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湖南省进一步调整高考加分政策实施办法发布
2020-07-07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近日,湖南省教育厅、中共湖南省委统战部、湖南省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湖南省公安厅、湖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联合发布通知,进一步调整湖南高考加分政策。

湖南省进一步调整高考加分政策实施办法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和中央有关决策部署,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深入推进高考招生“阳光工程”,促进教育公平,根据教育部等五部门深化高考加分改革工作的要求,特制定进一步调整我省高考加分政策实施办法。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充分考虑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和我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情况,按照统筹推进、积极稳妥、分类指导、精准施策、严格程序、确保公平原则,进一步推进高考加分改革,精准确定加分资格条件和实施范围,确保加分政策稳步实施,实现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

二、主要内容

(一)进一步精准确定少数民族加分条件和实施范围。自2023年高考起,对考生申请享受少数民族加分政策的资格条件实行户籍、学籍和实际就读年限三重认定(“三统一”),即具有我省同一县(市、区)高中阶段3年完整户籍、学籍且连续3年实际就读的考生,方可按相关政策规定享受少数民族加分,不符合户籍、学籍和实际就读年限“三统一”要求的考生,不享受该加分政策。

(二)进一步调整和规范有关全国性加分项目。

1.少数民族自治州、自治县及经国家批准享受民族自治地方优惠政策待遇的张家界市永定区、武陵源区和桑植县的少数民族考生加20分,面向全国招生高校投档录取使用。自2023年高考起,该加分项目分值由加20分调减为加15分,2025年高考起调减为加10分。

2.自2023年高考起,少数民族乡的少数民族考生加分项目调整为地方性加分项目,加分分值由加20分调减为加10分,适用范围调整为面向我省省属高校投档录取使用。

3.自2023年高考起,归侨、归侨子女、华侨子女和台湾省籍(含台湾户籍)考生加分分值由加10分调减为加5分,面向全国招生高校投档录取使用。

(三)逐步减少地方性加分项目分值直至取消加分。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逐步减少下列地方性加分项目分值直至取消加分。

1.自2023年高考起,江永县、绥宁县、会同县、沅陵县、慈利县、石门县6个少数民族人口过半县的少数民族考生由加10分调减为加5分,2025年高考起取消加分。

2.自2023年高考起,少数民族自治州、自治县(含享受民族自治地方优惠政策待遇的张家界市永定区、武陵源区和桑植县)和江永县、绥宁县、会同县、沅陵县、慈利县、石门县6个少数民族人口过半县以及少数民族乡的汉族考生,由加5分调减为加3分,2025年高考起取消加分。

3.自2023年高考起,散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由加5分调减为加3分,2025年高考起取消加分。

4.自2025年高考起,取消少数民族乡的少数民族考生加分。

(四)保留以下全国性加分项目,加分分值不变,面向全国招生高校投档录取使用。

1.烈士子女加20分。

2.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加10分。

3.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战区(原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加20分。

(五)进一步完善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招生政策及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专项计划。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将优惠政策向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倾斜,进一步形成政策合力,引导相关考生合理选择适合本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招生渠道。

三、组织实施

(一)严格执行优惠政策使用范围。根据教育部统一规定,全国性高考加分可面向所有来湘招生高校投档录取使用;地方性高考加分仅面向我省省属高校投档录取使用。对于同时符合多种全国性加分资格条件的考生,取最高的一项分值;同时具备全国性和我省地方性加分资格条件的考生,投档省属高校使用全国性加分与地方性加分的最高一项,投档非省属其他高校使用全国性加分。考生加分后达到高校投档条件的,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所有高考加分均不适用于不安排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的招生项目。

