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江西:2014年高考上报违纪考生15人次
2014-06-10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中国江西网讯 张亮、记者 叶新阔报道:6月9日上午11时,随着技术科目考试的结束,江西2014年高考正式落下帷幕。9日下午,记者从江西省教育考试院获悉,今年高考期间,江西全省考试过程井然有序,无失泄密事件、大面积舞弊事件和考场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截止9日上午11时,各地市共上报违纪考生15人次,作弊考生13人次。

截止9日上午11时全省共上报违纪考生15人次

6月9日上午11时,随着技术科目考试结束铃声的响起,江西省2014年高考落幕。据悉,当天共有15.4万考生参加了技术类科目考试。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大多数考生普遍反映技术科目的试题较为简单,做起来比较轻松。

记者从江西省教育考试院了解到,今年高考期间,江西无失泄密事件、大面积舞弊事件和考场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实现了公平考试、平安考试、诚信考试的总体目标。截止9日上午11时,全省各地市共上报违纪考生15人次,作弊考生13人次。

评卷工作6月10日开始6月23日公布成绩及分数线

据介绍,高考结束后,江西2014年高考的评卷工作将有序展开,时间从6月10日开始,6月20日结束。今年的评卷工作将在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和江西农业大学3所高校进行。其中,南昌大学评阅数学和理科综合试卷,江西师范大学评阅语文和文科综合试卷,江西农业大学评阅英语、技术和“三校生”试卷,全部实行网上评卷。评卷工作将严格遵循“坚持标准、统一做法、宽严适度、前后一致”的原则,做到评分准确,给分合理,扣分有据。

“今年高考成绩将于6月23日公布,普通高校招生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也会随即向社会公布。”据江西省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成绩公布后,考生若对高考成绩有疑问,可到报考地的县(区)招考办办理申请手续,查分时间为6月26日至27日。6月27日后不再受理查分申请。

6月28日起集中填报志愿允许考生修改一次

据了解,今年江西省高考志愿填报有两次。6月16日至18日为考生估分网上填报自主招生(艺术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农村学生单招)志愿。同时,有意报考军事、武警、公安、司法院校的考生上网报名军检,面试体检等(具体院校和专业志愿必须在第二次集中填报期间填报)。6月28日至7月2日为考生在知分、知线、知位后网上填报各批次志愿。在此次填报志愿期间,允许考生对所填志愿进行一次修改,但之前已报的自主招生志愿不得修改。

