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辽宁: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艺术类统考合格线和统考成绩公布
2024-01-10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辽宁省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艺术类统考笔试、面试及评卷工作结束。经省招考委研究决定,艺术类统考合格线和统考成绩予以公布。

一、统考合格线

1.美术与设计类:合格线为180分;

2.书法类:合格线为180分;

3.表(导)演类

表演(戏剧影视表演):合格线为180分;

表演(服装表演):合格线为180分;

戏剧影视导演:合格线为180分;

4.播音与主持类:合格线为180分;

5.舞蹈类:合格线为180分;

6.音乐类

音乐类(音乐表演):合格线为180分;

音乐类(音乐教育):合格线为180分;

按四舍五入原则,合格线下0.5分以内的考生成绩认定为合格。

二、统考成绩及成绩统计表

1. 考生可于1月10日11:30后,通过“辽宁招生考试之窗”网站“查询中心”免费查询;1月11日上午9点后,通过“辽宁招生考试之窗”网站自行打印成绩通知单。

2.合格考生可持成绩通知单并根据院校招生章程及我省有关政策规定决定是否参加高校组织的艺术类专业加试。

3.专业分数情况统计表在“辽宁招生考试之窗”网站公布。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鲁迅美术学院坐落于东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沈阳,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府。鲁迅美术学院的创建,可追溯到1938年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发起创建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和“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校训。鲁迅美术学院由延安鲁艺创建至今,已走过81年的发展历程。她的历史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时期(简称“延安鲁艺”)、东北鲁迅艺术学院时期(简称“东北鲁艺”)、东北美术专科学校(简称东北美专)和鲁迅美术学院时期(简称“鲁美”)。经过81年的发展,鲁迅美术学院现已成长为师资力量雄厚、专业齐全、办学水平和整体实力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著名高等艺术学府。学院现有沈阳和大连两个校区,沈阳校区地处东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连校区地处美丽的国家风景旅游度假区金石滩。校园总占地面积95.8万平方米,图书馆现藏有图书60.98万册,并藏有国内历代书画真迹、碑帖拓片和文物计3000余件,美术馆和艺术博物馆总建筑面积23796.77平方米。学院现有教学单位17个:工业设计学院、中国画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绘画学院、雕塑艺术学院、影像艺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学院、人文学院、实验艺术系、视觉传达设计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工艺美术设计学院、中英数字媒体艺术学院、鲁美∙文化国际服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基础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16个本科专业,中国画、书法学、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绘画、雕塑、公共艺术、摄影、影视摄影与制作、产品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动画、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学院各专业均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共有3个一级学科: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其中,美术学、设计学专业是全国最早开设的传统专业;摄影专业是全国最早培养摄影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动画专业被评为辽宁省重点支持专业;工业设计实验教学中心是全国同类院校中唯一的国家级工业设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版画实验教学中心、摄影影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重视基础教学改革,强化基本功训练。无论在教学成果还是艺术创作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创作了一大批艺术精品,许多艺术创作和研究荣获国家级奖励,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学院拥有一支素质好、能力强、专业结构和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518人,教授67人,副教授177人,其他副高级1人,讲师214人,助教26人,未评级33人,其中有11位专家享受由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学院现有本科生6637人,研究生643人。学院既是著名的学府,同时又是美术创作、艺术设计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全国历届美展中入选率、获奖率位居同类院校前列。全景画是学院大型艺术创作的整体创作实力的标志。设计学科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参与创作设计施工的重大工程中有40项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院先后被评为高等学校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辽宁省政府批准为“绘画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工业产品设计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 “辽宁省紧缺人才和艺术类人才培养基地”。学院重视科研创作,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根据美术教育的规律性和特殊性,在确保突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同时,注重科研创作,将科研创作作为提高本科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截至2019年,学院获得国家社科基金2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6项,国家艺术基金16项。学院与国际上30多所艺术院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目前经教育部批准,我院同2所国际艺术院校联合办学。每年学院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我院讲学,增强文化交流,通过广泛开展各类学术活动,促进了我院的对外学术交流,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学报《艺术工作》先后荣获全国优秀社科学报、中国艺术类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并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6至2019年以来,学院连续三年打造毕业季系列活动,已经成为学院面向社会展示教育成果、强化美育服务、传播艺术理念、引领大众审美的品牌活动,全面提升学院艺术对社会的开放度和融入度,集中向社会汇报我院的教学成果和办学特色。学院将继续秉承鲁艺的优良传统,以心系国运、艺以载道的情怀,独立、批判、自省的目光审视时代潮流,汇融中西,办出特色,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实力,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学院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的领先地位,全面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等美术学院。
