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广东:09年高考大纲出炉 高考作文满分仍是60分
2009-04-10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广东省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各科考试大纲正式出台。昨日,记者从广东省、广州市有关招考部门获悉,最受关注的作文满分仍为60分,占语文总分的40%。其他科目的题型设计及考查范围基本与去年一样,没有太大变化。

  语文

  全卷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的考查内容为“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写作”,共18道小题,分值约占总分的90%.数学

  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

  全卷均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三种题型。两卷的解答题满分均为80分。

  英语

  总分为150分,共四大题型,分别为听力、语言知识及应用、阅读和写作,合共62小题。其中选择题90分,非选择题60分。口语考试成绩不计入英语科成绩中,高校录取时,将根据考生所报考专业的需要而定是否有参考作用。

  文/理科基础

  今年文科基础、理科基础总分均为150分,全部以四选一的选择题形式呈现,共75题,每题2分。

热门院校

  • 嘉应学院梅州市
    学校简介嘉应学院是一所具有百年师范教育历史的广东省属全日制公办本科高校,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叶剑英元帅的故乡、著名革命老区、全域属原中央苏区,且享有“世界客都”“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等美誉的广东省梅州市。学校面向15个省(市、区)招生,现有普通全日制学生2.8万余人,成教学生近万人。学科专业综合,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医学等11个学科门类,有省级重点学科7个;现有21个二级学院,本科专业60个,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6个、省级重点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7个、省级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3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3个,其中,小学教育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临床医学专业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软件工程通过IEET工程教育认证;现有4个校区,本部设在江北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800多亩,建筑面积61.98万平方米,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是求知治学的理想园地。——历史悠久,特色明显。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13年的梅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梅州在清朝时称嘉应州,嘉应学院由此得名),至今已有108年的办学历史,经历了65年的中专教育、22年的大专教育,200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04年新增为广东省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6年以“良好”等级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8年被列为广东省高等教育“冲补强”提升计划建设高校;2021年办学体制由“省市共建”调整为“省属本科高校”,获批广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设立了广东省博士工作站,与中山大学共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是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广东、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办学宗旨,打造“植根侨乡,弘扬客家文化”办学特色,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立德树人,薪火相传。学校作为广东省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单位,秉承“勤俭诚信、立己树人”校训,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有“粤台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广东客家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协同育人中心”“南方足球创新人才培养培训协同育人中心”“大数据研究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等4个省级协同育人中心和平台;有校外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600多个。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近30万人,其中,培养了梅州市80%以上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国家级足球专业特色人才400多人;实施了“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培养了卓越教师、卓越工程师等一大批人才;与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体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近年来,学生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活动中获各类奖项共1812项,其中国家级589项、省级1223项;学生考研成绩喜人,录取人数为2000多人;医生执业资格考试总通过率85.25%(超出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招生形势逐年向好,生源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引育并举,强化师资。学校坚持引育并举,以人才强校助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现有教职员工18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400多人(正高职称140多人、副高职称410多人、博士290多人、硕士800多人)。现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1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国培对象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创新拔尖人才”1人、“南粤优秀教师”24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6人、“省级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6人、省级扬帆计划4人。聘请了丘成桐、罗锡文、陈志杰、刘仲华等20多位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为荣誉教授,聘请了一大批行业企业专家和中小学名师进校园协同培养人才。学校加大教师内培及“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实施青年博士、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培训项目,近年来在国内外攻读学位、进修、培训达1000多人次,形成一支素质良好、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创新活力的教师队伍。——强化内涵,创新引领。学校以创新为引擎,为彰显内涵、持续发展不断蓄力。现有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1个,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4个,广东省“冲补强”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2个。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山区特色农业资源保护与精准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普通高校工程技术研究(技术开发)中心“高性能覆铜板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省柚类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省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足球文化与产业研究中心”“广东省原中央苏区研究中心”“林风眠艺术研究与实践中心”以及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广东省五华三黄鸡科技创新中心”等20多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19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30多项,获得横向科研项目207项;教师在全国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3000余篇,被国际著名自然科学检索系统收录180多篇;获得国家专利109项。