(二)进一步严格加分资格审核。按照“归口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审核、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加分资格审核的主体责任、工作流程、审核规则,省委统战部(省政府侨办)、省教育厅、省民宗委、省退役军人厅等部门要制定完善考生高考加分资格审核相关操作细则,进一步简化审核程序,组织审核相关类别加分资格条件。省委统战部负责组织审核台湾省籍加分考生的资格;省政府侨办负责组织审核归侨、归侨子女、华侨子女加分考生的资格;省民宗委牵头,会同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组织审核少数民族加分考生的资格;省退役军人厅负责审核退役军人、烈士子女加分考生的资格;省教育厅会同省公安厅组织审核台湾户籍加分考生的资格。

(三)进一步加大加分信息公开公示力度。严格落实加分考生资格三级网上公示机制,省教育考试院、市州、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及高中学校须向社会明确告知公示网站,对加分信息做到详实、准确、及时公示。公示内容须包括考生姓名、性别、所在高中学校、加分项目、加分分值及审核单位等。高中学校还须公示到考生所在班级。公示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网上公示信息须保留到当年年底。

(四)进一步严厉打击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各地、各部门及各有关高中学校要畅通举报投诉通道,及时受理加分造假举报和考生信访申诉案件,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调查处理,积极回应考生和社会关切。要严格落实加分资格审核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考生本人须对所申请的高考加分资格真实性负责,凡是以弄虚作假等手段获取加分资格的考生,一经查实,将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教育部令第36号)等相关规定严肃处理,违规事实记入考生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对审核工作中发生的失职渎职行为实行倒查追责,对相关违规违纪责任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湖南师范大学创建于1938年,位于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部与湖南省重点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湖南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占地近3000亩,建筑面积131万平方米。主校区西偎麓山,东濒湘江,风光秀丽,是全国绿化“400佳”单位之一。 学校设有24个学院,现招生本科专业89个,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学校拥有伦理学、英语语言文学、中国近现代史、发育生物学、理论物理、基础数学等6个国家重点学科,外国语言文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建设学科,教育学、数学、哲学、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5个学科入选湖南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育学、新闻传播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政治学、心理学、中国史、生态学、理论经济学、统计学等15个学科入选湖南省“国内一流培育学科”;拥有2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24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以及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中心,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湖南师范大学中心、国家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国家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国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花鼓戏)、教育部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入选高校、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等17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中心);拥有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石化新材料与资源精细利用、动物多肽药物创制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多倍体鱼繁殖与育种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农业部鲤鲫遗传育种中心;3个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拥有生物科学、物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和哲学4个湖南省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17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1个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湖南省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基地,1个湖南省种质资源库,4个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5个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是湖南首批省级重点智库,拥有道德文化研究中心、“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传播研究中心、生态环境保护法治研究中心等3个省级专业特色智库;拥有8个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6个湖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湖南省社科普及基地;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8个,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8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0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是“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单位,“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招生单位,是教育部、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教育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湖南)。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1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含双聘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含双聘院士2人),欧洲科学院院士2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9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77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7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6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教学名师5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者等35人、财政部“会计名家培养工程”人选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5人,湖南省“芙蓉学者”奖励计划人选46人、湖南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31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76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37人、湖南省“有突出贡献的社会科学专家”1人、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16人,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支持计划人选27人,湖湘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27人。 