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江苏:关于2024年高职院校提前招生有关事项的提醒
2024-03-04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3月6日,我省2024年高职院校提前招生第一轮申请开始,省教育考试院提醒考生注意以下事项。

1.申请时间。高职院校提前招生工作分两轮进行,考生通过省教育考试院考生服务平台提出申请,网址为gk.jseea.cn。第一轮申请时间安排是3月6日至8日,系统开放具体时间为:3月6日、7日每天8:30至22:00,3月8日8:30至17:00。第二轮时间安排是4月9日9:00至15:00。考生须在规定时间内上网申请并提交,逾时将不能申请。

2.报考条件。考生须参加我省2024年普通高考报名,并取得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10门科目合格性考试成绩(符合条件的退役士兵考生除外)。考生须仔细阅读拟报考院校招生简章,了解院校对合格性考试成绩、身体条件等要求,以及有关录取规则等,防止因不符合报考要求被院校退档。同时,还需关注院校的培养方案、教学地点、收费标准等,结合自身爱好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和专业。

3.校测安排。部分院校组织开展文化素质测试、职业适应性测试或专业技能测试等校测,考生务必要关注报考院校招生网站,及时了解校测的形式、时间、地点等具体信息,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4.高考体检。根据教育部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规定,参加高职院校提前招生的考生,均须参加由高考报名地县级(含)以上招生考试机构和卫生健康部门组织实施的高考体检,请考生及时关注高考报名地招生考试机构的有关通知。考生的体检工作按国家有关文件以及我省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体检工作的有关规定执行。

5.录取查询。第一轮录取结束后,考生可登录考生服务平台查询自己的录取情况。如第一轮未被录取,可于4月9日9:00至15:00登录考生服务平台,再向1所院校提出申请。已被高职院校提前招生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6月份的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和任何其他形式的录取。确需参加高考,须向高考报名地县(市、区)招生考试机构提出书面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参加,但不再参加录取。

6.信息保密高职院校提前招生的报名、录取结果查询等均须通过考生服务平台。考生须妥善保管自己的登录账号和密码,防止因账号、密码泄露造成数据被删除或篡改。考生如忘记登录密码,可联系本人的高考报名点(中学)的管理员进行密码重置;已绑定手机号的,可直接点击登录页面的“忘记密码”进行密码重置。

7.识骗防骗。考生应从省教育考试院和招生院校的网站等正规途径获取招生信息。根据规定,招生院校严禁以任何理由向考生及家长收取与招生录取挂钩的任何额外费用,严禁用预收费的方式提前向考生收取学费,严禁有偿组织生源。考生和家长要注意提高警惕,增强识骗、防骗意识和能力,切勿相信“内部指标”“额外计划”“包投档”“包录取”“包专业”等虚假宣传,谨防上当受骗。

热门院校

  •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南京市玄武区
    学校简介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举办、教育厅直管的普通高等院校,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江苏省首批示范高职院校,是“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地处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毗邻国家级新材料科技园。学校肇始于民族化学工业先驱范旭东先生于1934年创办的“远东第一大厂”——永利化学工业公司錏厂厂办校,历经永利化工专科学校、南化化工学院、南化公司技工学校、化工部南京动力学校分校、化工部南京化工学校、南京化肥厂化工学校、南化公司化工学校、南京化工学院南化分院、南京化工学校、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等历史变迁,为社会培养输送了10万余名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对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荣获江苏省普通高校综合考核第一等次,获全国高职院校“育人成效50强”1次、“服务贡献50强”3次、“国际影响力50强”3次,位居全国高职院校排行榜第82位、武书连中国高职高专排行榜第47位、江苏高职院校人才竞争力第9名。学校占地面积740亩,建筑总面积35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000余人,教职工659人,专任教师518人。学校以办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高职教育为宗旨,根植化工、立德树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质量为本、促进学校科学发展,育人为本、促进师生全面发展,化工为本、促进特色优势发展,政行校企合作共赢、产学研用结合共进,全面实施“文化引领、人才强校、协同发展、开放办学”四大战略,落实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科学治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是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单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责任关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单位及全国责任关怀院校工作组组长单位、教育部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副会长单位及职教工作委员会主任单位、教育部石化行指委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职教分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高职教育合作与交流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单位、江苏省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研究会副会长单位、江苏化工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江苏省石油化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及秘书长单位,是教育部等主办、省教育厅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等承办的全国职业院校“化工设备维修”“精细化工生产技术”技能大赛定点基地,是“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培训基地”,是“中石化系统优质人力资源培养输送基地”。牵头教育部精细化工专业目录、教学标准修订,主持教育部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牵头江苏化工职教集团获批教育部首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牵头成立全国责任关怀院校工作组,并荣获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责任关怀最佳组织单位、卓越领导者、优秀推进者。学校设有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院、生命健康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基础科学部、体育工作部、工程训练中心等14个教学单位。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对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定位,形成以化工为特色,工、经、文、管、医、艺多科性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拥有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5个、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省品牌专业2个、省高水平骨干专业5个,校企合作专业达100%。