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江西:高职(专科)院校间生源冷热差距大
2009-08-06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8月5日,省高招办在高招录取现场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高职(专科)院校招生的有关情况。省高招办主任肖辉根据5日凌晨高职(专科)院校一志愿投档情况,对高职(专科)院校生源情况进行了分析。

  局部的专科与三本分数倒挂现象突出。在一志愿投档中,文史、理工合计有101所(高职)专科院校的投档分高于三本分数线。肖主任介绍,专科与三本分数倒挂的现象已经延续多年,说明三本线上有相当多的考生放弃三本而选择了读专科院校,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两个:一是部分家庭特别是农村的家庭感到经济上的压力较大,三本院校的学费普遍高出专科的一倍以上。

  据统计,在已录取三本院校的考生中,农村户口的9641人,城镇户口的17847人,两者比例为1:1.85,可见经济压力的因素是很明显的;二是三本独立学院的认可度不高,不少人视独立学院为“民办学院”,认为虽然是本科,但不如公办的专科,因而放弃三本而选择了专科。所以,独立学院要得到社会更广泛的认可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

  院校之间生源冷热差异巨大。今天的第一志愿投档中有文史、理工理共有101所院校投档线高于三本线,同时有199所院校出档人数为0,其中文史97所、理工102所,呈现了冰火两重天态势。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本批次包括本科院校举办的高职、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它们在办学水平、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所以,生源的差异也非常突出。首先,本科院校举办的高职学院明显好于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其次在地域上也体现了三个明显:大城市明显好于中小城市,沿海地区明显好于内陆地区,江西周边地区明显好于边远地区。边远地区的院校生源缺额较多。同时,师范类、医学类的院校生源普遍充足,农林类高职院校比较差。

  本省院校之间生源差异明显。我省本科院校的高职生源比较充足,地处南昌市的院校生源相对较好,民办院校及地处设区市的院校生源相对较差。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 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创建于2016年,位于赣州蓉江新区高校园区,是一所市属公办全日制高职院校。学院积淀了赣州卫生学校四十多年的办学基础,坚持厚德精业、立德树人,积极培养立足本地、辐射赣粤闽湘,面向基层、服务地方的卫生健康人才,被誉为红土地上“白衣天使的摇篮”。 学院环境优美,文化浓厚。占地面积840亩的校园,奇石秀湖,绿色生态,有“千樟之校、万桂之园”的美称,妙心湖、怡心湖、慧心湖座落其中。现有建筑总面积22万㎡,包括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学生食堂、学生宿舍、学生服务中心和校医院及其它附属设施,图书馆藏书52万册,拥有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育教学实训、实验设施、实习基地。医学名人园、药用植物园、读书亭、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等引领校园文化文明向上,人文环境和谐安宁。 学院砥砺前行,蓬勃发展。现设有护理系、药学系、医学技术系、临床医学系、医学基础部、思政部(人文社科部)等6个专业系部,开设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助产、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医学美容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口腔医学技术、中药学、药品生产技术、中医康复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和言语听觉康复技术等17个高职专业,同时,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网络学院、南昌大学医学院、江西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等联合办学,举办网络远程学历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及自学考试助考、技能证书考试培训;现在校全日制学生1万余人。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牵头组建了赣州卫生职业教育集团,与赣州市人民医院等市直医疗单位均合作举办“定向班”,并以“订单班”、“冠名班”、“厂中校”等形式,与青峰医药集团有限公司、香港五色石集团有限公司、深圳金悠然科技有限公司等医药健康企业开展深入合作;国家残联、教育部将学院列为“全国职业院校残疾人康复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单位”,建有临床、中医2个类别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 学院厚德精业,严谨治学。拥有一支年龄和学历结构合理、教育教学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39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学历118人,副高以上职称97人,“双师型”教师120人,全国职业教育名师1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市级“五一劳动奖章”5人,省级“巾帼标兵”1人,赣州市特殊津贴专家和教育专家8人,13名教师在国家、省、市各类学术团体和协会担任重要职务。2016年以来,主持各类科研项目157项,发表学术论文450余篇,获得专利5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成果奖1项。学院(校)坚持人才培养为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护考通过率稳定在90%以上,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技能竞赛取得佳绩,毕业生就业长期较好,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不断提升。 学院务实进取,前景广阔。现为全国卫生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卫生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全国涉外护理教育协会副理事长单位,全国卫生职业教育内科研究会主任委员单位,全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委员会主任委员。荣获了“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省文明单位”、江西省禁毒工作先进学校、“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党建红旗单位等荣誉称号。现学院正乘着职教改革的东风,坚持“厚德精业”校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学院内涵发展,朝着将学院建设成赣粤闽湘区域性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卫生健康类技能应用型高职院校目标努力奋进。