获中国农业农村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1项,省级政府奖4项,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主动作为,服务地方。学校扎根梅州办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与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共建广东省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与广东省纪委监委共建广东省高校廉政研究中心;与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市委党史研究室共建“苏区精神(广东)研究中心”;与梅州市委宣传部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市人大常委会共建“梅州市地方立法与研究基地”;与梅州市、中山大学等共建“知识产权学院”“粤东北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振兴研究院”“区域地理环境模拟与智能决策研究院”“国家超算广州中心梅州分中心”“大数据研究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微纳电子材料联合研究中心”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近年来,学校主动对接梅州8个县(市、区)的政府、企事业单位,先后选派省市科技特派员500多人次,与梅州市300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展校企合作;与地方行业、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主动服务梅州足球特区、陶瓷产业群建设。成立“教师教育发展中心”,做大做强粤东北基础师资教育培训。——传扬文化,使命担当。学校以传扬文化为使命,在文化传承中打造发展特色。依托“苏区精神(广东)研究中心”“广东省原中央苏区研究中心”,构建起课堂教学、校园文化、主题社会实践和网络教学“四位一体”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开展了大量地方党政部门干部的培训工作,为传承红色基因,挖掘红色资源作出积极贡献。《客家音乐文化》项目获批广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助力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学校成立了客家研究院(含客商研究院)、客家学院,设立了“客家文化研究基地”,获批首个“全国性客家学研究团体——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客家学专业委员会”;配合梅州市举办了“世界客商大会”“世界客家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活动,承办了“海峡两岸客家文化论坛”等活动;每年召开客家研究专题夏令营,举办客家学论坛,组织师生进行红色文化研学、开展“弘扬苏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系列主题活动,举办“苏区精神大讲堂”,传承和弘扬原中央苏区老区精神、优秀客家传统文化。——国际合作,开放办学。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在开放合作中不断凝聚发展合力。获得广东省“印度洋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究中心”,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挥梅州侨乡优势,加强与东南亚地区、港澳台地区、印度洋海域周边国家以及欧美地区高校的国际交流合作,与10多个国家20多所高校或部门建立了合作关系,深入开展交流。近年来,派出73批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管理干部赴国(境)外开展学习交流;遴选5批38名教师参加与国外高校开展联合培养博士项目,鼓励和支持教师提升学历;派出23批次学生赴国(境)外学习实习;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培养工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交往和竞争的应用型人才。——砥砺奋进,开创新局。百年风雨路,奋进新时代。学校正抢抓国家加快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和广东省加快破解高等教育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广东省实施新一轮高等教育“冲补强”提升计划、中山大学“组团式”帮扶学校等重大机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十四五”规划和中长期发展目标规划,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内涵建设为核心,以“申硕”工作为重点,以规模质量协调发展为根本,推动学校快速高质发展,为建设成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接续奋斗!(以上数据截至2021年11月)
  • 学校简介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创办于2015年3月,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办高职院校。学院规划占地571亩,建筑总规划面积31.5万平方米。目前在校生近万名。学院现有临床医学、护理、药学、医学技术和健康管理与促进等5个系,开设临床医学、针灸推拿、中医学、护理、助产、药学、中药学、中药生产与加工、食品质量与安全、市场营销、医学营养、健康管理、医学检验技术、眼视光技术、卫生信息管理、康复治疗技术、医学美容技术、中医养生保健、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等20个专业,其中临床医学、针灸推拿、中医学为国控专业。学院秉承“厚德精业、健行康民”校训精神,坚持“立足粤西,面向广东,辐射全国,服务基层卫生和健康事业”办学定位,大力推动改革发展和协同创新,扎实推进“扩容、提质、强服务”各项建设工作。近年来,学院被评为“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养老培训机构”“茂名市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茂名市营养膳食示范基地”“潘茂名中医药文化科普基地”及全国68所家政扩容提质领跑学校之一。同时,通过打造青年学生健康生活的示范单位、创建“新时代康养特色示范村”、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和实施应急救护技能培训三年行动计划,力求把学院建设成为广东省特色鲜明的医卫类优质高等职业院校。
  •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佛山市三水区
    学校简介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于2000年6月正式挂牌成立,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佛山市人民政府举办和主管的一所全日制公立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坐落于三水国家级工业园区腹地,总占地面积962亩,建筑面积23.5万平方米,政府总投资11.8亿元,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超万人。设有智能制造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文化旅游创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7个二级学院。学校是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广东省一流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佛山市职业教育基地总部单位,佛山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联盟牵头单位,佛山市职业教育学会牵头单位,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21年成功立项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学校秉承“修身 笃学 长技 创新”的校训精神,坚持“以德治校、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发展策略,围绕“立足地方、服务企业、质量为本、校企联动”的办学理念,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及佛山区域重点产业,紧密对接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服务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按照“新产业引领新专业,强专业支撑强产业”的专业建设原则,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以智能制造专业群为龙头,以信息技术专业群和经济管理专业群为两翼,以汽车专业群、新能源专业群、艺术设计专业群和食品饮料专业群为新增长极的11大专业群,42个专业,其中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2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国家级骨干专业4个,省级重点专业5个,省级品牌专业9个,IEET认证专业1个。现有2个国家级公共实训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1个省级实训基地,14个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教学设备总值达2.2亿元。