建成国家级、省级及校内外实训基地309个,形成“单项能力共享、综合能力交叉、岗位能力拓展、职业能力提升”的四级递进实训体系。立项建设国家职业教育示范性“现代化工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绿色化工与环境保护”产教融合集成平台、江苏省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2项。学校现有教师高级职称占比48%以上,具有硕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79%以上,“双师素质”教师占比91%以上。有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学及科技创新团队4个、“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2个,全国技术能手1名,江苏省技术能手4名,全国化工职教名师6人,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3人,江苏省双创人才2名、产业教授9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10个、“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18人次、“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9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36人,获教育部认定双师型基地3个。形成领军人才、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层次分明的教师发展梯队,打造“师德高尚、专业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双师队伍,构建“名师引领、团队支持、四级框架、三全覆盖”的高层次双师引培体系。学校面向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江西、海南、内蒙古等23个省市(自治区)每年招生4000人以上,与本科院校开展“3+2”分段培养、“4+0”联合培养项目、与中职学校开展“3+3”分段培养。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就业质量稳步提高,获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创业工作考核优秀单位。建成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南京市大学生创业园等学生创业平台,设立创业种子基金、校友创新创业奖学金,形成具有高职特色和行业特色的创新创业体系。在校学生获江苏省“挑战杯”特等奖1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5项,“挑战杯”金奖2项,获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化学实验技术”赛项两个组别一等奖,获团中央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区行动“七彩四点半”志愿服务项目示范团队荣誉称号,“梦里花”团队获评2021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学校践行“四级递进、虚实结合”教育理念,形成“产学研用一体 工学交替互促 教学做赛合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生为本 德育为先 实践为重 创新为魂”,着力培养有德、有志、有才、有为的“四有”人才。拥有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资源共享精品课2门,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1门,立项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4门,省级外国留学生英文授课精品课程4门,获国家和省级课件奖各1项,获全国教材建设奖二等奖1项;主持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1项,参与建设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3项;获批教育部1+X证书试点项目32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学校拥有“江苏省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治理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江苏省精细化工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磁共振靶向显像剂研究工程实验室”等省级中心5个,“南京市氨基模塑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市机械密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学校“科研北斗计划”创新平台及校企合作创新平台40个,形成了以低碳、节能环保产业为先导,重点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的方向发展的校企合作开发研究的科技服务体系。建成校内科普实践体验中心12个,年服务人数上万人次,先后被认定为南京市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和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学校2011年成立由政校企共同投资、股份制企业化运作的南京化院中山科技创业园有限责任公司,形成“园校一体化”办学格局,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国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省级大学科技园等多个市级以上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与地方政府共建高技能人才流动工作站、省级优秀社区学院、南京市江北新区老年开放大学。牵头建设国家开放大学石油化工学院、中国化工行业教育培训学院,有效服务终身教育体系。大学科技园获批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园、获省科技厅绩效评估优秀等次、“江苏省科技服务业‘百强’机构”等称号。学校是欧洲职业教育机构联盟(EVBB)中国唯一的全权会员,美国社区学院国际发展联盟(CCID)三个中国会员单位之一,“全国石油与化工‘一带一路’联盟”常务副主席及秘书长单位,“中国—东盟国际职教联盟”牵头院校之一,先后与27个国家80余家高校或机构建立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180余份合作备忘录。与加拿大道森学院共同举办中加数控大赛,开国内高职院校举办国际技能大赛之先河。自2013年招生海外留学生以来,首批接受全国中外合作办学试点评估,首批通过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试认证。实践外国留学生现代学徒制,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入选教育部“中国-东盟双百职校强强合作旗舰计划”特色项目。与爱尔兰都柏林塔拉理工学院、英国约克圣约翰大学等合作探索“3+2+2”专本硕衔接跨国分段人才培养。在境外建设南京科院印尼德龙学院、南京科院ACCESS汉语学堂、南京科院(塔什干)鲁班学院。荣获“江苏省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先进学校”“江苏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留学江苏目标学校”等荣誉。2018年3月,纳米比亚总统哈格•根哥布来校参访。学校坚持党对学校事业的全面领导,形成以学校《章程》为纲领的制度体系。不断加强“双代会”、学术委员会等民主管理,推进校院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成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五多一平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形成“责有攸归 质量自觉”质量文化。全体师生以“仁爱 求真 笃行 拓新”为校训,形成“文明 团结 勤奋 进取”的优良校风和“刻苦 严谨 求实 创新”的学风,铸就“精益求精 追求卓越”的南京科院精神。学校将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机遇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能力和水平,奋力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 特色鲜明 充满活力”的高职院校。
