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辽宁:2024年度海军招飞初检预选工作安排
2023-10-07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根据年度工作计划,现将2024年度海军招飞初检预选有关安排明确如下:

一、招收对象基本条件

普通高中应、往届毕业生,男性,理科生,高考改革省份须选考物理,具有参加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资格,及海军开招地区学籍、户籍;年龄不低于17周岁、不超过20周岁(2004年8月31日后至2007年8月31日前出生)。外语限英语,预估高考成绩不低于本科一批录取线(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详见2024年度海军招收选拔飞行学员简章(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

二、检测流程

辽宁为海军招飞网上报名地区,符合招飞简章自荐条件的学生,按照以下程序组织初检预选:

(一)网上报名。10月1日起,学生本人使用台式电脑(不建议使用手机)登录海军招飞网(www.hjzf.mil.cn),点击“网上报名”注册报名后,通过“资料下载”专栏下载网上报名地区《海军招收飞行学员报名表和体检表(高中生)》(双面打印),按要求填报个人信息,由所在学籍学校盖章推荐。

(二)自行体检。携带填写好的体检表,按照表内检测项目要求,自行到当地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体检。体检结果由科室医生填写,并按要求出具相关检测报告单,加盖体检部门公章。初检合格学生参加下一轮检测时,携带相关票据报销初检体检费用。

(三)提交审核。体检完毕后,请于11月15日前,将报名表、体检表、检测报告单以及本人身份证、家庭户口簿等相关材料按要求上传至海军招飞网个人主页,并通过快递邮寄至海军招飞办(北京市丰台区东大街5号海军招飞办体检科收,联系电话010-66959264)。审核结果将于12月底前通过海军招飞网个人主页或以短信方式告知学生,并反馈至省市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审核合格学生方可参加下一轮检测选拔,请及时关注相关信息,以免错过后续检测。

三、有关事项

收到初检合格消息后,请及时登录海军招飞网个人主页,按要求如实申报政治考核信息,填报完毕后可生成《海军招收飞行学员初检预选合格对象登记表》,请下载打印并按要求签字盖章,按表内“注意事项”有关要求,携带相关证明材料做好下一轮参检准备。

