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2012高考网上填报志愿操作步骤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湖北省采用统一模式实行网上填报志愿,所有考生、各类志愿均在省招办指定的网上填报。考生网上填报志愿以中学组织为主,县(市、区)招办统一规划,确定本地考生网上填报的地点,并负责协调填报场所的管理和保障工作。全省考生网上填报志愿的网址是:http://tbzy-dx.hubzs.com.cn和http://tbzy-jy.hubzs.com.cn。
网上填报志愿是指由考生在与互联网连通的计算机上,登录指定的专用服务器,通过密码身份认证后进入专门设计的网上填报志愿系统填报志愿的一种方式。与传统的使用机读志愿卡填报方式相比,好处是准确、直观、便捷。考生对自己的密码及在网上填报志愿系统中所填报的志愿负责。
※网上填报志愿操作步骤
网上填报志愿主要有以下十个步骤:阅读招生计划→拟定志愿草表→登录指定网页→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修改初始密码,填写联系地址和电话,阅读考生须知→填报志愿→检查核对→保存志愿信息→查询志愿,退出系统→再次登录系统,再次查询志愿。
第一步:阅读招生计划。填报志愿要以2012年《湖北招生考试》杂志5、6、7、8月号(上旬刊)上登载的招生计划为依据。招生计划中有学校录取批次,学校全称及代号,招生总数,科类,招生专业、代号及人数,学制,收费标准,生源范围等。特别提醒考生注意的是,每期招生计划前面的《招生计划阅读说明》,对填报志愿的要求以及一些有特殊规定的院校和专业进行了提示,考生一定要全部阅读。
第二步:拟定志愿草表。建议考生上网填报志愿前,先将选报的志愿填写到志愿草表上,再按志愿草表上的内容上网填报,可以减少在网上反复修改的次数,减少出错的可能性。《湖北招生考试》杂志和湖北招生信息网上有各批次志愿草表的样表,考生可以复印和下载。
第三步:登录指定网页。登录省招办指定网页,打开浏览器,输入网报网址,如果网络管理员已经将网报地址设置为浏览器的主页,打开浏览器就可以啦。
第四步: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用户名是考生准考证上的14位报名号,第一次登录网上填报志愿系统要输入初始密码,初始密码是考生本人的身份证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再点击“登录”按钮即可进入网上填报志愿系统。
第五步:首次登录后必须修改密码、填写联系地址、电话、阅读考生须知。首次进入网上填报志愿系统时,计算机屏幕上会出现修改密码、填写联系地址、电话及阅读“网上填报志愿考生须知”的界面。考生必须按要求修改初始密码并填写联系地址、电话等信息。考生应仔细阅读“网上填报志愿考生须知”,了解操作流程和相关要求以后再进行操作。考生只有正确完成本界面操作后方可进入系统进行其它操作。
第六步:选择批次填报志愿。在网页上点击“填报志愿”按钮,选择要填报的批次进入填报页面,例如,你要填报第一批本科志愿,就点击“第一批本科”,进入第一批本科志愿栏,按志愿草表上的院校代号和专业代号填到一本志愿栏内。填完一本志愿后,如果你还要填报二本志愿,就点击“第二批本科”,进入第二批本科志愿栏填二本志愿,以此类推。不同批次不同序号的院校志愿和不同序号的专业志愿要填到对应的志愿栏,每个志愿要与志愿栏一一对应,千万不要错栏错位。
第七步:检查核对。院校代号和专业代号输入完毕后,点击“下一步”按钮,网上填报志愿系统将你填的代号转换成相对应的院校和专业,屏幕上会显示你填报的院校名称和专业名称。这时候,要阅读屏幕上的提示信息,仔细核实显示的学校和专业是不是你想要填报的,如果不是,或出现红色字体显示的“无效院校”或“无效专业”就说明填错了代号,一定要查阅招生计划按正确的代号更正,要不然就张冠李戴了。如果要修改或补填志愿,可以点击“上一步”按钮,返回到填报界面进行修改或补填。
第八步:保存志愿信息。检查志愿信息无误后,点击“保存”按钮,只有点击了“保存”按钮,填报的志愿信息才会储存到网报系统中;不点击的话,志愿信息就保存不了,等于没有填报志愿。每填好一个批次的志愿,都要点击“保存”按钮,保存这个批次的志愿信息。
第九步:查询志愿,退出系统。把需要填报的各批次志愿全部填报完毕后,点击“查询志愿”按钮,可以全面查看各批次志愿填报情况,检查所填批次、院校、专业志愿是否完整准确,是否存在无效院校志愿或无效专业志愿。全面检查填报的所有批次志愿后,如果没有问题,点击“安全退出”按钮,退出网上填报志愿系统,关闭填报志愿的浏览器页面。
第十步:再次登录系统,再次查询志愿。退出网报系统后,为了确保志愿信息安全有效无误,考生最好重新登录网报系统,再次查看自己的志愿。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下称“学院”)是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确认、由长江大学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面向全国26个省(市、区)招生。学院地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都城、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故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荆州市,曾是东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马融“设帐讲学”之地,也曾是明朝一代名相张居正求学之所;明清两代县学宫、祭孔、乡试、迎状元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1936年,湖北第四区简易师范学校在这里诞生,在董必武及中共地下党领导下,这里成为湘鄂西根据地红色堡垒,被誉为“湖北抗大”“江南陕公”。校园内的玄宫塘、文庙、棂星门等标志性历史建筑交相辉映,讲述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一代一代栋梁的成才故事。学院举办方长江大学,是湖北省属高校中规模最大、学科门类较全的综合性大学,为湖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入选高校,也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共建和湖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农业农村部共建的高校。