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贵州省2010年7月23日二本院校录取情况
2010-07-26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序号

院校名称

科类

计划数

录取志愿

最高分

最低分

1

安徽财经大学

文史

14

平行

535

524

理工

16

平行

557

497

2

渤海大学

文史

30

平行

512

491

理工

35

平行

474

452

3

长春中医药大学

文史

20

平行

521

491

理工

30

平行

491

451

4

成都体育学院

文史

11

平行

505

481

理工

25

平行

460

415

5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文史

6

平行

506

500

理工

40

平行

511

473

6

成都中医药大学

文史

6

平行

509

503

理工

14

平行

497

457

7

重庆工商大学

文史

40含增加计划2

平行

547

519

理工

75

平行

518

483

8

重庆理工大学

文史

5含增加计划1

平行

498

476

理工

56

平行

505

480

9

大连大学

文史

22

平行

524

509

理工

104含增加计划3

平行

515

478

10

大连工业大学

文史

6

平行

500

471

理工

65

平行

497

463

11

大连民族学院

文史

36含增加计划1

平行

516

501

理工

127

平行

487

445

12

东莞理工学院

文史

4

平行

510

485

理工

8

平行

467

432

13

福建江夏学院

文史

27含增加计划2

平行

512

481

理工

27含增加计划2

平行

454

428

14

广东工业大学

文史

4

平行

518

510

理工

14

平行

510

489

15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文史

6

平行

497

477

理工

7

平行

453

432

16

广东商学院

文史

14

平行

524

510

理工

16

平行

512

484

17

贵阳中医学院

文史

347

平行

522

475

理工

399

平行

529

437

18

贵州大学

文史

300

平行

515

478

理工

340

平行

492

466

19

贵州民族学院

文史

903含增加计划5

平行

512

472

理工

866

平行

468

435

20

贵州师范大学

文史

1138

平行

517

487

理工

1571

平行

512

447

21

贵州师范学院

文史

1009

平行

504

458

理工

569

平行

469

420

22

哈尔滨师范大学

文史

71含增加计划1

平行

514

483

理工

120

平行

504

428

23

河北工程大学

理工

30

平行

496

476

24

河北医科大学

理工

20

平行

564

502

25

河南科技大学

文史

5

平行

506

489

理工

35

平行

487

470

26

河南理工大学

理工

28含增加计划2

平行

497

473

27

河南农业大学

文史

1

平行

502

502

理工

19

平行

462

445

28

黑龙江大学

文史

39含增加计划1

平行

521

502

理工

62

平行

496

457

29

黑龙江科技学院

文史

31

平行

501

452

理工

49

平行

469

433

30

湖北工业大学

文史

7含增加计划1

平行

509

500

理工

36含增加计划2

平行

506

473

31

湖北经济学院

文史

24含增加计划2

平行

520

502

理工

25含增加计划2

平行

492

466

32

湖北民族学院

文史

20含增加计划1

平行

496

474

理工

39含增加计划2

平行

457

426

33

湖北师范学院

文史

12含增加计划1

平行

512

482

理工

24

平行

471

415

34

湖南城市学院

文史

10

平行

491

473

理工

30

平行

473

440

35

湖南科技大学

文史

21含增加计划1

平行

517

508

理工

47

平行

498

476

36

湖南商学院

文史

9

平行

507

500

理工

11

平行

472

452

37

湖南中医药大学

理工

30

平行

513

474

38

华北科技学院

文史

28含增加计划2

平行

500

481

理工

75含增加计划4

平行

479

451

39

淮北师范大学

文史

11含增加计划1

平行

499

480

理工

11含增加计划1

平行

469

432

40

淮海工学院

文史

6含增加计划1

平行

492

477

理工

48含增加计划3

平行

477

447

41

吉首大学

文史

16含增加计划1

平行

503

477

理工

16含增加计划1

平行

446

418

42

兰州商学院

文史

21含增加计划1

平行

509

495

43

辽宁科技大学

文史

12含增加计划1

平行

518

501

理工

40含增加计划2

平行

478

465

44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文史

3含增加计划1

平行

496

471

理工

44

平行

484

457

45

聊城大学

文史

12

平行

492

475

理工

9含增加计划1

平行

465

426

46

鲁东大学

文史

24

平行

513

500

理工

46

平行

480

451

47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文史

15

平行

510

466

理工

50

平行

477

420

48

内蒙古科技大学

文史

6

平行

482

465

理工

34

平行

470

451

49

内蒙古民族大学

文史

6

平行

482

463

理工

26含增加计划2

平行

446

421

50

南昌航空大学

文史

8

平行

512

507

理工

54

平行

505

474

51

南阳理工学院

文史

5

平行

468

451

理工

9

平行

436

420

52

宁波工程学院

文史

15

平行

504

493

理工

45

平行

479

459

53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文史

557含增加计划3

平行

486

453

理工

465

平行

456

416

54

青岛农业大学

文史

10

平行

509

502

理工

20

平行

476

459

55

青海民族大学

文史

4

平行

473

462

理工

6

平行

441

417

56

青海师范大学

文史

8

平行

482

475

理工

12

平行

444

431

57

琼州学院

文史

30

平行

500

472

理工

32

平行

441

418

58

山东科技大学

文史

8

平行

524

509

理工

92

平行

500

478

59

山东师范大学

文史

12

平行

515

507

理工

8

平行

471

430

60

山东政法学院

文史

5

平行

513

506

理工

5

平行

485

452

61

山西大同大学

文史

4

平行

485

482

理工

6

平行

464

442

62

上海电机学院

文史

6

平行

508

498

理工

37含增加计划1

平行

473

445

63

上海海洋大学

文史

10含增加计划1

平行

512

502

理工

41

平行

510

459

64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文史

9

平行

502

474

理工

74含增加计划3

平行

485

446

65

沈阳大学

文史

10含增加计划1

平行

507

496

理工

33含增加计划3

平行

480

454

66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文史

6

平行

494

480

理工

104

平行

499

461

67

沈阳化工大学

理工

115

平行

482

446

68

沈阳医学院

理工

24

平行

497

470

69

四川民族学院

文史

6

平行

485

465

70

太原科技大学

文史

3

平行

470

457

理工

7

平行

476

461

71

天津商业大学

文史

64含增加计划2

平行

540

504

理工

100

平行

502

466

