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关于做好甘肃省2014年普通高校农村自主选拔和地方高校农村专项计划招生工作的通知
2014-05-19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甘招办发[2014]25号

各市(州)、东风场区招生办公室,省内有关高校: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的工作要求和教育部安排部署,为做好甘肃省2014年普通高校农村自主选拔和地方高校农村专项计划招生工作,现将《甘肃省2014年普通高校农村自主选拔和地方高校农村专项计划招生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实施农村自主选拔和地方高校农村专项计划招生的重要意义

为确保实现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的目标任务,教育部安排农村自主选拔招生和地方高校农村专项计划两种类型招生。两种类型招生是为促进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主动适应国家人才需求,加大招生计划区域结构调整,促进入学机会平等的重要举措。各市(州)、县(区)招办,招生院校和普通中学要充分认识实施农村自主选拔和地方高校农村专项计划招生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努力为农村地区选拔培养更多更高层次人才。

二、积极配合招生院校做好招生宣传工作

农村自主选拔招生和地方高校农村专项计划两种类型招生是今年招生工作的新举措。各市(州)招办要尽早安排辖区县(区)招办和普通中学做好招生宣传工作,把两种类型招生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录取原则、录取批次、志愿安排等信息广泛宣传,确保基层农村学生知晓两种类型招生的相关政策。特别是农村自主选拔招生,各市(州)、县(区)招办和普通中学要积极配合招生院校做好政策宣传、资格认定、测试(面试)组织等事宜,推荐品学兼优的农村学生积极申报有关高校农村自主选拔招生,争取我省更多优秀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就读。

三、认真落实高校招生信息公示公开制度

各市(州)县(区)招办、招生院校和普通中学要严格按照教育部要求,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认真落实高校招生信息“十公开”。实施农村自主选拔招生的院校要按照教育部《关于阳光高考平台公示栏目增加“农村专项名单”的通知》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将符合条件考生的名单在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进行公示。各市(州)要健全市、县、中学的多级公示制度,把两种类型招生的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报考条件、录取分数、录取结果等信息向社会全面公开,确保招生工作公平公正、公开透明。