  • 学校简介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坐落在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厚重,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美誉的南京。学院创办于1953年,办学历史悠久,2001年6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独立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立德树人六十余载,成就江苏交通“黄埔军校”。学院占地921亩,建筑面积36.9万平方米,资产总值近11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8亿元,全日制在校生规模12600余人。学院秉承“知行合一,明德致远”的校训,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05年以优秀等次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8年被确定为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2010年牵头组建江苏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2021年该职教集团获批教育部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2012年成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院校、江苏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院校,2016年成为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院校,2018年入选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近年来,学院连续保持江苏省文明单位(文明校园)称号,并先后荣获江苏省政府高技能人才摇篮奖、省五一劳动奖状、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省体育特色高校等荣誉称号,多次入选“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全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50强”。学院办学主要核心指标和综合实力位居全省高职院校第一方阵。68年的深厚积淀和创新探索,学院硕果累累:国内首个服务全国公路水运工程的基桩检测培训基地,交通运输部支持的国家级现代物流实训基地,华东地区东风标致、东风雪铁龙、长安福特培训中心,全省公路、汽车行业从业人员职业培训、资格鉴定中心等。学院为江苏交通运输行业输送了8万多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了1000余名交通土建类企业总工程师、总经理,60%的全省公路交通建设项目经理和技术骨干、60%的全省交通运输系统财务干部、60%的全省汽车4S店高级管理人员均来自我校,为江苏打造交通建设品牌工程、交通服务品牌项目提供了重要支撑。对接综合交通转型升级趋势,助推江苏交通率先发展。按照专业群结构逻辑性和对接产业吻合度的要求,重组建设交通土建、汽车服务、物流管理、轨道交通、智能交通、建筑工程等6个省高水平专业群,培育发展轨道交通类专业、新能源汽车、智能交通技术、地下与隧道工程等11个交通及紧缺专业。努力推动专业社会服务能力从“对接产业、服务产业”向“提升产业、引领产业”转变。初步建成紧密对接江苏综合交通运输产业体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特色专业群布局为特征的大交通人才培养体系,专业设置与行业发展契合度提升至70%,成为全省唯一一所覆盖江苏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高职院。学院拥有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示范性专业2个、国家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专业2个、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国家级骨干专业9个、江苏省高水平专业群4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6个、省级品牌专业建设一期工程项目2个、省级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项目5个、省级示范重点建设专业5个,江苏省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建设项目1个,参与“1+X 证书”项目试点25个。汽车专业群、交通土建专业群、运输管理专业群办学实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实施“4+0”“3+2”“3+3”等9个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打通江苏交通职业教育人才成长通道,建立横向联通、纵向贯通的江苏交通人才培养立交桥。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教学成果奖13项,其中一等奖7项。产教融合校企共赢,引领交通职教创新发展。学院是江苏省交通运输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单位和江苏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科研中心组组长单位。学院牵头组建江苏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江苏汽车职业教育联盟、南京交通高职教育联合体,形成“政校行企”集团化办学范式,引领带动全省交通运输职业教育共同发展。学院先后成立了“江苏交工学院”、“万宇学院”、“康众学院”等10余个校企联合学院,探索实践“双主体”和混合所有制办学,组建了“舍弗勒班”“宏信班”“江苏交工班”等20余个具有现代学徒制特色的企业订单班,辐射带动全省交通运输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南京交职院拥有省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集成平台1个,2个协同创新中心被列入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认定项目。建有“江苏省道路交通节能减排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新能源与无人驾驶汽车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省级和地方科技研发中心6个、“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所”“路桥工程新技术研究所”等7个研究所。2019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生培养工作站、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以及江苏省退役士兵教育培训基地等3个省级培训中心、苏宁培训中心等10个区域性行业培训中心。自2012年起每年承办汽车类专业国家级和省级职业技能竞赛,承担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汽车、公路水运类等职业资格考试,承办全国、全省公路水运高职路桥、汽车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等大型活动。近3年开展技术服务项目近1000项,年均培训30000余人次,年均技术服务产值近6000万元,居全省高职院前列。综合办学实力雄厚,铸就交通人才培养高地。实训实习条件先进,建有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4个、省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3个,交通运输部重点支持的实训基地1个、省交通运输厅实训基地10个。2021年“绿色智慧交通建造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获评教育部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单位。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1 个,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4个、优秀科技创新团队4个,国家“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3个。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市厅级以上教学名师18人。