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上海:今年高考分数线公布“文高理低”趋势进一步明显
2013-06-27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昨天公布的本市高考分数线再现令人诧异的文理科分差:文科一本线448分,较理科一本线高出43分;文科二本线403分,较理科二本线高出72分。连续三年,本市高考录取控分线“文高理低”,分差逐年拉大,原因何在?

  文科考生太多?

  纵观近四年情况,2010年本市一本理科比文科高出1分,接下来三年均为文高理低,且分差分别为6分、15分,以及今年的43分;这样的现象在二本更为显著,2010年到今年4年间,文科比理科高出的分差分别为4分、19分、37分,以及今年的72分。

  对于这一现象,考试院称尚属正常,认为其他省市也有类似情况;而高校专家则强调,这已为上海的基础教育、高校专业规划拉响预警“警报”。本市东部一所高校招办负责人直言,文理分差拉大,关键原因之一,在于招生计划数与报考人数极端不匹配,即考生中报考文科的比例加大。以2011年、2012年为例,上海考生人数总体减少的大背景下,文科考生从不到2.2万人增至2.4万人,理科从3.9万人降至3.06万人。

  源于功利心态?

  再往深究,报考文科为何日益增多?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将其归于功利心态。目前社会上普遍有“选文科更容易考上大学、更容易考上好大学”的想法,不少高中学生及其家长选择文理分科时的理由不是兴趣潜力,而是以“能不能考上”为第一目标,由此,文科成为越来越多人“无奈”的选择。与此同时,高中文理分科时也无明确门槛限制,直接导致文科考生竞争加剧。

  上海文理分差连年拉大的另一个奇怪之处在于,照理说,若1年拉大、2年拉大,考生家长报考时可能会有部分转投理科,进而减缓文科竞争。但事实上,在连续两年拉大之后,今年的一本、二本的分差拉到了令人吃惊的43分和72分。高校专家认为,这其中固然有“文科容易考上”的固化印象因素,也不能排除一些考生选择文理学习时“避难趋易”的想法。

  引导还是迎合?

  叶志明认为,该拉响预警“警报”的,不仅是基础教育,更应站在高校发展、就业,乃至社会经济发展层面上来看。以上海大学调查数据为例,在校文科生人数高于预估的可提供的岗位数。他说,“如果我们任其发展,不是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处于就业难的境地吗?”

  目前已有的全国其他省市数据:贵州一本文理科分差73分,陕西55分,安徽50分,湖南62分,比上海的情况更加明显。不妨想象下这样一种极端情况,当越来越多人选择文科,打破文理间原有平衡,社会分工中的理工科岗位谁来承担?这样看来,改变已经迫在眉睫。

  业内人士指出,文理分数拉大,教育部门有两种应对方法,其一是“不作为”,让“市场之手”发挥作用;另一种是有意识地增加文科招生计划,或减少理科招生计划,那固然可能一时缩小分差,使其不再那么“触目惊心”,但增招总有极限,高校为此付出的教师、资源配置成本何来?办学资源本就是个大蛋糕,文科分多了,理工科自然萎缩,可能产生的“理科人才断层”怎么办?所以两者相较,教育部门应“摒牢”,一方面再给“市场之手”一点时间,另一方面,以更科学更长远的眼光规划专业布局。

