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广东:关于做好2022年高职院校五年一贯制单独招生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
2022-03-14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各地级以上市教育局、招生办公室(考试中心),有关高等院校:

为做好2022年广东省高职院校五年一贯制单独招生考试(以下简称“五年一贯制考试”)报名工作,根据《广东省教育厅 广东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2022年高职院校五年一贯制单独招生考试工作的通知》(粤教考函〔2022〕3号)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报考条件

(一)全省统考

具有广东省户籍或属于外省来粤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符合报考地(以地级市为单位)2022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中考”)报名条件的应届初中毕业生。

(二)公费定向

学前教育专业面向定向培养需求计划来源县(市、区)招生。全省统考、公费定向的具体报考条件,详见粤教考函〔2022〕3号文。

二、招生院校及专业

2022年招生院校及招生专业计划详见粤教考函〔2022〕3号文。

三、全省统考报名

今年实行网上预报名加报名点网上审核后考生网上确认的方式。考生须在2022年3月17—21日进行网上预报名并选定报名点,未在规定时间内预报名的考生一律不予补报名。考生经报名点网上审核通过报名资料后,于3月23—24日进行网上确认。考生网上确认后,于3月31日前向报名点缴纳考试费(具体缴费时间和缴费方式由各报名点自行确定并告知考生,收费标准按粤教考函〔2022〕3号文规定执行),缴费成功后方可取得考试资格。报名信息一经确认不予修改,未进行网上确认和缴费的考生不予安排考试。报名流程具体如下(流程图见附件1):

(一)登录报名系统。考生登录“广东省高职院校五年一贯制招生报名系统”(网址:https://www.eeagd.edu.cn/zkptgz)自行注册后进行网上预报名。每个考生可报考2所院校、每所院校可填报3个专业志愿。考生报考信息在报名点审核通过前都可以多次登录系统进行修改。

(二)做好诚信确认。考生登录系统后,首先需认真阅读《高职院校五年一贯制单独招生考试考生守则》和《高职院校五年一贯制单独招生考试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确认已阅读及承诺遵守相关要求后,阅读考生防疫须知,自觉进行考前14天自我健康观察,每天如实在“粤康码”中进行个人健康状况上报,同时下载并如实填写考前14天个人健康信息申报表(附件2,此表与“粤康码”接受考前检查时出具)。

(三)填报个人信息。考生在报名系统逐项填报个人信息。个人信息由考生的基本资料、联系方式、简历、家庭关系、报名点、术科考点(需参加术科考试的考生建议选择与文化课相同的术科考点参加术科考试)、填报志愿等组成。填写个人信息并保存后,系统自动生成预报名号。

符合报考地报考条件的外省来粤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考生还需填报完整的《广东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五年一贯制招生考试报名资格审核表》(附件4,以下简称“《随迁子女资格审核表》”)。

(四)釆集个人相片

考生在报名系统根据“相片釆集”功能指引拍摄考生本人相片上传。自动验证不通过的考生需按要求上传照片进行人工相片验证。

(五)上传个人资料并提交审核

按报名系统提示上传以下考生资格材料并点击“提交审核”:

1.本人二代身份证(正、反面)

2.居民户口簿(首页、户主页、父亲或母亲页(或监护人页)、本人页)

3.学生证原件或所在中学开具的确认该学生为2022年本校应届初中毕业生并符合2022年报考地中考报名条件的证明。

随迁子女考生除上传以上个人资料外,还需上传以下材料:父母身份证、居住证、社保流水、户口本全户人员信息(能体现监护人与考生的关系)。

(六)经报名点审核通过后考生在网上确认报考信息

1.考生必须认真逐条核对报名信息。考生要认真核实《2022年广东省高职院校五年一贯制单独招生考试报名登记表》(附件3,以下简称“《报名登记表》”)、《随迁子女资格审核表》中填报的各项内容,补填漏(错)输信息,尤其应逐字核实考生本人的姓名、身份证号码、性别、就读中学、报考志愿、报名点等信息;参加术科考试的考生必须认真核对术科考试信息。