学院依托和共享长江大学优质教育资源,设有经济与法学系、教育与心理系、人文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机电与信息工程系、数学与医护系、管理系、建筑与设计系、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系和高职部等11个教学单位,设置42个本科专业、16个专科专业,本科专业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0大学科门类。学院2010年通过湖北省独立学院本科专业教学合格评估。英语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被列为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市场营销、园林、英语等被列为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园林被列为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近三年来,学院教师主持承担各级各类科(教)研项目87项,其中,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省人文社科课题18项,省教育厅科研计划课题18项,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4项,省级教学研究课题4项,荆州智库课题10项,院级项目32项。发表学术论文235篇,其中北大核心期刊42篇,被CSSCI收录11篇、被SSCI收录1篇、EI收录1篇、CSCD收录1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6项。主编、参编著作、教材38部。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优质师资队伍和教育管理团队,现有教职工593人,其中专任教师45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211人,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约占84.9%;长江大学长期委派高水平教师来学院承担教学与管理工作,为学院教育教学及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保障。学院建有学术报告厅、艺术设计展厅、专业实验室、图书馆、多媒体教室、校园一卡通信息化平台、标准化学生公寓等完备的教学和生活设施;学生公寓安装了冷暖双制空调、热水洗澡系统、宽带网络;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4000余万元,馆藏纸质图书75万册,并实现了与长江大学图书资源的共享、通借通还。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以人为本、学生至上”办学理念,围绕“教学立院、科研兴院,创新强院”办学思路,践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育人理念,已为社会输送了万余名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影响力日益提升。学院荣获教育部首届全国民办高校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特等奖,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三等奖,新华网“魅力高校”荣誉称号等。学院践行“博文明理、日新笃行”院训,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结合,注重专业知识学习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文理特色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在学生管理中,坚持统筹推进“五个思政”,构建“三强化、三深入”育人体系,即强化过程管理、强化品牌建设、强化工作研究,深入教室、深入寝室、深入学生心理,形成“泮池五月风‘科技文化节’”“十佳大学生”评选表彰和“国学讲坛”等一批有影响力的特色品牌活动,用真心、真情、真意去关心和帮助学生,全面落实“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促进学生成长成人成才。在资助育人中,建立“奖、助、贷、勤、补、减、免”资助困难学生的制度体系,设立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学院奖学金、“湖北天蓝地绿”助学金和“松滋园林”奖学金及勤工助学金等多项奖助金,使学生困有所助、优有所奖。在教学改革中,实施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教学地位,将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开展双学位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近三年,学生学科竞赛成绩斐然,600多人次在国家级及省部级各类竞赛中屡获大奖;学生考研录取率逐年上升,园林专业的20名学生参加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考,16名被录取,录取率高达80%;国家司法考试通过率均约40%,超全国每年约14.3%的司考通过率;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学院坚持开放办学,大力推进国际化教育和校企合作教育。与英国思克莱德大学、韩国江陵原州国立大学、崇实大学、淑名女子大学、加图立关东大学、格拉斯哥加多尼亚大学等高校开展“2+2”“3+1”“4+1”“3+1+1”等多种双学位、本硕连读国际教育;共享长江大学与美国、日本、爱尔兰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合作高校资源,参加“交换生”“专升本”“双学士学位”“申请就读硕士学位”“暑假大学生带薪实践”等学习、深造和实践。同时,与中软国际有限公司、上海宝冶钢结构建筑有限公司等各类单位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师生正朝着实现美丽文理、魅力文理、和谐文理、活力文理的美好愿景,为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国内知名的应用型高校的宏伟目标不懈奋斗!