  • 学校简介江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学校融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于一体,位于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美誉的江西省省会南昌,对江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被江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优先发展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学校现有瑶湖、青山湖两个校区,占地面积3500余亩,建筑面积140余万平方米。 历史沿革学校缘起于庐山白鹿洞书院,肇基于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昌大学,1953年改为江西师范学院,1983年更名为江西师范大学,是江西省本科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普通高等院校。2003年,江西金融职工大学(江西银行学校)整建制并入学校。 办学思想学校先后七次迁址,六易其名,四度调整,砥砺出“静思笃行、持中秉正”的校训,孕育了“团结、勤奋、求是、创新”的优良校风,形成了“以人为本、面向社会”的办学思想,“以生为本、以德为先”的育人思想,“百折不挠、艰苦创业”的办学传统,“质量立校、学术铸校、人才强校、特色名校、管理兴校、和谐荣校”的重点任务和“爱国荣校、民主和谐、求真务实、开放创新”的师大精神。 学科建设学校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全国第一批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现设有22个专业学院,3个产业学院(共建),1个独立学院(科学技术学院),90个本科专业。拥有4个ESI全球前1%学科(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农业科学),5个江西省一流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地理学),1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2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化学、心理学、教育学、中国史、数学、地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体育学、物理学、生物学),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1个(教育博士),5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3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及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入A类学科,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化学进入B类学科。 人才培养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74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7700余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1万余人。近年来获批国家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6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2个,国家人文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1门;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点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万种新教材11种;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8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58门。获批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4个,省级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基地8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近年来,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树立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围绕培养社会中坚骨干人才的目标定位,着力满足学生对专业、课程、教师及其教学方式方法、自主发展多样成长的四个理性选择,启动“正大学子”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在全省率先开展本科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本硕、硕博连读培养模式,本科生初次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茅,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是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50强高校。学校先后获批全国第一批本科院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江西师范大学)、教育部“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实施高校、教育部首批“宏志助航计划”实施高校和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第三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盛赞学校为一所具有历史底蕴、文化情怀、名校气质的“模范大学”。 科学研究学校现有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单糖化学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分子筛膜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淡水鱼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2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无机膜材料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网络化支撑软件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鄱阳湖湿地与流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氟硅能源材料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水上项目训练监控与干预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马达加斯加研究中心),1个外交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中日韩合作研究中心),1个全国高校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科技服务平台(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6个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平台立项建设项目(1个实验室和2个工程研究中心),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江西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培育基地,4个省工程实验室,4个省社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高端智库,9个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文化厅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江西省廉政文化研究中心,1个省级软科学研究基地。“十二五”以来,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等重要奖项。2011年以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重大专项课题、“973”计划前期预研项目、国家国际合作重大专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100余项,累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08项;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9项、重大委托项目1项、重点项目26项,累计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32项。近六年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居全国师范院校前10位,其中,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立项数进入全国前10,并列位居全国高校第8位。学校共办有学术期刊5本,其中《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心理学探新》等3本刊物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CSSCI来源期刊,国际期刊《计算城市科学》(Computational Urban Science)被全球著名开放获取期刊目录数据库DOAJ收录。 