72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

文史

27含增加计划2

平行

523

504

理工

137含增加计划7

平行

497

450

73

西南林业大学

文史

14

平行

510

504

理工

28

平行

475

439

74

西南石油大学

文史

5

平行

510

504

理工

15

平行

529

484

75

襄樊学院

文史

13含增加计划1

平行

487

467

理工

10

平行

436

417

76

云南警官学院

文史

11

平行

513

490

理工

14

平行

469

440

77

云南师范大学

文史

6

平行

513

503

理工

4

平行

470

446

78

浙江财经学院

文史

40

平行

528

510

理工

40

平行

508

476

79

中南民族大学

文史

99含增加计划4

平行

525

509

理工

184含增加计划7

平行

502

467

80

遵义师范学院

文史

923

平行

491

454

理工

973

平行

468

416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贵州财经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贵州财经学院,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为现名,是贵州省委、省政府重点建设的贵州省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基地。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经济学奖”获得者、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任贵州财经大学名誉校长。学校秉承“艰苦奋斗、严谨务实、负重致远”的贵财精神,恪守“厚德、博学、笃行、鼎新”的校训,坚持“立足贵州、面向西南、辐射全国”的服务定位,致力于为“富民兴黔”培养“儒魂商才”,先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培训了10万余名优秀人才,为西南地区、“珠三角”“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证券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现有花溪、鹿冲关两个校区,占地总面积5029亩。学校承办有国家统计局与贵州省政府共办的大数据统计学院,有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贵州财经大学西密歇根学院,有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的“工商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学校设有学院(部)18个,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83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6人,硕士研究生2483人,本科生16127人,留学生56人。有教职工1996人,其中专任教师1188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701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616人,博士生导师4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贵州省核心专家3人,省管专家9人,黔灵学者1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级优秀教师9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15人;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百”层次人才2人,千层次人才12人。学校坚持学科专业建设协调发展,有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群,6个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6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0个省级重点学科。有本科专业66个,涵盖8个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省级示范专业9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有国家级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经济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纳入省级众创空间管理的众创空间1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获批第四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第五批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有省级一流平台建设(培育)项目2个,一流专业建设项目4个,一流师资团队建设项目3个,一流教学管理团队建设项目1个,一流课程建设(培育)项目3个,5个省级教学团队,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3门省级精品课程,获批第二批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形成了以经管学科为主体,以理工学科、文法学科为两翼,以教育学、社会学、艺术学、体育学、新闻传播学等为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财经类大学。学校重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现有省级高端智库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人才培养、培训基地6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研究中心(院)5个、省级创新团队8个,校级科研机构42个,形成了绿色发展、反贫困、生态经济、山地经济、经济史及普惠金融等特色研究领域。《贵州财经大学学报》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刊核心、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学校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强化社会服务,助力贵州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动对接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积极承担国务院扶贫办“贫困县退出第三方评估”,贵州省“脱贫成效第三方评估”“营商环境评估”“产业大招商综合成效测评”“‘贵州缩影’‘贵州新路’‘贵州样板’的理论阐释”“特色林业及林下经济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建设”等社会服务工作,多项咨政报告得到了省领导的充分肯定,受到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拓展国内外交流合作。与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确立了对我校的帮扶关系,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澳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西财经学院等十余所高水平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与美国西密歇根大学合作举办的贵州财经大学西密歇根学院,是贵州省第一个本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设有3个本科专业;与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美国马歇尔大学合作举办2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与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合作举办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SEC)项目,设有4个本科专业;获批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资助项目《区域与国别研究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制)》;现有合作办学本科学生4758人。积极参与中华文化传播和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与非洲厄立特里亚高等教育与研究院合作建有1所孔子学院。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围绕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一个中心、两大工程、三化同步”发展战略,以“学术立校”为根本、以“服务兴校”为核心、以“人才强校”为关键、以“数字治校”为驱动,加强“人文贵财”和“生态贵财”建设,励精图治,奋发进取,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不断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努力把贵州财经大学全面建设成为有特色、高水平财经大学。
