学区、宿舍区,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上网,获得需要的信息。学校中心机房互联网接入带宽为40G,充分保证学生上网的需求,采用全千兆综合布线,100余台高端服务器搭建应用服务平台,超大存储阵列容纳海量信息,为学校IT教学、科研与在线实验平台提供坚实保障。所有教室均为全空调、多媒体一体化教室,配置多媒体投影设备、扩音设备和教师工作用机,学生可以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完成相关的验证性实验和部分综合性实验。师资队伍学校拥有一支职称学历高、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中90%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历。10余名外籍专家和教师参与英语、日语和专业课的教学。学校十分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从东软集团、思科、SAP等知名企业聘请60余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授课能力的教师到学校授课,同时定期选派在校教师到东软集团的相关企业参与开发。 实验资源 学校建设了虚实结合的实验实训教学环境,现有77个实体实验室和4A柔性学习实践教学云资源,服务于全校42个本专科专业。全校建设有计算机类实验实训中心、信息技术与商务管理实验实训中心、数字艺术实验实训中心和计算机基础实验实训中心四个实验实训中心。依托学校4A柔性学习环境与“笔记本大学”特点,教师可以在任何一间多媒体教室访问云资源,将教室变成实验室,开展实践教学,较好地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学校与东软集团、东软睿道、东软思芮、索尼(中国)、中国移动、ARM、苏宁集团、亚马逊、NetEye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教育合作关系,共同建设了14家联合实验室。学校实验室均为开放实验室,在完成实验教学后,面向各专业学生全面开放,为师生从事科学研究、真实项目开发、学科竞赛、毕业设计等活动创造条件。图书馆图书馆拥有馆藏纸质图书99万余册,藏书体系以计算机、信息管理、动漫、艺术、外语、医学医疗等为重点并覆盖经济学、心理学等其它学科门类,实行藏、借、阅、查、咨、习一体化的全网络、全开架服务模式。图书馆还拥有丰富的电子文献资源,馆藏电子图书130万余册(含电子期刊)。与学校所有学科专业相关的多个电子图书数据库,每年不断更新,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资源支持和保障。 学生可在校园内随时以有线、无线方式接入学校数字图书馆,根据自己的需要与爱好进行电子图书的选择与阅读,亦可方便地对学校图书馆藏书进行查询、续借等操作。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