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重庆:2015年军队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招生军检工作须知
2015-06-24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根据教育部、总政治部《关于严格规范军队院校招收青年学生和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国防生工作的通知》精神,为认真做好2015年重庆市军队院校和国防生招生军检工作,现就相关事宜明确如下:

一、军检对象

重庆市教育考试院根据招生计划和考生志愿,按各院校招生计划(区分性别)的3倍确定各招生院校的军检分数线,并于6月29日将符合参加军检条件的考生名单,在重庆招考信息网(www.cqzk.com)进行公布,供考生查询。考生在规定时间内自行前往军检点参加军检。

二、军检时间地点

7月1日至3日,在重庆市和平医院进行(解放军第三二四医院)。军检项目在一天内实施完毕,每天上午7:00开始体格检查、面试,下午13:00开始心理检测。具体安排为:

7月1日: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渝北区、北碚区

7月2日:长寿区、巴南区、綦江区、璧山区、江津区、潼南区、铜梁区、永川区、大足区、荣昌县、涪陵区、垫江县、梁平县、忠县、石柱县

7月3日:万盛经开区、合川区、南川区、丰都县、武隆县、城口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黔江区、彭水县、酉阳县、秀山县、万州区

三、军检内容

军检包括体格检查、面试、心理检测。体格检查按照《院校招收学员体格检查标准(试行)》(后卫〔2015〕904号)执行,主要考察考生的生理健康情况,实行主检医师负责制;心理检测包括计算机检测和结构式心理访谈;面试主要考察了解考生的报考动机、形象气质、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基本素质。

四、军检结论查询及申诉复议

军检现场设监督复议组,由重庆市教育考试院、重庆警备区招生办公室、体检医院各1名负责人组成。军检各项目结论当场告知考生本人,如有异议可现场提出复议申请,由监督复议组现场复议,对复议结果仍持异议的,可向成都军区招生办公室提出申诉。对当场不能作出结论的血常规、尿液、血清艾滋病毒、肝功等体格检查项目,于7月5日在重庆招考信息网(www.cqzk.com)公布检查结论,供考生查询。考生对体检结论有异议的,可以在7月6日18:00前申请复查(申述复议电话13308320888)。对可通过服用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影响检查结果的项目不予复议,考生的初检结论即为最终结论。

五、注意事项

1.军检时间地点中所指的区县为考生报名区县。

2.考生参加军检不收取任何费用,个人交通、食宿费用自理。

3.考生参加军检需携带本人身份证、准考证原件和2张近期1寸免冠正面相片。

4.考生在参加军检前2天的饮食应以清淡食物为佳,忌饮酒、喝饮料、吃火锅、麻辣烫等,以免因饮食不当造成体检化验项目不合格。军检当日须空腹参加抽血和B超(含妇科B超),军检点和心理检测点均设有小卖部。