入选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2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333人才工程”、省“青蓝工程”、省交通“100人才工程”等人才工程45人,江苏省产业教授20人。拥有世界500强企业培训师67人,一级注册结构师、一级建造师、注册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注册设备工程师、试验检测工程师79人,90%专业教师具有交通重点工程建设或企业一线顶岗实践经历。兼职硕士生导师42人。建有523名企业技术骨干组成的兼职教师库。教学资源丰富,国家级教学资源库1个、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精品课程19门、国家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部、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6部,省部级重点教材35部、开发建成学校优质核心课程150门。投入3000多万元建设“数字化校园”,推动“云班课”“云教材”等信息化教学改革,开发“云教材”25部,获国家级、省级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含信息化教学大赛)奖项近20项。以生为本广育英才,保持招生就业进出两旺。学院新生投档线、报到率保持全省高职院校前列,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度高出全省平均10个百分点,用人单位满意度超90%,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和就业期待吻合度高出全省平均10个百分点,毕业生就业月收入和就业竞争力指数处于全省高职院校前列。建立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体系,建有“天印大讲堂”“交院大舞台”等素质教育平台,实施“一院(系)一品”行业文化、“一人一艺”训练计划和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文化育人品牌,形成“三进三走”校园特色文化活动。创新实施“8S”素质教育,推进“理想引航、职涯起航、价值导航、标杆领航、解困助航、关爱护航、数字云航、朋辈共航、科创远航”九大育人工程,实现“100%师生参与、贯穿学生在校千日、满足万名学生人人有效发展”的育人素质教育目标。建立“赛教融合”培养机制,构建“基本技能—核心技能—综合技能”能力递进的实践训练体系。学生参加全国性职业技能竞赛、学科竞赛获奖年均近100项,获奖级别、数量、含金量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2020年学生在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和学科竞赛中,获一等奖12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10项。坚持开放合作发展,拓展国际化办学新空间。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和交通大型企业“走出去”战略,与中江国际、省交工集团、苏交科集团等开展深度国际合作,选派师生参与中国阿联酋“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园区建设,以及赞比亚、安蓬等10余个海外项目工程。联合东南大学申报获批教育部、交通部“中非友谊”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项目,每年培养30名非洲地区交通运输行业的从业者。坚持深化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院校合作,新增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工业大学、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等4所友好院校。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新路径,新增英国考文垂大学“3+1+1”升本升硕、马来西亚马拉工业大学“3+2”升本项目、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创新理工学院汉语培训项目等联合培养、交换生和短期游学项目4个。与英国考文垂大学、马来西亚吉隆坡大学、韩国清州大学、中国澳门科技大学师生开展了多项实质性合作与交流活动,2021年44名学生、5名教师赴境外学习交流。系统推进专业课程体系与国际标准接轨,汽车工程学院建成6个专业国际标准化体系,学院入选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经世国际学院”首批学校,在泰国兰纳皇家理工大学举办“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经世学堂项目,开展境外本科层次留学生培养。 12个专业人才培养标准、54门专业课程标准、2门实训课程标准通过德国工商大会、舍弗勒公司、英国考文垂大学、马来西亚马拉工业大学认证。学院被表彰为“国际货代培考‘双证’工作先进单位”。海外本科直通车项目团队连续第6年获省级优秀教学奖。加强境外留学生招生工作,新增中亚地区留学生生源基地1个,在校全日制国际留学生82人。面向留学生开放特色专业,找准留学生培养定位,为“走出去”企业储备海外员工。当前,学院正紧扣 “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对接交通运输行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迫切需求。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改革创新,全面升级内涵建设,深入开展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程、高水平骨干专业集群建设工程、卓越师资队伍建设工程、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教育国际化提升工程、智慧校园建设工程、治理能力提升工程等“七大工程”建设。到2025年,建成“综合交通特色、产教深度融合、国际有影响力”的交通运输类一流高职院,为江苏打造交通强国建设先行区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
  • 学校简介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始建于2002年3月,2005年5月被教育部批准为独立学院。2010年9月,学院移址泰州市办学,为首家进驻中国医药城的全日制本科院校,也是全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独立学院之一。学院现设有中医学、针灸推拿学、护理学、康复治疗学、应用心理学、中药学、药学、生物制药、制药工程、药物制剂、中药资源与开发、药事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18个本科专业。具有相关专业独立的学士学位授予权、高校教师资格认定权和高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审权。学院师资优良,多年来,建设了一支以母体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为龙头,自有专任教师为骨干,特聘教授、 兼职教授为支撑的专兼结合、高素质高水平优秀师资队伍,14位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获得者为学院的建设保驾护航。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人才,积极探索和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狠抓内涵建设,努力提升教学质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逐步改善办学条件,不断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内部运行规范高效,形成了体现时代特征、医药特色,“校”“城”融合、注重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格局。学院秉承南京中医药大学“治学严谨,继承创新”的优良传统,依托母体大学优质教育资源,注重质量,稳步发展,具有优良的办学条件。母体大学一大批实习实践基地及泰州国家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周边数百家企事业单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实习、产学研结合的场所,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学院确立了“以人为本、特色兴校、人才强校、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人才培养为中心,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和谐校园建设为保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在武书连2019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中,学院入选“中国高水平独立学院” ,全国排名第13,省内排名第4。全院师生将凝心聚力,励精图治,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办学规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区域经济和泰州中国医药城产业发展的新型独立学院。