  复旦大学招办负责人认为,还应在招考制度上回归教育的本原,探索更能激励学生发展兴趣、挖掘潜力的招考方式改革。

  作者:彭德倩

热门院校

  • 上海商学院上海市徐汇区
    学校简介上海商学院是一所商科特色鲜明的公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中央税务学校华东分校。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学初心,坚持“以商立校、应用为本”办学理念,秉承“厚德博学、经世济民”校训精神,全力打造“应用型、创新性、国际化”办学特色,努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商科人才。2021年10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办学层次实现重大突破,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多类型、多层次办学格局。学校现有奉浦、徐汇、国权路三个校区和福州路一个办学点,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学校现有40个内设机构,其中党政管理部门、党群组织23个教学及教学辅助部门和其他直属部门16个,学术机构1个。截至目前,学校教职工共计783人,其中在编人员641人,非编人员共计142人。2021年招生本科专业30个。工商管理、酒店管理、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等4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4个专业为上海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税收学等9个专业为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工商管理、酒店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4个专业通过ACBSP国际认证。实现教育部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项目建设全覆盖。获批首批上海市级重点产业学院立项。学校持续深化学科建设内涵,与上海财经大学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加快推进学科特区建设,重点打造以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商科学科体系。现有旅游管理、国际商务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应用经济学为上海市Ⅱ类高原学科,工商管理入选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培育计划。近五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0余项,获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等省部级科研奖10余项。学校聚焦国家地方战略需求和行业重大需求,深化与上海市商务委全面战略合作,高质量开展商业(商务)应用研究与咨询服务。拥有上海商业发展研究院、上海高校智库、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上海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等市级科研基地与平台。近五年,80余项决策咨询成果获省部级领导批示。学校建有的商务部商务官员研修基地累计培训来自100多个国家(地区)的4400余位商务官员。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着力提升国际声誉和影响力。引进优质商科教育资源,与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联合申报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上海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于2021年5月正式获教育部批准设立,中外合作办学取得实质性突破。学校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90余所高校及研究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国际商科教育联盟,组建国际高端智库联盟,建立中东欧海外教育基地。学校注重传统商业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建有中国商业文化展示馆、海派商业文化研究院,出品《上海商业百年》《零售百年》《贸易百年》等商业专题片,承办《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第三季)上海赛区面试选拔活动。学校先后获团中央“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教育部2019年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优秀组织奖”“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等荣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学校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指导学校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按照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确立的战略发展目标,实施“两步走”战略安排,扎根中国大地,坚持特色办学,在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商科大学的征程上爬坡奋进、勇毅前行。(数据截至2022年3月)
  •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市松江区
    学校简介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前身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创建于1960年,是原国家对外贸易部最早设置的两所本科高校之一,被誉为“中国对外经贸人才的摇篮”。1994年,学校划归上海市人民政府管理;2009年,入选世界首批、中国首家世界贸易组织(WTO)讲席院校;2013年,更名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2019年,获得WTO亚太培训中心资格,成为WTO全球7个培训伙伴中在中国内地设立的唯一区域培训合作伙伴;202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应用经济学成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22年,跻身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地方高校行列。学校因贸易强国而生、因对外开放而兴、因全面改革而盛、因新时代开放事业而新,经过60余年的发展,已构建起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在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经贸人才培养和国际经贸领域决策咨询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综合办学实力显著提升。学校始终秉持“以学生为本、以学术为魂”的办学理念,恪守“诚信、宽容、博学、务实”校训,人才培养体现出录取分数高、就业质量高、就业薪酬高和外语能力强等特点。学校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上海高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项目1个、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1个、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2个。