2.考生必须对自己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报考信息确定无误后,由考生在报名系统上点击“确认报名”,未进行网上确认的考生不予安排考试。家长和考生所在学校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要求,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及时指导考生按报考要求及程序进行报考。考生的考试、录取以及入学后的学籍管理和毕业证书电子注册,都将以考生网上确认的报名信息为准。考生须认真核对报名信息,如有疑问须向家长和老师咨询,确保提供的报名信息真实、准确。各报名点应认真做好宣传及信息审核工作,确保考生信息的准确、完整。《报名登记表》《随迁子女资格审核表》一经确认,所有的报名信息不得更改。因考生录入错误、确认错误、不认真校对或其他个人原因造成不能参加考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七)缴纳考试费和打印准考证

完成网上报名的考生须在3月31日前,向网上报名选定的报名点缴纳考试费(具体缴费时间和缴费方式由各报名点自行确定并告知考生,收费标准按粤教考函〔2022〕3号文规定执行)4月9日至4月15日,考生可登录报名系统自行打印准考证(样式见附件5)。

四、公费定向报名

公费定向报名按粤教考函〔2022〕3号文规定执行,由各有关地级市招生办负责组织实施,具体报名及志愿填报方式按照安排有招生计划的地级市招生办规定执行。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

各地各校要提前谋划,在开展高职院校五年一贯制招生考试工作中切实做好疫情防控,要始终把广大考生和涉考涉招人员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各地招生部门、各招生院校、各考生所属学校要严格按照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的疫情防控总要求,强化责任落实,增强大局意识,压紧压实属地责任、部门责任、单位责任,积极主动协调本地医疗防疫部门对报名工作进行指导,科学制定报名工作标准、程序和考试安全应急预案,确保五年一贯制考试各项工作安全顺利进行。

(二)加强规范管理,确保考试招生公平公正

1.做好招生章程的编制和发布工作。各招生院校要按照粤教考函〔2022〕3号文要求,认真编制本校招生章程,按时报送省教育厅、省教育考试院审核备案。经审核通过的招生章程于3月12日前向社会公布。

2.做好考点设置和考生报名资格审核工作。各地招生考试机构、各有关中学要加强对考生网上报考工作的指导,帮助符合条件的考生按报名要求完整上传个人资料。报名开始前,各招生院校要设置好文化课和术科考试考点。报名开始后,要严格认真审核考生网上提交的报名材料,对于报名材料不完整或不符合要求的,应及时将审核意见反馈给考生,所有考生提交的报名材料须于3月22日前审核完成。各报名点须在4月2日前,将完成缴费的考生名单通过报名系统报送省教育考试院。

(1)各报名点要严格认真审核考生网上提交的报名材料(本人二代身份证、居民户口簿、学生证或学校开具的确认该学生为2022年本校应届初中毕业生并符合当年报考地中考报名条件的证明),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一律不予报名。

(2)对外省来粤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考生,各报名点要认真审核《随迁子女资格审核表》,对考生填写内容不完整的,一律不得接受报名。随迁子女考生的《随迁子女资格审核表》须在录取前经考生中考所在地级市招生办审核通过后,该考生才能获得录取资格。各报名点在报名结束后,须及时填写《广东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五年一贯制招生考试报名情况汇总表》(见附件6)连同《随迁子女资格审核表》于4月20日前统一交省教育考试院(考招二处),再由省教育考试院整理汇总后转交相应地市招生办复核。

3.做好新生录取资格复核工作。被高职院校录取的考生,在新生入学报到时,需提交本人二代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居民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本人初中毕业证书。录取院校要对新生提交的个人资料与其在报名系统上传资料进行严格对比复核,对不符合录取条件、弄虚作假的,一律按规定取消入学资格。

4.严格执行考试招生纪律。严格落实教育部和省考试招生“十严禁”、“三十个不得”等工作规定,严肃考风考纪和招生工作纪律,严禁中学教师、社会中介机构或个人有偿为招生院校组织生源,严禁招生院校向中学教师及其他相关人员支付与五年一贯制单独招生考试有关的任何费用。对违反有关规定或徇私舞弊的,将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教育部相关规定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各级教育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执纪监察力度,对招生考试录取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及时发现和查处招生考试违纪行为。