附件: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甘肃卫生职业学院是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置、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隶属甘肃省教育厅,其前身是创建于1956年的甘肃省卫生学校。学校是首批全国护理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示范性培训基地,是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健康服务类示范专业点,是全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及护理分委会主任委员单位、中华医学会全国卫生职业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主任和秘书长单位、中国职教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全国中医药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甘肃省卫生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室主任单位、甘肃省医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甘肃省卫生职业教育集团秘书长单位。学校现有占地面积1050亩,教学、生活、体育等配套设施齐全。实验实训室面积10万㎡,有满足各专业教学的先进设备、智慧教学系统。教职工总数519人,专任教师352人,其中有副教授以上职称111人,讲师70人;有硕士以上学历116人。学校有临床护理学院、中医药学院、医学技术学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基础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等6个二级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500余人,开设的专业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针灸推拿、护理、助产、口腔医学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药学、中药学、康复治疗技术、中医康复治疗技术等13个专业和老年护理、口腔护理、中医护理等3个专业方向,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医药卫生高职教育专业群。其中,护理、口腔医学技术两个专业被教育部认定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项目骨干专业建设项目;护理、口腔医学技术、药学、助产等4个专业被省教育厅认定为甘肃省职业教育高职骨干专业。学校与北京大学、兰州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合作办学,开设有护理、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口腔医学等专业本科层次成人教育,形成了大专与本科并存、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并存的多元化办学模式。学校为甘肃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提供继续教育和远程医学教育服务,是全省重要的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医学科学研究基地、医学信息交流基地和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基地。学校遵循“医德为先,技能为本,服务师生成长,服务人民健康”的办学指导思想,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努力创新办学机制,着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大力培养医药卫生行业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未来,甘肃卫生职业学院将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专业建设总体水平、提高学院综合实力为主线,以内涵建设为中心;践行“勤奋 自强 厚德 博学”的校训,创建特色鲜明、质量优良的高等卫生职业院校;以厚德博学之师,育勤奋自强之人;努力为卫生事业发展作出更加卓越的贡献。
  • 临夏现代职业学院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
    学校简介临夏现代职业学院成立于2015年,是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置、教育部备案、临夏州人民政府举办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其办学缘起于1972年成立的临夏州卫生学校、1981年成立的临夏民族学校以及1987年成立的临夏州农业学校。学院位于临夏市东城区,校园占地面积541亩,教学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共有教职员工591人,在校学生5300余人。学院设有基础教育学院、卫生健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化旅游学院、外语系、机电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经济管理系、生物工程系和体育系10个教学机构,下设中专部。开设专业30余个,形成了以学前教育、护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专业为龙头的专业群和以餐饮智能管理、应用阿拉伯语、应用外语(波斯语)等专业为代表的特色专业。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德树人,育人为本。以打造全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地为目标,注重内涵发展,狠抓质量提升。近三年来,护理专业毕业生护士资格证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80%以上,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教师资格证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0%以上,学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86%以上,办学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先后投资1亿元建成汽车医院1所、实训中心7个、实验实训室173个,为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学院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动服务对接临夏州“六个临夏五个区”建设,与百花家园餐饮集团挂牌成立百花烹饪学院,探索实施混合所有制办学。与西北民族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临夏州人民医院、临夏百益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104家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培养、实习就业、师资培训、技术合作等方面开展务实高效的合作,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形成优势互补、产学互动的办学机制,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马来西亚伊斯兰科技大学、伊朗库姆市穆斯塔法国际大学、韩国又石大学建立了合作培养关系。“十四五”期间,学院将紧抓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机遇,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技能甘肃”建设为契机,提质量,增内涵,积极推进“双高”院校建设,努力打造全国民族职业教育高地。
  • 甘肃农业大学兰州市安宁区
    学校简介甘肃农业大学是农业农村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学、国家重点建设的中西部百所高校之一、甘肃省高水平大学。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1950年,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学校坐落在兰州市安宁区,占地1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现设有23个学院(教学部),66个本科专业,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等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动物医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生物技术等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8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类别,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省部共建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以及各类研究中心(基地)48个。学校有教职工1530人,其中专任教师1226人,有高级职称人员647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农业部专家指导组成员2人,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5人;甘肃省领军人才29人,甘肃省飞天学者24人,甘肃省科技功臣2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3人,甘肃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8人,甘肃省陇原人才253人,甘肃省教学名师、优秀教师、优秀专家等20人。学校从1953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我国高校中首批学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普通本科在校生17137人,硕士研究生2993人,博士研究生513人。至今,已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13万余人,涌现了首位华人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杨子恒,中国科学院院士尚永丰、陈化兰,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志标等一大批知名校友。近五年来,全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371项,到位总经费达6.14亿元,有122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省部级奖77项,授权专利876项,出版专著教材276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960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500余篇。目前,全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00多项,在草业科学、动植物育种、旱作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节水农业、动物健康养殖、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的研究成果。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秘鲁、加纳、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6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着学生联合培养、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关系,与美国等国家合作成立了“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与国际原子能、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等国际机构开展多项合作研究,设有校派访问学者项目、学生赴美双学位项目、留学甘农校长奖学金等项目,学校国际交流日趋活跃,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在75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承“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几代农大人弘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甘农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甘肃和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甘南藏族自治州