学校获评2019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2018-2021年度上海市A级高校创业指导站、2020-2021年度和2022-2023年度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示范基地,入选教育部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和教育部2020年“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在QS 2019中国大陆大学排行榜中,学校位列第82名;在2020软科中国财经类大学排行榜中,学校位列第10名;在2021全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指数排行榜中,学校位列第13名。学校建立以应用经济学为龙头,开放型经济学科群为特色,经、管、文、法、理、工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应用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外国语言文学、理论经济学、统计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一级学科硕士点7个,专业硕士授予类别13个,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2个(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上海市重点学科2个、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5个。应用经济学进入软科排名前15%,2个一级学科入选上海高校博士学位点培优计划专项,6个专业学位点入选上海高校硕士学位点培优计划专项。现有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10个、上海高校智库3个、教育部备案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5个,与海关总署共建“全球贸易分析监测中心”,着力打造国际经贸创新与治理研究院等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2个智库分别入选CTTI高校智库百强榜单(全国“A区高校智库”)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智库委员会中方成员单位。学校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在香港基本法起草、中国“复关”“入世”谈判、浦东开发开放和WTO改革,以及在APEC谈判、中澳与中韩FTA谈判、中美经贸谈判、RCEP谈判与落地、加入CPTPP谈判、对外发展援助、中东欧经贸合作、东北亚和平进程、上海“进博会”、上海自贸区、上海“五个中心”“四大功能”与G60科创走廊建设等领域作出积极贡献,决策咨询研究水平连续多年位居上海高校前列。学校不断拓展对外交流合作网络,是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和上海市政府奖学金生接收院校,与全球10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和境外伙伴缔结合作交流协议,联合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在“一带一路”重点区域开设孔子学院3所、孔子课堂1个,与卢布尔雅那大学合作建设的孔子学院获得“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称号。与WTO、APEC、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国际贸易与可持续发展中心(日内瓦)等国际组织深度合作,获评中国WTO事务卓越中心,为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供支撑和服务。学校现有松江、古北、七宝三个校区,与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政府共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附属松江实验学校。现有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00余人,国家级、省部级等高层次人才70余人,博士生导师16人;高级职称教师400余人,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65%以上。在校生13000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9000余人、硕士研究生近4000人、学历留学生300余人。“十四五”期间,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对接教育强国、贸易强国建设和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着力打造“创新人才高地”“学科创新高地”“名师荟萃高地”“新型智库高地”“国际合作高地”五大高地,全面开启建设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类大学新征程,为上海建成“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提供更强有力的服务支撑,为教育强国和贸易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 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市静安区
    学校简介上海戏剧学院是中国培养演艺专门人才的高等艺术院校,前身是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1945年12月1日由著名戏剧家李健吾、黄佐临、顾毓琇、顾仲彝等创立。1949年更名为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1951年更名为上海市戏剧专科学校。1953年,山东大学艺术系戏剧科、上海行知艺术学校戏剧组并入,组建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独立办学、独立建制)。1956年正式更名为上海戏剧学院,隶属国家文化部,成为国家重点艺术院校。戏剧教育家熊佛西担任首任院长。2000年划归上海市人民政府管理,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文化部共建。2002年,上海师范大学表演艺术学院、上海市戏曲学校和上海市舞蹈学校并入,上海戏剧学院成为同时包括戏剧、戏曲、舞蹈、影视等学科专业,办学层次从中专、大学本科到硕士、博士的综合性艺术院校。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工500多名,其中专任教师300多名,在校本科生2000多名,研究生700多名。学校现有17个本科专业。2019年,学校的表演、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导演2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办人民满意的艺术教育,始终不忘“出人才、出作品、出思想、出模式”,秉承“至善至美”的校训精神,把培养“品德优、基础厚、专业精、实践强”的德艺双馨艺术人才作为目标,自觉承担文化艺术人才培养、艺术创作、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主动服务国家和上海发展战略,致力于建设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高等艺术院校。学校现设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硕士授权方向7个。戏剧与影视学入选上海市首批高峰Ⅰ类学科建设计划,设计学、艺术学理论分别入选首批高原Ⅰ类、Ⅱ类学科建设计划。2019年,学校以戏剧与影视学为主体进入上海市高水平高校建设行列。学校已形成“四个中心”校区布局和功能定位,分别为——戏剧艺术教育中心:华山路校区;中华戏曲教育中心:莲花路校区;国际舞蹈教育中心:虹桥路校区;影视新媒体教育中心:昌林路校区。设有表演系、导演系、戏剧文学系、舞台美术系、戏曲学院、舞蹈学院、电影学院、创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继续教育学院10个二级教学单位和附属戏曲学校、附属舞蹈学校2所附属中专。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近万名艺术专门人才和文化管理人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成为中国乃至国际具有影响力的戏剧、影视、舞蹈、美术领域的名家和高素质专业人才,荣获众多戏剧、影视、美术、戏曲、舞蹈作品大奖,如“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飞天奖、金鹰奖、金话筒奖、金狮奖、白玉兰奖、荷花奖等,在国内外享有广泛的声誉与影响力。