  • 学校简介辽宁科技学院坐落在辽宁省本溪新城,距沈阳桃仙国际机场20公里,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的前身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成立于1907年的本溪县立师范传习所。1948年东北解放后,更名为本溪工科高级职业学校,1958年升格为本溪钢铁学院。1991年,本溪大学更名为本溪市高等职业专科学校。1996年,本溪市师范学校并入本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本溪市高等职业专科学校、本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入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5月,更名为辽宁科技学院。2015年,学校被确定为辽宁省首批向应用型转变的本科试点院校。2016年,被确定为教育部重点支持的产教融合项目建设高校、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试点院校、中美应用技术教育“双百计划”试点院校、“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试点院校。2017年,被确定为教育部“科学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全国首批试点院校、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百城千校”首批试点院校、辽宁省向应用型转变示范校。2018年,被确定为教育部首批新工科教育综合改革项目单位,国家发改委“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单位。2019年,教育部新工科项目获评中期优秀项目。2020年,获评教育部新工科教育综合改革优秀结题项目单位、辽宁省“1+X证书”试点院校、第二批省军民融合单位。学校占地87.0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9.0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0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原值2.24亿元。图书馆藏书105万册。现有校内实验室(中心)4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工程研究中心1个,工程实验室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3个,省级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个,省级双创示范基地1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学校设有15个二级教学单位,开设以工为主,涵盖工、管、文、艺、教育等五大学科门类的38个本科专业和8个招生高职专业。有国家级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2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省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7个,省级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本科重点支持专业1个,省级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向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3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精品课程14门。学校现有教职工892人,其中专任教师527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292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577人。有博士生导师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柔性引进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高层次人才6人。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2人,辽宁省优秀教师3人,辽宁省教学名师4人。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11239人,其中本科生9932人,毕业生就业率近年来一直保持在95%以上,居省属高校前列。近年来,学校依托本溪丰富独特的红色资源,传承、发扬东北抗联精神,用抗联精神育人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红色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学校东北抗联精神育人“筑梦空间”展馆先后获批“辽宁省抗联精神当代价值研究基地”“辽宁东北抗联精神研究中心”“辽宁抗联研究实践基地”“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新型智库研究基地”、“本溪市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学校面向行业和地方积极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近三年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09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21项,省级以上项目248项。承担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00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34项,其中一等奖6项。近年来,学校以转型发展为突破口,搭建“校企、校政、校校”合作的产教融合平台,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开展科技、政务咨询等社会服务。在转型发展重大项目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获批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获批国家产业转型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培育改革试点方案项目。广泛与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与中科曙光集团合作办学,共建“曙光大数据学院”;与新松机器人公司合作,共建“新松机器人应用学院”;与海尔智能家电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海尔物联网学院”;与华为公司共建“华为ICT产业学院”;与中铁集团共建“中铁学院”;与希杰(CJ)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希杰生物产业学院”;与营口盛海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三征班”;与广州启航物联佳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启航青年管理者精英班”。2020年,“新松机器人学院”“曙光大数据学院”被认定为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启动服务地方行动计划,面向辽宁省产业发展实际,不断提升协同创新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现有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个,省级产业集群窗口服务平台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4个,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1个,辽宁省高等学校新型智库1个。依靠学校人才技术优势成立了大材料应用研究院等13个科研院(所),这些研究机构已成为地方政府重要的研究咨询服务基地。鼓励教师开展应用型科研,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开展“百名教授进企业”活动,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牵头组建“辽宁省机器人产业校企联盟”,并成为联盟理事长单位。搭建稳定的校企合作平台,成为辽宁省钢铁产业产学研创新联盟、辽宁鹤腾科技热处理工艺装备产学研联盟等辽宁省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等30个校企联盟理事单位。