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甘肃:将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部安装一键式报警器
2016-04-20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中国教育报讯(记者 尹晓军)记者日前从甘肃省教育厅获悉,该省将在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安装一键式报警器,并与公安部门联网,确保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就能迅速报警处置。

甘肃要求,各级教育、公安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认识维护校园安全的重要性,采取非常规安保措施,严防社会闲杂人员进入学校滋生事端,全力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甘肃提出,各中小学、幼儿园要安装监控设施,配备专兼职安全保卫人员,配备必要的防卫性器械和报警、通讯设备;要在校门口醒目位置悬挂蓝底白字的“温馨提示牌”和“安全警示牌”等,所有保安和学生餐厅(食堂)工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学校餐饮场所必须悬挂食药监部门要求的相关监督牌和公示栏。

甘肃要求,要持续加大校园周边复杂地段的巡逻、管控和整治力度,坚决防止不法分子、精神病人、行为偏执人员对师生生命财产的侵害。同时,各级各类学校要对学生的思想情况进行一次深入摸底梳理,及时发现和矫正个别学生因家庭问题、学业负担等造成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释放学生心理压力。

热门院校

  • 甘肃农业大学兰州市安宁区
    学校简介甘肃农业大学是农业农村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学、国家重点建设的中西部百所高校之一、甘肃省高水平大学。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1950年,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学校坐落在兰州市安宁区,占地1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现设有23个学院(教学部),66个本科专业,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等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动物医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生物技术等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8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类别,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省部共建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以及各类研究中心(基地)48个。学校有教职工1530人,其中专任教师1226人,有高级职称人员647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农业部专家指导组成员2人,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5人;甘肃省领军人才29人,甘肃省飞天学者24人,甘肃省科技功臣2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3人,甘肃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8人,甘肃省陇原人才253人,甘肃省教学名师、优秀教师、优秀专家等20人。学校从1953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我国高校中首批学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普通本科在校生17137人,硕士研究生2993人,博士研究生513人。至今,已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13万余人,涌现了首位华人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杨子恒,中国科学院院士尚永丰、陈化兰,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志标等一大批知名校友。近五年来,全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371项,到位总经费达6.14亿元,有122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省部级奖77项,授权专利876项,出版专著教材276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960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500余篇。目前,全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00多项,在草业科学、动植物育种、旱作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节水农业、动物健康养殖、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的研究成果。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秘鲁、加纳、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6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着学生联合培养、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关系,与美国等国家合作成立了“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与国际原子能、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等国际机构开展多项合作研究,设有校派访问学者项目、学生赴美双学位项目、留学甘农校长奖学金等项目,学校国际交流日趋活跃,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在75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承“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几代农大人弘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甘农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甘肃和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学校简介甘肃中医药大学是甘肃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教育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院校、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招生院校。学校前身是1978年创立的甘肃中医学院;1989年,学校在甘南州卫生学校藏医学专业基础上创办藏医系,逐渐发展为具有硕士学位授予资格的藏医学院;2014年,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整体并入;2015年,学校正式更名为甘肃中医药大学;2017年,和平校区一期项目完工并投入使用,逐渐完成教学及行政整体迁入;201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并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经过四十载薪火相传和砥砺奋进,学校已实现“办学层次提升”和“办学空间拓展”两大目标。学校现有和平校区、五里铺校区、定西校区及甘南校区四个校区,形成“一校四区”办学格局,四个校区的功能布局分别为:本科专业人才教育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成人继续教育基地、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民族医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校本部所在的和平校区占地面积1050亩,坐落于兰州市和平开发区,居于甘肃省会东大门,东襟陇右第一名山兴隆山,西拥金城锁钥皋兰山,南倚钟灵毓秀官滩沟,北接丝路通衢连霍高速,遥对滔滔黄河,毗邻座座学府,人文气脉生生不息,医药教育别具特色。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校,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定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实现了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培养和综合能力提升的有机结合,努力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以及适应中医药国际化的外向型人才。