(三)坚持以生为本,做好考试招生宣传服务

各级教育部门、招生考试机构要积极协助招生院校做好宣传发动和咨询工作,要及时公布五年一贯制有关招生政策、具体实施办法和招生院校办学情况等信息,将五年一贯制招生宣传落实到每一所初中学校。招生院校要加大宣传解读力度,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招生宣传,严禁虚假欺骗性宣传、违规承诺。初中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深入、细致地将五年一贯制招生有关情况及时告知全体应届初中毕业生,积极鼓励优秀学生报考,确保考生的知情权和个人权利不受侵害。各级教育部门、招生考试机构要设置并公布咨询和监督举报电话,安排专人负责信访工作,及时化解招生考试工作中出现的矛盾,解决考生网上报名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遇有重大问题要及时上报并妥善处理。

附件:

1.2022年广东省高职院校五年一贯制单独招生考试报名和志愿填报流程图

2.2022年广东省高职院校五年一贯制单独招生考试健康信息申报表

3.2022年广东省高职院校五年一贯制单独招生考试报名登记表

4.广东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五年一贯制招生考试报名资格审核表

5.2022年广东省高职院校五年一贯制单独招生考试准考证样式

6.广东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五年一贯制招生考试报名情况汇总表

广东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

2022年3月11日

扫码可查阅及下载附件。

扫码可查阅及下载粤教考函〔2022〕3号文。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世界客都”梅州千百年文教史上首间公办高职院校—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梅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专科层次高等职业院校,以全日制高等职业学历教育为主,学制三年(主要招收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学院在梅州农业学校(梅州市理工学校)办学基础上,总用地面积达到640.88亩,包括“三大校区”(本部北区、东区、西区,城东校区,广梅产业园校区)总规划建筑面积29.93万平方米,在校生规模1.2万人。学院设置农业工程学院、智能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财经商贸学院、教育学院5个二级学院,计划开设45个专业;首届招生开设畜牧兽医、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大数据技术、学前教育、烹饪工艺与营养等5个专业,2021年秋季开始招生,计划招生1000名学生。学院立足梅州,服务广东,辐射闽赣,打造一流高职院校,为服务梅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梅州构建‘5311’绿色产业体系(推动五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三个新兴产业、着力打造大健康产业、壮大特色现代农业),不断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进一步完善梅州教育结构,打通梅州中、高职连读渠道,扩大高中阶段毕业生的升学空间。目前,办学历史悠久的梅州农业学校继续招生,充分利用教学、实训资源和系统性人才培养模式,拓宽学生升学、就业途径和选择空间。
  • 学校简介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是2004年由珠海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公办高职院校,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先后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广东省首批德国AHK合作“中德合作学校”等荣誉称号,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占地面积约33万平方米,基础设施完善,建有条件良好、设施先进的各类实验实训室、功能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9600余万,图书资料约48万册。目前,各类在校生15000多人,其中全日制高职高专学生7700余人,各类非全日制成人学历教育在校生约8000人。学校设有7个二级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人文学院、继续教育学院)。2021年全日制高职招生专业29个,目前学校专业直接对接珠海高端产业,工科专业比例超过50%。学校获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4项、主持和参与国家教学资源库2项、央财重点支持专业2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重点建设专业3个、省级品牌(二类)建设专业4个,建有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级实训基地8个、省级公共实训中心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7个,智慧旅游实训基地入选国家旅游局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数控技术专业建设省级粤德合作珠海职业教育与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是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019年顺利通过验收,现有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8个、合作企业11个。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成为广东省通过IEET工程及科技教育国际认证的专业,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作为联合主持单位入选国家专业资源库备选库建设,物流管理专业入选2017年中国职业院校物流专业竞争力排行榜50强。学校建有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4门,省级质量工程项目33项,校级课程思政立项53项。在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排名中并列全国26位。2020届毕业生共获得职业技能证书1887个,获证率为93.28%。两个工科专业群数控技术专业群、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群获批广东省首批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立项。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56人,硕士及以上学位占比80%,其中博士(含在读)80人。高级职称占比31.17%。教师队伍中3人入选教育部高职教学指导委员会、19人入选广东省高职教学指导委员会,12名教师担任广东省高职专业(课程)委员会委员。拥有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教学名师1人、省级专业领军人才培养对象1人、省高等院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1人、省高等职业院校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6人、珠海特聘学者1名、珠海市高层次人才5名。学校主动适应珠海经济社会发展,明确提出了“爱生崇教、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服务珠海”的办学理念,精准对接珠海产业,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建在需求链上。与格力电器、微软、三一重工、珠海港控股集团、华发集团、长隆等193家企业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与格力电器合作共建了“格力明珠产业学院”,与珠海港控股集团合作共建了“珠海港企业大学”。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16个国家和地区的35余所高水平院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近年来,学校与英国朴茨茅斯大学、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加拿大圣玛丽大学、澳门城市大学等高校和教育机构开展了联合培养、专业课程建设、技术技能培训等项目。学校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来西亚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泰国格乐大学合作备忘录,积极开展学生短期游学、教师援外培训和学历提升项目,探索共建“一带一路”产业学院,持续支持汉语水平考试考点(HSK)开展汉语考试及中华文化传播工作。(2021年8月2日更新)