学校先后同47个国家和地区的197所大学和机构建立合作与交流关系,开展人员交流、教学和科研合作,并分别与俄罗斯喀山联邦大学、韩国圆光大学、美国南犹他大学共建孔子学院;与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国立格林卡音乐学院、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美国特拉华大学、德国柏林媒体设计学院、美国圣约瑟夫大学、澳门镜湖护理学院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拥有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教育部出国留学培训与研究中心和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美国研究中心等三个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进入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学校图书馆藏书410余万册,其中古籍22万余册,订购各类文献数据库115个。学校主办14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7种;学校出版社为“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国家一级出版社。 建校以来,学校已为国家输送毕业生50余万人,培养了一大批国际学生和港澳台学生,校友遍布海内外。在校学生4万余人,其中研究生12000余人,长短期国际学生近1200人,已形成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格局。 面向未来,湖南师范大学将始终秉承“仁、爱、精、勤”的校训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湖南,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坚定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努力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 长沙学院长沙市
    学校简介长沙学院创建于1970年,2004年由原长沙大学(专科)升格为本科院校,是长沙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唯一一所本科高校,实行“省市共建共管、以市为主管理”体制。学校是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规划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湖南省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湖南省“双一流”高水平应用特色学院,湖南省文明高校,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湖南省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先进高校。学校坐落于浏阳河畔,占地约1970亩,校园湖光山色,风景秀美,为“湖南省园林式单位”,被誉为“最美大学校园”。学校距长沙火车站10公里,距高铁长沙南站15公里,距长沙黄花国际机场25公里,地铁3号线设“长沙大学”站,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学校校舍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2.36亿元,藏书148万册。现有14个学院,49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生15632人,已累计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423人。学校秉承“力学笃行”的校训,弘扬“崇德求真,实干担当”的长大精神,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坚持“两型”(教学型和应用型)“两性”(地方性和多科性)和“一体两翼”办学定位,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构建以工程应用类学科专业群为主体,文化创意类与现代服务类学科专业群为两翼,理、工、文、管、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有省“双一流”应用特色学科7个、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4个、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1个。拥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教育部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省级特色专业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8个。拥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省级实践教学平台34个,建有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0门。我校现有教职工115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92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10余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5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5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38%以上,位居全省同类院校第一。拥有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劳动模范等20余人次,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省科技领军人才、省科技人才托举工程中青年专家、省121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人选、省“百人计划”人选、省100个科技创新人才、省青年芙蓉学者、省湖湘青年英才、省级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省芙蓉教学名师等90余人次。学校重视和鼓励本校学术骨干兼任外校研究生导师,目前有85位教师被省内外高校聘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积极推进协同培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200余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服务省委省政府“两山”(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建设重大决策部署,与湖南广电、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共建马栏山新媒体学院,取得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学校生源质量好,高分段考生数量逐年增加。2020年我校在湖南省内进入本科一批招生录取;2021年湖南省实施新高考,我校在湖南省历史类、物理类各专业组平行一志愿投档线均位列省内新升一本院校首位。