学校本部设有21个教学机构(其中与甘肃省人民医院共建第一临床医学院,与兰州市政府依托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共建第二临床医学院),4个直属机构,3个科研机构。有4所直属附属医院,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32家实践教学基地(含11所附属医院)。有省级教学团队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目前面向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135人,其中本科生12441人,专科生1674人,硕士研究生2660人,博士研究生148人,留学生129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学校本部现有教职工954人,其中专任教师819人。现有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中医3人,双聘院士4人,岐黄学者2人,博士研究生导师78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06人,17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1人被评为“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63人荣膺“甘肃省名中医”,11人被评为“甘肃省优秀专家”,10人获“甘肃省高校教学名师奖”,12人获“甘肃省园丁奖”,28人获“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3人入选甘肃省“333”“555”人才工程,7人入选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6人被选拔为甘肃省领军人才,27人被选拔为甘肃省卫生厅领军人才。学校是具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中医药类高校。现有医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等7个学科门类,其中有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特色学科(A类)、7个省级重点学科、9个省级医疗卫生重点学科、2个省高校重点学科。有1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9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有32个本科专业、11个专科专业,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有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授予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权。有1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6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工程实验室,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甘肃省高校新型智库。学校是全国第四次中药普查甘肃省试点工作技术依托单位、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甘肃省牵头指导单位、甘肃省道地中药材标准制定工作牵头单位、科技部“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甘肃省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常设单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敦煌医学研究及文化传承专业委员会牵头单位。目前馆藏纸质文献资源总量达81.19万册,其中纸质图书80余万册,馆藏线装古籍2.3809万册,外文图书2.956万册,纸质期刊4.327万册;拥有各类数据库49个,电子图书93万册,电子期刊27万册。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省部级和其他科研课题826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各类科研成果奖励75项(其中省部级9项),获得专利及软件著作145项(其中国家专利32项)。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533部,发表学术论文2646篇。主办《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儿科杂志》《甘肃基层卫生》三种学术期刊,其中《中医儿科杂志》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期刊。学校直属附属医院拥有院内制剂122个,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校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本着“文化先行、医药互促、强化认同、实体合作”的思路,坚持以文带医、以医带药、以药带商、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广泛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向西交流发展,已与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共建了8所“岐黄中医学院”和4个中医中心,与美国、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法国、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乌克兰、匈牙利、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通过举办中医药研修班、中医实践和中医理论研修班,开展中医药培训、文化推广和义诊,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训了大批中医药工作者。每年选派教师赴外参加学术交流及研修培训,接待多批国(境)外高校和卫生机构来访团组,不定期邀请国际专家来校举办学术讲座,加强学术交流。已招收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乌克兰等18个国家的121名留学生在校学习。设立“丝绸之路”专项奖学金,资助在甘接受本科、研究生层次教育的优秀外国留学生及在甘肃就读的品学兼优的长期外国进修生。“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持续提升。学校秉承“勤奋、严谨、继承、创新”的校训,坚持“立足西部求特色发展,传承仁术重开放办学”的办学理念,遵循“仁术勤和,玉汝于成”的育人理念,坚持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工作,旗帜鲜明确保正确办学方向、坚定不移树牢改革创新取向,建章立制顺应依法治理趋向、建强班子把握干事创业航向、夯实基础始终注重基层导向、从严从实确立作风建设指向。坚持“把优秀的人培养成共产党员,把共产党员培养成岗位模范”的“双培养”目标,深入推进涵盖教学、科研、医疗、管理服务等领域的“杏林先锋队”建设,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建立中层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和处级干部“三述”制度,开展“党员组织生活主题立项”活动,着力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使之成为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坚强堡垒。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百千万工程”,打造组织建设、文化环境、学风建设、科技活动、网络阵地、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七大育人平台,创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塑造学术节、艺术节、体育节和文化节等活动品牌,开展“经典医籍诵唱比赛”等一系列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和“中医中药进社区”等具有中医药专业特点的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先后被评为“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高校统战工作先进单位”。校工会和附院工会被授予“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先进工会组织”荣誉称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得省教育厅立项支持;“锦绣添香中药养生香囊”项目,获省赛金奖、全国铜奖。