  • 学校简介贵州师范大学的前身——“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创建于1941年,是当时全国八所国立师范学院之一。1950年10月更名为“贵阳师范学院”;1954年10月教育部委托贵州省人民政府管理;1985年更名为“贵州师范大学”。1996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2015年成为教育部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等学校;2017年入选“国家级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现有花溪、宝山、白云三个校区,占地面积近2300亩。设有24个学院、1所继续教育学院、1所独立学院(求是学院)。 图书馆现有馆藏纸质文献282.1万余册,其中古籍文献约10万余册,电子图书168.8万余册。有全日制在校学生4.27万人,教职工259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78人,师资中有教授309人、副教授699人,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2人。获国家级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等国家级人才称号和荣誉称号人才84人次;获贵州省核心专家、省管专家等省级人才称号和荣誉称号人才230人次。学校学科专业门类齐全,涵盖哲学、文学、教育学等11个学科门类。现有4个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4个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2个贵州省“世界一流建设学科II类学科(群)”、1个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I类学科(群)”、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覆盖32个二级学科)、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86个本科专业,2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全国高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点、2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省级高校示范性本科专业(特色专业)。学校教育教学资源较为丰富,是“国家级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是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有国家级教师研修基地、国家级大学校外实践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基地9个。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教育部111引智基地、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国家级科研平台9个,教育部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个。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省级工程实验室、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天文研究与教育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32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3个。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韩国、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和台湾地区的大学与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与交流关系,开展有师生交流项目。是承担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任务院校之一,与英国苏格兰学历管理委员会合作举办有英国高等教育文凭项目(SQA-AD),与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合作开设有本科国际通识教育课程(IGEC),与美国中央俄克拉荷马大学合作举办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历经八十年风雨,代代学人以振兴国家、民族为己任,修身治学,培养培训了28万余名各条战线的优秀人才,逐步发展成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师范大学,为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
    学校简介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市。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6年3月创办的黔东南农业合作干部学校,2001年8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由黔东南民族农业学校、黔东南州卫生学校、黔东南州财贸学校、黔东南州民族林业学校合并组建为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2012年8月从凯里市区整体搬迁至凯里经济开发区。2017年9月丹寨万达校区开始招生。学院是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基地、省优质高职院校、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省级文明单位等。办学规模:凯里主校区规划面积1503亩,校舍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丹寨万达校区300亩,校舍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530万元。馆藏纸质图书49万册(含万达4.1万册),电子图书11.3万册。在编教职工712人,其中,正高32人、副高178人、博士(含在读)13人、州管专家3人。全日制在校生11577人,成人学历教育在籍学员10414人。专业建设:学院突出“医药卫生、民族文化、生态农业”办学重点,重点发展医药卫生、民族文化、生态农业三大专业集群和十个专业群,开办护理、临床医学、药学、口腔医学、工艺美术品设计、畜牧兽医、旅游管理、会计、建筑工程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学前教育等高职专业46个,其中:国家骨干专业6个、国家示范建设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群2个、省级大师工作室3个、省级开放实训基地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省级精品课程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5门。教学实训:学院拥有贵州省第六十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黔东南州会计电算培训中心、黔东南导游服务中心、黔东南州建筑从业人员培训基地、校园民族文化技术实践基地等;有州人民医院、州中医院两所三甲医院医学实践教学基地;有护理、临床药学、口腔工艺技术、药学、基础医学、会计、旅游、建筑工程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园林技术等220个专业实训实验室。近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与154家企业、医院签订实习就业协议,建有170个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能一次性接纳学生顶岗实习4000人以上。人才培养:学院成立以来,为社会输送高职毕业生3.3万余人, 毕业生“双证率”达到100%;就业率达97%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达7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均在90%以上。