学校全面实施“校企双元、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行业企业深度融入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积极引进一批高端机构、企业,如佛山市机械装备行业协会、德国西门子技术示范中心、德国KUKA机器人技术应用与培训中心、华数机器人示范中心、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广东爱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与周边工业园区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与一汽大众、长安福特、海尔集团、北汽福田、科勒陶瓷、佛山铁投等200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设立企业冠名订单班20余个,建立30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学院、3D打印产业学院、华为ICT学院、文化旅游产业学院等7个产业学院,形成“共建、共育、共享、共赢”的协同育人局面。学校为企业设立成人教育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班等多种类型的培训班,为企业开展双转移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每年学校为地方企业和社会培训人员超6万人日。学校作为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城市验收——佛山市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的重要支撑单位,引领佛山市现代职教体系建设。2017年开展海尔现代学徒制试点,现代学徒制试点成果获2017年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荣获海尔家电产业集团“产教融合示范基地”,2017-2020年度连续四年获中国物流学会优秀产学研基地。学校积极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建设粤港澳3D打印创新创业中心,加入粤港澳大湾区金属新材料产业联盟和珠江口西岸科技协同创新联盟。中国职教学会增材制造技术研究院成功落户我校,搭建了增材制造高新技术重大研究平台,隆重举办了增材制造技术创新高端论坛暨增材制造技术研究院成立大会,中国职教学会会长鲁昕、佛山市副市长许国担任研究院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4位院士受聘为委员。学校科技服务贡献与成果水平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成果亮点纷呈,参加全国和世界发明展览会共获5金11银18铜奖,在第24届发明展览会上首获金奖。在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高价值专利布局培育大赛中,1项晋升五十强并获最具投资潜力奖,2项进入百强;荣获第三届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演大赛总决赛初创组二等奖,是全省唯一获奖的高职院校。学校积极践行人才强校战略,以师德师风建设为主线,推行高层次专业领军人才引领工程、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提升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双百工程和能工巧匠进校园工程“四大工程”,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新增3个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引进2个院士专家工作站,设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现有广东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创新团队获得省级以上标志性成果达到114项。学校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较好成效。自省示范校、省一流校建设以来,共获得国家级奖励161项,省级奖励854项。创新创业大赛奖励91项,其中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推荐的14个项目100%获奖,获国赛主赛道创意组铜奖、省赛主赛道创意组银奖,2019年,广东省第十五届挑战杯”竞赛中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近三年来我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比赛中获奖总数位列全国前30名。2016届毕业生张展耀荣获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秘书处颁发的“2017年大学生创业英雄十强”,陈潇跃的创业团队项目获得第八届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创业组一等奖。学校毕业生广受社会欢迎,2019年招生工作中,普通高考文、理科第一志愿投档率均达到100%。毕业生就业率态势喜人,我校2017-2019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保持在97.5%以上,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每年最终就业率均在99.5%以上。学校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积极拓展对外合作网络,与多所高水平国境外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引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与法国克莱蒙商学院联合实施了国际管理本科2+2项目国际班项目。成功引入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成为广东省首批“德国工商会合作学校”,与全球知名企业——德国KUKA集团联合建立机器人应用技术与培训中心。学校成功入选教育部“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和“人文交流经世项目”。学校在国际技能和创新大赛上屡创佳绩,参加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组织参加国际三大发明展之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第72届科创竞赛一举夺得两枚金牌。“十四五”期间,学校将立足服务佛山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服务佛山产业转型升级、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服务一带一路的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力争将学校建设成为富有佛山产业特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职院校。(更新于2021年7月)
  • 学校简介韩山师范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广东省属本科师范院校,位于享有“中国瓷都”美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市。校园占地面积98.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5.2万平方米。学校创立于清光绪廿九年(1903年)的“惠潮嘉师范学堂”,前身可追溯到建于宋元祐五年(1090年)的韩山书院,是我国第一批、广东第一所专门培养师资的学校,1921年更名为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35年更名为省立韩山师范学校,1949年更名为韩山师范学校,1958年升格为韩山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升格为韩山师范学院,2008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学校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形成了“勤教力学,为人师表”的校训,以及“爱国爱乡爱校的家国情怀、明道传道学道的师道精神、求是求真求正的学人品质、仁爱进取精诚的心灵境界”的韩师人特质,凸显“扎根粤东,传承潮州文化,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和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校友遍布海内外,涌现了一批杰出人物,如中山大学第一任校长邹鲁、著名哲学家陈唯实、国际摄影大师陈复礼、旅港爱国实业家陈伟南、马来西亚实业家林进华、泰国实业家陈汉士、台湾地区著名书法教育家陈其铨等。特别是为广东及周边省份输送了大批优秀教师及其他各类人才,为地方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设有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等18个二级学院和广东省陶瓷职业技术学校,64个本科招生专业(含大类),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9个学科门类。拥有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冲补强”重点学科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及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省级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23个,通过IEET认证专业7个,化学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二级认证,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协同育人平台1个,省级产业学院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大学生实训基地28个,省级示范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28个,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15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5门,省级系列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10门。