师资队伍学校校本部共有在编(含人事代理)教职工2779人,其中专任教师1898人,博士1031人。专任教师中,45岁以下教师比例为62.14%;拥有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56.43%;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为90.15%。国家级人才方面,学校现有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双聘),国际欧亚科学院、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长江学者(含青年)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人选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含双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专家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会评专家5人,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2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理论界)2人,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理论界)2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2人,全国模范教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省级人才方面,学校现有省委人才计划项目人选45人,省高校“井冈学者”特聘教授12人,省“青年井冈学者奖励计划”人选22人,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4人,省教学名师1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50人,“赣鄱英才555人才工程”人选37人(含柔性引进9人),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8人(含青年),省“四个一批”人才10人(含青年),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7人,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48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教师12人。 学生竞赛学校注重通过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互动,大力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是全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试点高校,是全国第一所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标兵”荣誉称号的师范院校。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等均一直稳居全省高校前列,并在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体育竞赛、专业竞赛、科技活动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如学校“蓝天”环保社团获世界自然基金会“世界生命湖泊最佳保护实践奖”;学生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比赛中获一等奖2项;杨文军同学成为历史上首次蝉联皮划艇项目奥运冠军的运动员,金紫薇及队友实现了中国赛艇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寿旻超同学在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斩获三枚金牌;学校在第四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奖总数列全国第1位;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特等奖2项,特别一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三等奖27项,成功跻身全国30强;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7项;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3项,银、铜奖11项;在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共获6金20银29铜,是全省唯一连续五届大赛获得先进集体奖(全国20强)的高校,也是全国唯一连续五届大赛获此殊荣的师范院校。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2021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居全国高校第77位、师范院校第4位,在“2017—2021年全国师范类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排名第7位。 教师教育教师教育是学校的传统和底色。学校先后培养师范类专业毕业生35万余人,师范类专业毕业生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校友和基础教育一线的中坚骨干力量。目前,江西近50%中小学特级教师、60%以上的中小学省级骨干教师、80%以上的高中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都是学校的毕业生。学校现已成为江西基础教育教师人才的摇篮、教师骨干人才培训的基地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引擎。学校现有师范类专业19个,在校全日制本科师范生1万余人。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实施“农村师资支持计划”试点高校、全国首批实施“国培计划”项目院校、“推进实施卓越中学教师培养”院校和全国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高校。先后获批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2项、“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教师教育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获评教育部“国培计划”优秀工作案例1个。2018年获基础教育类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截至2022年4月,2门教师教育课程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小学教育等3个专业已通过教育部普通高校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历史学、心理学、体育教育、生物科学、物理学、学前教育等6个专业已接受第二级认证专家进校考查。 社会服务学校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始终以服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为使命,充分发挥在江西战略发展中的“人才库”“发动机”和“智力源”作用。近年来,学校主动对接省委省政府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及时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和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孕育了以“淡水鱼、新材料、新能源、VR技术和新中药”为代表的“五串新果”;主动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开展校地校企合作,与上饶市共建数字产业学院并正式招生办学,与樟树市共建健康产业学院,与江西赣州、抚州和广西钦州等省内外地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21年,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横向合作项目155项,合同金额5600余万元;获批3项“揭榜挂帅”企业重大技术需求类项目,获得项目产业化经费共计7000多万元。学校积极参与江西省科技振兴计划,年产2万吨新一代冷冻机油核心原料异壬酸生产装置建设列入江西省重大创新计划,使“卡脖子”材料异壬酸实现国产化;LED外延材料项目成功产业化,使企业成为全国两大生产基地之一。