优秀学子获全国就业创业典型人物、创业英雄百强、百名成才典型、优秀共青团员称号等。科技研发: 坚持“激励科技创新、突出科技运用、服务区域发展”科技工作总思路,以产业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为重点。设立科技处管理机构,建有民族职业教育研究所、学报编辑部副县级科研机构及植物组织培养与栽培技术研发中心等九个正科级科研机构。近年来,获地厅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220项、取得地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70项、获得各类专利授权100余项,出版专著21部、出版各类教材70余部,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200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200余篇。社会服务:坚持“融入区域、提升能力、协同推进”社会服务思路,成人学历教育有专科、本科专业70余个,近三年毕业学员10466人;开展农业科技、金融财会、电子商务、旅游、社会工作、医药卫生等相关领域的培训1.5万人次以上,开展妇幼保健员、按摩师等30个工种技能鉴定近2万人次;为产业培育植物组培苗推广辐射面积近2万亩,总产值3亿元以上,与企业共同开发苗侗医药新产品45个,产值近6000万元。发展目标:学院秉承“格物精技,敬业乐群”校训,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在创新中发展”办学理念,创新“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校合作”多元一体集团化办学机制,深推“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工学结合、师傅带徒”现代学徒人才培养机制,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发展战略,着力创建“民族标杆、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高等职业院校。
  • 学校简介 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2014年3月,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毕节卫生学校”和成立于1978年的“毕节第二卫生学校”,至今已培养医药卫生人才4万余人。学校主校区位于毕节市金海湖新区职教城,占地507亩,一期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二期拟建10万平方米。2018年7月,毕节市政府将恒大集团援建的位于大方奢香古镇的“贵州恒大职业学院”交由我校接管,并改名为“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东校区”,占地120亩,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可容纳学生规模1000余人。东校区于2018年9月开始招生办学,主要招收药学类(西药和中药)五个专业的专科学生。 学校现有教职工475人,其中专任教师376人,正高级职称5人,副高职称74人,中级职称148人,双师型166人,硕士研究生59人,在读博士3人,在读硕士11人。在校学生10400余人,其中高职学生已达9500余人,2020年招生3180人,其中大方东校区招生412人。 学校围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趋势,设置有七个教学系、五个专业群(临床医学专业群、护理专业群、药学专业群、医学技术专业群、健康促进专业群)共20个专业。现有实验室208间,实验实训设备仪器4285台(套),总值达8114.9万元。其中,生命科学馆占地413平方米,共展出大型人体塑化标本49件,在满足学校医学教育实验实训教学的同时,还作为生命科学教育基地向社会开放。 学校与省内外医疗机构和大健康产业机构合作,开发出较高水平的、较稳定的、涵盖大健康产业所需的各专业教学医院,包括北京中康医院、广东中医院和深圳中医院等共68家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将利用多年办学积淀将护理专业打造为省内高职院校品牌专业,将临床医学、中医学建设为学校重点专业,将健康管理、养生养老作为学校特色专业重点予以扶持,建设养老服务人才和养生健康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实力。把学校建设成省内有地位,国内有影响的一所区域性名校。
  • 铜仁学院铜仁市
    学校简介 铜仁学院位于素有“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美誉的贵州省铜仁市,坐落于梵净山麓、锦江河畔的川硐教育园区,菁菁校园,宏丽庄重,气象万千,是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高校、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获奖高校、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建设院校、贵州省首批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和全国及省级文明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贵州省“三全育人”示范标杆高校,是中国高校水产学科发展联席会理事单位和中国新农科水产联盟单位。百年薪火相传,砥砺奋进,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数万人才,涌现出了一大批学术精英、行业翘楚、党政干部、教学名师,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办学起源于1920年创办的明德学校,几经传承演进,2006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10年通过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评估;2013年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学校成为2020年审核增列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实现了办学层次的跃升,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百年筚路蓝缕,弦歌不绝。学校围绕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愿景目标,立足贵州大地、黔东大地办教育,深入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铸就了“明德·致用”的校训,培育了“苦心励志·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凝练了“铜仁需求·国家标准”“依托梵净·服务发展”的办学理念和“依托山区·服务地方”的办学特色,深入实施“小而精”和“育人为本、科研先行”的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推动形成了以区域一流学科为引领、学科专业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办学新格局。 学校占地853亩,建筑面积35.5万平方米,实验实训中心7.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9300余万元。馆藏纸质图书109万册,电子图书300万册。学校现有10个二级学院,2个特色学院——乌江学院(校政协同办学示范学院)和写作研究院(专攻写作与沟通的特色学院),1个研究生院,1个国学院,1个继续教育学院。有34个本科招生专业,涵盖教育学、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艺术学、农学等学科门类,其中外国语言文学类、化工与制药类、林学类、教育学类、计算机类实现了大类招生。学校现有在校生9011人,教职工996人,博士190人,硕士409人;正高级职称183人(二级教授1人,三级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1人、校内研究生导师57人,校外兼职硕导112人;“双师双能型”教师353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管专家5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市管专家12人,“梵净文化人才”3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3人,贵州省“千”层次人才18人,贵州省千人创新创业人才1人,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4人,贵州省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1人,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先锋4人;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大创新团队3个、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先锋号1个;贵州省科技厅创新人才团队1个、贵州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2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贵州省民汉双语服务基地1个,贵州省民族古籍研究基地1个,省级教学管理团队1个,铜仁学院基础教育创新团队、铜仁学院民族学创新团队等校级人才创新团队22个。