近五年,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和技能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3197项,其中全国性一等奖144项、二等奖245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工作组发布的2021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我校在2017-2021年的综合排名中,居全国第218位、全省第7位、全国新建本科院校第14位;其中,我校2021年单年在全国排名第110位,比2020年排名上升了159位。近五年,我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近90%,居全省高校前列。2014年至2020年,连续三届荣获“就业创业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称号。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建有国际合作科研平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长沙工作站、省重点实验室、省高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16个。2010年以来,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共计2052项,纵向科研项目经费近2亿元。学校教师承担国家自科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2项,其中国家自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科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828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36项,其中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国家级)1项,省科学技术奖18项(包括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省自然科学三等奖7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4项(包括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文化和旅游部优秀研究成果(旅游类)优秀奖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50项。学校始终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和使命,紧密围绕现代化长沙建设的战略目标,近五年来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项目415项,实现本地转化应用205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累计70余亿元。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依托长沙智能制造之都、东亚文化之都和世界媒体艺术之都的国际影响力,聚焦“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拓展国际化办学格局。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国外近30多所高校签订了校际交流协议,接收培养外国留学生100多名。近年来先后有200多人赴海外访问、留学、进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展望未来,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主动对接服务湖南省强省会战略,服务省市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奋力实施“三升三大”发展战略,为加快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而努力奋斗。
  • 学校简介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湖南省唯一的电力类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隶属于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教育业务由湖南省教育厅管理,与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技术技能培训中心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模式。学院始建于1956年,原名为湖南省电力技工学校,长沙电力学校,2005年升格为高职院校。学院座落于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校园占地面积400余亩,建筑面积12.67余万平方米,固定资产3.62亿元。办学65年来,共为电力行业及社会输送了5万多名各类技术技能和管理人才。学院坚持“立足电网、服务公司、奉献社会”的办学定位,以培育“电力工匠”为己任,按照“依法治校、质量兴校、人才强校、文化立校、品牌亮校”的思路,突出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借助行业办学优势,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转型现代职业教育。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400余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110人,“双师型”教师115人。近年来,学院依托企业办学优势,持续开展校企人才“双挂”工作,组织优秀年轻教师、企业班组长进行双向交流,师资队伍能力素质显著增强,20余名教师荣获湖南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竞赛奖项,1支团队代表湖南省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竞赛一等奖。同时,学院常年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专家、高校知名教授、教育专家为兼职教师。学院专业特色突出。先后开设电力类、动力类、经管类和计算机类等30多个专业。目前,学院核心专业包括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供用电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输配电工程技术、热能动力工程技术、发电运行技术、分布式发电与智能微电网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以此为基础构建的能源电力专业群为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一流特色专业群。其中,输配电工程技术、供用电技术分别排名全国第一、第三(金平果中国科教评价网)。学院设施设备齐全。建有与生产现场同步、覆盖电能生产到消费全部环节的汽轮机检修、火(水)电仿真、输电运检、输电带电作业、变电检修、配电线路(室外、室内)、电力电缆、配电带电作业、装表接电、“互联网+”营业厅、电力安全等实训场地90余个,拥有智慧教室及多媒体教室80余间,设有国网公司输电带电作业基地,中电联电力电缆附件安装基地、中电联调度评价基地。同时,拥有标准化田径运动场、体育馆,风雨篮球场,现代化学生餐厅、学生公寓、学生活动中心,校园环境优雅,是青年学子理想的求学深造场所。学院人才培养一流。积极采用“三入三对接”模式(规程规范标准入课标、入教材、入课堂,教学情景对接生产现场、项目对接生产岗位、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和“师带徒”模式(为每名学生安排企业导师),构建起学院与用人单位“双主体”、专业标准与岗位标准“双面向”、课堂教学与一线实习“双场所”、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双认证”的“四个双元”培养模式。近年来我院学子在国家级、省级各项竞赛中表现突出、成绩优异,展现了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专业技能。学生代表队先后荣获“挑战杯”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特等奖、全国高职院校智能供配电系统安装与调试竞赛团体一等奖、中国电力教育协会供用电专委会电能计量装置安装与调试竞赛一等奖第一名、全国电力行业大型火电机组集控运行技术技能竞赛一等奖第一名、第13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三等奖、湖南省黄炎培创新大赛三等奖。同时,学院设有经国家批准的职业技能鉴定站,承担了所有电力行业特有工种和部分社会通用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学院就业前景广阔。