5.逾期不到者,视为自动放弃。

热门院校

  •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重庆市永川区
    学校简介重庆科创职业学院于1993年建校,是经教育部批准备案,具有独立颁发国家学历文凭资格的全日制民办高职院校,现有在校学生1.5万余人。学院坐落于重庆市永川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毗邻4A级茶山竹海旅游风景区,校园占地800余亩,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现代化的教学楼、实训楼、图书馆、体育馆、游泳馆、综合运动场等,宽敞大气,现代时尚;宿舍、食堂等生活配套设施完善,温馨舒适、美食飘香。学院以“智能引领创新发展,科技创造美好生活”为统揽,以“人工智能+”为驱动,构建起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智能汽车、智能建造、智慧教育、智能竞技、智能康养、智慧家居专业集群40余个专业。学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结构合理,适应高职教育教学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院坚持内涵建设,特色发展,是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重庆市优质高职院校、重庆市“双高”院校建设单位。近五年取得国家级、省部级各类资质100余项。被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等权威机构评为全国最具竞争力的民办高职院校之一。综合实力排在全国民办高职院校第四位,其中装备制造大类排名第一,电子信息大类排名全国第二,教师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七,土木建筑大类排名全国第十。大学生竞赛排名全国民办高职院校第四。学院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有校内实训基地10个,实训中心20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4亿元;与科大讯飞、华中数控、长城汽车等大型企业共建5个特色产业学院,牵头组建现代装备制造和人工智能 2个重庆市级职教集团,与30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青睐,世界500强企业就业的学生每年占47%以上,年终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稳居同类院校前列。学院坚持国际合作,开放办学,先后与法国、加拿大、新加坡、韩国、柬埔寨等国家的高等院校、行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专业人才培养、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 学校简介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创建于1995年。2001年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正式成立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教育部代码12755)。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国家计算机与软件技术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院校、重庆市示范性软件学院、重庆市软件人才培养基地、重庆市笔记本电脑基地人才培养院校、重庆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重庆市美育实验学校。学校自创建伊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办学理念,坚持“人无全才、人人有才、人人成才”的育人理念,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使学校得到长足发展。学校现有金龙、天城和璧山3个校区,占地总面积726 亩,教职工42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77人,博士、硕士99人。学校设有软件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电影艺术学院、经贸学院、康养学院、应用技术学院、艺术培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等9个二级学院,开设有电子信息、土木建筑、装备制造、财经工商、文化艺术、新闻传播、教育与体育、公共管理与服务、旅游、医药卫生等10大类的43个专业。各类在校生万余人。学校以人才培养需求和规格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设计与开发专业课程,探索分别对应行业通用素养、职业核心能力和岗位操作技能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实习实践课程的应用型课程体系,重构课程体系建设。软件技术专业为市级特色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商务英语等3个专业为市级教改试点专业,软件技术教学团队为市级教学团队,JAVA课程和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课程为市级精品课程。学校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建有校内风筝影谷、康复中心、影视制作中心、汽车维修中心、物联网实训中心等5个生产型、模拟仿真型实训基地和58个实训室,建有校外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230余家;形成校、企“双主体”合作办学体制,充分满足了实践教学的需要。学校还牵头成立重庆市互联网产业职教集团,利用集团内各种社会资源,着力提高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初步构建培养层次涵盖3+2中职与高职贯通培养、五年一制贯通培养、三年高职培养、职业技能培训等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促进生源、产业、师资、信息、成果转化、就业等合作链条融合。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就业质量稳步提高,深受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好评。学校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投入巨资建立大学生“巨人三创中心”,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等环节,建成“课程、训练、实践、保障、服务”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近年来,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生在省部级及以上各类技能竞赛、校园文体活动比赛中获奖达280余人次,获国家一等奖4项,国家二等奖13项,国家三等奖14项;重庆市一等奖24项,重庆市二等奖26项,重庆市三等奖40项。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德能双修、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以融合儒家文化、时代文化、企业文化三江汇流为承载,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文化。学校倡导敬天爱人和忠孝仁义,恪守“忠诚、专业、团队、责任、荣誉、国家”之校训,深入进行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品德修养教育,以此塑造职业精神。学校先后荣获重庆市党建示范单位、重庆市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加强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加州浸会大学、澳大利亚博士山大学、菲律宾学会大学、菲律宾曼纽大学、印度尼西亚斯特亚大学、泰国博仁大学、巴基斯坦企业管理学院、韩国庆星大学等10多所国外大学及阿里巴巴、吉利集团、长安跨越等百余家知名企业、教育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教师进修、联合办学、学生实习实训等合作关系,办学特色日见彰显。当前,学校正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为契机,积极探索 “互联网+教育”,不断创新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融合,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朝着“双高”院校目标迈进。地 址: 重庆市万州区平湖路88号(金龙校区) 重庆万州区天城巨人路一号(天城校区) 联系电话: 023-58193588 邮 编: 404000 (金龙校区) 404048(天城校区)
  •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重庆市合川区
    学校简介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是由重庆市人民政府举办,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入选“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学校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获批国家继续教育基地、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互联网+职业教育”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校是重庆市示范性高职院校,重庆市终身学习学分银行管理中心,获评重庆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学生管理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安全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学校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在2018-2019年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中位列第60位,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专家工作组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结果(2012-2019年)”中位居第69名,在“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竞赛分析报告(2012-2019)”中位居第10名,名列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第1名、全国骨干高职院校第3名、全国“高水平”高职院校第8名。学校是重庆市第二所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家级比赛的高职院校,是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基地,2名选手入围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学校现有合川、九龙坡两个校区,占地总面积1339亩,现有教职工992人,其中具有教授及其他正高级职称的69人,具有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等副高级职称的19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643人。