需要提醒的是,从今年起,各批次征集志愿投档时,原填志愿(含平行志愿和梯度志愿)一律无效。

热门院校

  • 九江学院九江市武宁县
    学校简介九江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有公办全日制本科普通高等院校,办学历史可上溯至1901年创办的但福德医院护士学校,现办学体制为“省市共建、以市为主”。学校坐落在长江中下游历史文化名城——江西省九江市,地处赣、鄂、湘、皖四省交界区域,位于庐山之麓、长江之滨、鄱阳湖之畔。名城、名山、名江、名湖造就了九江学院的独特优势,尤其是具有千年历史、享有“天下书院之首”美誉的白鹿洞书院,更为九江学院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现有“一校两园”,其中丹枫园2100亩,紫薇园1569亩。下设23个二级学院,2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1所附属口腔医院、1个江西省脑血管区域医疗中心。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3.2万余人。校园环境和教学、文化、体育设施国内一流,建有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舞蹈剧场及大型室内综合体育馆、网球馆、台球馆、羽毛球馆、攀岩馆、游泳馆和射击馆等专业体育馆场,校园内有供学生生活休闲的芙蓉小镇,设有市校共建的九江交响乐团、九江青年歌舞团、九江合唱团。建有3个现代化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326万余册,电子图书175万余种,有中外文数据库100余个。建有22个各级各类实验教学中心,其中有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6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中央与地方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及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学校2021年招生的本科专业78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十大学科门类。学校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会计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际经济与贸易、生物科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会计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分别列入省一流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建设行列,8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省级高水平应用型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点7个。2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省级一流课程36门,2020年江西省防疫期间线上教学优质课7门。同时有35个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以及271个国家级、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化学学科获批江西省“十四五”潜力发展一流学科,国际贸易、凝聚态物理、植物学、材料加工工程、旅游管理、化学工程与工艺、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中国古代文学、思想政治教育、会计学等为江西省重点学科。“十二五”以来,共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7项、二等奖17项。 学校依托九江地区庐山、长江、鄱阳湖独特的资源、区位和产业优势,深入推进“山江湖”特色学科群建设工程。依托九江市十大千亿产业,建设以化工、生物、医学、材料、机械、电子信息、资源环境、数字经济等学科为主导的应用型学科群。依托“学科联盟”,与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赣南师范大学等签订协议,开展“联合招生、独立培养” 硕士研究生工作,已先后独立、联合、合作培养研究生286人。2021年,学校被列为江西省“十四五”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规划重点建设单位。学校由杨叔子院士担任名誉校长,潘际銮院士担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现有教职工2679人,其中专任教师1960人,教授、副教授910人,博士630余人,研究生导师114人,其中博导7人。现有“双师双能型”教师325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津贴10人,省“赣鄱英才555工程”3人,省“双千计划”入选者4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3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0人,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1人,省“青年井冈学者”奖励计划人选3人,全国学术类会计领军人才1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金牌教授2人,省优秀高技能人才1人。学校聘请程天民院士、严陆光院士和李圭白院士等为名誉教授,128位知名专家学者为学校兼职和客座教授。柔性引进国内外等十余个高水平学术团队。现有院士工作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省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搭建产学研转用一体化、互动共赢的实体性协同育人平台。与用人单位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实习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和创新创业基地267个。省级大学科技园现有入园企业78家,吸纳1000多师生进行双创实践活动。精心打造“濂溪讲坛”文化品牌,深入开展读书月、国学经典诵读、科技文化节等精品校园文化活动,着力打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品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国家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和江西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高校,积极开展“卓越医生”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近年来,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红色专项)等国家级重大竞赛奖600多项。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平均满意度达96.5%。先后荣获“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示范单位”“江西省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毕业生留赣就业工作先进高校”等荣誉称号。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为己任,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和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积极服务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江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等国家和省市战略。建有江西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中心、星火有机硅产业研究中心、江西油茶中心、庐山文化研究中心等34个研究机构。主动对接九江产业经济发展,先后与九江市经开区、武宁县、湖口县、瑞昌市、庐山市、共青城市等县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与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等签订长期框架合作协议。“十二五”以来,共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4项;荣获江西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5项,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43项;获批国家授权专利1340项。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按省新冠肺炎救治指挥部组建重症医疗队要求,我校附属医院85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为夺取武汉保卫战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推动驻村帮扶工作,助力乡村振兴,学校扶贫点东山村获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学校积极承担文化传承创新使命,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托以庐山为地标的优秀文化资源,形成了以庐山文化研究、陶渊明研究、陈寅恪研究、世界名山研究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等为特色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团队。