联系电话:010-66959261   18510153085

附件:《海军招收飞行学员报名表(高中生)》《海军招收飞行学员初检预选体格检查表》

海军招收飞行学员工作办公室

2023年9月28日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营口理工学院位于渤海辽东湾东北岸,大辽河入海口处的辽宁省营口市,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是营口地区唯一一所本科院校。溯源学校办学历史,2009 年 1 月,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营口市人民政府与东北财经大学、辽宁科技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合作建设营口大学园。2013 年 4 月,经教育部批准建立营口理工学院。学校为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产教融合创新实验项目”5 所基地学校之一,辽宁省首批全面向应用型转变 10 所试点院校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员单位。学校设有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6 个学院,基础教研部、外语教研部、体育教研部 3 个教学部。开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 26 个本科专业,形成以工学为主,兼有管理学、经济学的专业学科体系。在校本科生 6242 人。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工 521 人,其中专任教师 326 人;副高级及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 45.09%;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 99.08%。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63 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师 45 人,“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 33.91%;教师中有博士生指导教师 2 人,硕士生指导教师 14 人。2020 年教师荣获辽宁省本科教学名师 2 人、省优秀教师 1 人。教师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25 人(千层次7人、万层次18人)。学校现有土地面积 76.49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25.93 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17.4 万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7.88 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7938.84 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1.27 万元;现有纸质图书 64.82 万册,生均纸质图书 103.7 册;学校重视信息化建设,努力构建智慧校园,实现校园网络主干万兆、桌面千兆;学校建有 109 个实验(实训)室、1 个工程训练中心;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获批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客空间获批 2015 年辽宁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018 年辽宁省备案众创空间。与沪市主板挂牌上市的营口金辰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137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其中 9 个获批为“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石油化工产业学院获批辽宁省现代产业学院。学校秉持“修德、悟道、致知、力行”校训和“育人为本、质量为先、应用为重、服务为要”的办学理念,强化内涵建设,逐步形成了“1344”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2017 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分别获批辽宁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辽宁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2020 年,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物流管理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2018 年,学校荣获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1 项,2020 年荣获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1 项,荣获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大赛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3 项,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 13 门、优秀教材 8 部。近三年,学生在全国“TRIZ 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数学建模大赛、蓝桥杯大赛等大型赛事中荣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奖143 人次、省级 579 人次;新生报到率平均为 96.87%;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为 87.24%,高于辽宁省的 86.44%;升学率逐年升高,平均为 12.2%,部分学生考入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双一流”高校攻读硕士学位;携母上学的陈颖,身扛家庭重担的安约翰,被团中央评为 2018 年度、2019 年度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毕业生包云颖荣获 2019 年营口市五一劳动奖章。学校“化学助剂合成与分离实验室”获批辽宁省重点实验室,“辽宁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获批辽宁省高等学校新型智库。获批辽宁省技术转移示范中心 1 个,并获中央引导地方专项资金资助;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 1 项;承担省部级及以上课题 130 项,承担横向课题 110 项,获批营口市“企业•博士双创计划”项目 31 项、营口市社科类项目 72 项;出版著作、教材 149 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806 篇;荣获辽宁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1 项、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4 项;申请和授权专利 245 件。学校先后与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工程学院、辽宁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沈阳化工大学、辽东学院、清华大学化工系、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任南琪院士团队、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蒋剑春院士团队、营口西市区政府、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管委会、营口仙人岛能源化工区管委会、营口辽河经济开发区、国网营口供电公司、营口市物流协会等签署合作协议,2020 年主持“辽宁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校际合作项目”8 项、参与13项。营口市委、市政府在营口北海经济开发区划拨面积约 148 万平方米土地建设新校区。新校区按照“科学化、现代化、数字化、生态化”的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建设成为具有地域风格、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数字校园。新校区一期占地 87.3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26.8 万平方米,计划投资 12 亿元,已被确定为营口市政府 2021年十大民生工程项目。面向未来,营口理工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在全国教育大会、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和在辽宁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凝练办学特色,推进高质量发展,为建成高水平、有特色应用型大学而不懈努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的贡献。
  • 学校简介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于2003年3月,地处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学院是以工学为主,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新型本科层次高等院校。目前设有计算机工程学院、电子与自动化学院、管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6个分院,30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undefined学院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注重优良学风建设,面向学生,服务社会,实施“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探寻个性化培养的有效途径。发现挖掘学生个人优势,尊重学生的优良个性,强化个人优势培养。坚持学生个人优势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坚持个性培养与共性培养的有机结合。学院教育教学新模式两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治学态度严谨,办学特色鲜明,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学理念,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努力实现“建设一流环境,实施一流教育,创办一流学院,培养一流人才”的办学目标,打造社会知名的品牌专业,将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建设成为有特色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