-
学校简介湖北警官学院是湖北省省属公安本科院校,其办学历史始于1949年7月成立的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安厅干部训练班。其后,历经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安厅公安学校、中央人民公安学院武汉分院、中央第二民警干校、湖北省公安学校、湖北省人民警察学校等发展阶段。1984年4月,成立湖北省公安专科学校,正式开展公安高等教育;1993年6月,校名调整为湖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5月,学校在全国率先开展公安本科学历教育,并更名为湖北警官学院。湖北警官学院自建校以来,为政法公安机关和其他行业培养培训了15万多名业务骨干和专门人才。校友遍布全国各地,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和先进人物,更有许许多多校友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学院现有武汉市解放大道南校区和南泥湾大道北校区2个校区,校园面积512亩。学院内设中层直属机构25个。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5400多人。现有教职工430人,其中正、副教授130多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200多人。学院实施教师与公安实战教官双向交流制度,目前“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7%。10多名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和省部级“教学名师”“师德先进个人”“优秀教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中青年法学家”等。多名教师入选教育部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学院高度重视学科专业建设,建成以法学为基础,公安学、公安技术为主体,计算机科学技术为支撑的学科体系。专业建设以“公安学”“公安技术”类专业为主干,加强“法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类专业与公安类专业的融合和协同,彰显学院专业特色。现有12个本科专业,其中公安专业有:治安学、侦查学、经济犯罪侦查、刑事科学技术、警务指挥与战术、网络安全与执法、涉外警务、交通管理工程等;普通专业有: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英语等。学院积极融入“双一流”建设,落实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和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现有公安学与法治湖北、公安技术2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刑事科学技术、侦查学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治安学、网络安全与执法、警务指挥与战术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犯罪现场勘查学等14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治安学、信息安全、国际警务、思政课、警务战术、刑事诉讼法学、涉外警务等教学团队获评省级教学团队。建成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公安法制方向)“湖北名师工作室”“楚天学者工作室”“余新民工作室”。已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院积极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建设,构建富有现代警察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建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日常警务化管理、课程教学与实训、实验教学、专业实训实习、社会实践、通识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科研创新大赛等培养模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一批教师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公安部科技进步奖,师生多次在“蓝帽杯”“美亚杯”中国电子数据取证大赛、公安院校教学技能大赛、大学生科技应用创新大赛和全国高校国家安全素质展示活动等重要比赛中名列前茅。其中,在“美亚杯”第五届中国电子数据取证大赛中荣获个人一、二、三等奖13项,并获团体赛总冠军和学生队组别一等奖。学生参加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屡创佳绩,近三年来,考试通过率均高达70%,保持在各大院校法学专业前列。学院大力加强科研工作,引导教师积极承担各类科研项目,为公安工作提供智库服务,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建有法庭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电子数据取证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治安治理研究中心等重要科研平台。学院教师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权威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主持或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攻关项目、教育部资助优秀中青年教师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300多项,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科)奖、司法部“全国法学研究和教材”奖等国家级、省部级教科研成果奖励多项。近年来获国家专利10多项。学院重视图书文献资源建设,建成智慧校园,实现了各主要系统数据的互联互通与共享应用。学院认真实施实践育人工程,建有刑事科学技术实训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李昌钰工作室省级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三真”司法鉴定中心、DNA专业实验室、物证溯源技术研究所、禁毒技术与情报研究中心、公安大数据情报分析实验室等一批实践育人和创新研究基地。不断强化校局合作机制,在武汉、十堰、鄂州等省内外公安机关建有22个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参与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杭州G20峰会、青岛上合峰会、武汉世界军人运动会等重大活动安全保卫工作,累计达数万余人次,近千人立功嘉奖,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和好评。学院积极开展在职民警培训,是“全国首任县(市)公安局长、政委岗位培训基地”“外警培训基地”“湖北省政法干部教育培训中心”“湖北省公安局长(政委)培训基地”“新时代湖北公安派出所长学校”,年均培训万余人次。进入新时代,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教育教学为中心,推进公安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政法事业和公安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
学校简介湖北健康职业学院是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置、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也是湖北省第一所健康类高职院校。学校位于中国香城泉都、鄂南明珠——湖北省咸宁市,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梓山湖生态新城大健康产业示范园区。学校紧邻武汉市江夏区,至武汉市中心仅1小时车程,距京港澳高速咸宁北收费站8公里、距武咸城铁贺胜桥站两站地,交通非常便捷。学校占地面积1350亩,建筑面积13.2万平方米,校园翠竹丛丛,植被茂盛,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环境幽雅,是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学校诞生于“健康中国”新时代,紧扣“健康中国2030”和“国家老龄事业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战略发展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秉承“勤奋好学,自强不息”的校训,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双高建设”为引领,以建设成护理+健康智能高水平专业群、健康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高职院校为奋斗目标,培养时代需要的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专业设置坚持就业为导向,服务市场需求,不断优化专业布局结构。设有“三系三部一中心”,即护理系、卫生健康系、医学技术系,基础医学部、公共教学部、培训部,实验实训中心。设有护理、护理(日语、英语、智慧医养)、老年保健与管理、健康管理、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云计算技术应用(数字医疗技术)、康复工程技术、助产、康复治疗技术、医学检验技术、中医养生保健、医学营养、口腔医学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医学美容技术”、“电子商务”、“大数据与会计”等19个专业(22个方向)。