庐山文化传承与传播协同创新中心获批江西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创建有江西省高校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学校持续深化对外合作交流,先后与俄、德、法、芬、韩、柬、美、日、泰、英等10多个国家的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中英合作班、设立中俄本科合作办学项目,加入中俄“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举办留学生中文、医学等专业教育,现有470名留学生在校学习。作为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深入拓展汉语国际推广和华文教育。2009年12月,我校与柬埔寨皇家科学院合作设立孔子学院,该孔子学院已发展成为柬埔寨最重要的汉语学习培训基地和中柬两国人文交流的重要桥梁,3次获评“全球先进孔子学院奖”,并被纳入“全球示范孔子学院”建设行列,获批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柬埔寨研究中心”。学校以建设新时代全国一流生态、智慧、文化校园为目标,重视生态校园、平安校园和文明校园建设,先后获得“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教育后勤新科技应用领跑单位”“江西省文明单位”“江西省汉语国际推广先进单位”“江西省高校平安校园建设先进单位”“江西省第二届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聚庐山灵秀,蕴长江波澜,展鄱湖浩瀚。进入新时代,九江学院将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确定的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及任务,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开拓创新、奋勇前行,为早日建成“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 学校简介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地处赣西历史文化名城、月亮之都——宜春市,素有“江南佳丽之地,文物昌盛之邦”的美誉。宜春,是座拥有机场、高铁,交通便利,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学校是2003年6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专科层次普通高校,是江西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江西省优质专科高职院校、江西省“双高”计划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院校,是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已为社会培养各类技术技能人才10万余名。学校新校区投资约22亿元,占地1500亩,总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宿舍配有空调、洗衣机、热水等生活设施,是一所具有人文情怀的花园式校园,为师生提供一流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现有教职工861人,其中正高56人、副高165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387人,“双师型”教师444人;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省高校教学名师3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11人、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省校企合作“双师型”名师工作室1个。学校设有护理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机电与新能源汽车学院、财会金融学院、电商与旅游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9个二级学院,在校生1.8万余人。开设高职专业53个,形成11个专业群,其中国家骨干专业5个、省高校特色专业4个、省高职院校优势特色专业2个;建有国家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个、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示范实训基地1个、省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个、省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技能实训中心4个;“宜职众创空间”被认定为国家备案众创空间、省级众创空间和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学校作为首批国家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已有16个专业,共17个证书试点。建成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3门、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有1本教材入选“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书目。近年来,教师获国家级奖励表彰49人次、省级奖励表彰255人次,获全国职业院校护理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江西省高校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248项,连续三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护理技能赛项中获得一等奖,创造了江西省在全国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中的最好成绩;在第七届江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4金3银2铜的好成绩。学校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与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大型企业合作,建有国轩产业学院、几何体电商产业学院等。学生实习、就业覆盖江西省、辐射全国,毕业去向落实率均在96%以上,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学校作为江西省首批实施留学生培养的3所高职院校之一,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化对外人文交流与合作,先后与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加拿大、美国等国高校建立友好关系,举办了4届中国—加拿大学前教育合作班、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19名。站在新起点,全体宜职人将秉持“代天工以立人、开万物以昌黎”的办学宗旨,按照“深融合、创特色、铸品牌”的办学思路,坚持“尚德尚贤、惟精惟一”的校训,以“爱生如子”的初心、发强刚毅的奋斗精神,攻坚克难,争创一流,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职业高等学校目标奋力迈进!
  • 学校简介华东交通大学是一所以交通为特色、轨道为核心、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国铁集团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国家铁路局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双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历史沿革:197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将上海交通大学机车车辆系和同济大学铁道工程专业并入上海铁道学院,更名为华东交通大学,迁往江西。1978年,华东交通大学与上海铁道学院各自继续办学。学校原隶属铁道部,2000年,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 办学条件:学校坐落在“军旗升起的地方”江西南昌。学校临江怀湖、依山傍水,校内百鸟齐鸣、百花争艳、百树竞发,是一所宜学、宜教、宜研、宜居的山水学园。占地面积2816亩,各类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8亿元。图书馆收藏纸质图书241万册,电子文献233万册。 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余人,正副教授660余人。拥有“双聘”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青年长江学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西省“双千计划”、“井冈学者”特聘教授、“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等省部级以上优秀人才200余人次。