  • 学校简介 沈阳化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以化工为特色,工、理、管、经、文、法、医等7大学科门类相结合的多科性综合大学,是国家最早在东北设置的化工类高校,是辽宁省“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小211”)、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单位、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入选高校、全国社会工作示范单位、国家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学校是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源地,胡锦涛同志(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和李克强同志(时任团中央候补书记)曾先后到学校视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始建于1952年,校名为沈阳化学工业技术学校,隶属于东北人民政府,新中国化学工业和兵器工业的重要领导者、曾任石油化工部副部长和第五机械部部长、时任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化学工业管理局局长张珍兼任学校第一任校长。1953年,更名为重工业部沈阳化学工业学校,隶属于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1956年,转隶化学工业部。1958年,升格为本科,建立沈阳化工学院,为全国六所专门培养化工类高级人才高校之一。1960—1962年,更名辽宁科学技术大学,隶属中国科学院辽宁分院。2010年,更名为沈阳化工大学,由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学校办学条件优良。学校校园融“学术、艺术、园林于一体”,占地面积9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4.5万平方米,绿化近40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3亿元,馆藏图书142.4万册;拥有设施先进的实验楼、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餐饮中心等办学基础设施,以及宽带校园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资源。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300余人。其中,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3人;外籍院士、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等腾飞学者6人,振兴学者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5人;国家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宝钢优秀教师、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11人次;省优秀专家、省攀登学者、省领军人才、省特聘教授、省“兴辽英才计划”、省“百千万”人才等130余人次;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教学名师、省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等90余人次;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教师团队、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15个。学校学科专业特色鲜明。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个,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现有省“双一流”学科1个,省重点学科8个,ESI世界排名前1%学科1个。设有学院(部)16个,招生本科专业47个。其中,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4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一流示范专业34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省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5个、省级本科优势特色专业1个、省级课程体系国际化试点专业1个、省级示范性专业(特色专业)6个、省级紧缺人才培养基地1个、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7个。 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落实“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建立“113”人才培养体系,推进科教融合、产教协同,培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省级各类教育教学平台34个以及省级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地10个。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6项。在全国“挑战杯”、化工设计等大赛中获国家奖60余项,多次被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挑战杯”高校优秀组织奖,获评“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为国家和化工行业培养输送逾10万名优秀毕业生,获评“辽宁省就业先进单位”。 学校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学校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创建“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的“三定向”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新模式,被国务院列为向全国推广的典型案例;入选国家首批“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科技部学科创新平台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32个,具有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建有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技术转移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平台,组建大学科技园、新型产业智库、产业技术联盟、校企联盟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省部级一等奖15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课题、国家发改委创新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央军委科技委军民融合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数百项,落地科技成果转化重大项目工程数十项,入选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10强高校,服务辽宁“两全”振兴发展和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 学校注重开放办学。学校入选全国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首批试点学校,面向社会培养化工安全类人才;建设的菱镁产业学院入选国家首批现代产业学院,推动辽宁“原字号”菱镁产业高质量升级发展;与中国科学院共建“科教融合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和本科生。建有1个俄罗斯院士工作站,建有中国科协“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平台及教育部备案的俄罗斯研究中心、非洲研究中心,与27个国家35所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理工大学开办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联合办学。现有留学生来自世界40余个国家。牵头组建中国化工学会工程热化学专委会、中国菱镁行业协会科技委员会、辽宁省工程热化学学会等学术组织,负责组织中国化工学会科学技术奖—工程热化学奖以及中国菱镁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 学校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履行“四个服务”的时代使命,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高水平党建引领、推动和保证学校高质量发展。学校党委先后被授予“辽宁省先进党组织”“沈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辽宁省国防教育基地”“沈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入选首批“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拥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2个,“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省高校研究生样板党支部”等7个。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沈阳化工大学秉持“守正创新抓党建、化工报国育英才、科技兴国助振兴、教育强国创一流”的光荣传统和“艰苦奋斗、知难而进、追求卓越、守正创新”的新时代化大精神,统筹推进“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三步走”的战略布局,为走出内涵式创新型特色化办学之路,为实现腾飞之梦、强校之梦、名校之梦,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区域闻名全国著名国际知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 学校简介辽宁建筑职业学院是一所国有公办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隶属于辽宁省教育厅。学校坐落在古城辽阳,始建于1951年,有着70余年职业教育历史,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学校经过多年发展建设,现已成为辽宁省首批示范性职业院校,辽宁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院校,辽宁省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高职院校,辽宁省兴辽卓越院校(A类)和兴辽卓越专业群(A类)立项建设单位;是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样板校、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学校现有南、北、西三个校区。校园总面积50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38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60余万册,电子图书6余万册,中外文数据库14个。学校现有教职员工717人,正高97人,副高237人,具有研究生学位379人,“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79%。其中百千万层次人才31人,辽宁省专业带头人8名,辽宁省教学名师7人,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8个。学校另有兼职教师298人,均为行业企业知名专家和能工巧匠。近三年来,教师在省级以上各类教学大赛中获奖60余项,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类技能大赛获奖200余项。学校现有土木工程学院等12个二级教学单位和一所直属中等专业学校,设有土木建筑、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财经管理、现代服务五大类39个专业。学校持续推进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省级品牌与示范专业、省重点建设对接产业集群及省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已形成标准化、系统化、规模化良好发展态势,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国家计算机软件及应用技术实训基地、辽宁省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和辽阳市再就业培训基地。