  • 广州商学院广州市黄埔区
    学校简介 广州商学院前身是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1999年招收第一批学生,是广东省第一所新机制二级学院、全国第一批独立学院。学校2011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成为广东省第一所由独立学院转设的普通本科高校,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16年5月,经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学校成为广东省第六批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单位。我校顺利通过2020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21年,学校获批为广东博士工作站及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设经济学院、管理学院、会计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信息技术与工程学院、华为ICT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国际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体育部、继续教育学院等11院1部,承担国家计划内招生任务。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9583人。  办学条件  校园占地面积1000多亩,总建筑面积36万余平方米,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97.3万册,电子图书108.1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789.96万元,校园网、无线网络已覆盖全校。学校现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室)156个,积极寻求和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华为ICT学院”、“数字经济产业学院”、校内社会法律服务中心、社区矫正志愿服务基地、九龙法庭、法治税务示范基地、创客空间、菜鸟驿站、校园E银行、网络创业孵化基地等多个协同育人平台,同时在校外建有237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教学大楼、图书馆、多媒体课室等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公寓、学生公寓、食堂、银行、超市、校医院等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活保障。校园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绿树成荫,湖光山色,鸟语花香,是读书治学、成长成才的理想园地。  区位优势  学校位于广州开发区“中新广州知识城”核心区域。广州开发区是全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级开发区之一,是广州市改革开放的窗口,有100多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在开发区投资设厂。“中新广州知识城”是广东省和新加坡合作打造、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是引领珠三角地区乃至中国知识经济发展的新高地,已累计注册企业1000多家。良好的区位优势,为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提供了条件,学校也将努力成为高端人才引育园、创新平台聚集区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器。  人才培养  学校形成了以管理学、经济学为主,文学、法学、工学、艺术学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电子商务学科是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电子商务、会计学专业通过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结题验收;会计学、法学、商务英语、互联网金融、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获批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其中法学、会计学专业已通过结题验收。法学专业入选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主动服务区域尤其是服务广州社会经济发展,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努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系列大赛、国际机器人竞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跨境电子商务技能竞赛、全国校园财会大赛等学科竞赛活动,均获佳绩,每年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项100多项,培养了一大批思想品德好、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国际视野宽阔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历届毕业生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最终就业率均在95%以上。  国际化办学  学校始终践行“国际化”办学理念,努力打造国际化办学品牌,国际交流与合作走在广东省同类院校前列。2002年,学校与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合办国际会计专业,是广东首批本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2年,学校与美国贝佛大学合办物流管理专业双学位项目,成为学校第2个获得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现已同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德国、日本、韩国等国84所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双学位项目”“国际联合培养双学位项目”“中英双语创新班项目” “中外专本连读国际班项目” “OSSD国际预科项目”等多模式的国际化办学项目,形成“预、专、本、硕”一体化的国际教育格局,是广东国际化办学层次最多的本科高校之一。国际化办学20年来,学校培养了16届国际项目毕业生,近五届物流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双学位项目平均升硕率为48.1%。在新华网主办的第八届“大国教育之声”论坛活动中,学校荣获“2017年度•品牌竞争力中外合作院校”称号。  成果荣誉  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第一位,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在广东省内外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2016年5月,经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学校成为广东省第六批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单位。2016年,《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模式探索》获得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18年,《社会法律服务中心“三融三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探索》荣获广东省第八届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20年,《“产教相互激励融合、分层培养关键能力”的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教学成果获得广东省第九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学校被省教育厅、省综治办、省公安厅评为2015-2017年度“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学校获评“2021年度品牌影响力民办高校”。(2022年3月更新)