学校始终坚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凝练出独具特色的“山”字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人才培养能力逐步提升。现有国家二级师范认证专业2个(美术学、学前教育)、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个(农村区域发展)、国家级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1个(视觉传达设计)、贵州省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4个、贵州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贵州省特色专业2个、贵州省一流本科专业6个(学前教育、英语、园林、农村区域发展、视觉传达设计、美术学)、省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建有贵州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辅导员工作室1个、贵州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1个(铜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贵州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1个。三年来,学校获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及产教融合项目47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93项、省级204项。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现有“教育发展与山区乡村振兴”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I类学科群1个,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1个(教育学)、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个(民族学)、省级重点学科5个(含支持)。建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高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个、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1个、省级科普示范基地1个、省级人文社科示范基地1个、省高校特色重点实验室3个、省高校工程中心4个、省高校产学研基地5个、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1个、省教育厅国别区域研究中心1个,省级专业技术基地1个、省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1个,铜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个,以以及梵净教育研究院、梵净民族文化研究院、梵净生态研究院等校级科研机构13个。三年来,学校获科研项目总经费10754.3万元、承担课题922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7项、省部级课题106项。发表学术论文2148篇,其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57篇;获得授权专利875项,出版专著133部、教材91部;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20项,其中,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4项,贵州省科技奖4项。学校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2016年成立了研究生院,是最早经教育厅批准与贵州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市州高校,累计培养100余人,与重庆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其他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累计100余人。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学校成为2020年审核增列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材料与化工硕士、农业硕士增列为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主动服务贵州省乡村振兴和大数据、大生态发展战略和铜仁创建绿色先发展行示范区的定位,不断深化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务实合作,深入推进社会服务和产教融合发展,创造性地形成了“引社会服务之水,灌人才培养之田”的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融合模式。三年来,横向项目到账经费超过6210万元,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显著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提升明显。学校坚持国际化办学战略,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至今,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1499人次;与柬埔寨教育部、老挝琅南塔省教育厅、老挝沙湾那吉省教育厅、沙耶武里省教育厅、万象省教育厅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先后与美国、英国、韩国、泰国、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境)外79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选派学生494人次、教师121人次赴国(境)外交流访学;重点推进“一带一路”教育国际合作,围绕十大重点学科在泰国、老挝、柬埔寨国家建立海外实习实训基地10个;建立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政策咨询为一体的老挝国别研究机构即“老挝研究中心”。学校一贯重视校风和学风建设,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人,注重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明德印记”思政工作体系,锤炼“厚重·灵性·担当”的大山品格,人才培养质量不断跃升。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材料化学研究团队党支部和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第一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先后涌现出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和“中国五四青年奖章”张蕾,贵州最美警嫂、铜城仁者田仁碧,贵州省“最美劳动者”陆艳、梁正其,贵州省优秀共青团干部龙禹,“全国优秀学生干部”王时江,“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何林霞,“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获得者常晓华、林婷娟,“贵州省最美大学生”王满怀等一批明德楷模。赓续百年初心、担当育人使命。展望未来,铜仁学院将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全面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地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不断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努力把铜仁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服务型大学,为奋力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铜仁学院的澎湃力量!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