1人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人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1个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团队入选首批省级示范研究生导师创新团队(并列全省第二);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省名师工作室、全省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等优秀教师(团队)。 学科专业:学校涵盖工、经、管、文、理、法、教育、艺术等8个学科门类。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3个学科入选江西省一流学科,4个学科成为江西省学科联盟牵头学科,具有19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是硕士研究生推免工作单位。50余个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其中19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专业入选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4个国家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9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评估)。获评国家一流本科课程5门,主持获批教育部新工科和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各1项,1个专业入选教育部新文科建设试点专业。参加全省高校首轮本科专业综合评价,16个获评第一、13个第二、6个第三。 教育教学:学校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各类学生3万余人。2014年,学校面向基层一线多维互动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先后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学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改革,推动育人理念从“本科教学”转变为“本科教育”,主体地位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从“教为主”转变为“学为主”。自2015级学生起实施完全学分制,大力推行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学质量持续提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立现代产业学院,开设“詹天佑班”“茅以升班”“卓越工程师班”“中铁国际班”等特色班级;不断更新育人理念,实施“天佑学子培育计划”,成立天佑学院,发挥天佑学院作为本科教育改革特区和试验基地的引领作用,着力打造具有领袖、领军潜质的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近年来,培养了以“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江西首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学生典型和先进集体;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等为代表的国家级奖项1000余项。 科研创新:学校现拥有省部共建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性能监测与保障国家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基础设施运维安全保障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水果智能光电检测技术与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载运工具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铁路环境振动与噪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与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40个。十三五以来,承担各级科研项目4000余项,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重点项目、高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NSFC-广东联合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项目380余项,省部级项目850余项,获各类科研经费总计7.0亿余元;取得省级以上奖励及重要社会力量奖励90项,其中一等奖14项;拥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7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0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1200余项;出版论著教材460余部。学校获得了以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江西省首个教育部人文社科一等奖和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为代表的一批重要奖励;2017-2019年连续三年获全国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系江西省唯一获奖单位和连续三年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 招生就业:学校面向全国3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招生,部分专业实施大类招生。在16个分批次招生的省份中,均参加一本批次招生。近年来录取分数线逐年攀升,生源质量稳居全省高校前列。学校连续20年获全省就业工作评估优秀单位、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并先后获评(批)全国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南昌市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招生就业处党支部获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和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就业创业类课程获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全国就业创业金课(全国仅21门);获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赛事三等奖及江西省赛事一等奖(第一名);入选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近年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全省第一,江西省、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主要领导多次来校调研。每年两成以上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四成以上到国企就业,85%以上毕业生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工作。毕业生形成了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干得好、上得来的“五得”特质,深受用人单位青睐。 开放办学:学校作为国铁集团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国家铁路局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双共建”高校,坚持服务轨道交通国家大行业和江西地方大产业两轮并转,务实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学校先后与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中车等集团结成战略伙伴,2021年又与中国通号成功签约,实现与原铁道部各行业领域战略合作全覆盖,并且积极与广州地铁、南昌轨道集团、东莞轨道公司、南宁轨道集团等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开展合作,全面提升学校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影响力。同时,学校积极与江西省交通运输厅、赣州市人民政府、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崇仁县政府、中国瑞林集团、江铃集团、江西有色建设集团等江西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各类合作,不断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以科技创新助力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学校广泛搭建校友合作平台,积极引入校友、社会、企业等资源进行多渠道多方式合作,认真贯彻落实江西省委省政府“三请三回”、“三企入赣”要求,为江西地方经济和学校事业的共同发展注入新鲜动力。累积接收社会捐赠协议总额(含实物)突破2亿元。 