学校积极发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区域发展研究院、苏区振兴研究院分别入选江西省重点高端智库、重点培育智库,江西经济发展研究院获批江西社会科学青年创新团队;苏区振兴研究院、江西经济发展研究院、社会转型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决策评价研究中心、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研究中心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苏区振兴研究院入选CTTI中国高校百强智库。近年来,共有180余份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领导批示270余次,其中,中央领导批示5次、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60余次。 国际合作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战略,积极推进与国(境)外教育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高校和机构开展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合培养、文化交流、科研合作等项目。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江西省政府奖学金和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招收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来校学习。学校“中日韩合作研究中心”经外交部批准,“马达加斯加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学校是中俄教育类高校联盟成员高校,发起成立了江西省孔子学院工作联盟。学校现承办了马达加斯加共和国塔那那利佛大学孔子学院、巴勒斯坦国圣城大学孔子学院、墨西哥合众国墨西哥城孔子学院,其中塔那那利佛大学孔子学院被评为“全球示范孔子学院”。 校友工作82年来,学校累计培养各类优秀人才近45万名,校友中涌现出许多杰出人才,这其中既有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邵鸿,江西省委原书记万绍芬,中宣部原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原局长、安徽省委原书记王太华,国家信访局原局长、党组书记舒晓琴,政协江西省第十届委员会原党组书记、副主席刘上洋,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书记、副主任周萌,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原副局长范卫平,国家铁路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刘克强,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赵力平,求是杂志社总编辑陈扬勇,江西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史文斌,江西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省长陈小平;也有两院院士黄克智、曾庆元、孙金声,重点大学校领导解沛基、刘振群、尹长民、贝效良、林增平、蒋建平,著名制浆造纸专家陈嘉翔,国家最高出版荣誉奖——韬奋出版奖获得者徐柏容,著名诗人公刘,著名军旅作曲家杨非,著名书法家、中国国家画院首批院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中学高级教师龚德凌,新中国“最美奋斗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支月英,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公司董事会战略与投资委员会主任委员罗熹,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原副主席黄洪,泰康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监事长(原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刘经纶,世界500强企业江西铜业集团有限公司前董事长李保民,江西济民可信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李义海,上市公司江苏昆山世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吕仕铭,香港上市公司肇庆市科培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叶念乔,趣店集团创始人兼CEO罗敏,奥运会冠军杨文军、金紫薇、徐诗晓,第十七届华表奖获得者张品成等。学校在校友会网2021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位居全国高校第49位。2022 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改革驱动、特色发展、对标攻坚、学院实体、人才强校”的发展思路,朝着在省内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上作示范,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勇争先,努力建设一所植根江西、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特色鲜明、水平一流的师范大学的发展定位而不懈奋斗。
  • 新余学院新余市
    学校简介新余学院坐落于江西省新型工业城市——新余市。新余是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1930年,毛泽东同志在新余罗坊留下光辉著作《兴国调查》。新余学院是新余市唯一一所公办普通本科院校。校园占地面积133公顷(据教育部权威发布,学校在全国2900多所高校中占地面积排名列363位,绿化面积排名285位),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亿元;建有172个校内实验(训)室,163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图书馆藏书163万册,电子图书137万册。网络出口总带宽24G,无线网络覆盖全校。学校是教育部新工科项目建设实施单位、教育部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首批试点高校、教育部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实施高校、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联合基金项目实施高校、教育部卓越创新联盟首批成员单位、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成员单位、江西省高校首届十大文明校园、江西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2018年8月,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我校位列506名,列2010年全国同年升本的22所高校第8名。学校现设13个二级学院,38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文学、理学、医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经济学八大学科门类。近年来,学校建有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等18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确立为省级一流专业。学校先后主持完成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和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70项,获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9项,省一流本科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门,编写出版教材、专著200余部。学校拥有江西省材料物理与化学重点建设学科,建有江西省太阳电池新材料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江西省交邮融合农村电商物流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首批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中心)等多个省级科研平台。学校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300余项,教师发表核心期刊学术论文300余篇,三大索引收录论文20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638项、科研成果奖80项。