  • 扬州市职业大学扬州市广陵区
    学校简介扬州市职业大学是一所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由扬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是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培育单位。学校坐落于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办学历史可溯源至1906年创办的晚清新式学堂,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先后与扬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扬州教育学院、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等17所学校和1个研究所合并办学。百年树人,薪火相传;百载耕耘,桃李芬芳。学校始终秉持“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的校训,坚守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在长期办学过程中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杰出人才,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程顺和、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周文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来喜、高毅进、文学评论家王干、书法篆刻家朱天曙、江苏汇金集团董事长朱明亮、牧羊集团董事长范天铭、扬建集团董事长曹德荣、华建集团总经理宗有农等。他们在各个不同领域建功立业、报效国家。踵事增华、踔厉奋发。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言传身教下,学校形成了厚德、爱生、博学、敬业的优良教风,一大批优秀教师牢记使命,深耕讲堂,致力于培养明理尊师、勤学进取、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环境优美、办学条件完善。学校总占地1,500余亩,全日制在校生近1.6万余人,成人业余和开放教育在校生1.6万余人,设有22个教学单位。校舍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高达45%,被誉为“公园式大学”。现有实验实训室317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3亿元。图书馆纸质文献总量175.46万册,电子图书240万册(本地镜像96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4600多种。智慧校园集教学资源库系统、远程教育系统、数字图书馆系统、OA办公系统、校内生活App平台等于一体。学校坚持“人才强校”,师资队伍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266人,专任教师1100人,其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869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83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21人。有政府特殊津贴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333工程”二层次培养对象1人、三层次培养对象28人,扬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4人,江苏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1个、优秀教学团队3个、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1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9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占85%以上。学校专业众多、科类齐全。开设有农林牧渔、资源环境与安全、能源动力与材料、土木建筑、装备制造、生物与化工、轻工纺织、食品药品与粮食、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医药卫生、财经商贸、旅游、文化艺术、新闻传播、教育与体育、公共管理与服务17个大类,68个专业。学校坚持“质量立校”,教育教学成果丰硕。现有国家级骨干专业5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高水平骨干专业4个,省级重点专业群6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3个;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实训基地5个,省级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2个,生产性实训基地7个;国家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35门,省级精品课程21门;出版教材、编写讲义353部(种),其中国家规划教材13部,省级精品教材12部,省重点教材13本;荣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获得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78个;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各类知识竞赛、职业技能竞赛获奖432项。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9%以上。学校坚持“科技兴校”,科研服务能力强劲。建有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工程研发中心7个,省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5个,省级双创示范基地1个,江苏省科技企业孵化器、江苏省众创空间各1个,市级工程研发中心12个,扬州市创业孵化基地1个,建成扬州市智能制造先进技术示范中心、石柱山康养城附属医院、省服装设计与贸易产业链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省国土资源勘测与环境保护实训平台、金方圆培训学院等产教深度融合平台(中心),积极参与“双创示范”工作,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双创工作获得扬州市产业科创名城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五年来,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服务项目680余项;主持或参与市级及市级以上科研项目28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6项;获得各级各类科研奖励330多项,其中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1项,省农业技术推广奖1项;共发表论文2600多篇,其中SCI、EI、ISTP收录和中文核心期刊300多篇;国家专利68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23项;组织学术报告200多场次。学校坚持“开放办校”,国际交流日益广阔。近年来,与美国、加拿大、德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40余所院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是“江苏美国高职教育合作联盟”、“江苏高职院校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合作联盟”成员单位;积极引进境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与美国、英国高校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个;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号召,与东盟国家、葡语系国家、非盟国家、中亚、南亚国家的教育部门建立合作关系,设立留学生项目,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服务,为扬州企业海外分支机构培养本土化人才。