学校面向全国19个省(区)和港澳台招生,全日制在校生22338人。近年来还与云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工业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州体育学院、广州大学、深圳大学等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开设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思想政治教育、法学、学前教育、烹饪工艺与营养等共17个专业,在校生4191人。学校现有教职工1500多人,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80.03%和32.42%,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0.22%。同时,还聘请陈平原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顾问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及学科带头人。成立“大师工作室”,聘请手拉壶大师谢华、陶瓷雕塑大师吴维潮、潮州菜大师方树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校任教,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办学条件优越。现有多功能信息化图书馆1座,面积近3万平方米,纸质藏书207.89万册,电子图书114.32万册。学校是“中国潮州菜研发和人才培养基地”,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潮州分中心(陶瓷材料、食品科学与技术)建设依托单位;拥有广东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东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首批广东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省社科联研究基地、广东省科技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校共建平台(广东省科技厅一事一议项目)等19个省级科研平台;建有粤东分析测试中心、新型功能材料及其应用技术科研平台、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研发中心、先进陶瓷材料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4个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资助科研平台;有粤东乡村振兴研究所、“韩派名师工程”研究基地、潮汕旅游文化与规划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粤东生物医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0个校级(院级)科研平台。学校重视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近三年来,学生在参加全国和省级各类比赛,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和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300多项,省级奖励1400多项。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哈萨克斯坦、韩国、日本、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美国、德国、俄罗斯、乌克兰等12个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39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密切的教育与学术交流合作关系,提升了学校办学的国际化水平和对外影响力。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师范性、应用性、地方性、开放性”办学定位,以广东高等教育“冲补强”粤东西北高校振兴计划为契机,以体制机制创新促学校改革发展,以高层次人才建设补学科短板,以一流学科建设助推师范教育,以特色学科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一流专业建设促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聚焦“党建、新师范、新工科、新文科和潮州文化”, 真抓实干,精准发力,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再上新台阶,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师教育优势凸显、创新服务能力较强、社会影响力较大、特色精品美丽的高水平师范学院。(资料数据截至2021年12月)
  • 广州华立学院广州市增城区
    学校简介广州华立学院(原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建于1999年,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广东省第一批独立学院,全面实施本科教育。2021年经教育部同意,转设为广州华立学院。学校现有广州增城和江门银湖湾两个校区,校园占地近2000亩,开设了37个本科专业,共有9个二级教学单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8300余人,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经、管、文、医、艺术、教育类、海洋类等学科协调发展,毕业生就业率位居省内高校前列的应用型本科大学。校园环境:学校坐落于美丽的增江河畔,中西合璧的现代化建筑群,古今名人雕塑点缀屹立,人文气息浓厚。绿波荡漾的华立湖,连绵飘香的荔枝林,适合林中漫步的湖边绿道,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全部配有空调的宿舍、图书馆和教学楼,覆盖全校的Wifi,中西不同风味的餐厅,34个篮球场,2个田径场,20个羽毛球场,10个网球场,师生生活服务设施齐全。人才培养:学院围绕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建设了知识体系、技术技能体系一体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践教学体系。目前,校外实践基地数量超过500家,覆盖了全校所有专业。现已形成以世界500强等大型、知名企业为龙头,行业50强等领先企业为主体的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实习与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坚实平台。通过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大学生竞赛项目的开展,学生的实操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华立学子参加全国大学生各类专业竞赛获奖国家级超过100项,省级近500项。最具代表性的是在国家级大学生A类竞赛“挑战杯”中,华立学子作品每年入围全省决赛,并获得金奖。成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外的一张“名片”,成果比肩公办高校,获奖数名列民办高校前茅。校园文化: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创建特色鲜明的校园活动,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现有50多个学生社团,涵盖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同时设有钢琴、吉他、管弦乐等培养艺术和人文素养的音乐俱乐部,成为广大青年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组织开展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马拉松、社团文化节、力学架构模型设计大赛、营销创业实践挑战赛、电子设计大赛、校园舞蹈大赛、十大歌手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多个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提升文化育人的效果,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成果荣誉:办学20年以来,学校始终以特色鲜明、质量一流应用型大学为办学定位,以打造“百年名校”为愿景,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基本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累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4.3万余人。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先后获得“中国最具竞争力独立学院”“中国十大名牌独立学院”“广东十佳独立学院”“全国民办教育先进集体”“广东当代民办学校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学校在“全国校友会独立学院排行榜”连续5年上升。2020年在《校友会独立学院排行榜》排名46位,在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智库)发布的“应用大学(独立学院)TOP100榜(2020)”榜单中排名第36名,进一步彰显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