学校现有教职工838人,其中专任教师619人。聘请了以业界专家为主的外聘教师103人。学校有正高级职称教师67人,副高级职称教师139人,“双师型”教师271人;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教师563人。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000人。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类竞赛共获奖2128项,其中国家级344项。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共立项628项,其中国家级74项。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80%以上,连续四次被评为“全省高校就业工作评估优秀单位”,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获批为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学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真人图书馆”、“沐浴经典”、“周末文化广场”、“周末时光音乐汇”和“一院一品”特色文化,成立了新余学院爱乐乐团和洞村“小溪流”留守儿童合唱团。新时代,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秉承“求新、求实、求善”的校训,积极开展“打造忠诚高校、锤炼忠诚品格”活动;实施教学、科研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三个计划”,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
  • 萍乡卫生职业学院萍乡市安源区
    学校简介萍乡卫生职业学院是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专科层次普通高等学校。学院坐落于素有“赣西明珠”“湘赣通衢”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萍乡市。萍乡自古崇文重教,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赣西文化堡垒”的美誉。萍乡人文自然资源丰富,中国近代工业、工人运动发祥地——安源,著称于世;云中草原、户外天堂风景区——武功山,名扬天下。学院位于萍乡市武功山中大道333号,距长沙黄花机场仅120公里,距高铁站和高速路口仅10分钟车程,交通十分便利。学院按照“特色校园、山水校园、智慧校园、百年校园”概念规划建设,是江西省唯一一所采用“海绵城市”理念建设的高等院校。校园环境优美,湖光山色,绿树成荫,碧瓦红墙,楼林掩映。占地面积800亩,建筑面积21.82万平方米,建有高标准田径运动场、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等十多个球类运动场。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7000余万元,有国内最先进的医学教育实验实训室,其中模拟病房、模拟手术室、体检中心、VR/AR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实训场馆一应俱全,远程医学教学系统可与南昌大学二附院、萍乡市人民医院手术室进行实时视频连线教学。馆藏图书36.8万册,建有数字图书系统、电子阅览系统、期刊资源系统等各种数字应用资源。学院在数字化校园基础上,已初步建设完成以计算机网络、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校园无线WiFi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多媒体数字教学系统、智能安防监控系统为基础应用,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一体化环境的智慧校园。学院加快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把握育人核心关键,致力于打造“医香、书香、药香”三香校园,全面加强医学生德医双修的素质能力培养,加强以医学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大医精诚”的救死扶伤精神,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学人文精神;坚持文化强校,与市文联签订战略合作“文艺进高校”活动,承办了市“世界读书日”活动及“书香萍乡”全民阅读活动启动仪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激发师生的读书热情,引导师生进入“全民阅读”时代;着力将中药文化根植于校园,继续丰富校园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加大药用植物在校园绿化中的应用,达到美化校园、科普教育、宣传中华民族瑰宝的效果,在校内药用植物园,师生积极参与药园丹参、苍术等中药材栽培,校内药香、医香、书香氛围浓厚。学院现有教职工369人,专任教师275人,其中正高、副高职称73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02人。2020-2021年,教师在教学能力大赛中荣获国家级三等奖1个,省级一等奖1个,省级二等奖1个,省级三等奖2个;各类技能比赛个人及团体获国家级、省级17个,在指导学生比赛中荣获优秀指导老师奖国家级、省级13个,学生23人次在国家级、省级技能竞赛中获奖。近4年来学院教师共发表论文300余篇,SCI3篇,核心期刊10篇,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13项,省市级课题结项59项,立项各类课题共计142项,其中《骆驼蓬草喹唑啉类生物碱抗阿尔茨海默症药效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课题获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学院设有护理学院、药学院、临床医学院、康养管理学院、医学技术学院、基础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教学督导办公室、图文信息管理中心、图书馆、继续教育与培训中心等教学教辅机构。开设护理、助产、临床医学、中医学、预防医学、药学、中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生物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口腔医学技术、康复治疗技术、中医康复技术、健康管理、智能医疗装备技术、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老年保健与管理、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等专业,其中临床医学、中医学、预防医学为国控专业。学院有广泛的国内、国际实习就业渠道,校外实习就业基地120个。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3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上海浦东医院、北京儿童医院、江西省人民医院、江西省中医院、南昌大学一附院、南昌大学二附院、萍乡市人民医院、扬子江药业、江中药业、江西汇仁堂药业、深圳和顺堂、广东伊丽汇集团、浙江静博士集团、江西益丰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江西昌盛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上海扶阳堂、美年大健康等知名医院和企业建立了实习就业合作关系,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与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教育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为学生出国留学、就业提供强劲保障。学院荣获了“全国文明校园”“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江西省红十字博爱单位”等诸多荣誉称号,本着“厚德、精业、仁爱、笃行”的校训精神,立足赣西,服务全省,辐射全国,培养服务“健康中国”、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质实用型医药卫生人才,努力建成办学特色鲜明、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