面对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学校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甘肃省教育大会精神,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关键,以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为保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实施质量兴校、特色立校、人才强校、开放活校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努力实现学校总体办学实力与水平显著提高,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实现新的突破,各项办学指标明显提升,部分指标进入省属高校和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学科布局更加优化,专业建设特色更加凸显,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产学研用推进机制进一步加强,社会服务能力稳步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建成环境整洁优美、人文特色鲜明、富有大学精神的校园,拥有万余名学子、千余亩土地、百余名名师名医,打造服务甘肃乃至西部发展的“五个重要基地”(即: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重要的研发和转化基地、重要的中医医疗和养生保健基地、重要的中医药文化传承基地和重要的对外合作交流基地),建设成为西部一流、特色鲜明、综合实力较强的开放性中医药大学,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 学校简介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座落于美丽的全国文明城市—甘肃省嘉峪关市,由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创办,是甘肃省目前唯一一所国有企业举办的高等职业院校,前身是酒钢公司职工大学,建校于1978年。钢铁学院与甘肃省冶金高级技术学院(甘肃冶金技师学院)共同办学,甘肃省冶金高级技术学院创办于1973年,属省级财政拨款事业单位,两校实行中高职一体化办学。自2002年起,酒钢公司职工培训中心、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甘肃省冶金高级技术学院(甘肃冶金技师学院)等机构合属办公,目前实行“多块牌子、一套班子、资源共享”的一体化办学模式。先后荣获全国“雷锋精神种子志愿服务示范单位”“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甘肃省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学院分设东湖(新校区)、兰新(老校区)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855亩(其中,东湖校区占地660亩,兰新校区占地195亩),建筑面积15.3万平方米(其中,东湖校区建筑面积11.8万平方米,兰新校区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拥有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教育教学、实习实训、生活及学生活动场所。现有教职工287人,专任教师185人。有“全国最美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吕杰老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梁勇老师等一大批“双师型名师”。两校现有在校学生5878人,其中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专科学生4200人,甘肃省冶金高级技术学院技校学生1678人。学院设有:焊接工程系、机电工程系、资源与能源工程系、现代商贸与服务系、信息工程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部、中职部等教学系(部)。目前,高职学院开设黑色冶金技术、焊接技术与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业机器人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消防工程等29个专业;技校开设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机械设备维修、焊接加工、钢铁冶炼、计算机网络应用等16个专业。学院职业能力认定和继续教育功能齐全。设有国家职业能力评价机构2个,甘肃省特种作业酒钢培训站,甘肃省特种设备焊工考试机构、全国营销职业人员资格认证工作站、安全生产培训机构(国家二级资质)、国家CAD等级考试认证等机构。学院与北京科技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普通高校合作办学,打通了学历提升通道,构建了学习者终身学习的平台。近年来,钢铁学院着力通过打造特色骨干专业、培育技能大师,有力提升学院的内涵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2021年,冶金与材料专业群入选甘肃省“高水平专业群”(A档)。先后建成国家骨干专业1个、省级骨干专业3个。建成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3门,主持省级职业教育教改课题12项。建成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1个,国家级焊冶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甘肃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焊接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智能制造与VR仿真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个。获批省科技厅“省市共建甘肃省冶金技术重点实验室”试点项目,建成嘉峪关市冶金重点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实训)基地。牵头组建“甘肃省焊接专业职教集团”,拥有省级综合性“众创空间”1个,建有国家级大师工作室1个(“吕杰焊接创新技能大师工作室”),省级大师名师工作室2个(“梁勇大师工作室”、“职业教育张鹏名师工作室”)。近年来,组织教师参加全省教学能力大赛、技能大赛获一等奖10队(人)次、二等奖16队(人)次,其中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培养了世界技能大赛中国教练2名(吕杰、张鹏);获得甘肃省技术标兵4人,嘉峪关市技术标兵6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创新教学团队1个。组织学生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获优胜奖2人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二等奖4人次(焊接技术赛项),三等奖5人次(焊接技术赛项、机械装配技术赛项);省级技能竞赛获奖141人次。学院坚持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重,每年承担酒钢集团公司及各分子公司近3万人次的各类职工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学院遵循“严管厚爱、宽进优出”的办学管理方针和“致力于培养明是非、熟技艺、有素养、强体魄的青年,使之阳光自信地走向社会”的价值观,充分利用企业办学、产教融合的天然优势,培养出了一大批以“全国劳动模范”、十八大代表、甘肃省首位“工人教授”杜钧等为代表的优秀毕业生。学院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形成了立足嘉酒地区、服务甘肃、辐射全国大中型央企国企的就业网络。有校企合作联盟企业102家,与酒钢集团、中核集团、中船集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众汽车等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的定向培养协议,实现了定向培养,精准就业的态势,自2005年以来,累计培养各类技术技能人才1.39万人,其中向酒钢公司输送7000余人,向酒嘉地区输送近10000人,2020年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83.26%,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快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 学校简介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酒泉经济技术开发区,毗邻发展迅猛、前景广阔的甘肃酒泉风电装备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是东起兰州、西至乌鲁木齐2000多公里辽阔地域高职教育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学院于2001年经甘肃人民省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在酒泉教育学院和酒泉地区工业学校基础上创立。2003年以来,相继整合了酒泉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酒泉农林科技学校、酒泉市财经学校、酒泉工贸中等专业学校等职教资源,步入转型跨越发展时期。2008年,入列“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扶持院校;2010年,跻身该项目骨干高职首批立项建设单位;2011年,被确定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甘肃省首批试点高校之一;2013年,挂牌成立“兰州理工大学酒泉校区”,并先期开办新能源学院及新能源类应用型本科专业2个,逐步架构起了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贯通的一体化办学格局;2015年,入选全国首批百所现代学徒制试点高职,牵头组建了甘肃省新能源职教集团。   