学校建有城市建设工程学院、传媒与设计学院、管理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创新教育学院、开放教育学院等8个二级学院,开设有影视动画、软件技术、环境艺术设计、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物联网应用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应用、工程造价、建筑室内设计、电子商务等48个专业。目前在校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生近1.7万人。学校现有校内实训室274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115个,市财政支持建设省级实训基地77个),建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202个,充分满足了实践教学需要。学校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秉承“走出去,引进来”原则,大力营造国际合作氛围,纵深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近年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生在省部级及以上各类技能竞赛中频频获奖,其中获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铜奖3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家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19项。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倡导“求知、求精、求实、求新”的优良学风和“励志、修德、育能、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文化塑校、人才强校”发展战略,走“开放合作、内涵发展”之路,紧紧围绕现代服务业,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提升专业集群服务产业集群发展的能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努力建成一所具有“互联网+”特色鲜明的新型高校。
  •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市沙坪坝区
    学校简介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是由重庆市政府举办、重庆市教委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是国家布局在西部地区重点建设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学校地处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重庆,占地2606.8亩,固定资产19.62亿元,校舍77.6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55亿元,全日制在校生25016人,馆藏图书331.42万册。学校始建于1965年,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文化兴校、特色立校”的发展理念,秉承“厚德强能、求实创新”的校训,传承“龙翔马越、博润致远”的人文精神,形成“智联六合、信安九州”的办学特色,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教育部“首批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试点单位”“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首批职业院校校长培训培育基地”“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人社部、财政部“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管局、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国家级能效领跑者单位”;全国唯一获批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主、辅基地并拥有2名中国专家组组长的高职院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单位和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学校在近三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学校先后获“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奖”“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重庆市文明校园”“重庆市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重庆市‘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重庆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战略区位显要。学校依托位于重庆大学城,地处西部(重庆)科学城“智核区”,紧邻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重庆金凤电子信息产业园、西部现代物流园的区位优势,不断服务西部(重庆)科学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大国家战略。同时,学校结合重庆市主城新区功能定位与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发展双重需求,助力重庆打造西部职教高地。专业特色鲜明。学校以专业特色统领办学特色,紧密对接重庆市“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云联数算用”要素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关停并转,重构“物联网应用技术”“信息安全与管理”“建筑智能化”等突出电子信息和智能化特色的14个专业群,打造专业群“高峰”“高原”“高岗”,形成对接智能全产业链的专业群品牌。以群建院,建有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电子与物联网学院、通信工程学院、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财经管理学院、数字媒体学院、建筑与材料学院、智慧健康学院8个(专业)实体性学院以及通识教育与国际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与国防教学部3个(育人)功能性学院。学校主持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主编国家规划教材65部,立项建设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建成国家级重点(骨干)专业16个、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资源共享)课程13门、国家级实训基地13个。杰出人才辈出。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培引并举”打造高水平团队和领军人才。学校现有教职工162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含在读)175人、正高级职称133人(二级教授4人),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等4人,自主培养2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9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名全国技术能手等省部级以上杰出人才100余人。建成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 2 个,立项建设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近五年,教师技能竞赛、教学比赛获国家级奖项目31项(一等奖3项),其中,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竞赛教学设计赛项一等奖(第1名)1项、二等奖2项,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 5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二等奖2 项;教师获国家级教材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育人成效明显。学校凝练出“十用十不用”等核心育人理念方法,全面推进“大思政”三全育人改革,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立德树人水平和育人质量。同时,率先提出了“技术技能教育的英才育人”理念,创新实施了“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工匠工坊支持计划”“星光大道奖励计划”,为“重电学子”开出个性化成长清单,着力培育卓越大国工匠。培养了诸如“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杨成兴以及“全国技术能手”李小松、王杰等一大批高素质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学生男子足球队连续十一年蝉联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重庆赛区冠军,并于2016年问鼎全国总冠军。学校啦啦操队代表中国勇夺2019年国际技巧与舞蹈啦啦操锦标赛银牌。2020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位居重庆市本专科院校第1。近五年,学生获国家级技能竞赛奖项298项(一等奖69项),其中,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金牌、银牌各1枚,全国“挑战杯”大赛金奖1项、银奖3项,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银奖6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研发服务强劲。学校建有“沈昌祥网络空间安全院士专家工作站”“硅光子千人专家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中心”“重庆海智工作站”“重庆高技能人才发展研究中心”和科技部“重电e家”国家级众创空间,建有“城市建筑智慧运维管理重庆市高校工程中心”“重庆精密加工及在线检测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推广中心”等8个市级研发平台/团队以及“机器人技术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成“许磊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等4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聚集人才、技术、政策等要素资源,繁育“环重电”创新生态圈。