设有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全院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全过程进行就业指导,多方位拓宽就业渠道,建立了广泛的毕业生就业网络。近几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全省高校第一方阵(保持95%以上),学院对口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高(对口就业率达80%以上),毕业生大多推荐到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中国大唐集团、中国华能集团、深圳能源集团、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湘潭钢铁集团、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各省(市)电力建设公司、华润湖南电力有限公司、长沙轨道运营公司(长沙地铁)、湖南永清环保集团公司等大型国有骨干企业,以及各类新能源技术和新兴行业企业,就业单位遍布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2021年,104人考入国网公司序列,392人考入湖南省各市州湘能农电服务公司,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9%。2018年以来,学院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持续为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定向培养供电服务职工,面向全省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定向招录,帮助930余名贫困家庭学子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到属地乡镇供电所工作,将直接带动贫困家庭脱贫出列,也为偏远贫困地区培养出一支“会干活,留得住”的供电服务队伍。“教育+就业”扶贫工作获得省委乌兰副书记批示肯定,被评为中国电力教育协会2020年产教融合“十佳”案例,湖南日报、中国电力报、新华网、人民网、湖南卫视、湖南经视等主流媒体都进行了专题报道,获得社会各界认可。近年来,学院先后获得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级单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全国电力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教育部全国优秀教育机构、团中央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以及湖南省文明单位、湖南省文明高校、湖南省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优秀高校、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创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督查优秀单位、湖南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平安高校”等荣誉称号。学院坚持走“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铸品牌”的内涵发展之路,在新的征程上,正朝着高水平职业院校的目标奋勇前行!
  • 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长沙市浏阳市
    学校简介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创建于1993年,前身为浏阳外国语进修学院,2006年学校升格为普通高等职业学院。学院拥有长沙和浏阳两个校区,占地1061.4亩,主校区坐落于望城区丁字镇,设8个二级学院,现有教职员工779人,学生13965人。成立以来,我院坚持专业对接产(行)业,现有专业32个,其中外语类专业12个,涵盖文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医学、工学等多个学科门类,构建了以应用外语专业群为主体,以涉外商贸服务、涉外护理康养专业群为两翼,以信息工程、教育与艺术等为多轮的专业群布局,形成了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目前学院建有省级专业教学团队1个,省级高等职业教育一流特色专业群1个,省级精品专业2个,省、市级精品课程13门,省级职教优秀教材1本,湖南省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1个 ,长沙市重点职教项目对接地方产业的(小语种应用)校企合作示范基地1个。近年来学生在全国性比赛中获奖74项,省级竞赛中获奖147项,其中获省级特等奖、一等奖37人次。在省级抽查中,学生毕业设计通过率多次达100%,专业技能通过率95%以上,学生总体就业率均达90%以上。学院鼓励教师开展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近年来教师承担省级及以上研究项目130项,近三年横向技术服务与培训到账经费达15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30余部,授权专利30项,获省级教学、科研成果奖10余项,优秀论文奖励150余项。学院坚持服务社会,践行使命担当,成立产教融合学院,实施“十百千”工程, 即建设10个产教深度融合的示范性项目、100家规模企业的实习实训基地、1000家稳定的学生就业基地。11个项目获批湖南省教育厅“1+X”证书制度试点,创建了2个实质性运行的产教融合项目和1个学徒制项目,与华为、思科、万达集团、华友钴业、万蓬实业等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建立了6个校企合作订单班,为企业培养急需的应用技能型人才。成立28年以来,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坚持走“职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道路,立足于服务湖南“三高四新”战略布局,服务湘企出海、湘品出境,为社会发展培养了4万余名有外语特长的应用技能型人才,致力于让每一名湖外学子“从这里走向世界”, 得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学院是民政部规范化办学评估“5A”级单位,湖南省首届“十佳民办高校”,湖南省毕业生就业“一把手工程”优秀学校,是中国国际教育协会理事单位、湖南省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单位、湖南省教育国际交流副会长单位以及世界职业教育院校联盟会员单位。
  • 学校简介 国防科技大学的前身是1953年创建于哈尔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即著名的“哈军工”,陈赓大将任首任院长兼政治委员。“哈军工”创办于朝鲜战争期间,是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学院,其卓越的办学成效铸就了我国国防科技和高等教育史上一座丰碑。1970年,学院主体南迁长沙,改名为长沙工学院。1978年,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1999年,长沙炮兵学院、长沙工程兵学院和长沙政治学院并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中央军委决策,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防信息学院、西安通信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以及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为基础,重建国防科技大学,并将军委装备发展部第63研究所划归国防科技大学,归军委建制领导。 学校建设发展始终得到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军事工程学院创建时,毛泽东主席亲自为学院颁发《训词》,为院刊题写刊名“工学”。1978年,学校在邓小平主席的直接关怀下改建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1999年,江泽民主席签署命令组建新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并于2003年为学校题写“厚德博学、强军兴国”校训,发出“为把国防科技大学建设成为我军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的号召。