截止目前,校园占地1912亩,建筑面积27.1万平方米,适用图书66.97万册,固定资产约4亿元。设置“九系”(新能源工程系、化学工程系、土木工程系、机电工程系、生物工程系、旅游管理系、经济管理系、教育艺术系、医护系)“一校”(酒泉工贸中等专业学校)“四部”(本科教学部、继续教育部、基础教学部、体育工作部)14个教学部门。拥有专任教师424人(不含酒泉工贸中等专业学校),其中,教授、副教授128人,占比30.2%;硕士及以上学位(含在读)教师181人,占比42.7%;双师型教师201人,占比47.4%。获评全国模范(优秀)教师2人、甘肃省园丁奖3人、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人、甘肃省普通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3人、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4个,取得甘肃省教学成果奖12项、省市级科技进步奖(社会科学奖等)20项、国家专利授权57项。开辟战略性校外实训基地169个,建成新能源、机械制造、化工、土木工程、农林、旅游烹饪、汽车技术、电工电子、物流管理、医护、学前教育、信息技术等校内实训基地(中心)12个,配备实验实训室(实训车间)96个,实验实训用房近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逾6100万元。   学院现设高职专业66个、开办49个,涵盖农林牧渔、资源环境与安全、能源动力与材料、土木建筑、水利、装备制造、生物与化工、食品药品与粮食、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医药卫生、财经商贸、旅游、文化艺术、教育与体育等16个大类。拥有国家示范(骨干)专业6个、甘肃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4个,入选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4个、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2个、全国职业院校残疾人康复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业1个、甘肃省创新创业教育试点改革专业1个,形成了以新能源为品牌,以土木、化工、机电、农牧、旅游、财经、医护、学前教育等为支柱,各专业门类协调发展的基本格局,架构了国家级、省级、院级三级重点专业梯状体系。建成国家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部级17门、院级69门,出版教材273部。全日制在校生11410人(其中高职7966人、中职2878人、应用型本科566人),成人在册生5238人,总体规模逾1.66万人。   近几年来,学院以创建全国优质高职院校为目标,大力加强内涵建设,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先后获得“全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先进单位”“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甘肃省职业教育工作先进体”“甘肃绿化模范单位”“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第五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等多项荣誉,逐步奠定了区域性职教龙头的地位。
  • 学校简介兰州城市学院是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位于甘肃省会兰州市,有全日制在校生14300人。【历史沿革】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6月的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于1942年5月创办的培黎石油学校。2007年8月,经甘肃省政府批准,甘肃省幼儿师范学校整体并入学校。【校舍资源】学校现有校本部、培黎校区、东校区三个校区,占地面积50.54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4.9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7.44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9亿元。馆藏纸质文献124.41万册,电子图书100万册,电子资源数据库24个。【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1161人,其中教授120人、副教授338人、博士179人、硕士608人。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6人、甘肃省飞天学者1人、甘肃省“333”“555”人才工程5人、甘肃省优秀专家3人、甘肃省“园丁奖”获得者11人、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5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省级创新创业教学名师3人。【学科专业】 学校设有18个二级学院和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甘肃文化翻译中心、路易·艾黎研究中心等23个研究院(所)。现有本科专业55个,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9个学科门类,形成了服务城市类、教师教育类、工程技术类三大专业集群。拥有全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试点项目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高校省级新型智库1个。【人才培养】学校秉承路易·艾黎先生倡导的“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校训,致力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逐步形成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校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风和“乐学善思、学以致用”的学风。培养的毕业生以勤奋踏实、积极上进的作风,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专业基本能力,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普遍认可。【合作交流】学校坚持开放合作办学理念,积极推进校企校地校际校所合作和国(境)外交流,先后与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233个;与塞浦路斯欧洲大学、美国佐治亚西南州立大学、俄罗斯奔萨国立大学、法国欧亚高等管理学院、新西兰ARA坎特伯雷理工学院等10余所国外高校建立国际教育合作关系,与台湾昆山科技大学、台北城市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数十家境外及国内高校建立了联合培养合作关系,2015年学校加入了“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与省内7所高校建立了教师教育联盟,与全国12所石油高校建立了行业战略联盟。2015年成为甘肃省首批应用技术大学试点高校,2016年成为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的理事单位,2017年被教育部列为华东师范大学对口支援学校,2018年被列为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0年与兰州市安宁区人民政府签订校地战略合作协议,2020年与天津城建大学签订结对帮扶战略合作协议。【所获荣誉】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首届甘肃省“文明校园”、甘肃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甘肃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甘肃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第三批甘肃省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单位、甘肃省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平安甘肃建设优秀单位等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学校以建设城市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目标,坚持城市类、应用型、地方性办学定位,确立做大“城市”、做优“教育”、做强“工科”的办学思路,服务城市发展,对接地方经济,努力把学校建成区域应用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城市规划与建设咨询智库、工程技术研发与应用中心、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平台。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