近五年,教师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省部级社科奖4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发改委项目1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项、教育部社科项目9项、教育部产学研合作项目2项、重庆市科技局重大/重点项目12项。授权国家专利2072项,其中发明专利210项。在2020年高职发展智库年报中,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数位列全国第2,授权发明专利数位列全国第8;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国内一级学报等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34篇;学校技术服务年经费持续增长,突破3000万元。开放合作广泛。学校牵头组建“重庆电子信息职教集团”(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率先发起成立“长江经济带产教融合发展联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教融合发展联盟”,对接专业群建有“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信息安全与云计算校企联盟”等10个校企联盟以及“重电-华为ICT学院”等16个产业学院。学校是教育部“中德职业教育汽车机电合作SGAVE项目”示范学校,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光电技术”“网络安全”项目中国集训基地;与国外部分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学生410人;面向14个国家招收来华学历留学生138人;推动“中文+职业技能”国际项目,成功申报中国教育部教育援外项目和重庆市国际化特色项目,为南非、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培训20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与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共建“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国际创新中心”,获批立项“重庆海智工作站”;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建成“中泰国际学院”“中非(乌干达)ICT学院”“中德(西南)职业培训学院”,为中国优质企业“走出去”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牵头成立中非(重庆)职业教育联盟,为中国职业院校赴非洲国家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搭建平台。社会声誉斐然。学校招生规模、录取分数、入学报到率位列重庆前茅且逐年递升,是重庆市最受考生欢迎的高职院校之一。学校在第三方机构排名中位列全国高职院校前列。在中国高教学会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高职)排名中,2016-2020年全国第2,2020年全国第1;在国家“双高计划”建设获国家级项目排名中,位居全国第11位;在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智库)发布的“广州日报高职高专排行榜”中,2021年列全国第4。在武书连中国高职高专排行榜中,2020年列全国第9、2021年全国第8。
  •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市万州区
    学校简介重庆三峡学院始建于1956年,现坐落于千年古城、移民之都——重庆市万州区,是三峡库区腹地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代码10643)。201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21年,被重庆市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高校。历经60余年发展,学校成为重庆市首所倡导“绿色教育理念”、力推“绿色教育产教融合”的本科高校。现已形成以工学、文学、管理学为主要学科门类,理学、农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是全国智慧校园建设试点单位、中美应用技术教育“双百计划”成员单位、重庆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重庆市高校美育改革和发展实验校。 学校占地面积达3039亩,校舍建筑面积72.6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89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96.73万册,电子图书178.25万种。建有完善的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和信息网络服务体系。 学校现有18个二级学院,全日制在校本科及以上学生2万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227人。有62个本科专业,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农林经济管理、数学),8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教育硕士、农业硕士、土木水利硕士、旅游管理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电子信息硕士、资源与环境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有中国语言文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教育、土木水利、旅游管理7个重庆市高等学校“十四五”市级重点学科。 学校现有1412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1071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27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4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9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19人。建有人社部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重庆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柔性引进国内外院士4人,学术团队12支。在职教职工中,有欧洲科学院院士、国家“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重庆英才5人,重庆市巴渝学者11人,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9人,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2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1人;重庆市名师1人,优秀教师1人,骨干教师13人;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 学校近2届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6项。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一流专业2个,省部级特色学科专业群1个,省部级特色专业、一流专业等21个;省部级教学团队6个;省部级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等43门;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4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省部级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项;近5年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96项。近5年,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赛事中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2000余项,其中国家级500余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省部及以上奖34项;获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特等奖;连续两届获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一等奖;中国大学生计算机博弈大赛10连冠,重庆市大学生武术比赛团体13连冠;巧固球队代表中国组队参加第三届东亚巧固球竞标赛,男、女队均获第一名。 学校紧密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强化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近5年,获省(部)级及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励31项,其中,中宣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1项。现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29个,其中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承担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横向课题600余项;获批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549项,获批省部级创新团队(创新研究群体)12个,获国家授权专利10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4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20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652篇,北大核心及以上级别刊物发表1294篇,三大检索系统收录565篇,CSSCI来源期刊文章336篇,CSCD来源期刊文章326篇。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等多所国外大学,与德国BSK、印尼国际日报等多家国外公司和研究机构,与东南大学、山东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多所国内大学建立了联合办学、互派教师、访问学者和学术交流等合作关系;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部门和地方政府,与中兴通讯、中科曙光、锐捷等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实习实践、创新创业等方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