2007年,胡锦涛主席对学校某重大科研项目研制成功作出重要批示,勉励学校“为推进科技强军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习主席对学校建设十分关心,2013年11月5日,习主席视察学校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加快建设具有我军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努力把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办成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高地、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2017年7月19日,习主席为学校授军旗致训词,指出:“国防科技大学是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和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要紧跟世界军事科技发展潮流,适应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要求,抓好通用专业人才和联合作战保障人才培养,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努力建设世界一流高等教育院校。” 学校建设发展始终得到国家和军队的高度重视,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是中共中央1959年确定的全国20所重点大学之一,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院校,是全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院校,也是军队唯一一所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军管文结合、加强基础、落实到工”的综合性学科专业体系,涵盖理学、工学、军事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等6个门类,拥有45个本科学历教育专业,2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在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学校获评A类学科数8个,其中,A+档学科数4个、A档3个、A-档1个,A+档学科数列全国高校第11位。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5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学校形成了“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拥有两院院士1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8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5人,国家教学名师、全国全军优秀教师152人,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获得者27人,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人选152人。有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牌表彰团队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8个、国家级创新团队10个。2012年学校高性能计算创新团队荣获首批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学校自主创新团队被确立为全国重大典型,“慕课”团队被确立为全军重大典型,在全国全军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学校形成功能互补、配套衔接的良好办学条件,校园育人环境优美,资源配置科学,后勤保障高效,启智尚武氛围浓厚。建成体育馆、游泳馆、田径场、军事训练场、野外综合训练基地等一批功能完善的训练场地及设施,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一批国内高校先进水平的教学科研实验室。学校图书馆建筑总面积7.9万平方米,拥有阅览座位7000余个,现藏书553.8万册,数字图书资源488.5TB。学校信息网络终端布点2.5万个,信息存储量1.8PB,主干网络速度达到万兆,拥有154个特色数据库,41个学科网站。 学校是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高地,始终恪守“厚德博学、强军兴国”校训,为党育才、为国树人、为军铸将,聚焦培养驾驭国防科技的工程师、科学家、战略家和驾驭未来战争的设计师、指挥家、军事家,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高质量本科教育、高水平研究生教育、高标准任职教育和高效益军事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始终坚持又红又专的育人传统,以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支撑,坚持“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育人特色,坚持高水平高等教育和高标准军事教育有机统一,实施精英教育;始终坚持学生中心、能力导向的教育理念,实施全程导师制、小班式教学、国际化培养等培养机制,为学员个性化学习提供有力支撑。在优良传统的熏陶培育下,学校人才辈出,灿若星辰,为国家和军队培养输送了20余万名各类人才,其中67人当选为两院院士,700余人担任省、部、军级以上领导职务,培养出一大批像中国载人航天总设计师周建平、“歼-10之父”宋文骢这样的科技帅才。 学校是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承担着国防科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重要任务,形成面向尖端、独具特色的国防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取得了以“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系统、“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关键技术、“天拓”系列微纳卫星、激光陀螺、超精加工、磁浮列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自主创新成果,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中国速度”、“中国高度”、“中国精度”,为我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作出重要贡献。学校在2020年1月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荣获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 学校是军队国际交流合作的基地,与国(境)外多所著名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学术往来,每年请进国外著名专家来校讲学交流,派遣教员学员赴国(境)外参加顶尖国际会议和学术竞赛等。每年选派优秀本科生赴国外联合培养,资助优秀硕士研究生赴世界一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积极承担我军外训任务和联合国维和任务,举办和参加研究生国际暑期学校,派遣学员赴国外进行对口军事交流,定期邀请外军代表团来校交流。 学校深入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战育人核心指向,打造铸魂育人、教书育人、科研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格局,促进学员全面发展,每年举办“强军风采 科大风采”系列文化活动,开办空天科技、机器人、电子科技苑、“银河之光”等各类大型科技文化节,实施高雅艺术进校园、名师大家进校园工程,鼓励学员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近3年获国家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2100余人次;每年组织“强军杯”等军事比武竞赛,实施军事素质特长提升计划、体育特长提升计划,提供格斗、搏击、射击、定向越野、武术、潜水等多项课外辅导训练,激励血性虎气、锤炼钢铁意志,帮助学员挑战极限、超越自我,全方位锻造世界一流军队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