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东北电力集团、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中铁建设集团、中国冶金建设集团、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神华集团、中国黄金集团、北京神州数码、北京钢铁研究总院、首钢集团公司、宝武集团公司、鞍钢集团公司、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华晨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建设总公司、本钢集团公司、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移动通信、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等5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接受学生实习、实训、就业。大力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与东北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与韩国新罗大学、泰国博仁大学、格乐大学、马来西亚彭亨大学、博特拉大学、新西兰维特国立理工学院、俄罗斯鄂木斯克国立技术大学、日本设备企划株式会社等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招收索马里、苏丹、也门、肯尼亚、坦桑尼亚、尼日利亚、加纳、俄罗斯等国家留学生,不断拓宽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辽宁科技学院不断深化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内涵式发展,稳步提高办学质量和协同创新能力,坚持“应用型、地方性、行业性、国际化”的办学定位,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努力建成社会评价高、产业影响大、行业附着力强的区域示范性应用型大学,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东北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学校简介学院前身为创建于1956年的渤海船舶工业学校,先后隶属于原第一、第三、第六机械工业部和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主要为国家船舶工业和军工产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2001年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渤海船舶工业学校与葫芦岛电视大学、葫芦岛市师范学校合并设立渤海船舶职业学院。2004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优秀”等级院校。2014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2017年,被中央军委、教育部批准为士官定向培养院校,同年被省教育厅、财政厅确定为辽宁省“双高计划”立项建设学校。2019年,学院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群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国家“双高”计划)。学院校园占地728亩,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1.1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79亿元。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822人。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超过98%,企业满意率连年达到95%以上。学院现有教职工600人,其中专任教师479人。有正高级职称73人,副高级职称222人。有博士8人(博士在读4人),硕士269人。省级教学名师8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省级专业带头人5人。辽宁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1人、千人层次4人、万人层次18人。学院建有院士工作站、大师技能工作站和材料专家工作站。学院开设了51个专业及专业方向。拥有辽宁省示范专业3个、品牌专业7个,全国机械行业特色专业2个。与船舶制造相关的5个军工特色专业群均属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集群范围。拥有国家精品课1门,辽宁省精品课10门。拥有4个国家级实训基地,4个省级(行业)研究培训基地,5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4个工程技术中心、141个实训室,以及11个校外教学型实训基地。长期以来,学院坚持立足船舶、面向军工、服务社会的办学定位,为国家输送了6万余名合格毕业生。先后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状、辽宁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辽宁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辽宁省平安校园、辽宁省十一五教育科学先进集体等30多个荣誉称号。学院被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评为“全国机械行业骨干职业院校”和“全国机械行业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优秀职业院校”。
  • 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市甘井子区
    学校简介大连理工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面向新中国工业体系建设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学校以培养精英人才、促进科技进步、传承优秀文化、引领社会风尚为宗旨,秉承“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笃学、知行合一”为基本特质的大工精神,致力于创造、发现、传授、保存和应用知识,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服务国家,造福人类。 大连理工大学1949年4月建校,时为大连大学工学院;1950年7月大连大学建制撤销,大连大学工学院独立为大连工学院;1960年10月被确定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1986年4月设立研究生院;1988年3月更名为大连理工大学;1996年启动实施“211工程”建设,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共建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启动实施“985工程”建设,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重点共建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被中央确定为中管干部学校。2012年12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大连理工大学依照“统筹规划、错位发展、坚持标准、创新模式”的指导思想建设盘锦校区,与主校区同标准、同档次、同水平办学。201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入选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名单。 学校现有教职工4444人,其中专任教师2889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3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1人,兼职教师中的两院院士38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0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1人、讲座教授4人、青年学者3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6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36人(其中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1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教学名师5人,青年拔尖人才8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0人,“973计划”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1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18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1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68人,“兴辽英才计划”教学名师3人;博士生导师1048人,硕士生导师2444人,专任教师中受聘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988人,受聘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1555人,初级专业技术岗位77人。