    学校简介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位于甘、青、川三省交界处的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府合作市。学校始建于1984年,前身是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改建为本科院校,为国家民委与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学校,甘肃省唯一一所省属民族师范院校。 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学校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立足自身办学基础和发展优势,确立“以阳光品质办阳光大学”的办学理念,秉承“和合大美、自强不息”的校训,发扬“缺氧不缺志气,艰苦不怕吃苦”的精神,弘扬“刻苦、求实、团结、奋进”的校风,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理清办学思路、明确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 经过近40年的办学发展,学校逐步形成了以“民族师范教育、中华民族文化、高原生态与民族区域经济”为主体的专业群,涵盖教育学、理学、文学、法学、历史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16个教学院系(部),55个本科专业及方向,建有2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重点学科,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3门省级一流课程,3个省级教学团队,获省、厅级教学成果奖30余项。建有14个特色研究机构,其中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培育)4个,建有4个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学校为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培育单位。 学校现有教职工718人,专任教师563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占41%,62%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杰出人才、甘肃省“园丁奖”、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甘肃省外国专家“敦煌奖”、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省级教学名师等近40人。学校另聘有兼职教授、客座教授近100人。 学校高度重视办学保障能力提升,占地面积近千亩,校舍建筑总面积近32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15.6万平方米,实验实训室总面积3.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约9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33亿元;馆藏各类图书229万册,其中纸质图书84万册。建有校内实验实训室148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129个。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因材施教,通过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成才提供保障。近年来,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英语演讲大赛、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等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60余项,省级奖项200余项,每年有近百名同学获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学校足球队连续三次夺得“全国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甘肃赛区”冠军,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甘肃赛区中获高教主赛道金奖,在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系展演活动中《甘南手作----艺术工作坊》荣获大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一等奖等奖项。 学校招生以甘肃为主,面向云南、西藏、内蒙古、陕西、山东、黑龙江等20个省区。现有各类普通在校学生11000人,由汉族、藏族、回族、裕固族、保安族、东乡族等25个民族组成,少数民族占68%。为促进学生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学校在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开拓就业市场,搭建就业平台,学生满意度逐年提高,在主要生源地形成了就业竞争力强、就业质量高的社会影响力。 近年来,学校科研成果丰硕,先后获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项、甘肃省科技进步奖1项、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7项、国家民委教学成果奖4项。“十三五”以来,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项。教师发表论文900余篇,其中在国际国内权威期刊收录10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90余部,授权专利121项。承担科研项目300余项,获省级以上奖励35项。 学校不断提升开放办学格局,为师生发展和服务国家提供有力支撑。学校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塞浦路斯、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等国家及台湾地区的13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科研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西藏大学、塞浦路斯欧洲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学校为“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中国—东盟“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一带一路”标准化教育与研究大学联盟、“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等成员单位。 学校党委团结和带领全校师生员工,立足高原,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有效发挥了人才培养的基地、科学研究的平台、文化传承的窗口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阵地作用,先后为民族地区培育5万多名合格人才,其中在民族教育基层一线工作者达90%以上。学校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校园”“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省级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甘肃省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 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与大力支持。胡耀邦、汪洋、孙春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莅临我校指导工作。回首过去,伴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学校几代人以校为荣,艰苦奋斗,薪火相继,励志践行;展望未来,全校师生将继续发扬“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志气”的优良传统,和衷共济,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区域一流、西部知名的现代民族师范大学。
  • 学校简介天水师范学院始建于1959年,2000年由天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天水师范学院,2013年开始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2015年被甘肃省列为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8年被国务院学位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办学思路与目标】学校秉承“困境中求生存,奋斗中谋发展”的精神,立足自身实际,紧跟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步伐,初步形成了教师教育、工程技术、商务管理、文化体艺四大类应用型专业群,明确了立足陇东南、服务甘肃省、走向全中国的办学定位和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需求、主动接受地方党委政府领导、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思路,确定了建设西部一流、国内知名、师范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院系设置】学校下设1个书院、17个二级学院,64个教学系(部)。【办学条件】学校占地面积670亩,校舍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馆藏图书240万册,中外文期刊1331种,数据库40种;教学仪器设备值2.41亿元,固定资产10.69亿元。【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1384人(其中专任教师740人),有教授(研究员)111人、副高级职称教师306人,有博士学位教师210人(含在读)、硕士学位教师690余人。师资队伍中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扶持计划人选等11人;有甘肃省领军人才、优秀专家、飞天学者、师德标兵、园丁奖获得者、教学名师、4个一批人才、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人选等100余人。【人才培养】学校面向全国26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各类在校生17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5000余人,研究生近800人。已为社会培养了数以十万计的以基础教育师资为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学校因“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方向明确,成绩显著”受到国家教委的表彰奖励。学校建有甘肃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大学生科技园1个,甘肃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近三年来,学生在各类专业竞赛中获国家级奖100余项,省级奖800余项,特别是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甘肃赛区)中,连续六年位列省属高校第一名;法学专业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连续三年居全省高校前列;女子曲棍球队连续六届蝉联“宏奥杯”全国大学生曲棍球锦标赛冠军;考研率在省属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学科专业】学校现有中国史、生态学2个甘肃省一流特色学科群,有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生态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和数学等8个省级重点学科。有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有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教育硕士、电子信息硕士、机械硕士、体育硕士、生物与医药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有61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6个,省级特色专业11个)。现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2门、精品课程22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科学研究】学校现有1个教育部备案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12个省级科研机构,1个院士工作站。近5年来,学校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8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6项,省(部)级项目190余项;先后有170余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获省(部)级奖励43项;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6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46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2100余篇,其中,SCI、CSSCI源刊物300余篇。主办的学术刊物《天水师范学院学报》先后多次荣获“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称号,“陇右文化研究”栏目多次荣获“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称号。【交流合作】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120余家国内外知名高校、企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建立合作关系。与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10余所高校建立对口帮扶和合作关系;与天水华天电子集团、东旭集团、天瑞重工等企事业单位联合成立“甘肃省高校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研究院”“光电显示材料研究院”“院士工作站”等10余个平台,联合攻关技术瓶颈服务产业发展;建成“高加索地区研究中心”“中白生态环境研究所”2个国际合作平台,围绕“一带一路”文化、生态、环境等领域开展研究;与英、美、法、德等国的20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与合作;自2003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已培养了来自21个国家的留学生200余名。依托甘肃省农村人才教育培训基地,累计为区域培养农村新型技能人才6000余人。【校园文化】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红色文化教育体验馆为阵地赓续红色基因,以天水旋鼓舞、天水雕漆等为抓手推广发展地域文化,以张鸿勋等师德楷模为引领培育德育文化,以全国百强人文社团瀚海潮文学社为示范丰富社团文化,以校史馆、博物馆、霍松林艺术馆、雷达文学馆、校艺术馆为载体彰显美育特色,构建起“五位一体”的文化育人体系。2005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18年获评首批省级文明校园荣誉称号,2021年获批甘肃省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