党建思政:学校党委坚持将党建思政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打造了以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青年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等为代表的一支工作队伍,培育了以“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项目、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等为代表的一批基层组织,建立了以全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示范项目为代表的一系列工作品牌,形成了以“‘交通强国 复兴先锋’党建领航工程”为核心,集“一院”“两季”“三礼”“四耀”“五微”于一体的党建思政工作体系。 社会声誉:学校是江西省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全国绿化300佳单位、江西省文明单位、江西省文明校园。国家知识产权培训(江西)基地、江西省高校心理素质拓展及实训中心、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先后落户学校,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学校多次获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男女团体总分前三、女子团体总分第一、全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女子团体总分第一。培养出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马拉松冠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太极拳冠军,多名学生获奥运会前八、世界举重锦标赛冠军、亚洲田径锦标赛冠军,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连续18年获评江西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近5年来,系列改革经验和发展成效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50余次,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江西日报》、江西卫视等重要媒体广泛报道。 “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50年来,学校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强化内涵特色发展,以特色塑优势,聚优势创一流,以一流理念、一流思维、一流眼光,全力建设一流学科专业和有特色高水平交通大学,围绕铁路特色、发挥铁的优势、展现铁的作为、彰显铁的担当,全力服务轨道交通大行业与地方大产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华东交大人将以“作示范、勇争先”的昂扬斗志,铁心铸忠诚、铁血报家国、铁肩担使命、铁手创大业,大力践行新铁军精神,做新时代的铁人铁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加快建设行业领先、区域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交通大学,奋力书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精彩华章的华交篇章!
  • 江西科技职业学院南昌市南昌县
    学校简介江西科技职业学院是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经国家教育部备案(国标代码13419),纳入国家统招计划,面向全国招生,具有独立颁发国家承认的专科学历和单独招生资格的现代化、多学科、综合性民办普通高等院校。学院坐落于全球十大动感都会——英雄城——南昌。校园占地面积1000余亩,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80余万册。校园内绿树成荫、花草茂盛、生态宜人;风格各异的现代建筑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教学、生活、体育、健身设施一应齐全,是读书、修性的好地方!办学三十余年来,学院始终坚持“依法办校、专家治校、人才兴校”的理念,拥有一支热爱高等教育、专业强、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和一批国内外知名教育、教学及管理专家担任管理和教学骨干。按照“学院有特色、专业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办学要求,学院设有机电工程分院、信息工程分院、建筑工程分院、艺术分院、经济管理分院、护理分院、教育分院,40余个市场热门专业。其中:护理、学前教育、计算机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空中乘务、应用电子、数控、机电一体化、建筑工程、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物流管理、会计、艺术设计等专业方向具有很强的就业竞争力。在办学过程中,我院始终以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劳动市场、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为标准,为培养“综合素质高、敬业精神好、动手能力强、上岗适应快”的毕业生,创建了电子商务、建筑、计算机、数控、通讯、护理、钢琴、舞蹈、多媒体、语音、自动化、汽车、材料、激光加工、CAD等50多个科技含金量高的实验、实训(室)及基地,以培养他们技能操作与岗位适应能力。同时,学院与全国数百家百强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完善的“订单式”、“双证制”就业保障与输送体系,从而使我院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均名列榜首,并多年荣获“江西省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科院人决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全方位夯实基础、加强内涵建设,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管理水平,努力实现升本目标,为实现学院新一轮的历史性跨越而奋斗!
  • 九江理工职业学院九江市柴桑区
    学校简介九江理工职业学院是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置、教育部备案,具备统招资格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性调整需要为办学宗旨。坚持“提高质量谋发展,深化改革出动力,突出特色创品牌”的办学思路,秉承“明德 达理 尚学 精工”的校训,弘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学校坐落于素有“物华天宝”、“九省通衢”之誉的历史文化名城----江西省九江市区,依山傍水,风景如画,东临鄱(阳)湖,南望庐山,西眺(庐山)西海,北据长江。深厚的人文沃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如陶渊明、黄庭坚、陈寅恪等中国文化史上的耀眼明星,名副其实坐拥名山、名水、名人、名城,是求学、创业、生活的理想之地。学校背倚庐山秀色,毗邻八里湖畔,传承白鹿洞书院治学精神,地处长江教育创新带,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高铁枢纽、机场近在咫尺。校园占地面积 20万余平方米。建有教学大楼、科技大楼、图书馆、学生公寓、食堂超市、实训中心等23栋(23万平方米)现代化教学设施。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3000万元,图书馆藏纸质图书、电子图书50万余册,藏书丰富、信息量大,设有图书借阅室、期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建有校内实验实训中心25个,校外实践实习基地60个,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施产学研结合、工学交替搭建了大学科技园平台。学校专业设置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了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交通工程、电子信息、跨境电商、经济管理、人文艺术等特色专业集群,并充分发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创新创业教育,凝练学科方向,形成了以工科为主干,管理、教育、艺术等多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学校不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现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专业领先,部分人才曾获得国家青年科技奖且主持承担国家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引导计划项目、国家“863”攻关引导计划项目、国家发改委高技术示范工程等重大项目、国家火炬计划项目,部分人才为江西省主要学科与技术带头人,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首批专家,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有各专业博士、硕士、教授和教授级高工等素质优良的专、兼职师资队伍。上承九江千年之文脉,下启高职教育之典范。九江理工职业学院将朝着建设一所规模适度、省内先进、全国有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发展定位而奋斗,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全力谱写九江理工的奋进篇章。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