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江西:提前批艺体院校一志愿投档完毕 体育类全部满额
2010-07-07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大江网讯记者肖蓓高招现场报道:7月7日上午,提前批录取的外省院校艺术、体育类本科专业第一志愿投档完毕。大江网记者从江西高招录取现场获悉,今年艺术类提前批录取本科院校共379所,一志愿投档后,除个别小专业外,基本满额;体育类提前批录取本科院校共43所,一志愿投档后全部满额。

  

  据了解,参与提前批本科录取的艺术类院校共有379所,其中本省3所,外省376所,招生计划数为7484名(不含全国计划)。今年体育类二本以上外省院校均安排在提前批录取,共43所250名计划。

  据悉,体育类提前批次投档一志愿全满。其中文化投档分数达400分以上的学校有7所,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436分,华中师范大学414分,西南大学411分,广州体育大学406分,浙江师范大学401分,北京化工大学401分,成都中医大学401分。体育专业成绩投档分数达80分以上的院校有7所,分别是:北京体育大学88.98分,上海体育学院87.61分,华中师范大学82.56分,天津体育学院82.28,武汉体育学院82.08分,广州体育学院81.51,哈尔滨体育学院80.12分。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 江西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为优势、以生物技术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有特色高水平农业大学。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是江西省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高校。是农业农村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学校位于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占地面积1.6万亩。校园风景秀丽,景色宜人。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办学溯源于1905年创办的江西实业学堂,1908年更名为江西高等农业学堂。本科教育肇始于1940年创办的国立中正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昌大学,1952年组建江西农学院。1958年创办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1968年更名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1969年江西农学院和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合并。1980年11月更名为江西农业大学。学校育人体系完备。现设有17个学院,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3557人。学科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教、艺等9大门类。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个专业学位授权点,59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4个江西省一流学科,11个省级一流专业,1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特色专业。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学校师资力量较为雄厚。有在职教职工1853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占教师总数80%以上。拥有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代表的国家级人才80人,以井冈学者特聘教授为代表的省部级人才228人次。拥有国家级创新团队、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省级创新团队、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共计18个。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特色鲜明。组建了江西省首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建有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以及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预备队、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产教融合重点创新中心等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31个。拥有全省唯一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拥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重点智库等高水平科研平台 9个。学校办学成就卓著。坚持教学科研共同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建校以来,累计培养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35万余人,涌现出7名院士,17名省部级领导干部,30多位大学党委书记、校长,100多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等杰出人才,毕业生大多数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技术推广等领域的骨干力量。学校与全省80%以上的县市区建立了战略合作、科技合作关系,推广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及现代农业技术。“十三五”以来,获各级各类科研奖励62项。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率先在江西省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深入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战略,大力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农业大学建设,努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江西篇章,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学校简介学院于2004年由上饶市农业学校、上饶市工业中等专业学校、江西省文艺学校上饶分校等三所中等专业学校合并成立,2015年江西凤凰高级技工学校并入。学院至今已有71年办学历史。学院广信校区占地面积502.8亩,建筑面积14.9万平方米,建有各类实验实训室70余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3032万元,图书馆藏书16.3万册,建有校外实习基地32家。学院各类在校生1.4万余人,教职工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323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147名,教授、副教授职称以上105人,每个专业有1-2名专业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8名,拥有省级教学名师、省级优秀团队和省级精品课程12个。学院设有汽车工程学院、电子与自动化学院、大数据学院、文化旅游学院、乡村振兴学院、会计金融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数字产业学院等8个二级学院和江西凤凰高级技工学校、上饶市中等专业学校2个附属学校。开设应用电子技术、大数据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37个专科专业。其中,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院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院级优势特色专业5个。学院加大与德国F+U萨克森职业学院、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上饶分公司、江西亿维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爱驰汽车)和江西捷配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等百余家知名企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力度,全面对接上饶“2+4+N”产业集群,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方正、宏大、精深、和谐”校训,本着“问计于师生、问需于师生、问效于师生”原则,努力实现“十四五”期间“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建成江西省地方一流高水平高职院校”的目标。
  • 赣州职业技术学院赣州市章贡区