学校现有学生总数44829人,其中本科生25396人,研究生总人数19433,其中博士研究生4659人(全日制学术学位博士生4430人、全日制专业学位博士生155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博士生74人),硕士研究生14774人(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生6554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5640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2202人,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378人)。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已形成以理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哲、艺术等协调发展的多学科育人体系。学校设有研究生院,主校区设有21个独立建制的学部学院,开发区校区设有3个独立建制的学院,盘锦校区设有3个独立建制的学院,另有3个专门学院(创新、国际、远程)和1所独立学院(城市学院)。有2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3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2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还有工商管理(MBA,含EMBA)、公共管理(MPA)、建筑学、金融、应用统计、艺术、翻译、工程管理、新闻与传播、城市规划、汉语国际教育、体育、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等19个类别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土木水利等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以及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设有91个本科专业,81个本科专业进行招生,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23个,“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6,通过全国工程教育认证(评估)专业25个,4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强基计划”。有4个国家级教育、教学基地(国家工科化学教学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土木水利实验教学中心、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化工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化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车辆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国家级教学团队,是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入选高校,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首批十所试点高校之一、国家实施工程教育改革十所试点学校之一,国家首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试点学校之一,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首批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首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高校之一,教育部首批公共外语教学改革试点高校之一. 学校的工程学和化学学科领域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有20个一级学科入选辽宁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优势学科资源丰富、研究实力雄厚。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学校重点建设化学化工、建设工程、装备制造、力学、信息科学、管理工程、数理等7个学科群,涵盖17个一级学科。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目前有9个学科领域位列世界前百分之一,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等4个学科领域位列世界前千分之一;8个学科领域进入QS世界学科排名前500名;在软科、USNews等学科排名中,船舶与海洋工程位列国际第2位,化学工程、机械工程和土木工程位列国际第19位,计算机科学位列国际第36位;2020年泰晤士中国学科排行榜有30个学科上榜,其中有6个A+学科和20个A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共有32个一级学科参评,7个学科进入A类,19个学科进入B类(其中B+,8个);上海软科最好学科排名中,14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0%。在2016年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获得1个A(工商管理)和1个A-(公共管理)。 学校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建有1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辽宁重大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6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电子政务模拟仿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业装备节能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先进装备设计与CAE软件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桥梁与隧道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制造管理信息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热能综合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大连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国家振动与强度测试中心),1个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基地,1个国家知识产权(辽宁)培训基地;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辽宁绿色化学化工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精密与特种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能源利用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三束材料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智能控制与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精密/特种加工及微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模塑建材制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工业装备监测与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先进高分子及复合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1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12个辽宁省专业技术创新中心,14个辽宁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1个全国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5个辽宁省高等学校新型智库,10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8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4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0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001年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科技成果奖励58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30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696项。