每年选派优秀师生赴海外研修、交流,实施国际教育合作高质量发展。德馨满园,匠心铸校。学校荣获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教育人才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国际交流先进高校、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园林式校园、江苏省大学生军训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文明食堂和国家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和江苏省高等学校后勤行业先进集体等多项称号。新思想启迪新动力,新时代创造新发展。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今后五年学校工作的总体目标:坚持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以党建工作为统领,以立德树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全面完成学校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在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水平、科技服务地方能力、综合管理效能等方面再上新台阶,力争在办学层次提升上取得新突破,为谱写新时代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市栖霞区
    学校简介南京师范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的主源可追溯到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该学堂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祥地之一。后历经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时期;其另一源头为1888年创办的汇文书院,后发展为金陵大学,1951年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曾称金陵女子大学)合并,成立公立金陵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在原南京大学、公立金陵大学等有关院系的基础上组建南京师范学院,校址设在原金陵女子大学校址。1984年改办成南京师范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高校行列。2000年南京动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2015年成为江苏省与教育部共建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首轮“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目前,学校正在着力建设“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名家大师辈出,文化底蕴深厚。李瑞清、江谦、柳诒徵、郭秉文、李叔同、张士一、陶行知、陈鹤琴、吴贻芳、孟宪承、杨贤江、徐悲鸿、高觉敷、罗家伦、潘玉良、张大千、唐圭璋、傅抱石、陈邦杰、陈洪、吴作人、李旭旦、孙望等诸多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曾在此主政或执教。目前更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在此潜心耕耘,著书立说,培育后学。经过一代又一代南师人薪火相继、身教言传,历史性地生成了“严谨朴实”的学术品格,育就了“以人为本”的厚生传统,砥砺出“团结奋进”的拼搏意识,塑造了“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学校以“正德厚生、笃学敏行”为校训,形成了“严谨、朴实、奋发、奉献”的优良校风。 南京师范大学拥有仙林、随园、紫金三个校区,随园校区有着“东方最美丽的校园”之美誉。学校占地面积2179633平方米,现有校舍总建筑面积932076.19平方米。设有二级学院28个、独立学院2个。学校共有在职教职工3271人,专任教师2170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654人,副高级职称748人;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0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名,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13人,国家重大人才计划A类特聘专家4名、青年人才4名,国家重大人才计划B类领军人才7名、青年拔尖人才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名,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5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领军人才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2人,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共有在校普通本科生18723人,在校研究生13448人(其中学术型7329人,专业型6119人;博士研究生1570人,硕士研究生11878人)。成人高等教育在籍生10795人。图书馆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总建筑面积39705平方米,馆藏纸本文献总量385.93万册,电子数据库166个。校园内有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充分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目前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14个,“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9个,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全国第三批重点马院。2011年成立研究生院。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不含一级学科覆盖)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5个,2020年本科招生专业(类)49个,共涵盖74个专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学科已涉及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门类。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获评A等级;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地理学、美术学获评A-等级,工程学、化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数学、社会科学总论、计算机科学等10个学科跻身ESI全球前1%。 