学校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凝塑职业教育品牌,打造职业教育专业特色,构建产学研训高效联动机制,提升学校办学核心竞争力,获批辽宁省新型高校智库—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发展智库;智造产业学院、信创产业学院获批辽宁省职业教育兴辽产业学院;组建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启程学院;牵头组建了辽宁信息技术、辽宁建筑设备和辽宁建筑装饰职业教育集团和六个地方校企联盟,牵头组建了辽宁省建筑工程技术类和建筑设计类两大专业协作体;建立了企业专家工作站14个、企业教师工作站22个,形成了多元化结构、多层次合作、多途径培养的校企深度融合发展的良好运维格局。学校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先后与马来西亚、德国、中国台湾等20余所大学缔结学术交流和深层次办学合作。与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合作,建成以辽宁建筑职业学院、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为主体,以在马中资企业为支撑的东北第一家、马来西亚首家“鲁班工坊”。入选第四批中国—东盟特色合作项目,进入中国—东盟双百职校强强合作旗舰计划,打造了职业教育发展新高地。面向未来,在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征程上,学校将致力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以“上善建道,精技筑邦”为统领,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的内涵发展战略,主动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常态,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为动力,以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为助力,以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为突破,凝神聚力,奋发图强,为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水平高职院校而努力奋斗。
  • 学校简介时尚大连、浪漫之都——滨城大连是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贸易、港口、工业和旅游城市,是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是著名的服装城、足球城、旅游城和宜居城,被评为“国际花园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拥有五十七年职业教育辉煌历程的辽宁轻工职业学院,位于钟灵毓秀、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大连市金普新区。她的前身为大连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8月,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学院独立设置,成立辽宁轻工职业学院,是辽宁及东北地区唯一一所轻工类高等职业院校,大连地区唯一一所省属公办高职专科院校,辽宁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辽宁省高水平特色专业群建设单位,大连市高水平学校、高水平特色专业群建设单位;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辽宁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辽宁省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辽宁省兴辽卓越院校,兴辽卓越专业群“双A校”建设单位,教育部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单位。学院隶属于辽宁省教育厅,占地面积20余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14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9293人。拥有各类专业工作室、教学实训中心共141个。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及毕业生顶岗实习基地307个。馆藏纸质图书55万余册,各类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900余万元。学院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逐步形成了“规模适度、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质量一流”的办学理念,紧密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根据辽宁省及大连市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特色,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结构,明确培养方向,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辽宁省轻工和消费产业高等职业人才培养基地。学院现有六系三部。即纺织服装系、艺术设计系、经贸管理系、航空服务系、信息工程系、机电工程系、基础教学部、思想政治教学部、体育部。开设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艺、人物形象设计、市场营销(服装品牌管理)、服装表演、纺织品检验与贸易、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艺术设计、建筑室内设计、商务英语、旅游管理、酒店管理、财务管理、会计、休闲服务与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连锁经营管理、移动商务、空中乘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移动互联应用技术等艺、文、工、管四大类37个专业,已形成纺织服装类、艺术创意类、现代服务类、电子信息类、先进制造类五大专业群。学院现有现代学徒制示范专业2个,数字升级改造示范专业2个,省级产业学院2个。现代纺织服装专业群、智能制造专业群被批准为辽宁省高水平特色专业群立项建设项目,服装设计与工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服装与服饰设计三个专业被认定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被评为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试点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获批辽宁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示范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获批辽宁省“订单、定制、定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示范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媒体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控技术、酒店管理等8个专业被评为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或品牌(特色)专业,这些专业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学院现有教职工403人,专任教师341人,其中教授、副教授90余人。现有省级教学名师7人,省级专业带头人4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2人,省级青年教育科研骨干教师2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全国十佳服装制版师2人,国家青年服装设计师1人,辽宁省十佳服装设计师、十佳版型师14人,大连市十佳服装设计师4人,大连市十佳服装设计成就奖4人。学院拥有省级实训培训基地1个,省级职业教育“双师型”名师工作室1个,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1项、中央财政支持的质量提升项目2项、辽宁省财政支持的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项目3项、辽宁省发改委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1项、辽宁省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6项;省级精品课程12门;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2项;主持省级及以上教研项目260余项;获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14项,6项服装类加工贸易单耗标准通过国家海关总署、国家发改委鉴定;获辽宁质量技术监督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经济研究成果三等奖1项;参与的科研项目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辽宁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大连市科学技术三等奖;与企业签订协议的产品研发、设计以及技术服务项目66项;获国家专利250余项,软著10余项。教师主编国家级精品教材、省级精品教材及国家级规划教材23部;教师参加信息化大赛、课件大赛获省级以上奖项130余项。学院独立办学以来,有500余人次的学生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中获奖,其中获国家级竞赛一等奖、金奖共计40余人次,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全国、省级奖项70余项,其中第五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职教赛道银奖、第六届辽宁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职教赛道金奖、主赛道银奖,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职教赛道铜奖、入围产业命题赛道国赛1项;“挑战杯”职业院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2项、辽宁省特等奖2项、辽宁省一等奖8项;在“创青春”辽宁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银奖4项。我院服装专业学生在大连服装节举办的省市服装院校擂台赛中已连续7年获得团体冠军,实现“七连冠”。获得“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特别组织奖”、“辽宁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特殊贡献奖”等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团体奖50余项。学院的办学特色和整体实力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率平均超过96%,先后荣获全国青年创业教育先进集体、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辽宁省文明校园、辽宁省平安校园、环境友好学校、辽宁省花园式单位、辽宁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纺织服装教育先进单位、辽宁省服装行业优秀人才培养院校奖、辽宁省高校文明食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等称号。未来的辽宁轻工职业学院将站在更高的起点上,秉承“自立自强、砺能笃行”的校训精神,弘扬“厚德善学,务实创新”的校风,进一步深化教学内涵、优化教学条件、提升教学质量。在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示范性轻工高职院校征程中,扬帆远航,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