2012年以来,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中国专利奖金奖1项、银奖2项、优秀奖9项。 学校依山傍海,办学条件优良。已形成一校、两地(大连市、盘锦市)、三区(大连凌水主校区、开发区校区、盘锦校区)的办学格局,总占地面积357.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8.25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现有实体馆藏累计366万余册(件),累计订购95个平台267个数据库,其中中外文电子图书约175万册、电子期刊4.8万余种。学校现有运动场馆面积19.6万平方米。学校拥有一流的智慧校园环境,三校区有线网、无线网全覆盖,校园一卡通通过刷卡、扫码、人脸识别等多种方式实现身份认证、缴费和消费,并融入大连市公共交通应用功能,大工e站自助服务区全年为师生提供信息化自助服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在国内高校中居于先进水平。 学校在国家开放大局中谋划新作为,开创国际化办学新格局,在“以我为主、开放办学”的国际化战略指引下积极参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39个国家和地区的267所海外知名高校、23所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际校所合作关系。目前,学校建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3个(合作高校分别是日本立命馆大学、英国莱斯特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合作高校为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学校有包括国家公派、联合培养、交换学习、短期交流访问等150余项海外交流项目,近年来每年派学生赴国(境)外长短期交流2000余人次;年均聘请长短期海外专家学者700余人,获批国家级外国文教专家项目近20项,教师长短期出国(境)公派、进修、参会、访问年均1700余人次;2020年以来,在校国际学生数1242人。 面向未来,学校将传承大工红色基因,发扬大工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践行“四个服务”历史使命,深化综合改革,强化内涵特色,努力推动学校发展实现新的历史跨越。
  • 学校简介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位于交通便利、文化发达的历史名城辽宁省锦州市。是省属公办独立高职院校,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辽宁省高水平现代化高职院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辽宁省石化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位居全国1300余所高职高专百强,辽宁省50余所高职高专十强。2002年,辽宁省政府决定,由辽宁省教育厅与中国石油锦州石化公司联合办学,将始建于1952年的国家级重点中专——辽宁省石油化工学校与锦州石化公司职工大学合并,组建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辽宁省政府决定,将始建于1956年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院校——辽宁省农业经济学校并入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使学院占据了国家第一产业——农业和国家支柱产业——石油化工两大行业背景优势。学院现有3 个校区、8个教学系部、1个继续教育学院,在校生5000余人。专任教师 231 名,其中教授、副教授 148 人,硕士、博士 174 人,辽宁省及行业教学名师、辽宁省及全国优秀教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万”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二级工程师、高校教师培训专家、通过国际创新方法应用能力三级认证等近30人;首批国家级职教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教学团队2个;学院现有专业27个,其中全国高职院校骨干专业6个,省级及以上重点专业7个,特色专业5个;“双师”比例达92%,辽宁省职业教育“双师型”名师工作室1个、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1个。学院拥有国家示范性实训基地,全国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其设备均按企业真实生产装置以一定比例缩建而成,建设水平一直引领全国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发展方向,柴油加氢装置、石化安全HSE体验馆、HSE应急演练中心、自动化仪表综合实训中心等均为自主研发、全国独创。其中清净剂磺酸盐仿真工厂填补了国内精细化工实训装置空白;高低压供配电装置与西门子有限公司合作完成,技术先进性相当于目前企业最高水平;罗克韦尔自动控制实训室,接受美国罗克韦尔公司捐赠设备,实现了国际化接轨。在重点打造实践教学条件同时,学院全面进入信息化教学时代,完全打破时空限制,实现远程教学。现为教育部第一批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辽宁省数字化石油化工实训基地项目牵头学校,拥有教育部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数字化学习平台、录播中心、智慧教学运行控制中心、智慧图书馆、智慧教室。在东北首家引进上海曼恒3D虚拟现实LED屏显示系统,人机互动技术国内领先。 学院紧贴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和一带一路建设对技能人才需求,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和国际交流。与企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老师、师傅在企业生产装置上同步讲授、操作、指导。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开展合作交流,为学生成长搭建国际化教育平台,确保学生厚基础、高技能、宽视野、强素质。在校生在全国各级各类大赛中,过关斩将、摘金夺银;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更是屡获殊荣、捷报频传。不仅以上手快、肯吃苦、善学习、执行力强而深受企业青睐,以以厂为家的敬业精神、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成为企业重点培养对象,更以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品质成为大国工匠。 据中国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质量评估权威机构麦可思公司调查数据显示,近四届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就业满意度均高于全国骨干校、全国高职平均水平。规模及以上特大型企业一次招聘毕业生可达300~500人,很多学生同时被多家大型国有企业争相录用,专业人才供不应求。校企合作的办学体制、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内领先的实践教学条件、素质优良的“双师”教学团队,使学院成为了莘莘学子立德强技、就业乐业的摇篮! “十三五”期间,国家重点打造世界级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和四大炼化基地,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未来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