学校优化教师发展环境,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实施“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双师型”教师校企协同培养,聘请国内外行业、企业、高校专家担任客座、兼职教授。专业教师中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人数70%,“双师型”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60%。学校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校政深度合作等特色办学模式,推行“1+X”证书制度,“订单培养”等育人模式,与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武汉华润武钢总医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中国人寿、泰康人寿、江南里等60多家机构签订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合作协议。学校教学设施完善。学生公寓为标准化寝室,配备全新空调,淋浴热水供应,网络(无线WIFI)全覆盖;标准化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场等一应俱全。学校深化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与华盛顿理工大学、纽约健康职业学院、日本等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引进德国双元制BSB教育模式,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国际护理人才。凝心聚力谋发展,砥砺奋进谱新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立足咸宁、服务湖北、面向全国,抓住未来“数字医疗、智慧康养”为发展契机,坚持按照习总书记提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要求,为国家培养服务健康产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早日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建设目标。
-
学校简介 湖北工程学院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中华孝文化名城——孝感市,距武汉市区50公里,乘孝汉城铁至武汉天河国际机场18分钟、至汉口28分钟,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学校办学历史溯源于1943年创办的湖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历经孝感师范学校、孝感大学、武汉师范学院孝感分院、孝感师范专科学校、孝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发展阶段,1986年与湖北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前身为华中农学院孝感分院)合并,1999年建设部南方城乡建设学校(又名孝感市建筑工程学校)整体并入,2000年3月更名为孝感学院,2011 年12月更名为湖北工程学院。 学校秉承“严以治学、诚以立身”的校训,坚持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一主两翼多层次开放办学”,已成为涵盖经、法、教、文、理、工、农、医、管、艺等10大学科门类的应用型大学,是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重点建设高校、“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试点院校、首批湖北省 2011计划高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 首批“湖北省生态园林式学校”、首届“湖北省文明校园”。 学校校园占地1748亩,建筑面积72.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73亿元,馆藏图书252万册。设有18个教学学院,举办1所独立学院,各类在校生20000余人。现有专任教师828人,其中研究生学位677人、高级职务356人;省部级创新团队13个、教学团队3个,楚天学者14人,国家和省级各类荣誉专家26人;聘请100余名著名专家学者为兼职(客座、荣誉)教授。《湖北工程学院学报》“中华孝文化研究”为教育部名栏。 学校不断完善学科专业体系,坚持优先发展工学,打造农学、理学比较优势,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建有新型生物质基材料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材料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教育学、植物学等湖北省重点学科,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12个。本科专业66个,其中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3个,入选 “国家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2个,省级本科品牌专业4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入选省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6个,入选“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3个。 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荣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3个。现有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精品课程20门。近5年,我校荣获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6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5项;学生在国家级学科(科技)竞赛中获奖近600项,其中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数学建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广告艺术、智能汽车、数据挖掘、大学英语等重大竞赛中屡获全国最高奖;学生考研上线率18%以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75年来,共为社会培养13万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深受用人单位及社会的好评。 学校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协同推进,取得了丰硕成果。现有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湖北省新农村发展研究院1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3个、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湖北省技术研究推广中心1个、湖北省校企共建研发中心2个、湖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实习基地1个、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2个,其他湖北省创新基地4个。近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36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9项、市级科技成果奖17项,授权专利415件。学校最新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排名居全国高校第228位。大力实施服务地方行动计划,与孝感市等地方政府开展校地合作共建,积极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学校开放办学全方位推进,合作育人成效显著。加强校校合作,与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湖北大学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湖北大学全程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一大批大型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共建了260个实习实训和就业创业基地 ,建成国家和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实习实训)基地5个。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与英美等国10余所大学建立校际交流合作关系,面向10余个国家招收留学生,与英国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英国胡弗汉顿大学分别联合举办土木工程、金融工程本科国际合作教育办学项目,教师出国培训研修、学生海外游学交流日益频繁。 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双一流”建设要求,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朝着建设高水平、有特色、有影响的新型工程大学的目标阔步前进。
-