    学校简介 赣州职业技术学院是2019年5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专科层次普通高等学校,是赣州市政府直属综合性高职院校,管理赣州农业学校和江西赣州技师学院两所学校。赣州农业学校创办于1915年,是国家公办的全日制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2019年,在第五届《中国职业教育百强》活动中被评选为“全国中职50强”学校。江西赣州技师学院创办于1986年,是我省创建最早、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技工院校,是赣州市唯一一所技师学院,2014年被评为“全国职教工作先进单位”,现已进入全国技工院校第一方阵。2022年4月,中共赣州市委、赣州市人民政府决定赣州职业技术学院、赣州农业学校、江西赣州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三校融合发展,按照“三个机构、一套人马”管理体制组建新的管理机构。一流的办学条件。学院现有新能源汽车科技城校区和沙石校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030余亩(其中新能源汽车科技城校区占地面积860余亩,沙石校区占地面积170余亩),在校学生16000余人。现有9大系部30个高职专业和45个技师、预备技师、高技及中职专业,建有校内外实验(训)室223间,图书藏书47万册,电子期刊8000余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超亿元。强大的师资团队。学院现有教职工656人,其中高级以上职称106人,硕士以上198人,“双师型”教师107人,高级技师51人。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省级高层次人才8人。有省级以上大(名)师工作室3个,市级“大师工作坊”16个。有国家级技能竞赛裁判和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32人、江西省科技特派团成员7人。较高的培养质量。学院遵循“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特色兴校、质量强校”办学理念,一直把人才培养作为学院中心工作,近三年来,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江西省大学生创业大赛等省级以上技能竞赛中,师生共获得各类奖项15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20余项。丰硕的办学成果。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办学成效明显。近三年来,科研项目省部级以上立项80余项,发表论文100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主编或参编各类教材50余部,拥有专利40余项,先后有30余名教师被聘为省市级各类专家,180余人次获得省市级以上各类荣誉称号。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江西选拔赛综合机械与自动化项目集训基地、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江西省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江西省1+X联盟牵头院校、赣州市产业工人技能提升培训基地、赣州市科普教育基地等项目落户学院;学院还当选为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和第三届广东宠物行业职业教育战略联盟常务理事单位。央视新闻、学习强国、人民周刊、中国教育报、凤凰网、大江网、赣南日报等国家及省市级媒体对学院发展竞相报道。步履不停,奋斗不止;乘风破浪,未来可期。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市委市政府“三大战略、八大行动”及“1+5+N”产业布局,努力走出一条职业教育区域化、区域职业教育产业化、产业职业教育集群化,与当地产业需求对接的新路子,致力打造全市乃至全省职业院校的标杆,全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赣州样板”。
  • 学校简介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创建于2001年7月,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实施全日制本科教育的高等院校。学院占地700余亩,地处江西省赣江新区共青城市南湖科教城。学院以江西农业大学80年的本科办学经验和优势学科为依托,经过近二十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覆盖经、管、文、法、工、农、艺等七大学科门类的多学科性新型学院,开设了工商管理等31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27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在校学生10000余人。学院设有财会系、经济系、管理系、人文与艺术系、外语系、计算机系、公共基础课部等7个教学系(部),已建立了一支400余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其中专任教师97%以上具有硕士学位或中级职称。  学院教学、生活设施齐全,建筑面积20余万平方米,拥有多媒体教室80余间,专业教学实验室60多个,图书馆各类藏书近70万册,在省内外建立了一批专业实习基地,为学生专业实习和实践性教学提供了条件。2012年5月,学院通过了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获得了学士学位授予权。  建院以来,我院学生在校内外各项活动和比赛中取得了骄人成绩,100余人次获得国家级荣誉,500余人次获得省级荣誉,中国青年报、江西电视台、江西日报、凤凰网、大江网等主流媒体对我院的教学改革、学生活动等进行了广泛报道。在近几年的全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我院21个专业参评,其中汉语言、日语、园林、人力资源管理、工程管理、旅游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七个专业在江西省同类院校中排名第一;会计学、经济学、新闻学、广告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五个专业排名第二;英语、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五个专业排名第三。总体专业综合评价在全省同类学院名列前茅,学院办学水平与特色日益显现。  学院秉承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精神,坚持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战略,坚持通专并重、强化队伍、突出特色、提高质量的办学思路,努力培养专业基础扎实、身心健康、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 九江学院九江市武宁县
    学校简介九江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有公办全日制本科普通高等院校,办学历史可上溯至1901年创办的但福德医院护士学校,现办学体制为“省市共建、以市为主”。学校坐落在长江中下游历史文化名城——江西省九江市,地处赣、鄂、湘、皖四省交界区域,位于庐山之麓、长江之滨、鄱阳湖之畔。名城、名山、名江、名湖造就了九江学院的独特优势,尤其是具有千年历史、享有“天下书院之首”美誉的白鹿洞书院,更为九江学院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现有“一校两园”,其中丹枫园2100亩,紫薇园1569亩。下设23个二级学院,2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1所附属口腔医院、1个江西省脑血管区域医疗中心。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3.2万余人。校园环境和教学、文化、体育设施国内一流,建有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舞蹈剧场及大型室内综合体育馆、网球馆、台球馆、羽毛球馆、攀岩馆、游泳馆和射击馆等专业体育馆场,校园内有供学生生活休闲的芙蓉小镇,设有市校共建的九江交响乐团、九江青年歌舞团、九江合唱团。建有3个现代化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326万余册,电子图书175万余种,有中外文数据库100余个。建有22个各级各类实验教学中心,其中有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6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中央与地方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及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学校2021年招生的本科专业78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十大学科门类。学校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会计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际经济与贸易、生物科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会计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分别列入省一流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建设行列,8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省级高水平应用型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点7个。