南京师范大学不断推进“厚生育才”战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拥有国家精品课程1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5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9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4门、国家线下一流课程3门、国家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4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2个、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7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3门、全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程1门,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相应课程“精彩一课”11门,国家特色专业8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9个,“十二五”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21本(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2项,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3项,基础教育类13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3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3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1个,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3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2个,教育部高素质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试点专业2个,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4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理科基础学科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各1个。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学生在“挑战杯”等全国竞赛中多次获得特等奖或一等奖,4篇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师范大学积极实施“顶天立地”战略,科研成果追求原创,力攀高峰。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全国妇联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全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研究基地、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基地、江苏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各1个。共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9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7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2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5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3项;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和《自然》上发表第一作者单位论文6篇,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第一单位),13部专著入选“国家哲学社科成果文库”,科研成果入选2008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我校教师主持、历时8年修订的点校本《史记》,入选《光明日报》“2013十大文化亮点”和《中华读书报》“2013十大文化事件”。 南京师范大学坚持协同创新,主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贡献。拥有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4个、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含培育点)8个、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1个、江苏高校国际问题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3个、江苏首批新型重点高端智库1个、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老年学研究基地1个、江苏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开放实验室1个,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0个、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9个,江苏省工程实验室7个,江苏省渔业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公共服务平台3个。依托优势学科和重点研究机构,并通过大学科技园、文创园、地方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以及在地方建设的一批卓有成效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成了一批富有自身特色的产学研合作领域。鼓励教师开展应用对策研究,积极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 南京师范大学一贯重视与海外的交流与合作,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学校是改革开放以后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大学,是国家设立的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对外汉语教学基地、首批华文教育基地和港澳台地区幼儿教育培训基地;设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南京基地、法国文化研究中心及南京法语培训中心、意大利文化研究中心等国际性研究和教学组织。曾先后在全球开设5家海外孔子学院。与美国、英国等多所大学举办中外合作办学及联合培养项目21个,设有学生海外学习项目154个。与世界上43个国家和地区的235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近年来聘请外国专家400余人,其中长期外国专家80余人;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引智计划”)。每年在校国际学生千余名。 南京师范大学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求卓越,不断优化现代大学制度,整体推进学校事业发展。学校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厂(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先进集体”“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集体”“全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全国高校节能工作先进单位” 和“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江苏省首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研究生优秀招生单位”“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江苏省国防教育示范学校”“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先进学校”“江苏省留学回国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园林式单位”等荣誉称号。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全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开放融合、高原造峰、特色发展战略,统筹内涵式、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四条路径,实施人才集聚、资源汇聚、治理优化三大战略举措,坚持高质量发展与“双一流”建设双轮驱动,全面建设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地 址:中国南京市文苑路1号 邮政编码:210023 联系电话: (86) 25-85898966 传 真: (86) 25-85898223 E-mail:xzmail@njnu.edu.cn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