学校简介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是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而设立的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院校。国家表彰的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学院创建于1958年,是商务部“中国湖北农业官员培训中心”和“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校 训 立德树人 勤学强能。办学理念 让学院成为每一位学生就业创业的摇篮。教学理念 因材施教、按岗教学,教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知识和技能。办学思想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坚持科学发展、特色立校、人才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思路,突出教学中心地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作贡献。办学定位 以高等职业学历教育为主,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和科技服务;面向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立足湖北,辐射全国;以生物类和农科专业为主,农、经、管、信息类专业协调发展。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省级示范院校。发展思路 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动摇;坚持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不动摇;坚持教学基本建设优先地位不动摇。围绕一个目标、明确二个面向、推进三项改革、加强四项建设、构建五个体系。一个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二个面向是:面向现代农业、面向湖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三项改革是:推进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改革;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四项建设是: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加强专业建设;以“双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为目标,加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推进课程体系建设;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加强校内校外结合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五个体系是:构建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构建全程管理的学生管理体系;构建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构建服务高效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构建科学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区位优势 学院地处武汉市中心城区、位于中环线以内武昌风景秀丽的南湖之滨、野芷湖畔,毗邻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学院依山傍水,环境幽静,交通便捷,学生潜心钻研、对外交流、就业创业、专业深造等条件得天独厚。基础条件 学院占地面积351亩。教学建筑面积263000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总值12000万元,图书馆藏书83万册,每年订阅报刊杂志2000余种;现有校内各类专业实验实训室83个,建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126个(湖北省人民政府认定的大学生实训基地1个)。其中,湖北省现代农业展示中心和湖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是省农业厅直属事业单位,作为学院共建的实验实训基地,占地1000多亩,先后投入2亿多元。通过湖北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与学院紧密联系的龙头企业100多家,建有2个“厂中校”。学院正在进行电力增容改造,逐步实现学生公寓、教室空调全覆盖。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有一批在教学、科研中成绩突出的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现有教师457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6人,享受湖北省政府津贴专家4人,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2人,博士7人,硕士113人,注册会计师8人,教授、副教授105人,双师素质教师占75%。近几年,学院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二项,教师公开出版各类专著、教材231部,在省级以上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100多篇。专业设置与学业深造 学院有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工程系)、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系)、信息传媒学院(计算机系)、园艺园林学院(园艺系)、动物科技学院、食品科技学院(动物科学系)和基础课部(思政课部)、中国湖北农业官员培训中心(国际援外培训部)。在校生8000多人,开设有生物制药技术、水产养殖技术、园艺技术、电子商务等38个专业。其中,畜牧兽医、生物制药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建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实训基地;水产养殖技术、园艺技术专业是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是省级战略新型(支柱)产业人才计划基地;食品营养与检测、水产养殖、种子生产与经营等三个专业是湖北省高职院校中唯一的;生物应用技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是湖北省高职院校中办学规模最大,最具影响的。在学习高职课程的同时,生物、农科类专业学生可套读华中农业大学独立本科段自考本科,管理类专业学生可套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独立本科段自考本科。就业渠道。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己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化学生职业综合技能训练,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断加大就业力度,拓宽就业渠道。学院依托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湖北省农业厅、水产局、畜牧兽医局、种子管理局等行业,以及武汉东湖开发区生物产业园等省内外126家企业,成立了湖北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为学生开辟了新的实习、实训、就业基地。2013年4月18日,经省政府批准,园艺系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与湖北省种子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湖北省种子集团实习实训基地”入选湖北高校省级实训基地。由于毕业生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广受社会欢迎,已有一批毕业生成为企业管理者、专家、民企老板和出国访问学者。学院为“湖北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湖北省高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作为商务部“中国湖北农业官员培训中心”,已累计为80多个国家培训农业官员和高级农业技术人员1300多人。作为“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近几年累计为湖北省培训农业技术人员12000余人。学院不仅是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还是湖北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北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学院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推行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办学经验,积淀了比较雄厚的办学基础,提出了具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健全的运行机制,形成了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全院师生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努力朝着建设治学严谨,校风优良的特色高职院校而奋力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