  • 学校简介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是广州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办卫生类高等职业院校,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02年,是百年历史名校和现代医护摇篮。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为社会培养培训了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卫生技术人才,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占地面积683亩(含非产权面积约25亩),分白云、从化、天河、越秀四个校区。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各类在校生7200余人。开设有护理、助产、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药学、中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技术、中医康复技术、医学美容技术、针灸推拿、医学影像技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健康管理、健康大数据管理与服务、眼视光技术、口腔医学、口腔医学技术等18个专业。其中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针灸推拿4个专业为国控专业。学院拥有1家非直属附属医院及多家教学医院,建有护理、药学、检验、口腔、临床、康复保健、公共基础、基础医学、创新创业九大实训基地。学生技能水平高,在国家和省、市等各级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各类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和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国内同类院校前列。  在长期办学历史中,学院以培育服务生命健康人才为己任,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敢于担当,贡献突出。1927年,端拿护校教师王德馨和毕业生韩日修冒着生命危险护送邓颖超同志脱险。2003年抗击非典表现突出,被评为广东省抗击非典嘉奖单位、广州市抗击非典先进单位;1个护士班被教育部和团中央授予全国先进集体的称号;7名师生获得省、市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的称号。2020年,学院在疫情防控中敢于担当奉献,工作得到钟南山院士的关注,称我院是“中国健康事业的中坚力量”。学院被评为广东省抗疫先进集体,“海珠区社区疫情防控党员突击队”被评为2020年度广州市直属机关评为“奋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的共产党员先锋岗。  学院是教育部首批“1+X证书制度”老年照护证书项目试点院校、国际护士执业水平考试(ISPN)考点、国家职业资格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基地、国家卫健委卫生行业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试点院校、教育部全国医护英语等级水平考试(METS)培训点及定点考场、广东省高考“3+X”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技能《生物技术基础》《护理技能》考点、广州市卫生护理专业继续教育基地等;学院是13家广州市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社会培训评价组织之一以及广州市推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领跑”学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应有的服务。  学院与美国、新加坡、芬兰、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马来西亚以及中国港澳台等境外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科研合作、师资培训,并搭建了境外实习、升学和就业平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面对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建引领,实施“质量建校、人才兴校、创新强校、管理治校、文化立校”五大战略,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建设高水平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 广州大学广州市
    学校简介大学与城市共生共荣共成长。广州大学是以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广州”命名的综合性大学,于2000年合并组建,有着90多年的办学传统。学校紧紧抓住国家“双一流”建设、广东省和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机遇,坚持“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化与广州和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对接”(对接高质量发展、对接创新驱动、对接扩大开放),聚焦新工科、新文科、新师范建设,积极探索新医科发展,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现有大学城、桂花岗、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一校三园”,在校全日制本科生30043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6951人。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设有25个专业学院,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现有10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6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2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22年本科招生专业74个,其中理工类专业41个、人文社科类专业25个、艺术类专业8个,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占2022年招生专业74%。学校坚持人才强校,通过培育与引进并举,基本形成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学术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学校现有在岗教职工324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515人、专职教学科研人员2042人,专职教学科研人员中被聘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1263人,具有博士学位1500人。现有全职两院院士4人、特聘院士4人、双聘院士4人;外国和国际机构院士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国家重大人才项目特聘教授4人、青年学者2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8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10人、教学名师1人、青年拔尖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5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3人;“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团队1个;广东省各类高层次人才45人;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含广州市杰出专家、优秀专家、青年后备人才)329人。