  • 学校简介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历史文化名城——南昌,为江西省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是江西省唯一的公办全日制电力类高职院校,是世界企业500强排名前三的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所属12所高职院校之一。学院创建于1958年,前身为部属全国重点中专学校江西省电力学校和国家先进成人大专院校江西电力职工大学。2002 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合并成立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03 年,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点院校;2010 年 7 月,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西电力技师学院实行资源整合,成立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2017 年 6 月,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党校在这里设立南昌分校。自此,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西电力技师学院、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中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党校南昌分校、中共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党校实行五位一体、合署办公的管理模式。建校60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优势,坚定不移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并举”的特色发展道路,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为电力行业和社会输送了大批管理和高技能人才,被誉为“电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2019年,学院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国家技能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单位”荣誉称号。2020年,学院扩招做法入选教育部典型经验库。学院连续五次蝉联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多次荣获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优秀等级学校荣誉称。2020年8月,教育部长陈宝生、江西省长易炼红一行莅临调研,对学院校企合作、“双师”育人的做法给予高度肯定。学院目前有昌北和昌南两个校区,学生规模达10963人。学院建有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实训大楼、实验大楼、培训大楼等学习场所,拥有宽敞明亮、配置齐全的学生公寓、学生食堂、学生活动中心等生活和活动场所。校园花木相映、环境优雅。图书馆藏书158万册,教学用计算机2500余台,智慧校园网络覆盖全院,教学手段实现现代化和信息化。学院实训设施先进,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超2万元,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建成了一批典型的“校中厂”实训基地,包括建有220kV实训变电站、600MW发电机组集控运行仿真中心、分布式太阳能屋面发电站、变电仿真实训基地、变电检修实训基地、电力营销实训基地、变电站VR仿真实训室、配网带电作业基地等实训基地,覆盖发、输、变、配、用等电能生产全过程。其中,220kV实训变电站和全国首条500kV/220kV/110kV混合模拟教学输电线路实训场、10kV配电线路实训场、10kV成套实训设备在省内乃至全国高职院校中处于先进水平。目前学院与江西省内11家市供电公司、5家直属单位、97家县供电公司和五大发电集团、电建集团等130余家省内外企业开展了多元化合作,形成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全省市县供电公司、主要发电企业均为学院校外实习基地,在部分供电公司设立校外教学培训点。学院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经验丰富、实践技能过硬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专任教师181人,高级职称100人(含正高8人),“双师型”教师104人,“双师型”教师占比57.5%,专业教师双师型占比62.7%。教师中有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十大”专业领军人才2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优秀后备人才1人,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优秀专家人才11人,国网江西电力有限公司优秀专家人才后备11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1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2人,江西省能工巧匠1人,江西省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学院聘请了大量国家电网生产经验丰富的一线专家、电力工匠参与教学科研和培训工作,目前已建成一支由1700多名企业专家人才组成的兼职师资库。学院坚持“强化优势、突出特色”的专业设置指导方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转型趋势,逐步形成了以电力生产、电力应用为特色的专业体系。现已开设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供用电技术、输配电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建筑电气工程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热能动力工程技术、发电运行技术、热工自动化技术、电厂化学与环保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风力发电工程技术、水电设备安装与管理、工业节能技术、物联网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应用开发、大数据技术等22个专业。2018年,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被列为江西省“双高计划”优势特色建设专业;同时,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与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被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8)认定为骨干专业。2020 年,学院与微软中国共建省内首家“微软创新学院”、“微软技术实践中心”,高起点开展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学院同时具有电力行业112个特有工种及多个社会化工种职业技能培训和等级评价的资格及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学院对标国家“双高”建设标准,深耕电力专业和技术技能两个特色品牌,贯彻“三全育人”理念,积极推进“三教”改革,全面加强内涵建设,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持续改进,教科研成果丰硕,学院师生在各类国赛、省赛中频频获大奖。学院毕业生的技术技能、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业率一直保持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南方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中一直保持很高的就业比例。面向未来,学院将继续践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根植电力、适应市场、服务社会,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办学宗旨,秉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培协同、效率效益”的办学理念,发挥企业办学优势,突出行业特色,稳步发展电力类专业为主、其它专业逐步丰富的综合性、多学科职业教育。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努力培养电力行业及地方经济建设所需的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打造全国电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打造服务经济社会和电力行业发展的支撑高地,努力抢占部省共建职教高地的制高点,朝着特色鲜明、一流职业高等院校的目标奋勇前进。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