2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省级一流课程36门,2020年江西省防疫期间线上教学优质课7门。同时有35个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以及271个国家级、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化学学科获批江西省“十四五”潜力发展一流学科,国际贸易、凝聚态物理、植物学、材料加工工程、旅游管理、化学工程与工艺、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中国古代文学、思想政治教育、会计学等为江西省重点学科。“十二五”以来,共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7项、二等奖17项。 学校依托九江地区庐山、长江、鄱阳湖独特的资源、区位和产业优势,深入推进“山江湖”特色学科群建设工程。依托九江市十大千亿产业,建设以化工、生物、医学、材料、机械、电子信息、资源环境、数字经济等学科为主导的应用型学科群。依托“学科联盟”,与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赣南师范大学等签订协议,开展“联合招生、独立培养” 硕士研究生工作,已先后独立、联合、合作培养研究生286人。2021年,学校被列为江西省“十四五”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规划重点建设单位。学校由杨叔子院士担任名誉校长,潘际銮院士担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现有教职工2679人,其中专任教师1960人,教授、副教授910人,博士630余人,研究生导师114人,其中博导7人。现有“双师双能型”教师325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津贴10人,省“赣鄱英才555工程”3人,省“双千计划”入选者4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3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0人,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1人,省“青年井冈学者”奖励计划人选3人,全国学术类会计领军人才1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金牌教授2人,省优秀高技能人才1人。学校聘请程天民院士、严陆光院士和李圭白院士等为名誉教授,128位知名专家学者为学校兼职和客座教授。柔性引进国内外等十余个高水平学术团队。现有院士工作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省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搭建产学研转用一体化、互动共赢的实体性协同育人平台。与用人单位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实习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和创新创业基地267个。省级大学科技园现有入园企业78家,吸纳1000多师生进行双创实践活动。精心打造“濂溪讲坛”文化品牌,深入开展读书月、国学经典诵读、科技文化节等精品校园文化活动,着力打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品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国家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和江西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高校,积极开展“卓越医生”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近年来,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红色专项)等国家级重大竞赛奖600多项。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平均满意度达96.5%。先后荣获“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示范单位”“江西省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毕业生留赣就业工作先进高校”等荣誉称号。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为己任,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和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积极服务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江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等国家和省市战略。建有江西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中心、星火有机硅产业研究中心、江西油茶中心、庐山文化研究中心等34个研究机构。主动对接九江产业经济发展,先后与九江市经开区、武宁县、湖口县、瑞昌市、庐山市、共青城市等县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与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等签订长期框架合作协议。“十二五”以来,共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4项;荣获江西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5项,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43项;获批国家授权专利1340项。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按省新冠肺炎救治指挥部组建重症医疗队要求,我校附属医院85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为夺取武汉保卫战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推动驻村帮扶工作,助力乡村振兴,学校扶贫点东山村获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学校积极承担文化传承创新使命,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托以庐山为地标的优秀文化资源,形成了以庐山文化研究、陶渊明研究、陈寅恪研究、世界名山研究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等为特色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团队。庐山文化传承与传播协同创新中心获批江西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创建有江西省高校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学校持续深化对外合作交流,先后与俄、德、法、芬、韩、柬、美、日、泰、英等10多个国家的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中英合作班、设立中俄本科合作办学项目,加入中俄“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举办留学生中文、医学等专业教育,现有470名留学生在校学习。作为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深入拓展汉语国际推广和华文教育。2009年12月,我校与柬埔寨皇家科学院合作设立孔子学院,该孔子学院已发展成为柬埔寨最重要的汉语学习培训基地和中柬两国人文交流的重要桥梁,3次获评“全球先进孔子学院奖”,并被纳入“全球示范孔子学院”建设行列,获批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柬埔寨研究中心”。学校以建设新时代全国一流生态、智慧、文化校园为目标,重视生态校园、平安校园和文明校园建设,先后获得“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教育后勤新科技应用领跑单位”“江西省文明单位”“江西省汉语国际推广先进单位”“江西省高校平安校园建设先进单位”“江西省第二届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聚庐山灵秀,蕴长江波澜,展鄱湖浩瀚。进入新时代,九江学院将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确定的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及任务,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开拓创新、奋勇前行,为早日建成“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