学校坚持重大需求导向、一流建设、创新引领、特色发展、精准聚焦的发展原则,按照“理厚工精、文优教特、交叉融合、创新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深化人文社科、理科类优势学科内涵建设,提升基础学科支撑能力;强化师范教育、艺术类学科特色建设;面向新科技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需求,集聚工科力量、强化交叉融合,增创和形成新工科优势;探索拓展以生物医药、基因编辑、生物信息、脑科学等为重点主攻方向的新医科。现已形成由大土木学科群、信息学科群、数字经济与管理学科群、物质科学与装备制造学科群等优势学科群辐射带动,6个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冲一流”重点建设学科、14个省级重点学科、16个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构成的重点建设学科体系。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化学、材料科学、环境/生态学、社会科学总论等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已进入前3‰。学校位列2022年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第91位;US.News2022世界大学排名位列世界大学第619位、中国内地高校第57位;在2022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全球高校第601-800位,中国内地高校第35-49位。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本科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以“德才兼备、家国情怀、视野开阔,爱体育、懂艺术,能力发展性强”为人才培养目标,设立“文体艺语劳”五个公共素质教育中心,致力于培养具有广大底色的创新型人才。学校现有4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2个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含国家级),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覆盖率达100%。拥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现代化产业学院、1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5个省级教学团队;获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广大“金课”体系建设成效显著,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0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83门、省级系列精品课程73门,与世界高水平大学课程互联和学分互认课程200门。“三创营”众创空间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国家创新创业竞赛成绩位居广东高校乃至全国同类高校前列。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近3年,本科生平均初次就业率为90.9%。学校坚持科技创新战略,面向产业和经济社会主战场,强化科研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安全+智慧运维创新枢纽”“网络空间信息+智能应用技术创新枢纽”等2个创新枢纽,新材料新装备新制造交叉创新等5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在穗深港澳创新走廊上形成“一体两翼”发展格局,设立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积极谋划在南沙的新发展。现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含培育基地)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73个。在城市基础设施减震防灾与安全、网络空间先进技术、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智能制造、智能装备、智慧交通、天体物理、分析科学技术、环境工程、清洁能源材料、应用数学、生物计算、分子遗传与进化、基因编辑、地理科学、岭南文化艺术、区域发展等领域组建了一批高水平科研团队。2021年全校科研经费投入11.23亿元。近3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分别位列全国高校30位和80位左右;连续获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与课题共30项。2016年以来,共申请国际、国内专利4219项,授权专利2026项,连续荣获广州市专利大户荣誉称号。论文质量稳步提升,发表在《Science》《Nature》等期刊上的论文数不断增加,学校2021年SCIE/SSCI、CSSCI发文量2794篇。近5年,学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和社科奖励100余项。不断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高校、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及与风投资本对接,促进“双创”科技成果在大湾区转化。2016年以来,学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176项,新增产学研合作平台56个,加入产学研协同合作联盟22个,共建研发中心50多个、实习基地448个。与广州无线电集团、广州越秀集团、广东丝绸纺织集团、广州智能装备集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腾讯科技、华为、360集团、阿里云计算等近百家大型企业新建合作关系。减振抗震、声像灯光、网络安全和水环境技术等一批创新成果在广州塔、港珠澳大桥等国内重大工程或企业中得到充分应用。咨政建言作用日益凸显,一批研究报告得到采纳应用。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依托广州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国际影响力,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拓展国际/港澳台交流与合作。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建设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发起成立广州国际友城大学联盟,联盟成员大学18所,分布于五大洲15个国家17个主要城市。土木工程新型复合材料与复合结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科技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基地)。与3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所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成立了中意历史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广州大学--林雪平大学城市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广州大学--基尔大学基因干扰与应用联合研究中心等15个国际科研合作平台;与剑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西澳大学、海德堡大学、亚琛工业大学、澳门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昆士兰大学、帕多瓦大学、华威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合作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境外学习”计划或博士生联合培养等项目。分别与美国卫斯理安学院、意大利帕多瓦大学、伊朗马赞德兰大学联合举办孔子学院。博学笃行、与时俱进。广州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强化服务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和国际科技创新高地建设、服务广州建设引领型全球城市的使命担当,不断追求学术卓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与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深度融合、广州城市地位相得益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创新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