  • 上海兴伟学院上海市浦东新区
    学校简介兴伟学院是一所小规模、高质量、非营利、“以能力培养”为特色的中国式博雅学院,致力于培养能更好地适应全球一体化进程下瞬息万变的社会需求、具有创新型思维和广博知识的国际化人才。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背景,但是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发现并勇敢实践自己的梦想。在兴伟,有风景如画的校园,有导师的悉心聆听引导,更有一群志同道合、一起自由寻找梦想的学生。因为有这样的温暖的、一直给予支持的“兴伟家庭”,学生敢于大胆尝试,在实践、挫折中不断学习。从招聘教授到选择课程,学生们通过参加八个委员会来自自主管理学校。我们相信把管理学校的权利和自由交给学生能让学生们用不同的视角重新审视、思考为何学习,如何学习、成长、生活。经过兴伟的生活,学生们会成为胸怀大志、追求梦想、赋有创新精神、拥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乐于奉献社会的人。委员会简介学校由八个委员会来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行。委员会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教练为辅,凡是有重大决定都由委员会内部成员投票决定。•SAC:学生事物委员会•负责学生日常活动,学校团委及其工作的管理,学生手册管理和修改,学生违纪违规和奖励执行。•FAC:财务委员会•依据财政局,教育局以及相关部门财经规定,配合学校各委员会的财务工作,合理分配学校资金的使用,制定学校每学年的预算,奖助学金管理等。•ITL:信息与图书管理委员会•负责全校的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实施,负责全校所有信息系统的运营管理、维修维护及信息安全和安全技防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负责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的建设、管理和推广工作,同时负责图书馆的日常运营管理和服务。•COC:院办•负责各个委员会材料的汇总和上报签批,学院工作会议的翻译,和保存各委员会的会议记录等•AC:招生委员会•宣传工作主要是外网、官网、公众号的维护;拜访和联系其他高校;参加现场咨询会和宣传品制作。招生工作主要是春秋季招生面试,咨询和接待新生报到和国际学生和交流生的招生工作。•EACC:课程安排委员会•负责完成开设课程的工作,教学制度的设计,学校选课系统Populii的管理,和建立国内外高校校际沟通交流关系。•HR:人事委员会•负责与兼职老师,教授,全职老师签订合同,收集相关材料,对课程及讲师做满意度调查等。•LC :后勤委员会•安保,物业,维修,客房食堂宿舍管理,保洁绿化,虫控,基建项目的管理。
  • 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市杨浦区
    学校简介上海财经大学源于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的商科,著名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杨杏佛任商科主任。1921年,随着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建设国立东南大学计划的实施,商科扩充改组并迁址上海,成立国立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这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商科大学,著名教育家郭秉文任校长,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任教务主任。1932年独立建校,定名为国立上海商学院,时为国内唯一的国立商科类本科高校。1950年,学校更名为上海财政经济学院。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和姚耐先后任院长。1985年,学校更名为上海财经大学。2000年,学校由财政部划归教育部领导。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上海市政府签署共建上海财经大学协议。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序列,翻开了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目标奋进的新篇章。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和努力奋斗,上海财经大学已成为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经、管、法、文、理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学校占地812.9亩,共有三个校区,主校区位于国定路777号。现有各类在校生20470人,从学生分类看,全日制本科生8066人,硕士生6509人,博士生1335人,留学生501人。有专职教师1001人,正高级234人,副高级358人。砥砺奋进,薪火相传,上财人铭记厚德博学、经济匡时之校训,坚持“扎根中国、放眼世界、立德树人、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理念,励精图治,奋发进取,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了数以万计的财经管理和相关专业人才。学校正在为建设成为鲜明财经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校训】厚德博学 经济匡时【愿景】基于卓越的研究和教学,努力建设成为财经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使命】立德树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民族精神,富有创造力、决断力及组织力的卓越财经人才。探索真理,促进知识创造和知识传播。匡时济民,参与公共服务,引领社会发展。传承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理念】面向社会、求真务实、立德树人、经世济国。【战略】坚持现代化战略。以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为核心,不断提升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管理和教育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坚持国际化战略。以国际化建设为路径,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坚持信息化战略。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持续提升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水平,实现知识管理和知识共享。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